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中的判断可调式稳压阀调性大家有没有什么简单具体的好方法?我乐理中这个学的不太好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音程在乐理教学中的重要1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浅析音程在乐理教学中的重要1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4:10: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音程在乐理教学中的重要1.DOC
官方公共微信我想问一下关于分析调式调性的题怎么做_乐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8,918贴子:
我想问一下关于分析调式调性的题怎么做收藏
对于这种题我一直不会,不知道从哪入手
把旋律上的音从最后一个主音往上推,看下音节关系结构,就可以退出调性了。当然首先你要知道和声大调降6级,和声小调升7级等等这些标志特点性的调试。不知道就噎熊了~
这题最好做,首先哼唱一下,知道是大小调,西洋调式还是民族调式,如果是民族,就找大三度宫角,从主音推,什么清乐,燕乐这些你要知道。如果是西洋也是从主音推,按照大小调特点,全全半全全全半,全半全全半全全的特点,记住注意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的特点,升7级吖,升6.7级吖等等,就很容易分析出来了。爪机很累。。
钢琴上的半音阶最初以什么为标准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乐理教材求推荐,不要只浮于表面的那种 | 乐动黑白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6521人加入此小组
翻了好多讲解乐理的书,都是只说了“是什么”,而没有说“为什么”,就好比数学书上只有定理而没有证明一样比如十二平均律,相差一个八度的音之间的频率十二等分,那么为什么是十二而不是十六呢,为什么唱名只有do,re,mi,fa,so,la,si这七个,剩下的5个只是作为这七个的升降音呢,而不单独起个唱名呢还有什么大三和弦,小三和弦,说的是三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那么为什么管这样的几种音程关系叫做和弦,而不管其他的叫做和弦呢我想找一本不仅告诉我“是什么”的书,还要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规定的书
+ 加入我的果篮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的科普系列【不过好像拖了好久了的样子。。。等催催他......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简单说一下和弦的问题,在纯律或者五度相生率中,三度音序列恰好构成一个泛音序列,这种泛音序列的听感是最和谐的。在十二平均律中,三度之间并不恰好构成泛音序列而是有一个微小的偏差,所以十二平均律的和声效果逊于纯律,但是十二平均律可以在各个调式之间自由转调而不产生音差,所以十二平均律渐渐成为了主流律制。。。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之所以唱名只有七个,那是因为五度相生律在一个八度内只能推导出七个音来,十二音阶是后来的事情,经典调式理论中一个调式的音阶也只有七个音,so确定了调式的前提下只用七个唱名就足够了【当然调式外音应用也挺多的,但是那也是这个规则形成后的问题了......
为什么是十二不是别的数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啦。相差一个八度的两个音之间频率是2:1关系,那么在一个八度之内下一个最简的频率比是3:2。那么设置平均律的时候要尽量让两个音能构成这种频率关系。也就是说对于m平均律,相距n个半音的两音之间的频率比2^(n/m)足够接近3/2。这样只要对3/2取以2为底的对数:0.……n/m应该接近这个无理数。用连分式展开的方法得到一个不断逼近的有理数列:1/2、3/5、7/12、24/41、31/53、……这样就显而易见了,与十二大小相当的数字中,十二平均律能得到最好的纯五度。能比十二平均律更好的下一个是四十一平均律,不过一个八度分四十一个半音的话,绝大多数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都不可能演奏完整的半音列了。总的来说就是十二不大不小所以就选它了。以上全属个人yy……
求救,乐理好渣,怎么系统的提高啊?(PS:业余吉他爱好者,只会看六线,并且木有时间找老师。)
的话:求救,乐理好渣,怎么系统的提高啊?(PS:业余吉他爱好者,只会看六线,并且木有时间找老师。)引用
的话:求救,乐理好渣,怎么系统的提高啊?(PS:业余吉他爱好者,只会看六线,并且木有时间找老师。)引用
的话:求救,乐理好渣,怎么系统的提高啊?(PS:业余吉他爱好者,只会看六线,并且木有时间找老师。)表示市面上的乐理教材真的不太好,有些方法还是需要老师教的,譬如判断调性,就需要靠分析节奏前的升降号来判断,这个就是有方法的,但是大部分乐理书都没有提到这个方法,实在是难以理解。
不好意思,手机上的,不了解流程,多点了几下……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的话:表示市面上的乐理教材真的不太好,有些方法还是需要老师教的,譬如判断调性,就需要靠分析节奏前的升降号来判断,这个就是有方法的,但是大部分乐理书都没有提到这个方法,实在是难以理解。怎么可能......调号+结尾音这个方法只要涉及调式一定会讲的吧【那种普及类的书就算了,那种书算不上教材,啥都讲不明白,懂的一看很肤浅,不懂的压根不知道在说啥......
和弦我简单说一下。不光只有三和弦才叫和弦。在爵士乐手的眼中,任何2以上(包括)的音所构成的声音都可以叫做和弦。由于三和弦的和谐性,在流行音乐中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但三和弦免不了单调,缺乏色彩变化,所以那些现代音乐家们会在三和弦的基础上加入些别的音,以改变和弦的色彩。所以就诞生了一些七和弦,九和弦等高叠和弦。这些高叠和弦中的6、7、9、11、13级音与根音会产生一种不和谐感,就为乐句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些不和谐和弦内,乐手的发挥余地会更大。比如在Cm7和弦中,我不仅可以演奏C小调音阶和C小调五声音阶,我还能演奏C多利安、C小调波普、C小调布鲁斯、C弗里几亚等等。这种演奏思路颠覆了传统和谐的概念,营造出“似离调非离调”的效果,也是爵士乐的基础
的话:简单说一下和弦的问题引用
的话:为什么是十二不是别的数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啦引用
的话:和弦我简单说一下。达人们,请问你们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的,是在专门的教材上,还是在论坛里和别人讨论学到的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的话:达人们,请问你们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的,是在专门的教材上,还是在论坛里和别人讨论学到的有部分是老师口口相传~部分是与他人讨论学习~部分来源于教材~~律学问题推荐
,相当有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律制~教材我没太看过基础乐理的,关于古典和声理论推荐一下杜波夫斯基的《和声学》,我是照着这本书学的,现代和声理论没太找到权威的教材,个人还是主要受教于老师的经验传授,只学到了点儿皮毛上的皮毛,让音乐专业的来推荐吧......
大部分来自教材,少部分来源于与其他乐手的交流。现代乐理市面上见得着比较靠谱的有台湾爵士吉他手廖季文老师的<流行爵士和升学>和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
流行爵士和声学
的话:为什么是十二不是别的数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啦。相差一个八度的两个音之间频率是2:1关系,那么在一个八度之内下一个最简的频率比是3:2。那么设置平均律的时候要尽量让两个音能构成这种频率关系。不只是3:2,还有4:3、5:3、5:4、7:4、9:8……存在这种频率关系的两个音合在一起,也很好听。当然,分子分母越小,听起来就越和谐。所以最和谐的是2:1,其次是3:2,接下来就轮到4:3、5:3、5:4、7:4、9:8……了。至于355:113之类(“密率”啊!有木有!),那就跟噪音差不多了。因为最和谐的是2:1,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拿来做为一个八度的音程。至于在一个八度之内,给定一个频率的声音,如何用它来产生出一系列与之和谐的声音,那就大家见仁见智了。别的不说,光是第一步就有两种方向:假定已经有一个乐器,可以发出声音A=300Hz,那么你希望另一个乐器发出怎样的声音与之配合呢?是1.5A=450Hz,还是0.67A=200Hz?第一步选定了之后,第二步的选择就更多了……这样,不同的选择,就产生了中国的宫商角徵羽、欧洲的DoReMiFaSoLaSi,以及印度的、伊斯兰的……不同的乐律体系。为什么只有几个调名?因为(同一体系中)只有那几个音调比较好听,比较和谐。其中最和谐的那几组凑在一起,就是和弦了。以上所说的,都是自然衍生出来的体系。所谓“自然”也者,就是从听觉上的和谐出发,按照2:1、3:2、4:3、5:3、5:4、7:4、9:8之类的数学规律,推演出来的。其好处是,听起来的确和谐悦耳;其坏处是,旋宫转调比较麻烦。比如说,A:B=1:2,A:C=C:D=3:5,A和B、C都比较和谐,C和D也比较和谐;但是B和D呢?B:D=18:25,可就不那么和谐了。一个八度里面,就那么几个音,还要塞一个不和谐的进去——可能还不止一个——不管是制作乐器的,还是演奏乐器的,都会发狂的。嗯,听众也会发狂的。于是,“不自然”的十二平均律闪亮登场了。他就是把一个八度等分成十二个半音——也就是说,把2:1开十二次方,得到1.05(后面的小数忘了):1——这就是一个半音的音程。两个半音,就是一个全音。Do:Re=8:9=一个全音,Do:Mi=4:5=两个全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Re:Mi=9:10=一个全音。我们当然知道Do:Re≠Re:Mi,8:9≠9:10;但是十二平均律才不管这一套呢。你要和他较真儿,你就输了。因为2的12次方本来就是一个无理数,一点都不和谐。它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乘方:它的平方≈Re:Do=9:8,它的四次方≈Mi:Do=5:4,它的五次方≈Fa:Do=4:3,它的七次方≈So:Do=3:2,它的九次方≈La:Do=5:3,……它的十二次方=一个八度=2:1——也就是说,虽然不自然,但是它可以“模拟”自然,模拟那些自然衍生出来的音阶。既然是模拟的,自然就谈不上多么准确,Do:Re=Re:Mi、8:9=9:10之类的,也就可以理解了。模拟的,当然比不上本来的好听。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完美地解决旋宫转调的麻烦。反正就这么十二个音,你再怎么旋来转去,也不过是在这十二个音里折腾,永远也不会出现18:25的尴尬场面。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十二平均律精确度不够高,模拟得不像。关于这个问题,古印度、阿拉伯的音乐家们深有同感。所以,阿拉伯有二十四平均律,古印度有七十二平均律,反正都是十二的倍数。十二倍数以外的平均律,比如楼主设想的十六平均律,我还没听说过。而且,二十四也罢,七十二也罢,真正用得上的,也就是一小部分;常用的,更是只有那几个——但是,计算起来却比十二平均律麻烦得多。
我不是学音乐的,天生听音不能,唱歌跑调。小时候的音乐老师,数学和物理又不大好(数学和物理老师都是音乐的门外汉)。她讲的乐理知识,只能回避有关的数学、物理问题。等到我们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的时候,当初的乐理知识都快忘光了。这些东西,都是后来脑补的。因此,楼上的发言可能有很多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因为2的12次方本来就是一个无理数,—————————————————因为2的12次方根本来就是一个无理数,
的话:我不是学音乐的,天生听音不能,唱歌跑调。小时候的音乐老师,数学和物理又不大好(数学和物理老师都是音乐的门外汉)。她讲的乐理知识,只能回避有关的数学、物理问题。等到我们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的时候,当初的乐理知识都快忘光了。这些东西,都是后来脑补的。因此,楼上的发言可能有很多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有些错误 关于印度和阿拉伯的 印度是二十一或二十二平均律
阿拉伯是偏向于中庸律的特殊律制
的话:有部分是老师口口相传~部分是与他人讨论学习~部分来源于教材~~律学问题推荐,相当有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律制~教材我没太看过基础乐理的,关于古典和声理论推荐一下杜波夫斯基的《和声学》,我是照着这本书学的,现代和声理论没太找到权威的教材,个人还是主要受教于老师的经验传授,只学到了点儿皮毛上的皮毛,让音乐专业的来推荐吧......不敢说研究。。。 anyway
最近小忙 没空写文。。。
平均律有很多种 都不是自然律 因为音频比不能构成最小整数比从六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二十一 十九
五十三 四十三等等 各种平均律都有只是十二平均律用得最多
的话:表示市面上的乐理教材真的不太好,有些方法还是需要老师教的,譬如判断调性,就需要靠分析节奏前的升降号来判断,这个就是有方法的,但是大部分乐理书都没有提到这个方法,实在是难以理解。这个所有乐理课本上应该都有升降号也是可以记住的 从一个b开始 往上是 F C G D A E B 然后就是这个五度列循环了也就是 bC bG bD bA bE bB F C G D A E B #F #C #G etc 一般用的范围是bG到#C当然 这些只是表示了关系调C调包括了C自然大调 C和声大调 C旋律大调a自然小调
a旋律小调 a和声小调其余五种中古调式以及很多种中国调式调式的判断很难 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
的话:为什么是十二不是别的数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啦。相差一个八度的两个音之间频率是2:1关系,那么在一个八度之内下一个最简的频率比是3:2。那么设置平均律的时候要尽量让两个音能构成这种频率关系。也就是说对于m平均律,相距n个半音的两音之间的频率比2^(n/m)足够接近3/2。这样只要对3/2取以2为底的对数:0.……n/m应该接近这个无理数。用连分式展开的方法得到一个不断逼近的有理数列:1/2、3/5、7/12、24/41、31/53、……这样就显而易见了,与十二大小相当的数字中,十二平均律能得到最好的纯五度。能比十二平均律更好的下一个是四十一平均律,不过一个八度分四十一个半音的话,绝大多数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都不可能演奏完整的半音列了。总的来说就是十二不大不小所以就选它了。以上全属个人yy……当时的原因没你这么复杂是因为生律了十二次之后得到的音和初始音很接近是一个不太完美的循环
的话:有些错误 关于印度和阿拉伯的 印度是二十一或二十二平均律 阿拉伯是偏向于中庸律的特殊律制中庸律?这个好像没印象了。能讲一讲吗?
的话:中庸律?这个好像没印象了。能讲一讲吗?中庸律很多种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今天买了本新的和声学,《二十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这本不错~~
的话:今天买了本新的和声学,《二十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这本不错~~但应该不是楼主想要的。
结果说道最后也没有什么推荐的书出现……
来推荐啊!!来推荐!!!顶上去!这样到最后都不怎么看什么怎么行啊!!!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调式滚轮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