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乎时乎,去不可抗拒的意思邀,来不可抗拒的意思逃!什么意思

机遇为题 议论文 800字左右,注意不要网上现有的复制粘贴,要唯一的!谢谢了起码看起来高3以上水平,论点_百度知道
机遇为题 议论文 800字左右,注意不要网上现有的复制粘贴,要唯一的!谢谢了起码看起来高3以上水平,论点
论据、论证清晰
最好发邮箱写的好补大量分
提问者采纳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曾经我也一度如此抱怨过,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周围的人总是有好的机遇是因为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付出了别人所不知道的努力。所以,我改变了以往怨天尤人的习惯,并告诉自己: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从此,我便加入了努力的队列。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等机会来。我会把它牢牢的抓住。你也一起加入吧!不要说你已经够努力啦!你远远不够,努力的人从不会抱怨机遇的溜走。等待下一个机遇,做好充分准备,牢牢的紧紧的抓着他,不要再有遗憾。思路提示
机遇从来只垂青有预备的头脑;没有良好的自身贮备,即使机遇来临了也抓不住。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要抓住机遇,不要任其溜走要有责任感与紧迫感,才能抓住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张九龄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经常只有几步,非凡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邓小平
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苏格拉底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聪明人自己创造的机会比他找到的多。——培根
运气通常照顾深思熟虑者。——诺贝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巴尔扎克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巴斯德
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卢梭
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刘禹锡
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司马迁
最能干的人并不是那些等待机会的,而是运用机会,攫取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奴仆的人。——卓宾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佚名经典素材
机遇属于有志者(陈胜把握机遇揭竿而起)
秦末,陈胜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但少有壮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赵高伪造秦始皇遗诏,立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当傀儡皇帝,赵高篡夺大权,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秦王朝大规模征发贫苦农民守边服兵役,修造宫殿,进行水陆运输和从事各种苦役,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等900名贫苦农民一起被征发去戍守渔阳,因路上遇大雨,道路冲垮,无法按期到达,按暴秦的法律,误期处死。陈胜看到自己的处境,看到全国人民对暴秦的憎恨,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动员戍边卒杀掉押送他们的秦朝军官。揭竿为旗,以木棍、锄头为武器,率领这支900人的农民武装反抗暴秦。起义后,马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农民自带干粮,纷纷参加起义军,起义军迅速扩大,攻城掠地,势如破竹。终于推翻了暴秦的统治。
机遇可遇不可求(儒勒·凡尔纳初涉文坛)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法国闻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就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进入文坛的。凡尔纳18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上流人士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时,童心犹存的他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往下滑,结果撞在了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闻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机遇偏爱有预备的头脑(梦,为科学提供答案)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个勤学的人。有一天,他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感到非常倦怠,坐在一辆马车里昏昏入睡了。这些天来,他聚精会神地研究苯分子的结构,大脑极度疲乏。进入睡眠状态后,他的大脑的许多神经经过暂时的休息,便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他似乎觉得碳分子都活了,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结成了一条长链。长链像蛇一样扭动着,忽然一口咬住自己的尾巴,盘成了一个圆圈。这时,凯库勒从梦中惊醒,忽有所悟地喊一声:“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环状结构。”假如凯库勒是一个懒汉,是不可能有这一发现的。
机遇加才能等于成功(喜剧大师初露锋芒)
世界闻名喜剧大师卓别林5岁时初次登台亮相,就显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那次,他母亲在演出时嗓子忽然哑了,她只得离开舞台。这时场内一片混乱,舞台总监灵机一动,想到卓别林曾当着母亲和朋友们的面进行过表演,就建议卓别林代替母亲上台表演。小小的卓别林毫不怯场,面对着满场的观众,镇静自若、毫不拘束地唱了一首歌,接着他又是唱又是舞,表演了几个节目,非凡是他模拟母亲唱那首《爱尔兰进行曲》时沙哑着嗓音唱,模拟得惟妙惟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正是由于他把握住了这次偶然的机会,以后才能走上艺术道路,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喜剧大师。
不仅靠机遇,还要靠才干(刘禅难继蜀汉江山)
三国时期的蜀后主阿斗,继位为帝,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赫赫,无可谓无“机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不可谓无“机遇”。但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一个拥有重重“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呢?历史回答我们:阿斗先天“性驽”,以后才疏学浅,当然任何“机遇”也无法促他成才,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可见,离开平时的努力而奢谈“机遇”,是多么荒唐! 机遇来了要抓住(孟浩然错失良机)
孟浩然40多岁时才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忽报唐玄宗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显示自己才华的时机,但孟浩然却惊慌地躲到床底下。王维实话实说,玄宗大喜道:“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下令叫孟浩然出见。这原本是能让他平步青云的大好时机,但他又没好好把握。当皇帝问他的诗时,他朗诵的又是怨天尤人之诗,到了“不才明主弃”一句,唐玄宗很不兴奋地说:“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尝抛弃过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于是孟浩然被放还,一生未受重用。
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麦克斯韦人生的转折点)
麦克斯韦16岁就到爱丁堡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后又至伦敦剑桥大学深造。他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博览群书,尽情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但由于缺乏名师指点,他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此时,幸运之神降临到了他的身边。一天,闻名数学家霍普金斯教授到图书馆借一本高深的数学专著,却被告知书被一个叫麦克斯韦的学生借走了。教授既惊奇又好奇,因为这本书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他找到了麦克斯韦,见他正认真地看书,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弱点,就对麦克斯韦进行了热心的指点,并收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同时还介绍另一位闻名的数学家斯托克斯当麦克斯韦的导师。麦克斯韦在两位导师的指点下,认真学习,学业大进,最后终于成为闻名的物理学家。
比尔·盖茨的故事
(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1955年,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西部美丽的城市西雅图。11岁时,盖茨进入西雅图最著名的一所私立中学学习。这时正是计算机悄然兴起之时,湖滨中学花巨资购置了一台计算机供学生们了解、学习。好学的盖茨很快就迷上了计算机。
1973年,盖茨被哈佛录取。哈佛是世界著名大学,这里云集了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
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的消息激发了盖茨的全部激情。他决定从哈佛退学,投入到这一场计算机浪潮之中。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
1975年,盖茨和他的好朋友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微软公司。此时的微软虽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是盖茨以及他的朋友在计算机界已小有名气。
1981年,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式展出其新型个人计算机,轰动一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IBM公司提供语言程序的正是年轻的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微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IBM个人电脑问世半年后,微软正式成为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领导者。年仅26岁的盖茨也一举成名。
如今,盖茨已登上计算机软件世界的巅峰,成为新一代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人物。机遇就在身边
(善于发现机遇)
年轻的洛克菲勒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因此被分派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石油公司最简单的工作岗位,连一个小孩子都能胜任。
每天,洛克菲勒眼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石油罐盖转一圈,看自动输送带再把石油罐移走。工作简单又枯燥,没干几天,洛克菲勒就有些厌倦了。但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洛克菲勒决定安下心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于是,他更加认真地观察、检查石油罐的焊接质量。当时,公司正在推行节约计划,洛克菲勒想,我这项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节约某些程序呢?
他发现每焊好一个石油罐,焊接剂要落三十九滴;而经过周密计算,只要三十七滴就可以焊好了。但是,这个方法却不实用。
洛克菲勒没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经过多次测试,他终于研制出“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焊接机,每次可以节约一滴焊接剂。尽管节约的只是一滴焊接剂,可一年下来,“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为公司节省了五百万美元的开支。
那三十九滴焊接剂滴在公司每个人的眼里,却只滴在洛克菲勒一个人的心里。就是这么一滴不值一提的焊接剂,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一生。
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机遇,真正缺少的,是发现机遇的敏锐眼睛和把握机遇的睿智心灵。项羽坐失良机
(机遇转瞬即逝)
秦末,刘邦和项羽先后攻入咸阳。当时,项羽率部40万驻扎在咸阳外的新丰鸿门,刘邦率部10万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很近,此时的项羽气势正盛,消灭刘邦的势力可谓易如反掌。谋士范增献计给项羽让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其间借机把刘邦杀掉,以绝后患。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一再放弃杀掉刘邦的机会。然后,他听信项伯的“仁义”之说,放走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的对手,并封刘邦为“汉王”。随后,项羽又从咸阳引兵东归彭城,打算回乡炫耀一番,以致贻误战机。刘邦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四面楚歌之声把一代西楚霸王逼得洒泪与心爱的余姬诀别,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令人欷歔.
仔细分析一下,项羽兵败身亡的悲剧固然还有其他许多主客观因素,但这与他在鸿门坐失良机不无关系。当项羽在鸿门放走刘邦时,范增曾愤然地说:“竖子不足与谋也(实在不能与这小子谋划大事)!”1949年4月,毛泽东在指挥解放军渡江追击国民党军队的前夕,曾在他的一首诗中,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意林故事
上帝的苹果
约翰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查看了一下他的履历,很不高兴:“你在人间活了60年,怎么一点成绩也没有取得?”
约翰辩解说:“主啊,这也不能全怪到我的头上,是你没有给我机会呀。如果您让那个神奇的苹果砸到我的头上,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就是我啦。”
上帝想了想,说:“好吧,我们不妨就试验一次。”
上帝大手一挥,时光倒流回了30年前的那个苹果园。上帝摇动果树,一只红苹果落了下来,正好砸在约翰的头上。约翰捡起苹果,用衣襟擦了擦,几口就把苹果给吃完了。
上帝又让一只更大的红苹果砸到约翰的头上,约翰又把那只苹果给吃了。
上帝叹了口气:“可怜的人!”他决心再给约翰一次机会。上帝第三次摇动苹果树,一只大大的苹果准确无误地落在约翰的头上。约翰勃然大怒,捡起苹果狠狠地扔出去:“该死的苹果,搅了我的好梦。”
苹果飞了出去,正好落在正在睡觉的牛顿头上。牛顿醒了,捡起苹果,豁然开朗,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时光重新回到现在,上帝说:“你现在该心服口服了吧?”约翰哀求道:“主啊,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上帝摇摇头:“不用了,苹果砸在每个人头上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
机遇不等于成功
机遇在手并不代表着你就会成功,它只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条捷径。正如你到山顶去看日出,有一条捷径可以让你省时省力;但是,你不要忘了捷径往往就靠在悬崖的边上,下面是万丈深渊。捷径虽快,但是风险也大,同样要付出努力去走过它。这就是说,把握了机遇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不能骄傲。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半路掉进深渊,才不会浪费你的机遇。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为帝,就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当时,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显赫。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云、魏延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他开疆拓土,这是百年难遇的机遇。但是刘禅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拥有百年难遇的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这是为什么呢?
刘禅先天“性驽”,才疏学浅,对于这样一个人,自己贪于寻欢作乐,不去把握难得一遇的机遇,这怎么能够成功?
假如我们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磨炼上,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机遇上,不要说机遇并不是随时就能到来,即使来了,我们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它溜走。更严重的是,这条机遇所带来的捷径,也会随之变成充满风险的山间陡径,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机遇孕育于挑战之中
两只青蛙——老青蛙和它的儿子小青蛙,一不小心掉入了一桶牛奶中。为了求生,它们不停地游呀,游呀,游了好长时间还是看不到希望。
老青蛙游得越来越慢,就对儿子说:“我累了,游不动了。我快淹死了。”
小青蛙不停地鼓励老青蛙:“不,继续游。继续游,就会出现奇迹,要有信心。”
可是,半个钟头后,青蛙爸爸还是停下来了,泄气了,结果沉到牛奶桶底。而青蛙儿子则继续不停地游下去,被搅拌的牛奶慢慢形成一个黄油球,不久,它脚下的黄油球变硬了,它将这个“球”当作平台,纵身一跳,竟然跃出了那个牛奶桶。
在所有危险中,不要忘记里面也包含着机会。救星就在这个机会中,而机会是人去创造的。“危机”这个词本来应解释为危险和机遇的,就如同挑战一样,看似危机重重,前途未卜,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生路上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不畏挑战,不懈奋斗,才能在绝境中找回一条成功登上顶峰的小路,一些这条路还是一条捷径,一次让我们取得成功的机遇。只是,在找到之前,也许我们会辛苦一点,要像掉进牛奶中的小青蛙一样,不断地为着脱离险境而游呀,游呀,直到掩藏在挑战中的机遇露出它的真面目。所以,不要抱怨生活中没有机遇,只有不断地挑战,岂不知那些机遇有时就孕育于挑战之中。
提问者评价
虽然复制粘贴但还是谢谢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复制粘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研读易经之三:柳宗元、&刘禹锡易学思想比较
研读易经之三
柳宗元、&刘禹锡易学思想比较
东台 高二适
先生,曾作过一篇《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说”书后题》,文中说:“始吾得柳书,不能尽其理,得刘辩则尽之矣”。讲柳宗元对“揲蓍端策之法”不怎么精通,因此认为在《易》学方面,比不上刘禹锡。⑴
章士钊老先生在“给 高二适
先生的回信”中说,“寻柳州于《易》,似欠深造,据其自述,仅得在永贞事变之倾,从陆文通微受教诲,然亦未必向揲蓍细功,多所探讨。”但他认为柳宗元对《易》学的悟性,比刘禹锡有过之而无不及。⑵
先生举了顾亭林的《左传杜解补正》和王船山的《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为例,说明“穆姜论筮长言大篇,亦切证穆姜所得在《随》,而并不在《艮》,凡此种种,都似与梦得所见不无出入,而展转《易》与柳州合符,不审二适其谓之何?”“治《易》而专务于卜筮,终是旁门术业,而无关于‘开物成务利安元元'之为”;“夫人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为学不解筮法,将何害其为通人?”“夫如是,子厚诚好学不倦,然亦未必即以此技逊于梦得。”⑶
笔者认为:虽然柳宗元和刘禹锡对“易学”都有非常深刻的钻研与领悟,但刘禹锡长于“易术”,而柳宗元重在“易理”,并且将“易理”运用于文学、哲学、为人与为政之中,融会贯通,不愧为一代易学大师。因此,他们两个在“学易、识易、用易”方面,刘禹锡跟柳宗元相比,明显地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一、从他们各自涉及“易学”的诗文数量来看,柳多刘少。
柳宗元涉及“易学”的诗文有 20
余篇(首),如:《四门助教厅壁记》——“易传太初篇曰:‘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夕入西学,暮入北学。'”《眎民诗》:“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非国语
卜》篇中,就曾公然声明:“卜者,世之余技也,道之所无用也。圣人明之,吾未之敢非。然而圣人之用也,盖以驱陋民也。非恒用而征信矣。尔后之昏邪者神之,恒用而征信焉,反以阻大事。要之卜史之害于道也多,而益于道也少。虽勿用之可也。左氏惑于巫而尤神怪之,乃始迁就附益以成其说,虽勿信之可也。”《非国语
筮》篇:“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筮,史占之曰不吉。司空季子曰吉……而又筮焉是问,则末矣。”他在《祭杨凭詹事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遮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承讣之始,卜兆既愈,载驰斯文,出拜路隅……天道悠远,人世多虞,寄心双表,长恨囚拘。呜呼哀哉!”《贺践祚表》“天地泰而圣人出,雷雨解而品物荣。”《即位贺表》“重离出曜,体乾继统”;“帝出于《震》,著在《易经》”;《贺册太上皇后表》“母仪有光,坤道克顺”;《送
君序》“与《易》关涉”;《送韩丰群公诗后序》“大《易》之制,《序卦》处末”;《与萧翰林俛书》“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晋孙周》“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非曰:又征卦,梦以附合之,皆不足取也。”《龟背戏》“八方定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四分五裂势未已,出无入有谁能知。”“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祈死》:“死之长短在宗祝,则谁不择良宗祝而祈寿焉?”《祀》:“夫祀,先王所以佐教也,未必神之。”《送僧浩初序》“往往与《易》合”;《雷塘祷雨文》“惟神之居,为坎为雷”……⑷
而刘禹锡涉及“易学”的诗文仅有寥寥几篇。如《楚望赋》:“系乎天者,阴伏阳骄是巳;系乎人者,风巫气窊是巳”;“我卜我居,于城之隅。”《何卜赋》:“极必反焉,其犹合符。……经曰剥极则賁,居賁而未曾剥者其谁?否极受泰,居否而未曾泰者又其谁?”
“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屠龙之伎,非曰不伟,时无所用,莫若履豨。作俑之工,非曰可珍,时有所用,贵于斲轮。络首縻足兮,骥不能逾跬,前无所阻兮,跛虌千里。……故曰是耶非耶,主者时耶!……得非我美,失非我耻。其去曷思,其来曷期。”《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时惟仲月,卜用柔日。”《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蠢蠢南裔,降生杰异,父乾母坤,独肖元气。”及《辩易九六论》,总计不过五篇(首)⑸。由此看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学易、用易方面的高低,已明显有所不同。
二、从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来看,柳宗元有过“以《易》为本”、“《易》之象系”之类提法,而刘禹锡没有如此明确的说法。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他的这篇文章,重在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其意是说,要以五经来作为撰写文章的根本、根据或基础,“对照《尚书》,来讲求文章的质量;对照《诗经》,来讲求文章的意境是否深远;对照《礼经》,来讲求文章是否合乎时宜;对照《春秋》,来讲求文章的立论与判断;对照《易经》,来讲求文章是否具有发展变化的一种动感、动态或运动的趋势。”
“本之易以求其动”——这样的文学主张,在中唐以前的文学大家中,的确很少有人提出来过,也可以说是开了历史的先河。“易”有三种解释,即:简易、不易、变易。将《易经》拿来作为写文章的参照物,就是说,既要简洁易懂,又要灵活多变,包括形式与内容,都要给人以动感、动态,才能吸引读者,打动与感染读者,具备动人心弦的魅力。
柳宗元提出,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抑、扬、疏、廉、激、固”六种写作手法,可以起到“奥、明、通、节、清、重”六大作用,使作品更加深刻而不隐晦,鲜明而不浅露,脉络通畅而不一览无余,蕴涵丰富而又简洁明快,清新活泼而不轻浮,内容充实厚重而不呆板。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担负起反映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与广阔深厚的思想内容的任务。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本之易以求其动”,“易之象系”等提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观。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他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势,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其中刘国盈文比较全面地评述了刘禹锡的文艺思想,他认为刘禹锡所说的 “ 思有所寓 ”
,表明了刘禹锡的写作态度是以内容为主的,而且他也认识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文学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通过对刘禹锡有关文艺思想的分析,他指出,刘禹锡认为,能写出既有充实内容又有完美形式的好作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作者的主观上的修养;二、加强学习;三、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四、努力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五、在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文章也指出,当然,其中也有糟粕的成分,例如,他相信天才,还强调地理的决定作用。萧瑞锋文将刘禹锡提出的
" 坐驰可以役万景 " 、 " 境生于象外 "
等论诗名言综合起来考察,阐述了刘禹锡在艺术构思、艺术追求、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见解,使原来极为零碎的材料较为系统化了。王运熙文也指出,刘禹锡认为作诗必须以意为主,重视意境;他的《竹枝词序》表明了他重视民歌新曲的创新精神;刘禹锡认为僧人能心地虚静,修炼入定,摒除世俗欲念,因而能体察万景,创造出优美的诗境,这是禅学对刘禹锡诗论的影响。⑹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在《献权舍人书》中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即“体现作者意志、理想的东西”);在《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中进一步支持下“文非空言”(即“文章不是空泛的议论”,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即“文章气势的大小跟作者道行的高低相关”);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中强调:“文章之用”、“笔端肤寸,膏润天下”(即“文章的作用,寸许笔墨,可以润泽、感化天下的人”)。他的这些文学观点,对今人仍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没有提出过像柳宗元那种“以易为本、为象系”的明确主张。
&&&&三、从他们有关联的重点文章《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来看,柳宗元旗帜鲜明,而刘禹锡的态度含糊不清。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此事起源于刘禹锡与人争论《周易》中“九六”的含义,“历载旷日,未曾有闻人明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特貌从者十一二焉。余独悲而志之,以矣夫后觉”。争论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多少人信服刘禹锡的观点,他特地写成了《与董生言易辩易九六论》两篇文章,来寻求支持者。
柳宗元批评“何毕子董子”之流,“不视其书,而妄以口承之也。君子之学,将有以异也。必先究穷其书。究穷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今二子尚未能读韩氏注孔氏正义,是见其道听途说者,又何能知所谓易者哉!”他还极力推崇刘禹锡,学“易”之精神,称“足下出入筮数考校左氏,今之世罕有如足下求易之悉者也。”并告诫所有求学之人,“务先穷昔人书,有不可者而后革之,则大善,谨之勿遽。”
从这篇文章来看,柳宗元对“乾卦和坤卦”的产生,以及“九为老阳、六为老阴”的来龙去脉,了解得非常透彻,说明他不仅对周易学得精,钻得深,而且把跟周易有关的书籍,都阅读过了,真正“穷究昔人书”,方能达到“烂熟于心、信手拈来”的化境。
刘禹锡的《辩易九六论》,将九六之策的演变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以晋公子揲蓍占卜得到“贞、屯、悔、豫”四卦为例子,来加以说明。虽然他对“揲蓍”的方式方法,非常熟悉,甚至是精于此道,但刘禹锡不敢从理论上对那些“谬而承之”的不学无术者,或一知半解却故弄玄虚的“假道学者”们,进行驳斥。而柳宗元的《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不仅仅是在跟老朋友作推心置腹的学术上的探讨,而且从道义上,对老朋友进行坚决的声援与支持;更从理论上对那些“道听途说者”、“所谓易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由此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在“周易”的学识方面,孰高孰低,已非常明显。
四、从他们有关哲学的重点文章来看,柳宗元运用“易理”论天说地,卓尔不群,而刘禹锡未能博采“易学”来明辨事理,在理性的力度上稍逊一筹。
柳宗元曾经写过《天对》、《天说》、《天爵论》三篇文章,都是与天地自然相关的政论文。文章中,充分运用“易学”方面的观点与知识,吸收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揭示大自然的构造和人类的命运,并非由鬼神来主宰,充分体现出事在人为的积极进取精神。他清醒地认识到,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对当时流行的一些错误观点或思想倾向,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抨击;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⑺
刘禹锡写了《天论》上、中、下三篇文章,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到了学界的重视。 20
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诚中庸之大道也。 ” 又指出: “
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方面受佛教思想之陶融,间有如王维,孟浩然之作品,含有佛教之精神。
” ⑻
五十年代以后,哲学界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刘禹锡。如赵纪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研究》就颇具代表性。该文从中国无神论史的角度对刘禹锡的思想进行了评述,认为刘柳在中国无神论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不仅超过了荀子,而且也超过了王充和范缜,文章还着重分析了刘禹锡
“ 天人交相胜 ” 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及其特点。
文革以后,学界对刘禹锡哲学思想的研究又重新走上了比较客观、科学的道路,研究的角度也更多,论述也更深,往往都将他的《天论》,当作刘禹锡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来反复进行文本方面的研究。《天论》结合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说,来探讨“天人之际”(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了“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意思是说,自然界能办到的事,人本来就办不到;而人能办到的事,自然界也有办不到的时候,因此我说,自然界与人类互相都有取胜的方面,或者各有所长。他进一步分析说,“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
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意思是说,到了阳春万物生长,到了阴寒的时节万物凋零;水火无情都可以损伤物体,树木虽然坚硬而锋利的金器可以将它砍伐;年轻力壮时健康威武,年老体弱时就精力衰退,连眼睛也看不清东西;气势雄伟就可以称王称霸,力量雄厚才可以时日长久,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自然界为万事万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而人却能将万事万物为己所治(管理使用)。“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人类能够战胜自然,在于掌握其方法与规律。这种“方法与规律”大家都去运用和实行,那么,对的大家都认为是对的,错的大家都认为是错的。天下所有的人,往好的路上走,就必须给予奖赏或鼓励;如果违背了,就必须受到惩罚。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有一定的地位。”⑼其文章的思想性和理性价值当然不可否认,但没有像柳宗元那样运用“易学”方面的观点与知识,来揭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批判和抨击当时流行的那些错误观点或思想倾向,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理性的力度还有所欠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总而言之,按照“易学”的观点来看,易是动的根本,动的本源,动的原因;而动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变易。《乾》卦的《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⑽——《易大传》认为,天的本性是“健”,人应该效法天的“健”。“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人应该自强不息,永远努力前进。柳宗元受贬到永州,并未一蹶而不振,自甘沉沦,而是“以易为本”,寄情于山水,深入体察民情,学易、识易,参用“易理”来做学问,完成了他的第一轮“变易”——知识结构的迁移,写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新的高峰;再迁至柳州,参用“易理”来做官,为政爱民,使柳州得到治理和开发,百姓受到启蒙,逐步摆脱愚昧,完成了他第二轮的“变易”——学问与仕途的成功对接,实现了为官为文的双丰收,在他的人生旅途上,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由此看来,刘禹锡跟柳宗元相比,在“学易、识易、用易”的层面、水平和功效方面,差距悬殊,可望而不可即。
参考文献:
⑴ . ⑵
. ⑶章士钊 . 柳文指要 .[M] 文汇出版社出版 2000.
⑷杨家骆 .
柳河东全集 .[M] 世界书局印刷、发行, 1999.
⑼卞孝萱 .[M] 刘禹锡集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1990.
⑹ . ⑻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国学”网 . .2003.
⑺骆正军 .
易学 - ——柳宗元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J] 零陵师专学报 .2002.1 期 .
⑽周振甫 .
周易译注 .[M] 中华书局出版 199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骆正军( 1955
—),湖南省永州市人,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级讲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劫难逃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