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重要性 是说明文阅读吗?

我的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学案及反思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学案
v&&考点聚焦&&
1、判断说明对象及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特征;
2、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3、辨析说明顺序;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学习目标:
1、判断说明对象及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特征;
2、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3、辨析说明顺序;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学习重点:
1、判断说明对象及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特征;
2、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3、辨析说明顺序;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
综合复习法、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二、&&&&&&&
前提测评:
你了解哪些说明文的常识性知识?
三、&&&&&&&
温故知新:
(一)、从说明对象角度指出下列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1、《故宫博物院》2、《统筹方法》3、《死海不死》4、《中国的石拱桥》5《苏州园林》
(二)、指出下列文章说明的对象:(一般说来,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释的事理。)
1、《故宫博物院》2、《万紫千红的花》3、《死海不死》4、《苏州园林》
(三)、明确下列文章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事物的特征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1、《中国的石拱桥》2、《雄伟的人民大会堂》3、《苏州园林》
(四)、请分别指出下列文段采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辨别时要抓住文中标志性词语)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3)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
下列各题各属于哪种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有: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个别等)
(1)《中国石拱桥》介绍赵州桥特点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等。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先介绍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再介绍他消亡的原因。
(3)一般的产品说明书,先介绍特点再介绍功用。
(4)《苏州园林》先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再介绍细微之处。
(5)先总说石拱桥的特征,再举例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具体说明。
(6)《落日的幻觉》先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然后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
(7)《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石拱桥,再说中国石拱桥。
(五)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形象生动&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
摹状貌:生动形象& 作诠释:具体解说&
作引用:增强说服力或趣味性)
1、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2、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3、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5、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状万态,惟妙惟肖。
6、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回答模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3、“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答题方法:1、表态: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若删去或更换,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承接式(体现程序)、并列式(并列的几方面依次说明,例如说明书)、递进式(例如:《向沙漠进军》先写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写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写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八)、说明文的整体阅读方法:
1、加强整体意识,通读原文,整体感知材料内容:
了解大意,理清说明方法和顺序,各段间联系,找出重要句子和关键词。
2、审清题干,筛选整合信息:
确认命题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归纳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并对信息一一辨别。
结合文本,寻求答案:
强化文本意识,提取题干主要信息后,对应到相应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不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可据文意,利用文中相应的语句或词语作相应回答。
拓展思维空间,突出思维创新:
现在说明文语段体现“大语文”的观点,出一些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拟广告语、拟方案等开放性试题,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式,调动生活积累,拓展思维空间,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用完整的语句或段落来表达。
四、中考热身:&
1、龙卷风是底层大气中最强的小尺度涡旋系统,具有奇特的外形和巨大的威力。它从雷雨云的底部向地面垂下一个弯曲的云柱,上大下小,远远看去,如同1象鼻在空中游动。由于强烈的吸力和旋风,2“象鼻”所到之处,地面上的沙石、碎片、尘土和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各种物体,都会被抛到半空,飞舞飘移。在水面上则吸起高大的水柱,四周浪花飞旋。几分钟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留下的是一场灾难:树拔车翻、墙断屋破、人畜伤亡。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1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个强龙卷风,把11万公斤重的储油桶轻轻地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远的地方。
1、本段文字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文中1、2处加点的两个“象鼻”的意思是:1(&&&&&&&&&&&&&&&&&
&&&&&&&&&&&&&&)
2、文中详细介绍了龙卷风的(&&&&&&&&&&&&&&&&&
),略写了龙卷风的(&&&&&&&&&&
3画横线的文字,综合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
2、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
&(1)我们知道,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结合成为气体,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光和下造成的。臭氧处于地球上空约10—50公里的平流层内,其浓度最大处在离地面约20——25公里处,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掉”90%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避免了紫外线对人体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
(2)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观察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们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减少速率约为1%。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7%,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出现了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到相当于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目前甚至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
(3)影响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即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生活、机动车辆等所排放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的被分解成氧分子,也可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各地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21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消耗16.5%。
(4)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主要危害有:1、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生。专家门研究测算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其发生率近20%,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臭氧层被破坏,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而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3、臭氧含量减少回给整个地球气候带来变化,可使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大片海滨地区有被淹没的危险。
(5).面对臭氧层变化的趋势及其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发出呼吁: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加强合作,刻不容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生活废气的排放,尽量不使用各种化学品,以至完全停止使用氟化碳及各种化学品,加速开发各种氟化碳的替代物,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
1、请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2、“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一句中“仅”字的作用是:
(2)(3)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其中第(2)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4、(2)(3)(4)自然段,
               &&&&&&&&&&&&&&&&&&&&
           &&&&&&&&&&&&&&&&&&&&&&&&&
 最后写&&&&&&&&&&&&&&&&&
 这种结构安排是&&&&&&&&&&&&
 & 顺序。
5、影响大气中臭氧变化的因素有:
 &&&&&&&&&&&&&&&&&&&&&&&&
&&&&&&&&&&&)
作者重点说明的是:&&&
6、本文的结构安排是非常严谨的,采用了&&&&&&&&&&&&&&&&
7、面对臭氧层的被破坏,科学家们发出了呼吁,作为中学生,你应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请简单谈谈。
3、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5、说明文的结构:
(1)并不是只有人类和动物才懂得爱和恨,植物也有“爱和恨”。当然这种“爱和恨”不是感情的表现,而是体现在生长状况上:有的植物能和睦相处,有的则是“冤家对头”。
(2)科学家经过实践证明:洋葱和胡萝卜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可驱赶对方的害虫;大豆喜欢与蓖麻相处,蓖麻散发出的气味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种,两者生长健壮,相互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能使结出的葡萄香甜味浓;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把它们种在一起,能促进花繁叶茂;旱金莲单独种植时,花期只有一天,但如果让它与柏树为伴,花期可延长三四天;在月季花的盆土中种几棵大蒜或韭菜,能防止月季得白粉病。美国科学家用根、茎、叶都散发化学物质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半个月内就长出大萝卜。
(3)相反,有一些植物则是“冤家对头”,彼此水火不容。如丁香花和水仙花不能在一起,因为丁香花的香气对水仙花危害极大;郁金香和毋忘草、丁香花、紫罗兰都不能生长在一起,否则会互不相让;小麦、玉米、向日葵不能和白花草、木槿生长在一起,不然会使这些作物一无所获;另外,黄瓜和番茄,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也都不能种在一起。
(4)研究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是一门新兴学科——生物化学群落学。科学家认为,这门科学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规划城市绿化,美化环境,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在栽种植物时,应注意把相互有利的栽在一起,千万不要让“冤家对头”同居,以免同室操戈,两败具伤。
1. 植物的“爱和恨“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
3.大豆为什么喜欢与蓖麻相处?为什么说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原文回答)
4.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5.丁香花和水仙花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是:
6.生物化学群落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门科学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意义?
《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敖汉旗康家营子中学&&
《说明文阅读》是《课标》中规定的中考必考内容,大约占13—18分。说明文是向我们传授知识的一种文体,应该是很容易阅读解答的阅读题,但却有好多同学因为它的枯燥乏味和相关常识及阅读技巧把握不好,而造成严重丢分。为此,在这次九年级教学研讨课上,我选择了《说明文阅读专题》来作课。首先我根据近年来说明文中考常常出现的类型题进行了“中考聚焦”,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重视,并根据它相应的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选取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由于考虑到“中考”是九年级同学最敏感而又倍感压力的字眼,所以我在这堂课中力求回避这两个字眼,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又考虑到说明文的常识知识不能不会,她是顺利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的金钥匙,但又非常枯燥,所以我力求激情导入,把孩子们带入快乐学习的情境;由于考虑到掌握知识是前提,真正应用是关键,灵活运用技巧则会事半功倍,所以我在设计时力求做到温习旧知识入手,实际运用来巩固,领悟方法要旨渗透其中;由于考虑到九年级时间紧,任务重,不仅有六册书要复习,更有字词、语法、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的默写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及写作的重重重荷,我们每节课都要学有目标,力求打造高效课堂,所以我在这节课设计了说明文阅读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及方法指导及同学在说明文阅读中常常出现的错误;由于考虑到这节课是复习课,但毕竟是学生八年级时学过的,每个同学掌握情况肯定不同,复习时的深化程度也一定有所不同,所以我在书写学案时力求做到详实具体,以便使优生吃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吃好,淡忘的共同回顾知新,吸收不够好的课下也可参照学案再咀嚼消化,从而力求全员达标。在具体课堂学习中,我力求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自自然然,轻松愉快中,水到渠成的把握说明文阅读。
上完课后,我回顾了我的这堂课,总体来说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基本完成了我们设定的学习目标,也体现了我的复习课设计理念。但自己的困惑还是有的,例如“说明方法及作用环节”尽管自己已作为重点和同学们共同回顾各类说明方法的概念特点并结合相关实例分析其作用,但个别同学还是辨析不够准确,这是老师轻描淡写领同学回顾概念作用和练一两个小题所远远不够的,还需多举例,多分析,多领悟,扎实有效的突破这一重点,这才能落到实处。
当然,这次活动让我受益更深的还有王国强老师、薛冬梅老师精当的方法指导让我眼前一亮;王建东老师、孙利民老师扎实有效的知识训练尤其是逆向激活学生思维的因材施教;更有田玉波老师的识字写字指导,提醒我们不可忽视的中考细节。
总之,这次九年级复习课研讨活动让我收获多多,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把握了重点,更了解了许多原来所不知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山穷水尽疑无路中走出,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次感谢教研室及葛老师为我们搭建的交流平台,及付出的辛勤努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科技说明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科技说明文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所谓科技说明文是指反映和总结处于世界前沿的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方面的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一直以来语文中的分法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类。原因分析1教学目标的无序性原因分析3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方法指导
近几年科技说明文在高考语文中都是以选择题出现的,大都是在试卷的7,8,9三道选择题中。科技说明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及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所问问题中问题中找出答案。一般题目不会太难,只要自己阅读,就能回答很正确。这几年在全国Ⅰ卷、全国Ⅱ卷、新课标全国卷、山东卷、湖北卷、重庆卷、四川卷、江西卷、天津卷、安徽卷等试卷中出现。科技说明文一直困扰着广大考生,怎么才能突破,拿到理想的分数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大家探讨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考生一接触文章,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文本,迅速概括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方面讲的、有哪几个主要观点、彰显了作者怎样的研究成果,等等。要从文本中生成问题,进而形成预设的知识要点。科技说明文以传递信息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概念、句子并加以理解,树立有目的的筛选意识。对重要概念,要注意分析先与后、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关系。对重要句子,要紧缩加工,提取主干,把握其主要意思。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回归原文,在原文中找出与题目中对应的句子,然后仔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初二年级);再看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高一年级)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江苏省特级教师孙芳铭这样说:“教学训练不甚得法,依然只是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这一套,显然不能把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语文之友》1996年第14、15期《试谈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训练》)可谓一针见血。应该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中学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大纲”与“说明”的严重脱节,使教师无所适从,教学效率必然受影响了。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缺少可操作性,弹性太大。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谁也说不清,最终等于没有标准。北京特级教师顾德希在“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说:“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对语文能力质量标准却研究得非常不够。以至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人们虽然不断在谴责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但对于每个年级语文能力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却又始终说不清楚。年复一年,学生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每一年的质量标准都是含糊的,似乎语文学科理当如此。”(见1998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第10页)于是,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弹性标准是我国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条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他们制定了国家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按规定,“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250个单词;大学生为250—280个单词;高级专家为340—620个单词。”(转引自《》40页)这就为编选语文教材和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而又可操作的依据。相当多的教师目标定位不准不高,缺乏,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教学起始就把阅读材料分割开来,弄得内容支离破碎,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其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做了很多练习,但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却难以从整体上去进行把握和分析。再则,到了高三,不少教师订购了大量的复习资料,但仅仅是让学生反复操练,自己一报答案了之,而对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题型特点、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等却总结甚少,传授甚少。教师“昏昏”,学生单靠感觉做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的迁移和提高也就更不可能了。有两名中学生对“超导”现象产生了兴趣,去请教老师,教师却不屑一顾地说:“这也不懂,就是超级导弹。”学生愕然。这绝非是一个笑话。我们不少教师对“光脑”“网络化”“远程教育”之类的科技知识的确知之甚少。据日《》报道:上海曾经搞过一个测试调查,其结果表明,该市8000多名教师输给了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测试成绩比学生低5%,而小学教师的科技素养更是让人震惊,不少人竟对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一无所知。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因素其中就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研究相邻的学科,广泛涉猎吸收多方面的文化科技知识。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升学成了教育唯一的目的,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尺。在这样的气候下,老师只知加班加点,忙上课,忙补课,忙考试,只抓住一册教本一册教参,无暇为自己“充电”,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以致出现了“师不如生”尴尬场面。而这样一来,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就更成了问题,因为其中相当多的科技内容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师不了解这方面的科技知识,教参上又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科技说明文?一、要突破读写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章熊在1998年10月份举行的“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发言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是‘读写结合’,它是为写作服务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发展了,需求发生了变化,阅读学诞生了。在阅读学的发展过程中,读者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到了本世纪下半叶,阅读学又称‘解释学’。每个读者都必然也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作品。”“阅读教学中允许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2期第7页)章熊先生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思考,它深刻地指出了新时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混淆了阅读与写作的本质属性,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本位。从现代阅读观来看,所谓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行为过程,它要求读者运用信息学、语用学原理迅速准确地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是一个输码——编码——解码的过程。在以往(或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众多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如教《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分析完景泰蓝制作的六个步骤后,教师随即结合实际,大谈“冻米糖的制作”“熏鱼的制作”之类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当堂仿写成文。一堂课,既有读又有写,读中仿写,写中思读,似乎是完美的结合。但事实是读不深读不细,写不像写不真,两败俱伤。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树立阅读课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筛选提炼信息这样的观念,消除一直以来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确立阅读教学的本位,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任务,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备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而言,同样要十分注重学生“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等等的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用。高效率的阅读有两个标志,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率高,而高效率阅读取决于良好的阅读方法。这里仅谈谈速读问题。美国有一份著名的杂志《化学文摘》,一年内能报道来自136个国家的45万余篇文献,一个化学家如果每天读6小时,每小时读4篇,也要56年才能读完,这一数字还是几年前统计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来说,阅读速度慢也必然影响成绩的取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某种意义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们所追求的。据科学研究,人进行快速阅读是完全可能的,速读作为获取信息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说明文阅读中,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这里所讲的阅读品质,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约阅读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如阅读的自觉性品质、阅读的专注性品质、阅读的主动性品质、阅读的坚持性品质、阅读的记忆品质,等等。例如,有的学生刚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说明文材料,往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无法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面对材料便形成阅读的强烈需要感。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专注性品质,那么展卷阅读,就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鹜。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阅读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高级阅读质量,通常都极为重视阅读品质的培养。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目的分析,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目前应当着重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筛选能力。其中,速读能力是基础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级能力,而筛选能力则为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终端性能力。这几种能力一旦具备,那么对一般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将不成问题。
三、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信息学和阅读学告诉我们,作者——文本——读者是构成一个完整书面交际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一方,文本是交际信息的载体,而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方。从阅读中的读者心智活动过程来说,接收和处理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处理,就必须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接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读者即我们学生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是无法让别人替代的。教师只能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获得大量信息,丰富知识储备,以提高他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就要非常重视①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科技读物,不断汲取科技新知识,如《新华文摘》《科技日报》《》《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等书刊;②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科技视野,如参加科技博物馆、制作科技小作品,撰写科技小论文,聆听最新科技学术报告等。这样,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改以往语文课堂信息反馈的单一化而形成庞大的多元信息反馈网络,才能真正提高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效率。科学和一般说明文一样,也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例如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文,我们就不妨来个这样“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点,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的,无疑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析——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的说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的说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降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加以体味。
例如:(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7)“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些句子,无一不体现出神圣的“科学精神”。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也就是说明书的意思)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明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