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即事 强字的表达效果怎么答

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试题(附答案及详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赏析:宋代李弥逊春日即事,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李弥逊字似之,吴县(属江苏)人宋徽宗大观初登进士第南渡后,以争和议忤秦桧,乞归田。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本诗主要是借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情(或李诗主要是用反衬的手法来抒情)通过车尘不到深受冷落的处境和自掩门的动作(或通过宿鸟声反衬张罗地的冷寂),抒发了主人公失意不平之情(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对世态炎凉的不屑之意)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5分)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解析】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
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 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 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题旨的?(4分)
答:&&&&&&&&&&&&&&&&&&&&&&&&&&&&&&&&&&&&&&&&&&&&&&&&&&&&&&&&&&&&&&&&&&&&&&&&&
&&&&&&&&&&&&&&&&&&&&&&&&&&&&&&&&&&&&&&&&&&&&&&&&&&&&&&&&&&&&&&&&&&&&&&&&&&&&
[作者介绍]
戴复古(公元1167年-?),字式之,自号屏,宋黄岩(今浙江黄岩)人。他在仕途上没有找到出路,过了一辈子清苦的生活,长期流浪江湖,卒年八十余。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有晚唐诗的影响,是“江湖派”中较为突出的作家。部分作品能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收复中原的愿望。语言自然,有《石屏词》。
淮村:指淮河边上的村庄。兵后:战乱之后。烟:指春天早晚的雾气。前两句说,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夕阳西沉以后,在烟雾笼罩的野草间,偶尔飞过了几只乌鸦。败垣:战争破坏的房屋倒塌的墙。故井:被破坏而废的水井。后两句说,只见有几处倒塌的房屋和院墙,围绕着被废弃的枯井;要知道,这些原来都是住着一户一户的人家呀!
绝句,或五绝,或七绝,特别描写景物的绝句,在作法上都强调缘情体物。即要求诗人对景物要作细致的体察,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戴复古这首《淮村兵后》,写是南宋时期,战争动荡中被破坏的淮河一带的乡村村庄的惨状。写的自然工巧,用字得当,殆无一字虚设。第一联“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写“小桃”物用“无主”二字,写“烟草茫茫”用了“带晚鸦”三字,足见其精微。第二联“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进一步点缀、破题。“败垣”用“几处”来写,“家”由“一一”来说,作者这样的描写,并非在辞藻上用功,而是注意了缘情体物。所写的景物,别具特色,绵能符合“淮村兵后”这个总的特点。因此,使读者更加感到平民百姓当时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窘迫景况。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2分)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4分)
答案:(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评分标准:前两条每条1分,答出第三条也给1分,但该小题最多给2分。)
(2)全诗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二是一帮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5.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胡兴安夜别&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2分)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写出“强笑(苦笑)”并有简要分析即可,2分)
(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凄悲凉的离别氛围。(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五六句),1分。分析言之成理,3分)&&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五六句)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o(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五六句),1分。分析言之成理,3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情景感情各2分。)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找出1字加分析2分。)
  诗写故人在秋夜月满时,居然能偶集京城长安,感慨无限。因为相见非易,应作长夜之欢,故最怕晓钟,担心分手。
  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颔联写相聚出其不意,实属难得;颈联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典故,暗寓乡思。末联写羁旅之愁,应作长醉,款款写来,层次分明,写景有致,抒情深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吕本中《春日即事》现代汉语翻译。表达了什么情感。_百度知道
吕本中《春日即事》现代汉语翻译。表达了什么情感。
吕本中《春日即事》现代汉语翻译。池边垂柳腰支活。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春日即事 吕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兔葵燕麦自无知,强来庭下探花期,折尽长条为寄谁。乱蝶狂蜂俱有意。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大概帮我讲下这首诗每句的意思,否则不给分。
提问者采纳
音讯不通,即使折尽柳枝首联塑造了一个眷恋春光,可是对于诗人来说、病起探花的多情诗人的形象,又能送给谁呢。颔联写看到的雪消后的初春傍晚的景象,既充满勃勃生机,婀娜多姿,又有些荒凉孤寂的春日景象。颈联描绘了蜂飞蝶舞、草木摇曳。尾联写池边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诗人触景生情,流露出淡淡的孤独落寞和对亲朋的思念之情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否则不给分”“请大概帮我讲下这首诗每句的意思!,谁稀罕你哪破分,求教客气点
【简析】诗词创作中的描写,大多是有所继承的,点化前人诗文,推陈出新,这是值得提倡的。这首诗语意浅显,但在点化上有成功之处。颈联是点化李商隐“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和刘禹锡“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李商隐的这联诗并非写自己为春色所陶醉,而是因春色而引发伤感;刘禹锡则以“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反衬“桃花净尽”,讽刺了政敌们“树倒猢狲散”。吕本中点化成功首先是创造出新的意境,表现作者病后眷念美好春光的情态,与李商隐几乎相反,而与刘禹锡则形同霄壤。其次是内容更生动,兔葵燕麦“自无知”带有拟人化,而“动摇”则是客观描写。三是改变了风格,李为深沉,刘为讽刺,吕为闲适。这三点是区别点化与模仿的最主要界线,与宋人“字字有来历”有霄壤之别
相思之情,
春日即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姓名:admin&&学校: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从用语技巧(遣词造句技巧如炼字、句式、修辞)和用语风格两个方面入手。&
角度一:分析炼字型&
【考向探究】&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鉴赏遣词用语】&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 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典例分析引路】&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08年全国卷2)春日即事 &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 (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 (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题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巩固练习】&
1、(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 &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试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2010年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 &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试题: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题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角度二:分析诗眼型&
【考向探究】&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角度。&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题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例2](2007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试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3](20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试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提问形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二、解题技巧&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时用描写描述的方式,不能用直译的手法;&
2、因为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并理解诗眼就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
&三、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试题:有人说诗里的&凉&字诗的诗眼,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所以&凉&是全诗的诗眼。&
【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2010年深 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试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角度三:分析语言风格型&
【考向探究】&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达恰当,答题规范。&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怨 &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步骤一)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2] (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 &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题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品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显著语言风格。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作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构思新颖,比喻巧妙。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清秀与灵动。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清新亮丽,作者的笔触细腻传神,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在回答这种题型时考生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步骤一)修辞巧妙,用语绮丽,(步骤二)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诗人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步骤一)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步骤二)&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诗人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步骤三)&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作者的送别之意。&
[例3](200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 & &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试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备考锦囊】&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巩固练习】&
1、(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 &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试题: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附录】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靓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给人一种清新美。&
4.形象生动 &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6.其他用来鉴赏古诗语言风格的常用语言还有:&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 &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未来作家》报网站版权所有 --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效果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