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卡尔.萨根宇宙pdf 第8段这样说的意图是

卡尔·萨根的宇宙 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卡尔·萨根的宇宙的分集短评
······
卡尔·萨根的宇宙的电视剧图片
······
······
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人也喜欢
······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豆瓣电影。
卡尔·萨根的宇宙的影评
······
从银河系外回地球来,在暗淡蓝点一书中以文字重现了这一过程,精彩之极
But now, we travel the few
remaining light minutesto a blue and cloudy world,
third from the sun.
The end of our long journey is the world where we began.
Our travels allow us to see the Earth anew 啊s if we came from somewhere else.
There are a hundred billion
galaxi.........
一开始不觉得有虾米好看的,80年代拍得片子,画面的色彩好怪,大段大段的风景镜头实在不是偶心水的,Carl Sagan一出场做解说,真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最深刻的道理吖,他说,we did not fear to explore, but we should be careful to find the truth from facts(大体上好像是这样说的),接下来的唱歌部分,偶笑抽了,忒喜感了吖~~虽然歌词是很严肃的,很学术的,可那节奏.........
古代人类把宇宙看做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旦出现如彗星扫过天际,人们就会十分恐慌,认为这是灾难即将到来或者国家即将灭亡的先兆。
所以1066年当哈雷彗星扫过天际时,诺曼人认为一个国家即将结束,另外一个新的国家即将诞生,于是他们打过了英吉利海峡,灭了英国人,成立了诺曼王朝。
1517年当一颗彗星扫过墨西哥的天际,阿兹特克国王认为天将降大难于国家,变得.........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豆瓣电影。
预算 800万刀
评价 IMDB 9.3(15000+票),1981年艾美奖
Carl Sagan,日生于布鲁克林,身高1米8。1955年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士,1960年芝加哥大学天文博士。后任教哈佛,1968年转康奈尔,主要研究行星。《Contact》原著。3段婚姻,4子1女。日死于骨髓癌。
Ann Druyan,1981年与Carl Sagan(疑出轨)结婚。
内容(200.........
······
youtube上一个音乐制作高人用他的节目做的MV,很酷~真是纪念啊/v_show/id_XMTIxMjk3OTcy.html
有点做作, 综合年代的原因考虑,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卡尔 萨根谈论的东西太多了,泛而不精,并且像ATOM一样做作。
我就是不喜欢他那个开头的航天飞船,手比划一下就飞到哪里,搞得自己跟个星战的演员似的,救世主啊?我觉得光的故事更好,更系统,更专注于科学史实
以下豆列推荐
······
(宁波小起子)
(宁波小起子)
(Nicky Vaughn)
谁在看这部电视剧
······
订阅卡尔·萨根的宇宙的影评: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教育改革为何艰难?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10)
……尽管灌输式的教学和被动吸收式的学习普遍受到人们的谴责,但是为什么它们在实践中仍旧那么根深蒂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这种可悲的情境,难道不是由于原理本身仅仅是听人讲讲的事吗?这个原理只是被人宣讲,被人讲课,被人写作罢了。但是,如果要在实践中贯彻,就要求学校环境有实行的机构,有相当的工具和具体的材料,这样的程度是很少达到的。实行这个原理,要求改变教学和管理的方法,学生能够直接的和继续不断地利用东西作业。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要削弱语言这种教育资源的运用,而是要使语言和共同活动建立正常的联系,使语言的运用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46页)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杜威是个认真的人。他不愿看到教育理念停留在口头上,而希望它落实到实践中去,事实上杜威也确实办过学校,他不是空谈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不是教育空谈家,他们首先是一线教师。然而看起来,美国也有大量的教育空谈家,像我们中国一样。莫非空谈家在哪个国家都是高产品种?
我向来有一种成见。我认为:一位教育家,不管他的理论多么高明,如果他不能在实践中体现这些理论,人们就很难承认他是真正的教育家,人们甚至有权怀疑他是否真的懂得他自己说的那些话的真正含义。因为教育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应用,教育学什么都不是。
所以,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可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的指导者自己就没搞清自己的理念。他们说的话或许很有道理,但是自己并不真明白。就像小孩子背诵格言一样,那格言十分深刻,但并不等于背诵者也跟着深刻起来了。再有,你的理念可能很圆满,但是距生活太远,也可能是一个原因。再有,掌握正确理念和找到落实这种理念的操作办法,这不是同一种能力。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必须兼具这两种能力,他们未必有这本事。一般说来,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多是理论家,他们往往后一种本领欠缺,于是他们到实践的时候就只好求助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名师。然而这些名师自有自己的理念(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于是当他们做改革样板的时候,就可能把理论家的理念扭曲变形,或者依然是自己那一套,或者弄出一个贴标签的怪胎。普通教师一看,哟,就这个呀!所以,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前期教师(包括名师)培训。如果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新理念搞得比较清楚,千万别急于上马,否则几乎一定会出丑的。
另外,改革总是麻烦的事情。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要求甚高,他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许多教师却希望有人拿出个什么样板,他只要照着做,就“咸与维新”了。这根本是幻想。如果事先不打消这种幻想,改革也很难有收获。真正的改革是人的变化,而不只是事情的变化。
当然还有体制问题。还有一个隐蔽的利益问题。比如我国的应试教育,为什么人人喊打,人人不真打?因为有大批的人在吃应试教育这碗饭。官员靠升学率升官,名师靠升学率出名得利,而培训机构、出版社和书商们,则靠培训班、教辅读物、练习册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些人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心心相印。他们真心想改革,鬼才相信!
但教育总是要改革的,因为这是国家命运之所系。真正的改革者不是盲目的乐天派,他们什么困难都看到了,还是要向前。他们是认真的人,坚韧的人。
2010,7,5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谢谢王老师的指引。
我找到了您关于《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的读书笔记。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忘记密码老师:
& &&&您提到的“整体感知”,是语文界一个十分流行的口号,我对此一直有疑惑,建议您也研究一下。愚以为这不过是一种阅读方式,不能成为教学目标。感知本身不是目的。感知了又如何?可能“整体感知”开始只是为了对抗“过度分析”提出来的,后来就被人们搞得神秘化了。我见到的所谓“整体感知”,好像都是一遍一遍念课文,念就是了,何必冠以“整体感知”的名号?
& &&&语文界有大批这种忽悠人的口号,不可不防。
& &&&教学目标,愚以为还是少而精为好。现在很多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给人的感觉是,他能在一堂课解决学生的人生问题(我说的不是您),甚是可笑。
& &&&关于课程内容开发,我劝您读读王荣生的书。据我看,在中国,没有什么人有他那么明晰的语文课程意识了。我受王老师启发甚大。
10,,7,5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王老师说得真好。您提到的“课程内容开发”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却忽视了。一点想法:
我想通过变着法子读,层层推进,解决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问题。用比较两种译文的方法,为语言的品味寻一个抓手。
设计第5个环节的目的是进行诗歌的鉴赏,我觉得有点接近王老师“为什么它如此有魅力”这个问题。
非常感谢王老师无私的帮助。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忘记密码老师:
感觉您的弱项是课程内容开发。您很注意设计课堂活动,而且有创意,但是您要知道,课堂活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先要把课程内容锁定,目标锁定,才谈得到设计与之适应的课堂活动。您的这课,活动不少,目标不清,显得有些散乱。为什么要变着法子读?为什么要比较两种译文(此题不妥,没有俄语素养,这种比较无意义)?
我也想了想,如果让我来讲这一课,(除了熟悉课文之外)可能我会集中力量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
这首诗没有多少修辞手法和技巧,没有多少“冲击力”,为什么它如此有魅力?
这既是个文学作品欣赏问题,又是个写作问题,属于语文教育的内容。联系我们当前空洞华丽做作的文风,大有内容可讨论。
仅供参考。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8 小时威望179 金币6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2积分448UID976089
中级会员, 积分 4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2 积分
威望179 注册时间积分448精华2帖子
回复 6楼 的帖子
要允许老师有软弱的一面,其实这样的老师很多,他们生活的很不幸,真的,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老师,虽然可以用不称职来评价他们,可是他们真的很无奈,并不是每一个人老师适合当老师的,可能许多人会说,那就不要当呀,那样他们又拿什么来生活.许多时候名师们是坐着不腰痛,可是事实上有多少老师有你们的能力呢,没有能力也要生存!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请您批批我这个好吗?又麻烦王老师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一、演读投影:作者简介(具体内容略)1、台湾诗人郑愁予说过,诗是写给“二己”的,一是“自己”,一是“知己”。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请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这首诗读给你自己听。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你就是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是写给你自己的,你这首诗是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劝慰自己,这是你的内心独白。现在,我们读起来── 2、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叮咛和嘱咐。第二步,咱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读给知己听。当你的知己遇到困难,当你的知己遇到挫折,请你来劝慰他──3、第三步,我们来手舞足蹈地读。古人读诗有一个说法:“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然这是中国人读中国诗的方法,读外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也可以用上你的肢体语言。比如,(范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摇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来,大家试一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摇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摆手)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手向心口)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手离心口)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挥手)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双手向心口)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投影: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4、第四步,老师建议你这样读:你就是电视台播音员,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大家作示范朗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坦然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安慰地]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镇静地]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乐观地]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深沉地]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亲切响亮地]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深切怀念地]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老师来采访一下,作为播音员,你朗读时的感受和体验是什么?可以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感受和体验。
二、品读5、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6、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诗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下面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另一种译本,请你与课文对照,比较两种译本哪种好,或哪些句子译得好,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译)
三、创读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在诗人被流放的日子里,它题在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纪念册上。短短的几行诗,既是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咐,更是诗人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在读了这首诗后,请用几句诗意的语言写出对诗人普希金的回应,表达出你的心灵感悟。8、模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你以《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假如生活重新开始》)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要求蕴含一定的道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笼统地谈“培养良好习惯”是有害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9)
……对经常出现的刺激法反复做出反应,也许可以使按某种方式行动的习惯得到固定。我们有许多习惯,但并不十分理解这些习惯的意义,因为它们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的。因此,它们支配我们,不是我们支配它们。它们推动我们,控制我们。除非我们认识这些习惯的作用,并且能判断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否则我们就没有控制它们。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到了后来,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在他的鞠躬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他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作的事情,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否则就不能说培养和教育过他,让他以某种方式去行动。所以,要获得事物的观念,并不只是得到一点感觉就够了。要能根据事物在全部行动计划的位置对事物做出反应,要预见到事物的行动对我们有什么趋向和可能的结果,以及我们的行动对事物有什么趋向和可能的结果。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36—37页)
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前一种习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继续不断的生长、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61页)
& &培养习惯,强调所谓“养成教育”,在教育界也已经成了陈词滥调。谁都挂在嘴边,谁也没深入研究。好像只要分清好习惯和坏习惯,剩下的事情就是全力培养好习惯,全力抵制和消除坏习惯了。我们抵制坏习惯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大批判(揭露这种习惯的危害)之外,就是限制和惩罚,我们弘扬好习惯的方法也很简单,除了表彰之外,就只是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据我个人观察,数十年来都是这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其实事情远不这样简单。光把习惯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是完全不够的,这太粗略了,太浮面了。愚以为,抛开坏习惯不谈,单是好习惯,就可以细分成自觉的习惯与不自觉的习惯,生产性习惯与非生产性习惯,一刀切的习惯与个性化习惯。
&&所谓不自觉的习惯,是指在“纯天然”状态下,在强制训练或其他强制性因素(如舆论压力)作用下形成的机械性习惯。这种习惯往往是临时的,一旦强制性因素去掉,习惯就可能消失。这种习惯也可能会保持下来,甚至保持一生,但是因为当事者并没有真正认清此种习惯的真正意义,则它对于人仍然是某种“外加”的东西。比如某个地区的老人因为某种良好习惯而长寿者甚多,但他们本人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某些良好习惯的意义,只有通过专业人员的研究论证,才能取得真正的科学意义,才能真正得到推广,否则这些好习惯就会自生自灭。严格地说,人只是非自觉习惯的载体,而不是这种习惯的主人。所谓自觉的习惯则不然,当事者不但拥有某种习惯,而且拥有这个习惯的观念,确实明白此种习惯的意义,这才是自觉的习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往往只是非自觉的习惯,虽然我们常常给学生讲解某种良好习惯的意义,但是这些东西学生往往只是会说会背而已,并未融入他们的人格。在我们这里,单纯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道理灌输似乎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所谓非生产性习惯指的是只能适应现实而不能改造现实的习惯,墨守成规的习惯,自动化的言行。这类习惯的主要特点是只能重复旧动作,无法生产新东西。这种习惯当然也是需要的,没有此种习惯,生活无法延续其一贯性。但是社会除了延续之外还要发展,还要进步,于是就需要有生产性的习惯,也就是杜威所说的“主动调整自己行为”的习惯,创新的习惯。这种习惯的主要特点是能生产新东西。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学校里,不但不培养此类习惯,反而压抑它。比如一般教师发现学生有质疑的习惯,都会不满,如果学生思维出了圈,教师会很生气,因为这对考试分数不利。应试教育本质上有压抑创新的特制。
&&所谓一刀切的习惯,指的是大家统一,规范动作。这种做法在某些方面也许是必要的。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还是统一为好。但是,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比如学习方法,就绝对不适合统一。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就硬行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因为有很多习惯最好个性化。毛泽东读书的习惯是在书上写批注,鲁迅就不这样做,你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吗?你会发现,我们教师所谓的“培养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
&&更糟糕的是,我们已经把“培养习惯”等同于“行为训练”了。我们培养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训练,一遍一遍让你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幻想把它固化成自动化的模式,以为这样就是把某种习惯培养成功了。说实话,这和马戏团训练动物没有多大差别,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么做是完全忘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级意识。习惯培养,光靠行为训练和道理说教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自己“生成”良好习惯。
&&我多年前就常听教师们谈论“养成教育”多么多么重要,几十年过去了,我发现,今日教师还在这样谈论着,如同放录音。我就想,这“养成教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惭愧,我自夸一句,这是我的一种生产性的习惯,对司空见惯的概念进行质疑的习惯)我去查一种《教育大词典》,竟然没有这个条目。我因此怀疑,“养成教育”可能只是民间流行的一种非正式概念。再去网上查,有一个定义,但不知作者。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就是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养成教育,其实就是行为训练。这种东西当然只能培养不自觉的习惯、非生产性习惯和一刀切的习惯,而很难培养自觉的习惯、生产性习惯和个性化习惯。严格地说,这只是训练,登不得教育的大雅之堂。这样看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种种主观努力,实际上究竟对孩子益处多于害处,还是害处多于益处,真的很难说,虽然我们是一片好心。
2010,7,4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身体上的结果与道德上的结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8)
……我们需要区别身体上的结果和道德上的结果。……一个儿童可能不得不被人从火旁拖开,使他不被灼伤。但是他的性情不一定有所改进,也不一定产生教育效果。严厉而命令式的语调也许能奏效,使儿童离开火焰,而且随后会产生同样良好的身体效果,就好像他已经被人从火焰旁拖开了一样。但是,这两种情况都不会产生道德意义上的服从。可以把一个人关起来,但是把他关起来并不会改变他盗窃的倾向。当我们混淆身体上的结果和教育上的结果时,我们总是失去使一个人自己参与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确地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机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33—34页)
& & 区别身体上的结果和道德上的结果,这个思想非常重要。人的表面行为和真实想法常常是不一样的,这是人类和动物的重大区别。因此你可以强制一个人做他并不情愿的事情,他还可以做出一副情愿的姿态,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剧。这种悲剧不但扭曲了被强迫者的人性,也扭曲了强迫者的人性。后者会沾沾自喜,以为对方是自愿的。作为教育者,他就以为自己的教育成功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实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你完全可以用一辆开动的汽车拉着另一辆熄火的汽车跑得飞快,但你不要误以为后面这辆车有什么积极性,一旦前面的车停下来,后面的那辆肯定趴窝,因为它自己没有动力。
& &我们学校里的情景不是常常如此吗?教师稍一放松,就乱了。教师于是埋怨道:“学生离开老师,就没了自觉性。”错。其实老师在的时候,学生也没有自觉性。也就是说,教师在与不在,他们心灵内部道德水平和纪律水平其实是相同的,只不过教师在的时候表面行为不得不收敛就是了。教师误把学生身体上的结果看成了道德上的结果,教育停留在了最表层。
& &于是你就明白我为什么对学校的各项评比持批评态度了。这类评比的基本特点就是几乎只看表面,就是把“身体上的结果”当成“道德上的结果”来对待。这种评比越细致越强化,教育就离教育的本质越远,变成了单纯的外部行为管理了。
&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谁都会说,真明白它的含义不容易。我们学校教师做的事情常常与这句格言正相反,他们都是解铃积极分子,比救火队员热情还高。学生刚有点问题(有铃了),他们冲上去就把铃解下来了,问题解决了,工作业绩有了,可是学生本人的解铃能力没有丝毫提高,更麻烦的是,教师解下的只是他脖子上的铃儿,而他心中的铃铛,不但赫然存在,而且升级换代了。可惜,素质不高的教师和不懂教育的校长是没有能力看到这些的(外行只能看热闹,看外表),非等到学生的隐性问题显性化,他们才吃一惊。然后一脸困惑地问:“这个学生平时表现还可以呀,怎么会这样?”他就不知道,正是学校的“严格管理”剥夺了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他们的外部行为过了老师这一关,但人格没有成长。
& &所以,真懂教育的教师应有一双慧眼,他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当然也能看到学生“身体的结果”,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学生“道德的结果”,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德育。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内部发生变化,而不是急急挠挠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急于事功的人,老想把成绩做给上级看的教师们,不足语此;只会看教师外表成绩、并以此评价教师水平的校长们,更不足语此。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者。
2010,7,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原帖由 wxch 于
11:32 发表
忘记密码老师:
您的这个教学设计有创意。希望把语文教育目标想得更清楚一点,更集中一点。
谢谢指点。这也正是我困惑的地方,有跟课文内容跑的嫌疑,而我又不想完全抛开它不顾,还没有找到一个能把二者合而为一的方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指导,如何避免强加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7)
……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环境至多只能提供刺激以唤起反应。这些反应从个人已有的倾向开始。甚至当一个人因受威胁去做一件事情时,也只是因为人有恐惧本能,所以威胁才起作用。如果没有恐惧本能,或者,虽然有这种本能而在他的控制之下,那末,威胁对他的影响并不比光线在引起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去看到东西所产生的影响大。……严格地说,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者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考虑被指导的人现有的本能和习惯所做出的贡献,就能经济地和明智地给予指导。正确地说,一切指导不过是再指导;它使正在进行的活动走向另一个渠道。除非一个人了解已经在起作用的精力,否则他的指导尝试几乎肯定会失败。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32页)
&&杜威这些话的意思,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语言来说,就是“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杜威说得很清楚,指导的前提是“了解已经在起作用的精力”,也就是说,你一定要首先搞清楚你的指导对象,他的本能,他的个性倾向是什么,否则你的工作就不是指导,而是瞎指挥。这些本能人人而殊,而且在你指导之前就已经存在,一直在起着作用。学生决不是一张白纸。把学生看做一张教师可以任意泼墨的白纸是非常可笑的盲目自大和盲目乐观。事实马上就可以粉碎这种幻想,因为你会发现,你同样的教导,有的学生可能听,有的就可能不听,即使听也程度不同。如果学生都是一张张白纸,怎会出现此等怪事?
&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贯强调“诊断”的缘故。所谓诊断,其实就是调查研究,就是先搞清一个个学生成长的基础和逻辑前提,否则教师所有的工作都只是碰运气而已。很多老师遇到学生不服管教,只会震惊,遇到学生软硬不吃,只会痛苦。他就没想想,如果一个学生已经具备了“抗药性”,你却用习惯性的教育方式,怎能不失败?你对牛弹琴,牛当然不听,对付牛要从牛的基础出发,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得通过诊断确认这是一头牛,而不是一只狗或一条鱼。
&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对象,第二步才是研究对策,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后面(怎么办),甚至根本没有诊断意识和调查意识,就在那里主观蛮干。这是教育的悲哀。
2010,7,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忘记密码老师:
您的这个教学设计有创意。希望把语文教育目标想得更清楚一点,更集中一点。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理解,您不用太客气。
王老师能否再指点一下我这个教学设计——
是“败坏”,还是“成全”?──
一、经典导航1、探讨文章主旨;2、评价人物形象。二、重温经典1、讲述
速读课文,提取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以玛蒂尔德/路瓦栽/佛来思节夫人为第一人称,准备讲述。
要求:讲故事的同学不能看课本,按幻灯上的图片顺序讲述。(图片:借──丢──赔──识)2、倾听
仔细听他(她)讲述的故事,想一想他(她)的故事中遗漏了哪些你觉得不应该遗漏的细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细节不该遗漏?三、聚焦经典1、“我”的阅读:这是一部关于
的小说。2、“败坏”?“成全”?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 && && && && && && && && && &&&──[法]莫泊桑《项链》(这个过渡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件事,究竟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我认为作者强调的重点是“成全”。)3、我看玛蒂尔德: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对现状不满,渴求改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人类不断前进。因此,玛蒂尔德对梦想的追求无可厚非。(评价人物忌标签。我的看法是,玛蒂尔德虚荣但不虚伪,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四、回味经典1、嘉宾访谈路瓦栽、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例:师:欢迎大家来到“实话实说”节目现场。下面我向各位观众介绍一下:这位就是玛蒂尔德(生饰),这位就是佛来思节夫人(生饰),这位就是路瓦栽先生(生饰)。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越过历史的烟云和沧桑,和我们相聚在这里。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当面提问。问:玛蒂尔德,你丢失了借来的项链,既无借据又无人证实,你想到过赖帐或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吗?玛蒂尔德:……问:佛来思节夫人,十年过去了,谁也没有怀疑那挂项链的真假,你完全可以隐瞒真相,心安理得,以假取真。你为什么没有那样做?佛来思节夫人:……问:路瓦栽先生,当玛蒂尔德苦于没有象样的衣服出席舞会时,你毅然将积攒多时、准备用于购买一杆猎枪,去打云雀的四百法郎拿出来,你后悔过吗?当妻子不慎丢失了贵重的钻石项链时,你没有责备妻子一句话,连夜四处寻找;为了归还项链,你不仅全数动用了遗产,而且到处借债,你埋怨过吗?为了还债你“一到晚上就给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你抱怨过吗?路瓦栽先生:……2、故事新编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法]莫泊桑《项链》五、推荐阅读《羊脂球》、《漂亮朋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6)
以上有关那种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都进行着的教育过程的论述,其重要性在于使我们注意,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因而也就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我们容许偶然的环境做这个工作,还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设计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任何环境,除非它已经被按照它的教育效果深思熟虑地进行了调节,否则就它的教育影响而论,乃是一个偶然的环境。一个明智的家庭和一个不明智的家庭的区别,主要在于家庭中盛行的生活和交往习惯是不是根据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进行选择的,或者至少带有这种思想的色彩的。但是,学校当然总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25页)
& &什么是直接教育?杜威在这里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既然他说间接教育就是通过环境影响进行的教育,那么直接教育应该就是教师面对面教诲学生的教育了。这样说来,我们自古以来的主要教育方式应该是直接教育了,现在我们周围的教育也基本上是这样——教师直接向学生发出信息或指令,教师直接和学生较劲。这种教育方式恐怕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的,不过这种方法确实比较笨拙,它太“教育”了。认知心理学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越是隐蔽的教育效果才越好,而通过环境教育人,正是教育者把自己藏起来的好办法。
& &教育决不是放任自流,教育离不开控制,掌控。然而控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人控制人,教师管学生,这是直接控制,或称硬控制;还有一种是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来控制人,这是间接控制,或称软控制。愚以为教育科学实际上就是一们研究软控制的学问。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硬控制,非常粗陋,非常生硬,就是因为软控制的学问没有研究好,没有普及好。
&&教育如此,教学也如此。课堂上搞灌输,注入式,借助分数压力管学生,都属于硬控制,直接教育,教师公然站在第一线与学生对峙,其教学姿态简直像赤膊上阵的一介武夫;而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在活动中学习,这就是软控制,间接教育,教师退到后面做策划者、支持者和指导者,其教学姿态就有点像儒将了。
&&很显然,做一介武夫要比做儒将容易多了,往上冲就是了,敢拼命就是好样的。恕我直言,目前很多校长就是朝这个方向引导教师的。而搞间接教育,需要策划能力,统筹全局的能力和创造性(创意),这对教育者素质要求甚高,这比直接做知识搬运工和道德解说员困难多了。这就是我们周围直接教育远远多于间接教育的主要原因。不爱动脑筋的人,不爱学习的人,会本能地喜欢直接教育。
2010,7,1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忘记密码老师:
我认为这种上法是可以称作语文课的。至于本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恕我现在没有精力研究。抱歉。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下面是2001年秋我执教的《日本平家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的缺点肯定不少,希望王老师在不太忙的时候能指点一两句。
师(神秘地):这一课,我请大家品尝日本海鲜。(生笑)(师指教科书扉页彩图)大家看菜单,请点菜──
生(齐):日—本—平—家—蟹!(板书课题、作者)
师(示意女生A):服务员,请上菜──
(预习时已做安排。该生擅长绘画。)
女生A:用彩色粉笔作板画。(如右图示意)
师:通读课文,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
赏菜——探讨写的什么
女生A(画成):说起这只蟹,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概述1—3节大意)
(再找学生概述第3节后面的课文内容。)
师:现在,用一句话来概述课文内容。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师(指板画):拼盘是一门艺术,它讲究色彩、比例、造型和布局。文章的剪裁艺术也是这个道理。这只蟹是主角,它代表“人工选择”,详写(板书:人工选择;详);海虾是配角,代表“自然选择”,略写(板书:自然选择;略);海草是点缀,代表传奇故事,是引子(板书:传奇故事;引子)。(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右图。)品菜——探讨怎样写的
师(指板画):日本平家蟹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背部的斑纹酷似日本武士的面孔。
师: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蟹壳,看看下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默读第4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生叙述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师:默读课文,找找文章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举了哪些例子,并试着给“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下个定义。
(生读例证;下定义。)
师:除了文中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投影:“蛋鸡的驯化”、“长颈鹿的颈长之谜”。内容略。)同样的说明对象,投影上的内容和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生:投影上的内容是平实说明,这篇课文是生动说明。
评菜——探讨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呢?
生: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再说,日本平家蟹本身就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典型例证。
师:作者引述《平家物语》的传奇故事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生:作者的引述只是为了引出“日本平家蟹”,可是,引述的篇幅是不是也太长了?
师:××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们,科学小品讲究科学性,也讲究趣味性。但是,科学性才是第一位的,趣味性必须服务于科学性。科学小品如果过分追求趣味性,就有可能造成文章的详略失当。(我把板画上作为引子的“海草”画得大过了详写的主角“蟹”和略写的配角“海虾”。)这就叫主次不分,详略失当。(学生心领神会。)
总结——探讨还可以怎样写
师:××,你认为作者引述的篇幅长了些,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着把本文修改一下。
生:我这样开头──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着一种背部斑纹十分古怪的蟹,它的模样和形状都跟日本武士的面孔惊人地相像。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生鼓掌)
师:作者撷取了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小的“音符”,演绎了一个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神话。美国的《每日新闻》曾作评论:“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更多像萨根这样的有第三只眼睛的科学家。
(57 KB, 下载次数: 112)
10:38:51 上传
下载次数: 112
日本平家蟹
& && && && && && && && && && && && && && && && & [美]卡尔·萨根  
让我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的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1185年,日本天皇安德才八岁,他是平家武士集团的名义领袖。当时这个集团跟另一个武士集团——源家武士集团——正在进行着一场长期的血腥战争。他们都宣称自己是天皇的正统继承人。这一年的4月20日,在日本内海坛野里爆发了决定性的海上遭遇战,安德天皇也在船上。平家一方因寡不敌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幸存者大批大批地涌到海里淹死。天皇的祖母丹井皇太妃决意不让敌方俘获她和安德。后来的情况在《平家物语》一书里有记载:
  天皇今年刚八岁,但显得少年老成。他英姿焕发,乌黑的长发松散地垂在背后。他神色惊惶地问丹井皇太妃:“你要把我带往何处?”
  皇太妃转脸望着年幼的君主,老泪纵横……她一边安慰他,一边把他的长发扎在他粉红色的长袍里。小君主泪珠涟涟,丹井皇太妃将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嘴里念着:“我们的宫殿就在大海的深处。”然后跟他一起沉没到波涛之下。
  平家的舰队全军覆没,只有43个妇女活下来。迫于生计,这些宫廷侍女只好向战场附近的渔民卖鲜花或提供其他服务。平家武士集团几乎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但是那些前宫廷侍女和渔民们所生的后代结集在一起,定下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节日。他们每年4月24日都会披麻戴孝地到埋葬天皇的赤万圣陵去举行纪念活动,观看记述坛野里战役的演出,至今依然如此。
  渔民们说,平家武士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体态如蟹。在这里可以发现背部斑纹古怪的蟹,其模样和形状都跟武土的面孔惊人地相像。人们捉到这种蟹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回海里,以纪念坛野里发生的令人悲哀的事件。
  这个传奇故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武士的脸会被雕刻在蟹壳上呢?答案似乎是这种脸型是人造成的,蟹壳上的模样是遗传下来的。跟人一样,蟹也有许多不同的血统,假定这种蟹的祖先当中碰巧有一只蟹的模样跟人的面孔相像,哪怕只是稍微相像,即使在坛野里战役之前,渔民们也不会把它吃掉。当他们把它丢回海里的时候,它就有了一个进化过程:如果你是一只蟹,你的壳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就会把你吃掉,你这一血统的后代就会减少;如果你的壳跟人类的面孔稍微相像,他们就会把你扔回海里,你的后代就会增多。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随着世代的推移,那些模样最像武士睑型的蟹就得天独厚地生存下来。因此,最终的产物不是一般人的脸型,也不是日本人的脸型,而是武士的严峻面容,所有这一切都与蟹的需求无关。淘汰是外部作用的结果。你的外貌越像武士,你的生存机会就越大,最后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地武士蟹。
  上述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过程。就平家武士蟹而言,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渔民们不自觉的选择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跟蟹的意愿毫无关系。但是,人类几千年来对动植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从婴孩期开始,我们就被熟悉的家畜、水果、树木和蔬菜所包围。这些动植物从何而来?它们是曾经独立生存在野外,后来才被引诱到农场里过比较安逸的生活的吗?不
事实正好相反,它们大多数是我们造就的。
  一万年前,猎狗、奶牛、大穗玉米等是不存在的。当我们驯化这些动植物——有些动植物的模样跟现在完全不同——的时候,我们控制住了它们的繁殖。换句话说,我们让那些理想的品种优先繁殖。当我们需要用狗来牧羊的时候,我们就挑选那些机敏、驯且具一定放牧天才的品种,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狗的这种天才来看管成群猎食的动物。奶牛之所以有大乳房,是人类喜欢吃牛奶和乳酪的结果。我们现在吃的既可口又富有营养的玉米,是从它的瘦瘠的祖先开始,经过几万年的培育而成的。事实上,玉米已经变得没有人的干预而不能繁殖了。
  无论是平家蟹、猎狗、奶牛,还是玉米,人工选择的实质在于动植物的许多生理和行为特征被忠实地遗传下来。由于种种理由,人类促进了某些品种的繁殖,阻止了另一些品种的繁殖。被选中的品种竞先繁殖,终于繁盛起来;未被选中的品种日益稀少,甚至灭绝。
  但是,既然人类能够造就动植物的新品种,难道自然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短暂时期内对野生动植物的改造以及化石所提供的证据,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生物在亿万年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石毫不含糊地向我们表明:过去曾经存在的生物已经大量灭绝。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它们是进化的终端试验品。
  驯化所引起的遗传变化是非常迅速的。野兔一直到中世纪初才开始驯化(是法国修道士饲养的,因为他们把新生的小兔子当作鱼。所以在教会日历的某些天,兔肉不属于禁食的肉类)。咖啡驯化于 15世纪,甜莱驯化于 19世纪,水貂现在仍处于驯化前期。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驯化的结果使每只绵羊的产毛量从1千克增加到10~20千克,使每头哺乳期奶牛的产奶量从几百毫升增加到100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在这么短的时期内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变化,那么,自然选择在几十亿年里能够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呢?绚丽多彩的生物界就是答案。进化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 本帖最后由 忘记密码了 于
10:43 编辑 ]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语文教师的诡辩
& && && && && && && && && && && && && && && &王晓春
近些年,有一些新潮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得活像电视晚会,学生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好不热闹。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作秀和煽情,基本上看不出语文课的专业目标,而竟然博得了一些人的称赞。如果受到批评,他们就常用以下诡辩术来回应:
1、“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
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无论如何 ,哪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也不会像林黛玉或者虎妞。小异而已,必然大同。语文课确实可以百花齐放,但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是语文课。你把语文课上得根本不是语文课了,弄成林黛玉和虎妞了,与哈姆雷特何干?
2、教无定法,谁也不能强求别人的看法与我一致。
教无定法,但课有定规。别人无法、也不必强求您同意某种意见,但是有权要求您遵守职业规范,此事没有自由。课堂不是胡来的地方,教师是国家聘任的职员,专业有专业的要求。
3、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只要满怀爱心,不违反法律、道德就行了。
不行。课堂绝不简单是教师追求美的地方,不违反法律和道德是对公民的起码要求,并非职业要求和专业规范。作为专业人员,教师不能如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等同于老百姓。教育有方向,教学有目标,都不是可以任意行事。
4、只要我们尽力做了,又何必在乎结果呢?
这更是乱说了。教师难道对自己的教学结果没有责任吗?不在乎结果的教师,哪个家长敢把孩子交给你?
总而言之,堂堂语文教师,说出此等没水平没逻辑、神神叨叨的话来,真是匪夷所思!然而这类“理论”如今还挺流行,可见语文界的思想混乱到了何种程度!
2010,6,3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上文题目第一个字“留”,应删去。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留冰山上面与冰山下面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5)
……虽然这种“环境的无意识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但指出它的效果最为显著的几个方面可能是有价值的。第一,语言习惯。基本的言语模式,大量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这种生活交往不是作为规定的教导手段,而是作为社会需要进行的。……虽然这样的言语习惯可能被改正,或者甚至被有意识的教学所取代,但是,在兴奋的时候,有意识地学会的言语模式常常会消失,恢复他们真正的本族语。第二,仪表。榜样的力量往往比格言大的多。我们常说,好的仪表是良好的教养的结果,或者毋宁说就是良好的教养,而教养是通过对习惯的刺激做出反应的习惯行为养成的,而不是通过传授知识。……仪表只是次要的道德。在主要的道德方面,有意识的教导,也许仅仅在它符合构成儿童的社会环境的人们的一般言行标准时才有效验。第三,美感和美的欣赏。……从传说得来的美感,绝不会变成自发的,也不会对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不过用来提醒人们别人是怎么想的。更深刻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一个人习惯地参与的情境所构成的,这不能作为第四点,因为这是上面提到的那几点的熔合。我们用有意识的估计去分辨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和什么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很少认识这种有意识的估计在多大程度上受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标准的影响。但是我们一般可以说,凡是我们不经研究和思考而视为当然的东西,正是决定我们有意识的思想和决定我们的结论的东西。这些不经思考的习惯,恰恰是我们在和别人日常交际的授受关系中形成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23—24页)
& &这就是说,我们明面上的言谈举止,明面上的见解观点,常常只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还有更重要的部分藏在水下。那些我们无意识地受到的影响和养成的习惯,才决定我们性格。
& &而教育恰恰是有意识的行为,教育通常是在水面上面做文章。这就有两种可能了。一种是学校有意识的教育与学生无意识的“原始积淀”相一致,如此我们就会发现教育进展比较顺利,教育者能较好实现预定的目标;另一种则是学校有意识的教育与学生无意识的“原始积淀”不一致,于是教育就会阻力重重,甚至失败。前者好比顺水推舟,后者则如逆水行船。
&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有些学生说的是一套,做起来另一套了,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有些学生啥道理都懂,就是不落实了,于是你就明白有些学生为什么明明承认了错误,信誓旦旦要改正,然而就是不改了。在许多教师看来,这都是品德问题,说谎,骗人,阳奉阴违,两面派。因此教师异常愤怒,甚至觉得学生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可救药。懂得了无意识影响与有意识教育的道理,这些老师就应该想通了,学生的这类问题未必都出在品德上,很可能他们真的没有能力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可以使学生承认错误,写保证书,学生这样做,可能是敷衍老师,也可能是真心实意的,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只是“有意识教育的成果”,是水面上的成果,可是一旦行动起来,真正支配他们动作的却是潜藏在他们心中的另一套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像“酒后吐真言”一样,当他们不假思索率性而行的时候,本色就出来了。实际上这是我们的有意识教育碰在了学生原有的无意识积淀的钉子上了。你当然可以因此责备学生,但实际上学生也是受害者。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屡教不改,但每次犯错之后痛哭流涕、悔恨交加,让人搞不清他怎么回事。其实这不一定是虚伪,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他心中好像有个“魔鬼”,那是他真正的自我,在无意识影响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自我。
& &但是这样说未免太泄气了。既然有意识的教育敌不过无意识的影响,学校还有什么用?教师还有什么用?
& &不必如此悲观。第一,有意识的教育与无意识的影响不可能形同水火,它们肯定有相容之处,因为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教师不是天外来客,孩子受到的无意识影响肯定有一部分能成为教育的资源。第二,有意识的学校教育能提供无意识影响提供不了的很多东西,尤其是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这些东西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而且没有这些东西,学生未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使得有些孩子即使不情愿,也要接受有意识的学校教育甚至灌输。第三,我说过,有些孩子受到的无意识影响与学校的有意识教育比较一致,这部分学生,在学校生活就会比较顺利。知识分子的孩子这方面较明显,他们的家庭氛围与生活习惯与正规教育“兼容”,这使他们占了很大便宜。第四,教育是专门影响人的事业,如果教师专业水平比较高,则即使学生所受无意识影响与学校的正规教育很不兼容,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变,有的甚至可以根本改变。
& &但是,这些不适应学校(不兼容)的学生(问题生)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取得很大进步的。除了教师专业素质这个外因之外,还需要有学生的内因,比如反思精神和意志。那些反思精神比较强,意志也比较坚强的学生,就可能发扬正规教育的优点,克服他所受到的无意识影响的不适应部分,调整整个心态。也就是说,他们有本领把水面上得到的收获沉到水下去,改造自己的水下部分。这有点像脱胎换骨,难为孩子了。
& &说这些有什么用处?教育者如果能想清楚正规教育与无意识影响的关系,他就有了科学的态度和从容的心态。他可以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可以诊断,可以因材施教,可以因势利导,遇到挫折,他也就不生气了。这才像个专业人员。
2010,6,29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我上帖两个字,错了一半,惭愧。
谢谢王老师的关注。
恐怕在这里给王老师添乱,我又开了个主题帖:
《愚》文是寓言,该寓言的寓意是愚公精神。
比较相似的处理方法用在不同的课文上的效果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刚看了一则评论,反思我的教学,惊险,差一点打偏了方向——
附:实录——
[ 本帖最后由 忘记密码了 于
15:23 编辑 ]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忘记密码老师:
& && & 这个《愚公移山》的课例,愚以为讨论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总感到与这个寓言的精神有点远离了。愚公移山说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规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晓春& &&&10,6,29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原帖由 辛苦园丁 于
09:35 发表
密码老师出这一贴的目的是什么?考考王老师吗?:)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59 小时威望332 金币338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16积分3961UID1030746
金牌会员, 积分 39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39 积分
威望332 注册时间积分3961精华16帖子
密码老师出这一贴的目的是什么?考考王老师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听了这样一堂课,无语。
《愚公移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法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愚公的精神,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愚公的形象,成了神的化身,他享受着世人对他的景仰与崇拜。可近年来,人们对他的做法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愚公真愚”的说法不绝于耳,愚公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为捍卫自己的名誉,决定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代,与我们打一场官司,输赢如何呢,就看愚公在我们这堂课上的表现吧,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堂课的学习。二、活动任务:法庭辩论活动一、原告陈述1、陈述理由初读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话陈述愚公不愚昧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学生从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好处、方法、遇到的困难、最后的结果等方面陈述,从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是值得人们赞颂的)。2、证据印证让学生用课前收集来的事例来佐证愚公不愚昧的观点,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多媒体展示:[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学生齐读3、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活动二、被告答辩1、答辩理由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愚公愚昧的句子,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多媒体展示](学生读完课文后,交流讨论总结为:愚公移山的方法落后、工具简陋,工程巨大、雇佣童工、虐待子女、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欺世盗名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愚公狂妄自大、故步自封、不思创新的愚昧表现)。2、证据印证让学生用现实中的事例或搜集来的资料,来佐证愚公愚昧的观点,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3、为愚公献计愚公怎么做才不愚昧,请你为他出谋划策,学生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回答。(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愚公可以搬家、修环山公路、挖隧道、靠山吃山发展经济、开辟旅游景点、如果没有钱还可以招商引资等等方法) 活动三、法官调解
如果你是法官,该采信原、被告哪一方的观点?该做如何的判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学生总结回答:当今社会仍需要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过时,但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如果能将其精神和现代方法有机的结合,其效果将会更好)。三、获取知识,写出成果。从课堂辩论中,你一定获得了不少的收获,课下写成文章交上来,题目自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教育之间保持平衡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4)
……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到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格。避免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割裂,成为发展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一个越来越难以处理的任务。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14页)
& &作为正规学校的职业教育人员,我们要有起码的自知之明。我们得明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文化知识都不完全是在学校学到的,有的甚至主要不是在学校学到的。即使那些在学校学到的部分,也未必全是在课堂上学到的,学生在课下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即使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不是某个教师的功劳,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见到的教师少说也有数十个。可见,很多教师总认为学生进课堂之前任事不懂,一张白纸,全凭老师(甚至全凭我这个班主任)把他塑造得有模有样,这种看法何其可笑!实际这是教师的行业偏见和自恋,通俗点说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夸一夸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怕的是有些老师还真的相信他的自我夸耀了,于是他就把自己骗了。这样,当他们主观地塑造学生,发现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时候,他们就会很痛苦,很绝望,很无奈。其实他们的自我期望就是吹胀的,虚幻的。他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有趣的是,这种自恋的老师一旦梦想破裂,往往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自卑,自贬。“教师有什么地位呀!教师不过是弱势群体,谁都可以欺负老师!”
& &人只能做自己确实能做到的事情,谁也不能大包大揽,但我们也决不是无所作为。找准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吃了几碗干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不夸大也不缩小,这是教师起码的智慧,起码的自知之明。可惜这说起来简单,实际做到并不容易,学校领导也往往出于“劲可鼓不可泄”的考虑而一味夸大正规教育的作用,永远只吹冲锋号。所以有大批的老师很缺乏这种正确的自我评估能力,整天生活在盲目冲动和焦虑中。
& &其实光有这种评估还是不够的。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还应该善于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二者联系起来。学校曾经搞过的“开门办学”,也含有这个意思。要知道,非正规教育很可能对正规教育有干扰作用,但是非正规教育也可能成为正规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反过来也一样,正规教育有可能提升学生受到的非正规教育,也可能毁坏学生在非正规教育中学到的好东西(即所谓误人子弟,比如毁坏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审慎评估,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多年与教师打交道,痛感教师最缺乏的就是评估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他们脑子装了很多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流行语言,就当作标准答案来信奉,自己完全不动脑筋想一想。这样的教师,在思维习惯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倒不如非正规教育了,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小孩思维的灵活性反而主要是从课外学来的。
2010,6,27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学会在“符号”中生存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3)
……在文化发达的社会,很多必须学习的东西都储存在符号里。它远没有变为习见的动作和对象。这种材料是比较专门的和肤浅的。用通常的现实标准来衡量,这种材料是人为的。因为通常的尺度和实际事物有联系。这种材料存在于它自己的世界内,没有被通常的思想和表达习惯所溶化。总有一种危险,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永久的社会利益可能被忽视。那些没有为社会生活结构所吸收,大部分还是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受到学校的重视。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13——14页)
& &学生生活,可以说就是一种“符号生活”,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和各种符号打交道,文字,数目字,公式。而且这些符号各自被封闭在专门的体系里,物理有物理的一套符号,化学有化学的一套符号。语文课的符号(文字)是公用的,但也只有人类的某一部分能懂此种符号。美国人就不懂汉字。动物则完全没有符号意识,所以它们也不必上学,这既是福气,也是不幸。人类正是因为有符号才统治了地球。符号可以积累,符号可以传承,所以人类可以站在先辈的肩膀上发展,可以一代比一代更强,动物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进步极其缓慢,而且只能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无法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总之,人是一种符号动物。
& &可是,符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它必然脱离实际。为什么画饼不能充饥?因为画出来的饼是个符号,它已经脱离了饼的实际,不再具有充饥的功能了,但是它可以欣赏,它增加了饼没有的审美功能。所以我说,理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否则它就不是理论了,而且不能提升人的智力境界和精神境界。动物是真正的“实际主义者”,它们完全没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危险,它们根本没有理论,也不需要理论,它们有本能就够了。
& &因此,轻视理论,轻视符号,迷信“眼见为实”,迷信实践,常常是文化不发达、科学不发达人群的心态。
& &人类必须学会在符号中生存。符号确实给我们造成了很多麻烦,费了我们很多时间,但是总体上看,人类离不开符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作为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认清这一点,几乎专门与符号打交道的学校师生,更要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可以“理论脱离实际”,“教材脱离生活”为借口反对理论本身,反对抽象本身,反对符号本身,那是倒退行为。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让理论联系实际,让教材尽可能贴近实际生活,避免符号走向干枯甚至僵死。
& & 应该承认,有些学生天性不喜欢符号,不善于抽象思维。他们比较感性,比较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生活。“跟着感觉走”这首歌,唱的就是这种特点。其实动物才是“跟着感觉走”的典范。我家小狗(好几只)只要看见我嘴动,立刻围过来,仰着头,神情极其专注的盯着我的嘴,它们的眼神与我的嘴之间完全可以连成直线。但这显然与几何无关,与理论无关,它们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来的。龙生九种,种种不同,一些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是可以理解也可以宽容的,但是不能鼓励。这种学生,学习期间并没有体验过“在符号中生存”的快乐,他们是靠死记硬背一串串符号得到的考试分数。其中有的人长大后若做了教师,就会成为不动脑筋的教书匠,他们对理论极为蔑视,每天只知道“干活”。愚以为这种人其实并不适合做教师。教育者,最好是善于抽象思维的人,起码也应该是不讨厌抽象思维的人。
2010,6,26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谢谢王老师的回复。
打消了我很多的顾虑。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忘记密码老师:
愚以为这基本上是一堂作秀的课,煽情的课,与其说是语文课,不如说是某些电视节目的模仿,而电视节目并非学校课程。这样的语文课,失去了自我,竟然跟着传媒跑了。谁都知道这无法成为语文课的常规。我不是说不可以把家长请进来,也不是说不要激情,不可以表演。我只是说,作为语文教师,你首先要有专业的语文课程意识,你的课首先要有语文教育目标,要集中,要明确。这位郭老师备课时,恐怕忘记了这个根本问题。
王晓春 10,6,25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233 小时威望102 金币23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3积分3302UID1153590
金牌会员, 积分 3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98 积分
威望102 注册时间积分3302精华23帖子
请教王老师,我的观点是是不是太片面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77 小时威望1055 金币193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54积分23238UID970940
威望1055 注册时间积分23238精华54帖子
教育正规化,既是进步,也是退步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2)
……在不发达的社会群体中,很少正规的教学和训练。野蛮人为把必需的倾向灌输给年轻人,主要依靠使成年人忠于他们群体的相同的联合。除了使青年成为完全的社会成员的入社仪式以外,他们没有特殊的教育方法、材料或制度。他们主要依靠儿童通过参与成年人的活动,学习成人的风俗习惯,获得他们的情感倾向和种种观念。这种参与一部分是直接的,参与成人的各种职业活动,当他们的学徒;一部分是间接的,通过演戏,儿童重复成人的行动,从而了解他们像什么。对野蛮人来说,要找到一个专供学习的地方,除学习以外别无他事,这是十分荒谬的事。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差距扩大。除了比较低级的职业以外,通过直接参与成人的事进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人所做的事情很多在空间和意义方面那么遥远,游戏性质的模仿越来越不足以再造它的精神。因此,有效地参与成人活动的能力,依靠事先给予以此为目标的训练。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材料——课程——设计出来了。讲授某些东西的任务委托给专门的人员。
但是,从间接的教育转到正规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参与实际的事务,不管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在游戏中参与,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与此相反,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用通常的贬义词来说,变得抽象和书生气。
(《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0版 12——13页)
& &煮鸡蛋无须正规教育,造原子弹就必须经过正规教育,推小车无须正规教育,开飞机就必须经过正规教育。为什么?因为后者远比前者要复杂。这就可见,教育从非正规走向正规,从完全与生活融合到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而且越离越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当然,事情有利就有弊,教育进步了,同时也就退步了,脱离生活了,枯燥了,而且孩子受教育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很难不厌学。可以想见,在远古非正规教育的时代,孩子厌学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学习就是生活,除非他厌世,否则他是不会厌学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厌学正是教育“进步”的产物。
& &这就告诉我们,要搞好正规的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一定要正视它脱离生活这个缺点,要尽可能减少这个缺点造成的危害,也就是说,要想办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它亲切一点,有生气,避免它变成死教条,这正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既然抽象也好,枯燥也好,乃是教育正规化的必然结果,那我们就不要幻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除非你倒退回野蛮时代。我们躲不开抽象和一定程度的死板,必须面对它。所以,我们也就不要在课改中把“贴近生活”、“形象化教学”推向极端,否则它就违背了正规教学的基本特点了。比如语文课,如果用绝大部分时间看录像,讲故事,那倒是很“生活”,学生可能会欢呼,厌学现象会大为减少,但那还是课程吗?如果学生怎么高兴怎么来,教师要每日带着学生过家家,岂不更妙?
& &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很多事情上左右摇摆,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极端,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搞清事情的本质。许多教师在课改方面忽左忽右,也是如此。如果全面了解了正规教育的优缺点和利弊,教师会注意掌握分寸的。理论的作用就在于此,它能让我们看得全,看得远,看得透,不至犯迷瞪。
2010,6,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尔萨根的宇宙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