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句子自强不息的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
>> 论语类解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立刻节省:&9.50
所属分类:
易经的智慧-5
最强大脑-陈俊生快速..
哈佛记忆课-过目不忘..
实& 用& 性&&& 按思想内容分类编目,方便读者按需求读。
完& 整& 性&&& 对《论语》内容不漏一章一句,保持原书整体风貌。
时& 代& 性&&& 围绕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努力开掘《论语》的现实意义。
通& 俗& 性&&& 语言风趣雅丽,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西汉以来,《论语》成为中国
识字人必读的一本书。大诗人陆游曾这样评说《论语》:&万卷虽
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可见《论语》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
位。《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由
于编纂年代久远,限于当时的条件,其编纂体例散乱且无系统,篇
名取每篇的前两三个字,与篇中内容不相匹配,给阅读带来不便。
在《论语》注释方面,虽历代都有,但既有错注的问题,也存在故弄
玄奥的问题,脱离大众实际。同时,过去的注释也存在历史的局
限,与现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
&&& 本书作者大胆地对原《论语》进行了改造。以《论语》全书为
对象,对原文不漏一章一句,根据每章的主要思想观点,按义归类,
全面给予重新编排,使篇名与内容相匹配,便于阅读。在释评方
面,紧扣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努力开掘
《论语》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深入浅出,通俗准确,尤其是作者简
短而深刻的评析,会使读者受益多多。具备中等文化程度的读
者,都可以读懂。本书编写体例和释评,创意新颖独到,在《论语》
解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一、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从开头的&做人篇&到&品鉴篇&为做
人处世部分;从&品鉴篇&到&史论篇&为从政治国部分;从&学习
篇&到结尾为教育部分。&品鉴篇&同&交道篇&、&人才篇&有着紧
密联系,既属第一部分,又属于第二部分,读者可互参阅读。
&&& 二、&为士篇&和&学习篇&有天然的联系。&务政篇&重点谈的
是官员的修养问题,它和&为士篇&、&君子篇&有一定联系。&六
艺篇&介绍的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但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是从政治
国部分的补充。这些互有联系的各篇,应当互参阅读。
&&& 三、&中庸&属思想方法范畴,它的联系广泛,具有综合性。因
此阅读本书任何部分,都应参阅&中庸篇&。
&&& 四、欲了解孔子师德和人生履历情况,可阅读&师表篇&和&圣
迹篇&以及书后附录。
&&&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自西汉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语》成为中国识字人必读的一本书。经过漫长的历
史岁月的浸润濡染,孔子的人格与修养、学识与言论、行为与理想,已渗透到中国
人的血脉之中。孔子的知识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人的价值取
向,孔子的人格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孔子的格言成为中国人的座右铭。孔子
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东西,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特色。在沧
桑历史中,孔子的思想一直在滋润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心灵,鼓励着中国人对理
性道德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 诚然,孔子作为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先哲,他的思想必然受到历史的局限,精
华与糟粕并存,但瑕不掩瑜。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这好比一件衣服,虽然
沾上几处泥巴,它需要的是洗一洗,而绝不会把一件好衣服扔掉。对孔子的思想
我们仍然要奉行取其精华的态度来对待。然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及其思
想也历经风风雨雨,饱尝世态炎凉。
&&& 也许现代青年已经不再熟悉孔子,但孔子在动荡的年代,以满怀激情的&救
世&思想。用毕生精力,从混乱中创造秩序,从乖戾中创造和谐,从不道德中创造道
德,用以拯救中国。他所探索和研究的是国家、社会、人类的永恒主题,是永远不
会过时的。孔子的思想永远照耀着人类社会驶向道德与和谐的彼岸。
&&&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综合国力竞争的
激烈,各种文化的融合与激荡,这个世界已不可以丰富多彩而概言之,而是更加错
综复杂,更加扑朔迷离,更加充满挑战。同时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体制和分配
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价值观念也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突出。尤其是一些腐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
渗透,正在使我们的部分青年良莠莫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耻不清,徘徊在道德
的十字路口。面对这样复杂的形势,中国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在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就经济去发展经济。文化作为维系国家经济和民族
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共十六大已
经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明确地告诉人们:&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
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
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中国特色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
和弘扬民族精神,公民的基本道德建设,是它的基础和核心。建设文明的和谐社
会,必须和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让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孔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原创文化,它必然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
中国为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弘扬和普及孔子的优秀文化思想,
既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迎接国际社会各种文化挑战的需要。
&&&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由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这其中或有后人的润色
与加工,但它基本真实地展现了孔子的伦理教育和为政治国等各方面的思想。它
涵盖广泛,论述精辟,真知灼见,独有造诣。《论语》是指导我们育人从艺、行医经
商、做人为官、从政治国的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
&&& 第一,《论语》是指导人们做人处世的好老师。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动物,是
因为人有人的基本要求。民间有句口头禅:&一撇一捺念个人&,&人要够那一撇
一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高级存在,就要学会和人相
处,和社会各种人群打交道,这样,他就要遵守人的基本要求,即社会大家庭的共
同规范,使自己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接纳社会和被社会接纳。这个社会化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人从出生的动物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这里就有很多知识、很多
道德需要知晓并自觉地遵守。不懂得这些,就难于立足社会,甚至孤立于社会之
外。因此,年轻人初入社会,要报效国家,要实现自身价值,要闯一条生路,学数
学、学文学、学物理化学等诸科知识,但首先要学&人学&,学习怎样做人,学习怎样
和人相处。做人是第一位的,是个基础,无论是做官经商、教书行医、做工种田等
等,一切都要从懂得做人开始。不懂得做人,则将一事无成。&人学&也是一门复
杂的学问,学好它也不是很容易。《论语》是中国原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学,它
对于做人的学问有精辟的论述,虽然讲在二千多年前,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甚至对
&以后几千年的人来说,仍是有指导意义的。打开《论语》第一页,从开篇的&学而
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的&三乐&,到《论语》最末一章的&知
命&、&知礼&、&知言&的&三知&,都在反复叮咛人们如何做人、为士、为君子。《论
语》对于做人的要求很具体。首先孔子要求做人要正直。他说:&人之生也,直,罔
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人,那些不正直的人虽然也活在世上,那
是他侥幸。其次是要求做人要有仁德,要有爱心。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告诉初登校门的学生,爱心要
从&亲亲&开始,逐渐辐射,扩大到&爱众&&亲仁&,同时还要做到谦谨诚信,实现做
人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地和社会人群相处。再者就是孔子关于义和
利的论述。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告诉人们在利益面前,君子应当
深明大义,无义之利不取,并反复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守德。这些
观点对于从政的人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都是非常有益的。还有一点是孔子反
复告诫人们要自觉修养自己,克制自己。孔子说,&克己复礼&,孔子还告诉人们,
&少之时戒色,壮之时戒斗,老之时戒得&,这些关于个人修养的名言,振聋发聩,读
之令人耳目一新。《论语》还有如何交友、处世的思想方法等等,不一一列举,但只
要我们展开《论语》一书,就仿佛走入关于做人、关于道德伦理的宝库,令你惊奇
万分;能够获得这些珍宝,就会使你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登上一个新层次。
&&& 第二,《论语》是完善从政为官者修养的箴言录。孔子一生致力于从政为仕,
他做过&委吏&,做过&中都宰&,做过&司空&、&司寇&,努力通过从政去施展他的
政治抱负,建设一个有秩序,有道德的和谐社会。孔子人生阅历很丰富,也积累很
多为政经验。同时,他又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教导弟子为从政致道而学习。他主
张&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鼓励弟子从政为官,教弟子如何从政为官,并把他
自己从政为官的经验传授给弟子们,见解精辟,独有造诣。人们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实际上还有&半部论语教做官&。《论语》不仅是人学,也是领导学。自古
而今,愿意做官的人多不胜数,但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官,怎样做好官,怎样才能
不失官,这些都是为官从政之人经常思考的问题,或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展读《论语》一书,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概括孔子的务政思想,首先
是要精选务政的对象。做官以做人为基础,如果能做到&修己以敬&,懂礼并正直,
且有一定从政才能的人,都可以成为务政的对象。季康子向孔子寻贤,孔子说&由
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这些人都可以从政。孔子还认为做官要经过一定的学习
和培训。孔子说:&先进于礼乐者,野人也;后进于礼乐者,君子也。如吾用之,则
吾从先进。&同时还强调&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无论世袭官员还是郊外之
民,都要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其次就是加强官德修养。孔子认为品德修养关系到
干部的工作成效。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为官者
&的才干固然重要,品德更不可缺。孔子反复强调为官要正,他说:&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在总结郑国子产的从政经验时指出,为官者必有君子
。之道四:&其行也恭,事上也敬,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孔子还要求为官者还要有
广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他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
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还要求为官者要率先垂范,要&先之、劳之&。再者就是
《论语》中孔子还讲了干部的工作方法,诸如和一把手的关系怎样处,怎样用人,
怎样处理疑难问题,还有干部的学养和仪表等。这些方面的论述都很精辟独到,
发人深省,读之必有其益。还有一点是干部最为关切的,那就是如何把官做好、把
官做稳的问题。孔子以殷殷的厚爱给当干部的出了一个护官符。那符上写着四
个字:&智、仁、庄、礼&。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
仁能守之,不以庄莅之,则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其礼,未善
也。&孔子这些话,说是护官符,实际上也给当官的敲敲警钟。&知及&是说干部的
才干,&仁守&是说干部的爱心,&庄莅&讲的是&威仪&,&礼动&是讲干部运用职权
开展工作要守德、守纪、守仪。不能骄恣自肆,以权谋私。或许有人说,把&礼动&
讲高了,超出了孔子本意,其实我们真正全面地了解&礼&的内容,就会得出,这样
讲是准确的反映了孔子讲话的原意。干部是国家的财富,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的关键。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论语》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
&&& 第三,《论语》是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的参考书。孔子生活在剧烈的变革年代。
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西周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也开始
崩溃,社会陷入&无道&的状态。对此孔子深感不满和忧虑。孔子认为社会失范的
原因是人的道德滑坡,荣耻颠倒,不能自觉的遵守周礼。孔子秉承文武周公之道,
满怀济世救民,创造道德的、秩序的、和谐的&有道&社会的热忱,提出并推行了自
己的主张。孔子终生热衷于政治,怀一腔报国热血,奔走呼号,但统治者始终对他
采取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反复体悟《论语》的一篇一章,从头至尾,无
论是讲道德仁义、从政治国,还是孔子收徒讲学,直至晚年修春秋、写易传、订乐删
诗等,都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论语》从头至尾都闪烁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论语》是一部政治学。古人评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看来并不为过。这是
因为孔子治国思想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即他所探讨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常说常
新的基本问题。尤其是社会转型完成之后,孔子的治国思想就显现出独有的调节
社会秩序的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方方面面。社会
是由人组成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此,孔子有其独特见解。
其一,倡导中庸思想。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
衡,强调通过对事物的&度&的把握,以避免或减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
&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二,是倡导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孔子又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第一道
防线,主张道德在先,刑随其后。实施以德治国有三条具体措施:一是坚持&正
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各守其德。二
是抓干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说:&上好礼,
则民易使也。&为官者实施社会管理,管理者本身必须做出样子。民有民德,官有
官德,官德带动民德,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三是倡导&仁爱、诚信、孝
悌、忠恕、无争&五大美德。和谐社会是以友爱、宽容、礼让、祥和为特征。仁爱以
成就人与人之间的亲和,诚信以成就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孝悌以成就家庭的和睦,
忠恕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积怨,无争以避免发生新的矛盾。这些美德化为社会人
的自觉行动,就能实现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因此,孔子大声疾呼并号召人们&克己
复礼&。阅读《论语》中孔子关于安邦治国的论述,并以此去认识我们的国家和民
族,总结历史的施政经验,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中国之所以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文明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主要
是源于周公对于&礼&的创制和孔子对&礼&的倡导。周礼已成为过去,新的文明
正在发生。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和谐社
会,现实特别需要的是一部反映并符合现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的道德新礼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礼范》。有了这个东西,就是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
基础和关键。其三,倡导以民为本。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就是说政府及其官员要怜民生之多艰,做事要认真,说话要算数,
要减少赋税,薄取于民,不误农时。把民本的思想贯彻到施政的过程中,就是杜绝
或减少行政行为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达到上下和谐同心。其四,就是倡导先富
后教。一次冉有驾车送孔子到卫国去,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冉有说,人口众多怎
么办?孔子答道&富之&,冉有又问&富之&之后怎么办?孔子回答&教之&。从这
则师生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首要的是让老百姓富
起来,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后就是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抓道德教育。孔子说
的&教之&是&教化&的意思,绝不可和今天的教育同义而语,它是指对全民实施道
德规范教育。其五,注重社会公平,主张合理分配,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孔子有句
大家熟悉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均不是平均,均是讲&各得其分&,是讲社会人人都能得到生存的权利和条件
等等。坚持对贫困者的救助,扶持就业,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存条件,是构建安宁
和谐社会之题中应有之义。总之,孔子关于构建和谐安宁社会的思想非常丰富,
笔者不能尽言。读读《论语》,对于我们的干部如何施政,如何管理一个企业、一个
&机关或一块地方,都会有很多启发。
&&& 第四,《论语》是启迪教育工作者智慧的活水源。孔子自&三十而立&始,开私
学之先河,引发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孔子的学校是一所流动的学校。
孔子无论身为高官,还是周游列国,身边都有学生跟随。孔子为官的俸禄,都成了
办学的经费。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教学影响和教育成就很大,声名播于
遐迩。孔子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以及他所提供的教育经验,较为完整地记
录在《论语》中。《论语》是一部思想丰富的教育学,对于我们今天广泛开展素质
教育来说,仍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其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校打破
了官学的一统天下,打开了庶民子弟入学读书的通道。&有教无类&思想的核心
是&平等&,用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去衡量现实的教育,&有教有类&的问题在
个别地方是否存在,应当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其二是孔子重德的教育思
想。《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学生德行也要通过学习得到,
是学生必学的内容,而且要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孔子的学生子张更进一步认为,
德行就是学问,是学问追求的更高境界。子张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也就是说,学问再好,
如果不懂得做人,也是没有学问。学习孔子关于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对于重智
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是一个很好的纠正,给那些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校
长们提个醒儿。其三是孔子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现
在或许是尽人皆知,但要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不容易,也是常说常新的教
研课题。学习《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论述,我们就会认识到,这里要求教师要有高
屋建瓴、游刃有余的知识,也要对认识规律、教学规律熟练地把握,同时也要有诲
人不倦、敬业钻研的师德。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读一读《论语》会使教育工作者
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其四是孔子的师德风范。司马迁说:&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展读《论语》的一篇一页,处处都可感觉到孔子作为师表的崇高
风范。向孔子学做人,学做师,学如何教书育人,都会有很多新的感悟,引导着教
育工作者向教育科学的更高层攀登。
&&& 第五,《论语》是富佐文学爱好者学养的珠宝库。《论语》教做人,教为官,教
施政,也在教文学艺术。《论语》不是文学作品,但仔细阅读每一篇每一章,我们会
感觉到好似走进吐鲁番的葡萄沟,漫山珠翠,而含英咀华,满口甜香;又似走进了
文学的珠宝库,满目琳琅,宝气珠光,目不暇收,令人心旷神怡。其一,读《论语》可
以丰富你的语言。《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是用口语写成,全书简练
通俗,雍容含蓄。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读之回味绵长。成为后来的名
言警句。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君子忧道不忧贫&等。准确的把握这些语言含义,将其恰当地运用到
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就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二,读《论语》可以提
高你的写作水平。《论语》中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行文技巧,简洁生动,人物性格
鲜明。比如,子路荷荼丈人章,记述荷蔡丈人留子路住宿,这一夜老人对子路所言
略去不记,却从第二天子路返见的回答中折射而出。采取这种方法叙事,既避免
了语言上重复累赘,简而不伤,内容依然完整。同时又耐人寻味,增强了语言魅
力。再如,象&侍坐章&中记述子路的&率尔对日&,曾点的&鼓瑟希,铿尔&的神态,
作者在记述中都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运用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的个性。子路
的粗犷与直率,曾点的超脱和清高,都跃然纸上,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文学爱
好者读之必会扼腕称奇。其三是端正文学创作思想。《论语》记录了孔子关于文
学评价、创作等方面的言论,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者仍具有指导意义。孔子从做
人和塑造君子人格的角度,评价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鼓励学生读诗,说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具有振奋精神、抒发情感、中和情性的作用。他要求
学生学做人、做君子,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孔
子对文学创作也提出了要求。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文学创作
必须端正思想,做到主题正确,思想纯正。同时还要求恰当地把握文学创作中的
&度&,像《关雎》一诗那样,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于孔子的倡导,确定了
中国文学温柔敦厚的评价尺度。孔子的音乐造诣很高。他曾对乐曲《韶》和《武》
作过评价。他说:&《韶》是尽美尽善,《武》是尽美未尽善&。他要求文艺创作应当
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使二者相得益彰,做到尽善尽美。读一读《论语》,体
会一下我们文化先人关于文学文艺的论述,就会使我们走出一条正确的创作之
&&& 总之,《论语》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老的、原创的、优秀的传统
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论语》一直为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
格形成,塑造了无数立德、立功、立言的志士仁人。时至两千多年之后,孔子的思
想依然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调解社会秩序的作用,它依然是指导现代人处世做人、
为官从政的教科书。在构建和谐中国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孔子,需要将他的
思想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继续发挥《论语》的教化人民群众、调解社会功能的作
孔子以道德的、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一生追求经世致用,由此产生的
&孔子思想,无论是讲做人,讲致仕,讲治国,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论语》具
有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特点。它不是天书秘籍,被束之高阁,如同孔子其人一
样,也只有经世致用,才能发挥它的自身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需要
孔子这位文化先哲的思想。但是把《论语》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发挥《论语》的
教化人民的作用和调解社会功能的作用,《论语》与人民大众之间仍然存在一些
距离,有大量具体工作需要做,即对《论语》的解构和重建工作。就《论语》而言,
主要是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 其一,关于《论语》的构造问题。《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辑整理。书中收藏了500多则关于孔子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一些片断
记录。这些片断经后人的略加分类,大体上分为20篇,形成了《论语》的基本框
架。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在世间销声匿迹,几乎灭绝。到了西汉,朝廷下令收
集前人之书,秘藏《论语》者纷纷向朝廷献书,这时《论语》出现了三种版本:有《鲁
论语》20篇,为鲁人编写,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的篇目即由此而定。有《齐论
语》22篇,由齐人编纂,和《鲁论语》大致相同,比前者多出《问王》、《知道》两篇。
有《古文论语》21篇,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篇目和《鲁论
语》大致相同,只是将《尧日》中的&子张问&以下单独分篇。西汉后期官位显赫的
经学博士张禹,以《鲁论语》为主,编成一个修订本,时称《张侯论》。东汉末年,经
学大师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考《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对
《论语》加以修订,并结合时政需要和个人的理解给以注释。这个修订本流传之
后,其他版本的《论语》就逐渐失传。流传于今的《论语》版本,基本上就是郑玄编
纂修订的版本。纵观《论语》编辑过程,《论语》是由多人撰写、多人编辑整理的。
成书之时,可能只考虑了竹简的长短多寡轻重,而没有按片断的义项进行篇目的
分类。《论语》的篇目名称只取每篇的前二三个字,如《为政》、《雍也》、《公冶长》
等,它只起到了符号的作用。《为政》不都是讲&为政&,《公冶长》也不是该篇专谈
&公冶长&。采取这一种方式编辑《论语》,必然会给读者的阅读增加麻烦和困难,
即使从事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也须颇费一些功夫,他还需要摘录、分类和综合
等,而孔子某一方面的言论分散在各篇之中,这种摘录或许有所遗漏而影响到研
究成果。就一般读者来说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比如一位领导者想要读一读《论
语》施政治国方面的论述,一位教育工作者想要读一读《论语》关于教育方面的论
述,那他只能阅读《论语》全书,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因为《论语》没有按照义项去
分类结构。然而现在有时间阅读全书者不多,何况读《论语》并非是读现代小说,
没有决心和耐心是读不了《论语》的。
&&& 其二,关于《论语》释译上的问题。从东汉末年郑玄注释《论语》开始,对《论
语》的注疏历代都有。有三国时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
代还有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等。其中朱熹的《论语集注》,轻名物训诂,重义理分
析,是《论语》注释的集大成著作。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打破门户之见,详采各
家之说,并融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其学术价值较高。白话文的出现,钱穆、杨伯俊
等较早地开始了《论语》的通俗化工作,为《论语》走近大众做出奠基性的贡献。
等到了教育部将《论语》列为&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后,为《论语》作注作
译者多不胜数。历代学者对《论语》注释和翻译,为《论语》走近大众,提高民众的
道德修养做出了贡献,功不可没。但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来看这些译
释,还存在不足:一是阳春白雪,脱离大众。这些书籍以文言或半文言注疏,使《论
语》变成了凡人难懂的书斋理论,与大众生活、现实社会和文化水平完全脱节。尤
其是将西方一些哲学观念套在《论语》上,使《论语》失去本义。尽管一个世纪以
来,哲学史家写出一本本有关《论语》的著作,但《论语》一直在少数人的圈子里
转,《论语》仍然束之于象牙之塔。二是画蛇添足,无据升华。《论语》是语录体著
作,对《论语》予以阐发,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本无可厚非。但后儒把自己的东
西强加给孔子,诸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三从四德&的&三从&,还有把妇女
&从一而终&和裹脚等等,都加到了孔子身上。这些无根据的&升华&和拔高,脱离
了孔子的思想本意,损害了孔子和《论语》。三是避难就轻,因错不正。对于注释
翻译中出现错误,当所难免。有些则因作者望文生义,不够认真;有些是因为《论
语》文字过简,缺少语言环境的铺垫,产生不同的理解也是在所难免,读者也只能
见仁见智。但有些可以确定的,就应当纠正过来。比如《学而》篇中有子夏&贤贤
易色&一段话。对&易色&二字理解就存在两种看法,一种将&易&解释成&轻视&,
将&色&解释成&女色&,翻译成&对妻子应注重她的贤德,而不应注重她的相貌。&
另一种将&易&字解释成&改变&,将&色&解释成&态度&、&看法&。翻译成&尊重
这个人的贤德,就会改变对这个人的看法。&笔者认为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关键是
在&贤贤易色&之后是加句号,还是加分号的问题。加上句号之后,我们就会发现
这段论述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三段论: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起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 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
&&& 经过这样的标点之后,我们会发现&贤贤易色&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格言,子夏
将其拿过来,作为理论根据。它与后面&未学而谓之学&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另
外,《论语》对语言的推敲是非常精细的,&贤贤易色&与后面的&事父母、事君、与
朋友交&不能构成整齐的并列排比句式,如果强行将&色&解成&女色&,与其后面
三件事并列,原作者不会采用这种句型去表述。
&&& 总之,旧版《论语》的编排结构及其释译,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我们的目标
&是要通过普及《论语》知识,发挥《论语》的教化功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水
平,构建道德的、秩序的和谐社会。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旧版《论语》难堪如此重
任。我们有必要对《论语》重新结构和给予准确的通俗的释译,也就是要对《论
语》做一翻新的改造,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和大众化。这样《论语》走近中国大众
亦非难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笔者以童头齿豁之年,不辞劳作之艰,五年笔
耕不辍,撰写《论语类解》,以期为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力。
&&& 所谓&论语类解&者,按义归类、结合现实加以新解是也。《论语类解》的面
世,或许在《论语》的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为普通民众阅读《论语》开
一方便之门,或许也为国学研究者、哲学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查阅条件。
&&& 1.《论语类解》的结构。全书以原《论语》全书作为重新结构对象。原书的内
容在本书中既不做遴选,又不做节录,不遗漏一章一句,内容与原《论语》相同。在
编排方式上,采取以义项分类分篇,兼顾其他的编排方式,全书仍定为20篇。全
书以&做人篇&为第一篇,以&学而时习之&领起全书,以记孔子人生经历的&圣迹
篇&为末篇,仍以孔子关于君子&知命、知礼、知言&终结全书。全书以义项归类,
读者可根据所需,查阅内容,不必耗时费力阅读全书。比如读者想要了解有关&做
人处世&的内容,可从第一篇&做人篇&开始,阅读到第八篇&品鉴篇&。领导者想
要了解一些&为官施政&的内容,可以从第八篇&品鉴篇&开始,读至第十四篇&史
论篇&为止。如果想要了解单项内容,比如中学生想要了解怎样交朋友、怎样把学
习搞好,当干部的想要做个好官,当知识分子想要做个好知识分子,只要查阅目
录,都有专篇论述,阅读中可各取所需,用时短而收益大,事半而功倍。
&&& 按义项分类编排是项繁难的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怎样按义项分类,按
什么义项分类。《论语类解》确立的20个篇目,既要考虑原书的内容,又要兼顾社
会生活的实际,达到既反映原书思想风貌,又便于读者阅读。&仁&是孔子思想核
心,&礼&也是孔子常说的话题,&道德&是原书的主要内容。反复阅读原书,孔子
论&仁&、论&礼&、论&道德&,都是由具体事件而发,有的从个人修养角度去讲,有
的从处世角度讲,有的是从治国角度讲,出发点各有不同。如果将&道德&、&仁&
或&礼&立为篇目,其他篇目就难于成立,而且有害于《论语》的丰富性。二是在20
个篇目确立之后,如何对原《论语》各章进行归类问题。按义项归类,有的章节简
单,内容单一,归类比较容易。如&其身正,不令而行&之类。有的兼有两三个义
项,就不好归类。比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讲的是中庸,又是讲处世,又是讲施
政。考虑到《论语》说及中庸的内容不够饱满,将其划到&中庸篇&。有的虽然有
两三个义项,但以其中的名言警句为着眼点,确定划分的所在类别。有的兼事兼
义,如&侍坐章&、&子畏于匡章&,事重则归事篇,义重则归义篇。然后在其他章节
的&评析&中加以补充。三是每篇之内不再分类分目。因为再分类目就失于零散,
而且不易划分,更不利阅读。
& 2.《论语类解》的释、译、评。孔子一生致力于建设道德、秩序、和谐社会,他的
学问的特点是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论语》不是天书,不是舍利子,秘不示人,或
可望不可即。普及《论语》知识,关键在于通俗,使之浅显易懂;关键在准确,不致
搞错本义。因此《论语》的通俗化和准确化既是现实需要,又是大势所趋。因此,
《论语类解》采用&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四个小板块的结构形式,每篇之前加
&本篇概说&予以介绍,通俗地讲解《论语》。在注释方面,笔者博采众家,择善而
从,力求简洁明白。在译文方面,力求明白易晓,通俗准确。注释、译文和评析,根
据该章的难易程度,有的三者皆有,有的略去一两项,以求简洁明快。
&&& 在&评析&方面,其指导思想是力求准确反映原文本义,辅导阅读,加深理解,
提高阅读水平。&评析&是作者几年来呕心沥血、颇下功夫的一块。虽然每章的文
字并不多,但将其写好并不容易,有的甚至写了二十几遍才算定稿。评析也免不
了附加上作者的心得体会,但力求符合原文本义,不致画蛇添足。在写法方面也
从该章的难易深浅和特点多角度评说,写法力求新颖活泼,词采雅丽,使读者能够
感觉到文学上的享受。有的是通过解说,帮助读者理解;有的是串联其他章句,或
其他先贤名句,通过串讲,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有的是评说之中有意不把话讲
尽,留出余地让读者思考;有的是从文学角度给以赏析,让读者体会一下《论语》
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论语》经过这样的&类解&之后,和原《论语》比较,《论语类解》具有如下的
优点:其一是方便。经过条分缕析,《论语》的内容得到系统化、科学化,读者只要
查阅目录就可随心所欲地阅读全书,读到想要阅读的内容。《论语类解》和原《论
语》一字不差,一字不少,内容完全相同,但读者可获得更加清晰和条理化的内容,
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其二是通俗。导语概说、注释、译文、评析,力求浅显准
确,不作玄奥难懂之言,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可阅读。
&&& 《论语类解》在《论语》编纂史上,堪说首创。限于水平,不尽如人意之处必然
存在,诚恳希望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批评指导,使之臻于完善。读者可做引玉之
砖读之。倘能使读者阅读本书之后,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则幸甚!
&&&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
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胡锦涛
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
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诗》日:&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国祚以和谐为本,和谐以新民为本,新民以道德
为本,道德以灌输为本。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向社会全面灌输和宣
传一切优秀道德文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道德自觉。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必然,
也是现实的需要。
&&& 在先秦思想史上,孔子只是诸子中之一子,儒家只是百家中之一家,但在悠悠
的历史长河中却能历久弥新,孔子及其《论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和中国、中华民
族连在一起,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文特色。孔子的学问是经世致用的实学,它不谈
空灵,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实际,孔子所言都是社会人生的常道。他在理论上回答
了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和超时空的调节社会功能的价值:一方面是
孔子的思想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另一
方面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需要汲取孔子思想文化中的部分精华养料。孔子思想
走进中国大众,必然会促进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必然会促进社会政治文明
&&&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相
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运动。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它的进步、完
善与提升,必然会更有益于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也
是诚信经济。经济活动中行为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必然会使市场经济的环境得
到改善和优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任务。&道德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规范,更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
根本任务。和谐文化需要道德文化、道德思想作基础。抓住了道德文化建设,就
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只能是以
&形成符合传统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目标,既体现文化的继承
性,又反映着时代的特征。
&&& 孔子是中国古代圣贤先哲.他一生致力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他的学说的核
&心就是通过建设道德与秩序的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的安详与和谐。可以说孔子的
学说就是道德的学说,和谐的学说。他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和谐文化的集大成
者。孔子的学说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论语》一书之中。因此,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前提下,普
及《论语》的道德文化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和谐文化,进而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是
大有裨益的。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
化。我们需要孔子!
于文斌日撰于鸿丁园
治国篇第十二
【本篇概说】&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仅高度地评价了《论语》
的社会地位,也介绍了《论语》的内容。《论语》论做人、论中庸、论学习、论教育,
无不和政治、和构建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论语》中关于&安
邦治国&的论述很丰富。本篇主要汇集的是《论语》中关于治国的方针、方略与原
则的一些论述。其主要内容是:
&&& 第一,以德治国。所谓以德治国,就是反对以暴力为单一统治方式,提倡以德
服人,靠道德教化去引导民众从善。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通过道德教化,启动人们内在的
善恶是非荣耻观念,使人自觉地去恶从善。《论语》还特别强调以德治国,加强道
德建设的必要性:&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有子也说:&其为人也
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因此有子特别强调治国要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还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措施和方法,其一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
各层人士,都要按自己的职责,去恪守其德。其二是抓干部。干部是关键,孔子
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干部的模范形象,必然会带动社会
的文明进步。其三是提倡&仁爱、诚信、孝悌、忠恕、无争&五种美德。
& && 第二,德法并用。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并不否定以法治国。他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子承认法治的&民免&作用,不足之处是受处者不知
荣耻,无是非善恶观念。德治与法治互有短长,将其结合起来,可以互相弥补,臻
于完美。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又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
仁&。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取消刑罚是在人民道德素质极大提高以后的事情。没
有法律的保障,以德治国也不会有力。
&&& 第三,斥郑远佞。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
家也。&又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歌曲音乐直接影响
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好的可以励人向上,郑声会导致人们道德滑坡。因此,孔
子主张治国必须&放郑声&。再者就是&远佞人&。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哉,
&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又患失之,故其无所不为也。&孔子认为这种&鄙夫&从
政,其特点就是常以&巧言令色&去迷惑人,而且灵魂的深处是&鲜矣仁&,有&利口
之覆邦家&之危。因此治国要抓好干部工作,使仁者当其位。同时还要量德才而
用,因人制宜。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并且还要注意选好一把手,即&中行而与之&,狂狷者不可做一把手,只能做副职,
这有利于稳健地施政。
&&& 第四,察情治本。孔子说:&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
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政治家
治国,犹如医生治病,要对症施治。因此,政治家必须研究民情,根据民情的变化
而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孔子搞了社会调查,发现了民情的重大变化。这也许是
孔子在大司寇的任上所得到民情印象。因此,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
无讼乎!&孔子的意思,治讼要治本,治本才能无讼,社会才能安定。治本就个案而
言,就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虽然是&礼之用,和为贵&,但是&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治本就大范围而言,就要进行民情调查,制定适宜的方针政
策,对症施治。
&&& 第五,先富后教。孔子时代是战乱年代。富强是各诸侯国的发展目标。孔子
也积极地探索这一课题。孔子的设想是三个步骤,先是增加人口,二是富裕百姓,
三是教化民众。孔子的看法是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项治国大事都抓起来,
不可偏废。
&&& 第六,生存保障。能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孔子治国思想所追求的重要
目标。当子贡问到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这不仅是&仁&,而且是&圣&了,连尧舜
那样的圣君都难以做到。因此孔子要求为官者能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心存爱心,造福百姓。孔子还主张合理分配,反对贫富悬殊。他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不是平均,讲的是&各得其分&,通过&各
得其分&,以保证社会的安定。
&&& 子日:&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 (为政篇001)
&&& ①为政以德:即以德为政,状语后置。②北辰:北极星。③所:位
置、处所。④共:同&拱&,环抱,环绕。
&&& 用道德教化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那样,它居于自己的位
置,而群星却环绕着它。
&&& 这一章只记录了孔子一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阐述了孔子为政
治国的原则立场&&以德为政。二是用群星拥北作比喻,阐述了以德为政的社会
功效,即为政者安,受政者聚。《四书集注》对为政以德的社会功效做了深刻的阐
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
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古人非常重视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吕
氏春秋》说:&德者,万民之宰也。&&德,国家之基也。&
&&& 本章孔子所言,虽然很通俗,但准确地理解并非易事。第一是要弄清孔子为
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从社会背景上看,孔子生活的春秋年代,是一个动乱年
代,周初所确定的道德秩序已被打乱,礼崩乐坏,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为政以德已
成为社会现实之需。孔子生活年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代表不同阶级和集
团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为政主张。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不仅是在&争
鸣&中一较高低,也是在界定儒家学派同其他学派的区别,以利于推行自己的主
张。从为政的目标看,孔子认为政者就是&正&,&为政以德,正其不正&,这是和为
政的目标紧密联系的为政措施。
&&& 第二是要搞懂&德&的涵义。我们现在常以&道德&来释义&德&字,其实在孔
子时代,&道&与&德&各有其义,二字很少连用。古人的解释是:&德者,得也。&是
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庄子》解释:&通于天地者,德也。&讲的是&好行为&,
通晓并遵守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法则便是德。《管子》解释:&化育万物谓之德&,讲
的是好行为所收获的物质成果,即推动社会与自然的进步与发展便是德。朱熹的
解释是:&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讲的是精神上的成果,即行为符合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和规则,并从中有所得悟,并将这种得悟作为行为规则而坚持
下去,便是德。从这些解释中我们看出古人对&道&与&德&的认识,即&道&是
&德&的基础,是&德&的依据,是&德&的标志;&德&是&道&的升华,是&道&的外化,
是&道&外化于人的规范行为。就为政而言,就是把&道&升华和外化于为政的出
发点、归宿和整个过程中。
&&& 第三是要明确为政以德所包含的内容:其一是为政者的自身要垂范。孔子
说:&修己以安百姓&,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二是体现在为政过程中,即坚
持&恭、宽、信、敏、惠&,坚持&温、良、恭、俭、让&,坚持&使民也义&等优良为政品
德。其三,是体现在为政的目的上,坚持导之以德,通过道德教化,使全体社会成
员都能守德守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现社会的安宁和
&&& 孔子坚持为政以德,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但并不否定法制在为政中的作用,
这一点孔子心中很清楚,他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如有王者,必
世而后仁。&从中我们可以全面弄清孔子的为政思想,即在重视道德教化的同时,
并不否定法律在为政中的作用。
序&&& 言&&&&&&&&&&&&&&
做人篇第一&&&&&&&&&&&&&
为士篇第二&&&&&&&&&&&&
君子篇第三&&&&&&&&&&&&
修养篇第四&&&&&&&&&&&&
中庸篇第五&&&&&&&&&&&&
处世篇第六&&&&&&&&&&&&
交道篇第七&&&&&&&&&&&&
品鉴篇第八&&&&&&&&&&&&
人才篇第九&&&&&&&&&&&&
民本篇第十&&&&&&&&&&&&
务政篇第十一&&&&&&&&&&&&
治国篇第十二&&&&&&&&&&&&
论兵篇第十三&&&&&&&&&&&&
史论篇第十四&&&&&&&&&&&&
学习篇第十五&&&&&&&&&&&&
教育篇第十六&&&&&&&&&&&&
六艺篇第十七&&&&&&&&&&&&
弟子篇第十八&&&&&&&&&&&&
师表篇第十九&&&&&&&&&&&&
圣迹篇第二十&&&&&&&&&&&&
附录一:孔子年表&&&&&&&&&&
附录二:《论语》弟子表&&&&&&&
附录三:《论语》与《论语类解》对照查阅表
附录四:主要参考书目&&&&&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