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徐庶 刘备为什么不逃回刘备身边?三国演义中徐庶这段故事 是正史吗?

为什么曹操进攻在新野的刘备时让徐庶去劝降,刘晔说徐庶肯定不会借此叛逃?
三国演义第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刘晔让徐庶去劝降刘备。曹操说;他去恐不复来。而刘晔说:他若不来贻笑于人矣。为什么这么做天下人会耻耻笑他?就是因为曹操信任他他却逃跑?
按投票排序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徐庶自己说的很清楚啦。先来看看罗贯中的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这一段情节:刘晔曰:“丞相初到襄阳,必用先买民心;民心若定,纵兵微亦可守矣。目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一概尽起兵,二县生灵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安刘备,纵然不降,亦可以见爱民之心也。若使事急来降,则荆州之地,不须征战矣。然后举荆襄之兵,可图江南也。”曹操曰:“善!可使谁去?”刘晔曰:“徐庶旧与刘备至厚,见在军中,何不命他往说之?”操曰:“他去不复来,怎生奈何?”晔曰:“庶若不来,贻笑后世,使之勿疑。”唤徐庶至,操曰:“吾本欲踏平樊城,奈怜众百姓之命。汝可往招安刘备,如肯来归降,免罪赐爵;如若执迷不顺,军民共戮,玉石俱焚。吾今知汝忠诚,不疑使之,汝无负吾。”徐庶受命而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已毕,庶曰:“操使某来,乃假买民心,操之奸计也。某若不还,必惹万人之笑耻。”庶遂又告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尽此方寸之地也。今老母已丧,方寸乱矣,无益于事。某至操所,终身不与一谋。公有卧龙之辅佐,何愁大业不成乎?今操欲分八路之兵,填平白河,来攻樊城。公可速行,勿请自误。”辞别而去。在这里,徐庶主要表达的是三条:1.首要的,不能让曹操的奸计得逞,也不能坏了自己的名声。如果徐庶叛逃,那么“知汝忠诚”,派遣徐庶出使的曹操反而成了仁厚之君,徐庶则成了反复无常,背信弃义之人。2.刘备军中已有卧龙,他已经足够辅佐刘备成就大业,自己的去留与刘备集团利益无涉。换句话说,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与其陷刘备于不义,倒不如放逐自己,成就刘备的美名与曹操的恶名,3.母亲去世,自己方寸已乱,无力做志在天下的谋士了。饶是这样,最后也卖了一把军事情报给老东家,可谓仁至义尽了。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明白了吗?徐庶纯孝之人,恐摸金校尉尔。
阴谋论的解释刘备其实在徐庶走的时候已经动了“此人不除,必为后患”的杀心,就让人埋伏在了徐庶的去路的一片树林上徐庶精通兵法,马上就看出了树林里必有伏兵。为了自保,就回马跟刘备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大才叫诸葛亮,言下之意就是要和刘备做个交易,刘备放他走,他去和诸葛亮做沟通。刘备接受了这个交易,所以故意说要砍了前面的小树林。徐庶再过去,就看到一群(本来应是伏兵)的刘备士卒在砍树,他就放心走了。去许昌之前信守承诺先去和诸葛亮说了刘备的事情。曹操害了徐庶的母亲,所以徐庶不给曹操设谋。刘备同样心黑,徐庶故而也不会重投刘备。对“明主”的期待破灭,理解到世上只有政客的徐庶从此只求自保,所以还有赤壁看破连环计也只请庞统帮他脱身的一出。↑阴谋论真心不值钱,谁信谁怀孕
演义就不要去关注了。从根儿上说,徐庶是颍川朋友圈的,跟荆州朋友圈还是有隔阂的。
另一种可行的解释:不逃跑
说明徐庶之前离开刘备的时候知道曹操在骗他,但为了老母还是去了,被骗也无怨无悔逃跑
说明徐庶之前离开刘备的时候不知道曹操在骗他,去了曹营才知道自己傻13兮兮地被骗了。所以逮个机会就要逃跑再次投靠刘备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解密:谋士徐庶为何不学关羽一样返回刘备身边?
如果今天要在中国人的心中给三国人物分一个阵营的话,那么估计会有多数人把徐庶当成汉臣,也就是刘备一边的。 这徐庶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但是有些网友要问了,徐庶竟然是被迫投曹的,其心还在刘备这边,那在他老娘死了以后为何不学关羽返回到刘备这边呢。许多人为此惋惜,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去,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徐庶走马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虽然在先前也曾为刘备立过一些功劳,但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刘备那,应该身居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些,看庞统到刘备手下时就因为和诸葛亮争功而命丧落凤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所以这是徐庶不回刘备那的一条理由。 2.东汉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也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舆论轻视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从吕布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这可以说是未得明主,正在寻找中,现在终于找到了,后投曹操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刘备那,虽然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恐怕也会不以为然,舆论对其评价不会很高。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时,程昱曾说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对舆论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的一条理由。 3.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刘备在逃离樊城时,发动流言,结果十几万军民随他一起逃难。如果他不是说曹操的军队要吃人,十几万人干吗连家都不要,跟随他跑路?可实际上,我们知道,书中也写了,曹操这个人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他打仗时是不允许军队骚扰百姓的,他自己的战马失惊,踩了老百姓的麦子,他还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刘备如此制造恐慌,是为什么呢?书中写他带那么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结果九死一生,可没有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么?我看未必。书中写曹操对他是穷追不舍,他能逃到哪去?十几万军民遮住了曹军的视线,使得曹军不知道刘备究竟在什么准确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没有这些军民,刘备和他那几个小兵,不被曹军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当曹军冲过来时,后面的百姓立刻就惊慌起来,哭喊连天,这就个刘被报了信,使他可以有时间跑路。如果没有十几万军民给他当盾牌的话,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杀了。他带这十几万军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声传遍天下,而曹操就惨了,既没抓到刘备,又让自己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个魔鬼般的形象,为其以后争夺天下留下了一个不利因素。这种既损人又利己的事刘备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被蒙骗了,可像诸葛亮就没被骗倒,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对老百姓的态度的,但他并没有像他历次劝刘备那样一说再说,只是不疼不痒的说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应该也知道,他连周瑜火烧赤壁的计策都能看出来,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联系一下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所做所为,怎么会不清楚这点呢?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实施各种手段,打着各种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么他在曹营还是在刘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徐庶的出场是精彩的,全书的军师和谋士中他只比诸葛亮的出场略逊一筹,周瑜,司马懿等都是一笔带过,旧小说中,像这种出场的人一般都是后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却就出场精彩,后面就淡出去了,让人深深叹息,一个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就给后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另有“环肥燕瘦”这一成语的来源,也与杨贵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身材是丰腴的,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是清瘦的,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美人的胖与瘦,被苏轼老先生用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据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言诗》言:“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瘦谁敢憎。;美人的胖瘦本与书法隔着十万八千里,居然也被苏老先生联系到了一块,真是够别出心裁。此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就流传开了,不过慢慢跟书法毫无瓜葛了,回归到它最本真的 含义,说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另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多的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 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养了无数唐代人的眼睛。而且,唐朝不仅女人肥,男人也肥,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还能疾如风,真不可思议。更让人疑惑的是:唐人为何以肥为美?丰腴的杨贵妃缘何受宠? 唐朝是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记载“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大多可放开肚皮畅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备了身强体胖的外在条件,也就保持了健康丰满的体格。 “环肥”之美,兴于盛唐,起自北方。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着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热爱肥臀大马,崇尚壮硕之美。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唐人自信,无忧患,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与130多个国家交往着。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长安城里有着大量的波斯人居住。& 随着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比如在服饰上,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现在想来,那个丰乳肥臀的唐朝令那么多人怀想,以胖为美也没什么不好的。胖美人杨玉环,都美得皇帝连朝政都不想理了,那么胖应该始终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麋芳,字子方,东海朐县人。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大舅子。父祖辈都经商,奴仆、宾客多达万人,钱财产业有一亿钱那么多。他和兄长麋竺都擅长射箭和骑马。 徐州牧陶谦死后,兄弟俩就追随刘备。吕布偷袭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就驻扎在广陵海西。麋芳的妹妹被刘备纳为夫人。他们就拿二千名奴仆、宾客和大量金银货币来资助刘备的军队。后来曹操表麋竺为嬴郡太守,麋芳为彭城相。但是他们都没有去上任,而是跟随刘备来到荆州。 刘备取的益州后,麋竺也入蜀去了,而麋芳留在荆州当南郡太守。统领荆州的关羽向来都看不起他和将军傅士仁。关羽北伐后,留下麋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关羽所有军用物资都要他们供给,有时供应不足或误了日期,关羽就扬言北伐回来后要治他们的罪。二人都十分惶恐不安。有一次,南郡城失火,烧掉不少军备,关羽不问原由就责怪麋芳,使他更加畏惧难安。 后来吕蒙率军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来到公安时,傅士仁据城拒守。吴军将公安城团团包围,又派虞翻来劝降。傅士仁不肯与虞翻相见,虞翻就写信劝他,傅士仁权衡利弊后,哭着出城投降。吴军占领公安,进而包围江陵。麋芳也据城拒守,吕蒙又重施故技,又来劝降。这时候关羽还不回来救援,荆州多数郡县都投降了。麋芳本来就害怕关羽治他的罪,这时又看到吴军善待傅士仁。种种无奈促使他下定决心,投降吴军。 麋芳是不得已而投降的,但是他承受的不仅仅是投降的耻辱,还有受尽别人的白眼。首先,他的投降使蜀国丧失战略要地----荆州(实际是南郡),间接使大将关羽兵败身亡。他受尽蜀人的咒骂。对他打击最大的是他哥哥麋竺的死。麋竺因为他而受尽责骂,虽然刘备不责怪他,但是他又努又愧,终于生病去世。其次,在吴国他也被别人瞧不起,其中最甚者是当初劝降傅士仁的虞翻。一次,他们行船在江上相遇。由于江面狭窄,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让开,就说:“回避我们将军的船!”虞翻厉声说:“没有忠信的人,凭什么奉事主上?使人失去两座城池,却称将军,可以吗?”麋芳十分惭愧,关上船上的窗并让虞翻先过。还有一次,虞翻乘车出行,经过麋芳的营地,门官没有开门,虞翻的车不能通过。虞翻就十分生气的说:“应该打开的就关闭,应该关闭的就打开。难道这样做事适宜吗?”麋芳听到后,更加惭愧。 但是,小小苦楚等于激励,麋芳还是想建功立业的。就在黄武二年六月,他就和刘邵、鲜于丹的在将军贺齐的率领下收复蕲春,俘虏当初背叛吴国的戏口守将晋宗。 麋芳一生功过诸君心中有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孔明与群臣上言道:“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美而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真可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过想必大多数网友的关注点不在结婚这上面,而是在为后主刘禅打抱不平了,这个粗黑傻大哥张飞的女儿能好到哪里去。 这刘禅的命真苦呀。只是这张飞竟然有女儿,那他的老婆又是谁呢?可惜演义上一个字都没有提,不知道是被罗贯中老先生忘记了,还是有其它什么难言之隐。但这张飞的老婆倒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还不是平凡之人,她还是张飞死对手曹操家的亲戚。 这《三国演义》是600多年前,罗贯中根据史实写成的小说,对曹、张亲戚关系的考证主要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到线索。《三国志》是最主要的考证工具,在曹魏集团内,夏侯惇、夏侯渊家族是尊荣无比。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干脆把夏侯惇、夏侯渊与曹仁、曹洪等曹氏宗亲合为一传,标名《诸夏侯曹传》。曹、张是亲戚本是很好的小说材料,可是罗贯中为何把这一历史事实给舍弃了呢? 据三国研究专家沈伯俊说: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不仅张飞之妻根本不曾露面,就是写到夏侯霸投奔蜀汉时,也没有顺便略作交代。不知罗贯中是没有注意到这一层亲戚关系,还是因为不想描写家庭生活而有意舍弃这一事实,抑或是担心写了这一点会模糊作品“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谜。不管谜底如何,我对此都感到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历代的“昏君”系列中,明武宗是突出的一个。 明武宗此人,谈不上残暴,要害在荒嬉,其胡闹的程度,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他修了个“豹房”专供自己淫乐,喜欢全国各地到处巡游,也不太理政事,太监刘瑾就是在他手里一步步做大的,险些夺了他的皇位一个藩王造反,本来已被著名学者、政治家王守仁平息,藩王也被俘虏,武宗居然派亲信太监和王守仁商量,先把藩王放了,然后再由武宗亲自擒拿以显典赫赫武功,好歹在众臣的劝谏下,武宗才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念头这样一个主儿,从朱氏家族的角度看,简直就是败坏祖宗基业的一个不肖子孙。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明武宗这个朱家的孽子,对他的老祖宗、被公认为雄主的朱元璋却也不乏“修正”的。 朱元璋辣手治国,他的王朝当然是坚如磐石,可这对治下的百姓来说却未必都是福音。以江南为例,由于明初的歧视政策。江南经济和文化全面凋敝,直到明武宗时期,随着政治上的松动和经济上的发展,萧奈已久的江浙地区才重新恢复了活力,一本叫《寓圃杂记》的笔记记载:“吴中自号繁华,自张氏之据,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邑里萧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八城,成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造成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在这里,江南城市的演变轨迹是一清二楚的:吴中本来就是繁华之地;朱元璋建国后,“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朱元璋后的正统、天顺两朝,略有恢复;而到了明武宗统治的正德年间,才“愈益繁盛”作者还特别提到,随着经济的复兴,江南“人才辈出,尤为冠绝”。是的,人才无代无之。关键在于统治者采用什么样的政策。 不是在朱元璋手里,也不是在第二代雄主明成祖朱棣手里,偏偏是在荒淫的明武宗的治下,江南经济和文化才又得到了恢复性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吊诡的现象?是武宗采取了什么特别得当的措施吗?并非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明中叶以后,朱氏皇权的控制力已经无法恢复到他们的祖宗朱元璋的水平,所以,整个社会反倒能够迸发出洪武朝无法想象的活力。与其说是明武宗的措施多么得当,毋宁说根源正在于他们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统治者控制力的削弱,对一个企图代代相传的专制王朝可能是个坏消息,但于激发民智和社会进步却是充分利好。 明武宗对明太祖的“修正”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朱元璋重视教育,国子监(今之国立大学)的学生饮食由朝廷免费提供,但他又强令学生对饭菜质量不得有任何不满的表示。这就很奇怪了,饭菜既是给人食用,就应达到起码的水准,如果当事者不认真不精心,草草供应,学生却连私下议论的资格都没有,不仅不近人情,而且可能助长那些敷衍塞责者的气焰。果然,后来就闹出了乱子。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今之大学校长)宋讷对学生单靠严厉立威,伙食很差,动不动就处罚,甚至出现学生饿死的惨状。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受不了虐待,在学校里贴出一张壁报抗议。按照校规,这是“毁辱师长罪”,应该打一百大板充军,但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却认为学生向师长抗议,此风不可长。竞法外用刑。把赵杀了,并且在学校立了一根长竿,将赵麟的头挂起来吓唬其他学生!说来好笑,这个血淋淋的竿子一直竖在那儿,居然要等到明武宗出场,才被下令撤去。史籍上说,明武宗南巡,到了南京的国子监,看见这个竿子感到奇怪,问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教员回答是挂学生脑袋的,武宗大不以为然。说了一句很朴实的“名言”:学校岂是刑场!撤掉吧,从朱元璋树竿子到明武宗撤竿子,这根血淋淋的竿子一共竖了一百二十六年。 历代史家都在赞颂明太祖怒斥明武宗,但对于一个只希望过安稳日子的平民百姓采说,如果硬要他在所谓洪武“盛世”和正德“衰世”中选择其一,他的选择恐怕不会那么简单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所谓“君无戏言”,明武宗(正德皇帝)却是个例外,他的一生都在和大臣“开玩笑”。 明武宗是明孝宗朱祜樘的独生子,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与其争宠,加上明孝宗早亡,武宗15岁未满就继承大位。所以,对这个轻易得来的皇位,他根本不在意。 明武宗先把为皇帝上课的“经筵”免了,后来索性早朝也不上了。即使在大臣的坚持下他被迫上早朝,也要等快到正午时分,后来竟发生早朝在夜间举行的怪事。大臣们连篇累牍地控诉,可明武宗不予理会。据傅维麟《明书》记载,大臣劝谏过于频繁时,他常常把刀横在脖子上,以自杀要挟臣下。 即位后不到3年,武宗在西苑另建了一个豹房,这里不仅有后宫佳丽,还遍采天下民女、歌女、寡妇,甚至还有孕妇、妓女等。他终日在此厮混,连皇宫都懒得回了。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的公文一律写成威武大将军军帖,原名也不要了,改名为朱寿。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攻打明朝边境,明武宗亲自披挂上阵,取得所谓的“应州大捷”。实际上蒙古兵只死了16人,明军则伤亡几百人。 正德十四年六月,南方宁王朱宸濠造反,武宗再次下诏亲征。不巧的是,他刚出北京,平定叛乱的捷报已达御前。但他隐匿捷报继续南行。正德十五年七月,明武宗在南京上演一场闹剧。他身着戎装,将被俘的朱宸濠等人卸去枷锁置于万军之中,然后自己煞有介事地击鼓,向束手待毙的朱宸濠等人发起进攻,将平定朱宸濠的功绩揽到自己身上。 这次南巡的归途中,武宗独自驾驶小舟至江中垂钓,不慎船翻落水,几个月后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凉锦马超”在《三国演义》里面是很出彩的,反陇西、据渭水,打得曹操割须弃袍,扎得许禇满身枪眼,后来救西川又和张飞挑灯夜战,忠孝人皆敬仰,威名雄于天下,千古名将,超之谓也。不过马超这一辈子也真够惨的,先是老爹和兄弟让曹操下毒手砍掉了,接着反西凉先赢后输,与韩遂决裂,实力大损。才想卷土重来,就在冀城中了杨阜的诈降计,一门老幼全被杀死。南投张鲁不受信任,进退无门才归附刘备。本来以为这样可以得报大仇了吧,可惜终于身居闲职,郁郁而终。 一代英杰,命运捉弄,落到这般下场,也足以掬善良的人们一捧同情之泪了。只可惜后人偏偏并不善良,更不幼稚,碰巧还在史书上看到了马超的真面目,所以张口评论马超的悲惨遭遇,只有两个字:“活该!”为什么活该呢?还得先从他老子马腾谈起。 演义中的马腾,是西凉太守,汉室的忠臣。其实汉朝根本没有西凉郡,又怎么会有西凉太守?——那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行政区划。《典略》载:“(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也。”但是伏波将军的这一支到他已经衰弱了,贫困得不得了,马腾年轻的时候,基本靠砍柴为生。好在他“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是个当兵的好材料。灵帝末年,凉州百姓王国(注意,这个王国是人名)等联合氐、羌等部族受压迫人民反抗刺史耿鄙的暴政,耿鄙招募新兵去镇压,马腾就在这个时候参了军。因为他做战英勇,很快就升为军司马,但不久军队哗变,他反而投靠王国,并且和另外一股造反势力韩遂相联合。两帮人整合了一支大军向长安进发,结果被刚才执掌了朝政的董卓打得大败。才回到西凉,内乱就开始了,马腾、韩遂先是共同废了傀儡主子王国,接着互相又大打了起来,韩遂“杀腾妻子,连兵不解”。 建安初年,曹操为了暂时安定陇西,派司隶校尉锺繇和凉州牧韦端化解韩、马二人的冤仇。马腾正在惨兮兮打不过韩遂,干脆自请东附。于是允许他驻扎在司隶西部的槐里,并且“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咱们且不管马腾的起兵究竟是兵乱呢,还是起义,总之要说这样一位造反者对汉朝忠心耿耿,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马腾的儿子马超没有跟老爹一起到槐里去,仍旧驻扎在西凉,并且还和仇人韩遂勾勾搭搭。这里就要说到他的不忠不孝了。演义上是曹操先杀死马腾,马超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造反的,但是历史上的事件发生次序却完全相反。建安十六年,曹操准备讨伐盘踞汉中的张鲁,先命司隶校尉钟繇带兵前往长安做战前准备。马超、韩遂,还有其他的许多西凉割据势力,比如杨秋、李堪、成银等,认为钟繇是来袭击自己的,于是先下手为强,联合造反,杀奔长安而来。 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确实不可能在没有平定凉州的前提下,就冒然兵发汉中。但是为了尽快在西线打开局面,曹操很可能用安抚和收编的办法来对付陇西群豪。但是韩、马这样一动,就迫使曹操必须武力解决凉州了。马超等人不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就是对形势分析错误,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之产生。并且,这种举动导致的另外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马腾之被杀。明明老子在人家手里,还敢造反,从这点上来看,说马超是枭雄或许可以,说他是孝子,可就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了。 在《魏书·;张既传》里面,裴松之附了一段引自《魏略》的阎行的故事,里面提到马超起兵,简直让人恶心。阎行,后改名阎艳,字彦明,是韩遂的女婿,为人骁勇。当他还不过韩遂手下一个无名小将的时候,韩、马相攻,“(阎)行尝刺(马)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用断折的矛柄击打马超的脖子,几乎把马超打死!建安十四年,阎行被派往曹操处,回来就劝说韩遂送儿子到许都做人质,而同时他也请求曹操给他爹一个宿卫的名号,留在许都。马超造反的时候,据说韩遂正在外面打仗,初始并不知道,回到根据地一看,耶,怎么他们扯着我的旗号已经起兵了?马超还编瞎话骗韩遂,说:“前钟司隶(钟繇)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钟繇要我逮捕你,这种家伙怎么能相信?”接着,还说了一段绝对无耻的话。 马超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也就是说:“我不要老爹啦,您就是我的老爹呀;您也别要儿子啦,我就是您的儿子啊。”这叫什么话?!如此无耻无良的话,就是出于很多人都敬仰的后来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之口吗?!这段话说明,马超明明知道自己这么一反,老爹马腾在关中会落个什么下场。他不是没有想到,也不是形势所逼,也不是心存侥幸,他是一心一意要扔了老爹,认仇做父了! “西凉锦马超”在《三国演义》里面是很出彩的,反陇西、据渭水,打得曹操割须弃袍,扎得许禇满身枪眼,后来救西川又和张飞挑灯夜战,忠孝人皆敬仰,威名雄于天下,千古名将,超之谓也。不过马超这一辈子也真够惨的,先是老爹和兄弟让曹操下毒手砍掉了,接着反西凉先赢后输,与韩遂决裂,实力大损。才想卷土重来,就在冀城中了杨阜的诈降计,一门老幼全被杀死。南投张鲁不受信任,进退无门才归附刘备。本来以为这样可以得报大仇了吧,可惜终于身居闲职,郁郁而终。 一代英杰,命运捉弄,落到这般下场,也足以掬善良的人们一捧同情之泪了。只可惜后人偏偏并不善良,更不幼稚,碰巧还在史书上看到了马超的真面目,所以张口评论马超的悲惨遭遇,只有两个字:“活该!”为什么活该呢?还得先从他老子马腾谈起。 演义中的马腾,是西凉太守,汉室的忠臣。其实汉朝根本没有西凉郡,又怎么会有西凉太守?——那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行政区划。《典略》载:“(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也。”但是伏波将军的这一支到他已经衰弱了,贫困得不得了,马腾年轻的时候,基本靠砍柴为生。好在他“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是个当兵的好材料。灵帝末年,凉州百姓王国(注意,这个王国是人名)等联合氐、羌等部族受压迫人民反抗刺史耿鄙的暴政,耿鄙招募新兵去镇压,马腾就在这个时候参了军。因为他做战英勇,很快就升为军司马,但不久军队哗变,他反而投靠王国,并且和另外一股造反势力韩遂相联合。两帮人整合了一支大军向长安进发,结果被刚才执掌了朝政的董卓打得大败。才回到西凉,内乱就开始了,马腾、韩遂先是共同废了傀儡主子王国,接着互相又大打了起来,韩遂“杀腾妻子,连兵不解”。 建安初年,曹操为了暂时安定陇西,派司隶校尉锺繇和凉州牧韦端化解韩、马二人的冤仇。马腾正在惨兮兮打不过韩遂,干脆自请东附。于是允许他驻扎在司隶西部的槐里,并且“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咱们且不管马腾的起兵究竟是兵乱呢,还是起义,总之要说这样一位造反者对汉朝忠心耿耿,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马腾的儿子马超没有跟老爹一起到槐里去,仍旧驻扎在西凉,并且还和仇人韩遂勾勾搭搭。这里就要说到他的不忠不孝了。演义上是曹操先杀死马腾,马超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造反的,但是历史上的事件发生次序却完全相反。建安十六年,曹操准备讨伐盘踞汉中的张鲁,先命司隶校尉钟繇带兵前往长安做战前准备。马超、韩遂,还有其他的许多西凉割据势力,比如杨秋、李堪、成银等,认为钟繇是来袭击自己的,于是先下手为强,联合造反,杀奔长安而来。 两军在渭水边排开阵势,曹操还想和平地解决问题,终究敌人是少一个比多一个好,他就把韩、马二人叫到阵前打话。就在这种情况下,“许禇裸衣战马超”的故事就上场了。让咱们来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太祖(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许)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哪里有什么数十合大战,其实是马超想偷袭捉曹操,结果被许禇一瞪眼,就害怕得不敢动了。 西凉兵战斗力很强,当时曹军中普遍存有畏敌的倾向,都说:“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曹操却不担心:“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他想一战基本解决凉州问题,于是故意示弱,使西凉各军以为曹军不足虑,纷纷来援,然后切断敌人的后路,在渭水边展开决战。马超大败,“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被曹操拒绝了,于是又“固请割地,求送任子”,打算送儿子去做人质。曹操这下算彻底看清了所谓“锦马超”的真面目——这种家伙怎么能够信任呢——于是假装同意,却暗中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马超一败再败,被迫向西逃窜。 曹操追赶马超到安定的时候,突然传来苏伯在河间造反的消息。曹操仓促回军,马超卷土重来,“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汉中张鲁派大将杨昂帮助马超,合军万余,进攻冀城。凉州从事杨阜等募兵死守,整整七个月救兵不至,刺史韦康等被迫请和,打开城门。谁料马超一进城,立刻教唆杨昂杀死韦康等——所谓杀降不祥,马超很快就要尝到其中的苦果了。 后面的故事,往往被看演义的朋友忽略,其实是很令人感动的。马超入冀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杀死杨阜。杨阜正好老婆死了,请假归葬,跑去和舅子姜叙商量为刺史报仇的事情。姜叙此时和其母一起住在历城,杨阜当着这娘儿俩的面,痛哭求告,姜母深明大义,叫姜叙一切听妹夫的安排。于是,杨、姜二人,和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以及武都人李俊、王灵,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密谋,在马超破城的下一个月(九月),于卤城起兵讨超。马超大怒,领兵杀向卤城。他前脚才走,后面梁宽、赵衢等人就内应占领了冀城,宰掉了马超的妻儿。马超无路可走,袭击历城,捉到了姜叙的老娘。姜母破口大骂:“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这话骂得狠,不知道喜欢马超的朋友,看了史书上的记载以后,将怎样反驳这几句话?! 马超大怒,杀死了姜母。杨阜等合兵来战,杨阜身先士卒,家族兄弟战死七人,终于把马超打败。马超只好凄凄惨惨往投汉中张鲁去也。 然后,又是演义中一段为了抬高刘备集团而对马超的粉饰。演义上说,刘备攻打成都,刘璋向张鲁求救,张鲁派马超往援,还和张飞挑灯夜战,一场好厮杀。只因为有奸人在张鲁面前说马超的坏话,马超进退两难,才在李恢的劝说下,归附刘备。然而史书上却完全是另一种记载,说因为“鲁不足与计事”马超“闻先主(刘备)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他是主动离开一向关系不错的张鲁,而跑去归降刘备的。所谓的奸人谗言,不过在张鲁想把女儿嫁给马超的时候,有人提醒他,说马超“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张鲁才打消了念头。是啊,连老爹的生死都不放在心上的家伙,怎么放心把女儿嫁给他?! 这样看起来,其实马超和“三姓家奴”吕布在品德上没有什么区别,而论起打仗,可能还不如吕布呢。刘备所以高兴得到马超,一是为了威压刘璋,二是为以后进攻汉中和平定陇西做准备,据说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很高,利用他的威信将是一步好棋。因此“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张鲁当然是恨透马超了:我这样帮你,你这样待我,果然狼子不可相处!马超离开的时候,没有带走小老婆董氏和儿子马秋,后来曹操取得汉中,把董氏赐给阎圃,把马秋交给张鲁。张鲁乃“自手杀之”,聊解心头之恨。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史书却多少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意识进去,虽然遵照中国的治史传统,那还是要比小说客观得多得多。我们不能肯定所有有关马超的资料都是正确的,包括《三国志》在内,没有一本史书完美无缺,甚至没有一本史书全无矛盾。但是现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还是要以史书和其它相关史料,作为第一论据。就马超来说,对于张鲁手下是否有奸人要陷害他,史料中还有不同记载,但对于他的各种主要行径,包括造反在老子死掉之先,杀死姜叙之母,主动背反张鲁,却基本没什么争议。时当乱世,为了生存,人不能爱其亲——但并不是不爱其亲。“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客观可能和主观意愿间的区别。马超无疑是主观地不爱其亲,他那些被各种势力杀死的亲戚,本身很可怜,但是马超自己对着小老婆哭哭啼啼说“阖门百口,一旦同命”,却一点都不值得怜悯。 马超投奔刘备以后,帮助主子北取汉中,还回陇上转了一圈。刘备取下汉中,就把他晾起来了,因为身为一代枭雄的刘备,怎么不会明戏什么人可以真正信任,而什么人只具备部分利用价值?汉中还待稳固,连结羌人,进图陇上,那是以后的日程安排。现在马超这种人只需要供起来而已,不必要也最好不要给他带重兵。马超于是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七岁。(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我们眼里,关羽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从小开始就听他的故事长大,如今让我更加了解到历史人物中的关羽,面红耳赤,络腮胡是他的特征,但据说他也曾有过妻子,那么他的老婆到底是谁?一起来看看史书的记载吧。 关羽可称是三国第一战将,“过五关斩六将”足见其忠义,“刮骨疗伤”其勇气,定不是一般人能比肩的,“千里走单骑”又不得不让人折服于他惊人的毅力。他是在《三国志》中记载唯一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将军,也是后来三四百年中被称誉最多的勇将,他还有刮骨疗毒的惊世之举。千百年来三国里的露脸,给关羽在后人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高大的丰碑,时至今日,一座关帝庙,一尊关公像,是千万民众对关公精神的赞赏和寄托。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不说名字,就单看这美髯和青龙偃月刀,大家便知这来人定是关羽,于是在我们头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关二爷骑着赤兔马,手握青龙偃月刀从战场的一边突突而来,气势如虹,手起刀落之间斩获无数首级。卧蚕眉、丹凤眼、长胡须都是古代美男子的重要标志,关羽这个美男子,确实威风凛凛。 关羽出生年月不详,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自幼学习武功好行侠仗义,解县当地有个恶霸总是倚势凌人,关羽实在看不惯,一气之下便将他砍了头,自此奔走江湖,独自一人逃到了幽州涿郡,在那里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刘备和张飞,由此开启了他的传奇性的一生。这样一位忠肝义胆又相貌堂堂的能人,谁又能有幸成为他的妻子?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婚事,介绍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第十三回,关羽攻占襄阳城后,诸葛谨对孙权说:“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寥寥几句,一笔带过。至于关羽的妻子,究竟姓甚名谁,都未提到,甚是神秘。倒是在一些戏曲舞台上,对此有所渲染与描述。元人杂剧有《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一剧,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给关羽。关羽虽然怜惜美女貂蝉,可是他心里明白自古红颜多祸水,千百年多少多少英雄豪杰,都因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乃令其自刎。然而,貂蝉并不是关羽的妻子,而后又衍生了许多版本,淮剧《关公辞曹》中,关羽却有了妻室——曹月娥。曹月娥原是曹府的使女,被曹操收为义女,许配给关羽。但是,关羽与她同床异梦,终于辞曹出走。 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则有裴注之引说:关羽在下邳时,曾屡次想“乞娶”美妇杜氏为妻。那杜氏原是吕布下属秦宜禄的妻子,秦宜禄投奔袁术后,抛弃杜氏。关羽想娶她为妻,但曹操没有同意,自己纳入了后宫。结果,关羽也未娶成。在民间与野史中,都认为关羽早有妻室,明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里面便有关羽的妻子,名叫胡金定,而在《三国志》里也记载为胡氏,由此可见,关羽的确曾经有过妻子。只不过,因为古代女子的地位不高,三国又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更是寥寥可数,胡氏作为关羽背后的女人,不为人所知自然再正常不过。 比儿女情长还要荡气回肠的是刘备、张飞、关羽此三人的手足之情。刘、关、张三人,在幽州涿郡的桃园,他们三人在灿灿桃花的见证下,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并结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从此投身戎马生涯,准备跟着刘备闯天下。兴平元年,曹操因曹嵩被杀而迁怒于陶谦,于是发兵攻打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陶谦任刘备为豫州刺史,关羽与刘备屯兵于小沛。 在我们眼里,关羽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从小开始就听他的故事长大,如今让我更加了解到历史人物中的关羽,面红耳赤,络腮胡是他的特征,但据说他也曾有过妻子,那么他的老婆到底是谁?一起来看看史书的记载吧。 关羽可称是三国第一战将,“过五关斩六将”足见其忠义,“刮骨疗伤”其勇气,定不是一般人能比肩的,“千里走单骑”又不得不让人折服于他惊人的毅力。他是在《三国志》中记载唯一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将军,也是后来三四百年中被称誉最多的勇将,他还有刮骨疗毒的惊世之举。千百年来三国里的露脸,给关羽在后人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高大的丰碑,时至今日,一座关帝庙,一尊关公像,是千万民众对关公精神的赞赏和寄托。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不说名字,就单看这美髯和青龙偃月刀,大家便知这来人定是关羽,于是在我们头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关二爷骑着赤兔马,手握青龙偃月刀从战场的一边突突而来,气势如虹,手起刀落之间斩获无数首级。卧蚕眉、丹凤眼、长胡须都是古代美男子的重要标志,关羽这个美男子,确实威风凛凛。 关羽出生年月不详,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自幼学习武功好行侠仗义,解县当地有个恶霸总是倚势凌人,关羽实在看不惯,一气之下便将他砍了头,自此奔走江湖,独自一人逃到了幽州涿郡,在那里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刘备和张飞,由此开启了他的传奇性的一生。这样一位忠肝义胆又相貌堂堂的能人,谁又能有幸成为他的妻子?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婚事,介绍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第十三回,关羽攻占襄阳城后,诸葛谨对孙权说:“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寥寥几句,一笔带过。至于关羽的妻子,究竟姓甚名谁,都未提到,甚是神秘。倒是在一些戏曲舞台上,对此有所渲染与描述。元人杂剧有《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一剧,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给关羽。关羽虽然怜惜美女貂蝉,可是他心里明白自古红颜多祸水,千百年多少多少英雄豪杰,都因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乃令其自刎。然而,貂蝉并不是关羽的妻子,而后又衍生了许多版本,淮剧《关公辞曹》中,关羽却有了妻室——曹月娥。曹月娥原是曹府的使女,被曹操收为义女,许配给关羽。但是,关羽与她同床异梦,终于辞曹出走。 而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领徐州牧。虽然据有一席之地,但是势力微弱的蜀汉集团依旧难以和袁绍、孙权、曹操的势力抗衡。建安元年,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丢失徐州,刘备为自保,只得暂时投靠曹操,关羽便也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一开始曹操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倒也博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倚仗,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发现曹操自身并非拥汉,而是想自立门户。后与曹操田猎的时候,关羽也曾劝过刘备借机除掉曹操,刘备心有顾忌没有下手,最后曹操发现刘备,是他心头大患也想尽办法要除掉刘备。 建安三年,刘备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夺得徐州,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回许昌,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后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领徐州,刘备返回小沛。建安五年,曹操进攻刘备,关羽战败被生擒。 早就听闻他一身正气、功夫了得,曹操是个惜才之人,为了留他在身边费尽了心思。任命其为偏将军,好吃好喝伺候着;赠他衣袍,他穿在里面,外面还是穿着刘备送给他的旧衣;又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一方面感激曹操对他的礼遇,但在他内心,依旧最牵挂的人是大哥。在曹营的日日夜夜他都想着身处一方的刘备。 关羽讲究忠义,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誓死回到刘备身边,他对曹操义气十足,也就有了白马之围,他杀颜良、放曹操。关羽离开曹营的时候带上刘备的老小走了,曹操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惋惜:“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从战败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人们更喜欢称这段传奇故事叫“千里走单骑”。 而最近看了电影《关云长》,里面介绍关羽是有过一个妻子,但由于作为古代将领而言,国家大事才是第一的,电影中的描述,也是形象的表现了三国时期,男子的责任大于私人感情,那么你们觉得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顺治帝的上台,是有戏剧性的。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引起了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争夺。争位的主要人选为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和同母弟弟阿济格、多铎均为乌拉纳喇氏所生,受到努尔哈赤的偏爱。努尔哈赤死时,乌拉纳喇氏殉葬,多尔衮年仅十五岁。皇太极继位后,多尔衮地位逐渐上升,天聪四年七月,成为吏部管部大臣,崇德元年四月,与弟弟多铎同时受封亲王,地位仅次于德高年劭的礼亲王代善。 豪格为皇太极长子,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担任过户部的管部大臣,受封肃亲王,深孚人望。 十王亭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两侧南向,呈燕翅排列,是清朝入关前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多尔衮与豪格争位即在此发生。 皇太极去世四天后,多尔衮首先行动,探寻两黄旗实权人物索尼口风,索尼认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次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讨论嗣君人选。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携带弓箭包围会场,要求必选皇子继位。索尼率先发言,要求豪格继位,多尔衮以异姓大臣不得干涉皇室事务为由,迫使两黄旗大臣退出会场。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都拥戴豪格,豪格推辞,多尔衮顺水推舟,认为豪格既已退出,当另择人选。多铎、阿济格劝说多尔衮即位,多尔衮心有顾忌,犹豫不决。 多铎毛遂自荐,要求诸王立他为帝,遭到多尔衮反对后,又提出立代善。代善以自己年老体衰拒绝了多铎的提议。 争执不下时,两黄旗将领威胁如不立帝子,便鱼死网破,“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十而已”。多尔衮意识到自己争位无望,便当机立断,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多尔衮的提议得到诸王赞同,两黄旗大臣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遂盟于三官庙,誓死效忠,政局得以稳定。福临即位后,改元顺治。 顺治虽然上台,但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他只是个寄人篱下的傀儡皇帝。 与此同时,争位失败的豪格也极为失落,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顺治元年四月,豪格骂多尔衮非有福之人,活不长久,都统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密。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都表态要处死豪格,最后,由于年幼的福临“涕泣不食”,豪格这才得以免死,但被削爵位。 顺治元年十月,顺治帝大封诸王,念豪格平定中原有功,仍复原封。进京之初,各地战乱未平,豪格能征善战,多尔衮不得不加以使用。 顺治元年冬,豪格被派往山东剿匪,破满家洞等处,叛乱平定。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命为靖远大将军,同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西征。 三月至五月,豪格一直在陕西作战,最后将李自成军队赶出陕西。十一月,进入四川南部地区,得知张献忠在西充县,于是令护军统领鳌拜充当先锋,大军随后赶到,射杀张献忠。 四年八月,平定四川,五年二月,凯旋回朝。顺治帝在太和殿设宴款待,引起多尔衮的极大不满。 在豪格回京不久,顺治五年三月,多尔衮就以豪格“徇隐随征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事,又欲擢用罪人扬善之弟吉赛,议罪削爵”。经诸王、贝勒、贝子、大臣讨论,认为“肃亲王将希尔根冒功事隐蔽,旧念为除,因杨善为伊而死,欲升其弟,乱念不忘。奉有以罪人杨善弟机塞为护军统领不合之旨,宥王之罪,至于三次戒饬,犹不引咎”。 这次的判决仍然是要杀掉豪格,结果顺治帝表示“如此处分,诚为不忍”,拒不下诏,多尔衮经过权衡,决定判豪格终身监禁。 一个月后的顺治五年四月,豪格就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1609年-1648年)。 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豪格福晋一人,其中多尔衮所纳的是博尔济锦氏。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 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成为清代的“铁帽子王”。 正是由于顺治帝体会了这样一段有切肤之痛的经历,所以在他临时之前,才毅然决然的坚决不让宗室再辅佐年幼的康熙,而是让自己觉得忠心耿耿的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政。 谁料四大臣中的鳌拜却异军突起,这才有了康熙智擒鳌拜亲政的事情。 当然,这是后话,但根子却来自于顺治帝的感受和决定。(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顺治帝的上台,是有戏剧性的。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引起了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争夺。争位的主要人选为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和同母弟弟阿济格、多铎均为乌拉纳喇氏所生,受到努尔哈赤的偏爱。努尔哈赤死时,乌拉纳喇氏殉葬,多尔衮年仅十五岁。皇太极继位后,多尔衮地位逐渐上升,天聪四年七月,成为吏部管部大臣,崇德元年四月,与弟弟多铎同时受封亲王,地位仅次于德高年劭的礼亲王代善。 豪格为皇太极长子,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担任过户部的管部大臣,受封肃亲王,深孚人望。 十王亭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两侧南向,呈燕翅排列,是清朝入关前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多尔衮与豪格争位即在此发生。 皇太极去世四天后,多尔衮首先行动,探寻两黄旗实权人物索尼口风,索尼认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次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讨论嗣君人选。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携带弓箭包围会场,要求必选皇子继位。索尼率先发言,要求豪格继位,多尔衮以异姓大臣不得干涉皇室事务为由,迫使两黄旗大臣退出会场。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都拥戴豪格,豪格推辞,多尔衮顺水推舟,认为豪格既已退出,当另择人选。多铎、阿济格劝说多尔衮即位,多尔衮心有顾忌,犹豫不决。 多铎毛遂自荐,要求诸王立他为帝,遭到多尔衮反对后,又提出立代善。代善以自己年老体衰拒绝了多铎的提议。 争执不下时,两黄旗将领威胁如不立帝子,便鱼死网破,“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十而已”。多尔衮意识到自己争位无望,便当机立断,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分享给朋友: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正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