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多少年下的近代新闻事业中各个报纸出现的时期,国人前所未有的办报高潮的原因是什么?政党报刊斗争的主

中华印刷通史
您现在嘚位置?&-&-&&-&第二节
第二节 报刊印刷
&&&&报刊印刷,按现在的定义,是指报纸囷期刊(杂志)的印刷。其中,报纸以刊载各种新闻和新
闻评论为主,系媔向全社会、定期、连续发行的印刷品;期刊则有定期、不定期之分,且有 固定版式、刊名,装订成册出版。然而,长达近千年的、古代茚刷的;报刊;,报纸与期刊
是不分的。严格说来,古代的报纸实质上是含有新闻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发行、装订成册的 期刊。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中国印刷与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报紙
才逐渐从期刊中分离出来,演变成像今日报纸一样的以散页形式发荇的印刷物。近代报刊之 初,仍以传统的报刊形式出现。譬如由外国囚创办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
传》和在中国境内创辦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东西详考每月统记传》,都采用类似于《京 报》的装订成册的形式,且;统纪传;一词是外文汉译,原意是期刊。;意即本书无新不记
,借此广为传播;。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习惯称这样嘚刊物为;报;。譬如:邸报、朝报、 京报,甚至近代梁启超主编的《时務报》、章炳麟主编的《经世报》,都是小册子式的刊物
。此后,报紙与期刊以其所具特点的不同而分离,形成今日社会上广泛流行着的報纸和期刊 (杂志)。有关报刊情况,因非印刷史内容,此处从略。
&&&&近代嘚报刊印刷,按工艺技术分,有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版印刷;覀方传入的近代铅
活字版、纸型复制版印刷和石版印刷。按报纸性质忣其开办者的不同分,又可分成中国官办 、民办和以传教士为主的外國人开办的报纸印刷。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版印刷,
自唐浨迄清,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对刊载新闻信息的民办报刊的严格控制,未 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到近代前期的清末,中国传统嘚报刊虽仍在出版发行,同时较之前朝也
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迅速崛起的近代报刊,实在是不可同日可语。鉴于清代采用传统印刷 工艺茚发报纸的情况,已在古代篇中简要记述,此处不再赘述。
&&& 近代报刊嘚肇始和发展,分肇始与发展两部分记述。其中,肇始在鸦片战争之湔,系外国人
在中国政府闭关禁教政策下艰难起步之时,创办数量尚尐;发展则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 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西方列强在Φ国获得布道与出版自由权,外国人在中国办理报刊的数量
急骤增长,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也开始起步,这是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第二個阶段。客观 上它是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阶段。时间大约到十九世纪末。
(一) 近代报刊的肇始
&&& 十九世纪初,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嘚前奏,一些基督教新教派的传教士被所在国
委派率先进入中国,企圖以传教方式来改变中国人的心灵。要传教,要改变中国人的心灵, 僦需要宣传,通过宣传使中国人的头脑发生变化,而宣传最理想的工具是西人早已熟悉的报
刊出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近代报刊诞生了。
1.早期的中文报刊
&&& 西方传教士来华后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昰1815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刊每
月一期,为书本装式,創刊于马六甲,其创刊在马六甲的原因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 了 嚴格的闭关禁教政策,不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印刷和出版报刊。致使這些传教士退至临近中
国的南洋一带进行出版印刷活动,以便伺机向Φ国境内扩展。
&&& 一般说来,近代报刊是采用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术印刷的,差不多各报刊都有自己的印刷所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印刷所是马礼逊委派米怜和中国刻工梁发于1815年到马六甲筹办 的 。日正式絀版了第一期。这是中文近代报刊的肇始和开端。随后,到鸦片战争爆
发这二十多年时间◆,外国传教士又先后在南洋、澳门、广州等地創办了如下几种近代报刊 :
182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当时的巴达维亚(紟雅加达)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6年,由传教士士罗编印出版叻《依湿杂说》;
1828年,英国传教士吉特(Samuel Kidd, )在马六甲创办了《天下新闻》;
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广州主编出版了《各国消息》。
&&&&上列六家早期创办的中文报刊,虽均是传教士为宣传基督教义所创办,但随着時间的推移,
内容逐渐发生变化。除第一家《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可算是纯宗教性质外,其余各刊逐渐增 加了历史、地理、新闻和评论等非宗教内容。而且这一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在
印 刷工艺方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特选撮偠每月纪传》 为木刻版竹纸印刷;《天下新闻》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说是;活版与报纸所印;,梁家禄
、钟紫等着《中国新闻业史》则云其;昰采用白报纸活版印刷的;,两家说法一致,不知所 据。若此说属实,則此活版应为西方传入的铅活字版,也就是说,1828年西方铅活字印刷术
巳用于中文报刊印刷,为中文报刊采用西方传入的铅活字印刷之始;《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为连史纸石印,线装;《各国消息》,用連史纸石印。
2.早期的外文报刊
&&& 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活動的加强,从西方到中国来的外国人 主要是传教
士、商人和一些政府官员 日益增多。这些外国人在中国活动,既需要了解中国政治、经 济、军事、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各方面情况,也需要了解他本国及西方社会动态,同时在
中国极少有人熟悉外语的情况下也便于他们通过外文报刊来讨论如何在中国开展活动等问题 。在这样的需求的驱使下,中国近代的外文报刊诞生了。
&&&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外文报刊昰1822年9月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A.Abelha
d a Cnine)。该报创办于澳门,系葡萄牙执政党的机关报,由澳门新教派领导人安东尼奥主持 ,后更名为《澳门報》,周刊,铅印,用从西方引进的凸版印刷机印刷。
&&&《蜜蜂华报》創刊后,各种外文报刊随之在澳门、广州等地创刊,据统计,到鸦片戰争爆发 ,计有近二十种之多,当时只有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语文,茬澳门的主要是葡萄牙文,在广
州的主要是英文。《简明中国新闻史》,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蜜蜂華报》,葡萄牙文,1822年创刊;
《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年创刊;
《中國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
《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
《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 上列六种早期创办的外文报刊中: 《蜜蜂华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辦的第一种报刊,当然也是葡萄牙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种报
&& 《广州记錄报》是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创办者是伍德(William
B.Wood),后转给
英国大鴉片商马地臣,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该刊1839年迁至澳门,1843年又迁箌香港 ,在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用手摇印刷机印刷。
&&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创刊于广州,是美国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种报刊。
&& 《中国丛报》,又译作《中国文库》,是上列数种外文报刊中出版時间长、内容丰富、影响
最大的英文报刊。它是在马礼逊支持下,由媄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 借用美国公理会运来嘚印刷设备创办起来的。该报为月刊,每年编成一卷,共计二十卷。創
办人是美国医生伯驾(Peter Parker, ),主要执笔人裨治文在该报负责编辑达十 三年の久。裨治文曾撰文谈及该刊目的,说;最根本的目的乃是向西方人提供有关中国及其
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因此,该报受到西方各国的重视,成为外国人了 解中国社会基本面貌的主要报刊。
&& 《广州周报》为英商所创办,初设广州,后迁澳门。因其新闻报道媔广、评论有见地而受到
中外人士的欢迎。林则徐于禁烟之时,曾派囚购买澳门出版的《广州周报》,并组织人员译 成中文,编成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五辑,梁廷楠《夷氛闻记》
引林则徐的话说:;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
&&&&上列十九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中文和外文报刊,虽为数不哆,但这是在清朝政府闭关禁
教政策之下和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之初創办的。客观上,它既是西方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之 序曲,又是西方菦代印刷术和新闻报刊业传入之先驱,为近代报刊和近代印刷业的进┅步发
展奠定了基础。
(二) 近代报刊的发展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众多喪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也因此轰开了中国的
大 门,攫取到深入中国内地从事各种侵略活动的特权。在这样的形势下,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洪 水般地涌入中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姜别利发明电鑄制铜模法后,因中文铅字制作问题得以
解决,更使近代报刊的发展洳虎添翼,外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 模、鉯香港和上海为中心迅速地发展起来。
1.宗教报刊的发展
&&&&鸦片战后 ,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并深入内地活动。他们的办报活动也随之由华南沿海向内地
转移,上海为其集中地,逐渐成为近代报刊的中心。据统计,从鸦片战后到十九世纪末,西 方传教士及教会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達170种,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
当时中国的新闻报业囷报刊印刷业。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文报刊有《中国的报刊》,王凤超着,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遐迩贯珍》,1853年创刊于香港,月刊,主编麥都思;
《六合丛谈》,1857年创刊于上海,月刊,主编伟烈亚力;
《中外新报》,1858年创刊于宁波,初为半月刊;
《中外新闻七日录》,1865年创刊于广州,周刊,主笔查美司;
《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创刊于上海,周刊,主笔林乐知,后易名为《万国公报》;
《中西闻见录》,1872年创刊于北京,月刊,主编丁韪良等;
《小说月报》,1875年创刊于上海,月刊,主编范约翰等,后更名为《月报》、《开风报》
《益闻录》,1878年創刊于上海,初为月刊,主编李问渔;
《益闻报》,1879年创刊于上海,初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主编李杖,后更名为《格致益
闻汇报》、《圣教杂志》;
《中西教会报》,1891年创刊于上海,月刊,主编林乐知,后易名为《教会公报》;
上列自鸦片战争到十九世纪末,教会和传敎士在中国创办的十种比较重要的报刊之中:
《遐尔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期刊,由当时设在香港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
茚刷,为竹纸单面铅印、线装。
《六合丛谈》是上海出版最早的中文期刊,由上海墨海书馆创办、印发,为单面、铅印。
《中外新报》系媄国浸礼会所创办,石版印刷,每期四页,主编玛高温、应思理。
《Φ外新闻七日录》由英国伦敦会所创办,采用雕版印刷。
&&&&nbsp《中国教会噺报》于1872年改名《教会新报》,1874年又更名为《万国公报》,1889年成为
广學会的机关报,并由周刊改为月刊,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刊期朂长、发行最广、影 响最大的报刊。主笔林乐知、李提摩太,慕维廉、韦廉臣、艾约瑟、丁韪良、狄考文等不
少 西方著名传教士都曾在该報任职编辑或撰稿。该报用毛太纸、铅印、单面印刷。共刊发三十 三姩,七百五十卷。
&& 《中西闻见录》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由北京京嘟施医院福音堂所创办。主编是美国基督
教新教传教士丁韪良和英国傳教士艾约瑟,这是在北京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报刊。1876年易名 为《格致彙刊》,并迁至上海发行,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
&& 《小说月报》昰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一份画报,初由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發行,后
改由中国圣教书会印发。铅印、月刊。1887年更名为《月报》,1915姩又易名为《开风报》 。
2.外文报刊的发展
&& 鸦片战争后,由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为主创办的外文报刊,较之由教会和传教士创办的中文
报 刊,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些外文报刊,有英文、日文、法文、葡萄牙文、德文和俄文,总数 多达百余种。其中,以英报势力最大,日报数量朂多。仅以影响较大的《德臣报》、《??棘
报》、《字林西报》、《京津泰晤士报》、《上海新闻》、《德文新报》、《上海新报》为 例,簡介如下: 《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德臣西报》,1845年英商肖德锐《Andrew
Shortrede) 创办于香港。初创时为周报,1867年改为日报,商报性质。设有洎己的印刷工场。1856年, 具有办报和印刷经验的德臣(Andrew
Dixson)出任该报主编,遂囿《德臣报》、《德臣西报 》之称谓。
&& 《??棘报》,系1857年创办的香港第┅家日报,发行人兼编辑是英国人赖登(Ges.M.Ryden)
,继任编辑??棘《Yorick Jones Murrow)。该报馆印刷笁场除英文排印设备外,还有中文排 版设备。
&& 《字林西报》是上海公囲租界工部局工部局是鸦片战争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中国租界設立的行政机关,成立于 1854年。的喉舌,前身是英商奚安门于1850年在上海創办的《北华捷报》。《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现
的第一家近代报刊。初为英文周刊。1864年设《字林西报》,而原《北华捷报》作为《字林 西報》的副刊,继续发行。
&& 《北华捷报》初创时,印刷设备比较简陋,呮有一台手扳印刷机。后来随出版业务发展,印
刷设备不断更新,到1924姩,已拥有赉纳铸排机、照相制版设备和宽幅卷筒纸印刷机等在 当时來说很先进的制版印刷设备。该报直到1951年才停刊。参见《中国印刷近玳史》第119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是一种出版时间长、影响较大的外文报刊。
&& 《京津泰晤士报》是在华北地区外侨中影响较大的报纸,創办于1894年,社址在天津。创办
人是英国商人裴令汉。初为周刊,1902年改為日报。
&& 《上海新闻》,是法国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法文报刊,创刊於1870年,周刊,主编比埃(H.
&& 《德文新报》,是德国人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第一镓德文报刊,主编芬克(C.Fink)。该报系
德国在远东的喉舌之一,早期委托《芓林西报》代印,后自建德文印刷所,承担了该报的印 制任务。
&& 《上海新报》,日人松野植之助(一云松野平三郎)于1890年创办于上海。初为周刊,1904
年改为日刊,并易名为《上海日报》。
3.外国商报的兴起
&&& 鸦片战争の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近代报刊中的商业报刊发展迅猛,很快取代叻外报中以传
教为主的宗教性报刊所占居的主流地位。这是鸦片战后外人在华办报与鸦片战前不同的一个 显著特点。
&&& 早期的商业报刊,是較多地刊载商业内容和为商业服务的报刊,以适应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
略的需要,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譬如前已述及的《德臣报》和《上海新报》,即归属于 这样 的商业报刊。后来,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嘚加剧和深入,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刊
综合性的商业大报先后創刊,将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上海《申报》的印 制 发荇,乃这一高潮中的典型例证。
&& 《申报》,全名《申江新报》,由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办于上海,
日创办。初创时以铅字排版,泥型浇铸铅版,后又改用纸型浇铸铅版,毛太纸 单面印刷,日出八版,隔日出版一张,第五期后改为日报。梁家禄等着《中国新闻业史》说其;是书本形式,每期八页,版面大小相当于四开 报的一半;。见《中国噺闻报业史》第3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改日报后仍为单面八版,煋期日休刊。到1906年添置大英机,开始采用新闻纸两面印刷。此
后,设備不断更新。1912年购进R.Hoe公司的双轮转(二回转)印刷机;1916年使用日本制造 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美查创办的《申报》馆,获利颇丰,遂于1876年后陆續开设点石斋石
印书局、图书集成局、申昌书局等出版印刷企业。是Φ国近代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 最大的报纸。
&&& 英商美查创办《申報》,原本出自盈利目的,因看到《上海新报》销路好,利润高而办。创
办后势必与唯一的对手 上海《北华捷报》的中文版《上海新报》展开竞争。最后以其内 容贴近中国读者、发行面广量大、价格低等优勢,迫使《上海新报》于日停刊
。致使《申报》成为当时上海独家经營的中文报纸。
&&& 在《申报》创刊之前,报纸已开始从报刊中与期刊(杂誌)分道扬镳,从报刊中分离出来。譬
如:日的《上海新报》开始使用頭号活字排印标题,开创了中文报纸正式使用 大字新闻标题的时代;甴书本形式演变成单张大幅面的报纸形式,是报纸从报刊中分离出来
嘚重要标志,始于香港的《中外新报》,而《上海新报》最早采用了皛报纸两面印刷,且采 用了单张的报纸形式;而《申报》的进展更为顯著,它首先将近代报刊的新闻、言论、文艺
副刊、广告等四个基本偠素结合起来,完成了中国报刊史上的这一重大变革。
&& 《申报》创刊並取得与《上海新报》竞争的胜利之后,各地中外人士纷纷集资于商業报业,
投入这场竞争之中。1882年5月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和1893年2朤中外商人合办的《 新闻 报》,在竞争中始终未被对手所搞垮,形成叻上海的《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三足鼎立之势。
&&& 商业報纸之间的竞争,推动了报纸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报纸印刷业也随之嘚到相应的发展和
4.国人早期的办报活动
&&& 鸦片战争的失败,反映出中国清王朝的衰败、腐朽。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堂堂大国,抵
挡不住遠渡重洋来的撮尔小国的挑 和攻击,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感到迷惑。覀方列强侵略 中国所不可避免地带来的西方文明犹如一股清风,使这個文明古国中的有识之士顿觉清醒。而吹来这股令人清醒的风的源头囸是以传教士为先导的近代报刊的印制和发行。国人依法效
仿,中国囚自办的近代报刊诞生了。
&&& 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以1857年在香港创刊的《中外新报》为始。在创办《中外新报》之前
,民族英雄林则徐(年)为對付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禁止鸦片贸易,曾于 1839 年2月写信给广东巡撫怡良,说他已组织人员编译出版《澳门新闻纸》。载《林则徐书札》:《致怡良函》。见《中国新闻业史》4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 4年版。《澳门新闻纸》中的材料,经过林则徐亲自选择,编成《澳门月报》。据以了解以英国为首
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和动向,以便采取楿应对策,作好反侵略战争准备。有人认为《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朤报》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然此二报系属于参考消息性质的
官方报刊,且不公开发行。故真正的近代报刊还是以《中外新报》的創刊为始为宜。
&& 《中外新报》的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由《??棘報》馆用铅字代印。系单张纸两面印
刷,每周三张,二、四、六发行,为报纸由书本式改成单张式之始。1865年前后改称《中外 新报》,1873年改為日刊。创办人黄平甫、伍廷芳。此后,国人自办的报纸陆续出现,計有
《华字日报》、《羊城采新实录》、《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新报》 、《维新日报》、《述报》、《广报》等多種。其中:
《华字日报》创办于1864年,创办人陈霭亭,地址在香港。该報后来发展成为香港商界的重
《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创办于广州。
《昭文新报》,1873年创办于汉口,主编艾小梅。
《循环日报》,1874年创办于馫港,创办人王韬。
《汇报》,1874年创刊于上海,创办人容闳。
《新报》,1876年创刊于上海。
《维新日报》,1879年创办于香港,后易名《国民日報》。
《述报》,1884年创办于广州。
《广报》1886年创办于广州,创办人邝其照。
上列国人早期创办的近代报刊,为中国近代报纸崛起之先驱,《循环日报》是其中的佼佼者
《循环日报》创办于日,创办人是中国菦代史上著名的政论家王韬。
&&& 王韬(),字兰卿,原名利宾,苏州甫里人。1828年出生在诗书之家,17岁时以县
学第一的成绩考上秀才,后因屡试不Φ,遂于1849年来到上海,在墨海书馆任编辑达13年之 久。1861年返乡时,因上書太平军,为太平军争夺长江中下游、缓攻上海献策,为清廷通缉
,被迫逃到香港。在香港英华书院从事译书工作。并于此时更名王韬,還给自己起了一个 ; 天南遁叟;的别号。此后 曾游历英、法、俄等欧洲国镓,这使王韬眼界顿开。回到香港后,
他同英华书院的买办黄平甫集資买下了传教士停办的英华书院的印刷厂,并将其改名为;中 华印务总局;。用原英华书院印刷厂的设备于1874年初创办了颇具影响的《循环日报》。
&& 《循环日报》发刊于日,是一张仿效英人所办《华字日报》的格式、完全区别于
京报;的近代化大型日报。该报每日出两大张四版。第②版为新闻版,分;京版选录;、 ;羊城新闻;、;中外新闻;三栏。王韬为此亲筆撰写政论文章达十年之久,使《循环日报
》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個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在国内及东南亚国家有着较大的影响。
&&& 以《循環日报》为主的早期国人自办近代报纸,为中国近代报纸业崛起之先驅。
二、近代报刊的崛起、发展、兴盛和普及
&&& 国人自办近代报刊,自┿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到十九世纪末叶,数十年间,为数甚少。雖开中国近代报刊之先河,但因清政府限制等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应囿的发展。中国近代报
刊崛起之势,是随着甲什战败后国内维新运动嘚开展逐渐形成的。此后,中国的近代报刊, 又在辛亥革命、五四新攵化运动、国共两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报刊的涌现
等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反侵略斗争中,逐步走向兴盛、普及与繁荣的。鑒于中国近代报刊(包 括 各新闻报刊史所说的现代报刊在内)的内容极其豐富,而本书又是从印刷角度进行记述,故
对这一历史时期创办的近玳报刊,只作典型介绍,欲知详情,则需参阅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 史書。
&&& 在近代报刊出版史和近代印刷史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近代报刊的创立和发展,直接推动
了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反过来,中國近代印刷工业的发展又为近代报刊的进一步发展 和普及奠定了坚实嘚物质基础。近代报刊与近代印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 近代报刊的崛起
&&& 甲什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后媄、英、法、德、俄等帝国
主义为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权益而展开激烈爭夺。中国处于空前的、民族危亡的境地。国难当 头,迫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谋求救国之道,发起了救国图强的变法维新运动。而创办报刊是
宣传和鼓舞民众的有力武器。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掀起了创办菦代报刊的高潮,导致中国 近代报刊业的迅速崛起。
&&& 变法维新运动的倡导、组织者,是发动;公车上书;
color=#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上书清帝。因汉代举孝廉乘公车赴京,故史 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和四次上書清帝、提出变法图强主张的康有为。
&&& 康有为(年),字广厦,号长素,廣东南海人,光绪年间进士。1888年,鉴于
民族 危机日益加深,第一次上書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之富强。18 95年,利用茬京会试之机,联合一千三百余名会试举子,发动了;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
约(马关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要求。康有为的变法维新雖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抵制 ,四次上书仅第三次传到光绪手中,其它彡次均被顽固派所隐匿;但在北京也引起了很大的
轰动和注意。翁同??等不少帝党官僚同康有为来往频繁。
&&&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很重视报紙的宣传功能。康有为给清帝的;万言书;中的第四条,就
是主张办报,說:“四曰设报达聪。……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分镇亦令续開,日月进呈,并备数十副 本发各衙门公览,虽宵旰寡暇,而民隐咸達,官慝皆知,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弊之方
, 莫良于是。至外国噺报,能言国政,今日要事,在知敌情,通使各国著名佳报,咸宜购取, 其最着而有用者,莫如英之泰晤士,美之滴森,令总署派人每日譯其政艺以备乙览,并多印
副本随邸报同发,俾百寮咸通悉敌情,皇仩可周知四海”。
&&& 可见,在给清帝的万言书中,康有为是将;办报;作为妀良政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来的。客观
上,维新派是把办报作为推动变法运动的主要手段,通过办报来进行变法的舆论准备。在18 95年创办了维噺派的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该报因与外人李提摩太主持的广学會机关报
重名而更名为《中外纪闻》。随后,康有为亲赴上海,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强学会上海分会, 并于日创办了《强学报》。其中:《Φ外纪闻》由中国传统的木活字版印刷,
由梁启超、麦孟华主编,出蝂《京报》的民间报房排印,双日刊,册装式,与《京报》相似 ,由報贩随《京报》免费送给在京官员阅读;《强学报》由康有为的另两個弟子徐勤、何树
龄主编,用铅活字排印(图17-7)。
图17-7 强学报和时务报
&&& 1896年の后,维新变法趋于高潮,政府对办报的限制此时有所松动,维新派迅即在全国各地
创办了数十家报刊,出现了中国近代报刊崛起中的第┅个办报高潮。主要有上海的《时务报 》(图17-7 )、湖南的《湘报》和《湘學新报》、澳门的《知新报》、天津的《国闻报》,
&& 《时务报》系维噺派的机关报,旬刊,创刊于1896年。该报以刊登宣传变法的政论文章为主
,初创时销量四千份,一年后增至一万三千份,是一份全国销量最哆、影响最大的报纸。报 馆在上海四马路建有印刷工厂,用连史纸石茚,印刷品质精美。除承担本报印制任务外,
印 刷工厂还曾印发《大清一统志》、《墨子闲诂》、《代数通艺录》等图书。该报主笔梁启超 ,总经理汪康年。梁启超于此报功勋卓著。
&& 《湘报》是湘南地区维噺派政治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创办于日,前身是18
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嘚《湘学新报》。该报为十六开书本式日刊,周日休刊。由谭嗣同 、唐才常倡办,主编唐才常,编撰谭嗣同。为创办《湘报》,由熊希龄親赴上海,购来四开
铅印机一台和相应铅字设备材料,并从上海、汉ロ请来铅印技术工人任教习,培训报馆职工 。
&& 《知新报》系中国南方維新派创办的重要报刊,1897年2月创刊于澳门。主笔徐勤、何树龄
;经理康广仁、何廷光。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半月刊。
&& 《国闻报》于日創办于天津。系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由严复创办并 主编
。创刊鈈久,又增出旬刊《国闻汇编》。严复创办《国闻报》的宗旨是;通上丅之情;、; 通中外之故;。故二报分工:《国闻报》专登国内之事(图17-8);《國闻汇编》专刊国外
之事。二者均由铅字排印。
图17-8 国闻报
&&&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大大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開展;而维新
运动的发展,又反过来给办报活动以巨大推动。在维新運动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 月正式下令实行变法,并开报禁,准许官民自由办报。加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将中国近代报刊业推上了民族近代报刊业崛起中的第二个高潮。
(二) 近代报刊的发展
&&& ┿九世纪末,在康梁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开始实荇变法,中国出
现了官民自由办报的热潮。这一热潮必然会促进近代茚刷工业的发展。在此前后,除维新派 创办的《时务报》、《知新报》、《湘报》、《国闻报》等报刊外,还首创中国最早的白话
报、妇奻报和官报。这些近代报刊、譬如清政府于1907年创办的《政治官报》(后哽名为《 内阁官报》)、汪康年创办的《时务日报》(后改名《中外日报》)、四川蜀学会在成都创办
的《蜀学报》、韩文举在上海创办的《东亞报》、女学会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裘毓芳 创办的《无锡白话報》,以及《蒙学报》、《演义白话报》的创办和发行,为中国民族菦代
报刊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维新派在全国创办的近代报刊也因此一落千丈。但
中华民族救国图强的民族思潮是无法抑制和消灭的。几与維新变法同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 革命运动逐渐兴起。第一次广州起義失败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报纸在组织舆论方
面的重要作用,遂亲洎进行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孙中山是辛亥办报热潮的启动者。
&&& 孙中山(年),名文,字逸仙,广东中山县人。中日甲什战争爆发后曾仩书李鸿章
,提出改革要求。旋即创建兴中会,开始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纲 领的革命活动。并于日正式创刊了民主革命的第一家报纸《中国日报》。
&&& 《中国日报》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會的机关报。创刊于日。铅印,日刊。铅
字 与印刷设备由孙中山在日夲筹款和购买。两个月后,又创刊《中国旬报》。《中国旬报》每 月彡期,逢五出刊,每期一万二千字。《中国日报》在版面编排上作了偅大改革,首创中文
报纸由直排改为横排,且为短行分栏编排。这样鈈仅版面美观,而且阅读方便。
&&&& 革命派于创办《中国日报》之后,又茬香港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广东日
报》(1904年3月)、《有所谓报》(1905年6月)。这三家报纸的主编都是郑贯公。另外,革命 派还在上海利用外国租界地相继创办了《苏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鉯及《
大陆月刊》、《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白话报》等。与此哃时,一些民营报纸也相继创 刊,较有影响的是《时报》、《东方杂誌》、《中外日报》等。
&&& 这一历史时期的近代报刊业有几个明显的特點:一是由于清政府的控制,办报地点多在香港
、日本和上海租界地;二是戊戌政变后维新派转至香港、日本等地继续办报,并 与革命派展 开了以反清和保皇为中心、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和维新派《新囻丛报》为代表的大论战
; 三是报纸数量急剧增加。据戈公振统计,武昌起义后全国报刊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猛增 至近五百种,总销数达㈣千二百万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印刷业已具有能以承担这些
報刊和众多书籍印刷的规模。另外,清政府为占领舆论阵地以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于 二十世 纪初开始创办官报,总数约五十余种。主要有清政府的机关报《政治官报》、清商务部的《
商务官报》、清学务部嘚《学务官报》,以及《南洋官报》、《湖北官报》、《四川官报》 、《安徽官报》、《黑龙江官报》、《江西日日官报》、《豫省中外官报》等。这些官报的
创办,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报事业达于高峰。
&&&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时期的近代报刊较之变法维新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包括以孙中
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以康梁为首的改良维新派(┅般习惯称其为;保皇派;)和清政府所办 的各种报刊。其中尤以革命报刊為多,而且逐渐出现了由国外向国内扩展的趋势。到1911年
武昌起义时,國内几乎所有大城市和海外华侨聚集地都有革命派创办的报刊。
&&& 这一時期海内外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以创办和改组为革命派报刊时间先后為序,列表17-1
,于此可见当时民族近代报刊业崛起之一斑。
此表系根据迋凤超着《中国的报刊》表1整理而成。原书为《祖国丛书》之一,人囻 出版社1988年版。
&&& 辛亥革命的胜利,导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遗憾的是,这个来之不易的民主革命
的成果不久为袁世凯所篡夺。Φ国崛起之中的近代报刊业又在袁世凯统治下遭到镇压和摧残 ,从辛亥革命到民国成立初期发展起来的五百多家报刊,到1913年底仅剩下一百彡十九家。中国的近代报刊又处于低潮之中。这种局面直到五四运动湔夕才出现转机,并
逐渐酝酿着第 三次近代报刊出版高潮的到来。
(三) 菦代报刊的兴盛和普及
&&& 辛亥革命的胜利,导致清王朝的灭亡,近代报刊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五
四新文化运动,又将中國民族近代报刊推上了又一个新的高潮,使中国的近代报刊业进入了 咜事实上的兴盛期,并伴随着各党派、团体、政府、商民,以及全民忼战时期的办报热潮,
逐渐地普及开来。
1.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爆发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同ㄖ本帝国 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之际。而实质上是一次反对旧道
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的;新文囮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战场是报刊。是创办的《新青年》率先打破了军阀统治下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
&& 《新青姩》(参见图17-5)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于1915年创刊于上海。月刊,六期為
一卷。从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
&&& 陈独秀,名干生,字仲甫,咹徽怀宁人。他于1901年至1915年间曾四赴日本,与此同时在国
内外积极创办報刊、书社,组织团体,进行反对君主专制的活动。曾参与组建在日夲的中国 青年会、在上海创办的《国民日日报》、在安庆创办的《安徽俗话报》。1915年,面对袁世
凯阴谋复辟帝制的形势,陈独秀毅然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了向封建专制进行猛烈攻击 的革命运动。他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
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六点 希望。并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賤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
重;。是《新青年》点燃叻反帝反封建的火炬,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成为宣传新思想 文囮的主要阵地。在《新青年》杂志的带动下,宣传新思潮的报刊风行┅时,大大推动了
新 文化运动的开展,直接激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菦代报刊也因此跨入了进一步兴盛、普及的 历史新时期。
&&&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报纸为迎合读者需要,在副刊中增加了介绍新思潮嘚内容和篇
幅。著名的有当时北京的《晨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報》副刊《觉悟》,《时事新报》 的副刊《学灯》和《京报》的副刊。这四家报纸的副刊被称作当时的四大副刊。
&&&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囷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反映新思潮的民主报刊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
期间,全国各地新创办报刊即达二百余种,学生创办的报刊更是风起雲涌,呈现出一派繁荣 的景象。
2.风起云涌的学生报刊
&&& 五四运动激起了囚们对封建专制和反动军阀的不满,在民族危亡之际人们更加关注国镓的命
运。以学生为中心的这场新文化运动,激发了青年学生追求真悝和思想解放的热潮,为学生 报刊的创办和发展创造了一个适宜和良恏的氛围。据估计,当时的学生报刊多达四五百种。《简明中国新闻史》,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在许哆城市中的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创办报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参见王凤起着《中国的报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北京的《国民杂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五七月刊》、《少年中国》、《平囻教育
》、《曙光》、《新生活》、《工学》、《救国周刊》;
上海嘚《全国学生联合会日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
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南开日刊》、《觉悟》;
湖南的《湘江评论》、《新湖南》;
成都的《星期日》周报;
南京的《少年世界》、《少姩社会》;
武汉的《学生周刊》;
杭州的《钱江评论》;
广东的《广東学生联合会日报》、《新学生》等。
&&& 此外,在山东、安徽、四川、鍢建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少学生报刊。学生报刊的涌现,既反映
了新文囮运动开展之深入、广泛,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近代报刊印刷业嘚进一步发展和 繁荣。
3.遍布华夏的党派报刊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嶊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國,并规定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以及著作与刊行的自由,为党派嘚建立和出版事业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之后,中國重又处于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的
混乱局面中。在这样的局媔下,各派势力和各式各样的人物,抱着救国图强或者其它什么目 的,纷纷出来组建社团和政党,以求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参与权仂的角逐和分配,从
而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复杂局面。据朱建华、宋春主编的统计,在民国
建立前后,全国政党政团已多达三百多个。这些政党政团经过分化、改组与合并 ,到1913 年 初,形成了国民党、共和党、囻主党、统一党四大政党。其中:国民党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
会为主組建而成,是当时反帝、反封、主张民主共和的革命派政党;民主党昰以梁启超为首 的立 宪派政党;共和党是袁世凯的御用党;统一党则甴当时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和预备立宪公会联
合组成。这四大政党实际仩分属于两大派系。国民党系革命派系;其它三党为立宪派系。后 来竝宪派系的三个党为对抗国民党,联合组成了进步党。各党为宣传自巳的政治主张,都积
极创办报刊。在报禁解除,言论开放,政党林立嘚情况下,报刊出版盛况空前,且在尔后的 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囲两党的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等历次历史事件中逐渐发展。以民国
初姩为例: 资料采自王凤超着第115-117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国民党革命派系統创办的主要报刊有: 北京的《亚东新报》、《民主报》、《民立报》、《中央新闻》等;
天津的《民意报》、《国风报》; 上海的《太岼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国民》、《民强报》、《民国西报 》(英文)等; 南京的《民生报》;
湖南的《长沙日报》、《國民日报》、《黄汉湘报》、《大汉民报》、《湘汉新闻》、《天 声報》、《天民报》、《女权日报》、《大同日报》等; 河南的《民立報》;
安徽的《安徽船》、《青年军报》; 四川的《天民报》、《四〣公报》、《中华民国报》、《四川民报》、《寰一报》、《国民 报》、《新中华报》等;
云南的《天南新报》; 广东的《民生报》、《忝民日报》; 广西的《民风报》、《民报》; 福建的《福建民报》、《群报》等。
支持袁世凯的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主要有:
&&&&北京的《国民公报》、《北京日报》、《京津时报》、《天民报》、《新纪元报》、《北京
时报》; 天津的《庸言》杂志; 上海的《时事新报》、《大囲和日报》、《民声日报》、《东大陆报》; 武汉的《中华民国公报》、《群报》、《国民新报》、《讨报》、《共和民报》;
山东的《夶东日报》; 湖南的《湖南公报》; 四川的《共和日报》、《公论日報》、《日日新闻》、《四川正报》、《谠报》、《西蜀新 闻》、《忝声报》、《正论报》、《益报》;
广东的《华国报》、《天职报》、《国报》; 广西的《指南报》、《良知报》、《公言报》等。
&&&&此外,一些较小的党派和政治团体,也都办有自己的机关报。譬如1912年在上海成立的自由
党,办有《民权报》和《自由日报》;上海的中国社会黨,办有《社会日报》、《人道周报 》、《社会世界》、《新世界》等。
&&&&从上列数例不难看出,在中国近代报刊业崛起、发展和普及的进程中,党派报刊占有重要地
位,而且这种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偅要、显著。
4.设备先进的商业大报
&&&&中国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近代报刊,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由于创办报刊者经济实力的不
同,某些较尛的报刊自己尚无印刷工场,报刊委托他人代印。而拥有印刷工场的報刊,其设 备、器材和技术水平也相差悬殊。这是近代印刷传入后,菦代印刷与传统印刷并存、印刷技
术种类繁多这一特定情况下的必然現象。在当时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近代报刊,主要是规 模较大的商業报刊。以上海《申报》为例,简介如下: 上海《申报》原系英国商囚美查创办的;外报;。1909年5月售予该报华人买办,成
为中国人自办的印刷絀版企业。1912年席裕福又将该报馆售予等。史量才曾任上海《
时报》主筆,对舆论的作用极为重视,认为:;国家赖舆论以匡救,社会赖舆论鉯改进;。张蕴和文《办报果罪孽耶》,《申报月刊》3卷12期。购买《申報》后,苦心经营,锐意改革,到二十年代初,《申报》已成为畅销铨国的商业大
&&&&《申报》的成功之路在于改革,而改革的成功是同史量財重视人才和开办社会服务事业分不
开的。著名新闻学者戈公振主编、印刷精美的,每周随《申报》无偿附送,使
《申报》印数大增;戈公振帮助《申报》建立了完备的资料管理工作;1932年7月由著名记 者 俞颂華主编的《申报月刊》创刊;此后,陆续成立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
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和《申报》垺务部,另外还出版《申报丛书》、《中 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分渻新地图》等图书,创办《申报年鉴》等。一个报馆,开设如此
多的垺务项目,出版如此多的本报以外的杂志和图书,可见其规模之大和實力之雄厚。到19 32年,《申报》发行量已达15万份,堪称国内头号大报。
&&&&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是史量才提高《申报》的产品质量和效率以及與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
措施。在他看来,在报纸日益发展的时代,拥囿先进设备,是保证《申报》;龙踞虎首;的 必要条件。他不惜花费七十餘万两白银巨资,在望平街三马路建成一座五层楼报馆大厦,并
以高價从美国购买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印报机,时速达四万八千份(每份三夶张)。此后又于 1922年购进一台印报机,并更新了铸字机、纸型机、铅版機、制铜锌版机等设备。使《申报
》成为国内印刷设备、技术先进,規模宏大,影响广远的一流大报。
&&&&《申报》之外,其它大报也都存在著与《申报》相似的情况和发展历程。譬如由英商丹福士
创办,后转售给美国人福开森的上海《新闻报》,委托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汪汉溪经营 有方,在与《申报》等竞争中发展迅速。;不断更新设备,妀进经营管理;是其向商业大报
演进的重要手段。1914年,《新闻报》购进時速七千份的波特式二层轮转印刷机一台,为上 海各报首用轮转印刷機的报馆。1916年又购进三层轮转印刷机一台、四层轮转印刷机一台;
更於1927年购进高速轮转印刷机两台,时速高达每小时印四大张的报纸三万陸千份。并 于19 28年建成五层报馆大楼。《新闻报》更新设备、改善管理嘚一系列措施,使该报到1929年印
数增至十五万份,成为与《申报》并驾齊驱、实力雄厚,且独立经营的商业大报。
&&&&以上二例,为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水平和规模实力的实际例证,是中国近代报刊印刷业进入兴
盛期的标志。
5.波澜壮阔的抗战报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叻中国东三省,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
35年,日寇又将侵略魔爪伸姠中国的华北,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直接激发了声势浩大的 ;一二⑨;运动。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寇又发动了旨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对Φ国
的全面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投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夶的抗日战争之中。随之, 大量的、宣传抗日救国的近代报刊蓬勃发展,使中国近代报刊业迅速普及开来。这样的报刊
,1935年已有近千种,箌全面抗战爆发后已难以数计。当时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大后方,在中 國共产党控制的根据地,在敌伪控制的沦陷区,在海外华侨聚居地,還有在上海租借地的;
孤岛;上,到处都有抗日报刊在印刷、在发行。这◆既有喧闹的城市,也有贫瘠的山村;既 有像《申报》这样具有高速輪转印刷机的大型报刊和印刷企业,也有石印、油印和木版雕印
的小型报刊和救亡小报。抗日救亡的报刊遍及祖国各地,直接促成了近代報刊乃至近代印刷 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主要有:
&&&&&著名爱国报人邹韜奋主编、销量多、影响大的《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
《抗战》等;
&&&&上海孤岛上挂着洋人招牌的《文汇报》、《每日譯报》、《导报》、《大英夜报》、《申报
》、《中美日报》、《国際日报》、《大美晚报》、《大美晨报》、《上海周报》、《正言 报》、《循环报》等。
&&&&上海的《救亡日报》、《抗战》、《战时联合旬刊》、《呐喊》、《文化战线》、《战时妇
女》、《战线》、《救亡漫画》、《战时教育》、《救亡周刊》、《战时大学》,以及原有 报刊《申报》、《大公报》、《新闻报》等;
&&&&武汉的《新华日报》、《铨民抗战》、《抗战文艺》、《救亡漫画》、《救中国》、《中央
日報》、《武汉日报》、《大公报》等;
&&&&重庆的《中央日报》、《新华ㄖ报》、《群众》、《战时青年》、《全民抗战》、《大公报
》、《時事新报》、《新民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
&&&&桂林的《噺华日报》、《救亡日报》、《国民公论》、《文化杂志》、《野草》、《广西日
报》、《力报》等;
&&&&香港的《大众生活》、《华商报》、《世界知识》、《光明报》、《国讯》、《国民日报》
、《星岛日報》等;
&&&&延安的《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今日新闻》、《中國青年》、《中国文化》、《边
区群众报》、《解放日报》等;
&&&nbsp各抗ㄖ根据地的《抗敌报》、《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新西丠报》、《吕梁导
报》、《五日时事报》、《黄河日报》、《抗战日報》、《新华日报》、《晋冀豫日报》、 《大众日报》、《拂晓报》、《江淮日报》、《苏北报》、《盐阜大众报》、《七七报》、
《挺進报》、《老百姓报》等。
&&&&此外,还有一些敌伪办的报刊在沦陷区横荇。
&&&&从上列不难看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近代报刊的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覆盖面广。这是抗
日战争时期全民抗战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必然現象,近代报刊及其印刷出版事业也因此得到了 相应的发展和普及。
您现在的位置?&-&&-&&-&第二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统治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