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三首

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
> 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
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
    来源:文学网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原诗】: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2清酒斗十千3,玉盘4珍馐5直6万钱。
  停杯投箸7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8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9上,忽复乘舟梦日边10。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11,今安在12?
  长风破浪13会有时,直挂云帆14济15沧海。
  【注释】: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歌辞之一,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一首。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2、金樽(zūn):樽,盛酒器。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金酒杯。
  3、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4、玉盘:用玉做成的盘子。
  5、珍羞:珍美的肴馔。羞,同&馐&。
  6、直:同&值&。
  7、箸(zh&):筷子,又作&h&。
  8、太行(h&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9、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10、乘舟梦日边: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11、歧路:叉路。
  12、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13、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4、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15、济:渡过。
  【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诗人应昭入京做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遭受谗毁而被排挤离开长安。此时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困苦,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他仍仔有幻想,盼望有一天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在此诗中他仍对人生前途充满了乐观的情绪,表现他豪迈的气概。
  全诗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的苦闷心情。
  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他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如此盛情,肯定是会痛快豪饮的。可是,他今天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李白的&停、投、拔、顾&等一连串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他内心的苦闷与抑郁,感情的激荡和变化。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自己仍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
  五、六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是说,想渡黄河,冰冻封河川;想登太行,积雪堆满山。紧承&心茫然&,诗人又从正面写&行路难&。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被&赐金放还&,从此当然险山恶水,前途被阻挡。因此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兴,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七、八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变相撵出了长安,但是,李白又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他们,诗不甘于消沉,而是从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境界。
  第三部分最六句,写自己对未来充满着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最后,诗人出于本身积极入世的强烈愿望和强坚毅力,终于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坚定信心。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是令世人学习的。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相关推荐混世贵无名③,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既弃吴江上④,屈原终水滨⑤。陆机才多(集作雄才)岂自保⑥,李斯税驾苦不早⑦。讵可闻,何足道?君不见吴中称(一作真)达士(集作生),秋风忽忆江东行⑧。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楚 大夫 伍员 的字。 楚平王 杀其父 奢 兄 尚 ,其经 宋
郑 入 吴 ,助 阖庐 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 楚国 ,掘 楚平王 之墓,鞭尸三百。 吴王
夫差 时,因力谏停止攻 齐 ,拒绝 越国 求和,而渐被疏远。后 夫差 赐剑命自杀,并以鸱夷革盛其尸浮于 江 上。:“ 比干 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汉 桓宽 :“此诗人所以伤而作, 比干
子胥 遗身而忘祸也。” 唐
诗:“ 子胥 既弃 吴 江上, 屈原 终投 湘水 滨。” 明 许自昌 《水浒记·义什》:“那区区保正,真成一掷赌乾坤。效渔人纵 子胥 星奔,驱驰传信,早见马足起红尘。”
:“留得 子胥 豪气在,三年归报 楚王 仇!”(1).蕴含光彩。 战国
《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后以形容女子光彩动人。 清
《香畹楼忆语》:“肯向天涯托掌珠,含光佳侠意何如?”(2).犹和光。谓内蕴不外露。比喻至德。 汉
《陈大丘碑文》:“赫矣 陈君 ,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其赞 扬子云 曰:‘ 蜀江 导清流, 扬子 挹馀休。含光绝后彦,覃思邈前修。’”(3).比喻随俗浮沉。 唐
诗之三:“有耳莫洗 颍川 水,有口莫食 首阳 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4).犹敛光。收敛光辉。 唐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5).宝剑名。:“ 孔周 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睹其剑,而无 薛烛 之识以察之,则含光、承影与苗山、羊头同利矣。”南朝
宋 刘义庆 :“ 陆平原
河桥 败,为 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 华亭 鹤唳,可复得乎?’” 华亭 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 陆机 于 吴 亡入 洛 以前,常与弟 云 游于 华亭 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唐
诗之三:“ 华亭 鹤唳讵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败露》:“向 云阳 伏法何尤,你 华亭 鹤唳听难久。”秦
李斯 专权,为 赵高 所陷,下狱。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唐
诗之三:“ 陆机 雄才岂自保? 李斯 税驾苦不早。 华亭 鹤唳讵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王琦 注引曰:“曰:‘ 李斯 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不可得矣。’考今本中无‘臂苍鹰’字,而 李白 诗中屡用其事,当另有所本。”《行路难》教学课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行路难》教学课件
大小:75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