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庄云写一首爱情诗两首教案

高云览在石码中学(龙海一中)
石码中学&高云览的桃色时代
编辑: 年月
&&&&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由著名作家、厦门人高云览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四十几年来发行了150多万册,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评为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
&&&&众所周知,《小城春秋》取材于1930年的“厦门大劫狱”,这一年高云览20岁。《小城春秋》完稿和第一次出版的时间是1956年,但自1930年起,20岁的高云览就开始酝酿。同一年,高云览结婚。所以,1930年,是高云览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包括他的事业、他的写作,他的爱情。从1929年下半年到1930年上半年,高云览并不在厦门,而到了与厦门只有一水之隔的龙海,在石码中学教了一年的书。但是,对于高云览在石码中学的这段时光,《高云览自传》和《高云览传》都只是寥寥几笔带过,而在许多关于高云览的报道中更是一片空白。
&&&&那么,在石码中学,高云览是怎样度过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年呢?高云览的长女、《高云览传》的作者高迅莹一直在努力填补这段空白。近日,本报记者和高迅莹一同来到龙海,寻访高云览尚在世的学生。在几位耄耋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中,高云览从1929年向我们走来。
&&&&教语文明白易懂
&&&&讲作文生动细腻
&&&&石码中学,是龙海一中的前身。1929年,19岁的高云览在厦门、漳州两地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编辑之后,来到了石码中学当语文老师。石码中学有两个年级,初一年和初二年,分别只有一个班级,也就是,全校两个年级两个班级,总共有六十多名学生。高云览担任初一年的班主任,同时教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语文。
89岁的连秉祥,当年14岁,是初一年学生,“高老师只大我5岁,可他是老师,我是学生,他英俊潇洒,我却傻傻的。”这是连秉祥的开场白。“高老师的到来让我们觉得很新鲜,因为他总是穿西装打领带,我们在石码很少见到这样打扮的老师,很‘外气’(即洋气)。”可这位洋气的老师教起语文来却通俗易懂。“他教我们语文时印有很多讲义,都是选自国内外有影响的篇章,讲解时,高老师总是先从作者的个人出身和写作背景讲起,然后,再对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进行分析,这样的教法我们很喜欢,明白易懂。”高云览教给学生很多白话诗,但对古典诗词也很推崇,连秉祥记得高老师教给他们的古诗词有《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
&&&&连秉祥写一手好文章,尽管已近九旬,但他还被中国花卉协会聘为特约记者,连秉祥认为正是在高老师引导下,他才走上文学之路的。“我记得高老师布置我们写的第一篇作文的题目叫《黄昏》,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写黄昏美景的文章。当天傍晚,我还跑到九龙江畔去看黄昏的美景,回家后,写了一首小诗《黄昏》,交到高老师那儿。可我左等右等作文还是没有批下来,心里很焦急。不久,学校发给我们一本校刊,我看到封底上竟是我的那首小诗,句句都比以前漂亮,可见高老师是下大力气的。”后来,在高老师的鼓励下,连秉祥和庄云等同学接二连三地在漳州报、厦门华侨日报发表文章。后来,高云览离开石码,连秉祥就没再见到这位启蒙老师。解放后,已为人师的连秉祥曾在厦门一家书店看到老师写的《小城春秋》,心里很骄傲,可他并不知道老师已离开人世。
&&&&和学生一起运动
&&&&教学生自强不息
88岁的欧阳丰也是高云览的学生,回忆高老师时的开场白与连秉祥惊人相似:“高老师只大我们几岁,可他已当老师,我却还在‘抓鸡屎’,傻傻的。”欧阳丰是高云览在世的石码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当年13岁,小高云览6岁。“高老师是我初一年时的班主任,我读完初一年就辍学了,所以,我的很多知识和对人生的看法,都是高老师教我的,可以说,高老师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
&&&&“高老师知识很渊博,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得很生动。可惜,时间太久了,我现在回忆不出有哪些故事。”欧阳丰回忆不出那些当年自己觉得很精彩的故事,但是他却终身记住高老师教过的一个词:“自强不息”。高老师不仅教他们语文,还经常带他们到操场上运动,“高老师跳高、跳远、赛跑样样都很厉害。记得跳高时,我不敢跳,高老师一遍遍指导我、鼓励我。他告诉我们洋人骂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锻炼身体,只有自强不息,洋人才不敢欺侮我们。”后来,欧阳丰到银行工作,他曾经参加过县里的跳高比赛,还获第二名呢。“自强不息”这个词也总是被欧阳丰拿来教育子女,有很多年的春节,欧阳丰书写春联时,都会把“自强不息”四个字写进去。
&&&&革命思想:向学生宣传&受校长熏陶
93岁的郭振鸿是高云览在世的石码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当年18岁,只比高云览小1岁。一说起高老师,郭振鸿哽咽了:“我有很多话要说,可又讲不出来。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回忆,可我耳聋了。”郭振鸿的儿子也听父亲不只一次说过高云览:“父亲有一年读了《小城春秋》很骄傲,说高老师如果还在世,肯定还会再写一部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长篇小说。这几年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他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肯定想不起中学时代的事了。”可是,郭振鸿却突然抬起原本低垂的头,说:“高老师曾介绍我们读一本小册子,那是宣传革命思想的。”他还在纸张上写下了这本小册子的名字:《血笑》,过了一会儿,又写下小册子的作者:龚冰如。可见,高云览在石码中学宣传革命思想是深入人心的。
&&&&据长期以来热心收集整理龙海一中校史的叶清标和刘若贤两位老人介绍:当年高云览会到石码中学教书,除了因为生计所迫之外,还因为石码中学的政治清明,校长马殿成(一为马殿臣)就是中共福建省委委员杨国珍(当然,当年,石码中学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包括高云览)。那时候,高云览除了教书之外,还配合马殿成,以学校为据点开展全镇性的革命活动,比如在193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高云览就带领师生上街游行,向全镇居民宣传革命思想。他在马殿成的指导下创办了革命校刊《黩武》,还在周会上公开宣传“争自由大同盟”。在两位老人的介绍中,记者想起了《高云览自传》中对石码中学的寥寥几笔:“马殿成是胡西冷请来的,是个极可爱可敬的人物,日本留学生,我当时很爱读他的文章却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后来,他在厦门被捕就义,才听朋友说他是党的政委。”高云览把对石码中学的极少笔墨都给了校长马殿成,可见马殿成对他的影响。所以,在石码中学,高云览在深刻影响着别人的同时也被人深刻影响着。
&&&&离开石码中学回到厦门后,高云览即陷入了对厦门大劫狱的思考,不久就动笔写了他的处女作《前夜》,后来,经过二十几年的酝酿,创作了以这一事件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
&&&&生死恋情从这里出发
90岁的林韵芬现居厦门,在记者和高迅莹来到石码的这一天,在厦门政协领导的组织下,林韵芬由儿子陪同也来到了龙海一中,即石码中学。当年林韵芬15岁,是厦门少女但到龙海求学。75年过去了,石码中学发生了巨变,但高老师给他们上课的那幢教学楼还在,后来因为有红军进驻,这幢楼就叫红军楼,但已成为危房。
&&&&“我们的教室在楼下,高老师的宿舍在楼上。”年纪最小的欧阳丰不断启发林韵芬回忆往事。林韵芬对高老师印象不深,可她对高云览的大妹高玉瑜却有印象:“高玉瑜就坐在我的后面。我们和王喜鹊经常一起玩。”高云览到石码中学教书时,也把大妹高玉瑜带到这儿读书。而因为高玉瑜的关系,高云览与高玉瑜的同学,也就是他的学生王喜鹊相识相知相爱。王喜鹊后来成为了高云览的妻子,也就是高迅莹的母亲。石码中学成为高云览与王喜鹊生死恋情的出发点。
&&&&王喜鹊和高玉瑜是同窗好友,高云览因为经常关心妹妹的学业,和王喜鹊的关系自然也就密切起来了。从妹妹口中,高云览了解到王喜鹊为了求学,冲破家庭阻力和社会偏见,只身从厦门跑到石码中学念书。王喜鹊,这位剪短发、着白衣黑裙的少女在高云览的眼里堪称勇敢、文明的新女性。高云览为她取了个新名字:“露萍”。1930年下半年,石码中学停办。高云览返回厦门,除了带回了大妹高玉瑜外,他的身边多了一位女性,那就是王喜鹊。同年,高云览、王喜鹊在厦门结婚。次年,生下大女儿高迅莹。不幸的是,1934年,王喜鹊在生下二女儿高迅君时患产褥症去世。在王喜鹊去世第101天,高云览写下了爱情诗《给墓里的人》:给我回去吧,回到桃色的时代,再把爱的蓓蕾重新灌溉……石码中学,高云览的桃色时代!
推荐给好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爱情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