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介绍营养粥

印光法师简介
   1861年,1岁,咸丰11年,阴历辛酉年12月12日晨时出生于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父秉纲,年高德劭,母张氏,慈和淑慎。生六月即病目,六月未开眼,未止哭声,几乎失明。(见《续编》卷上19页民国二十三年复觉明居士书)兄弟三人,师最小。二兄皆无子,其门遂绝。(〈续编〉上80页)
   1862年,2岁
   1863年,3岁
   1864年,4岁
   1865年,5岁
   1866年,6岁
   1867年,7岁
   1868年,8岁
   1869年,9岁
   1870年,10岁
   1871年,11岁
   1872年,12岁
   1873年,13岁
   1874年,14岁,
   1875年,15岁
   1876年,16岁,自14、15岁后病困数年。(嘉言录题词并序)
   1877岁,17岁
   1878年,18岁
   1879年,19岁
   1880年,20岁,弱冠
   1881年,21岁,光绪7年辛巳岁春,弱冠次年,到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夏,承剃度师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参学,道经湖北竹溪莲花寺,为常住留任照客,于晒经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知净土法门。(行业记,文钞三编)
   1882年,22岁,光绪8年壬午岁,到陕西兴安双溪寺受戒,因擅长书法,负责书写事务。师生6个月就患眼病,几乎失明。后虽痊愈,但视力已受损,稍发红,就不能视物。受戒期间由于写字多,眼病转重,为了不耽误工作,闲时专念佛号,夜里大众睡后,起坐念佛,求佛加被,写字时也心不离佛,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戒期圆满,书写任务完成,目赤也痊愈了。
   1883年,23岁,受戒后,回终南山
   1884年,24岁
   1885年,25岁。法师住南五台大顶,亲侍观音大士香火,一日下山,到刘村西寺中,见有数碑,发现元朝所立的南五台观音示迹记碑。(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七十页“与高鹤年书”)
   1886年,26岁,光绪12年丙戌岁,辞别师父,到北京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参学,十月进念佛堂
   1887年,27岁,正月告暂假朝五台山,仍回资福寺,历任云水堂香灯、寮元等职,任藏主,遂得阅读大藏。三年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读大乘经典。
   1888年,28岁
   1889年,29岁
   1890年,30岁,光绪16年庚寅岁,到北京龙泉寺任行堂,冬天,行脚白山黑水之间
   1891年,31岁,光绪17年辛卯,返回北京,住圆广寺
   1892年,32岁
   1893年,33岁,光绪19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缺人帮助,众以师做事精慎,推荐师去,查印刷事务。化闻和尚见师道行超卓,南归时,请师同行,安单于法雨寺藏经楼。
   1894年,34岁
   1895年,35岁
   1896年,36岁
   1897年,37岁,光绪23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宝珠殿侧闭关
   1898年,38岁,闭关。《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阐述并劝修净土法门。(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一页)
   1899年,39岁,闭关
   1900年,40岁,融明法师为师护关三年,师致书劝修净土,并言又欲闭关。(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与融明大师书”)
   1901年,41岁,闭关。续编113页复念西大师书(民23年):光生即病目,40多岁即不能常看经,故未阅全藏。至民七以来,终日忙于复信,直是无暇阅经
   1902年,42岁,闭关
   1903年,43岁,两期6年闭关结束,了余师和真达师等特创慧莲蓬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不久,仍迎归法雨寺。
   1904年,44岁,因谛闲法师为温州头陀寺请藏,请师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
   1905年,45岁
   1906年,46岁
   1907年,47岁
   1908年,48岁
   1909年,49岁
   1910年,50岁
   1911年,51岁,宣统3年,上海出佛学丛报,高鹤年多次寄给师。师用云水僧释常惭名寄信请编辑秉公立论,不令美玉生瑕。师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来往,不愿人知道他的名字。在山日久,有以笔墨师见托者,绝不用印光名字。有必须署名的文字,也随便写二字。住法雨20年来,绝无人客过访及信札往来诸纷扰。
   1912年,52岁,民国纪元,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不敢用印光名,以常自称常惭愧僧,故署名常惭。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读后,开始打听师。
   1913年,53岁。〈与谢融脱居士书〉言“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增广文钞卷二书二廿三页)
   1914年,民国三年,54岁。佛学丛报主编邀法师作论,便蒙钞为道光末年,红螺山慕莲法师所著,大师〈净土决疑论〉特借慕莲法师口气发起,于题下标:红螺山慕莲法师遗稿,云水僧常惭钞寄。寄给给周孟由时,标云:借红螺慕莲法师口气,及徐蔚如排印,两种标语,全删去。(增广文钞卷二书二三三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九”)另作论有〈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滥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文钞三编卷一四四页)
   1915年,55岁,
   1916年,56岁,民国5年,徐蔚如打听到师,欲通函,托友问,师不许。(《续编》卷上52页,复姚维一居士书)。自言:在普陀,由光绪19年至民国5年,20余年颇安乐。经年无一人来会,无一信来投。(续编上111页)
   1917年,57岁,民国6年,王幼农以师一信印数千,徐蔚如居士得师与其友三封书信,印行5000本送人,题曰《印光法师信稿》,师曰:自此以后,函件日多,甚至一个月有100多封。拆、写、封、贴,通归自办。(同上)又开始刻排各书,以期利人。
   1918年,58岁,民国7年戊午春,徐蔚如将历年搜集所得师文22篇,印于北京,书名《印光法师文钞》。旋陪母到普陀拜访师,获稿颇多,并求归依,师令归依谛闲法师。周孟由来山拜谒,并祈归依,拿走数篇废稿,寄给徐蔚如。倡印《安士全书》
   1919年,59岁,民国8年己未秋,徐居士又将搜集到的师文38篇,印为续编。作《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增广文钞卷三序七页)。〈复高鹤年居士书〉中,大师述怀: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
   1920年,60岁,民国9年庚申,张云雷和徐蔚如搜集增加34篇,周孟由、朱赤萌、黄幼希三人合初续两编,按类编次,详为校勘,名《印光法师文钞》。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排版。(以上三年事见法师《嘉言录题词并序》,徐蔚如原跋,载《增广印光法师文钞》附录)
   1921年,61岁,民国10年辛酉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光法师文钞》,师在扬州将民9年所排者,刻一书册版,作四册。8月12日在南京,开示魏梅荪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自不能吃肉。10月魏即吃长素。(《续编》上202页。)
   1922年,62岁,民国11年壬戌,又在商务印书馆排作四册,仅诸居士任印有2万部。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尹黄涵之,汇师道行,呈请大总统徐,题赐悟彻圆明匾额。师置若罔闻,有问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续编》上182页“与魏梅荪书”谈缩小排印《安士全书》,募34000余部。请魏帮助保护江苏寺产。魏梅荪、庄思缄、蒋竹庄、王幼农鼎力维持。魏提倡开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
   1923年,63岁,民国12年,师令商务印书馆另排增订本,作四册,初次印2万部。〈致陕西陈柏生书〉劝陈顾全大局,退出政争(增广文钞卷二书二三六页)。江西彭泽许止净居士来访,一见即成莫逆,委托许居士撰观世音菩萨感应颂。
   1924年,64岁,民国13年甲子
   1925年,65岁,民国14年乙丑冬,令中华书局排增广本,作四册。致书黄函之居士,劝丧事作佛事宜转椅念佛(增广文钞卷二书二四六页反面)。作《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
   1926年,66岁,民国15年夏,中华书局出增广本,书名《增广 印光法师文钞》。请戒尘师为灵岩山寺住持,永作十方常住。孟秋,作《陆西林居士感应记》(增广文钞卷四记二八页)
   1927年,67岁,民16年,2月《印光法师嘉言录》排报纸版,师作题词,12月8日排书册本,师作序。《与明本师书》教戒真达师弟子(续编卷上十五页)。
   1928年,68岁,民17年,师因厌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觅地归隐。
   1929年,69岁,民18年,在上海校印各书,佛成道日于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范古农记录。答应香港数弟子之请,欲到香港归隐,被诸师挽留。撰《介绍用三星素皂书》。
   1930年,70岁,民19年2月,师由上海太平寺到苏州报国寺闭关,关中圆成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四大山志的修葺。当家明道师令人偷抄师之信稿。另排《历史统纪》增修本。冬撰净土十要原文发刊序。作《临终三大要》。
   1931年,71岁,民20年,《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说: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见《续编》卷上20页)。《复周颂尧居士书》答复对一吃素念佛二十余年老太太被汽车撞死的疑惑。(《续编》卷上22页)排《净土十要》之原本。(《续编》上53页)。“竭诚尽敬为学佛之无上秘法。”作《普陀洛迦新志序》
   1932年,72岁,民21年,作《一函遍复》,开示净土法门。信末说:“光老矣,精神日衰,无力答复来信。但以邮路大通,致远近误闻虚名,屡屡来信,若一概不复,亦觉有负来意,若一一为复,直是无此精神。以故印此长信,凡有关修持,及立身涉世,事亲教子之道,皆为略说。后有信来,以此见寄。纵有一二特别之事,即在来信略批数字,庶彼此情达,而不致过劳也。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树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者,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6月汉口水灾,芜湖水灾,江北赈灾等,捐1430元,其中1000为印书款。秋《净土十要》印出。李圆净居士劝师修清凉、峨眉、九华三山志。
   1933年,73岁,民22年,作《净土五经重刊序》,《重修清凉山志序》。冬,凡有来信,均令以后切勿来信,来决不复。亦不许介绍人归依,以免因过劳而丧明与失命。
   1934年,74岁,民23年,《复德畅居士书》“一切事皆不可倚靠,惟有西方阿弥陀佛,乃我等一切众生之大倚靠。”“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续编》上27页)。作《重修峨眉山志序》。
   1935年,75岁,民24年,明道师去世,抄录师之信稿工作遂停。作《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1936年,76岁,民25年,作《灵岩开示法语序》。九月圆瑛法师和屈文六居士请师到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作开示,无锡二、三居士录音整理,求师鉴定,师就邓慧载记录笔削,并作《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
   1937年,77岁,民26年冬,为时局所迫,顺妙真等请,移锡灵岩山寺。妙真师又令于半月刊等报抄录师之信稿。师只好顺明道、妙真二师之意,详校令排流通。是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游有维居士书〉回顾20年来为人忙。苏州屡被轰炸,有劝师转移者,师不为所动,日唯念佛、念观音、念大悲咒,为护国、护民、护己之据,“如定业难逃,炸死,随即往生,亦所愿也。”(续编216页复郑斐谌居士书)。作《重修九华山志序》。
   1938年,78岁,民27年,作《灵岩山寺净土道场念佛仪轨序》。张觉明居士来信汇报避难莫干山,劝难友、秦吉了、使女念佛。
   1939年,79岁,民28年,作《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冬,外国人某氏到灵岩谒见大师,有所请问,互用笔谈,大师略述行愿(大师自述,文钞三编卷一一页)
   1940年,80岁,民29年冬10月27日,略示微疾,28日午后1时,召集在山全体执事及居士30余人,到关房开会,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以妙真师任之。众拟11月初九、初四升座,师都说迟了,定11月初一升座,师曰可矣。开示本寺沿革达两个多小时。初三晚,进稀粥晚许,食毕,对真达师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一时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即大声念佛。2时15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到,嘱咐他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1941年,农历2月15日,大师示寂百日,举行荼毗,荼毗后三日,检骨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印光大师十念法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印光大师十念法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十念法是民国高僧()于1917年开示的边念佛边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原文)至于念佛,心难得归到一处,应当摄住心神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一。摄心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至诚恳切(有改过之心)。心不至诚,想要摄心是行不通的。既已经做到至诚了,但仍然没做到纯一,应当摄住认真地听佛号。无论是出声念还是心里默念,都必须念从心里起来(翻译)
十念法是民国高僧()于1917年开示的边念佛边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上卷——复高邵麟居士书四)[1]至于念佛,心难得归到一处,应当摄住心神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一。摄心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至诚恳切(有改过之心)。心不至诚,想要摄心是行不通的。既已经做到至诚了,但仍然没做到纯一,应当摄住认真地听佛号。无论是出声念还是心里默念,都必须念从心里起来(非有口无心,心里一定要有佛号,不光是从口出),声从口中发出,音从耳朵听入(每个字都要叫的真切,只有听清楚后,方才可念下一个字)。〖默念虽不动口,但意地之中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听时如在默念时也感觉嘴在动),如此摄心,妄念自然停息了。如果妄念之波仍然涌动,就用十念来记数,则全身心的力量,施于一声佛号之上,虽然欲起妄念,心力无暇顾及。这种摄心念佛的究竟,在以往宏扬净土的人,尚未谈到,是由于当时人的根基还很利,不须如此,便能使心归一的缘故。我因心难制伏,才识得这种方法的妙处,舍弃这种方法不能成就。屡次尝试屡次验证,不是随便乱说的,愿和天下后世钝根的人共同学习,令万修万人去啊。
所谓十念记数法,在时,从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须念得分明,还须记得分明。到第十句念完,又必须从第一句念到第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地念。一边念一边记,不可以掐念珠(掐念珠易分心神),只凭心记。如果十句一气念下来较困难,也可以分为两口气,即从一到五,从六到十。如果还是觉得费力,可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作三口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每个字都要念的清楚,听的清楚)妄念无处落脚,这样一心不乱的境界,时间长了就可以自得了。须知这里所讲的十念,与晨朝的十念,摄妄念的道理则是相同的,而用功却大不一样。晨朝的十念,念完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号数的多少;十念法以一句佛号为一念;晨朝十念只早晨十念即可,如果二十、三十念,则会伤气成病。十念法则是念一句佛,心里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里知道十句。从一到十,从一到十,即使每日念数万声,都这样记。不但能去妄念,还最能养神。随快随慢,没有一点停滞防障,从早念到晚,没有不合适的。比起掐珠记数的,所获利益有天大差别。用掐珠法时身体紧张而心神劳动,用十念法则身体放松而心神安定。
但做事的时候,可能难以记数,那么就恳切地一直念。等事做完了,仍然重新摄心记数;于是往来迁徙之心,都跟从于专注一境的佛号中了。讲“,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人我们就不说了,象我们这样的人,放弃这种十念记数的方法,想要“,净念相继”,太难太难了。又须知晓的是,这种摄心念佛的方法,是即浅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议法。所以应当至诚相信佛所说的话,切莫以自己智慧知见达不到就生出疑惑来,致使多劫以来累积的善根,因为这样生疑而丧失,不能究竟亲自获得实益,才是令人悲哀的。掐珠念佛,只适合于行走和站立两种时候,如静坐养神,因为手要动的缘故,心神不得安定,时间长了就会得病。此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都没有不合适的。躺着的时候不可出声,如果出声,第一是不恭敬,第二是伤气对身体不好,一定要记住。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经文】《楞严经》简介、渊源及各卷内容概要_印光大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76贴子:
【经文】《楞严经》简介、渊源及各卷内容概要收藏
《楞严经》封面 ,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笔受。认为它与、属于晚期如来藏真常唯心系的作品。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本经渊源   
[1],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 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佛教传说原来是藏在龙宫;龙胜菩萨(亦即之异名)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国王之家),王家(国王之家或国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见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神龙元年(西历七0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原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1楼 11:01&|
[译]:般剌密谛法师所译的,不是将原文译成汉文,而是将梵音的经文用汉字拼出来,由沙门弥伽释迦译语,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弟子。前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弟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须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之前,传统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因此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也因本经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历来注解楞严经的著作非常丰富。尽管如是,但很令人遗憾的是:就连在历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糊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干脆略而不提(跳过去)的也有。因此问题总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经之难解,当然跟本经在义理上本来就很深奥有关。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有时也可说是简略),更重增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2楼 11:05&|
又,大家都知道的,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我们种种法上的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的十分透彻、明白;佛并且也指出其各各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望于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佛在经中说,末法将尽、法将灭时,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破魔的大法宝,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魔事猖獗,众生修行即罕能不堕魔数者。因此,为佛弟子,应善护正法,勿谤此经,共同宣扬此法门,则自他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兹为序。
3楼 11:06&|
各卷内容概要   第一卷叙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媱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勅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能破客尘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云云。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一、众生别业妄见,二、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第五卷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盘特迦、轿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4楼 11:09&|
  第六卷最后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媱、杀、盗、妄),令离禅魔。   第七卷佛说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顶陀罗尼。此即大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第八卷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第九卷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第十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编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相关连接 《大佛顶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全文地址:
5楼 11:12&|
南无大势至菩萨
7楼 22:52&|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印光大师“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大师文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