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武皇帝景帝时为什么出现很多灾害现象

孝文帝孝景帝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孝字?_百度知道
孝文帝孝景帝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孝字?
为什么不直接说汉文帝
汉景帝那北魏孝文帝其实就是魏文帝
提问者采纳
这得从刘邦说起。刘邦夺得天下后,大孝子啊,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封为太上皇(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太上皇),祖先都这样,视祖先为神明的汉朝历届皇帝当然要标榜自己是孝子,不然就是对太祖高皇帝大不敬。所以说汉朝以孝治天下。至于北魏,纯属学样而已。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这个主要是指的他们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给他们加的谥号,孝文孝景都只是简称而已,文帝。
这是一个重要的谥号,从汉朝开始,这个谥号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专用名词,而且,还是太宗这个庙号专配的谥号,明太宗、清太宗本身都是马背上的皇帝,谥为武帝也不见得差,可是,都视作文帝,因为,文帝中有经天纬地的含义。历史上谥为文帝包括汉文帝、晋文帝、晋简文帝、魏文帝、北魏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只有孝文帝当得起这个谥号,因为孝文帝的庙号是高祖)、南朝宋文帝、南梁简文帝、南陈文帝、北周文帝、隋文帝、明文帝、清文帝等。即使是在唐宋时代皇帝的谥号没有那么明确的一字定义的时候,太宗的谥号都有这个文的字眼。
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汉朝历代皇帝都有一个孝字。北魏明显是被汉化了。后来基本都用孝作为谥号。
是个孝子被,你2呀,这点东西都不会,傻逼
孝文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城市建设史讲义73-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中国城市建设史讲义73-2
2.社会特征: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长;3.城市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规模的筑城运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3.1.筑城运动:两种形式;(1)绝大部分城池是列国出于攻防的军事目的而修筑;(2)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采邑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春秋时期筑城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旧的宗法等级城制;城市性质的转变: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
 2.社会特征: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长足进步。3.城市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3.1.筑城运动:两种形式(1) 绝大部分城池是列国出于攻防的军事目的而修筑的。(2) 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采邑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采邑逾制筑城。春秋时期筑城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旧的宗法等级城制的破坏,那么战国时期筑城运动则使新的郡县城市体系得以确立。一破一立,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性质的转变: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最终为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所取代。3.2.城郭之构: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郭”是宗法等级城市制度的破坏形式。“郭”――“守民”,首先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其次,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及大量集中于城市,并且随之而来的市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其产生的一大动力。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这是与郡县城的出现并列的、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之一。城市扩大了,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用地构成发生了变化。郭中的闾里、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居住形态的变化:1,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2,城郭内以“里”为居住单位;3,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变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春秋到战国城市布局的一种变化:从“内城外郭”到“城郭并列”。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1.史载夏代都城: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桀――洛I(河南洛阳附近)从《世本?作篇》“鲧作城”的记载看,阳城为鲧所筑。不过,鲧所筑的城同传说的黄帝、颛顼、尧、舜都城一样,为夯土墙,就是土围子。综合各种论述,禹建立夏朝后,定都阳城是可信的。2.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频繁迁都是殷盘庚以前的常事。原因是:“盖古者邑居无常,择利而后动。其宗庙、社稷、朝市之制,简而不伙,约而不费,故不以屡迁为劳也。”3.夏及以前城市考古情况:3.1.王城岗遗址1977年,嵩山南麓告成镇西约一公里的颖水和五渡河的交汇处,发现了一处属龙山文化的王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分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绝对年代为距今年。3.2.平粮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南、新蔡河西岸的台地上。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垣系平地起建,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夯成。南北城墙的中段均发现缺口和路土,应为城门。其中南门两侧有土坯垒筑的门卫房。中间路土下还铺设有陶排水管道。城内发现多座建于夯土台基上、用土坯垒筑的长方形排房及陶窑遗址。城址始建年代当早于距今4500年。3.3.城子崖位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五元河畔的台地上。三重城址重叠而成――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其中北垣随地形而弯曲外凸。东西宽455米,南北最长处54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并经多次修筑。有南北二门,有道路相连。碳十四测年的最早数据为距今年。4.物质设施概况:4.1.城墙“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夯土墙――土围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般采用较原始的堆筑法,平地起建或挖有基槽,个别城址已使用版筑法。一般坐落于平原地区的近河台地上,地势较周围略高。平面形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近(长)方形。面积从不足1万平方米到30余万平方米不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城制最早出现时间大体一致,约距今4600年~4500年左右。王城岗东西二城筑法相同,先挖基础槽,然后在槽内填土,逐层夯筑,夯痕的形制和大小极不一致,可能是利用就地捡来的河卵石作为夯具,其夯筑方法显然比较原始。(丘菊贤、杨东晨)王城岗遗址中,发现许多圆形夯筑奠基坑。坑内夯土层之间填埋有成人和儿童的骨架,少者二具,多则七具。说明用人牲进行奠基、祭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4.2.宫室与庙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宗庙宫殿遗存是宗法制度和国家权力的最高体现,因而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城市的最核心内涵和决定性标志物;宫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著特色。(包括夏商周)4.3.市政设施:道路、给排水。商1.史载商代都城1. 契:商(河南商丘)、蕃(山东滕县)、砥石(河北隆平、宁晋县间)2. 昭明:商(河南商丘)、东都(山东泰山下)3. .相土:商(河南商丘)4. 商侯履(汤):殷(河南安阳)、商(河南商丘)商王汤――南亳(山东曹县)、西亳(河南偃师县)商王仲丁――J(河南荥阳县)商王河甲――相(河北内丘县)商王祖乙――邢(山西河津县)商王阳甲――奄(山东曲阜)盘庚――西亳(河南偃师县)盘庚―帝乙――殷(河南安阳)商王纣――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2.盘庚之前频繁迁都:迁都的原因“灾害说”,“战乱说”,等,与夏代的情况一样,“视民利以用迁”。耕作水平低,土地用尽后,迁到更为丰饶的地方。3. 郑州商城3.1.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及郊外,面积25平方公里。3.2.夯土城墙位于遗址中部,平面略呈纵长方形,面积约3平方公里。墙基宽20米左右。采用分段版筑法夯筑而成。近年,在商城南墙和西墙南段外侧600米~1100米处,又发现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圈筑于外,兴建年代与商城相同。城内东北部宫殿区还发现可能是宫墙的夯土墙基。可能已经形成多城相套的格局。3.3.宫殿商城内中部偏北和东北部一带,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分布,应为宫殿区。其中尤以东北隅最为密集。基址成组,结构复杂,最大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台基平面多为长方形,地坪为“白灰面”或黄泥。其它遗址分布表明宫殿在城内有较广泛的分布。3.4.市政设施宫殿区中发现由蓄水池、的下石板筑水管道和汲水井组成的完整的供水系统。东南部靠近熊耳河有下水道工程。4.安阳殷墟4.1.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4.2.宫殿与宗庙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洹河南岸小屯村和花园庄一带,地势较高而近水源,是宫殿宗庙区。洹河绕经其北、东两面,其西、南侧则开掘有壕沟连接洹河,濠沟宽约10米,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长约650米,所圈面积达70万平方米。已发掘到成组的夯土建筑基址50多座,分为甲、乙、丙3组。其中大型基址多为东西向。有些两两对称。似有一定规划。历代出土的刻辞甲骨都是发现于壕沟和洹河围起的这一区域内。4.3.王陵区坐落于小屯村西北约2公里的洹河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岗高地上。在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共发掘出10座带墓道的大墓。4.4.其它――普通居住区。――铸铜、制骨、制陶、玉器等手工业作坊。――贵族、平民墓地。墓葬区一般处于外围地带,在有些地点居住遗址与墓葬同处一地。周1.西周重要都城文王、武王――丰京、镐京(陕西长安)周成王――镐京、雒邑(长安、洛阳)周穆王――南郑(陕西华县北)周懿王――犬丘(陕西兴平县)2.丰镐2.1.概况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河两岸,西周王朝都城。《诗?大雅?文王有声》记载:周文王“作邑于丰”,又其子发――武王营建镐京。丰京在沣河以西,镐京在沣河以东,两者隔河相望。丰京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以上,镐京遗址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共10多平方公里,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2.2.建筑丰京遗址的北部,马王村和客省庄一带,发现夯土基址建筑群。基址成组布置,已发掘和探明了14座。4号基址最大,平面呈“T”形,面积1800多平方米。使用年代为西周早中期之交至晚期偏早阶段。镐京遗址的北部,斗门镇官庄村、花园村一带,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群基址。在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面积内,发现西周时期夯土建筑基址11座。5号宫殿最大,夯土台基面积3300平方米,宫室朝向东南,平面呈“工”字形,主体建筑居中,两翼为对称的附属建筑,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以上两个大型遗址群的发现为探索丰京和镐京的城市中心区域提供了线索。2.3.道路在丰京遗址群区域探出一条10米宽的大路,已探明的长约200米。2.4.设施陶质水管铺设的排水设施。2.5.作坊、窑藏和墓葬等――张家坡、马王村、新旺村有多处铜器窑藏。――张家坡、客省庄、普渡村发现较为集中的墓葬及附葬的车马坑、马坑、牛坑等。――洛水村、张家坡、新旺村、普渡村等处发现制陶、制骨作坊。2.6.总体格局――“一城两区”文献和考古材料表明,整个西周时期,丰镐并用,同为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际上可看作是一座都城的两个区域。西周末年,由于戎人入侵,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遂被放弃。3.洛邑3.1.概况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邑,以图东进。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的几篇周书中,洛邑最早称为新邑,其后称为成周,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称洛邑为王城的。3.2.洛邑“一城说”与“两城说”之争西周洛邑是一个城还是分为王成和成周两个城邑,其具体位置何在,一直莫衷一是。汉代以来,多数学者一直接受两城说。但至今考古未有证实。近年来,有学者又提出一城说。3.3.周公营洛邑《尚书?洛诰》记载,周公营建洛邑前召公曾来洛相宅,“我乃卜涧水东、e(chan)水西,惟洛食;我又卜e水东,亦惟洛食。”重视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3.4.“天下之中”“中国”一词的由来: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特别是黄河中游南岸的河洛地带,以此作为天下之中,周围为“四方”。《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地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说的是周公营建洛邑成周,以土圭测景以求地中。《逸周书?作雒》:“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为什麽要做都城于土中呢?《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注曰:“王者封诸侯必居于中,所以教化者平贡赋者均。”《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甲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4.《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非《周礼》原内容,是汉孝景帝时编入《周礼》,作为《周礼?冬官篇》的补佚。今人多采纳唐朝贾公彦和清朝江永的考证,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齐国的官书。总结归纳西周以来城市建设的特征。春秋战国1.各国都城东周都城――雒邑秦国都城――雍(陕西风翔县)、栎阳(陕西临潼武屯乡关庄和王宝屯一带)晋国都城――绛城(山西洪洞县东南故绛城)、新绛(山西侯马市)赵国都城――邯郸魏国都城――魏邑(山西芮城县北)、霍邑(山西霍县)、安邑(山西夏县西北)、新里(河南开封西南)、大梁(河南开封西北)韩国都城――新郑郑国都城――新郑齐国都城――临淄宋国都城――商丘鲁国都城――曲阜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燕国都城――武阳(燕下都,河北易县南)2.赵国都城――邯郸2.1.地望河北省邯郸市区及其外围。2.2.年代《史记?赵世家》及《汉书?地理志》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自中牟(今河南汤阴)迁都于此,至赵王迁8年(公元前228年)秦破邯郸,邯郸为赵都凡150余年。2.3.城市布局分宫城与郭城两大部分。总面积近19平方公里。据发掘者推断,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兴建年代约在赵都迁入邯郸前后,而郭城可能较宫城略早。宫城俗称“赵王城”,由平面略呈“品”字形的3座小城组成。西城近正方形,中部偏南处的“龙台”是一大型的夯土建筑台基,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96米、残高19米,是迄今所见最大的战国时期的夯土台基。城的北部还有夯土台5座,最大的两个与“龙台”处于同一中轴线上。郭城俗称“大北城”,位于宫城东北部。城中发现有战国至汉代的冶铁作坊遗址3处,铸铜作坊遗址1处,制骨作坊遗址1处,石器作坊遗址1处,集中于郭中中部偏东一带。3.齐国都城――临淄3.1.地望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区齐都镇。3.2.年代《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后又徙都薄姑。自齐献公元年(公元前859年)由薄姑迁于临淄直至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历600余年。3.3.优越的地理环境3.4.发达的商业贸易3.4.城市布局城垣位于淄河与系水之间。大小两城。总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秦汉秦咸阳1.定都咸阳的原因秦代定都咸阳充分表明――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交通条件、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定都的综合因素。从政治上看,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公元前350年~前206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从军事上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崤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从经济上看,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汉书?地理志》誉它为“奥区”,又有“南山檀拓”。从交通方面看,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北的一条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岸),过黄河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镇),直抵魏国;古道至渭南向东至崤函关隘(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时,由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从历史看,咸阳距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发较早。2.城市形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具一格。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设想,奇异的构思,反映了秦代开国,革新进取,开万世基业的万丈雄心。2.1.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十二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先立宫室,而后作城。2.2.以水系为骨架:以渭水为主轴展开。2.3.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阿房宫――天极。渭河――天汉(银河)。众多宫室――星座。《三辅黄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2.4.京畿一体的“大咸阳”运用天体规划观念,进一步扩展到广阔的京畿地区。《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意思是:再次本着天体观念,以咸阳为“天极”,通过复道甬道的联系,将城周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观,聚集在“天极”周围,形成众星拱极。2.5.其它宫殿、园林、住区、陵墓、市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经济、社会、文化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安1.定都之争――兼论自然因素在中国古代选址中的决定性作用西汉的都城变迁:汜水(山东定陶附近)――雒阳――栎阳――长安。刘邦左右的大臣多为山东人,愿意都雒阳,认为地理位置好,可以都之。娄敬提议入关,“据秦之故”。张良极力赞同。《汉书?娄敬列传》、《汉书?张良列传》有详细记载。除了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外,自然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回顾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气候温和,水土肥沃,适宜耕作,物产丰富以及良好的山水格局等自然条件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首先注重的因素。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二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1)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的内容和形态千差万别,我们已经不能用一个综括所有事实的意义来说明“城市”,所以人们从各自的认识和需要出发,给城市下了许多定义。但无论如何,城市首先是一种居住形态大概是无可否认的。在《雅典宪章》认定的城市的四大功能中,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另外游憩与工作、交通一起,并列其中。我们不应忘记,城市的第一属性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人居环境”。要想营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地点。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址的选择受政治、经济、军事及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最初的时候,自然环境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产,以及良好的地形地貌和山川河流,是倍受关注的几项主要条件。2 )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以所谓的三河地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秦汉以前三河指河内(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和河南(黄河以南的华北平原)]。从当前公认的我国城市的起源时期夏朝开始,古人就在这一带建城设邑。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可以认定,豫西的伊洛流域是夏族活动最主要的区域,如鲧的传说,禹居阳城,启有钧台之享,太康居斟寻,夏桀所居等。另外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还有晋西南的所谓夏墟,如,禹都安邑,夏启居西河,胤甲居西河,桀居安邑等;还有豫北晋东的河内地区,如,帝杼居原(今河南济源)等;还有豫东鲁西地区所谓济水上中游一带,如帝相居商丘,居帝丘(今濮阳)、居斟灌(有寿光说、淳于说、观县说等不同),少康奔有虞(今虞城)等。在这些地区内,夏的都城常有迁徙。迁徙是殷盘庚之前的常事,即所谓的“不常厥邑”。王国维说:“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1]。以此来说,夏都所迁,均不出伊、洛、河、济地域。至于迁都的原因,尚待逐一细考。夏王朝在诸侯林立之中建立了第一个统一政权,都城不稳或被夺取而被迫迁都是其一,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要不断寻求新的更为富庶的地区以求得供给,诚与商代都城一样,是所谓“视民利用迁”。“所迁新地要与原地隔上一段距离,以保证其剥削来源不致落空。这应该是这一时期‘不常厥邑’的一个重要原因” [2]。如果对那些被认为有可能是夏代城池遗址的地望作一观察的话,即可发现它们自然条件的良好。比如河南巩县西北稍柴村的“夏都”遗址,可能是太康所建,背靠嵩山面临两河,处于伊河与坞罗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地势较高而平坦,山水相连,适于发展农业生产。少康之子帝杼所都之“原”,整个遗址坐落在太行山与蟒河之间的广阔平原上。《水经注》卷二二谈到禹都阳城的地望时说:“颖水又东,五渡水注之,??东南流入颖水,颖水迳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钧,伯益避启,并于此也。??县南对萁山。”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商代都城在历史上的迁徙不定人尽皆知,向有“前八后五”之说。“前八”是指契至成汤的“先公”时代的八次迁徙,王国维认为这八迁是[3]:契自亳居蕃,一迁;昭明居砥石,二迁;昭明又迁商,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四迁;相土复归商丘,五迁;殷侯(上甲微)迁于殷,六迁;殷侯复归商丘,七迁;汤始居亳,八迁。基本是在今天的商丘和安阳一带。成汤立商后的“先王”时代的五迁,史载不同,古本《竹书纪年》记分别为仲丁迁嚣,河旦甲迁相,祖乙迁庇,南庚迁奄,般庚迁殷。《尚书序》和《殷本纪》记祖乙所迁分别为耿和邢,无载南庚迁奄,其余相同。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历来说法纷纭,概况起来有五:一是“去奢行俭”说,汉儒即成此说;二是顾颉刚等主的水灾说;三是郭沫若的游牧游农和傅筑夫的游农说;四是郭沫若的阶级斗争说;五是比九世乱和“恪谨天命”说。对于这些见解,需要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能认为谁掌握了“绝对真理”,因为它们可能都说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正是由于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每一次迁徙活动。客观原因中,无论避灾说也好,游牧游农说也罢,都是要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以利生存。起码盘庚迁殷显然是由于新都更有利于农事。这里是中原地区的偏北部,西有太行屏障,东有黄河天险,南面和北面是起伏的小丘陵和广阔的平原,四周地势平坦,洹水横贯其间,水深土厚。在旧都土地使用较久,转为瘠薄后,于是辗转迁居于此。《尚书?盘庚篇》中记有这次迁都,古史简朴,不过些许端倪还是流露在字里行间中。随后,商王朝在此相对稳定达273年。3)
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周代商后,退还关中营建基业,除却故地人和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使然外,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决定因素。《诗?大雅?绵》曰:“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关中的膏腴沃壤养育壮大了周人,而此时中原三河地带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作用下,土地使用过度而日见衰竭,已不堪负载集中稠密的人口,从而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了关中地区。从丰、镐二京到秦咸阳、汉长安,这里差不多是唯一适于建都的所在。我们可以从刘邦的谋臣娄敬、张良力谏建都关中的说辞中,可以从张衡、班固、杜笃等人的歌赋中,从《汉书?地理志》等记载的描述中,从“天府”、“陆海”的称谓中,想见这里的富饶。既有稻、梨、粟、桑、麻、箭竹,也有金银铜铁、玉石、豫章、檀柘等珍奇物品。依托着富饶的区域自然条件,围绕着都城发展起了城市群。汉代在长安周围奉行陵邑制,即在每个皇帝陵园附近建一座陵邑,内有护陵的官员、卫队、宫女,特别还有从外地迁来的豪富,《太平寰宇记》卷二六说:“汉初徙关东豪杰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五千户”。这样每个陵邑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数万人的繁华城镇。汉初这样的陵邑共七座,它们不隶于郡,直属太常。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诸陵邑分属三辅。秦咸阳的建设也有“城市群”的意味,南朝建康是继秦咸阳和汉长安以后的又一个城市群。4 ) 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城市自由发展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产生了初步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对城市选址有了科学的认识。今天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管子》中的许多论述,比如《乘马篇》中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度地篇》中的“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天下之人,皆归其德而惠其义。??此所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名之曰金城。”《度地篇》还进一步明确了防灾意识,提出要避免“五害”,即水、旱、风雾电霜、厉及虫,并以治水为首要。这些都是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人民居家和乐所必不可少的,即所谓“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在实际中,也可看到很多城址条件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例子,甚至对城市的风俗习气都有作用。齐国临淄旧为商代夷族薄姑氏故地,带山披海,自然条件优越。城池建在地势较高的临淄河冲积扇形地面的前缘,城北是黄河三角洲的南端,那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城东北是莱州湾,多产鱼盐,城南山区矿藏丰富。临淄自姜尚营建开始,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到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为止,共830年之久,城市发展极其繁荣,号称“冠带衣履天下”[4]。至于说自然环境影响到习俗则典型如邯郸。赵国和宋、中山等国一样,以土地瘠薄闻名,邯郸虽然也是战国时有名的大都会,但它发展的基础不是物产,而是优越的交通条件。土薄民贫,以至于“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弹弦玷屣,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5]。5 ) “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中国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总之,古代城市作为人类开始聚居之所,总在寻求最好的自然环境,以尽可能取得食物的丰足,居住的安全与舒适,及营造工作的便捷。再具体分析一下各类城市周围环境的特征,便可发现多为山水护卫,构成相对封闭的环境单元。城池负阴抱阳,坐落其中。这样的环境单元随城市等级规模的不同而大小不一,或着眼于区域乃至全国的大环境,或仅限于目力所致。如《战国策?魏策一》记吴起对魏武侯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商都殷墟的形势,吴起说:“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周人一向注重择地,《诗?大雅?公刘》就记载了周的祖先公刘率族人迁居到豳(bin,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选择水源充足的肥美平原、适于建筑的向阳高地,安营扎寨,拓田种地。武王克商返回镐京后,决定营建洛邑成周,《逸周书?度邑篇》记载了他对周公谈及洛邑周围的山水形势:“自洛I延于伊I(rui,河流汇合或弯曲的地方),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山名),北望岳鄙(太行山),顾瞻有河(黄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以为适宜建都。翻开众多的地方志,往往可以看到城市处于山水环抱之中的格局描述,这便是中国风水思想中理想的“风水宝地”,对它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大到城市,小到村镇,再到一房一屋,无不如此。东汉仲长统《乐志论》云:“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6],最早表述了中国文人士夫心中向往的居家环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6)
自然环境陶冶影响深远依山而傍水,内向而自在,富裕而悠闲,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这样的环境影响到中国人对城市、建筑、园林的基本意识与具体的处理方式,影响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陶冶出中国人特有的对自然的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中国城市建设史讲义73等内容。 
  【】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中国城市建设史讲义 隐藏&& 城市发展史讲义 开篇: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 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 整个一部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一、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一、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2...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 31页 1下载券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11页 免费 ...
s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城市建设史 P 86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 31页 1下载券 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考研... 7页 免费...
s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 1― 8 章)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
  中国城市建设史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一、填空、选择、判断: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 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
q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建设史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 1.四水灌都:指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
q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个人整理笔记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 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
赞助商链接
别人正在看什么?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孝武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