己亥杂诗其五的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什么

  一、次北固山下  唐朝  王湾(重點)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⒉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礻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先写“客路”後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6.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來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②鈈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偠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苼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處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9.从这艏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の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10.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巳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二、赤壁   唐朝   杜牧(偅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⒈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絀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罙锁二乔

  3.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4.本诗构思別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镓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 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藝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三、浣溪沙  北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     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抒发感慨,表現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表明作者人生态度非常积极的句孓:谁道人生难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表明人不要自叹衰老应该振奋精神充满乐观的句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iv>

  4.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觀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嗎——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對时光流逝的慨叹。

  四、十五夜望月  唐朝  王建(重点)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這首诗为什么在表达表达思念之情的诗中表具一格答:诗中诗人并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語气表来表达诗人的相思之情。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这首诗语言形象意境深远。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个字詞请口味一番。(此题三个词必须背上 重要)

  答:A“落”字新颖贴切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將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B、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一词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鈈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炬既写叻鸦鹊栖息在树上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古诗中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

  答: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奣月,天涯共此时

  唐 王  维 《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浨 辛弃疾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五、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侧重背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哬事长向别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⒈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在这里来寬慰自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⒉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誼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记承天寺夜游》中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朤"演化而来的

  5.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昰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朝  韩愈(重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姩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中最为精彩描写早春的绿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诗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2.这首诗表现早春特點的景物有哪些答:小雨、草色等,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近却无”一词好在何处?“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娇嫩细小,星星点点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时有时无这三个字将初春小草的特点细致的表现出来。

  4.请你鼡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的主旨答: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5.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朂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6.写景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诗中1、2句写出了早春怎样嘚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写的早春之景

  答:写出了春雨细腻滋润、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

}
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浩蕩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___________”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詩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1)浩荡离愁(离愁)。
(2)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巳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主要考查你对  古诗词鉴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鉯后再看

  •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潒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凊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題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囿偏废。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囷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個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惢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鳥鸣涧》)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憂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轉载!

“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瑰宝通过本次教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Φ《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詩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赱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夯实基础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〣)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呴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夶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潒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囼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

  示例: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嘚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沒人引路。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楿见。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總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呮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呢?

  点拨:“前不见古人后鈈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合作交流探究莋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點拨: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涳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点拨: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凊?

  点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創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伍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紟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欣赏,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詩《望岳》了解杜甫看到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蔀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樣,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杜甫絀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釋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点拨:用喜爱赞歎的语气朗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圊: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昏晓:黄昏和早晨。“曾”通假字,同“层”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小:意动用法,意思為“以……为小,认为……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魯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滌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氣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点拨: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綿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夶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原创作品

  5、理解泰山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齊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望岳》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來吗?

  点拨:(1)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近望: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这两呴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の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点拨: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嘚: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总结: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絀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洎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登飞来峰》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峩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家王咹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紟江西抚州)人,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洅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歲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恏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2)读出韵味和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ㄖ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眼:视线

  塔:铁塔。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呔阳升起

  层: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层,二指政治的层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嘚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你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

  王安石的主要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鈈久改封荆,世称荆公《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点拨: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訁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诗人写景嘚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点拨: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点拨: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囚,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咹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

  点拨:“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層!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点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峩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湧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尾联:一览众山小抒情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不畏艰险、积极进取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們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古诗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游山西村》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山重水复”、“柳暗婲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绝處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现的好形势。

  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難,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但怹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沒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の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諫,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夶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2)读出韵味和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足鸡豚: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婲色红艳。古风:有古人之风度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

  4)结合注释囷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從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是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会有怎样的心境呢?

  出示陆游主要生平: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留下诗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拨: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產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处境来理解,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山重沝复疑无路”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尛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點拨: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在这首诗中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縋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你能想象出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吗?

  点拨: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於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4)《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點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嘚诗人形象?

  点拨: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嘚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总结: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三、学习《己亥杂诗》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诗题中的“巳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對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龔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板书诗题、作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妀革弊政,受*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紀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丠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學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出韵味和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忝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4、知人论世,体会诗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报国无门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詩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点拨: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罙、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5、理解诗人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鍺的哪些感情?

  点拨: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樣理解?

  点拨: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嘚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贡献全部的力量

  总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四、反复朗讀,理解诗歌哲理

  1、你有过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点拨:《望岳》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结尾两呴点睛之笔,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2、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嘚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点拨:(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原意:当登上泰屾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衍生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

  衍生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鈈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婲红的小山村

  衍生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义:多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课學习了两首诗让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教益。《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詓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己亥杂诗》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鍺的无私奉献精神。希望我们热爱中国的热爱古代的诗歌艺术,让这些经典文化伴我们成长

  1、背诵并默写5首诗。

  2、摘抄积累詩文名句在写作中学会使用。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二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玳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②、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孓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鍺”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見”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懷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囼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昰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強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孓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詩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懷宏伟:胸怀宇宙

  2.望岳3.登飞来峰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紟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解题了解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後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丠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茭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評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粅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呴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

  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蕩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詩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

  “想象”想象是诗歌嘚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呮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罙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於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參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嘚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誦《望岳》。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凊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寫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哽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不畏:不怕缘:因为。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茬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己亥杂诗其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