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沪教版六年级上:《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3、写实与想象。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写作背景导入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三、新授内容1、师范读,生跟读。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3、生齐读。4、分析课文内容⑴分析字义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行,运行。 若,如同。星汉,银河。 志,理想。⑵内容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五、作业:⑴完成书后习题;⑵背诵默写课文。六、预习下一课。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观沧海》说课稿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观沧海》说课稿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61|
上传日期: 22:13: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观沧海》说课稿
官方公共微信三步读诗法──观蔡艳老师《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
广东省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陈谦
听了蔡艳老师激情洋溢的古典诗词《观沧海》教学课后,由衷地说一句:“久违了,如此充满激情、充满阳光、充满稚气、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老师的投入满腔、学生们高举的小手、一句句师来生往地默契应和,一次次抑扬顿挫地感情朗读,一个个虽稚嫩但大胆的独特感悟,绝不仅仅让听课老师面带微笑地频频颔首,更有一种热情在内心被感染被燃烧。是的,我们被感动了!我尤其感动于蔡老师的饱满激情,感动于她对课堂的精心设计。下面我就本课的诵读教学、诗意理解方面很值得学习的地方谈谈我的学习心得。一、关于诵读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教学中我们大都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能;而且有时,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来评诵读,评得兴味全无;对于背诵也缺乏必要的指导,串讲之后就勉强学生为之。而蔡老师的这堂课中,读体现出了训练层次,评做到点到为止,诵便是水到渠成。蔡老师在读的环节里,分为三个层次训练: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对于读出感情,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在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这样有序的训练之后,学生自然会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蔡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朗读者,她饱含感情地范读,为学生做了出色的指导,学生只想模仿老师、跃跃欲试,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蔡老师一样大方、大胆,放开声音、投入诵读。更为感动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学生对蔡老师的范读也提出了评价,可见蔡老师平日教学中的谦虚,与学生教学相长。二、关于理解诗意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诗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而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快速背会,往往对诗歌进行过于理性的分析,流于琐碎,解来解去,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违反了诗歌欣赏的原则。而蔡老师在讲解这首诗时,保持了诗歌意境的完整。1、风景再造品诗意:蔡老师把诗歌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课堂富有美感。再配上音乐,增加视听效果,课堂更加生动立体。在这样的气氛酝酿之下,蔡老师让学生对照原诗一一辨认画面,并加上学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再补充,并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似乎已经并不难,学生在视觉和听觉被启发的状态下的回答让听众惊叹。蔡老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风景再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魂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感受到了美,交流了美。诗歌不再是一节一节,一句一句支离破碎的,而是一幅幅连贯流动、充满神韵的画面。2、抓住诗眼巧引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的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蔡老师在抓本诗的诗眼时很有技巧,她从讲课开始时,就用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特质的话作为导语,而这导语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后面学生准确理解诗意张本。蔡老师说诗人是“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这不仅在介绍诗人,更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当蔡老师讲到诗眼这句里,当然可以体会这句便是最能体现诗人豪迈胸襟的句子,也是诗歌的主旨之所在。看来,这是蔡老师有意为之。3、旁征博引妙开拓:就诗论诗,显然不够,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蔡老师故意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理解了诗人的豪迈大气、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之后,引用传统中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误看法,使用奸臣、奸雄,野心勃勃等等词汇评价,以引起学生的讨论。果然学生们见仁见智,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真实感受,在众说不一中,蔡老师又顺势引导学生学会看待事物要看主流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师生在平等对话中更深入领会了文章主旨,从而使整个课堂步入高潮。总之,在这堂课中,蔡老师教给了学生品诗的方法: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境,我把它定义为蔡老师的三步读诗法。我想,她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品诗之法,不愁古典文学的积累不厚!最后,我想用“三多三少”对蔡老师的这堂课做一总结,同时也做为我今后教学古典诗词的原则:多声情并茂的诵读,少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陶情冶性的快乐,少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自我体验的感悟,少微言大义的挖掘。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沧海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