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雄到昆明机场怎么坐高铁最方便?

对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作用

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

高铁覆盖300万人以上人口

实现昆明至滇中城市群主要城市

至其他州市府所在地4小时到达

州市全通、重点口岸连通”

以“高速通达全国,快捷连通南亚东南亚”为方向,着力实施省际高速通道、沿边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点线配套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主骨架,“四纵三横一环”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国际便捷连通、省际多路通达,省内州(市)全覆盖的高效现代化铁路网络。

铁路营运里程力争达到6000公里(高铁里程1600公里),建成和在建铁路里程力争达到8000公里,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40%和80%。

基本实现铁路网覆盖全部州、市,高铁覆盖300万人以上人口州、市和旅游重点区,实现昆明至滇中城市群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至其他州市府所在地4小时到达,基本实现“出省出境畅通、州市全通、重点口岸连通”。

统筹推进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方面

楚雄州内建设项目有哪些呢?

统筹协调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等的功能定位及服务范围,优化枢纽和站场布局,在沪昆、南昆、成昆、渝昆、昆大丽等干线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行、客货分运、客货分站。

加快推进全省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群的高速客运通道建设,续建渝昆、弥蒙等高铁,开工建设大理至丽江至攀枝花高铁,积极配合四川省争取建设宜宾至西昌至攀枝花高铁,进一步完善以昆明为中心,通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铁路网络,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实现昆明与周边省会城市2—3小时通达。根据中缅铁路建设进度,适时开展昆明至大理货运通道能力研究,推动昆明至楚雄至大理高铁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南昆高铁(昆明至罗平段)、成昆高铁(昆明至元谋段)、滇中环线城际铁路、曲靖至宣威至六盘水城际铁路、六盘水至威宁至昭通城际铁路、丘北至文山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打造轨道上的滇中城市群,形成人口稠密城市群间的城际铁路网络。

根据国家铁路网建设总体布局和我省实际,按照优先推进通道和枢纽建设、适时推进支线建设的原则,建设一批兼顾客货运输功能的铁路,提高与资源富集区、货物主要集散地的通达度。分段分类分期推进沿边铁路建设,争取“十四五”初期开工建设蒙自至文山、文山至靖西铁路,“十四五”中后期开工建设临沧至普洱铁路,积极推进蒙自至普洱、芒市至临沧、芒市至腾冲至猴桥等铁路前期工作,适时争取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填补出省出境铁路网空白,争取开工建设临沧至清水河铁路、滇藏铁路(香格里拉至波密),推动攀枝花至昭通至毕节铁路开展前期工作。着力扩大省内铁路覆盖范围,争取保山至泸水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州、市全覆盖。开工建设昆阳至玉溪铁路(老昆玉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技升中老铁路运输能力。

加快推动与周边国家铁路互联互通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地位,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政策及资金支持,积极配合做好境外铁路项目相关工作,争取加快推动中老泰、中缅、中越、中缅印国际铁路通道境外段建设,早日打通国际铁路通道。研究以昆明为起点的中越、中老、中缅3条高铁通道建设的可行性及时机,形成我国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高速与普速并行、客运与货运分行的铁路运输大陆桥。

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

结合空间功能布局、产业人口分布和客流出行特征,科学规划布局市域(郊)铁路线路方案,开展安宁至嵩明等市域铁路前期工作,适时推进新线建设。支持地方政府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利用安宁支线等既有铁路,采取灵活编组、高密度和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开行市域(郊)列车。加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体高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做好铁路站场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的协调,将铁路枢纽、站场建设与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相统筹,结合铁路干线引入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客货运站场和周边地区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合理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发挥铁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高标准打造铁路综合客运枢纽

立足实现多网络衔接、零距离换乘,系统性规划多方式、多线路衔接、立体换乘的体系布局并做好预留预控,推进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和一体运营,加快构建和完善具有区域集散功能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建设长水机场站、大理北站(洱海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以及红河站、昭通东站等一批地区性客运枢纽,促进客站合理分工、便民悦行。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枢纽基础设施共建和数据共享,构建智慧枢纽、安全枢纽。推进枢纽内部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航空候机等各种公共交通统筹布局建设,实现功能复合。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单一交通枢纽提升为兼顾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旅游集散等业态的城市综合体。

促进铁路站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按照城市规模等级、铁路站场等级和土地综合开发需要,做好铁路车站规划选址,充分考虑铁路与公路、民航、水运以及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考虑城市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园林绿化等,做好铁路站场及配套设施的相关用地规划预留。在站房及站前广场、进站道路等地方配套工程设计时,深化细化站场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形态、景观意向、建筑布局,积极塑造符合地方特点、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站场空间。

提升铁路站场地区的承载能力和设施水平

按照铁路站场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的需要,加强功能整合,集约紧凑安排铁路站场与周边地区用地,适当提高用地开发强度,使铁路站场地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符合运输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统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保证铁路站场地区具有较强的交通集散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根据周边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等条件,合理调整规划,支持废弃站场盘活。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综合开发

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铁路站场及线路周边用地综合开发。鼓励铁路客运枢纽按照一体设计、统一联建的方式开发利用土地,促进铁路站场及相关设施用地布局协调、交通设施无缝衔接、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铁路运输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高,形成铁路和城镇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创新铁路站场、综合开发用地内功能的安排布局和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升服务能力、运行效率,增强地域特色、文化品味。

结合产业布局优化,逐步将货运枢纽向城市外调整,提高主要货运站的硬件设施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类货物运输,承担配送、加工等延伸物流业务,打造一批专业性、综合性的大能力铁路物流中心。在沿沪昆、成昆、昆楚大等通道主要城市外设置货运枢纽,优化调整昆明东编组站功能,实施广通站扩能项目,减少货运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影响,提高服务效率。结合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口岸和港口等建设,实施铁路专用线补短板工程,加强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构建高效、集约和规模化、专业化的铁路运输体系,推动运输组织的供给侧创新及需求侧管理,加强与铁路运输企业的沟通协调,加快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共同推动提升铁路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办好人民满意的铁路客运服务

加强铁路运输市场监测分析,持续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化解部分地区、部分线路“一票难求”的矛盾,优化无轨高铁站布局,更好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提升铁路自助化服务水平,鼓励研发新型自助服务设备,为旅客提供自助查询、咨询、购物、退票改签等多种自助服务,提升铁路服务品质的同时创造附加效益。推动空铁联运深化合作,推出供旅客自主选择“火车+飞机+汽车”的联运联程产品。推动铁路与地铁安检双向互认,合理安排公交、地铁交通接续,保障旅客出行需要。

着眼于加快推进货运结构调整和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由货运通道、铁路专支线、货运枢纽、物流场站等共同组成的铁路货运网络。按照“把中老铁路维护好、运营好”的要求,稳定开行以昆明为起点的中老国际班列。依托成昆、沪昆、南昆、中老泰、中缅、中越等铁路通道以及沪昆、广昆、银昆等高速公路通道,与防城港、广州港等沿海港口开展合作,加快发展集装箱公铁海联运,积极推进中缅海公铁联运(清水河出境)示范工程。拓展无轨站功能,实现铁路箱“进港下水、进园入厂”,吸引距铁路货场较远区域货源上路运输。提高铁路物流数字化水平,实现货运物流安全重点监控、设备设施联网管理、物流方案制定流程化、作业全过程管控,提升铁路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进铁路与产业融合发展

着眼于发挥铁路引领性强、辐射面广等优势,积极推动铁路建设与沿线产业发展协同互进,引导铁路沿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好铁路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枢纽+通道+网络”的业务模式,强化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打通全链条,构建大平台,发展新模式,加强交通物流衔接组织,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整体效率。建设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园区,重点服务本地农业、烟草、矿冶、建材、机械制造、跨境贸易等行业,打造多层次、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铁路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构建全省特色旅游铁路网络,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高品质车站建设,推动车站景区化,优化设计铁路车站站房、站前广场、进站道路等。深入挖掘滇越米轨铁路的经济价值及文化内涵,采取路地合作模式,分段开发,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各具特色的观光、教育以及商贸等业态。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形条件复杂的滇西北等地区,试点发展轨道交通新制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及运营。

推进铁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促进铁路运输与乡村振兴协同,依托高速铁路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在铁路站场配备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网络。依托铁路运输,支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提升农产品对外流通的能力。

}

6月1日,云南省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综合协调服务推进办公室印发了《云南省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工作推进方案》,对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的项目概况、工作目标等进行了介绍。

滇中引水工程是从金沙江上游石鼓河段取水,末端至红河新坡背结束,跨云南的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及红河6个州(市)。一期以城镇生活与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投资约825.76亿元。二期建设输水工程、提水工程、调蓄工程三部分核心工程,投资约308.95亿元。

2026年底建成通水。

新建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线路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双线电气化铁路,运行高速动车组,全线正线全长699.325公里,可研总投资1416亿元,其中云南段正线长度388.582公里,可研总投资873亿元,项目先期开工段已于2019年12月20日开工,全线计划于2020年10月份开工。

2025年底建成通车。

玉溪至磨憨铁路,国铁I级电气化铁路,线路起自昆玉铁路玉溪站,途经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市州,经磨憨口岸至中(国)老(挝)边境,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总里程508.5公里,可研总投资516亿元。其中,玉溪至景洪为双线,长364.1公里;景洪至磨憨为单线,正长144.4公里。项目先期开工段2015年12月31日开工,全线2016年5月20日开工。

2021年底建成通车。

“十三五”期间,全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计划实施82个项目7186公里(国高15个1946公里,地高67个5240公里)。2016年开工建设,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通车30个(37段)2020公里,全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010亿元。

202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建成9000公里以上,其中通车里程达8000公里以上。

项目总投资864亿元,其中:机场工程695亿元,空管工程33亿元,供油工程9亿元,航空公司基地工程127亿元。

2025年建成T2航站楼。

从2017年开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综合治理,实施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包括(不限于)污水收集及处理、垃圾收集及处理、入湖河道生态治理、调水补水、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生态搬迁、资源循环化利用等工程,项目总投资677亿元。

到2025年,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修护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不低于677亿元,新建污水管网414公里、污水处理厂(62万吨/日)、河道生态治理445公里,清淤1998万立方米、调水补水2.3亿立方米/年、湿地914公顷、生态搬迁(11752人)。通过实施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有效降低入湖污染负荷,确保九湖水质稳定并持续向好,从根本上恢复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水生态环境。

区域医疗中心由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曲靖区域医疗中心、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滇南区域医疗中心、滇西区域医疗中心6个子项目构成。

推进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曲靖区域医疗中心、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滇南区域医疗中心、滇西区域医疗中心5个在建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建设进度,督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尽快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14亿元。

项目包含昆明陆港型、空港型、商贸型物流枢纽。陆港型物流枢纽,以“宝象滇中现代绿色工业智能化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为中心。空港型物流枢纽,以原昆钢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为基础,转型建设昆明宝象临空国际产业园。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以王家营片区现阶段物流资源整合提升为基础,促进王家营片区物流用地集约化、物流业态规模化、物流功能协调高效化。

到2025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成为服务全省、承接国内、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云南省物流产业核心区,物流业对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重要支撑,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及水运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全市物流枢纽集聚效应大幅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大幅跃升,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枢纽和国际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西南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最大的枢纽经济集群以及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途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建设±800千伏、800万千瓦换流站1座及配套接地极极址和线路36公里,直流线路约246公里。总投资243亿元。

云南至广东2020年8月形成送电能力、2021年6月全部投产。

大理至瑞丽铁路,国铁I级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40公里/小时,线路全长330km。2007年可研批复投资147亿元,2014年调增至257亿元。项目分大理至保山、保山至瑞丽两段实施,大保段线路全长133公里,2008年6月开工;保瑞段线路全长197公里,控制性工程高黎贡山隧道进口和怒江特大桥2014年7月先期开工,其余工程2015年12月开工。

大保段2021年12月31日开通,保瑞段2023年12月31日开通。

昆明-大理-丽江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以上,线路全长429.9公里,项目投资预估算1120.94亿元,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

力争2021年开工建设昆丽高铁试验段,争取2022年昆丽高铁全线开工建设(大丽段视大丽攀铁路进展情况统筹推进)。

建设昆明第二国际机场可有效对长水机场省内航线进行分流,发挥区域机场群协同效应,显著提升机场备降能力,释放昆明长水机场时刻,进一步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有力支撑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

该项目未纳入国家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昆明第二机场2021年争取按4C级民用支线运输机场先行开工建设,预留4F级枢纽或干线机场条件,争取“十五五”期间形成昆明航空双枢纽格局。

猴桥至防城港沿边铁路云南段,新建线路全长1087公里,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腾冲至芒市至临沧至普洱段、蒙自至文山至富宁段,长695公里,估算投资931.5亿元,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2028年建成;二期建设其他路段。建设标准视需求情况及建设模式确定。

力争2021年开工建设蒙自至文山段,视推进情况接续开工建设腾冲至芒市至临沧至普洱段、文山至富宁至百色段。

按照全力推动“滇中崛起”、全力提升“沿边开放”、大力推进“滇西一体化”的思路,“十四五”期,以“滇中加密、沿边拉通、滇西循环、互联互通”为原则,实施县域高速互联互通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覆盖云南国土空间布局、经济布局、产业布局。“互联互通”工程实施完成后,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7215万公里。全省127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福贡、贡山除外);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县域3个以上高速公路出入口。

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78个6024公里、总投资10241亿元。其中,国高888公里、投资1510亿元;省高5136公里、投资8731亿元。

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由昆明至武定至元谋城际铁路(192公里)、昆明至石林至陆良至罗平城际铁路(185公里)、曲靖至会泽城际铁路(73公里)及昆明至丽江高速铁路(429.9公里)组成。由于昆明至丽江高速铁路里程长,且采用最新的高速磁悬浮制式,投资大,技术难度大,协调工作量大,故单独制定工作推进方案,本方案中“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不含昆明至丽江高速铁路。除昆明至丽江高速铁路外,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十四五”建设规模约450公里,总投资约815亿元。

力争2020年内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2021年起视推进情况分段开工建设。

实施大滇西旅游环线综合开发,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新定义云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示范工程。西北环线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西南环线沿昆明、玉溪、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楚雄,打造“8字形”3200公里大环线。

西北环线:交通方面包括新建香格里拉至泸沽湖、云龙至永平至昌宁、丽江至维西、弥渡至巍山、古城至宁蒗高速公路共计690公里,新建保山至六库铁路(94公里)、丽江老君山全景观光列车环线(117公里),新建大理、丽江、瑞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约156公里,新建怒江民用机场。文化旅游方面包括保山、大理、德宏、丽江、怒江、迪庆6个州(市)的42个项目,新建、改扩建6个州(市)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应急救援点、旅游营地、指挥终端、步道及服务区、旅游公路及其他附属设施。新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艺术文化和非遗展示中心、博物馆及歌舞剧院。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旅游营地、半山酒店、户外休闲运动产品等,同时全面完成大滇西旅游环线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西南环线:具体路线方案暂未确定。

云南沿边高速公路起于泸水,经腾冲、梁河、盈江、陇川、瑞丽、芒市、镇康、耿马、沧源、西盟、孟连、勐海、景洪、勐醒、江城、绿春、元阳、蔓耗、河口、马关、西畴,止于富宁。规划里程共计1802公里(其中,待建1127公里)。

着力解决沿边地区公路等级总体偏低、连接不畅等问题,补齐干线、增加支线,在加快推动瑞丽-孟连、勐醒-江城-绿春等沿边高速公路项目的基础上,实施孟连-勐海、河口-马关等中长期沿边高速公路项目,实现沿边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推动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进一步巩固国防和边疆稳定。

项目总投资600亿元,由中越电力联网(国内段)、中老电力联网、中缅(仰光)电力联网、中老泰电力联网、中缅孟电力联网、缅北水电回送项目组成。同时,利用电网数字化、智能化,突出“数字化”和“绿色”理念,构建云南省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撑,推动云南绿色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方面,重点开展数字化电网建设,加快“云大物移智链”和5G技术在电网的应用;绿色方面,突出清洁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电力交换枢纽。

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力联网项目,实现我省与越南、老挝、缅甸更高等级电力联网,是我省参与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形成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促进区域内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云南绿色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服务并引领云南辐射中心建设;加快区域电力一体化进程,密切中老、中越、中缅联系,推动形成区域能源利益共同体,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同时,以滇中城市群为重点,推进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建设,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

“十四五”期间,实现全省所有州市、县区5G网络全覆盖。全省建设5G基站20万个;部署5G独立组网,完成5G组网从NSA到SA平稳平滑演进。推进5G应用与特色小镇、美丽县城深度融合。深化“5G+智能制造、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智慧政务、数字应急、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等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5G应用。大力发展4K/8K超高清视频、AR/VR沉浸式体验、云游戏、融媒体等新娱乐方式。将5G技术广泛应用在身份证明、消费、旅游、交通、住宿、购物等“刷脸就行”领域。在昆明、红河、德宏重点开展“5G+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融合创新。项目估算总投资500亿元。

截至“十四五”末,全省建成20万个基站,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5G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5G产业深度发展,推进5G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助推“数字云南”建设。

项目以昆明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德宏(瑞丽)三个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作为支点,四大通道为支撑(1.昆明-大理-瑞丽;2.昆明-普洱-磨憨;3.昆明-曲靖/昭通;4.昆明-弥勒/蒙自-河口、昆明-开远-文山/砚山-富宁),构建“一中心、三支点、四通道”的多式联运物流网主体架构,形成北向成渝经济区、南向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经济区、东向长三角地区、西向西藏自治区的国内多式联运物流网,打通连接中缅、中越、中老泰、孟中印缅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网,全面融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为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辐射南亚东南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在建成昆明国家物流枢纽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德宏(瑞丽)三大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打通昆明-大理-瑞丽、昆明-普洱-磨憨、昆明-曲靖/昭通、昆明-弥勒/蒙自-河口(昆明-开远-文山/砚山-富宁)四大物流通道,全面形成“一中心、三支点、四通道”的多式联运物流网,将云南省建设成为联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陆海联运国际战略支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枢纽门户,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孟中印缅”、“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楚雄西站机场大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