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说里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公拿的匕首叫天斩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阅读练习
第五单元& 情节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雪 夜& 星新一(日本)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唆,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打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画了冬夜的雪花,这有什么作用?
(1)营造一个肃穆静寂的氛围,将读者自然带进故事中去;(2)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3)为整篇小说“定调”,白色的雪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两口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深沉的爱,这种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③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④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3)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作一简要分析。
[解析]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雪夜》中,儿子这个角色似生实死。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在一系列假象之后,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震惊了,进而引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4)“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1)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主题。(2)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3)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古九谷瓷瓶&&&
井上靖(日本)
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指日本石川县南部九谷产的古瓷器——译者),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年代的珍品。这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他是因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味儿。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
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
“500元!”
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太高了。
“要是200元么,倒还可以……”
“别开玩笑。在古九谷瓷器中,它也算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W镇上见到古九谷瓷瓶到如今,十年中简直是被迷住了心窍。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W镇,欣赏这个古瓷瓶。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惟有那只瓷瓶依旧装饰在临海的不太干净的橱窗里,只是十年前500元的价钱涨到了7万元。据物主说,十年中间,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候,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个瓷瓶。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收藏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这是由于大二郎已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够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万元钱来。
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尼龙围裙都舍不得买一条。大女儿竟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都给免掉了,为瓷瓶他什么都不惜牺牲。
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二的柜台上。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呀。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然失色。但是,一想起这十年来的执著,这两年的苦日子,他还是想弄到手。然而,物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得知它不是真品,对它有些漫不经心,却似乎依然对它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爱。
结果,大二郎出2000元成交。这价格,比真货便宜,但比赝品要贵。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中间,一起对饮。不知为什么两人只是默默无言地举杯,直至皎月临窗。
---杭州学军中学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1)小说多次写“古瓷瓶”在商店被摆放的情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古瓷瓶”被摆在一个脏乱的柜台上,说明店主生活并不富裕;十年了——经历了战争——“依旧”和“当年无二”,说明战争丝毫没有改善店主的生活。
(2)“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一段中,“苦笑”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是对大二郎的抱歉;是对自己视为传家宝的古瓷瓶却是赝品的解嘲;是对毫无改善的现实生活的无奈。
(3)小说中哪些情节反映了大二郎对古瓷瓶的喜爱?请概括说明。
[解析]一见钟情,想亲手托着欣赏;十年中五次去看古瓷瓶;为古瓷瓶节衣缩食。
(4)简要分析店主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战时,一个生活在渔镇的古董店店主。他脾气执拗,然而淳朴诚信。当初,他没有因为生活的窘困贱卖古瓷瓶;后来,也没有因为生活的窘困收大二郎的七万块钱,而是告诉他实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是怎样自杀的?&&&
阿吉兹·涅辛(土耳其)
报上刊登自杀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杀问题,因此,我希望威严的官府,不仅能高抬贵手,准予报导,甚至还能为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自杀庆幸。
我曾一度得了自杀狂症,心里总想着自杀。
我的第一次自杀经过是这样的:
“喂,朋友!”我自言自语道,“怎么个死法更好,用手枪,还是用匕首?”
死么,都是一样的……但是至少让我死得高尚一些:我决定服毒自杀。我买了剧毒药品,服了一杯就躺倒在地上。想着现在我的血管就要萎缩了,我的手脚就要抽搐,血液就要凝结。我这样等了又等,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于是,我再喝一杯毒药,接着又一杯……但是,毫无反应。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国家里,不仅牛奶掺水,油掺假,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因而,一个人随心所欲想采取一种自杀手段也是做不到的。
这一次,我决定朝自己的头“砰”的一枪来了却残生。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
“卡——答!”
又扣动了扳机:
“卡——答!”
再扣动了一次扳机:
“卡——答答!”
原来,这支枪是美国援助的一批武器中的一支,里面缺少零件……我看用枪弹结束自己生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想到了保险的办法——用煤气来窒息自己。我把煤气开足,并将屋里的所有缝隙都堵住。我倒在椅子上,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中午过去了,夜幕降临,我的呼吸怎么也不停止。晚上,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
“不要进来!我正在死呢!”我大声嚷道。
“你没有死,你是在发疯。” 他说。
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我的朋友。他捧腹大笑道:
“你真蠢,从煤气阀门出来的不是煤气,而是空气。”
说完,他又问我:“你真想自杀吗?”
“当然是真的。” 我答道。
“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他说。
接着,他建议我到制刀匠那里买一把布尔萨刀,然后像勇敢的日本武士那样切腹自尽。我对我的朋友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表示感谢,并立即去买了一把布尔萨刀。当我把刀子放进怀里,正高高兴兴地往家跑时,两个警察向我冲过来。
于是,我向警察解释:
“先生们,请听我说。我老老实实地交纳税金,我从不说政府闲话。像我这样的老实人……”
警察打断了我的话,并从我怀里搜出了那把刀子。
“这是什么?”警察吼叫起来。
原来,我正好遇上两个专管搜捕和制止犯罪活动的警察。
“唉,我的真主啊!”我自言自语道,“我无法在这个国度里活下去,我作出自杀的决定,是最合适的。但是,你看,我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尘世呵!……难道总是这样折磨下去吗?”
我是有决心有意志的人,一旦说要死,我就一定要去死。我从杂货店老板处买了一条粗绳子,系在天花板上的吊钩上。然后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绳子上,接着就一脚踢掉了椅子。可是,我并没有被吊起来,扑通一声,我跌落在地板上了。原来,绳子也是腐朽的。我得去找那位老板。店主说:
“若是好货,我们还卖吗?”
我完全明白了,自杀是无指望了。“算了,就这样活下去吧!”我自言自语道。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我特别爱吃腊肉煎鸡蛋。我在一家饭馆里,先吃腊肉煎鸡蛋、罐头橄榄油煎白菜卷以及通心粉;后到糖果店买四五块甜酥吃了。这时,一个卖报人走过来,喊道:
“共十六版,你如不想看,可当包装纸用。”
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但是,这回,我对报贩说,我要一份。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突然,我感到腹部剧烈绞痛,似乎有人用刀子在我肚子里搅动……我疼得喊了起来。人们用急救车把我送进急诊医院。我已昏过去了。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医生站在我的身边,他问道:
“你好像中毒了,你不能瞒着医生,你想自杀吧?”
“说到哪里去了,医生,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您说到哪里去了?”
“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腊肉。”
“什么,吃了腊肉?”医生大声地说,“你疯了,腊肉能吃吗?难道没有看报?医院挤满了腊肉中毒患者。但是,你不像吃腊肉后中毒的人。你还吃了什么东西?”
“我去过饭馆……”
“你大概是疯了。”
“在饭馆里吃了罐头。”
“怪不得,还吃什么了?”
“通心粉、甜酥……”
&“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医生说。
“除了这些,你还吃了什么?”医生又问?
“我向真主发誓,再没有吃别的东西了,只是在读官方报纸时……”
&“啊?”医生惊叫起来,“谢天谢地,你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时,我在想:算了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我们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求生不得,欲死不能”?
[解析]我用了服毒、开枪、煤气中毒、切腹、上吊等方法来自杀,都无法如愿,这体现了我“欲死不能”;无奈之余,我打算就这样活下去,于是我去一家饭馆进餐,却因食物中毒和看了有毒的报纸差点死了,这体现了“求生不得”。
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1)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2)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解析](1)含意:朋友在我想自杀时愿意帮助、成全我,朋友对我的死如此冷漠;并非真“助”我,而朋友亦非真朋友,是真正不够朋友。作用: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虚假,讽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可怕。
(2)含意:“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说明社论乏味无聊、面目可憎,没有可读性。“当然”一词更加表明这种情形并非偶然,而是常态的理所当然。作用:讽刺官方舆论的不实、扯皮,不关注民生,没有实际价值,难以吸引人。(也可答“也暗示了报纸是有毒的,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简析“医生”这一形象的作用。
[解析]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医生的追问,推动了我的回答;②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医生和我之间的问答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医生的表现补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突出了主题;③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我”——医生的话衬托出了我的单纯轻信,对当前社会生存危机的认识不足。
4.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据此谈谈你对小说情节构思的看法。
[解析]①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但每一次都不相同。用的是“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手法。如第一次用毒药,因毒药变质,没死成;第二次用手枪,因枪零件不全,又没死成;第三次……第四次……。②自杀行为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一次深刻的展示,实际上也一次次地增加了人物无法生存的因素,坚定了人物走向死亡的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在多次自杀未果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生存的卑微的小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人物“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的无奈,强化了主题。④这种“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情节设计也增加了阅读趣味和幽默讽刺的效果。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8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浮冰上的两者(有删减)&&
哈夫·B·卡威(丹麦)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拨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过来。”诺尼叫道。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咀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结合小说的基本模式,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解析]发生:诺尼及其狗尼玛克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三天;发展:诺尼磨刀欲杀犬充饥,后来放弃;高潮:尼玛克在诺尼身边徘徊,忍饿忠心护主;结局:人狗脱险。
(2)第一段简洁的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3)文中频繁地更换“畜牲”“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
[解析]称“畜牲”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称“犬”把它当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人与狗关系密切。
(4)小说结构精巧,结尾颇有特点。
①作者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析]这样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有戏剧性,含蓄而耐人寻味。(1分)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们一命,升华了主题,揭示了真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会得到善报。
②相信大家平时读到过不少结局安排巧妙的小说,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一篇,不少于50字。
[解析]如《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警察与赞美诗》等耐人寻味的结局,回答体例可同。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第一位委托人
约翰·史密斯的律师事务所里散发着油漆味。他还十分年轻。他的事务所今天早晨才开张,办事处只是一间工作室。此时这位刚刚开业的律师正坐在他的大办公桌后面,等待着他的第一位委托人。
第一个委托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人?是一位大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他长的是什么模样,不管他是哪儿的人,我决不能让他知道,他是第一位委托人,约翰寻思着。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无论在医生那儿还是在律师那儿,反正都一样。一个才开张的事务所就异常忙碌,这一点肯定会立刻获得人们的信任。
正在他沉思默想的时候,外面的楼梯上响起了男人的沉重的脚步声,来人慢慢地向等候室走来。约翰满意地听到,门打开了,又关上了。接着,他工作室的半掩的门上响起了敲门声。约翰看见,走进来的是一位灰白头发,衣着朴素的男子。他心想,这是一个普通人,他会给我带来好运的。谁同老百姓一起耕作,谁就会获得丰收。
“请原谅……”来人说。
约翰迅速地拿起面前崭新的电话听筒。“对不起,请坐一会好吗?我有两个要紧的电话要打。”他胡乱拨了个号码,静静地等了一秒钟,然后自报了姓名。
“我……”来人想打断他的讲话。
约翰挥了挥手:“请稍等一会儿,先生。我马上接待您。”他清了清嗓子,对着话筒说:“是的,我是史密斯律师。我可以同五金工人工会主席费普斯先生讲话吗?他不在?那么是否可以今天晚上六点钟同他会晤?什么?是的,是为了机械工人狄克逊提出权益要求的那件事。您说什么?很抱歉,不行,再早了我不行。今天下午我要等好几位委托人。好吧!那就六点钟。再见!”
“律师先生……”来人说。
“好吧,”约翰亲切地微笑,“您要是那么着急的话,我就先办你的事,另一个重要电话我等会再打。你要委托我办什么案子,先生?”
来人走近几步,报以同样亲切的微笑:“是的,我很着急。您知道,干什么工作都是这样。我是从邮电局来的,要为您的电话接上线。”&&&&&&&&&&&&&&&&&&&
(有改动)
1.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
视角和&&&&&&&&&
人称手法。
[解析]全知& 第三
2.小说运用了延迟手法,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解析]延迟给故事的进展设置了障碍,给约翰·史密斯以充分表现的机会,拉开了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了到达的时间,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戏剧性。
3.作者为小说最后“出乎意料”的结尾埋下了哪些伏笔?
[解析]办公室刚装修好,
散发着油漆味;“来人”多次欲开口说话却被律师打断;律师“随便拨电话号码”;崭新的电话听筒。
4.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举例说明。
①心理描写:如“第一个委托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人?是一位大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他长的是什么模样,不管他是哪儿的人,我决不能让他知道,他是第一位委托人,约翰寻思着。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无论在医生那儿还是在律师那儿,反正都一样。一个才开张的事务所就异常忙碌,这一点肯定会立刻获得人们的信任。”②语言描写:如“对不起,请坐一会好吗?我有两个要紧的电话要打。”等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夜半来客&&
罗·阿瑟[美]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股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2010年第12期《中外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B.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D.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解析]C(“以奥萨贝尔接受……为主线”分析错误。)
2.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
[解析]①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②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③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3.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相呼应。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来送饮料的伏笔。
4.巧妙的烘托映衬,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请你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说说这方面的特色。
[解析]为了突出主人公超人的智慧,小说首先以其体质之弱来烘托其智慧。从外表、动作、神态及举止来看,奥萨贝尔可谓与其职业、身份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其临危不惧的镇定与超人的智慧更能得到凸现。小说的另一人物——作家福勒,则对主人公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其“失望”,其“扫兴”,其“毛骨悚然”的惊恐,其惊慌失措的语态,无一不对主人公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父爱无价&&
无名氏(美)
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⑵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⑶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⑷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⑸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⑹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⑺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⑻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⑼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⑽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⑾“有谁愿意出价一百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⑿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⒀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⒁“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⒂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十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⒃“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十美元一次,十美元两次……好,成交!”
⒄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⒅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停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这篇小说的开头所提供的信息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请概括相关信息。
[解析]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
3.儿子的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十美元拍得。请推测他竞买肖像画的动机。
[解析] 因为念及旧谊 ;为使拍卖顺利;不忍画像受冷落。
4.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有何用意?
渲染拍卖会现场的紧张气氛,制造肖像画能否顺利拍卖的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揭示了竞拍者唯利是图的心态,突出了父爱无价的主题。
5.小说最后提到了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解析]参考角度:
竞拍者,(为自己没有得到富翁所收藏的全部珍品而遗憾。)
父亲,(为失去儿子而遗憾,如果知道自己儿子的肖像画受到如此冷落,会遗憾。)
拍卖师,(为美术品收藏家们感到遗憾,为富翁伟大的爱感到遗憾。)
作者,(为无人理解伟大的父爱而遗憾,为不能像这位父亲一样付出爱的“父亲们”而遗憾。)
读者,(为父亲失去儿子而遗憾,为不懂父爱而遗憾,为没有付出父爱而遗憾。)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欧·亨利(美)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站到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正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插瓶放在桌上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他知道魏尔德小姐在爱恋着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可能,在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他陷于沉思之中,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觉醒过来,发觉到刚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春阳透过丛林,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远处,广场上空时有洁白的鸽子翩然起落。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1929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做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丁斑斑。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瑕的自尊心,使他豁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
此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喂鸽人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
(选自《欧·亨利小说选》,有删节)
1.概括第二段划线处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解析]特点:明丽祥和,富有生机。作用:营造美好气氛,烘托陶柏蒙为能即将开始享乐优裕的新生活而欣喜激动的心情,后半句所提及的鸽子为下文看到喂鸽人后发生转变埋下伏笔。
2. 从全文看,小说主人公陶柏蒙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简要概括。
[解析]陶柏蒙从开始得知自己病情后想私吞钱财的矛盾重重,到决心一走了之的决绝,最后到看到广场上老人喂鸽子时羞恶之心油然而生,从而发生彻底转变的心路历程。
3.路边喂鸽子人的举动让陶柏蒙幡然醒悟,但读来并不让人觉得突兀,请结合情节谈谈其中原因。
[解析]因为作者在情节上设置了多处伏笔。如:①从主人公内心来看,“他不敢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②写他在办公室里“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说明其内心仍有继续留下来工作的愿望;③两次想起魏尔德小姐,说明他仍有恻隐之心、愧疚之情。
4.本文标题为“鸽”,请分析其含义与作用。
[解析]指代陶柏蒙的客户,也象征善良纯朴弱小美好又被欺骗扼杀的人或事物。“鸽”这一标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具有象征意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小说也很完整,但正是这一段,使小说更有深度。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解析]结合小说内容谈主题,言之成理即可,以下供参考:人性的善与恶并非能从表面看出,勿被表象欺骗。个人的善良在冷酷、丑恶的社会里是很无助的。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晚&
埃.格林(亚美尼亚)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解析](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3.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解析](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
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
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D(“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第一只鹅&&
巴别尔①(俄国)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注释]①伊萨克·巴别尔,俄苏作家。作为随军记者他以人道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心灵感悟,真切描绘了处于残酷战争中一个个具体的军人、百姓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184)东北三校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手法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小见大,写一位文职人员为得到哥萨克军人的认可而杀死了一只鹅,但对暴力的鞭挞却不亚于对屠杀场面的渲染,读之让人心头沉重。
B.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就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
C.房东太太是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但寥寥的几笔,已见其魂灵。她说了两次“我宁愿上吊”,两次的意味是完全相同的。
D.一心想融入歧视“臭知识分子”的哥萨克生活的“眼镜儿”,违背本性残忍地杀死了一鹅的“壮举”,可笑又可悲!
E.这次凶杀换取了一张带血的门票,哥萨克们从此接纳了“我”,“我”也融入了新的集体。
D(B项中“‘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有误,言过其实;C项两次意味不完全相同。E项虽然
“我”的表现让哥萨克人接纳了我,但我只是表面看融入而内心并没能融入这个集体。)
(2)一个年轻的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却“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又杀死一只“端庄的鹅”,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析]①情节上,有充分的铺垫,符合情理。前文有师长话语中的轻视,设营员的善意提醒,哥萨克战士肆意的羞辱(结合其中一点分析即可)。②人物上,符合大学生渴望得到新集体认可的心理,使形象发生变化、更丰满。③主题上,能突出战争的残酷,扭曲了美好的人性。
(3)试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的含义。
[解析]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烦乱的环境比喻为“荆棘丛生的小道”,把“文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为环境的干扰(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我”无法专心阅读(读懂我喜欢的文章)。
(4)简要概括本文男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作者是怎样塑这一形象的,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形象:文弱而良知未泯的新战士。
塑造形象的手法:①对比: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我’的文弱知性与残忍粗暴形成鲜明对比。(也可以答哥萨克们对待伙伴的尊重,对“我”的无礼形成对比,或哥萨克们对我的前后态度对比,说明我开始时是不被接纳的知识分子。)②动作描写:我对女房东的不敬,杀鹅时“一个箭步窜上前去”等动作细节,写出“我”的粗暴。③心理描写:直接的心理描写,如“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写出“我”的痛苦,良知未泯。④衬托:六师师长英武的形象,如“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反衬“我”的文弱。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求你们,别开玩笑&&
&卡何·塞拉(西班牙)
就像平常强盗行劫时一样,卡洛·帕里亚克诺蒙着脸,提一挺机关枪,冲进一家饭馆。饭馆里顾客盈门,都是些有钱人,个个喜气洋洋,打扮得珠光宝气。他们决非冒险好斗之徒,而且都未带武器,真是打劫的理想对象。
卡洛·帕里亚克诺手端机枪,踢开了门。“举起手来!”
卡洛·帕里亚克诺的声音,不像人家当强盗头领的,喊出来既不威风,又没有雷鸣般的音量。他的声音怯生生的,低沉而又细弱。只有很少几桌人听得到。乐队继续演奏着《第三个人》这支讨厌的无法哼唱的狐步舞曲。侍者穿梭于饭桌之间,忙着收盘送菜开瓶子,脸上堆满了笑。餐厅总管点头哈腰,请每位新到的顾客入座。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自己面罩里的脸红了。
真是天下奇闻:“他们竟不理会我?”他想,“这群蠢驴,难道不见我拿着机关枪?”于是,卡洛·帕里亚克诺使足力气又喊了一声:“举起手来!”
有几个人终于把视线从维也罗丽的胸部移开,扭过头来朝卡洛·帕里亚克诺看去。
“多潇洒的强盗!”有人说了一句,“真是个棒小伙子!”
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自己情绪异常,真是又气恼又吃惊。
“举起手来!我已经说过了。你们没发现我是抢劫的吗?还不明白这是打劫么?再不举手,我可要开枪了!真他妈见鬼!”
从一张桌子旁发出一声大笑:
“多逗人的家伙!喂,劫贼,跟我们一道喝一杯吧。服务员,服务员,给这位先生拿杯香槟来!”
卡洛·帕里亚克诺在地上跺了一脚。
“您听着,别跟我开玩笑啦,把手举起来!”
那位先生发出一阵大笑,声音响得连几个街区之外都可以听到。
“得了,年轻人,平静平静吧,不必装出这副样子来!”
“什么这样那样的。我是来打劫的,你们懂吗?我手中有枪,而您不但不怕,不把钱包、首饰放桌子上、反倒哈哈大笑,拿我当笑料。您这位先生,不认真对待此事,反而从中取乐?”
乐队奏完了《第三个人》,又开始演奏《谁害怕凶残的狼》这支进行曲。
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口渴:
“举起手来,喂,举起手来!”
“不,年轻人,我不举手。我可不喜欢有人抢我的东西。”
笑声,犹如此山压向彼山的暴风雨,从一张桌子推向另一张桌子。几个食客站了起来,把卡洛·帕里亚克诺围了起来,手拉手翩翩起舞,仿佛一群印第安人转着白人跳舞。
卡洛·帕里亚克诺竭力振作精神,说:
“好!咱们走着瞧,你们到底举不举手?”
大家笑得前俯后仰。几位太太声言,这劫贼简直是个宝贝。在他周围跳舞的人越来越多。卡洛·帕里亚克诺发觉自己业已沮丧的情绪越发低落。
“那好吧?”他无可奈何地说道,音调里已带有几分柔情,“把那杯香槟递给我,我渴死了!”
饭馆里的食客们人人心醉神迷,容光焕发。对刚才突发的这出戏,感到心满意足。
“这饭馆的老板,”有人大着胆子,装作了解内情样子说道,“简直就是魔鬼,亏他想的点子!”
卡洛·帕里亚克诺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一口吞下了那杯香槟。他面前桌子上的花瓶、酒杯、扇子,以及搁在它们旁边的机关枪,构成了一幅有趣的静物图。
警察进来了,给卡洛·帕里亚克诺戴上了手铐。当两名警察押着卡洛·帕里亚克诺走出饭馆的时候,卡洛·帕里亚克诺的眼神中,隐隐约约仍流露出恳求的目光:求求你们,别开玩笑啦!
1.小说第4段中画横线部分是一段场景描写,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渲染了一种轻松的气氛,为后文人们故意不把劫匪当作一回事作铺垫,交代了劫匪人物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2.劫匪卡洛·帕里亚克诺在这一事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解析]劫匪卡洛·帕里亚克诺经历了从“胆怯”到“气恼、吃惊”、到“竭力振作”、到“神情沮丧”、到“无奈恳求”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小说以“求求你们,别开玩笑”为题的妙处。
[解析]以“求求你们,别开玩笑”为题,强化了人物的乞求语气,能更有力地表现劫匪被餐厅里的人们愚弄后的无奈,增加文章的讽刺意味。
4.本文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延迟”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种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延迟”的手法既可以使故事中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又使情节环环相扣。如劫匪让人们举起手来的时候,“乐队继续演奏着狐步舞曲”,餐厅中的服务人员也继续招待着顾客,劫匪反倒觉得“脸红”了。当劫匪再次让人们举起手来的时候,人们还是故意把他当作老板请来活跃气氛的演员,劫匪因此也慢慢失去了抢劫的勇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劫匪身份。这就使一场可怕的抢劫逐渐变成一场滑稽的闹剧。
5.现实生活中会有卡洛·帕里亚克诺这样的劫匪吗?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
[解析]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卡洛·帕里亚克诺这样的劫匪,因为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作者为了突出劫匪的愚蠢和人们对付劫匪时的机智,虚构了这一人物,使之更具有典型性,并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启示人们要勇于战胜邪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