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天迷上三毛陈平的书。希望喜欢三毛的朋友,有她照片的朋友,手机短信能发照片吗一些给我。多谢了!

怎么评价三毛和她的书?
按投票排序
104 个回答
二十四年前的早春,三毛在台北一家医院把自己杀死。当时她四十八岁,是个很有名的女人。一个月后,贾平凹收到她写的信。信里是正常的语调,约定要来大陆玩。这不是一个预谋轻生的人该有的样子,外人感到震惊,她父母虽悲痛,却也谈到,知道会有这一天。关于她的死,坊间传闻太多,而我更相信,这是抑郁症的结果。谈到她,一定逃不开各种八卦。但是,我还是愿意从作品聊起。《撒哈拉的故事》当然是最好看的一本,白手成家讲她与荷西如何一点点布置,把几间普通的水泥房,变成沙漠里最美的家。拿棺材板做靠背,用花布自己缝沙发。捡回别人扔掉的废轮胎,洗干净,放上垫子,朋友来了抢着座。荷西送的结婚礼物,竟然是一副骆驼头骨,而三毛兴奋的对他又亲又叫,看的你不由诧笑:怎样的心意相知才能如此默契?芳邻是大型吐槽那些不懂尊重私人空间,拿走别人东西心安理得,又让你讨厌不起来的邻居。写做饭那篇,三毛是这样哄荷西的:粉丝是初春的雨,还没下下来就被冻住了,山民收了来卖钱换米酒喝,所以很珍贵哦。有这样家常琐碎的一面,调皮可爱,生活气息极浓。也有哭泣的骆驼,哑奴,这样沉郁悲壮的作品。哭泣的骆驼和追风筝的人一样,看完几天缓不过来,是一个异域噩梦,因为在经验之外,只得全盘相信,连梦里也想着那情节,不得安睡。有多少人因为这本书,对撒哈拉沙漠有了地理知识以外的喜欢?闹学记也好,是一种繁华落尽的没心没肺,三毛善用短句,句子没有主语,所以更显家常。万水千山走遍我看不下去,不是她写的不好,是受不了。当时她已经很痛苦了,一个人走世界,不管写什么,笔下都有莫名悲伤。梦里花落知多少,爱看,又不敢看。每次想像她当时承受的事情,就觉得太沉重了,不忍细想。那句,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从前抄在本子上,如今敲下这行字都触目惊心。她有几篇文章写在德国读书,文字里没有调皮,也没有异乡情调。只是一个平凡留学生的日常,上课,下课,拼命背单词,自己逼自己上进。鞋子里进了雪水,脚冻的生痛,也不是没钱,但偏偏和自己过不去,不肯买新鞋子。她说,再也不要去逛百货商场了。人家问为什么,她回,因为要记住所有货物的名称和摆放位置呀。这也是她在德国课外打工的经历。因为三毛,多少人觉得自己去过很多地方。她把眼睛看到的人事写下来,看客就脑补出一个神秘的远方。三毛身上戏剧性的元素实在太多,以至很多人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她,信誓旦旦讲她撒谎,却又拿不出任何有力证据。抑郁少女,自杀未遂,异国游学,未婚夫猝死,偶遇暗恋自己多年且小六岁的男生,白手成家,在沙漠里过着无法自证的幸福生活,丈夫却意外身亡,她也由沙漠主妇变成著名作家。一生自杀三次,第一次是少女时期,第二次是未婚夫猝死之后,第三次比许多人预料的晚了许多年,但终于成功把自己杀死。确实看上去不是一般人的生活,但因此就认为她撒谎,也是有病。世事往往这样,女人描述自己所见所思时,男人常觉得她撒谎。女人撒谎时,男人通常叫她小乖乖。不是一个物种,理解起来总会有隔膜。有人怀疑荷西是三毛虚构的,但加纳利群岛他们住过的房子还在,荷西的坟墓还在,并且因为没有缴费,他的遗骸被迁出,和其他7人合葬一处。三毛和父母写了许多信,她父母也见过荷西。如果是虚构,比如你的孩子虚构出一个爱人,你难道不是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吗,怎么会帮着她一起做梦?三毛写荷西过世的事,荷西家人来奔丧,她濒临崩溃,父亲陪着她,母亲用平底锅给荷西家人做一碗又一碗的蛋炒饭,甚至没空多与她说话。荷西家人临走前,也并不忘买岛上有名的手表送人,更像观光客。后来她去西班牙荷西父母家,公公冲她喊:荷西的钱都是我的。她说,爹爹,除了结婚戒指,我什么都不要。但是如果你还记得,荷西被无良老板拖欠工资,三毛打上门讨要的情况,就知道,这真的是心灰意冷。我的判断是,三毛写故事,会有细节上的删减,情感上的褒贬。但是对一个作家完全要求纪实,确定不是在搞笑吗。后来也有人问三毛笔下可真,她回答大意是,我不能确定,写的时候以为是真,但也许不是。攻击三毛撒谎的人,是你自己的点偏了。至于李敖对三毛的评价,核心点是:丑逼不配内心细腻。李敖对女人的审美是直男癌晚期,在他心里,女人只管美就好了,脚底不能脏,便秘更是大罪。他对前妻胡因梦都如此刻薄,更不消说别人了。还有人拿他评论三毛的话当回事,真是够了。智商低和没教养,常常把别人的无言以对当成服输,单方面宣布已胜。但是这一切好就好在,已经和三毛无关了。
( ⊙ o ⊙ )……不要黑三毛…… 曾经超爱她~~
现在也很多谢她~~一群人去旅行,有人想法很不一样,有调色有构图,拍出非常有故事的照片。有些人只是到此一游。然后说,前者过于艺术加工是不对的。唔,这样不好。三毛从不同角度讲自己人生,用有趣方式重新解读,让琐事也有趣起来。那时生活在小镇,没什么书可读,买盗版书读撒哈拉,读她各种奇怪故事,讲她婆婆,讲她曾自闭内向。让我一直心心念念超爱沙漠。看漫天风沙觉得美得无与伦比。第一次去库布齐沙漠徒步时候,感觉亲切很像回家。后来看塔卡拉玛干,也觉得美。最后终于去撒哈拉,虽然沙漠小镇居民并不如书中描写,小镇生活也并未特别有趣。但很高兴躺在沙子上说,啊,我了心愿!三毛温暖有趣,那些如水文字,给某个小镇姑娘,幻想空间。记得她有读者书信往来,有些恶意攻击,尤其荷西死后的读者来信。而三毛全部温柔善意去回应。太让我意外了。每次看来信都想,这么恶意的内容,我一定撕信不理会,而她还是善良正面回应。不明白,但很感动。很多谢她的文字。把小镇青年从故事会、知音、读者里拯救出来。世界上居然有这样有趣的女子。她那么美那么好,因为有她,让周围也变得不一样。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长大后喜欢李敖,李敖见过三毛多次,对她评论挺刻薄,当时觉得难过,但想不到反驳句子。今天知乎再次看到类似评论。但这么多年后,这次终于想到答案,可以参见电影《大鱼》:也许父亲的叙述有修饰的成分,但在他的心中,那些经历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充满激情和想象她讲故事时也许加了些滤镜,让事情更有趣更精彩,让平常事件也特殊起来。而她讲述的故事,激发另一个人对美好的向往。这没有什么不好。若用记录体描述沙漠小镇人均收入、日照温差、性别歧视和当地教育,怎么可能让我多年后念念不忘撒哈拉?怎么会让我趴在撒哈拉沙子上,满心欢喜,终于触碰心中圣地。我很多谢三毛。她是一个温暖的女子。也是她,让我想做一个温暖的女子。也许并未如她一样有趣博学,但真的变好了一点点。多谢。Echo,有你真好。————看到评论后补充——————周日睡前看到提问,扫了一下答案,大部分都是负面评价所以来答。三毛写过好多好多内容,包括自己跟家人争执,包括几次想不开的死结,她并未掩饰。三毛,让我们看世界角度又多了个。曾经有篇她做记者采访某个商业人士,逻辑性非常强,有礼貌有大量相关知识非常得体。她能写不同风格东西,不是只写了撒哈拉。世界丰富多元,三毛的存在,让我们看世界又多一个角度,怎样说来,她都未错。且一直心心念念有趣向善,是个美好的人。生物、地理、化学、逻辑、心理学、法律,学校有教,书店也都有大量书籍。不能因为逻辑理性重要,就贬低小说作者。世界多元,美好想象力,也很重要。
这是三毛的电话录音,包括她自杀前最后一通电话。50多岁,准备自杀的她,还带小女孩的娇憨撒着娇,说:“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 眭澔平…… 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几乎读过三毛的所有的文字,现在回想,只记得她和荷西之间的爱,深厚得不食人间烟火,那个人却没有血肉,虚幻的很。年少时相信有那样的爱情,现在已不相信了。这个世界有种人,她不需要世俗的人和世界,她把自己美好单纯的世界,小心翼翼地保存好,哪怕在白发苍苍的年龄,她依旧是烂漫的公主,只有王子才能吻醒她?她需要和她同类的人,听得懂彼此的语言的人,这样的人太少,遇到了她就很珍惜。荷西走了,三毛陷入沉眠,这一次她的白马王子没有再来,她也许等的心灰意冷,不想再等待。也许等来的是骡子王子。这个世界,淡漠世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象泡泡一样,闪发着美丽有趣的光彩,若世人忍不住伸手,它就破了。有的人怀念它的美好,有的唾弃它的脆弱,有的兴高采烈地说它只是肥皂水。她究竟是什么呢?重要吗?年少时她的文字让我感动过,开心过,悲伤过,它们给过我对爱情的美好幻想,给过我对自由自在的性情女子的神往,给过我一段不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粗粝现实的时光. 虽然一切都过去了,虽然她死了,但她给予过我的时光不会磨灭。这么美好奇特的女子存在过,真好。
展示一件华袍,这就够了。刚刚看到这个文,《论三毛的世俗和凉薄》(见Tingting答案),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张爱玲告诉我们,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三毛只负责展示华袍,把找虱子的任务交给了读者。” 初中时候第一次接触三毛,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呀,原来还可以这样过一生”。 三毛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曾经因为三毛事情的真假和旁人争执过很多次,后来渐渐的就不再争了。其中的原因,其实有两个阶段 开始,随着慢慢的长大,也明白了三毛其实真的并没有那么好,她的故事确实有讲不通的地方,她也确实对人和事美化了许多,这是不再争执的第一个阶段,因为觉得,“唔,你们说的确实有道理”。 可后来,又觉得,其实不管那些故事是真是假,都无所谓了,这是我的第二个阶段,因为觉得,“管它如何呢”。 我承认三毛的故事,美化的太多,确实只向我们展示了华袍,但是我现在想说,展示一件华袍,这就够了。 虱子是爬满袍子的,但是卖袍子的人不会让你看见虱子,不是吗?她让你喜欢上这件袍子,就够了。三毛让我喜欢上这个世界,那些虱子是由我自己去发现的。 很多年后,我走出那个象牙塔,真的穿上这件袍子,我承认里面的虱子让我难受,但我不怪给我华袍的三毛,至少我还有件美丽的袍子呀,这一直是我热爱这个世界的源头。 前几年看到那本《三毛真相》,大致讲三毛的故事都是假的,编来骗人的。我现在想问,这重要吗?探究三毛是怎样的人品又重要吗?讨论她是否世俗,又是否凉薄,重要吗? 我只是看到了她展示给我们的东西,看到了对自然对世界的热爱,看到了乐于助人的热心,看到了真性情,看到了流浪,看到了洒脱。至于这些是不是真的,我不在乎。 有时候我看事情宁愿只看表面,她展示给我们袍子,我就只看袍子好了,何必去掀开她的袍子,再跑去告诉大家“喂,你知道么,三毛的袍子下面,爬满了虱子。” 如果我以后有了女儿,在她十一二岁的年纪,我还是要她看三毛,而不是看张爱玲,我不想让她太早明白世间的凉薄。至于那些虱子,让她自己去发现好了,我也会只给她展示袍子。
我去,哪来这么多负面评价,她的可爱她的真诚她美丽的视角坚强的内心你们都看不到吗?那么认真的生活,旅行,记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放大美好快乐,而不是自怨自艾,追求浮夸,这样的女子难道不吸引人么??她记录的是她的人生和故事,也许我真的成不了她那样在路上行走的人,但是我学到了她单纯美好充满独特人格魅力的生活态度啊。我喜欢她,喜欢她一把年纪还嗲里嗲气的声音,回忆的录音让我觉得她还像初恋的女子,她只用第一人称写作,但是却尽力展现的是生活中美好的部分。这样温暖漂亮单纯的人我能不喜欢么?!
也不算评价吧,就是借个地儿自言自语一点自己对三毛的感受。小学四年级第一次接触到三毛的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晚上在卧室小台灯边斜靠着看第一篇《背影》,看完之后那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恶心点儿形容,就是“突然被浓重的悲伤缠住”。第二天就去买了那个出版社的五本全套回来,一个暑假时间囫囵吞枣读完了。那时候也是小,没见过什么没体会过什么,所以完全是把书里的这个姑娘当做神一样崇敬着。这姑娘小时候抑郁自闭,十几岁就敢小小年纪出走西国,西班牙德国美国台湾北非一路漂泊,灯红酒绿青菜豆腐,啥都尝过啥都见过。很难想象世界上真的有过这么一个神奇的存在,在书的那边笑意盈盈地用她欢快跳动的笔调给你讲述那些你想都不敢想的故事。受的震撼太大,所以人生理想也是潜移默化地一路向她靠拢,想晚点再安顿下来,想趁着青春到世界上不一样的地方走走看看,想敢爱敢恨无拘无束。说是三毛塑造了我三观的蛮大一部分,也不夸张。其实对那时的我而言,荷西和三毛的爱情故事从来都不是关注重点甚至不是关注点,我唯一注意的就是这姑娘神奇的一生。后来基本上每隔两年会把全集翻出来从头到尾再来一遍吧,渐渐地就觉得有些地方有点违和了。感觉荷西去世之前,三毛笔下的荷西是个不太会花言巧语、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对朋友无比义气、钝感力十分强大、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在《大胡子与我》里面荷西在听到“另一半”的观点后很肯定地说“我是一整片的”,当时还觉得这样的夫妻关系真好,不会缠太紧然后透不过气。然后到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的荷西全然蜕变,好像写得完全是两个人。讲完这句话,荷西的眼睛突然朦胧起来,她的手臂从我身后绕上了抱着我,直到饺子上桌了才松开。我们十指交缠,面对面凝望了一会儿,在烟火起落的五色光影下,微笑着说:“新年快乐!”然后轻轻一吻。总之两个人的相处模式突然变得甜腻而难舍难分,《温柔的夜》里还提到的“男女混住的小型公寓”的比喻已经完全不贴合。就觉得,是不是三毛因为荷西的去世受得打击太大,记忆自动分选出的只剩了那些打着鲜明的“我们很相爱”符号的片段,再加上文字加工,就呈现出了这种“情圣”的样子。无数次翻阅中开始觉得有点寡淡的,还有三毛笔下反映的人。除了早就为人指摘的“总有人奋不顾身地爱着我”的自恋倾向之外,她笔下也有太多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反衬她的清高,或有见识,或有能力。刨除这些,文章里真正关于人性的东西,其实也没多少。后来,小时候白开水一样喝下去的文笔也开始被注意到。三毛文章的个人色彩很浓厚,有些字用在那儿,不管讲得通讲不通都让人觉得生动有趣,再要换也换不掉。也能看得出她的积淀和文字功底的深厚,但写的到底称不上“大气”的评价,顶多是个畅销书作家了吧,距离独树一帜的水平,显然差得还远。但是,看到这些之后,我依然爱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三毛。也不仅仅是因为初心,更不是因为曾经强烈的自我代入感或者说她的文字里有我的美好记忆等等。想说我爱着她,因为我觉得她值得——不是每个人都有义无反顾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丰富完满的青春,而她的那些小小瑕疵,不也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爱”吗。自己,荷西,家人,朋友,以及这个世界。哪怕她对于荷西的描述是透过玻璃糖纸的美好假象,她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无比重要的地位的认知是一厢情愿,她热泪盈眶地一次次提起的“前世”或通灵都不过幻想,呈现在她笔下的这个世界,也充满了强烈的奋不顾身的爱啊。你说那是精神疾病,你怎么知道怎样分析这个世界才算正确。虽然她已经不再是当年小孩子心里那个熠熠发光的神了,但她依然是我心里值得最好的爱的好姑娘。最后吐个槽,真不理解《三毛真相》这本书存在的意义……谁说三毛在写纪实文学?何必要把三毛和陈平严丝合缝地对上?
我只是搬运工~朱天一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三毛如是说(大意):“三毛很好的一部分是她作品的国际视野,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不会有台湾大部分作家那种'义和团'心态。但是就写作而言,三毛对文字的处理是很直接的,她生命是什么样,她的文字就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没有什么厚重的负载。所以她最好的东西,都是在她生命力满满、在她最单纯地去生活的时候出来的东西。当她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她对文字的处理就不太好。问题是一个人不能永远保持那种昂扬的状态,她花了太多时间去处理周边的事情(猜测是指写作之外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什么都周全,这是她很可惜的一个地方。”私以为这段评价很中肯,三毛的作品之所以流传,我相信绝对不是因为其作品的文学价值,而是她生命经历的传奇性。至少她为广大文艺或自以为文艺的女青年树立了一个生活标杆,“像三毛一样去流浪,去爱”从此成为了一些人的信念。但是说实话,她的东西还是玛丽苏了一点,她也绝对称不上是优秀的作家,大概就是不错的旅游专栏撰写者吧。
刚好在健身房打熬力气,累得跟狗一样,很喜欢的题目,先说吧。三毛祖籍舟山,在叔小学的时候,她曾经回舟山望乡,轰动一时,当时小城最热门的电视广播报上有她通篇的报道。那时候人小,我只知道张乐平笔下有个三毛,嗯,这个三毛怎么是女的呢?初中的时候,有个酷爱艺术的死党需要写情书,委托我一块去新华书店看看有没有可以抄袭的素材,去了看到了一套三毛的文集缩在书架下,灰扑扑的歪斜着。书店的老阿姨说这是一套处理书,便宜卖给我们了。过了几天,我同学说那套书他看的了然无味,根据高人推荐,又买了一套泰戈尔的才把情书写完。那套书他不要了,占地方,他要根据那个女生的照片为她塑造一个半身雕像。所以,我就拿了这套书回家了。扔了很久,暑假的结尾我才想起有这么一套书,第一本拿到的就是滚滚红尘剧场版,大段大段的对白,不太安得心看的下来。正好夕水街开录像店的瘸子跟我相熟,拜托他找到了电影版,林青霞的那个看完了,再去看书忽然就打开了,从此也知道了,爱情是什么样,什么又是女神张爱玲,。人生底事往来如梭,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第二本就是哭泣的撒哈拉,整本都是叔在海边一个人阅读的,旁边有辆破旧的自行车,应该还有一只晒太阳的猫吧,记不太清楚了。我慢慢的,慢慢的去体会三毛对待生活的美好,慢慢去体会她对爱情的感伤。整本书看到最后,它告诉我啊,男人最重要的是坚韧,要对自己爱的人不离不弃,他要柔软,自然该表露的就表露,唯独不能多说。是啊,说这么多,而又不做,伤人伤心。第三本还没打开,1月4日她自杀了,我烧了这套书,以后再也不看了,连网络电子版都是避而不见的。那火花烧的时候,它告诉我,哎,那个小男孩,以后见了爱要勇敢啊。叔一直不勇敢,我甚至不敢直视姑凉们的眼睛,所以我默默的路过了很多人。在这里我终于鼓足勇气说,其实,我是爱你的,只是不敢说,不敢说。再后面,叔只听郑智化的,不再顾及其他。今天啊,我认为如果那世间的女子可以带刀,一个是秋瑾,一个就是三毛了。柔弱却有力,面对的千辛万苦也能找出乐趣,就算生活辜负了她,她也不吭声,她只默默地燃烧直至最后。我只希望,今生能碰到这样的女子,行侠仗义,浪迹天涯。————————————版权声明————————————谢绝转载,注意这点,别攀亲戚别攀校友,喊什么都没用,谢谢。车友帮成员,老叶的亲密战友,车友帮公众号:cheyoubang999。我自己的公众号:fastpoint1314,就是自行、感悟、修炼
作为一位对我涉猎散文领域具体启蒙意义的作家,三毛对我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在阅读她的散文集之前,我一直是在读一些零零碎碎的散文,没有系统性地阅读过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散文有不同的文风,清新隽永,或平淡但不缺深度,或辞藻华丽,或洋溢着温暖,瞬间治愈人心。三毛的作品却有一种独立于这些风格的因子,让它们具有沧桑却朴实的特点。三毛不追求辞藻华丽,简单的用词在留白的同事往往击中人心,有着动人的力量。为了用词准确她甚至造出一些词,让它们更符合语境。当然她的这种文风并不是一蹴而就,经历了颠沛流离,热恋,丧夫等等事件之后才慢慢由青涩转向成熟。读《雨季不再来》看到的是少女眼中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待。读《撒哈拉的故事》,看到的是她对这片荒凉土地的热爱与生活的激情,她把不毛之地写成了充满新鲜感的仙境。读《背影》,感受到的是她对荷西深沉的爱,和对忽略了母亲的关心的忏悔。读《梦里花落知多少》,从字里行间可以领略她对夫妻间甜蜜往事的追忆缅怀。。。etc.可以把她的风格简单划分成三个阶段:在出国留学时期,文笔较为轻松隽永;和荷西在一起的日子,文章基调是幸福快乐的;孀居生活,她的文字变得沉重起来,低落悲伤是主旋律。在我们眼里,三毛绝对是个传奇女子,她的一生经历可以总结为流浪,完全可以拍出一部电影来。而在她的笔下,她的生活似乎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不平凡的事物原来也有平凡的一面,参考《闹学记》。 三毛对待朋友真诚的态度也很让我钦佩,这也造就了她的好人缘。有很多人批评三毛是不务实、自杀是由于心理太过脆弱blablabla,我想说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你不能武断的说自杀就是由于心理不够强大。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世界上不会有那么多人还在研究自杀心理学了。自杀这种行为和社会状态、个人经历和精神生活都息息相关。很多精神压迫是无形的,旁人无法感受到。类比一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异曲同工。你不是本人就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和内心的那道坎。在妄加评判之前请先尊重他人的选择。
曾经被忽略与羞辱的挫败感,不会那么轻易就从心中抹去,即便随着境遇的转变,变成活泼开朗的另一个人,依旧有个小声音在心里住着,时不时地跳出来,要求你,说点什么,证明自己。虱子也好,玛丽苏也好,感谢那些年我认识了这么可爱的一个人。至少她让我意识到,曾经那么格格不入的一个小孩儿褪去自卑、内向是可以和别人愉快地玩耍的。我的感受是大部分师长对读三毛的书都不太建议或者持有保留态度,我欣赏她是因为她的异类气质,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种活法——把他人的、世俗的眼光看淡。她教会我认识爱,沈从文、李泽厚教我认识美,并且无比珍重。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 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故事讲的好,就不要去究诘真假了吧。“满纸荒唐言”都换不了一丝的触动,那是三毛的悲哀。
第一次看三毛是初二的时候,当时家里有三本她的书《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和《倾城》,撒哈拉稀奇,倾城感性,就像一个漩涡立刻把我吸了进去,爱不释手的反复读。当时我其他的睡前读物是卡夫卡、欧亨利什么的,所以可想而知三毛比他们通俗易懂。但我妈多次反对我看,说三毛是“大毒草”,不过当时她只是反复唠叨,也并不细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且最后还是扭不过我,买了三毛全集。初中的时候就看完了她全部的书,除了《随想》和《我的宝贝》因为太碎了不是特别喜欢,其他都喜欢到不行。和别人不同的是,读三毛并没有激起我一丁点对旅行的热情,倒是特别迷恋她的思维、行为方式,觉得洒脱自由各种艺术气质特别酷。后来就发现她的文章无论写什么都实际上是变着花样在突出自己,行云流水的生活啦,独树一帜的风格啦,轰轰烈烈的爱情啦,现在想想真挺玛丽苏的。85后的孩子差不多都在初中的时候赶上流行安妮宝贝和小资作派,现在回想一下,三毛才是比安妮宝贝更深藏不露的小资嘛。感觉这种虚无缥缈的纯梦幻只能唬唬小孩子,如果是现在的我不建议女孩过早看这些,性格上会潜移默化中受影响变的敏感爱想些有的没的。现在说起三毛,我总会想起一个人——杨二车娜姆,是不是风骨挺相似?之前读过杨二老师的一本书,反正她那种思维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可理解的,都太仙范儿了,不大接地气。三毛比她略好点,好歹让人觉得是真诚的,只是略带夸张的透出些许疯狂,爱使小性子又要显得自己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气质,各种透着女神范儿应该被供起来宠的那种感觉。大概在她过世十周年听过一档电台节目,才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原来那么小女生,她书里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洒脱随性的女汉子好么!于是就颠覆了,于是就不怎么迷恋她塑造出的那个乌托邦了,也可能是长大了吧。虽然她和荷西的爱情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是重点,但她的文字好歹还是陪着我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无论如何算是对我有挺大影响的一个人,所以还是谢谢她!
看了上面的答案,忍不住还是结合她的人和书简单说说我的个人感受。我高中时期很爱看三毛的书,不单是那些奇幻的经历和故事,她对于生活的各种想法以及其中的精神在那个时候也是非常鼓舞我的。所有的书都翻过来反复看,包括个人照片、演讲录音这些东西也很爱看、爱听。差不多是脑残粉境界嗯。后来看了很多其他类型的书,个人阅历也有增加,仍然喜爱三毛这个人,但书和文字淡化很多,会有很多不同看法。看到有评论说三毛和某些矫情文青“说走就走旅行”类似实在不太赞同,认真看过她的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在很多她后期作品里其实是有很批判这种观点的,书中很多关于生活的理解完全不不狭隘。并且关于《橄榄树》,其实原作经过修改,她也有撰文写“旅行若是为了小溪和阳光,不去也罢”(手机码字,这句话是大意谅解)。另,把三毛单纯当作那种精神寄托,以她为借口进行什么逃课、“说走就走旅行”、幻想有个荷西那种观点我也很不以为然。个人评价,书可看,作消遣,文章简单有趣;三毛本人见仁见智,最好不要过度沉迷:D
我爱三毛。我读的三毛的第一本书是《撒哈拉的故事》,那是我在书房中偶然翻出的一本封面已破损、书页已泛黄发旧的书。我被书中独特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了,我没想到单调乏味的沙漠生活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相见恨晚,后来,我便在学校书店买到了最新出版的、装帧精美的散文集《稻草人手记》。我太喜欢这样幽默诙谐又不失隽永深刻、温柔平静又不失洒脱自在的文风了。遥远的加纳利岛上,三毛活得新奇又潇洒。这着实让一个夏季午后坐在闷热的教室、抬头只能望着一扇窗户之外的天空的人,钦羡不已。当我读到《大胡子与我》的时候,我发现我碰见了没有蜜语甜言却最温暖真切的秀恩爱。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问。“那只要吃得饱的钱就够了。”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就这几句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对于所谓“三毛虚构与荷西的爱情”这样的言论,我真的觉得挺心疼的。难道你们没有被三毛字里行间的真情真意所感动吗。接着我读了《温柔的夜》与《万水千山走遍》。前者讲述了三毛与荷西在加纳利群岛上的生活。两位流浪者在异乡过得并不容易。但是,我觉得,三毛是幸福的。本性自由奔放的她,向往无拘无束的浪迹天涯,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位不乖巧的姑娘,十三岁就跷家,初中时就逃学,长大后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竟在前世乡愁的感应之下,又任性地决定奔赴远方。而深爱着她的荷西,便也毅然决然地跟去。这位不乖巧的姑娘,你可知我从书中感受到的全部是纯真与浪漫。对于我来说,读三毛的散文就是枯燥的高中生活里独有的缤纷色彩。我梦想成为三毛一样勇敢又纯粹的人。而《万水千山走遍》,则是在荷西离开后,独自返台的三毛再度启程,游历中南美洲的所见所闻。这本书,语言平静、娴熟,旅者孤独又坚强。墨西哥、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厄瓜多尔、智利、秘鲁、阿根廷... 可是呐,再壮丽的景色、再奇妙的经历,都已留不住你了。一时里,今世今生的种种历练,电影般快速地掠过,那些悲欢岁月,那些在世和去世的亲人,想起来竟然完全没有丝毫感觉,好似在看别人的事情一般。大概死,便是这样明净如雪般的清朗和淡漠吧!后来还是读了最不敢读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愿看到在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悲痛不已的模样。荷西,我回来了,几个月前一袭黑衣离去,而今穿着彩衣回来,你看了欢喜吗?向你告别的时候,阳光正烈,寂寂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边,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地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苍天,你不说话,对我,天地间最大的奥秘是荷西,而你,不说什么地收了回去,只让我泪眼仰望晴空。我爱的人,不忍留下你一个人在黑暗里,在那个地方,又到哪儿去握住我的手安睡?荷西,我永生的丈夫,我守着自己的诺言千山万水地回来了,不要为我悲伤,你看我,不是穿着你生前最爱看的那件锦绣彩衣来见你了吗?我渴了,倦了,也困了。荷西,那么让我靠在你身边。再没有眼泪,再没有恸哭,我只是要靠着你,一如过去的年年月月。三毛,我愿相信你化身为追求自由的天使了,飞往一个有荷西在的地方,远离这片哀乐人间。我爱Echo。感谢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
十年后的你,翻出来你高中的日记必然会觉得矫情到底。
所以,或许现在的我觉得,她有点太玛丽苏了,但是这不妨碍我依旧觉得她还不错。
三毛写的是故事,她描绘的关于她自己的生活。
故事,必然是有虚假的成分的,所以,长大了的我们再回头看,发现她的故事好像有不真实的地方,发现她好像也不是一个那么完美的人。
对啊,她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这个世界里谁又是完美的人呢?
每个人给你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一定都有主观的成分。甚至,有一些编造的虚假细节。
我是觉得无伤大雅,也许你觉得不可忍受。
高中时代的我,还是很感谢她向我展示的关于她的世界的。毕竟对一个三点一线的学生妹而言,她的生活简直太闪闪发亮了好么。对我而言,能丛她眼里看看这个世界,也是个不错的事情。
她走过的地方,也许未来不知哪一天,我也会有机会一一走过,也许和她说过的不一样,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你我眼中的世界,原本就不一样。
一百个人眼里有两百个三毛。高三时我对三毛的喜爱到达了最高峰,于是加了豆瓣的小组留下联系方式想要结识几个同好。在对暗号一般交换了各自最喜欢的章节语句之后,加了几位qq好友。其中有一位男性,加好友之后其实也没怎么聊,倒是他从我的空间中对我有了少许交流和了解。突然有一天,他和我说,你马上高考完了,就要解放了,我呢马上就要结婚了,在我结婚之前,在你暑假之中,你敢来WH找我么?你看,我们喜爱的三毛就是多么一个风一样的女子呀,你看她在几个男人间来去自如,你敢像她一样吗?我……拉黑一个疯子还是敢的~(???`*)ノ上面讲到的这位,在最初的交谈中,我认为他对三毛不能说不了解,书基本是全部都读过了呢。可是他依旧发表了这样奇葩的观点。而这问题下形形色色的看法又何尝相同呢。还是那句话,当我们在读书,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我们更愿意让自己看到什么样的三毛,就会看到什么样的她。所以”评价“这件事,还是交给自己的内心就好了。ヽ(*?ω?)?
我觉得三毛是一个洒脱、自由的女人。书也是如此。……………………………………………………………………高中的某个寒假无意看了她的一篇文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把她的作品看到最后。她展现的旅行、沙漠、爱情,在我眼中都是令人向往的。对于荷西的死,她的无法释怀,我也深有感触。只是,我仍然不能理解为什么她最后选择那样一个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且,因为她的死,以及海子等人的死,让我思考作家,尤其是有才的作家,为什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又为什么都是温柔又多情的人。其实我不认为三毛不值得品读,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体会,不必在年轻不懂事的时候去学着老成,经历会教会一个人如何做。筛选书籍的过程也是如此。
三毛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高中作文养成了喜欢用华丽词藻的习惯,直到大学读三毛的书后,才明白,用最简单的字把一件事写的有趣才是好的,作文风格完全变了。然后就是她对我整个人生观的影响,我倒不觉得三毛的书做作,她的文字透露出她对生活真挚的爱,以及对小事物永不熄灭的热情,而这种爱和热情对我影响特别大,让我开始发现细节里的乐趣,并对一直快乐地生活着。她还教会我勇敢,只要是喜欢的,那就遵从内心。
她的书:高中时因为一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一口气把三毛全集读完了,希望再看到那个苦中作乐的三毛,很坚强、柔韧,结果没有。老实说她的书算得上精彩的只有《撒哈拉》和《哭泣的骆驼》,当然其他书里的偶尔有一两篇精彩,比如《倾城》。而《稻草人手记》、《我的宝贝》、《万水千山走遍》、《闹学记》、《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好多的无论是语言、故事、思考都不怎么样,甚至《滚滚红尘》,这剧本给我留下的印象也不是很深,也有可能是我火候不够的缘故。李敖说她把和荷西的感情都快写成白开水了(大意如此),虽然不怎么喜欢李敖这个人,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她认为说不尽的荷西,其实我读着的时候真有些厌倦,总之读了她那么多书,荷西于我也只是一个扁平化得人物,并非有血有肉……她的人:读她的书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以后几乎没看过关于她的东西,她和王洛宾也只是勾起了我一丝好奇心,没有多少深入了解。所以对她的人也只是现在仅存的印象。曾经我告诉一个朋友说你和三毛很像,你们可以是知音。真的!我看三毛的书,脑子里自然而然浮现的是我朋友的样子。当然这也只是我从书中读到的她,有真性情,这已经很可贵。但也有一种很虚的东西,就是接近她们的过程中,会用诚心,但也会隔着玻璃。隐约感到一种自卑式的炫耀。不将软弱轻易示人很正常,但他会有掩饰、美化的倾向。就好像她和荷西的爱情,听到过很多人羡慕,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的一点感觉都没有。荷西等了她六年,我觉得没什么,荷西问她想嫁什么样的人,她回答:“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不顺眼的千万富翁也不嫁,如果是你能吃饱就行,还可以少吃点”,我也觉得没什么。唯一的感动是她想去沙漠,荷西辞了工作陪她一起。看她的书就感觉看一些偶像剧,会刻意把所有的一切都塑造得完美,甚至有时候煽情,包括把自己塑造得完美,让人以为那就是真实。但我相信只要是生活就会有缺陷,而有时候正是这种缺陷才使整个故事完整、深入人心。她一直念叨荷西,生前这样理所当然(虽然除了对她的爱,这个荷西其他性格、性情方面真的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如果是我肯定会念叨他的好,他的不好,至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情圣),身后一段时间也正常,但是很久之后就不正常了。人都得找精神寄托,这可以心里一直铭记,但是对外宣扬,真的有点那啥。我觉得最深刻的怀念、铭记都是默默在心里,偶尔说说也无妨。不断地说就好像整天有人在耳边念,我好想他,好爱他……那我就真的怀疑对方的诚意了。这就像在朋友圈里不断刷:这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街道,那是我们一起吃过的小吃,今天是我们周年纪念……我相信真正的怀念是当走过这些街道,看到熟悉的场景是会心一笑,心里满满的温暖当然也有感伤,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但回到现实依然向前,继续生活。如果不可自拔只能说明当下的不如意,不一定是感情的不如意,而是生活的不如意,而感情只是生活一部分。三毛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多时候潜意识想向外表明自己有多好、多特别之类的。无论是沙漠经历还是爱情、友情……都成为她——也许很难听,但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炫耀的资本。救赎我,用了这么亵渎她爱情的词。也许说我们大多数平凡人都有这样的倾向,会显得不那么罪恶了
看了看楼上的回答,我无言以对。保留意见吧,只是对于一些评价,不是非常赞同。这种书的评价完全是读者主观的一种思想。心胸有多开阔看的就有多广阔。书,是看着让自己觉得幸福的文字(无论是学识还是情感,一切让自己享受的)三毛,人也是有喜欢又不喜欢她的(因我喜欢她,所以自会为她多说几句好话)三毛祖籍浙江定海,3.26出生于重庆,本名陈平(已改过,因为自己不会写懋字)94-95搬到南京,牵制台北,入读正国民小学。(总觉孩子的心灵是单纯脆弱的,小时候的对错谁也分辨不清,因为三毛自小数学不好总考鸭蛋,后奋起努力只靠背题得了100,却被老师愿望画了个鸭蛋,自此心中有了痛苦,便常常逃学跑到坟场看书)不知,别人是觉她略有偏激,还是略感倔强。我个人认为她是倔强的,她只是坚持自己的自尊自爱。因她作文写的好,经常被读,一篇写关于长大梦想的文章,她写了她想当拾荒者,被老师痛骂。虽改了那篇作文,可长大之后,仍初心未改。不知有几人可以做到如此。(不升华到淡薄名利,人生有伟大追求的层次上)这是很简单的情趣,有些人正是失掉了这种情趣,才失了内涵。(个人鄙见)休学后,跟随黄君璧,顾福生,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三毛那时正是少女花季,对老师顾福生一直非常爱慕,也是顾福生推了三毛的第一篇文《惑》。三毛对顾福生的爱慕可能因为诸多原因,顾福生是才子俊师,又在三毛迷茫时有了指引。在这感情中只有当事人才最说得清。但作为旁观者,依稀总是能感受到些许,顾福生后到巴黎发展,三毛虽一直爱慕,可只是和老师拥抱送别。便心知不应拦人的前程。(这也不是什么为他人着想的伟大情怀)不过是一份柔和的少女情(十分温柔动人,令人缠绵悱恻)。这段时间,三毛也学习了艺术,所以在她的视野旅途中,可以观察到别人所不注意的美,不仅仅是心灵上也是层次上的高低(看不到的人,莫要去品评只显得浅薄,我也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地方,每每细细品读都有乐趣在此)1963在《皇冠》十九卷第六期发表《月河》1964,得到张其盷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只身远赴西班牙,就读于马德里大学,此时遇到荷西,后就读德国歌德学院。在国内上大学时,三毛遇到了她的初恋戏剧系才子梁光明,笔名舒凡。后因梁光明想先发展事业后结婚,三毛便离开了。(三毛是想与一人相守到老,也全心意的交托,(不说这是幼稚,还是单纯,也不谈这些情感)1970年返回台湾,受先生邀聘,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1973年,未婚夫猝逝,再次离台,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相逢。(她的未婚夫就是心脏病死在三毛的怀里,纵使我不认识三毛,对于一个普通的人也感到痛苦,她是从没放弃过爱情的,虽然如此坎坷)荷西为了三毛,先去撒哈拉沙漠找了工作,为三毛的到来做准备,也是这些长久的相伴和心细的体贴,让人感动。我不是三毛,不懂她为何爱他,但是作为旁者我很感动。没有婚礼的结婚了(撒哈拉的沙漠是最常人读过的三毛的小说,有人说它写的最好,我是不能赞同的。它只是故事精彩比其他几本看上去多了破折,读起来看似有了味道,实则呢?去浮于表面的想想心境,在荷西死前,和死后出的几本书三毛的很多性格特点是没有变化的,而很多她其他的书更能展现出三毛真正所让人称赞的性格。只是因为故事精彩,那是小孩子。(语言不妥,请见谅。幼时我也最喜这本,后来才觉不同))想去看她和荷西的爱情,可以去看她的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羡慕她的爱情,其实三毛爱的是很普通的,只是书中记载的都是幸福的点滴,那些心酸总是三毛和荷西用自己坚韧的性格寥寥浅浅的写的,并不是没有,我坚信这点,她书中有过。(我认为,正是因为三毛发现的了美,记得住幸福,明白知足,又懂得生活,仅此而已)她被欺负时,荷西劳累时在书中也有写,从开始的隐忍到后来的强势,这也是人之常态。撒哈拉沙漠出版于19761979荷西因潜水去世,三毛回了台湾。后来她又林林总总的去了智利,印第安寻了前世今生等(我是不信这些,但是很欣赏这些,因为很美)1981年结束流浪异国的十四年生活,回台湾定居。其实三毛也是很自谦的人,她自己也很明确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别人所说的小女子还是什么)她说过”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说过一句使我十分心惊的话,他说:“除非太卑鄙得偏爱自己的人,才能无耻的些自己的事情”我有一段时间常常想到这句话,使得写作几乎停顿,因为没有第三者的技巧和心境;他人的事,没有把握也没有热情去写;自己的事,又心虚的不敢再写,我不喜欢被人看视成无耻的人,可是老写自己生活上的事,真是觉得无耻。“(人都不喜欢别人不喜欢自己,或者将自己看清,或者...对自己有些什么看法,三毛也是同样的,一边反思一边记录着)她也没可以写给谁,有什么可品评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喜欢的作家,不管什么文学巨著,也不管衡量的标准有何不同,反正作者是不想这么比的,她只是再活在自己的生活而已。我的性情最是孤僻,见到生人更是拘束,这一点外表也许看不出来,可是内心实在是那样的。我心中急得很,眼看他们要来爱护我,这使我非常不安,觉得给人招了麻烦,浪费了别人宝贝的时间。——三毛她就是那么活着或者死去,别人又好说什么。我总是不敢批评的,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的作者,三观肯定是有高低深浅的,但是通透的人又是极少,怎么敢因为自己的言论玷污了别人的思想和胸怀。所以夸奖的话到还能扯上两句,我喜欢她,主要是喜欢她的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和那些美好。什么所谓的”旅行,现在流行的在路上...."诸如此类的都变了味道,要真是开心,自己不声不响的去了,去了哪儿也没须得留名,不过是玩过一场,看到些什么,明白些什么,懂得了滋味,也只自己心中明白。别人是看个镜中水月,或羡慕,或嫉妒,或不明,或不解,或...没什么谁是谁非,因为谁都不是她,也就不明白。书的话还是之前的一件,看着觉得喜欢,开心就看,不喜就不看。而至于,因为三毛是作者,所以将自己塑造的好,也许,也不许。总有漏洞,文字也能展现出心灵,若是一味的为自己烘托,怎么能看不出来,一看便是假的,无趣的。但她写的自己,必定有很多主观感情,与读者有了差异,这是幸运的事,也算一种读书的乐趣吧。
不妥之处,请见谅。人浅无才。
个人觉得批评一个作家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可以不尊重她,包括她的作品。
不要因为回想起来,看三毛书的时候的自己是多么sb,就觉得三毛多么sb。反省自己,不要反省别人,不要反省青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毛陈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