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跃刚:捍卫常识 卢跃刚所说的常识捍卫是什么意思?为了捍卫常识,他付出了什么代价? 新闻(记者)的职责

  惊闻刘先生逝世,默哀一分钟。  北京时间12月6日傍晚,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座。我的听众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主人给我定的题目是《以人民的名义》,是我1993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的标题。  我说,这个题目太大,不好,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要换一个题目。我从黑板上擦去原题目,板书五个大字:‘记者的底色‘  为什么要换这个题目?我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在这里纪念一位伟大的记者和作家,他昨天去世了。我说,一个记者,一个作家,他的写作,一定有自己的‘底色‘。  这个底色是什么?是主见,是立场,是价值观,是彻彻底底的人民性。然后我问:‘你们知道刘宾雁吗?‘六七十人的大教室一片哑然,隔了一会儿,有人小声说,  ‘知道‘。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刘宾雁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台下更是死一般的寂静。我相信,除了邀请我来讲课的教授,在座的研究生们,没有人读过刘宾雁的作品。  我说,刘宾雁先生昨天去世了。刘宾雁是我中国青年报的前辈,1957年被打成右派,之前的代表作品是  《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右派平反后,由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调到人民日报,任机动记者,代表作品是《人妖之间》、《第二种忠诚》、《千秋功罪》等。我说,刘宾雁是中国新闻界、知识界的良心,你们不知道刘宾雁,当记者不是好记者,当学者不是好学者!研究当代报告文学史和新闻传播史,刘宾雁绝对绕不过去!眼前的‘寂静‘证明,刘宾雁被绕过去了。我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种‘寂静‘。刘宾雁1988年去国到逝世,也就是十七年的时间。短短的十七年时间。忘得真快,忘得真彻底。这可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课堂!  忘记真实的历史,制造虚假的历史,本来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预谋。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生活在这场预谋之中。面对这些单纯而茫然的脸,我能说什么呢?原来准备的讲座内容,这种情形,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沉浸在惊讶和伤感的情绪里。我只能从刘宾雁的ABC开始讲起  其实,从刘宾雁1987年反自由化被开除党籍算起,十八年的时间,我经历过无数‘绕过去‘的场面。  下面我要讲一个故事——  2000年,大陆报告文学界两个头面人物要编辑‘中国二十世纪报告文学重要作家大系‘,本人忝列其中,给我寄来约稿信,信中说,谁是主编副主编,这部大系如何重要如何权威,然后说,限于篇幅,每个人交给出版社一两篇已经发表的代表作品,因为容量有限,要求作品无论是中篇还是长篇,字数在四万字以内,超出四万字的,删到四万字以内我打电话问:‘大系收不收刘宾雁和苏晓康的作品?‘对方说‘不收。‘  我问:‘为什么不收?‘对方说‘敏感。‘  我说:‘敏感就不必编辑二十世纪大系。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大系如果没有刘宾雁、苏晓康,能叫大系?根本就不成立!起码要尊重历史嘛!‘对方说‘相信读者可以理解。‘谁是读者?哪些读者?理解什么?没有刘宾雁、苏晓康,还谈得上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我说:‘不收刘宾雁、苏晓康,宁愿不编这个鸟大系!‘  本来我就对其中一位老兄的主编资格提出质疑  我知道大系是一定要编的。我给两位主编写了一封信,宣布不参  加大系选编,三个理由:1、两个主编中,其中一个不具有主编大系的资格;2、四万字以内阉割作品的编辑方针不能接受;3、遗弃刘宾雁和苏晓康的作品不妥。  我还警示说,如果未经我的同意收录我的作品,我将依法提起诉讼,维护我的著作权。  大系是一定要出的,刘宾雁、苏晓康一定是没有的,有没有卢某人也无所谓。他们不需要严谨、诚实的历史态度,不需要全面准确地告诉读者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真实历史,不需要读者了解新时期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他们在参与这场为了忘却的预谋。他们要的是出版,而不在乎出版什么。他们要的是现实江湖地位,而不忌惮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  他们谋杀了历史,同时谋杀了记忆  今天讲座的情景便是谋杀的后果。这个后果应该在预料之中。  1987年开始,‘刘宾雁‘三个字就人间蒸发了。我们在新闻媒体上、大学教科书中看不见刘宾雁的名字。我们在书店买不到刘宾雁的著作。刘宾雁去世,大陆新闻媒体没有刊登一个字。  12月6日星期二,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发稿时间。我们商量,无论如何要弥补一下。‘封底人物‘的一周‘人物点评‘栏目,登了刘宾雁一张小照片,写了一段如同‘讣告‘的敍述式文字。结果如何?我的计程车还没到人民大学,就接到了一个短信:刘宾雁稿子被毙。  刘宾雁稿子被毙,早有思想准备。筹画时,我们就没打算能够发表。我们之所以要知其不可而为之,飞蛾扑火,就是要准确地告诉总编辑们,我们主张什么,坚持什么,尊重什么。我们必须留下历史的印记。他们有检查并终审稿件的权力,我们有体现职业水准、自主编辑有价值新闻的权利。你毙你的,我编我的,我的职业过程一定要完整履行。  当然,在我的著作中,只要说到中国报告文学,一定有刘宾雁、苏晓康二位大名登堂入室。  我们的努力是微薄的,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不放弃努力。  这层意思,我在五年前就写信告诉了刘宾雁先生。  五年前,吴稼祥先生去美国,我请他给刘宾雁先生带了《大国寡民》和我的自选集三大本书。前者是给我惹了大麻烦的长篇报告文学,后者收录了我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十几部中篇报告文学。一百几十万字,他居然全读了,而且给我写了信。  那时,刘宾雁先生不会用电脑,发誓要在短期内学会电脑。所以,我们的通信只能用手写。他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甚至很叫劲。他的信,通过他的女儿刘小雁转给我;我的信,也通过刘小雁,先传真给他,再寄给他。总之联络很麻烦,拐弯抹角,好几个月才能收到。  我把我的作品带给刘宾雁先生,有两层意思,一是向他表示致敬,二是告诉他,我们没有忘记他,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狂飙突进地推动报告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在九十年代薪火传继有人。  文学界对文学‘新时期‘的时间概念是,1989年之后的整个九十年代是‘后新时期‘,一共二十五年。其实没有二十五年。年三年,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满目疮痍,不值一提我在国内多种场合讲过,我把这二十五年的报告文学(或者叫‘报导文学‘、‘非虚构‘写作更确切一些)写作,按照理性特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狂飙突进阶段,这一阶段以刘宾雁、徐迟等为代表,奠定了中国报告文学写作的人道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基础,影响一直到今天;第二阶段是以苏晓康等为代表的浪漫理性阶段我在八十年代的报告文学写作,沾了浪漫理性的一个边1988年全国百家文学杂志参加的‘中国潮‘报告文学评选和1989年的《河殇》是浪漫理性的高峰。  为什么我把八十年代的报告文学理性特征归纳为‘浪漫理性‘?这与八十  年代的文化启蒙以及作家运用认识和分析中国问题的工具、方法、角度、知识准备有关,也与作家的写作姿态有关。包括本人八十年代的写作在内,知识构成浅薄,认识角度单一,一厢情愿,大而化之,眉毛胡子一把抓,观念重于事实,宏观覆盖微观,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市场经济转型纷繁复杂的局面和内质,绕过敏感的现实景象,用‘文化决定论‘去追诉老祖宗的罪过。  我深信,这不是苛责。如果是苛责,也是建立在‘**.**我们都有责任‘这样一个基本认知上的**.**促成了一次反省。一次刻骨铭心的反省。我们从天上回到了地下,从浪漫回到了现实,从西方回到了本土。这个过程,我称之为从浪漫理性到‘客观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换了一个认识中国问题的逻辑前提。这个前提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便能呼气到触摸到的,是用普通人的情感、常识来铺垫来累积的。  这是一个带有血腥味的痛切的回归。  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理性特征,一条主线鲜明其中,就是刘宾雁先生等作家开创的人道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对此,九十年代的报告文学写作有相当的自觉,同时又强调,正如评论家周政保所说,强调报告文学的知识份子写作。这是个大题目,展不开说我没有见过刘宾雁先生。我们之间是通过传说和作品互相认识的。我熟悉他的每部作品,他也熟悉我的每部作品。他始终是我跟其他作家和记者私下交流的一个主题。这是我的一个大遗憾。中国青年报的两代人、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两代人促膝畅谈,将会是何等美丽的局面。我一直在期待这个局面,等来的却是他的讣告之前有人告诉我,刘宾雁先生生病了,隔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告诉我,刘宾雁先生病重,要求回到祖国治病,被当局拒绝。  我的心里充溢着遗憾和悲愤。  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老人,一个中国老记者、老作家,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中国老记者、老作家,弥留之际,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国,治病,疗养,会会亲朋好友,亲吻生他养他爱他的土地,却被生硬地拒绝了。让他回来,可以证明虚怀若谷、从容自信、宽厚大度;不让他回来,可以证明什么呢?一位境外媒体记者就刘宾雁去世电话访问我(在此之前,我从不接受境外记者的正式采访),说,‘是不是害怕刘宾雁有什么威胁‘?我说:‘中国人素有尊老爱幼的美德。刘宾雁先生已经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了,而且重病在身,能怎么样呢?一个八  十岁的老人会有什么威胁?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会有什么威胁?不让他回来,说不过去!很不人道!‘  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宿命么?讲真话必然是这样的下场?一个记者,一个作家,因为讲真话,因为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便被两次开除党籍,第一次开除,在国内尘封了二十二年;第二次开除,在国外尘封了十八年,直到他去世。整整三十年!一个社会,一种制度,容不得分歧,打击哪怕是有些过头的不同意见、批评意见,怎么可能健康、和谐、有前途呢?  刘宾雁先生的示范,对于中华民族,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只能是精神萎顿,万马齐喑!只能是思想贫乏,创造力枯竭,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其他民族的尊敬!  我加入了刘宾雁治丧委员会。我要写纪念文章公开发表。我要公布我跟刘宾雁先生的通信。这对我,一个体制内生存的记者和作家,严格讲是不方便的。但是面对刘宾雁——一个讲真话的殉难者——中国青年报令我尊敬的前辈,我只能这么做。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我还能做什么。  ……  ……  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应该对这位先辈奉送一点悼念。然后,我们应该反思一点东西。  不过,大可不必认为中国官方在这事情上做错了。我之所以帖上这文章,仅仅因为我们应该“知道”,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历史的新客了,我们也可以有“知道”的权利了——很多事情在当时有各自的原因,我们必须谅解,但是事后,我们不能让它尘封。否则,是对自己的欺骗。  是的,官方没有做错,但是也没有做对。  事实上,不同的国家体制有不同的好处,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坏处了,区别仅仅在于好坏的多少与处于某种体制下的人民在意的侧重点了。就像美国人喜欢抨击中国的问题多多,当中国人细细观察美国后其实也能看出很多问题的。中国没有多少人这么做,主要因为中国人多数不像美国人那样酒足饭饱没事做。其实这样的反差早就有了——古希腊人在剥削了奴隶后坐在沙滩上一边喝小酒一边讨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而当时的中国人呢?能在内耗中生存就不错了——这也是一个体制问题。  所以,官方这样做的理由,这个大家都知道的理由,应该也是可以谅解的了。我们不能要求官方把一切做得无暇(当然,显示中可以改进的余地还是非常多的)  可是,像这位先辈一样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姑且不讨论他的做法对还是错(那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们起码可以知道,如果没有了这样说话的人,世界将是个怎么的样子——至少比现在差多了。  而对于先辈的遭遇,各位似乎可以思考一下:当类似的人生要求作出抉择时,你会怎么做呢?妥协还是坚持?  无论怎么做,只要有自己的原因,甚至没有原因,都没有人可以指责。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确切的答案——如果所有的人妥协,世界就死了,所有的人坚持,世界就乱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平衡。  还是再为先辈默个哀吧!  
感谢作者的发布,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书阁网立场无关。阅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确有与法律抵触之处,可向本站举报
Wane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Power By waner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良心 月迷津渚
一个对得住历史、对得起良心 木偶
  真情实感的叙述,让我看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这么一位有良知的记者,在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卢跃刚以人民的名义写作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卢跃刚以人民的名义写作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卢跃刚 - 简介
卢跃刚 &四川雅安人。1987年毕业于记协新闻学院。1975年赴四川雅安乡村插队务农,1980年应征入伍,历任师、团新闻干事,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公司干部,《中国青年报》新闻编辑中心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作家,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1958年生,四川人,《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立场是: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重大问题和现象,关注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维护公众、真实、客观、公正地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轰动海内外,列入1998年文学类10大。 
卢跃刚 - 作品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人体躁动》、《》,报告文学集《以人民的名义》、《长江三峡,半个世纪的论证》、《在底层》、《在那酒神徘徊的地方》、《卢跃刚自选集》,小说《潮地》、《雾域》,中篇报告文学《创世纪荒诞》、《超越世纪:性艺术在中国》、《辛未水患》、《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讨个“说法”〈以人民的史义〉》(续篇)、《春天里的神话》、《》等。
卢跃刚 - 生平
卢跃刚是四川雅安人,现任职于中国。1986年,已发表两篇小说的他进入中国青年报,很快崭露头角。他的《创世纪荒诞》等一系列作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但真正令他成为中国一流报告文学作家的,是1991年起他完成了报告文学《辛未水患》、《长江三峡———半个世纪的论证》、《在底层》、《以人民的名义》等和震动文坛的《大国寡民》。他因此多次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大奖。 卢跃刚认为,新闻工作者是为现实写作的,要用职业智慧和激情来处理自己判断为新闻的材料,尽一切可能逼近真实。好的记者不仅要用常识、良知及人的正常情感来判断新闻的价值,最好还“要带着一种历史责任感,要对得起历史”。他倾向将自己的报告文学称之为“报道文学”,因为它们严格忠于事件的真实。 这种职业使命感和尊严感贯穿于他言谈。他说:“你不能砸锅卖铁地只办一件事。”火一样的激情与冰一般的理性在他身上得到和谐的统一。 卢跃刚兴趣广泛,尤其对经济学和社会学浸淫已久,并被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聘为客座专家。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7:47:1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捍卫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