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添加剂为什么,闻着味道都差不多,一种火腿浓香型和酱香型的区别,很怪味,比如猪肉香精,根本没有一点是猪肉香味,a

解秘一根火腿肠的18种成分,你吃的安全吗?
解秘一根火腿肠的18种成分,你吃的安全吗?  
  一个煎鸡蛋,两根火腿肠。
  对于我这样的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人来说,这是最省事的早餐。正由于食品工业的发达,现在我的饮食生活变得如此丰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买到想吃的东西。
  与惨白的工业鸡蛋比起来,两根红色的火腿肠更能诱惑我的胃:
一根猪肉鸡肉混合火腿肠,45克;一根鱼肉火腿肠,80克。
  它们的价格很低廉:猪肉鸡肉的只要1元,想吃上鱼肉的,我得花上1.5元。它们也确实够方便,不需要加热,撕掉肠衣就能吃。作为早餐,它有点简单了,但是两根香肠所蕴含的400千卡热量,已经足够保证我一个上午的需要。
  剥开包装皮,它在我的胃里搅动。说实话,它的味道还凑合,但绝不是肉的味道。在猪肉当牛肉价卖的年代,1元一根的火腿肠,当然不可能是纯肉。
  《北京青年报》刊登着这样的一则消息:广东市场又检出瘦肉精生猪,而电视里,一个营养学家正忧心忡忡地警告说: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非食用物质的非法添加,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健康。
 我突然对那根已经吞进肚子里的猪肉鸡肉火腿肠感到担心。谁能保证它没有添加什么奇怪的物质?它会把我体内的平衡搞坏吗?我仔细看了下残留在手中的红色塑料火腿包装。还好,它不是产自广东。
 这根45克的火腿肠的配料称得上复杂:猪肉、鸡肉、水、淀粉、蛋液、白砂糖、植物蛋白、食用盐、
食品添加剂(增稠剂、水分保持剂、食用香精、增味剂、山梨酸钾、红曲米、D_抗坏血酸钠、亚硝酸钠)、猪骨提取物。
 有多少人会如此认真地阅读一根火腿肠的配料说明?它居然包含了18种物质!红曲米、D_抗坏血酸钠、亚硝酸钠,这些陌生而拗口的化学名词,和实验室随时能着火的化学试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仿佛闻到了漂浮在医院走廊里的那股福尔马林的味道。于是,我决定马上出发,去了解一根火腿肠的生产过程,看看这些成分是如何添加进去的。
安全的阴影:瘦肉精
 通过GOOGLE,我找到这样的资料:从1987年中国第一根火腿肠在洛阳春都诞生以来,目前,我国共有火腿肠生产企业30—40家左右,火腿肠产量占整个肉制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年销售额达500亿元。一位业内人士说,中国人每年要吃掉几百亿根的香肠,东北、华北人最爱,北方的市场明显好于南方,所以国内火腿肠生产量较大的企业,比如双汇、金锣、雨润等,多半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占到全国总量的80%以上。
 在北京,想找到一家火腿肠厂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生猪养殖的条件限制,使得一些北京本地火腿肠企业已经停产了。最后,北京顺义的鹏程食品公司,接纳了我的要求。
 鹏程食品公司,前身是北京顺义肉联厂,已经有50多年历史。它拥有北京最大的安全生猪养殖基地和最大的生鲜肉加工基地,年屠宰能力达到300万头,每天供应北京大概40%的鲜肉市场,但火腿肠生产并不是他们的主项。
 肉联厂的好处,就是生猪饲养、屠宰和生产都是一体的,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安全系数。他们每天屠宰6000头猪,这些生猪以玉米等纯粮饲料喂养。
 “像我们这种养殖规模庞大的企业,根本不会使用瘦肉精这种化学添加物,根本犯不上!”鹏程食品公司研发部工作人员刘昌蓉强调说。
 显然,上个月发生在广东的瘦肉精事件,让各地的猪肉加工企业都倍感紧张。
 2月份,广州有70人因食用“瘦肉精”中毒,“毒猪”来自湖南省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经营者伪造检疫合格证逃避检验。对于广州人来说,这不是第一次。2001年,广东发生首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导致信宜县和河源两地1200多人中毒,引起了业内重视。3年前,219头瘦肉精超标的生猪在广州被查获,湘潭生猪因此遭广州封杀3个月。而在全国,中毒事件屡有上演。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不同的包装,代表着它的两种身份:当这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化学原料装在玻璃容器里,它是一种治疗哮喘的处方药原料。由于运动员服用盐酸克伦特罗能长肌肉,属于兴奋剂范畴,而被阻挡在零售药店外,药品批发企业只能向医疗机构、特定企业定点供应;当这种化学原料,按每公斤、甚至几克分装在一小包一小包的塑料袋里,它改叫“瘦肉精”,由人药变成了兽药,身价也翻了几番,来去也更自由。它在2004年的身价是每公斤3000元人民币,现在行情有所上涨,进入地下销售渠道后,到了猪贩子或者养猪户手上时,身价已变成每公斤元人民币。
 在地下市场,购买瘦肉精原料的销售渠道由两类人维系,一类是饲料厂的业务员,还有一类人是猪贩子,实际上,这是使用瘦肉精最大的人群。在湖南娄底,猪贩子甚至跟养猪户挑明,喂了瘦肉精的猪,价格多加一角,没喂少一角。
 在鹏程食品公司,我看到每头猪都需要经过安全检测,印上检疫合格证才能屠宰。这是中国目前最常见的生猪安全管理模式,但是生产、检测、监管领域的管理缺失和落后手段,使得私自屠宰的小厂给猪添加瘦肉精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些小厂超量添加,目的就是为了生长得快。”刘昌蓉说。
 1980年代初,一家美国公司发现弃用的支气管药盐酸克伦特罗可被猪大量吸收,还减少脂肪沉积,明显增加瘦肉率。1980年后期,一些养殖企业和饲料公司将这一“发明”带到了中国,成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推广。一般来说,瘦肉精在出栏前半个月开始喂,效果很明显,长势每天3斤左右,而没有喂瘦肉精的猪只有1.5公斤左右,猪的毛色又好,对于养猪户来说,也是有利可图,而猪贩子赚得更多,以一车生猪120头来算,也有2000多元钱。
 但是,只要每公斤猪肉残留几微克盐酸克伦特罗就能引发中毒症状,迅速造成心率过速,同时使细胞内血钾降低导致心律失常。对原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更易发生心肌梗死。在发生多起中毒事件后,1999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专项查处,但瘦肉精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再难合上。
 除了瘦肉精外,还有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违禁饲料的添加,这是生猪屠宰前生产环节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化危机,但是时至今日,这个威胁仍然没有得到解除。
  养眼的视觉:色素
  猪栏里,6000头生猪正等待着被宰杀。这是鹏程一天的屠宰量。
  上午,从一头被屠宰后的长白种猪切割下的肉块,经过10个小时的冷却排酸之后,被工人推送到选修车间。
  熟练的操作工人操起手刀,把附着在肉块深处的筋膜和碎骨一一剔除,并初步分类:五花肉来做培根,1号肉(脖子部位)做梅花肉。4号肉(后臀尖)和2号肉(肩部)做火腿肠。
  这些区分好的肉块,随即出现在一侧的注射车间。这儿的场景让我有点紧张。身着类似防化服的工人,只露出两只眼睛,仿佛电影《生化危机》里的场景。
  操作间的温度控制在10摄氏度。一个强壮的工人,倾倒一桶粘稠的液体,红色,完全覆盖了码放在不锈钢桶里刚刚选修过的猪肉块。
  “那些红色的水,是腌制液、盐,还有味精。”刘昌蓉说。
  “为什么它是红色的呢?”我好奇。
 “红色是红曲红,这是添加的一种色素。”她解释,添加色素后,未来的火腿肠便具有鲜嫩的肉红色,还有一种名字更为夸张的色素“诱惑红”,也在普遍使用。在食品行业,好的卖相是必不可少的。
 “红曲红”就是红曲米磨碎以后的粉末。把红曲霉接种到蒸过的大米上,培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得到红曲米了,主要含有潘红、梦那红、潘红胺、梦那玉红胺、梦那玉红和安卡黄素等多种成分。红曲红天然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量是非常少的,一般是100g肉制品中添加色价为100的红曲红0.02%左右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着色效果,因此从用量上来说它在肉制品中的使用是很廉价的,而相对于许多人工色素如胭脂红来说则是相对的安全。
 生产商熟知:消费者喜欢这种诱惑。“现实中,很多人都很喜欢肉制品那种红红的颜色。这样生产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刘昌蓉说。
 在注射车间,这道色素腌制的过程几乎大小通吃。这个“码味”兼“上色”的工序,决定了火腿肠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北京超市的货架上。那些色彩鲜艳得有点夸张的火腿肠,显然和我在家煮的肉色差很大。当然,如果添加点红曲红,我就不会再抱怨自己的厨艺了。
为了食品更美观而添加色素,但是它安全吗?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一直在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色素的了解,有意无意地把“食用色素”和“工业色素”混为一谈。实际上,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她说:“国家许可的色素只要卫生检验合格,并按剂量、范围使用,就可以合法地添加于食品当中。非食用色素是绝对不能加入食品当中的,加入即是违法行为。”
 比如说,日落黄、胭脂红和焦糖色素是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色素,多数国家都在用。我们常喝的可乐的颜色就是大量焦糖色素带来的;做糖葫芦熬糖的颜色就是自然产生的焦糖色素带来的。苏丹红则不同,它是非食用色素,就好比涂墙、画画用的染料,是绝对不能用在食品中的。
 但是现实中,滥用色素的危险并不鲜见。范志红发现,一些餐饮店热衷于给熟肉增色,以至于市场上几乎买不到褐色的酱牛肉,牛羊猪肉都是粉红色的,熟鸡肉不是红色就是漂亮的嫩黄,但这都不是正常的颜色,而是加入了很多色素或亚硝酸盐发色剂。
 一次,范志红吃了某餐厅著名的“老鸭汤”,她发现应该煮熟后呈现灰白色的老鸭肉,却色显粉红,风味口感类似中式火腿。范的专业知识告诉她:如果用红曲之类来染,应当是鲜红色才对,不会是这种粉红色。“毫无疑问,这肉是经过亚硝酸盐发色的,而且量用得不少,顿时我食欲大减。”
 肉类中富含氨基酸和其他胺类物质,和亚硝酸盐结合之后,非常容易生成致癌的亚硝胺类物质。“假如没有准确的称量定量,很难保证亚硝酸盐的用量精准程度,应用过量造成致癌物残留的危险是相当大的。”范志红提示,“还没有证据把检验合格的食品色素说成有毒物质。”
 生物学博士方舟子认为:色素只是改善食物的颜色,让食物显得好看,但不一定非用不可。
 各个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美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一般比中国严格,更新换代较及时,例如有些合成色素因被发现可能是致癌物,而在美国被禁用,包括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但在中国还在合法使用。由于日落黄、喹啉黄、酸性红、诱惑红、柠檬黄、胭脂红这六种色素以及苯甲酸这种防腐剂被发现能导致儿童活动过度,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在2008年4月建议食品企业到2009年时自愿停止使用这些添加剂,它们在中国都还在使用。
 “国外也注意研发更安全的添加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很落后。”方舟子说。
 下图:注射环节的工人们正在给肉添加腌制液,防腐剂等添加剂此时加入
&保鲜的风险:防腐剂
  在注射车间,和色素一起添加到火腿肉里面的,还有防腐剂。
 这个过程叫“注射”的确合适不过。腌制完毕的猪肉被工人输送到机器中,反复摔打,调配好的红色腌制液体通过机器针头的压力,注射到肉里面,反复揉搓、充分吸收。
  “好比给这些肉做按摩,把该加的佐料一次性加够。”刘昌蓉说。这是制作火腿肠的关键一步。今后我们在包装上看到的配料成分,基本在这个过程全部添加完毕。
  它们包括:色素、盐,味精、防腐剂和保水剂。
  以90克的火腿肠为例,色素不到0.1%(有些产品是不加色素的)。盐一般在2%左右。保水剂是磷酸盐,目的增加火腿肠的弹性和切片性,比例在0.3%(各个产品比例不同),防腐剂包括山梨酸钾和乳酸链球菌素,比例在0.1%,一般都是复合使用。
  之后的滚揉车间,机器继续翻滚搅拌,让腌制液继续深入肌体,让岩溶蛋白流出,使之成分紧密,最终具有良好的切片性。
  然后是灌装和蒸煮。70摄氏度、30分钟(根据火腿肠大小差异时间不同)的蒸煮程序之后,每天有20吨左右的火腿肠,从这里走向了北京的市场。今天的火腿肠加工采用了和过去高温蒸煮完全不同的低温技术。平均七八十摄氏度的低温,是为了保持肉质的软嫩弹滑口感。
  刘昌蓉说:“如果没有这些防腐剂,火腿肠几天就坏了。消费者在超市就什么也吃不到。”在我早上吃的那根火腿肠包装上,保存期限写着是“两年”。
  但是添加与否,学问很多。熟食部生产总监刘尔卓刚拒绝了一个四川客户的发货要求,“流通环节太长,不加防腐剂怎么行?不然运到这么远的地方,很可能就坏了。”刘尔卓说。
  火腿肠的生产有销售半径,一般多在本地市场。他说:“就我自己的消费经验来说,我到超市购买食品一是买有保障的大品牌,一是购买保质期短的。”
  防腐剂是各类食品添加剂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品种,我国到目前为止只批准了32种允许使用的食物防腐剂。2000年以前,化学合成的防腐剂是中国食品市场的主流。化学元素以苯甲酸钠、三氯酸钾、亚硝酸盐为主。其中多用于在午餐肉中防腐、发色的亚硝酸盐,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杀伤性,是潜在的致癌剂。而苯甲酸钠、三氯酸钾也多少对人体有害。实际上,盐就是最普遍使用的保鲜剂,乳链菌肽等天然防腐剂相比化学防腐剂虽然更安全,但在国内成本稍高,多在一些高端产品中使用。
  方舟子介绍,对于现代食品而言,防腐剂的使用在多数情况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食物腐败变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但由于防腐剂由人工合成,使用不当会有一定副效应,长期过量摄入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在全国添加剂行业里排得上号的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经理张利胜看来,他接触的中国消费者大多数对防腐剂一知半解。“按照英文字面意思,防腐剂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保存剂’或者‘保鲜剂’。现在弄成一种福尔马林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可怕。”
  张利胜举例说,防腐剂中的山梨酸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4.2g/kg,也就是说,如果用在一个体重50kg的成人身上,每天摄入210g山梨酸才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按照食品卫生规定,山梨酸用于酱油中的通常量,是0.5g/kg。也就是说,每天食用420kg酱油,才会造成毒性反应,显然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亚硝酸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防腐剂中毒性最大的一种,人服用3克就能致死。火腿肠里允许残留是每公斤30毫克。而用天然方法制作的东北酸菜里,每公斤就含有200毫克。添加剂是否有毒有害,跟它的配比度和用量有关系。
  “只要在安全标准之下,都是安全的。”张利胜说。
  下图:一名工人站在滚揉机前。机器继续翻滚搅拌这些已经腌制入味的肉块,让腌制液继续渗入肌体,让岩溶蛋白流出来,使之成为紧密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切片性。
 幸福的错觉:香精
  在火腿肠的加工阶段,除了色素和防腐剂,添加的还有香精。“目的是突出猪肉火腿肠的香气。但是有些产品为突出原汁原味,则不加香精。”刘昌蓉说。
  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我胃里充斥的火腿肠香气,原来是错误的味觉效果。
  在位于北京丰台的北方霞光食品公司,这个号称是国内最大的食品添加剂超市,简单的货架上摆放着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瓶装,袋装,液体,粉末,膏状,牛肉粉香精,苹果香精,面包改良剂,栀子黄色素,新奥尔良烤翅鸡肉粉,几乎囊括了所有食品。
  我们甘之如饴的鸡翅、面包、果味饮料,它们的诱惑味道,很多来自这些增味剂。比如可口可乐和鲜橙多,主要就是不同的香精和色素等配制。
  中国食品业养活了上万家做香精的企业,大多食品靠香料,甚至动物饲料也靠香料。现在我国,冷饮饮料应用约占食用香精香料总量的51%,糖果焙烤应用约占25%,调味品应用约占17%,其他应用约占7%。北方霞光的张利胜介绍,这些香精多为天然品和等同天然品,合成的极少。百分之八九十香精都是单体,通过调配制成。“比如牛肉香精,一些酯类和酚类,天然表现出牛肉的香气,我们就把这些加工,把这些单体调出来,就表现为牛肉的特征。只是这种香气没有考虑肉的蛋白,因此并没有营养。”
  肉里的香气,都是微量元素生成的。但是现在饲养的猪牛羊都是快速生长,而且采用低温加工,没有像过去长时间的熬制,香气自然不浓。“这跟饲养周期短有关,跟生产链有关。以前一头牛长一年,肉能不香吗?”张利胜反问。如果不添加这些没有营养的香气,消费者还能被这些失去了味道的食物吸引吗?
  张利胜把这归因为快速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为了弥补生产缺陷,这些香精才应运而生。
  对此说法,中国农业大学的范志红不以为然。她举例:100斤牛肉经过蒸煮加工,最多只留下60斤牛肉,不添加植物蛋白和淀粉之类的东西行吗?这些成分都是起到填充作用和吸水作用的,顺便,也能帮助企业降低肉肠的脂肪含量和生产成本。而增添了东西,味道自然比原有的淡了,此时增加香精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范志红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调查,结果大多数人表示,如果没有香精的味道,不会选择购买那些饮料。她说:“实际上,这些流行的饮料,我们就是喜欢它们的味道,喝的也是香精的味道,我们被它的味道欺骗。如果没有这些香味,我们还会对那些饮料青睐有加吗?”
  下图:火腿肠晾干车间。
可怕的是非食用物质
  “实际上,肉制品让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这些成分,而是其中的脂肪和盐分。”
  范志红说,为了改善切片性能,突出肉类香气,肉肠中一般都会加入较多的动物脂肪,而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比加入淀粉更糟糕。为了提高防腐性能,商家都会加入过多的盐,并用各种调味料让盐味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但如果习惯了这种浓重的口味,就会吃不惯清淡口味的食品,影响儿童一生的饮食习惯,并埋下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隐患。
  色、香、味,原来都是错觉。
  当我终于参观完一根火腿肠的制造过程后,弄清楚火腿肠的成分后,胃里一阵泛酸。
  但我有别的选择吗?在超市里,我试图去寻找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惜没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笼罩在农药、抗生素、激素等阴影之下。一个数据表明,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有2000多种添加剂正充斥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从中获得销售收入529亿元。
  范志红的学生曾经在北京海淀区的超市对136种肉制品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2%含有发色亚硝酸盐(增色),46%含有防腐剂,41%含有植物蛋白。调查还发现,肉制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剂,也就是增鲜剂。
  方舟子说,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剂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红觉得,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质。
  明矾油条、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大头婴儿毒奶粉、地沟食用油、黑色素酱油、毒粉丝、甲醛啤酒、注水猪肉、蓝耳猪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鸡鸭、工业食盐、吊白块味精、孔雀绿鱼肉、高浓度残留蔬菜瓜果、外加苏丹红咸蛋、抛光陈米、硫磺银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鸡爪,这些化学物质从未被批准添加到食品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却成为食品的主角。
  曾有网友这样无可奈何地描绘我们一天的“幸福”生活:“早晨起床,掀开黑心棉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准时赶到地下烟厂上班,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鳝,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盛两碗陈化粮煮的毒米饭;晚上蒸一盘瘦肉精养大的死猪肉做的腊肉,沾上点毛发勾兑的毒酱油,夹两片大粪水浸泡的臭豆腐,还有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凉拌海蜇皮,抓两个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块的大馒头,还喝上两杯富含甲醇的白酒。唉……这日子过的真是那个爽!”虽是极尽调侃之能事,其中的几多心酸和无奈。
  在范志红看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危险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肉制品里含有多少添加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范志红曾经去超市做了一次食品添加剂的调查,共调查肉制品136种,其中包括西式肉制品45种,中式肉制品46种,肉松肉干类29种,肉类半成品9种,速冻肉制品5种和肉罐头2种。
  结果发现:
  98种 含有发色剂亚硝酸盐,占72%
  没有标注的多是散装中式肉制品,它们虽然颜色也是粉红色,可是没有标注任何原料成分。
  52种 含有着色剂,占38%
  主要是红曲红、诱惑红、辣椒红和胭脂红。除了诱惑红之外,都是天然色素。
  35种 含有磷酸盐,占26%
  最常用的是三聚磷酸钠。它既能增加保水性,又能帮助抑制氧化和腐败,但也会干扰钙和多种矿物质的吸收。
  62种 含有防腐剂,占46%
  包括乳酸菌产生的乳链球菌素,还有丙酸钠、山梨酸钾和脱氢醋酸钠。
  56种 含有植物蛋白,占41%;
  49种 含有淀粉,占36%。
  这些成分都起到填充作用和吸水作用,也能帮助降低肉肠的脂肪含量和生产成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烹饪用猪肉香精主要成分是什么?食用对人体有没有危害?_百度知道
烹饪用猪肉香精主要成分是什么?食用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提问者采纳
只要是添加剂,1,很容易就做成了‘猪肉馅’,剩余的都是淀粉、8%白糖,放多了.1%的呈味核苷酸二钠。
“猪肉饺子里的猪肉很可能是你的一种错觉,或者一块火腿肠,其余的可以填充大豆蛋白,不一定跟鸡有关系。而我们现在市面上的火腿肠、5%鸡的提取物,吃多了对身体都没有什么好处、35%味精。
比如一锅猪肉馅儿的速冻饺子,鸡精根本就是一种复合食品添加剂。
再比如鸡精,鸡精的框架性配方是40%的盐,里边能有50%是肉就不错了,用大豆蛋白加上猪肉香粉等等若干添加剂。日本人最先发明了增鲜的呈味核苷酸二钠。”这几乎是火腿肠行业的“潜规则”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鸡的提取物就是蛋白,再用香精把肉香补回来、味精和白糖都是很便宜的东西。盐,成本比放猪肉低很多,甚至可以是大豆蛋白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是食品添加剂:烹饪猪肉时加入:瘦肉精膏65%+麦芽酚15%+鸡精10%+糖10%。这样做出来的成品就鲜-香-味正
食品添加剂哦,烹饪猪肉时加入:瘦肉精膏75%+麦芽酚15%+鸡精10。增加成品的香-鲜味
筋骨痛贴是由制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乳香、没药、古碑补、红花、全蝎、冰片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对身体没有危害的。
烹饪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我们在吃什么?你知道这背后的惊天秘密吗?
安部司,从事食品添加剂推销工作20多年,人称“添加剂活辞典”、“食品添加剂之神”。他不仅熟知各种添加剂的作用和用法,并亲眼见証了食品加工生产的“幕后”。
“今天我要给各位讲一讲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讲之前,我先给大家做碗排骨汤。
请看,我面前的这排瓶子装了一些白色粉末,我要把这几十个瓶子里的粉末都混在一起,然后再把开水倒进去,搅拌一下。
好了﹗排骨汤完成﹗谁愿意尝一尝?别害怕呀﹗就请这位勇敢的男士吧。”
“啊,真的是排骨汤。真的很好喝呀﹗”
“怎么样,这就是你平常吃拉面的那个汤﹗大家都看到了,我做排骨汤时根本连一根排骨、一滴真正的排骨汤也没用到,仅仅用了这些瓶子里装的白色粉末,而且尝过的人都觉得味道不错。这些白色粉末,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食品添加剂。我们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平常吃的食品是怎么加工成的。
你以为骨汤拉面就是用排骨熬成的汤做的,
你以为那些顏色鲜艳的果汁饮料都是用水果榨汁做的,
你以为喝咖啡时加的奶精就是用牛奶做的……
事实是,你眼睛看到的、嘴巴尝到的并不是真的,
漂亮的顏色、诱人的味道都可以由添加剂变出来。
肉丸就是‘丸子状的添加剂’我原来是食品添加剂公司的首席推销员,业绩非常突出,经常为各个食品加工厂排忧解难,帮他们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好卖的产品。比方说,我开发的一种肉丸。
一个厂商採买了大量的肉碎,就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的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那部分,黏糊糊的,水分多,根本没有味道,没法吃,不能做成肉馅,只能当宠物饲料。可是它非常便宜。
我的工作就是
把这些不能吃的肉碎变成能吃的东西。
首先,加进不能下蛋的鸡的肉馅,以增加分量。我们知道,养殖的鸡有蛋鸡,有肉鸡。肉鸡主要是吃肉的,而蛋鸡主要是吃它下的蛋的。蛋鸡和肉鸡的肉差别就很大,价格也不一样。而且这里用的是已经不能再下蛋的鸡肉,价格就更便宜了。
接著,加入大豆蛋白,以做出柔软的感觉。这种大豆蛋白又称作"人造肉",
还用来做便宜的汉堡。
光这样还不行,因为没什么味儿。於是又加了大量的化学调味料。
为了使口感嫩滑,使用了猪油、加工淀粉;
为了便於机器批量生產,使用了黏著剂、乳化剂等;
为了使顏色好看,使用了著色剂;
为了延长保质期,使用了防腐剂、pH调整剂;
为了防治褪色,使用了抗氧化剂。这样,肉丸就做好了。
整个过程使用了二、三十种添加剂,可以说,它是‘丸子状的添加剂’。产品上市后,立刻受到孩子和妈妈的欢迎。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使用的添加剂都是国家允许的,而且完全遵照国家规定的剂量标准。
但问题是,国家对添加剂的检验结果只是基於单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时摄取若干种添加剂会怎么样,‘复合摄取’的研究依然是个盲点。
也就是说,同时摄取很多种添加剂有无危险性、危险性的大小等,只能由将其吃进嘴里的消费者们来体验承受。
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讲这些事?因为,有一天,我亲眼见到我的女儿也在乐滋滋地吃我开发的这种肉丸。
当我看到她吃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根本不希望我的孩子吃它们。
我是知道添加剂的毒性问题的,可我根本没从实际出发考虑过,一直忙著用添加剂开发各种食品,
那一刻,我才认清我开发的食品,黏糊糊的废肉和几十种添加剂做出的肉丸,也是要被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吃进嘴里的。
我的心里充满了罪恶感。经过好好的反思,我辞去了食品添加剂推销员的工作。我要用我几十年‘台前幕后’的经验,告诉大家一些食品的真相。
奶精就是‘牛奶式植物油’
再说说奶精。很多店里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费的,我经常看到有人临走时,顺手拿好几个,回家留著慢慢用。
现在,我就要问问大家︰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做的?牛奶吗?奶油吗?你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的。
其实,跟前面我做排骨汤一样,制作奶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其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的成分,它对心臟的损害程度远远高於任何一种动物油。
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饼乾、麵包、西式糕点、巧克力派、沙拉酱、炸薯条、炸鸡块、洋葱圈、咖啡伴侣、热巧克力等。
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多,一般配料表里标明"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起酥油"或"植脂末"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这就要用到添加剂了。首先,使用乳化剂,它是界面活性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物,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
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顏色。
为了长时间储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
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只要看看奶精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了。
果汁饮料无果汁。我曾经为幼稚园里的孩子作秀製作无果汁的果汁饮料。
柠檬饮料是这样做的:首先把黄4号溶於水,就变成了很漂亮的柠檬色。
接著,再加入酸味剂──维生素C和柠檬酸。
然后,注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浆。这样,就变成了酸甜味。
另外,要加进柠檬香料,那才是柠檬汁。
最后加入纤维素粉末。纤维素是由‘锯屑’做成的添加剂。透过混浊的顏色,营造出真果汁的那种感觉。
甜瓜味饮料的话,甜瓜是绿色的,那么,先在水里加入蓝1号著色剂,把水染成纯蓝色。
然后加入黄4号著色剂,水就变成了纯绿色。这两种顏色都是从石油中抽提出来的。
做橙汁饮料的话,用到的橙色是把虫子碾碎后提取出来的。
我把调好的饮料倒进杯子,问大家:‘要喝吗’,孩子们都面面相覷。
然而大家平常喝的饮料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以前,饮料里加的是砂糖,但砂糖的甜味太重了,孩子们不喜欢。所以现下换成了果葡糖浆。它的甜味很清爽,孩子们都喜欢。
但果葡糖浆存在着让人恐惧的地方。那就是过度摄取热量的问题。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源,身体弱的时候最需要,我们生病时打的点滴里就有葡萄糖等营养成分。
但是,点滴里的葡萄糖浓度不足0.5%。而刚才介绍的粉末製成的无果汁果汁,500毫升里含有的果葡糖浆就超过60毫升。
也就是说,大家平常喝的500毫升的饮料里,10%以上都是糖汁(糖分)。如果转换成固体粉末,含有的葡萄糖超过25克,果糖超过20克
,盛在盘子里会是满满的。
而且,喝了富含果葡糖浆的饮料之后,人不会觉得饱,仍然和没喝饮料之前一样想吃东西。
一瓶(500毫升)饮料里,含有相当於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也就是200千卡(半袋薯片所含的量)。可是,人喝了之后却觉得跟没喝一样﹗显然就会引发热量的过量摄取。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经常饮用清凉饮料,可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美国的一项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每个孩子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体重超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60%。近年来,肥胖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中国小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很多我们喜欢的食品的味道,其实是添加剂的味儿。
食品加工的讯息没有被公开,大部分人天真地相信‘一流厂家生产的东西没问题’、‘大型超市销售的东西不会有错’,我们的舌头正在被食品添加剂破坏着还不知到,这真的是很可悲。”
调查发现五类销量最高添加剂大多不符国家规定
“骨髓魔膏”等产品号称“神秘配方”,并未按国家要求标明成分。
添加剂销售商户的名片上,印有各类可购买的添加剂。
  近日,有关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新闻依然不少,墨汁粉条事件还没过去,现在又出了染色海带和涂口红的鱼。这些都关乎食品安全,拨动着所有消费者敏感的神经。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具有10年饭店仓库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向本报反映,餐馆内的菜品几乎都存在放所谓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他说:“从餐馆后厨端出来的一盘菜,有的不算酱油等普通调味品,光是为了提香、着色放的添加剂,少说也得十几种。玉米面点心往往加了橙色素,很多高汤都是骨汤香精调配而成,麻辣火锅里加的都是辣椒精和飘香剂……”令人震惊。
  有人用就有人卖。在国家三令五申发布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规定后,市场上各种添加剂的销路到底怎样呢?4月28日,《生命时报》6名记者分赴北京东郊市场、万泉河批发市场、定福庄北一区农贸市场、福聚缘农副产品市场等进行深入调查暗访,并将购买到的近30余种添加剂产品,送至国内知名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工程学院何计国教授处,请他判断真伪。
4月28日,记者在批发市场买到的部分“食品添加剂”。
  记者暗访添加剂市场
  北京市朝阳区东郊市场是北京第三大食品批发市场,有约40家商行或摊位专门销售调料和食品添加剂,其中5家店铺专门销售食品添加剂。但上午8点记者到达时,只有一家开着门,其他均大门紧闭。记者走进店内,询问想开烧烤店需要哪些原料,店主推荐了一种烤翅的调料和一种烤肉的调料,配料表中只模糊得标着“I
G”、“百香王”等成分。当记者问到具体成分是什么时,商家表示,都是正规产品,不会有害,做出的烤串“肉香会更浓,吃了还想吃”。
  记者还发现,东郊市场内其他一些号称卖调料的商家,暗地里也在卖着各种添加剂一样的东西。在一家主营“川鲁粤”的副食调料店里,记者以想开饭馆为名,让老板列出一个比较全的、卖得好的单子,发现火锅粉、增香剂、飘香剂、火锅红、辣椒精、大骨肉汤、各种肉精等产品赫然在列。在记者的要求下,老板又拿出了几袋标有各种味道的骨汤粉和几瓶颜色“夸张”的食用色素给记者,并说“这几种平均每天能卖个半箱,主要是老主顾,开饭店、火锅店的多,最近有些货很紧俏,价格可能要上涨呢。”
  记者提出想要点更“过瘾”的调料。老板低声说:“有几个卖得好的,效果不错。”随即从柜子下、抽屉中、货架角落等隐蔽处拿出了几瓶写有“魔粉”、“辣椒精”、“牛肉魔膏”等字样的瓶装产品,“这几个卖得最好,一般火锅店都来买这个,几种兑起来效果更好。”记者发现,这几种产品的成分标注都十分模糊:以水、骨类提取物、天然香辛料、味精为主。
  在北京海淀区万泉河批发市场记者看到,调味品区一排低矮的小棚子里,有几家是兼售食品添加剂的。其中一家听说记者想开饭店,马上热情地“指导”哪几种食品添加剂是“必买”的,比如嫩肉粉、松肉粉、鸡汁复合调味料、一滴香和火锅增香剂。“我们这儿嫩肉粉很便宜”,店主拿着一个包装简陋的塑料罐告诉记者,像这样250克一大罐,才卖4块钱,要是买的多价钱还能再商量。不过,他说,你要想让肉的味道再好一点,可以试试这种“肉宝王”,70块钱一罐,虽然贵点,但做出的肉又鲜又香,比嫩肉粉好多了。
  暗访的过程中,不少店主告诉记者,“这几天查得严,好多专卖添加剂的店都暂时关门了。但经常有人上门来找,问羊肉精、一滴香之类的产品在哪买。”记者发现有一家小店,生意一直比较红火,不到半小时,就卖出了10余瓶各种肉精,“一滴香”也卖出了四五瓶。
  中午1点,记者将大家购买的近30种添加剂集中在一起仔细观察,并对其QS(质量安全)编号进行了逐一查询。办公室和整个楼道都飘满异常浓郁的“肉香”,即便开窗也无法散去,摸过这些产品后手上残留的异味,很难洗掉。仅一会儿功夫,就有人出现了头晕、恶心等反应。虽然各店主都声称自己出售的是正规产品,上面也有QS标志,但记者购买的某几种添加剂的QS编号,在“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中国QS查询网”上均无法查到。而根据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无正规QS标志的食品添加剂不得备案使用。
食品安全专家何计国教授仔细辨别这些添加剂产品。
  “添加剂变成造假工具”
  下午3点,记者带着买到的“添加剂”来到何计国教授办公室。看过这些产品的包装和成分之后,他认为,不少产品在成分标注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号称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生产的“阿里香”牌新奥尔良烧烤腌料和“奇子香”牌透骨鲜调味料,其中都有一种叫“I
G”的成分。何计国说,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他特意拿着它们询问了食品学院的另一位专家,那位专家也表示没有听说过。国家规定,食品成分里应标注添加剂的通用名,这个“I
G”显然不是通用名,至于它是否是国家允许添加的,何计国表示实在搞不清楚。还有一种号称“创新现代生物萃取技术提炼”的“小魔仙”牌百骨晶,包装上宣称“选用新鲜的牛骨、鸡骨提取骨髓精华”,但何计国发现,在它的配料表中,占第一位,也是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真正的牛肉和鸡肉提取物在含量上只占第四和第五位。
  在“奇子香”品牌的一系列调味品中,如“一滴香”、“透香王”、“骨髓魔膏”、“浓香型魔油”、“极品魔精”等,都自称“用于各式火锅、汤料、烧烤、煎、炸、炒、炖、闷、煮及馅料等菜品中”,可以起到“突出香气”的作用,“有较强的后味感”。有的产品,如“极品魔精”的建议用量是0.5%—1%。何计国根据用量推断,其成分应该是合成添加剂,以香精居多。因为只有合成香精才会用一点就具有强大的增香作用,天然香料没那么香。
  何计国认为,这些成分不明确的添加剂最大的问题是,很容易被多用、滥用甚至用于食品造假。它们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在原有食品的基础上增加一点香味,如果使用符合国家规定,本无可厚非,比如牛肉汤里再放点牛肉香精,起到调味的作用。“但有些餐馆根本就拿它们当作了造假的工具,没有任何货真价实的原料,只靠香精调出牛肉味、鸡肉味来,完全是在欺骗消费者。”
  专家解密“最火添加剂”
  “餐饮行业使用食物添加剂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90%的菜肴都会用到,其中小餐馆、大排档、熟食小作坊用得最多,一些中型餐馆,甚至星级宾馆可能也有。”国家烹调高级技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高级烹饪技师张亮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商家没空天天用那么多食材煮汤底,熬各种汤底的成本也会很高。所以,大街上你闻到的各种扑鼻菜香味,很多都是使用飘香剂调配出来的。北京烹饪协会会长石万荣表示,餐馆里的红烧肉、丸子、肉制品、浓汤这几类菜属于添加剂“大户”。此次《生命时报》记者调查也发现,市场上有以下五类添加剂销路最好。
  火锅飘香剂。热腾腾的火锅是很多人的最爱,但现在,不仅很多涮品用了添加剂,火锅底料里更是包含了多种化学添加剂。比如“一滴香”、“飘香剂”、“辣椒精”、“火锅红”等。“你用鼻子闻,会头晕10秒左右,脑子一片空白,鼻子短时间内什么都闻不到。”这是网上一名厨师对“火锅飘香剂”的文字描述,他表示“与其说这是烧菜的用料,还不如说这是化学用品。”
  色素。“如果想给红烧肉等肉类添色,就用橙红色素;要是做三黄鸡等腌卤的鸡鸭类,就用合成色素柠檬黄;做糕点上那些绿色点缀,或者凉菜等,可以用绿色素。”张亮告诉记者,化学合成色素是有一定毒性的,使用时量最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亚硝酸盐,经常用在肉品中,实际上它是一种发色剂,如果用量较大的话可能致癌。
  烧烤类香精。比如飘香油、羊肉膏等,许多烧烤摊贩都知道这些是让烧烤“香飘万里”的秘诀。它们的特点是肉味逼真、香气浓、耐高温。以飘香油为例,一瓶油35元,按千分之一的比例兑到烧烤用的油里面去,抹上以后烤,保证香味能一下子飘出十多米。张亮告诉记者,还有一种烧烤复合调味料,其中含有亚硝酸盐、乙基麦芽、肉弹素、羊肉精、猪肉精等,把肉放在勾兑出的调味水里腌制,一般一公斤调味料可腌制100公斤肉制品。
  肉类“改良剂”。比如肉宝王、浓缩鸡汁、鲍鱼汁、火腿汁等。饭店最常用的是肉香王,其主要作用是增香,以化学成分居多,它的香气类似火腿,主要用在烤肉、酱肉菜系中。还有一类添加剂可以改变食物口感,要肉丸有弹性,只需加入“高弹素”或“肉爽弹牙素”;若想让肉丸在煮的过程中不散开,可加入明胶;若想令肉丸咬起来更鲜味,可加入“特丽素”等。还有大家熟知的嫩肉粉,张亮曾到市场做过调查,发现很多嫩肉粉中的亚硝酸盐竟超了40倍,用它们做出来的菜颜色漂亮、口感好,但却有一种烟熏的味道。“这种调味料还能增加重量,如果做肉馅的话,能让一斤牛肉绞出两三斤来。”张亮说,还有一种增鲜护色剂。如果当天的猪蹄没卖完,用它泡一泡不但不会变坏,颜色还能更鲜亮,能延长存放一个礼拜以上。
  汤类香精。市场上有
“米粉米线高汤”、“云吞高汤”、“牛骨白汤”、“大骨肉汤”、“火锅高汤”、“卤水高汤”等很多汤类添加剂,商家不需要购买汤中的原材料,拿少量添加剂一冲,即可制造同样味道。张亮说,有些饭店在做羊肉汤时放点羊肉精,即使不放羊肉,也能做出羊肉味来,喝着很鲜,其实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对于以上几种添加剂,张亮表示,如果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正常使用没有问题,就怕有些厨师对使用量概念不明确或者责任心不够,超标多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家对于中小餐饮企业仅仅在卫生方面进行监管,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监测则是个空白。在添加剂的配料、使用范围里都没有餐饮业这一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凡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监管的食品添加剂是可以使用的,但每种添加剂在使用范围和用量上有严格规定。更不能用于造假、掩盖产品属性,甚至改变产品性质等。如果食品添加剂长期、超量使用,甚至被滥用的话,可能会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烹饪专家不点四道菜
  在采访中,张亮告诉记者,他去饭店通常很少点四道菜:杭椒牛柳、水煮鱼、水晶虾仁、蒜香排骨。因为这些菜用添加剂的可能性都很高。在外面买熟食时,他也很少吃灌肠、培根等。“大家往往以为培根是腌肉,其实根本没经过腌这道工序,是因为加了硝酸钠,才有烟熏的味道。”为了让百姓尽可能吃得安全放心,几位专家支了几招。
  多点原色原味的菜。范志红建议,在饭馆吃饭,先翻翻菜单或者扫视左邻右舍的桌面,颜色太漂亮的或者不正常的菜,比如粉红色的肉菜、翠绿的青菜、亮紫色的紫薯泥,十有八九是染色剂染的。其实,牛肉炒后就是褐色的,猪里脊就该是灰白色的。
  火锅不能闻着太香。火锅熬制的香味都是自然散发的,应该是越煮越香,所以,尽量少去那些一进门就香气逼人的火锅店。而一端上来的火锅就香气四溢,绝大部分可能就是被加了增香剂。或者观察一下店员端上来的麻辣锅底。正常情况下熬制的麻辣锅底,应该略有浑浊,如果是透亮的麻辣锅,很明显是加了辣椒精或者火锅红。
  口感太好有问题。口感太软的肉很可能加了嫩肉粉,家里厨房是做不出来的。有些面条、粉条很有韧性,熟了但嚼不烂,肯定也不正常。
  异常气味要当心。张亮提醒,如果添加剂超标到一定程度,菜就会有“怪味”,比如辣椒精放多了辣嗓子,肉香王放多了气味就会冲鼻子。
  饮食避免太单一。比如有些上班族,早餐习惯于吃面包,而面包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如面粉改良剂、乳化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多达10几种。如果吃饭经常变换花样,可少摄入部分食品添加剂。
  多在家吃饭。要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食品原料,多花些时间亲自动手做饭,可享受食品的天然特性,还能摄取更平衡的营养成分。
  范志红强调,对厨师而言,放添加剂全凭感觉和良心,很多餐馆把菜做的香也是为了迎合顾客喜好。所以,消费者一定要有维权意识,不能怕麻烦或随便将就,一旦觉得菜吃着不正常,就要提出来。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就会日益减少。
  不该“哪都能卖、谁都能用”
  针对目前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问题,何计国说,这些添加剂就不该“哪都能卖,谁都能用”。就拿这次国家公布的非法添加物来说,如果能在销售渠道上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滥用”这一问题。监管的内容应该包括:经常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应查清多少厂家生产,厂家是否有生产资质,生产后都卖给谁了。如果卖给个体用户,最好规定,有相关部门批示他们才能购买,用多少买多少。一旦有人滥用,就能顺藤摸瓜倒查出购买渠道。对于滥用的人,应该严格处罚,取消购买资格。对于非法添加物,如果生产厂家将非食品用的化学品卖给食品生产企业,应取消这些化工厂的生产资格。
  几位专家还表示,要想让百姓吃上“定心丸”,国家应在食品安全领域设立“黑名单”制度,对造假行为施以重罚以警示社会,或者应通过媒体建立群众举报重奖机制,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才能最终避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此外,作为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尤其不要购买颜色过艳、味道过浓、口感异常的食品。
要啥味有啥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酱香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