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工作原理怎么打开?

查看: 12741|回复: 2
你知道安全气囊是怎么打开的么?请看演示!!!
001.jpg (13.85 KB, 下载次数: 45)
13:09 上传
002.jpg (14.14 KB, 下载次数: 21)
13:10 上传
003.jpg (15.35 KB, 下载次数: 14)
13:10 上传
004.jpg (22.84 KB, 下载次数: 20)
13:10 上传
005.jpg (22.49 KB, 下载次数: 11)
13:10 上传
006.jpg (21.28 KB, 下载次数: 25)
13:10 上传
& & 安全气囊打开原则:轻微的碰撞不会打开安全气囊。一般说来,正面气囊工作的两个条件:撞击角度和撞击速度。不同车型,气囊工作时条件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与车前方呈30度角,时速在60km/h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工作。而在汽车翻转、侧面碰撞或后面碰撞时,气囊均不充气。此时气囊即使充气,对驾乘人员也无帮助。再有一点,对于撞击速度而言,安全气囊系统测定的是撞击后车辆的减速度,因此,在做安全碰撞实验时,一般都是让车笔直地撞在不能移动且不能变形的墙上,此时减速度比较大。安全气囊打开的必要条件: A、车速一般在50公里/小时以上,但关键因素是碰撞发生时的加速度(在国家鉴定试验中,碰撞瞬时的加速度约为-40g;
B、正面行驶;
C、碰撞物体:刚性墙壁或障碍物;
D、打开时间:在碰撞发生后的几十毫秒内。
E、碰撞物体的刚性:车辆以50公里时速撞向墙壁和撞向沙堆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50公里/小时只是相对速度,只有当实际碰撞满足条件时,安全气囊才会自动打开。& & 需要强调的是,系好安全带是安全气囊发挥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 & 安全气囊安全性能:日,取得了第一个美国安全气囊的专利权,但是直至1984年汽车碰撞安全标准(FMVSS208)在美国经多次被废除后又重新被认可并开始实施。从此以后,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的车身结构等在技术上取得了不断突破。随着CMVDR294碰撞安全法规在中国开始实施,国内消费者对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 安全气囊技术构成:汽车安全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能体验到行车的乐趣。最初的安全带是由瑞典人发明的。安全气囊的出现要晚一些,它是由折叠好的气囊(安装在方向盘上)、充气器、点火器、氮气固态粒子和相应的线束连接而成的,其中,检测碰撞强度的加速度传感器集成在安全气囊控制器内。 & & 安全气囊工作过程:当碰撞发生时,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发出的加速度信号,识别和判断碰撞的强度,当碰撞强度达到设计条件时,引爆气囊的传感器迅速触动点火器引爆氮气固态粒子,形成迅速膨胀的气袋,以缓冲前排乘客所遭受的冲击力度,主要保护其头部不受伤害。当然不必紧张,传感器会自动计算所受到碰撞的强烈程度,不会因驾驶员操作不当、汽车遇到小的障碍或较轻的碰撞而导致气囊错误起爆。
& & 由于气囊弹开时发生急剧地充气膨胀,其冲击力同样极其强大,此时,如果你没有正确佩带安全带、或是坐得离气囊太近,气囊膨胀时的冲击力同样会对人员造成伤害。所以,要尽量保持方向盘和驾驶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厘米,并将座椅尽量向后移。
& & 不要在乘客与气囊之间放置坚硬或尖锐的物体,否则,气囊爆炸时的强大冲击力同样会将它们压到人身上,造成死伤。
& & 戴眼镜的人开车最好要戴上安全眼镜,因为安全气囊撞上眼镜会将玻璃撞碎,造成眼球和脸部受伤。
& & 孩子坐车要特别注意安全。在装备有气囊的汽车上,应尽量让孩子坐在后排,有可能的话,在胸口垫上一个软垫。不要让孩子跪着或是站着,即使没有撞车,但是在急刹车时孩子也往往会摔到、摔伤。
& & 要知道安全气囊是针对大人而设计的,无论是安全带还是安全气囊对婴儿、儿童来说都不安全。有资科显示,1999年,在美国由安全气囊爆开而击死的150人中,极大多数是儿童。所以,汽车生产企业都在极力推荐使用婴幼儿专用汽车安全座椅。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在这方面根本还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还没有生产和销售这种婴幼儿的专用安全座椅。
& & 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主席吉姆•霍尔(Jim Hall)在一次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座谈时,特别提醒中国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说:美国在交通安全方面犯下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忽视了儿童安全问题。他提醒中国不要重蹈覆辙。
& & 现实生活中,大人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已经非常普遍。经常见到,孩子随意地坐在前排乘客位上.甚至安全带都不系,这是很危险的,一旦出事,就后悔莫及了。一般来说,12岁以下的儿童应尽量避免坐在前排,同时首要的是放慢车速,小心驾驶。附带说一下,千万不要将婴儿与大人一起佩带安全带,孩子的骨骼柔软,经不起安全带的勒紧力.即使是急刹车,而没有发生碰撞也会造成伤害。
& & 同样,孕妇也要特别注意。
& & 对于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的驾驶者们来说,安全气囊的触发条件与如何使用安全气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 & 大部分初级汽车消费者对于安全气囊的了解也就是“撞车了它会炸开掂在司机和方向盘之间”,甚至我们能听到“有了安全气囊就不用系安全带”的说法。
& & 当越来越多的双前排安全气囊汽车上市后,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汽车上相关部位会有一个明显的警告标志。
& & 虽然警示图中只表明了“副座装备安全气囊,不得在副坐放置婴儿汽车坐椅”,但了解了气囊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同样不应当让儿童站在副驾驶座前或趴在副座仪表台位置,副座成人抱着儿童更加危险。
& & 不得不提一句,记得经常有汽车广告把儿童安排在副驾驶座位上,甚至不了解前座三点式安全带对于儿童来说非常危险,着实另人汗颜。实际上,无论是安全带还是副坐安全气囊都不适合用来保护身材矮小的儿童或婴儿——汽车副驾驶座位不属于儿童!
两次动作的双安全气囊
& & 目前安全气囊系统一般为转向盘单气囊系统,或者双气囊系统。安装有双气囊和安全带预紧器系统的车辆在发生冲撞时,不管速度高低,气囊和安全带预紧器同时动作,因此造成低速冲撞时气囊的浪费,使维修费用增加很多。
& & 两次动作的双安全气囊系统,在汽车发生冲撞时,能根据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自动地选择只使用安全带预紧器动作,还是安全带预紧器和双气囊同时工作。这样,在低速发生冲撞时,系统只使用安全带即能足够保护驾乘人员安全,而不用浪费气囊。如果在速度大于30km/h发生冲撞时,安全带和气囊同时动作,以便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两次动作的双安全气囊
& & 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是否就绝对安全呢?很多人都听说过撞车后安全气囊没有爆开的事情,还有汽车受到轻微撞击后安全气囊爆炸伤人的故事,人们想知道什么样的安全气囊才是安全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两次动作的双安全气囊。
& & 1.概述
& & 在汽车发生冲撞时,安全气囊系统对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十分有效。目前安全气囊系统一般为转向盘单气囊系统,或者双气囊系统。安装有双气囊和安全带预紧器系统的车辆在发生冲撞时,不管速度高低,气囊和安全带预紧器同时动作,因此造成低速冲撞时气囊的浪费,使维修费用增加很多。
& & 两次动作的双安全气囊系统,在汽车发生冲撞时,能根据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自动地选择只使用安全带预紧器动作,还是安全带预紧器和双气囊同时工作。这样,在低速发生冲撞时,系统只使用安全带即能足够保护驾乘人员安全,而不用浪费气囊。如果在速度大于30km/h发生冲撞时,安全带和气囊同时动作,以便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 & 2.两次动作的双气囊系统工作原理
& & 两次动作的双气囊系统在轿车上的布置是由传感器、中央控制器、双气囊、双安全带预紧器和接头等组成。
& & 中央控制器由中央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安全传感器和辅助电源组成。气囊中除了气囊外,还有电雷管、气体发生器;安全带预紧器中也有电雷管。本系统的电气联接特点是:①左右两个前方传感器并联,并联后与左右安全带预紧器电雷管、安全传感器串联。②中央传感器和前方传感器并联,它们串联后的电路也并联。
& & 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 & 在汽车行驶中,3个传感器不断将车速变化的信息输入到电子控制器,经电子控制器不断地计算、分析、比较和判断,并随时准备发出指令。当车速小于30km/h冲撞时,前方传感器和其串联的安全传感器同时向电子控制器输入撞车信号,并发出引爆安全带预紧器电雷管的指令,而中央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不能使电子控制器发出引爆气囊电雷管的指令。所以,在低速(减速度较小)冲撞时,只要预紧器向后拉紧安全带,就足以保护驾乘人员不撞向前方。
& & 在高速(减速度较大)冲撞时,前方传感器和中央传感器同时向电子控制器输入冲撞信号,电子控制器在迅速判断后发出指令,同时引爆左右预紧器和双气囊的电雷管。安全带向后拉紧的同时,2个气囊同时张开,吸收驾乘人员因减速度大而产生的冲撞能量。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安全。
& & 当汽车和前面的固定物冲撞时,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快,减速度就越大,传感器接受到的力就越大。若将前方传感器和中央传感器预设定的力分为上、下限,即前方传感器的预定冲撞速度在小于30km/h的下限值,并且相应的安全传感器预设值也是下限值,则汽车发生低速冲撞时,电子控制器只使安全带预紧器引爆。中央传感器预设值为上限,则汽车高速冲撞时,前方传感器,中央传感器和安全传感器同时向电子控制器输出冲撞信号,电子控制器使所有的电雷管引爆,则安全带拉紧,气囊张开。
& & 从发生冲撞、传感器发出信号到控制器判断引爆电雷管,大约需要10ms时间。引爆后,气体发生器产生大量氮气,迅速吹胀气囊。从发生冲撞到气囊形成,进而到安全带拉紧,全过程所需时间为30~35ms,所以气囊系统的保护效果是非常好的。
& & 当气囊引爆后,由于产生的气体大量涌进气囊,使气囊的压力增高,不利吸收冲撞能量,所以,在气囊的后面有2个排泄压力的气体排放孔,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 & 3.系统主要部件
& & (1)前方传感器
& & 此传感器安装在保险杠后与挡泥板之间,用来感侧低速冲撞的信号。前方左右2个传感器结构相同,都是偏心锤式机械传感器。传感器装在1个密封的防振保护盒内。
& & 前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汽车正常行驶时,钮力弹簧将锤、动触头定在止点位置,传感器没有触发信号给中央控制器。当汽车冲撞时,惯性力克服弹簧的扭力而使其产生运动,带动触头转动,使动、静触头接合。此时,传感器向中央控制器发生“接通”信号,同时安全传感器也接通,于是电子控制器发出引爆安全带预紧器电雷管的指令,使安全带拉紧而达到安全保护作用。
& & 前方传感器有4个引脚,其中2个引脚接到电子控制器,另外2个为自诊断引脚。金属电阻的作用是诊断本传感器和中央控制器之间是处于开路状态还是处于正常状态。
& & (2)中央传感器
& & 中央传感器装在中央控制器内,用来感测汽车发生高速冲撞的信息,并将其输送到电子控制器,用来引爆气囊电雷管,使气囊张开。同时前方传感器也引爆了预紧器的电雷管,即安全带预紧和气囊张开同时起作用。
& & 中央传感器是1个固体半导体压力传感器,它具有稳定性好、应变灵敏系数K值大(约100—150)及压敏电阻效应线性好等特点。
& & 中央传感器的结构,其悬臂架压在半导体应变片的两端,当汽车发生冲撞时,半导体应变片在悬臂减速度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受压后的电阻发生变化,电阻的变化引起动态应变仪输出电压发生变化。汽车的速度越大,冲撞后产生的减速度力越大,则输出的电压也越大。
& & 由于半导体应变传感器输出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应用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间电压Vbe的温度变化来消除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变化,所以半导体传感器要求有稳定电源。
& & (3)安全传感器
& & 本系统设立了2个安全传感器,用来防止系统在非冲撞时引起气囊的误动作。它们装在中央控制器内,是1个水银常开开关。当发生冲撞时,足够大的减速度力将水银抛上,接通电雷管电路。
& & (4)电子控制器
& & 电子控制器包括引爆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储存电路和诊断电路等。它们都集中装在中央控制器上。
& & 实际上,引爆控制电路是1个晶体管开关电路。当传感器传来的信号电压足够大时,晶体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就导通,将传来的信号与已经储存的信号(电阻、电压)相比较,确认是冲撞信号后则接通继电器,由驱动电路接通电源与电雷管的总开关电路,引爆气囊和安全带电雷管。
& & 储存电路和诊断电路是合在一起的。诊断电路不断地分析和诊断气囊系统的各种故障,将这些故障编码储入储存电路,以备将来检修时用。与此同时、驱动电路使仪表盘上的SRS警告灯开始闪烁。
& & 诊断储存电路监控如下故障:
& & ①气囊误引爆和不引爆。
& & ②传感器的失灵。
& & ③系统各接头和线路的短路或开路。
& & (5)辅助电源
& & 辅助电源包括1个直流稳压器和1个电容储能器。直流稳压器能保证供给系统电压的恒定性,使系统能正常工作而不发生失效引爆事故。它是一种带比较、放大和调节动能的集成稳压装置。电容储能器是利用电容储存电能,在冲撞中发生电源中断时,担负起气囊系统的电源作用,避免失效引爆事故。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哈哈
感觉要这样打开时就晚了。。
Powered by共2,979,878个问题
已解决了2,054,711个
您当前的位置:>>其他问题
|浏览[396]|来自:|
雪佛兰科鲁兹方向盘气囊要怎么拆?
补充 我们是3s修理厂的。这个要怎么拆
答案最少得6个字哦~
网友回答(3)
本周答题数
你好,需要专业人士,建议自己不要拆,去4S吧。
本周答题数
你好,这个不建议自己拆,有可能会造成安全气囊失效,建议还是找专业人员,如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易车网友:
找专业人士拆吧
没有易车账号?
扫描加微信
带有侮辱、诽谤性语言
各种广告帖
违反国家政策及法规
带有反动、黄色、暴力色彩的语言
您发的太快了,请您稍后在发!
您已经投过票了
回复提交成功14年新捷达主气囊怎么拆_百度知道
14年新捷达主气囊怎么拆
我有更好的答案
5、在方向盘下方有一个直径6毫米的圆孔,使用十字改锥用力插进去撬开锁止装置、拿出气囊使其正面向上放置、拆除气囊后不要随意转动方向盘避免转向盘角度传感器丢失参数、将车辆停放水平路面车轮摆正,拔下行车喇叭连接线6,等待15分钟、使用小号的一字改锥撬下模块连接线、从上方取下主气囊模块不要用力后面还有线。2、切记不要带电作业有展开气囊的危险。2,如没有则拆除蓄电池负极线、使用专用诊断仪将安全气囊电脑锁定。3:1。4。注意1
方向盘背面..有左右各有一小口,用一个小一字起.申进去.向方向盘中心拨.同时轻向上扯气囊就可以拆下来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新捷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气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