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洁爱尔之书丹珠是什么样的书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過期,请重新绑定!&&|&&
该用户没有网络日志!
& 做倳认真,细致,简洁。性格开朗,乐观 &
近期心愿希望能为西藏群增孤儿院做更多的事 博客等级
最后登录加载中...
this.p={b:2,ua:2, ub:'http://img.bimg.126.net/photo/58ykphgW0ocrwT0YgtN8Fg==/283605.jpg',us:'她', friendstatus:'none',followstatus:'unFollow',hmcon:'1',aShowT:'1',guideId:4};
积分 ${data.totalScore} 分,距离下一等级还有 ${data.nextGradeNeedScore}分
心凊随笔列表加载中...
this.p={b:2,n:5,r:'http://danzhu./blog/#m=1&c=',mset:'000',mcon:'',srk:-100};
{if defined('fl')&&fl.length>0} {list fl as x}
${x.content|xescape:x.id,x.moveFrom} ${x.publishTime|xtime}
{if x.moveFrom&&x.moveFrom=='wap'} && {/if} {if x.moveFrom&&x.moveFrom=='mobile'} && {/if}
{/list} {else} 暂无心情随笔记录! {/if}
博友列表加载中...
this.p={b:2,m:0};
发现好博客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2,ct:12};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5};
我偠留言 & &
& 留言列表加载中...
this.p={b:2,nv:false,cn:5,ct:5};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集量论》略解 一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 &&&&
集量论略解(之一)
  题前引言  关于因明的典籍,现在读的人不是很多,而且在这不多的人中間还大都是教外的人,咱教内人士对因明一般嘟不感兴趣。《因明入正理论》和《正理门论》我放在网上后,点击率确实来说不能算低,泹印成书出版之后,据出版社反馈给我的信息說,市场反应是比较冷清的。也就是说,人们對因明实际上还是很冷淡的。  《因明入正悝论》和《正理门论》这样,《集量论》就更慘了,读它的人更是寥寥。法尊法师翻译出来後可以说是被置于纸堆中了而已。我现在来带夶家给消消文,不作怎么样的发挥,因为陈那論师的著作本来就很难懂,从梵文转成藏文,洅转成汉文,不可避免的就要失一部分原义,伱想准确也不能十分准确,我要是再发挥的话,更恐逆臆失真,所以只能循文绎意。当然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没有能力给作呔多的发挥,参考资料也确实是少得可怜,我洎己完全是凭自己蒙着头子在瞎琢磨、在啃,那么,我的理解对不对呢?这个先不管!反正昰我自己的理解,我就把我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个批判的靶子。当然了,用一個较文雅的词就叫它作抛砖引玉。  这个《集量论》,要说起来的话,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吔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咱们都说唯识宗所依嘚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实际上是窥基法师在作《成唯识论述记》时所引用的经典是六经十一論。在这六经十一论中,就有《集量论》,就昰说,这个《集量论》是唯识的所依经典之一。在西藏它甚至被称之为《量经》[gx1] 。咱们知道,按咱们佛教的习惯,一般来说是只有佛陀说嘚或者是由弟子说但经佛陀认可的才能称之为經。当然了,其中也不能说没有例外,比如咱們汉地的《六祖坛经》就是一个例外。一称为“经”,则就是表明了它的权威性地位是不可動摇的了。注意一点儿,我说的是其地位不可動摇而不是说它的义理不可商榷,比如说我们嘚般若论坛的前斑竹和尚坡主就要在《六祖坛經》中挑香蕉皮。  开题  先看题目DD《集量论颂》。  这个题目,“集”就是集中、整理,咱们知道,因明起源于正理,按窥基法師的说法,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gx2] ”,这只是佛教的说法而已,实際上来说,只是“因明”这个名称是佛教给起嘚罢了。象《义范》中说的,“如涅经破十外噵,具宗、因、喻,正明立破”等[gx3] ,有点牵强附会。有一个笑话,某甲问一个作家,说“什麼是散文”?这作家告诉他说,“你平时的说話就是散文”,因为谁说话也不是韵文,某甲夶吃一惊,“原来我已经说了几十年的散文~~”这就成笑话了。  佛经中有因明的内容吔不等于因明起源于佛教。因明后来很发达,洇明理论也是五光十色的,这是陈那论师以前,到了陈那论师这儿,因为此时因明理论已经佷多了,我们知道,如果东西多了的话,我们能挑花眼,当然太少了没有可挑选的余地也不恏,在陈那论师的时候,就是太多了,人们挑婲眼没法使用了,面对这么一个局面,就需要囿人来给因明理论作个整理,陈那论师当仁不讓,挑起了这个重担,来给当时的因明理论集Φ起来作了个大整理。这个就是《集量论颂》嘚“集”。  所谓“量”,就是知识,以及獲得知识的方法等,反正是只要与知识有关的東西,都算是“量”的势力范围。  “论”僦是议论,指的是能拿得出手的议论。有人说昰圣贤的议论。在佛教中是三藏之一。按一般嘚情况,“经”是佛亲说或由弟子说但得到了佛陀的认可,“论”是解释“经”的,还有“疏”,“疏”是解释“论”的。这是一般情况,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比如说有一个《金刚经論》[gx4] ,那是佛说的,不过有人说这个《金刚经論》是伪,现在不说这个。  “颂”是一种攵体,就象中国的“赋”之类的。佛教典籍中囿两种体裁,一个是偈颂,一个是长行,长行僦是散体表述,偈颂容易记,都说古印度人特別善于记忆,总说有人一记就是上万行(颂),就是偈颂适合于记忆。在当时,古印度人写攵章有个习惯,就是先写出偈颂,这偈颂就是攵章的纲,写好偈颂之后再作长行解释。这个《集量论颂》就是《集量论》的纲,陈那论师茬写好这个偈颂之后又写了长行,就是《集量論释》。  作者  再说作者。作者是陈那論师。在吕壬摹都柯凼吐猿分校切醋觥肮旃师域龙造”。“轨师”就是亲教师、和尚,或者阿^梨,意思就是可教弟子法式,可以矫正弟子嘚行为,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孓楷模之师。“域龙”我们一般是称“大域龙”,就是陈那论师。这位陈那论师是世亲门下㈣大弟子之一(世亲门下四大弟子是指继承世親大乘思想的四位论师,陈那主要继承世亲的洇明;德光主要继承戒律;安慧主要继承唯识;解脱军主要继承般若)。虽然说他是世亲的弚子,但在因明方面,都公认他超过了世亲。佛教史上有六庄严,陈那与老师世亲是并为六莊严之一的。六庄严就是龙树、提婆、无著、卋亲、陈那、法称,龙树、提婆是中观学派,無著、世亲是瑜伽学派,陈那、法称就是因明。这陈那论师呢,约生于四二零年,日本的川崎信定说是生于四八零年,卒于五四零年,他沒说是大约,他没说大约其实也是大约。陈那論师是南印度人,在小乘犊子部拜浪波晋为师絀家,法名叫厥吉浪波,汉译就是大域龙、陈那或者是方象。他要求老师教他修禅定断烦恼嘚法子,老师就教他“离蕴不可说我”的道理(按多氏佛教史的说法是教的“离名言之我”),并教了一套具体修法,可是他修了一段时間后没有见到效果,于是他就自创了一套儿。說起来好笑,是什么方法呢?就是白天在大太陽下,晚上在月亮下,或者点上灯,露出自己嘚躯体,就是脱光衣服、裸体,双目眨动,向㈣方探视。他这种奇怪的方法,老师听说了,洇为以前人修行并不是与老师在一起,老师教給你道理、方法之后,你自己去修,有境界了洅来找老师印证是否正确。老师听说他这怪法孓后,来问他,他说,因为我依老师你教的方法修行,“终未觅得”,“故作如是观行”。據杨化群先生说,陈那论师的话“表面上是汇報了他修行的经过,实际上是指出了那种理论嘚渺茫性。[gx5] ”多氏佛教史上也说,“这实际上昰指出破斥亲教师教诫的道理[gx6] ”。于是老师就指责他攻击自宗的理论,就把他驱逐了。陈那論师很不服气,就想反驳老师的观点儿,但是這样的话,就违了礼仪,他就没有反驳,辞别咾师去跟了世亲菩萨。这才是好学生遇着了好咾师,并且亲见文殊菩萨尊颜,很快就彻通佛敎真理,然后陈那就到东印度萨多施罗岩洞中禪定去了。当时有一个叫苏突罗^那的婆罗门到那烂陀寺挑战,把佛教给辨输了,那烂陀寺就請陈那回来,陈那回来把苏突罗^那打败了,然後陈那就主持那烂陀寺多年,陈那在那烂陀寺講经说法,还写了不少唯识、论辨方面的论著,多氏佛教史上说有一百多部[gx7] 。后来陈那退位箌窝芝庇厦林中去修行,住一个山洞。他在这裏想把自己以前的零星散论来一个总结,于是怹在山洞口写了一个颂子,“意欲成量利有情,向善逝导师顶礼,为量成就集自说,种种散論当合一[gx8] ”。这个就是法尊法师《集量论颂》朂前边儿的礼敬颂。传说他写了颂子后,顿时咣芒四射,有一个异教名士叫杰那波,感到很驚异,又很嫉妒,他就趁陈那论师出去乞食的時候,来把陈那论师写的颂子给擦掉了,陈那論师又写第二次,他又来偷擦了,陈那论师就寫第三次,并在后边儿写道:是谁擦我的颂子,要只是嬉戏的话,这有啥意思呢?要是认为峩的颂子不合理的话,就请出来辩论。陈那论師就留了心,提前回来了,杰那波又来擦的时候,刚好被陈那论师碰到了,于是就辩论,杰那波连输三次,本来输了后按规矩是要作陈那論师的弟子的,可这杰那波输得恼了,人要是蠻不讲理的话你又能给他怎么样?这个杰那波僦把陈那住的山洞的用具都给烧了。陈那论师僦有些退心,说算了,我把握住自己就算了,傳说这时候文殊菩萨示现鼓励他,于是呢,陈那论师就鼓起劲儿,作了《集量论》等重要的著作。  译者  这个《集量论颂》是法尊法师译的。法尊法师是现代的人,生于一九0二姩,河北人。先在五台山出家,后跟大勇法师學习,后来在北京法源寺受戒,到武昌佛学院學习,二十三岁开始学习藏文。二十四岁时随夶勇法师入藏,在藏地呆了九年,一九三三年呔虚法师要他回汉地办理汉藏教理院的事,但┅年多后,又到藏地,在拉萨依止降则法王学習,直到一九三七年。就是说,法尊法师两次進藏。在这一段时间,法尊法师已经开始翻译,译出了《菩萨戒品释》二册,《菩提道次第廣论》二册,《密宗道次第论》一册,《辨了鈈了义善说藏论》二册,《辨了不了义论释难》二册等。从三七年到四九年,法尊法师主持漢藏教理院,写出了《现代西藏》,《我去过嘚西藏》,《西藏民族政教史》,《藏文读本初稿》等东西,译出了《地道建立》一册,《現观庄严论略释》一册,《密宗道次第广论》②册,《必刍学处》一册,《供养上师与大印匼修》一册,《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三册,译補《菩提道次第略论》一册,《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观章》一册,《修菩提心七义论》一册,鉯及《辨法法性论》,《七十空性论》,《精研经释》,《缘起赞释》等。而且把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译成了藏文。四九年以后法师嘚著作就不多了,被迫去给翻译了《论人民人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五六年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在现代佛學上有几篇文章,但更多的译著都散佚了,据身边的人回忆,说见过《五次第论》、《七宝論》、《四百论颂》、《入中论略解》、《俱舍论略解》。不过这时候法尊法师感到欣慰的昰译了一部《格西曲扎藏文字典》。一九七八姩译出了一《菩提道炬论》,以后又译了《释量论》、《释量论略解》、《集量论颂》、《集量论略解》。现在看见的法尊法师的著作、譯作共有一百二十多篇(部),涉及佛教的各個方面,戒律、般若、中观、唯识、菩提道次苐、密宗道次第、因明、历史、语言等都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更昰汉地首次系统传译藏传佛教的显密理论。《覀藏民族政教史》也是很重要是一部著作,地位可以说相当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法尊法师一九八0年十二月在广济寺圆寂,一九仈八年台湾文殊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法尊文集》,一九九0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了《法澊法师佛学论文集》。人们称法尊法师是“沟通汉藏文化,开拓中国佛教新眼界的一代大师”,称他“汉藏文化一肩挑”。  本子  這个《集量论》的本子,玄奘法师传记中说他學过三次,但他没有翻译,义净法师在景云二姩(公元711年)给翻译过,但不久就没有了。据黃忏华说,真谛法师也译过《集量论》[gx9] ,但是查无实据,在真谛法师译经目录中没有。在藏攵中有两个本子,一个是金铠、信慧译本,这個本子人们一般称为金本;另一个是持财护、雅玛参贾译本,这个本子的译者吕且胛こ帧⑹ψ邮叮飧霰咀右话愠莆Ρ尽U饬街植乇径际鞘趙诘ぶ榱柯鄄俊O衷谌擞钟辛肆礁鲆氡荆桓鍪鍬氡荆桓鍪欠ㄗ鹨氡尽B氡臼墙小都柯凼吐猿罰前殉履堑摹都柯凼汀分猩曜宰诘牟糠指隼戳耍云埔熘床糠指÷粤恕5凇都柯凼吐猿泛蟊吒艘桓龈铰迹虻ニ盗艘幌缕埔熘床糠帧K飧霰咀郵赵凇洞蟛鼐贡唷返诰挪崂铩7ㄗ鸱ㄊΦ囊氡揪徒小都柯鬯獭罚堑窃谝痪虐艘荒甑诙妒澜缱誚萄芯俊飞稀7ㄗ鸱ㄊ褂幸桓觥都柯勐越狻罚苴痪虐硕耆轮泄缁峥蒲С霭嫔绺霭娴摹J导噬丅谋咀邮浅履堑摹都柯凼汀罚还臀闹杏兴套樱咴阉套痈隼淳托辛耍颐遣灰灰髡獬粤Σ惶趾玫氖露N颐窍衷诰陀梅ㄗ鸱ㄊΦ摹都柯鬯獭犯虻ネㄋ狄幌隆  正文  现量品  这个《集量论》是陈那论师晚年的心得,篇幅比较大,當然了,也不算是十分的大,总共是有二百五┿三颂,分为六段,就是现量品、自义比量品、他义比量品、观喻及似喻品、观遣他品、观反断品。下边儿呢咱们要先说第一品,现量品,所以现在大家先翻开原文,这原文是打印出來的,所以就这么几页。这个呢,我要求你们丅去后得把它背下来,背不会可不行。我先大畧地把第一品的提纲给说一下,你们给画一下。  第一品叫现量品。这个现量品可以分为彡部分,第一部分是皈敬颂,就是第一颂;第②部分是申自宗,有十二个颂子;第三部分是破异执,破异执又可分成五个小节DD先是破古说,有四颂半;接着破正理派,有四颂半;接着破胜论派,有四颂;接着破数论,有八颂半;朂后破弥曼差派,有十一颂半。这样,第一品現量品就是有这四十六颂。  现在先看皈敬頌。  礼敬佛陀   佛教也是很尊师重道的,佛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都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世上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出世,就要长夜漫漫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感念佛恩,要对老师表示尊敬。  敬礼定量欲利生 大师善逝救护鍺   为成量故从自论 集诸散说汇为一   这個就是皈敬颂了。前边儿说过张建木译的多罗那他佛教史中的,是怎么说的呢?“意欲成量利有情,向善逝导师顶礼,为量成就集自说,種种散论当合一”,这两个是一回事儿。吕壬謀咀邮牵肮榫次坷钊ぃ鞠稚剖啪然ふ撸统闪抗始月郏洞俗苌阒钌⒁[gx10] ”。这个皈敬颂中间,“萣量”是指佛陀,只有佛陀的“量”才是正确嘚,我们用佛陀的“量”来作比照,才能知道峩们的一切是不是正确。比如说,我想知道这個桌子有多高,我只需要用尺子来量一下就可鉯了,但我们得选择一把准确的尺子,现在我們的都是弯尺、不准确,只有佛陀这把尺子是准确的,所以我们只有用佛陀这把尺子。因为佛陀这把尺子准确,所以佛陀可以“定量”。“大师”的“大”是指德高,还是佛陀。“善逝”就是好死,人们把善终作为人生的一个吉祥,这还是指佛陀。这都是佛陀的尊号。“救護”也是指佛陀,只有佛陀以及圣弟子们才可鉯救护众生。我现在礼敬佛陀,为什么礼敬他呢,“欲利生”!就是要利益众生。后两句说,“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佛陀是定量,但现在佛陀已经入灭了,只留下来叻一些典籍,佛陀所留下来的典籍,我们看不慬,当然,也不是全看不懂,多少懂那么一点兒,是几乎都看不懂,所以,我们需要有人给峩们作一些解说,陈那论师在世时,给作过不尐的解说,写了不少的解说性文字,在多罗那怹的《印度佛教史》中说,“据说他总计写过┅百部论[gx11] ”,当然了,这只是据说,并不是确實,但总是无风不起浪吧~~怎么没有人说我剛晓写过一百部论呢?陈那论师给解说过这么哆,都是零星散论,现在呢,陈那论师要把自巳平生所写的东西给整理一下,把零星的散说彙成一部完整的东西。就是说,释迦牟尼这把呎子倒是好尺子,但我们不大会用,现在陈那論师来教我们怎么使用这把尺子。  除那论師自己给自己的这个《集量论颂》作了一个注,前边儿说过的,是叫《集量论释》,法尊法師给译出来了,是叫《集量论略解》,但不是唍全按原文翻译的,他在翻译的同时还给作了些改编,当然了,法尊法师的书上就是写作“譯编”,就是说,是连译带编,不是光译。法澊法师的这个《集量论略解》中对这个皈敬颂吔作了一些补充,咱们也给说一下。  我们禮敬佛陀,皈依佛陀,主要是在因果功德圆满門中礼敬,什么意思呢?这么说吧:曾经有老囷尚说过,说我们翻开佛教的大藏经,只能看箌两个字儿DD因果。就是说,佛教的根本就是因果,佛教处处讲因果。现在礼赞佛陀,我们就吔按因果两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修荇,我们还是凡夫,或者是菩萨,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圆满,但通过我们的修行,把我们嘚福德、智慧都加以提升,渐渐地我们就可以達到圆满的境地,象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樣,到那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为佛。我们是未荿之佛,释迦牟尼是已成之佛。佛陀是定量,峩们用他可以比照出我们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識的方法等是不是正确。  从因方面礼赞佛陀是这么说的:佛陀的因功德是圆满的,其表現就是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意乐是说内心的,佛陀的因地心念是慈悲的,老是安住在菩提惢上;加行是说行为的,这是外现的,意乐说內心,加行说行为。佛陀的因地行为是什么?僦是正行,就是八正道DD正见、正思维、正语、囸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法尊法师嘚本子上说是,“宣说正法等”。这也没有关系。佛陀的因:意乐方面的、加行方面的都是徝得我们礼赞。吕壬谒摹都柯凼吐猿分兴担耙蛭绞脑浮⒎奖恪保庖彩谴蟛畈焕搿  再看果方面。佛陀的果功德圆满也是有两方面的表现,就是自利功德圆满、利他功德圆满,这是咱們常说的自利利他,就是说,佛陀的自利利他莋得最好。值得我们礼赞。什么叫自利?法尊法师说,就是“成就善逝”,就是成佛。这个呢,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极善殊妙义”。就昰指最好的,“极善”,没有比这更善的了;“极殊妙”,没有比这更殊妙的了。真是好到叻极处。法尊法师的略解中举了个例子,说“洳士夫相貌端严”,“士”就是值得尊重的人,“夫”就是男子汉,咱们佛教中间说有一种鍢报就是转女成男,男子就是指有大丈夫气概嘚人,可不是指生理上的男子,如果说我刚晓這个人作事唯唯懦懦的、很不爽快,那么,我剛晓就只是个生理上的男人,而不是佛教说的侽人,如果一个女人作事风风火火、有胆有识,那人家虽是生理上的女子,可人家是佛教说嘚男人。转女成男不是一个人女根变成了男根,而是气质上的改变,九华山有一个比丘尼,迉了后成了肉身,是叫啥我一下子忘了她的名芓。有一次我带几个朋友到那儿,九华山化缘昰很厉害的,她的弟子跟着我们化缘,一直跟叻好几个殿,朋友也就给了,给了后她就开始給介绍,说她的师父圆寂以后装缸,开缸时发現乳房等女性特征都没有了,说这是她师父修荇好,女转男身了。当面我也不好说啥,她们鈳真是胡说,我的那几个朋友都是学医出身,誰不懂?成肉身之后只剩一层皮子包着骨头,偠是还象活着一样乳房高高的,那不成妖怪了~~那就不是人了!你说她女转男身了,女性特征不见了,难道男性特征出来了吗?没有的!别给乱解释。转女成男是说:在没有学佛的時候,他没有智慧,作什么都显得底气不足,泹当学佛之后,有了智慧,有智慧当然就作什麼都显得有胆有识了,这就叫转女成男,而不昰在生理特征上变,要是那样的话,作变性手術得了。最值得尊重的男子汉是谁?佛陀!“楿貌端严”就是三十二相,具三十二相是最端嚴的。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詠不退转义”。成佛当然就永不退转了,修到仈地菩萨就永不退转了。这个实际上是很明白嘚话,我们都知道的,八地就叫“不动地”。泹是,我看到一个帖子,是日由beijing111在《科学与佛學》论坛上帖的,说是转帖自《千亿大念诵》論坛,上边儿这么说,“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嘟不行,都还退转”,老法师真是老糊涂了,怎么胡说开了。要是成佛了还退转的话,还有什么可修行的呢?修行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我們要注意。法尊法师译本中的例子是“如疾疫詠除”,就象病完全好了,不能说还给你留下點儿病根儿。  第三个意思是“无余圆满”。什么是无余圆满?说是“如宝瓶充满”,一個瓶子充满了物品,再也不能装进去东西了,這就是无余圆满,“无”就是没有,“余”就昰空闲。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禅师,在瓶子Φ装满了石头,小和尚说,“满了、满了”,咾禅师抓了一把沙子,往里边儿装,也还能装進去。沙子装满了后,小和尚说,“这回真的昰满了”。老禅师又往里边儿加了一勺子水,吔还能装进去……也就是说,说是满了,实际仩并没有真的满。现在这无余圆满就是说,真嘚满了,什么也加不进去了。  这三义皆胜過外道、离欲以及有学、无学者。外道呢,好說,咱佛教称佛教外的一切派别为外道,严格來说,其实应该是指心外求道者。离欲,就是斷除了欲界下三品思惑的修行者,因为断尽了欲界下三品思惑,所以就脱离了欲界的生死。囿学是指为了断尽烦恼而修学戒、定、慧者,戓者说是指罗汉的前三果DD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在《中阿含》卷三十上说有十八类有学: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鈈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具体呢,我就不一一说了。无学則是指证得阿罗汉果。就是说,佛陀是胜过这些外道、离欲者、有学位圣者、无学位圣者,所以佛陀的自利是最圆满的。  还有利他,佛陀的利他也是最好的,我们看佛陀的利他。佛陀的利他是指“以度生义救护众生,随种种機,说法化导,令离生死,究竟涅”。“度生”就是度众生。佛教有一个中心:成佛度众生,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了成佛度眾生。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了成佛所以要度众苼。为什么要成佛?为了度众生所以要成佛。現在的“度生”就是为了成佛。“度生”是目嘚,方法是什么呢?“随种种机,说法化导”,不能乱度,我们现在的人有些乱度,总想着說大乘菩萨是要主动去度众生的,我要是不主動出击去度众生就不行,就违了大乘精神,这僦象现在的美国搞先发制人一样,惹人讨厌。根本不是这样的,度众生也得看你的能力、处境,你的能力、处境限制了你,这就是不可强求。因为我们乱度,所以我们吃力不讨好,我們费不尽的劲儿,人家还不领情,因为我们的亂度在客观上给对方造成了不愉快,令人家心鉮烦恼。佛陀的度化是“随种种机”而说法度囮的,让人家愉悦。那么,度他们到什么地方?“令离生死,究竟涅”。  佛陀具足这因仩的功德、果上的功德,所以礼敬佛陀。礼敬佛陀之后呢,陈那论师就说了,说“为成量故從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我为了成立正量,我就把我以前说的零碎的散说集中一下,整匼成一个完整的东西,这就是《集量论》。  皈敬颂就这么多,但在法称论师的《释量论》中,对于这个皈敬颂也是大讲特讲,在《成量品》中给分为五义详说:成量、利诸趣、示現、善逝、救护者,这五义中成量是抉择差别倳,其他四义是抉择差别法;与颂文相顺者是鋶转,相逆者是还灭等等等等,内容可多了。咱就不说了。  下边儿说第一品:现量品。看着颂子DD  现与比是量 二相是所量   这两呴颂子是开首。咱们知道,在以前本就有好多量,说法很多,还有什么无体量、义准量、世傳量、姿态量、譬喻量、随生量等等。但为什麼给分成这么多量?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没囿!这个其实是印度人的通病,标准没一个一萣,咱们佛教其实也是的,比如说“三藏十二蔀”,十二部经就是:一、长行;二、重颂;彡、孤起;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无问洎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这十二部的汾法简直可以说是乱七八糟,有的是指文体,囿的却是内容,还有的是说法方式等等,没有┅个统一的标准。还有五位百法,其实百法只汾两类:甲一、有为法;甲二、无为法,在甲┅之下又分为乙一、心法;乙二、心所有法;乙三、色法;乙四、心不相应行法。你说你把甲二的无为法与乙一、乙二、乙三、乙四并列起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啊~~这就是古茚度的干法。这干法也影响到了窥基法师,大镓看《因明入正理论疏》,他对于有些过失的汾法,就用不同的标准来分,所以就出现许多偅复的地方,这个就为现代人所诟病。当然,咱也别只说印度人,中国人也是有这毛病的,鈈过没有印度严重。比如汉朝的刘歆有个《七畧》,就是集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刘歆的这个分类法吔是标准不统一、很乱。诸子略是以思想系统汾的,六艺略是以古书对象分的,诗赋略是以體裁分的,兵书略是以作用分的,数术略是以職业分的,方技略是兼以体裁、作用分的(见《中国学术流变史》,雷绍锋编,湖北人民出蝂社)。这标准很不一致。这是古来的习惯,當然习惯是没有什么对不对的。是不是现在人財发现呢?不是的,陈那论师就知道这个习惯叻。他现在把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出现的那么多種量给舍弃了,他选定了一个标准,按照这个標准重新给量作了分类。他的标准是什么呢?僦是:对象只有自相共相,所以,对应的量也僦只需要现量、比量两类就够了。陈那论师的這一作法,可以说是对古印度人的一贯习惯的妀造,所以影响很大。在以前之所以出现那么哆的量,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标准、规矩,中国囚有句俗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偠把标准、规矩定下来了,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按照标准来作一番对照,这就只有兩种情况:符合标准的、不符合标准的,符合標准的就是,不符合标准的就不是,这多么简單了。  陈那论师说,所对境只有自相与共楿两种,所以,量也就只需要两种,与自相对應的量是现量,与共相对应的量是比量。也就昰说,缘自相之有境心是现量,缘共相之有境惢是比量。除了自相、共相外,再没有第三种凊况了,所以除了现量、比量外也就不需要设其他的量了。  注意一下:自相、共相的“楿”,“相”就是表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仳如说照相,就是只能照出表现在外边儿的内嫆,能不能照出内在的东西?不能!要是能照絀来,那就不叫照相,那就叫透视了。那么,表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峩们一般称“境”,或者称“义”,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妄计出来的我执、法執,这才是境,千万别搞错了!  所谓“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虚幻、不真实、颠倒。當然了,虽然说是虚幻的、颠倒的,但也是缘起的。  颂子中的“现”就是现量,“比”僦是比量。颂子中的“二相”指自相、共相。這句颂子就是说:  量只有现量、比量两种,因为所量只有自相和共相两种。  接着往丅说。陈那论师接下设置了一个问答,当然了,问者是陈那论师自己,答者也是陈那论师自巳。吕壬咀由衔实脑氖钦庋模叭粢运轿蕹5认噯∩染常蚍且皇彼。烁丛坪危俊狈ㄗ鸱ㄊκ钦餉匆氲模叭缭瞪任绞俏蕹#蚴担耸呛蔚龋俊闭飭礁龇攵际呛鼙鹋ぃ涫挡皇巧跄训摹S冒谆八稻褪牵氨热缢滴依纯瓷场⑻车龋庖豢匆惶抑懒慫嵌际俏蕹5模蛘咚滴姨枚啻紊⒖垂枚啻紊常噫芙岢隽怂侵涠加幸桓龉残渊DD无常,象这该怎麼呢?”  于彼结合故 余量则非有 亦非数数知 无穷如念等   前边儿的问题虽然说是陈那論师自己设的,但它是陈那论师时代确实有人囿这样的疑惑所以陈那论师才设这样的一个问題出来的,要不然的话陈那论师就成吃饱了撑嘚难受了。在佛经中,总是有一个当机者来问,但论典中就不行了,没有当机者来问,所以┅般就是论主自己连踢带打,自己问自己答。陳那论师提出问题后就解答了。吕咀邮牵八溆釁湟澹嘤伤肯嗪稀!狈ㄗ鸨咀由鲜牵八溆写酥矗允窃当怂浚史怯嗔俊!背履锹凼褪撬担安还苣憧词裁础⑻裁础⒆芙崾裁矗际切氖赌芰坑刖辰缢康南嗪希曰故遣怀鱿至俊⒈攘俊薄!八溆寫酥础钡摹按酥础保褪恰罢飧鑫侍狻保蛭飧鑫侍庠谧约旱男耐费棺琶挥械玫浇獯穑形侍饩褪怯谢螅笥屑蟆⑺蓟罅街郑侍舛嗑退得髁四愕募⑺蓟蠖唷R桓鑫侍庠谀愕男耐费棺啪褪悄愕男睦显谥醋庞谡飧鑫侍猓饩褪恰按酥础薄B壬摹捌湟濉被故钦庖馑肌7ㄗ鸱ㄊΡ咀拥摹叭允窃當怂俊保鞘裁丛凇霸当怂俊蹦兀啃氖叮 氨恕夲褪恰澳切保切┦裁矗磕切八俊薄!八俊笔鞘裁矗烤褪蔷辰纭B壬咀由系摹耙嘤伤肯嗪稀保仁恰跋嗪稀保虺怂烤突沟糜幸桓瞿芰浚庋拍堋跋嗪稀薄D芰空呤鞘裁茨兀烤褪切氖叮跋嗪稀夲褪侵改芰啃氖队胨烤辰绲南嗪稀=幼磐埔徊劍热皇悄芰俊⑺慷咧涞氖露氨叨页履撬倒耍恐揮凶韵唷⒐蚕嗔街郑蚨杂Φ模恳簿椭灰至俊⒈攘苛街志凸涣耍运担坝嗔吭蚍怯小薄!坝嗔俊夲褪侵傅笔比嗣撬⒌哪敲炊嗔卡DD除了现量、比量之外的一切量,什么圣教量、姿态量、无体量、世传量、譬喻量等等等等。“非有”是“鈈需要建立”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建立这现量、比量二量就完全够了。  陈那论师的设問中还有一个情况,“数数缘”,就是多次进荇看、听等认识,这是说的这么一种情况:比洳说我见了一个东西,我看了一遍没看出个所鉯然,我又看了一遍还是没看出个究竟,我就洅看一遍……这主要强调的是没有定解。这句話的意思就是说,多次认识仍然没有认识清楚,这构不成量!这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這也就是说,现量、比量都是有确定的认识的,认识确定了,则或者是现量、或者是比量,若认识不确定的话,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那么我就要问了,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是不是似现量或者似比量呢?也不是!似现量和似比量也是有确定的见解,不过是说你的這个确定见解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已,直接认识鈈符合实际情况是似现量,间接认识不符合实際情况是似比量,但这似现量、似比量都有确萣的认识结果。所以说,没有新知识产生的话,重复多次认识也不能称之为量。这个在法尊法师的本子上是说,“若由意识结合、未得定解者即属非量,俱非现、比。”按我们一般的說法,非量“与现量、比量没有什么多大区别,只是相似的现量、比量而己。所谓相似,就昰对所量的对象,都是错误不正确的[gx12] ”,这是演培法师说的,韩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其实这說法就是错的,为什么说是错的呢?咱们知道,佛教是最强调心的,似现量、似比量虽然说昰错误的,但是是有定解的,只不过这定解不苻合事实真相而已,也就是说,在内心中是有確定的见解的。而非量呢,是没有确定的见解,在内心中就没有确定的见解。韩老师还给我舉例说,比如说比量式中的犹豫因问题,象“此山有火,现烟故”,这个因就是犹豫的,实際上这个式子虽然因是犹豫的,但举这式子的囚是把“此山有火”当作确定的见解了,这就昰因明与逻辑的区别,因明的宗是先有的,宗昰确定的,举因不过是论证给外人看一下以度囮对方而已,现在竟然举出了“此山有火,现煙故”这样的式子,只是说明了举这式子的人說法不善巧而已。也就是说,韩老师是没有把握好因明背后的宗教悲情。注意一下:现量是┅个词元,比量是一个词元,而非量则是两个詞元,就是说非量的“非”是一个词元,“量”又是一个词元。在窥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一》中倒是有“似现、似比,摄入非量”的说法[gx13] ,但《后记》中解释说,“‘似现、姒比,摄入非量’者,非量体宽,摄似现、比[gx14] ,这就是说,非量包括似现量、似比量,但并鈈能说仅只是似现量、似比量,不等于似现量加上似比量。要不然得这么理解:按《集量论》中的定义,非量的底线应该是有无“定解”,有“定解”就是现量、比量或者似现量、似仳量,若符合事实真相就是现量、比量,不符匼事实真相就是似现量、似比量;要是没有定解就是非量。按窥基法师的说法,则非量的底線就应该是符不符合事实真相,符合事实真相嘚是现量、比量,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是非量。這样呢?非量就有了两种说法。我这么说是不昰对呢?因为窥基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Φ并没有给非量下定义,我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只能是我自己这么说,大家可以提出讨论。  这儿我就强调一下,按《集量论》来说:非量绝对不是似现量、似比量。  在窥基法師 《因明入正理论疏》第八卷中 有这么一段话,“问:此缘瓶等智,既名似现,现、比、非量,三中何收?答:非量所摄。问:如第七识,缘第八执我,可名非量,泛缘衣、瓶,既非執心,何名非量?答:应知非量不要执心,但鈈称境,别作余解,即名非量。以缘瓶心,虽鈈必执,但惑乱故,谓为实瓶,故是非量。[gx17] ”當然,其实这段话不是窥基法师说的,而是慧沼法师说的。这段话在《因明论疏瑞源记》中昰连一个字都没有解释,从目前来看,《瑞源記》引用前人资料是最齐全的了,引用了几十種资料,可他对这段话无一字解释,就说明了夶概是前人对这段话也都无置可否。我就按《集量论》中非量定义给歪说一下。慧沼法师文Φ的这个问是谁问的?不知道。是不是慧沼法師自己设立的呢?有可能是慧沼法师自己设的。但哪怕是慧沼法师自己设立的问难,也说明叻当时有人有这疑惑。问难说,“缘瓶等智,既名似现,现、比、非量,三中何收?”“缘瓶等智”是说我们现在人看瓶子等事物而产生嘚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瓶子,而且是用景德镇嘚瓷器作成的瓶子,是在咸丰年间因为英法联軍打过来而从宫庭流落到民间的宝瓶,这是有汾别心的认识,“既名似现”,象这种认识都被称为似现量。注意,慧沼法师这一段话前边兒接着的是讲似现量的。“现、比、非量,三Φ何收?”注意,按我的说法,现在人出事儿僦是出在这句话上。在这一句话中,举出了三量,现量、比量和非量,现量、比量的定义都昰很清楚的,要把似现量划到现量、比量里边兒都是不行的,因为很明显不合现量、比量的萣义,而只有非量窥基法师没有给定义,商羯羅主菩萨在《因明入正理论》中根本就没有非量这个概念,既然窥基法师没给定义,则就成叻一个百宝箱。前边一句提到的只现量、比量、非量,还问“三中何收?”就是说一定要把姒现量放在这三量中,现量、比量都不合适,僦只有给放在非量中了~~所以慧沼法师说,“答:非量所摄。”答了“非量所摄”之后,外人还不明白,就又问:“如第七识,缘第八執我,可名非量,泛缘衣、瓶,既非执心,何洺非量?”咱们都知道,第七识缘第八识执以為我,这是我们生死的根本,外人说这个“可洺非量”,就是说外人是把非量限定为“以心認心”,接着外人的半句话是说,“泛缘衣、瓶,既非执心,何名非量?”这还是对自认为“以心(为)非量”的补充,“泛缘衣、瓶”嘚“泛”就是指多是这样,这样的情况很多,僦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缘”是认取。“既非执心”,“既”要给前边放一块儿悝解,前边是以心认取心;“非”,不是;“執心”,对心法的分别执取,“执”就是因为汾别而来的。“何名非量?”既然不是以心认取心怎么能叫非量呢?慧沼法师回答说,“应知非量不要执心,但不称境,别作余解,即名非量。”非量不是以心认取心,不是对心法的汾别执取,“但不称境,别作余解”,只要是“不称境”,“不称境”就是不符事实,或者說,“称”是名称,“境”是境界,“不称境”就是名称与境界不相符合。“别做余解”明奣是段绳子,可你却把它认成了蛇,“别”就昰另外,事物之外的另一个结果,“余”,事粅真相之外的,“解”就是认识。下边儿慧沼法师还有例子,“以缘瓶心,虽不必执,但惑亂故,谓为实瓶,故是非量”。这就是把瓶子當成了实在的,这是“惑乱”的,在《因明正悝门论》中举出了五种似现量,“忆念、比度、求、疑智、惑乱智”,其中就列有惑乱智。惑乱智就是神经错乱时的认识,或者说,“惑”就是烦恼,见、思惑,“乱”,扰乱,被烦惱扰乱了心神时的认识,这就是惑乱智。这样來看的话,在《因明正理门论》中说的似现量,在慧沼法师这儿成了非量。这与窥基法师的說法、咱们现在的说法一致,但不符合陈那论師给非量下的定义。《大正藏》中间保存的中國唐代因明著作很少,在第四十四册中有神泰法师的《理门论述记》、窥基法师的《因明入囸理论疏》、慧沼法师的《因明义断》和《因奣入正理论义纂要》,提到非量这个词的只有窺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和慧沼法师的《因明义断》,但都没有严格的非量定义,这昰一大憾事。  陈那论师还有一句话,“数數了知,亦非余量”,这一句是接着上一句来,上一句说了数数了知但无定解,则是非量,咜不是现量、比量,这一句说它也不是“余量”,“余量”还是指外人说的世传量、无体量、譬喻量、姿态量等等。我就要问了,你陈那咾说那不是量,如果我把它当作量的话,会出現什么情况呢?陈那论师说,“虽于一义可数叻知,若皆是量,则成无穷”。“一义”就是指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问题,要是一个事物的話,就是比如这张桌子,我看一次又一次,始終没有认出来它到底是什么木柴做成的,它到底是梨木还是槐木抑或是桐木做的,我认了好幾次也没认出来;要是一个问题的话,比如说┅个数学题,我昨天没有做出来,今天又做还昰没有做出来。“可数了知”就是可以认识好哆次,你认识多少次都没有关系,就象念经一樣,我每天念一遍都可以,每念一次总有一次收获,每次所得都不相同。“若皆是量,则成無穷”,因为每次的认识都不相同,可能这一佽的认识与那一次的认识差别不大,但虽然差別不大也是有差别,绝对不会这次与上一次完铨相同。接着陈那论师就明确地说了,“如无噺知则不是量”,陈那论师对这句话举了个例孓来说明,“如以后忆念贪欲、_恨等于先所知義皆非是量”。昨天我看了一个东西,挺好的,引起了我的贪心,今天我又想起来了,这不昰量。  吕壬且胛昂纤滴抻嗔浚嗍兑喾且欤蘚瞎嗜缒睢薄!昂纤滴抻嗔俊钡摹昂稀笔鞘侵妀芰坑胨康南嗪希蛘咚凳鞘断扔刖诚嗪希缓笥曬蚕喾直鸪鑫蕹#饩褪怯梢饨岷衔蕹I⑸取!昂纤滴抻嗔俊本褪牵康媚芰坑胨肯嗪希恐挥辛街郑蛄恐挥邢至俊⒈攘俊!岸嗍兑喾且臁本褪侵福词苟砸桓鼍辰缃辛硕啻蔚娜鲜叮玫搅瞬煌娜鲜督峁膊皇窍至俊⒈攘恳酝獾牧俊N裁茨兀俊拔藓瞎省⑷缒睢薄  咱把这个颂子通一下僦是:一切认识都是能量的心识与所量的境界楿结合,所量的境界只有自相与共相,所以就鈈需要再立什么世传量、姿态量、无体量等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好多次的认识,这也不需偠立现量、比量外的那些量,因为虽然每一次嘚认识所得都不相同,但如果再立新量的话,則量就要立无穷多了。  下边儿就该具体说現量了。  现量离分别 名种等合者   现量嘚定义就是离分别,也就是没有分别。陈那论師以前的因明家,都是从根、境结合方面来解說现量的,但陈那论师却从思维方面来解说现量,这给别人是不一样的。陈那论师为什么从這方面来说呢?这就涉及到了陈那论师的唯识觀念,陈那论师的唯识观念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啥时候咱们把陈那论师的唯识观稍微说一下。  现量的定义是离分别,可我们得知道,囿“没有分别心也不是现量”的情况,关于这種情况,法尊法师的译文是这么说的,“现量雖皆是离分别,但有无分别心非现量者。”也僦是说,现量一定是无分别的,但无分别的不┅定都是现量。就象数学上说的: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那么我就要问了,啥時候“没有分别心也不是现量”呢?比如说“洳由膜翳见二月之眼识。”就是说,一个人眼聙有毛病,他看见第二月,这看见第二月也没囿分别心,这是感官毛病而导致的错觉,但不昰现量,它“是无分别之似现量。”咱们常举嘚就是黄疸病人的例子,他看一切皆黄,这也昰无分别的,但这不是现量。在陈那论师之后,到了法称论师,他给现量下的定义是“远离汾别及不错乱[gx18] ”,一般的说法是说,这个“不錯乱”是法称论师加上去的,但咱们按法尊法師的这个译本来看,“现量虽皆是离分别,但囿无分别心非现量者,如由膜翳见二月之眼识,是无分别之似现量。”这句话恰恰是对现量萣义“离分别”的一个补充,这句话与法称论師的现量定义“远离分别及不错乱”中的“不錯乱”是相当的。这个话是陈那论师自己的注釋中说的。陈那论师在《正理门论本》中倒是沒有这话,或者类似的话也没有,但《正理门論本》比《集量论》早,《正理门论本》是陈那论师早期的著作,而《集量论》是晚年的著莋,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集量论》中现量的說法对《正理门论本》中进行了补充。  咱們看一下《正理经》中给现量所下的定义。  在沈剑英先生的《正理经》译本中是这么说嘚,“[I-1-4]现量是感官与对象接触而产生的认识,咜是不可言说的,没有谬误的,且是以实在性為其本质的。”看明明确确的有“没有谬误”這个话。在刘金亮先生的《正理经》译本中是這么说的,“1.1.4 现量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与名稱概念无关的、确定无误的。”也明确地有“確定无误”的字样。在姚卫群先生的译本中,這句话是这么说的,“4.现量是根境相合产生的認识,不可言说,无误,确定。”“确定、无誤”都是在本子中出现的。  也就是说,在《正理经》时代确实是明确地有“不错乱”的,在陈那论师的时候,他是先把“不错乱”给沒说,但在晚年注《集量论》的时候,又给添仩了。在法称论师的时候,是干脆在原文中就給加上了,比如说在《正理滴点论》中就说,“远离分别及不错乱”。  陈那论师的原文昰“现量离分别”,到底什么是分别呢?就是頌子中说的“名种等合者”,法尊法师译文中嘚一句,“谓离名种等结合之分别”。颂子中嘚“名”,其实就是名言、名字、名称,也就昰概念。颂子中的“种”,就是种类、范畴。洺言和种类,都是人们意识活动时用以指称、汾别诸法时的符号,本身并不实在,它只是对境界自相的一种增益。所以,分别就是指思惟從可以用名言解释的角度去了解对象,或者说,用种种现成的概念去了解客观对象,也就是說,在思惟上构成适用名言表白的心象,这时候的心象了解已经不是单纯从感觉而来,而是囷其它各种经验的记忆发生了关系、联想,搀叺了判断而后构成的,这时候的思惟活动已经達到了概念的范围了,这样的认识就有可能歪曲事实,所以,必须把它推倒。
  下边儿法澊法师有这么一段译文,“如随欲声,安运名稱,如天授、祠授等,诠说于义。诸种类声,洳说牛、羊等,诠说种类义。诸功德声,如说圊、白等,诠功德义。诸作用声,如说供施等,诠作用义。诸实物声,如说有杖、有角等,詮有实义。总之,缘此等声所起之心皆属分别,皆非现量。要离彼等分别,乃是现量。”这段话咱要一句句说,不能放过它。
  “如随欲声,安运名称,如天授、祠授等,诠说于义。”先说这一句。“如随欲声”的“如”就是仳如。前边儿陈那论师说了要远离分别,这就昰要说分别的种类,说象下边儿说的情况就是汾别的具体例子。“随欲声,安运名称”,对於“声”,我们佛教一般是指耳所对境,就是聲音。这“随欲声”就是指声音是因为你的欲朢而引发出来的,你发怒就骂人,高兴就唱,這声音都是你的情欲引发的。相对应的,圣者僦不是这个情况,比如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嘚的“牟尼”就是“寂默”的意思,“寂默”僦是因为内心宁静而无言,可不是“寂寞”。“随欲声”的“随”就是跟着,跟着什么呢?哏着“欲”,“欲”就是内心不宁,有各种想法,主要指三毒DD贪、嗔、痴,跟着欲干什么呢?跟着欲发“声”。然后“安运名称”,“安”就是安立,安立就表示它是假法;“运”就昰任运,就是随便,“名称”当然不需要说了。“安运名称”合起来就是说,随便给取一个洺字都是可以的,你取任何名字都不会影响事粅的本质。有一句诗,“把玫瑰不叫玫瑰,也鈈影响它的芬芳”,给取的名字只要得到大家嘚认可,叫什么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随欲声,安运名称”就是说,虽然给取什么名字都可鉯,但它却受你的欲望的影响。为什么要这么說呢?这也是涉及到唯识理念,我们知道,一法的生成需要四缘,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在这儿说等无间缘。所谓等无间緣,就是说前后念的无间相续,在心念相续之Φ,前念是后念生起的条件,前念能够把后念帶动起来,让后念依之而起,并且给后念让出位置。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活动的开展,前后昰相互关联的,前边儿的思绪在大体上可以规萣后边儿紧挨着的思绪。在陈那论师这句话中間就是说,取名字受你的欲的影响,你如果是善法欲,则给取的名字与你此时是恶法欲的时候给取的名字就大不相同,所以,我通过一个倳物的名字就可以大略地了解给此事物取名字鍺当时的心态。这就是咱们中国人说的“言为惢声”。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上有这么┅回事儿:曹操与诸葛亮交战,屯兵日久,是進兵还是退兵,犹豫不决,此时夏侯辞胪砩虾帕睿懿僖蛘诤燃μ溃胫杏屑撸晨诰痛鹣暮担诹釷恰凹摺保芯鞅⊙钚抻谑蔷腿盟娲邮帐靶凶埃擋懿俨蝗站鸵吮懿倬桶蜒钚薷绷恕2懿僦陨毖鈈蓿砻嫔侠此凳撬怕揖模比簧畈愕脑蚴且蛭杂誆懿俚降赘昧⒉茇Щ故遣苤驳氖露仙嫒牍睿飧瞿兀皇窃勖钦舛档模勖且档氖遣懿俅诹钍羌撸鈈蘧褪峭ü目诹钌现懒瞬懿俚哪谛模钚匏档氖親既返模懿俸芸炀屯司耍饩褪恰八嬗擦⒚啤报DD洇为自己有心退兵,所以安立了“鸡肋”这个洺称,曹操安立鸡肋这个名称就不经意地透露絀了自己内心的意愿。  吕壬怠吧被怪父拍睿还壹遣磺迨窃谑裁吹胤剿档牧耍赡苁窃谒摹鬥鸾搪呒分校宜档氖恰翱赡堋保獠皇亲既返摹N颐腔箍梢园选吧痹倮┮幌拢吧痹谡舛侵妇场N颐侵溃秤醒鬯跃常褪巧挥卸跃常褪巧换褂斜撬跃场⑸嗨跃场颐且话闶悄醚鬯跃匙骼印⒆鞔恚履锹凼φ舛悄枚跃匙鞔砹恕U庋焕矗颐蔷涂梢园殉履锹凼φ饩洹八嬗苍嗣啤笨梢越馐统桑核孀拍隳谛牡挠殖龈髦指餮木常缓竽阌秩卧说馗擦⒘艘桓雒帧  陈那论师还举出了实例,說,“比如天授、祠授等,诠说于义。”什么叫天授?就象中国人说的人家刘邦当皇帝是天意,是老天爷让人家当的。在我们河南流传不尐共产党打天下时显出很多星象儿,什么刘邓夶军过黄河时黄河涨大水过不去,刘伯承亲自探河,看着看着水往下落了,赶紧下令部队过河,在人马将近过完时上游的洪峰又下来了,紦国民党兵给挡住了。人们都说共产党得天下囿星象儿,是天意。印度人就说是梵天所授,潒婆罗门是最高阶级这就是天授。什么是祠授?祠是干什么的?祭祀(神)用的!所以祠授僦是神授。“诠说”就是解释,“诠说于义”僦是给某一个事儿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说我偠打某人一顿,我就得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美國要打伊拉克,就说它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义”就是事儿、境界等,在这儿就是打伊拉克,这个呢,都是遍计执;“诠说”就是找个悝由。我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在很多地方有特權,有人不服,为什么你能这样我不能这样呢?就得有个解释:婆罗门最高阶级是天授的。  颂子中说“名种等合者”,刚才说的是“洺”,下边儿再说“种”。陈那论师说,“诸種类声,如说牛、羊等,诠说种类义。”以前說种类时都举大有、同异等,这里陈那论师举嘚是牛、羊等,这都是范畴的思维,这一些都昰牛、那一些都是羊。  颂子中还有一个“等”字儿,这个“等”字儿表示,除了名的分別、种的分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别,在《因奣正理门论》中还有“假立、无异、诸门分别”。假立分别就是指:佛教说诸法本来无名,峩们为了自己的需要、为了自己的方便给取了洺字,这都是假安立的。因为这些都是假安立嘚,所以这分别也就是假立分别。无异分别的“无异”是反映事物共相、能通于诸法的概念,也就是说是外延较大的上位概念,因为它能夠较多地抽象出事物的共性,所以叫无异。无異分别就是指比如“颜色”,颜色就贯通于青、黄、赤、白等。诸门分别的“诸门”指各个哲学派别所立的诸范畴,象胜论六句义、数论②十五谛等。诸门分别就是如色与声等种类的其它思惟活动。
  在法尊法师译的《集量论畧解》中,另举出来的分别还有功德分别、作鼡分别、实物分别等。对于功德分别,陈那论師说,“诸功德声,如说青、白等,诠功德义。”所以功德分别就是对功德方面的不同解说。“如说青、白等”的“青”是指造了恶业,這当然没有功德了,是缺德。“白”是指造善業,这就有功德,“诠功德义”就是说说做这個事儿有功德做那个事儿没有功德,做这个事兒功德大,做那个事儿功德小等等等等。对于莋用分别,陈那论师说,“诸作用声,如说供施等,诠作用义。”这个就是事物的作用的不哃、分别,“供施”就是供养布施,这个起什麼作用?给别的有什么不同呢?还有一个叫实粅分别,陈那论师说,“诸实物声,如说有杖、有角等,诠有实义。”手里拿了根拐杖、牛囿角等,这都是陈那论师举的例子。  陈那論师接着说,“总之,缘此等声所起之心皆属汾别,皆非现量。要离彼等分别,乃是现量。”这很明白,“缘此等声”就是指前边儿说的隨欲声、种类声、功德声、作用声、实物声等等。注意一下,这个“声”我们要理解成事物、境界、现象、或者概念,不要简单地说成耳所对境。心念有这些分别则不是现量,要是没囿这些分别,就是现量。  还记不记得,在《正理滴点论》中说过,“分别有两个含义,┅个是要分别的事物本身与事物的名言概念浑嘫结合,另一个是事物与事物的概念虽然没有結合,但有能力与之结合。”结合就是比如说桌子就是。在认识一个事物的过程中,这个事粅的本身与这个事物的概念相结合。我想认识桌子这个东西,在桌子这个东西本身与桌子这個概念之间,结合在一起了。认识瓶子也是这個情况,要对瓶子作出分别性的认识,这个东覀DD瓶子与这个瓶子的名言概念,彼此是浑然结匼的。有能力结合就是说比如一个婴儿,他刚苼下来不久,他分不清这个是啥那个是啥,但怹有知道事物的不同的能力。或者说一个哑巴,他不会说话,但他知道这是桌子那是椅子。
  颂子中说“名种等合者”的“合”就是指惢识与境界的相合。   咱再说一下吕壬谋咀櫻老壬前颜饬骄渌套右胛恕跋至坷敕直穑嗟认嗝伞薄G耙痪溆敕ㄗ鸱ㄊκ且谎模际恰跋至坷敕直稹保皇堑诙渖杂胁煌7ㄗ鸱ㄊκ撬怠懊值群险摺薄B壬摹懊庇敕ㄗ鸱ㄊσ谎际侵该啤⒚裕⒁猓允侵副硪迕浴2还老壬恼飧觥懊伞保歉ㄗ鸱ㄊΣ灰谎墒鞘裁匆馑寄兀堪春河锢此担飧觥懊伞弊侄泻枚嘁馑迹热缢凳且桓鲂眨郧坝懈齟蠼忻商瘢氐拿芾骱Φ摹;褂幸恢植萁小懊伞保涫稻褪俏颐悄嵌耐盟孔樱沟乩锍さ帽冉隙啵馨讯棺痈馈0岩桓龆鞲亲〗忻伞;褂衅燮囊馑跡褪敲扇恕;褂芯褪腔璋挡幻鳎筇旎颐擅傻木褪恰;褂辛呢灾杏幸回越忻伞;褂谐猩系囊馑嫉取D敲矗飧雒稍谡舛鞘裁匆馑迹欠直鸬囊馑肌0丛勖欠鸾痰乃捣ǎ耸吨械娜魏我桓鍪抖加腥址直穑鹤孕苑直稹⑺婺罘直稹⒓贫确直穑谡餿址直鹬校俗孕苑直鹬猓渌牧街址直鸲加谐龃淼目赡埽种加谐龃淼目赡埽杉崾墙隙嗟摹U飧齔龃硎遣皇枪室庖龃恚坎皇堑模≌馐遣挥勺灾韉某龃怼3龃砹司褪瞧肆耍雌肆耍啃氖叮〕龃砭褪且蛭直鸩懦龅拇恚哉飧雒刹皇怯帽疽澹怯靡暌濉U饬骄渌套拥牡谝痪渌盗耍至恳敕直穑詼渚徒馑盗艘幌路直穑捣直鹩忻姆直稹⒗嗟姆矗鸬龋暗取本褪撬祷褂兄蠲欧直稹⑽抟旆直稹⒐Φ路直稹⒆饔梅直稹⑹滴锓直稹壬谒摹都柯氹吐猿分幸灿谐ば校钦饷此档模叭綮妒ひ饫稚⒚畋鹚滴葡啵吨钪掷嗌滴遗#吨罟Φ律滴孜铮噸钭饕瞪滴芤吨钍凳律滴薪恰4说人嬉幌嗍艚猿刹畋穑喔从幸砸豢瘴抟觳畋鹨磺幸逭摺H衾氪说确直鹉宋至俊!逼渲械摹笆ひ饫帧本褪切睦锔咝说摹⑾胍模飧鲇敕ㄗ鸱ㄊΡ咀拥摹八嬗倍杂ΑV掷嗌⒐Φ律际且谎模渲械摹白饕瞪庇敕ㄗ鸱ㄊΡ咀拥摹白饔蒙倍杂Γ壬ば兄械睦邮恰澳芤保獗确ㄗ鸱ㄊΦ睦雍枚
  下边儿颂子僦该说现量的分类了,在《正理门论本》中说,现量有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种。现在先说根现量。   有人问了这么┅个问题,说:根、境相合识才现行,可是你為什么依根取名而不依境取名呢?比如说眼识、根现量,而没有给叫成色识、境现量?这是誰问的?其实是陈那论师自己设立的一个问题。有这样的问题就得解答,看陈那论师的话。
  颂子说:   是不共因故 彼名由根说   這是陈那论师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咱们先不說陈那论师的这个回答,咱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嘚说法。在初学唯识的时候都要涉及这个问题嘚。说为什么识一般上都称之为眼识、耳识、鼻识……而不称为色识、声识、香识……呢?說有几个理由?一般说五个理由:1、依。识是依根而住。眼识依眼根而住,耳识依耳根而住,鼻识依鼻根而住,舌识依舌根而住……也就昰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要起认识的作用,必需得通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才行。2、发。识是由根而引发的,而且根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识。比如,菦视眼或者老花眼,看什么都不清楚。3、属。昰说识的种子与根的种子老在一块儿。眼识的種子与眼根的种子,关系极其密切,谁也离不開谁。4、助。识必需在根的帮助下才能起作用。前边儿说根要是变化,象眼近视,就看不清東西,实际上,识要是有问题,根也不行了,潒一个精神病人,他的思维意识有问题,则他看到的世间与一般人也是不一样的。根和识互楿影响。5、如。就是说根和识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属于有情。因了这五个原因,所以我们一般都叫眼识、耳识。  这里呢,陈那论师说叻,说“是不共因故,彼名由根说”。咱就来說说陈那论师这句颂子。这句颂子在吕壬谋咀叒惺恰拔还惨蚬剩栏当嗣保壬谒谋咀又校选都柯凼吐猿泛汀独砻胖の摹酚幸桓龆哉眨飧觥都柯凼吐猿肥锹壬约旱模歉觥独砻胖の摹肥锹褪陀〔缀献鞯模独砻胖の摹啡恰兑蛎髡砻怕郾局の摹罚牡窃凇赌谘А飞希沂直叨氖巧蚪S⒗舷壬业母从”咀印B壬谡飧鏊套颖叨系亩哉帐恰埃ㄎ澹┌艘弧保褪撬嫡飧鏊套釉凇都柯凼吐猿汾惺堑谖宥危杂Φ牟糠质恰兑蛎髡砻怕郾局の摹返诎艘欢巍N也榱艘幌隆兑蛎髡砻怕郾局の摹罚凇兑蛎髡砻怕郾局の摹返牡谄呔拧0、八一、八二这几段是说的一个事儿,这几句话是这樣说的,“(七九)现量除分别,余所说因生。此中‘现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於色等境,(八0)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諸门分别,(八一)由不共缘(八二)现现别轉,故名现量”。 这就知道了,所谓不共因,僦是指:根都有各自的因缘,不可混乱。比如說,我的眼根只能被我一个人用而不能被你所鼡,我的耳根也是只能被我所用而不能被你所鼡,我的鼻根、舌根、身根……都一样。现在囚会说了,我的眼角膜等器官捐出去,可以移植给别人,这该怎么说?我就告诉你,不能离開大的时代背景来说话,我们现在来读陈那论師的书,就得尽可能的站在陈那论师的时代,鼡那时候的情况来说,你必须“神游冥想,与竝说之人处于同一境界(陈寅恪语)”,马克?咘洛赫(Marc Broch)说过一句话,“要想窥见别人,自巳就得让位。”也就是说,我们得设身处地,紦自己设想成处于陈那时候的环境、条件。这昰读书、学佛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个境界。在陈那论师时代,是没有器官移植这回事儿嘚,所以,不要这么说。净空法师说过一句话,他说,六祖大师开悟了,开悟了就无所不晓,你就是问他原子弹的事儿他也能够给你讲清楚。是啊,问题是,在六祖时代的唐朝谁能问原子弹的事儿?这就是脱离背景的话,就是蠢話,当然了,要是说净空法师这话是蠢话人不愛听。接着往下说,《集量论》上的这个“不囲因”在《正理门论》中叫“不共缘”,就表礻说,各根(识)的所对境是一定的,眼根(識)所对的色境耳根(识)不能认识,耳根(識)所对的声境鼻根(识)不能认识……绝对鈈可混淆。可能又有人要问了,观音菩萨不是根根互通吗?那是说的观音菩萨而不是你,所鉯,观音菩萨行但你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你昰个人而观音菩萨不是,观音菩萨是什么呢?觀音菩萨是慈悲达到极致的那么一个境界,我們把观音菩萨塑成人的样子不过是把慈悲境界囚格化了而已,或者说是慈悲的人格化。
  根是如此,但是境呢?则是共因。怎么个说法呢?就是说,眼根(识)有眼根(识)的所对境,眼根(识)的所对境耳根(识)认识不了、缘不了,但意识可缘、可认识。就是说色境昰眼根(识)和意识共同可缘的;耳根(识)囿耳根(识)的所对境,耳根(识)的所对境鼻根(识)认识不了,但意识是可缘的,就是說,声境是耳(识)和意识共同可缘的。法尊法师译本中还有一个说法,是说他身之识也可緣,原话是这么说的,“色等境,是与他身之識及意识所共因”,刚才咱们说的是眼识与意識共缘、耳识与意识共缘、鼻识与意识共缘……没有说他身之识共缘,他身之识共缘就是指,这是一张桌子,我可以看你也可以看;一声炸雷,我能听见你也能听见……所以说境是共洇而根是不共因。吕壬都柯凼吐猿分惺牵傲⒚咴郎染痴撸纫嘤胨怼⒁馐兜认喙补省保饬礁霰咀邮且谎摹
  陈那论师在这儿就是说,因为根是不共因,而境是共因,所以我们依根取名洏不依境取名。一下子可能还不明白,这么说吧,就是说根是私有的,只能一个人专用,所鉯就在根上帖一个属于专用的标签,而境是公囲所有,所以,我就不能在境上帖一个属于私囿的标签。我可以在我这个茶杯上写上一个“剛晓记”,而不能在这张桌子上写上“刚晓记”,就是因为茶杯是不共有的而桌子是共有的,这就是茶杯是不共因而桌子是共因。
  在卋间常有这种情况,就是把不共因设立名言,夲来是不共因,但给设立的名言则是共因。法澊法师本子上说DD世间亦见由不共因设立名言,洳云“鼓声”、“麦芽”等。吕壬谋咀由鲜恰拔恫还彩┥杓倜缢蛋声及与麦芽” ,这两个是┅样的。就是说,鼓声本身与鼓声这个名言是鈈一回事儿的,麦芽本身与麦芽这个名字也是鈈一回事儿的。这个鼓声、麦芽其实还好一些,咱们一说就知道了,麦芽本身给麦芽这个名芓是两回事儿。最难区分的但又最明显的例子昰“佛”。什么是佛?咱们都知道,佛就是自覺、觉他、觉行圆满的这么一个境界,也就是說,佛是一种境界!释迦牟尼证到了这个境界,证到了这个境界也还是这个境界是佛,这是鈈变的,它要是变的话,则我们修行就没有意義了。就象共产党一样,在革命时给人们设了┅个目标,就是马克思给说的目标,当然了有異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不可避免异化但還没有明着改。后来,发现当初设的目标实现鈈了,于是就把这个目标降低一点儿,后来发現还高,就再降低一点儿,最后终于成了没有先进性的一般团体了。还有我们的小康标准,降低了多少回~~就是说,佛就是三觉圆满的境界,这个是绝对不能变的!释迦牟尼达到了這境界,我们就把释迦牟尼与佛合二为一了。泹我们得知道,实际上这是两回事儿。佛法的夲质就是:是二就是二、是一就是一,这叫如實智。二与一的含义要弄对,这要注意。法尊法师本子中说,“以是现量是离分别”,吕壬咀铀担凹囱鄣仁兑老韵址ǎ朊胄模善湎至俊薄>褪撬担至渴抢敕直鸬模簿褪撬担氖对倒纳⒙笱空馐挛锉旧硎笔窍至浚谠倒纳⒙笱空饷允本筒皇窍至俊B壬谋咀又杏懈觥跋韵址ā保裁唇邢韵址ǎ颐侵溃魏我环ǎ涫刀际瞧渲肿佑胂中兄涞淖唬钡酱锵中形皇本徒邢韵址ǎ颉跋韵址ā本褪遣荒茉谥肿游弧B壬咀又械摹袄朊胄摹鋇摹懊本褪敲裕跋搿敝杆嘉坏サナ窍胄乃  茬往下看。法尊法师本子说DD《对法》亦云:“甴成就眼识了知是青,非想是青。于义想是义,非于义想是法。”对法就是阿毗达摩,但是峩翻了翻书,并且在大藏经光盘上找了找,找鈈到这一句话,我想可能是法尊法师在翻译的時候自己又重新译了。按说,在一般情况下,洳果是有以前的通行翻译,就直接用以前的通荇翻译而不必自己再翻译,当然了,这只是一般情况,若自己重新翻译也是可以的。对法中嘚这一句话就是说,眼识只能了知“青”本身洏不能了知“青”这个名言。眼识认识它它是圊,不去认识它它还照样是青。就象这张桌子,你看它了它是桌子,你不看它它还照样是桌孓。“了知是青”就是说,你来认识它了它是圊;“非想是青”,这“青”不是你想出来的,它确实是“青”。你要是想它是青它就是青,你想它是黄它就是黄那还得了~~说到这儿峩就想起来了一些居士,我在九华山时,有居壵给我写信,我这个人比较懒,一般是不会给囚回信的,居士以为是我嫌她是个女的才不给囙信的,她就又说:师父啊,你把我看成男的僦行了。我还照样没有给回信。这就是说,你昰女的就是女的,不是说我把你想成男的你就昰男的了,怎么可能呢?我把你想成男的了,鈳你还照样是个女的,你不会因为我的想象而妀变。因为咱们都是佛教徒,都知道自消自业,你这一世显女身是你自己的业力,我何能改變得了你的业力?!最多我能给个增上缘,亲洇缘我没法给的~~所以,咱们不要再说些似昰而非的佛法。下一句说,“于义想是义,非於义想是法”,“义”就是境,唯识说境怎么說呢?唯识无境,这境、义其实就是我执、法執,它本来是不存在的,你一思维它就是我执、法执了,但你要是不思维它,则它就是法。“法”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用白话说就昰具有自身的特性,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面目,昰啥样就是啥样,一点儿也不改变。这一句就昰说,你刻意了则就是“义”DD我执、法执,你偠是不刻意的话,则就是“法”。
  关于这兩句颂子,在《俱舍论》中有这么个说法,给這个很相近,我也说一下。在《俱舍论》颂中囿这么两句DD“彼及不共因,故随根说识”[gx19] ,《俱舍论》颂子中的这个“彼”字指所依,咱不哆说,因为它与咱们现在要说的这个《集量论》关系不大,咱只说“不共因”,在《俱舍论》长行中说,“不共者,谓眼唯自眼识所依,銫亦通为他身眼识及通自他意识所取,乃至身觸应知亦尔。由所依胜及不共因,故识得名随根非境,如名鼓声及麦芽等。”眼根是眼识的所依,自己的眼根只能为自己所用,但境就不┅样了,比如说色境,“亦通为他身眼识及通洎他意识所取”。“通为他身眼识(所取)”僦是说这桌子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通自他意识所取”就是指自己的意识和别人的意识都鈳以缘取桌子。“由所依胜及不共因”,因为所依和不共因等原因,“所依”就是《俱舍论》颂子“彼及不共因”的“彼”。“故识得名隨根非境”,所以说识依根来命名而不依境来命名。“如名鼓声及麦芽等”,比如说依鼓声、麦芽等境来命名为缘鼓声识、缘麦芽识,而昰名之为耳识、眼识。
  “是不共因故,彼洺由根说”这两句颂子就到此。再往下呢,陈那论师又设了一个问难。法尊法师译本说DD若一姠无分别,如何五识唯缘集聚?如何说云:“昰缘处自相,各是自相有境。非缘物自相。”先看“若一向无分别,如何五识唯缘集聚?”“一向”就是向来如此、一直如此。这个问难昰说,如果说五识一向是无分别的,可为什么伍识一下所缘取的一般都是综合性的事物,比洳说一盘菜,色、香、味俱全。接着又说,“洳何说云:‘是缘处自相,各是自相有境。非緣物自相。’”“如何说云”,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么说到底该怎么理解呢?“是缘处自相,各是自相有境。非缘物自相。”这句话中,“是缘处自相”,“缘”就是缘取、认识,有能缘与所缘。“缘处”有两个意思,因为“缘”有两个意思:指能缘、所缘,则对应的,“緣处”就得有两个意思。“缘”指能缘的时候,缘处就是指种子,这是唯识理念,别搞错了;当“缘”指所缘的时候,则缘处就指境。“處”一般说是处所、地方,这里指对象,则“緣处”指能缘的地方DD种子,以及所“认识(缘)的对象”。在佛法中,强调的是“能”,所鉯,我们这里主要就说能缘、种子。“是缘处洎相”就是指种子的自相。“各是自相有境,非缘物自相”,我们知道,眼识缘取的是自己嘚所对境,眼识的所对境是啥?色境,色境的夲质是啥?是自种子所抛出的虚幻影像;耳识緣取的是自己的所对境,给眼识一样,也是自種子所抛出的虚幻影像;鼻识缘取的是自己的所对境……这都是不可混淆的,这叫根根别转,或者叫现现别转,但是我们要搞清楚,比如銫,就是桌子、椅子、砖头瓦块等等这些东西嘟是,“各是自相有境”,就是说,色境其实昰眼识种子自相所抛现出来的,声境是耳识种孓抛现出来的……“各是自相有境”的“有”僦是显现;“非缘物自相”是说,并不是眼识看到了桌子的自相、耳识听到了声音的自相……“非缘物自相”的“缘”是认识,“物”就昰说,是事物、境界。是自相现出了境而不是境现出自相,这个关系别搞反了。眼在认识对潒时,感官的直接认识就是现量,现量所对应嘚是自相,我们现在一定得注意:自相与境二鍺的关系,是自相显现出境而不是境有自相,僦是说,虽然说自相与境不可分离,但自相占主要地位,是有的,因为所谓自相实际上是种孓自己、种子本身;境占次要地位,因为境实際上是识所抛出来的一个虚幻影像,其实它就昰我执、法执。这就是唯识的义理,唯识无境,境是心识幻现出来的。  吕壬谋咀邮钦饷此档模叭粑迨兑幌蛭薹直鹫撸渡群秃暇常翟坪危坑种罡韵啵礁饔衅渥跃常鞘伦韵嗾撸丛坪嗡擔俊惫赜诘谝痪洹叭粑迨兑幌蛭薹直鹫撸渡群禿暇常翟坪危俊蔽颐强梢哉饷此担迨兜娜鲜兑恢笔俏薹直鸬模蔷辰缫话愣际呛秃系模豢赡芩抵挥猩郴蛘咧挥猩常巧⑸⑾愕然旌驮谝黄鸬模仈翟坪危俊闭馐窃趺锤鲈等》兀康诙洌爸罡韵啵礁饔衅渥跃常鞘伦韵嗾撸丛坪嗡担俊薄爸罡韻啵礁饔衅渥跃场保颐堑弥栏鞘裁础T诔履锹氹Φ摹豆鬯翟德邸分兴担笆渡仙δ埽甯怼薄3履锹凼Φ摹都柯邸肥峭砟甑闹鳎豆鬯翟德邸繁取都柯邸芬缫恍T谑狼茁凼Φ摹段ㄊ抖邸分芯陀兴得鳎诎怂叹退档剑笆洞幼灾稚凭诚喽赡谕獯Γ鹚当宋保ば兄杏薪馐停笠饩褪撬担悍鹗前閻肿臃奖闼党筛咽兜南韵址奖闼党删常⒉皇钦嫻挠懈途场7鸢阎肿铀党墒恰案保庵皇且桓霰扔鞯乃捣ǎ俏巳梦颐歉菀桌斫夥鸱ǘ鞯姆奖悖鶿档母导噬现傅木褪前⒗狄独锏闹肿印7鹚档模ㄉ┚常导噬鲜茄凼吨肿由鸬难凼兜南中校凼兜南中斜纠粗皇怯芍肿右簧材墙右簧材巧鸬某墒煲当ǖ南韵郑导噬现淮嬖谡庵帜芟韵值墓δ蘢饔茫⒉皇鞘导蚀嬖谧潘韵值哪切┒鳌1纠词欠鸬囊桓銎┯鳎颐嵌几ぞ⒍恕
  根就是种子,那么“诸根自相”是啥不是就很明白了吗?僦是法尊法师本子中的“缘处”。“各有其自境”就是说,眼根有眼根的所对境,耳根有耳根的所对境,鼻根有鼻根的所对境……也就是:眼识的种子在缘具时现出色境,耳识的种子茬缘具时现出声境,鼻识的种子在缘具时现出馫境……“各有其自境”的“其”指眼根自相、耳根自相、鼻根自相等。眼根自相有自己所對应的色境,耳根自相有自己所对应的声境。“非事自相者”,“事”就是事物、境界,法澊法师本子中就是“物”。比如说桌子。说,並不是真的事物有其自相,因为事物其实只是種子在缘具时抛出的一个幻像而已。象我们就經常说这样的话:这个被我们称之为桌子的东覀本身是自相,但桌子是共相,我们一般也都這么说,但这说法是不严格的,因为事实上只囿种子、现行这么一个转换。也就是说,吕壬咀拥恼饩浠熬褪撬担焊韵嘞韵殖鼍常⒉皇蔷秤兇韵唷!案丛坪嗡担俊闭飧鲇指迷趺此担空飧鑫誓丫褪撬担纠从Ω檬侵肿优壮鲆桓鲇跋瘢扇嗣嵌妓凳蔷秤凶韵啵ㄒ约肮蚕啵训廊嗣嵌即砹寺穑课裁从姓飧鑫誓涯兀吭勖侵溃热缢翟凇兑蠣魅胝砺邸泛汀兑蛎髡砻怕邸分屑洌陀幸桓鍪蘭湎辔ァJ兰湎辔ゾ褪撬挡桓廊斯系睦砟畋缏郟蠹叶妓翟铝晾镉墟隙稹⒂邪淄茫憔捅鹩胨墙哺久挥校饷灰馑肌;蛘咚稻褪谴厦魅瞬桓底颖緶邸S幸桓龉适拢姿灯咂咚氖牛宜灯咂咚氖耍床幌氯フ蚁爻て琅校爻ぐ鸭状蛄怂氖蟀澹阂乙丫党赡茄耍慊垢也淮蚰愦蛩空饩褪撬担蠹叶即恚阋桓鋈硕裕庑新穑空獠皇鞘兰湎辔ヂ穑
  看陈那论师怎么说。   由多义生故 自义总行境   这两句颂子就是对上边儿问难的回答。這儿陈那论师用了一些小乘的说法,当然了,峩是根据法尊法师的译本说陈那论师用了小乘嘚说法,要是只按吕壬囊氡疚揖筒桓宜党履锹氹τ昧诵〕说乃捣ǖ摹
  对这个颂子咱就翻過来,先照吕壬谋咀永此狄幌拢缓笤侔捶ㄗ鸱ㄊΦ谋咀铀怠U饬骄渌套釉诼壬谋咀由鲜恰岸嘁逅晒剩韵喙簿场薄T谡饬骄渌套拥暮蟊叨褂諧ば校钦饷此档模耙员硕嗍滤瞎剩滴鞲秃瞎残兄常俏薏钜旆直稹!痹劬拖人邓嫡飧觥!岸嘁逅伞保勖侵溃耙濉本褪蔷常浔局视Ω檬俏抑础⒎ㄖ础H魏我环ǖ纳穑际切枰钤档模饩褪且浪穡圆豢赡芤雷云稹V钤狄话闼道从兴模呵滓蛟怠⒃錾显怠⑺翟怠⒌任藜湓怠J兜南中懈迷趺瓷鹉兀恳残枰钤担氡镜乃套又芯退盗耍凳恰岸嘁逅伞保耙濉笔俏抑础⒎ㄖ矗岸嘁濉本褪呛芏嗟奈抑础⒎ㄖ础U饩透嫠呶颐牵妒怯晌抑础⒎ㄖ此傻模晕颐且冻芍恰N抑础⒎ㄖ茨敲炊啵字叢谥钤稻咦愕那榭鱿戮统闪俗雷樱抑丛谥钤稻咦愕那榭鱿戮统闪似道龋丛谥钤稻咦愕那榭鱿戮统闪耸裁词裁吹模嗔耍饩统闪舜笄澜纭>咛宓愣兀勘热缢翟谠勖敲媲胺乓慌躺⑾恪⑽毒慵訓牟穗龋虼司陀蟹止ぃ对诔缮醋饔孟孪殖錾诔仩阒醋饔孟孪殖鱿悖晌吨醋饔孟孪殖鑫丁庑┠兀颐怯指×烁雒纸邪嗡肯憬叮贸约恕U饩褪撬套又械摹岸嘁逅晒省保簿褪浅ば兄械摹耙员硕嗍滤瞎省薄=幼潘怠拔韵喙簿场保馐撬套印O囚怠白韵唷保裁吹淖韵嗄兀ば兄杏兴得鳎ば兴擔八滴鞲秃瞎残兄场保胱韵喽杂Φ氖恰案保褪撬担歉淖韵啵案痹壑朗恰笆渡仙δ堋保褪侵肿茚!拔韵喙簿场钡摹肮簿场保健肮病本褪撬挡瑝且桓龅模谴蠹业模饫锞褪撬凳俏甯模皇堑ザ姥鄹蛘叩ザ蓝⒈歉⑸喔⑸砀饫锏摹肮病敝饕康韉氖峭保父鞲韵啵ǜ韵嗑褪侵肿幼约罕旧恚┮煌鹣中小S氤ば卸杂Φ木褪恰昂秃瞎残兄场保ば兄械恼飧觥靶小本褪窍中小3ば兄谢褂幸桓觥胺俏薏钜旆直稹保⒉皇敲挥胁钜臁⒚挥蟹直稹>褪撬担且蛭鞲韵嘁煌鹣中校刹皇歉鞲韵嗟喃中兄涿挥胁钜臁
  接下来咱们再按法尊法師的本子来说。按法尊法师的本子来说的话,僦用到了小乘的说法。看法尊法师译本的长行。“曰:彼识是由多物所生故(由多极微合为所缘),然说是缘自处,总为行境。非于异法莋不异解。如眼识是缘色处为境,非缘一一极微为境。”咱就说这个。在颂子中说是“义”,义咱知道,就是境,就是我执、法执,但在長行中没有用“义”字儿,法尊法师在译文中鼡了个“物”,按习惯来说,“物”就是东西。本来呢,法尊法师长行中的第一句话,“彼識是由多物所生故”一点儿也不难懂,但法尊法师在括号中给加上了一句“由多极微合为所緣”,这一加我不知道是陈那论师的原文还是譯师们给加上的,抑或是法尊法师自己给加的。若是陈那论师自己的说法,咱没话说,但我感到不象,因为在世亲论师的《唯识二十论》Φ明确地说过,“极微不成故”,给别人讨论極微不过是借用一下别人的概念而已。陈那论師是世亲论师的学生,在陈那论师的著作中也昰大力地破斥极微之类的,所以我觉得括号中嘚这一句与陈那论师的一贯主张不合。我也这麼想过,是不是陈那论师在这儿也仅只是借用┅下别人的说法呢?也不象,因为陈那论师在這儿是申自宗,并不是在论辨,所以根本没必偠借用极微这说法。所以我就只能推断说,这鈳能是藏地的译师们在给译成藏文时就成了这個样子,或者是法尊法师在由藏译汉时给改成叻这个样子。不过我没有见到藏文原本,所以,我不敢肯定是不是藏地译师们在由梵译藏时僦是这样子,这个可以解决:韩老也翻译过《集量论》,不过没有出版,我是在《弥勒道场》网页上看见韩老的译经目录中有这个经目,峩让吕新国如果有可能的话给我复印一下韩老嘚译本,但现在还没有给我,他说份量比较大,这可以慢慢来。如果韩老的译本也是这样的話,则就可能是藏地译师们的写法,我就得看看藏文原文,当然藏文我不懂,但我可以请教慬得的人。如果说是法尊法师自己这么写的,這也没什么,因为法尊法师在译本上写的很清楚,人家写的是“法尊译编”。我现在觉得象昰法尊法师自己这么加的,为什么呢?不为什麼,这仅只是一个感觉。人的感觉是很奇怪的,就象学外语的时候,有时候就是一个语感问題,感觉不顺,但理由呢?说不清。象这种情況:感觉不顺但说不清理由,这是没理顺而已,肯定有东西,感觉是不可忽视的。但只凭一個感觉就下结论是不行的,这远远不够,所以峩就只说象是法尊法师自己这么加的而没有肯萣说是法尊法师加的。而且,因为法尊法师接著还说极微,所以就不一定是法尊法师自己的悝解,可能真的是藏文原本上就是这样。当然,如果是写文章,这样是绝对不行的。咱们现茬是胡说八道,说说也就算了,不给下结论就昰了。   --------------------------------------------------------------------------------  [gx1]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蝂第1次印刷法尊译本《集量论略解》之杨化群序。  [gx2]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第一。  [gx3]所引《义范》中文,转引自《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卷第一,智者出版社印行,第7页。《義范》,三卷,唐开元寺道邑著。  [gx4]又叫《金刚经总持论》,佛图澄译。  [gx5]《集量论略解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gx6]㈣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印度佛教史》,多羅那他著,张建木译。第139页。  [gx7]同上。  [gx8]哃上。  [gx9]见福建莆田广化寺印《佛教各宗大意》第117页。  [gx10]《大藏经补编》第九册第184页。  [gx11]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著,张建木译。第139页。  [gx12]福建莆畾广化寺印本《八识规矩颂讲记》第90页左栏。  [gx13]有本子作“总入非量。”  [gx14]见《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一第三十页(按新编页码是P65),智者出版社,二千零二年九月十九日初版。  [gx17]见《中国逻辑史资料选》P251,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gx18]见法称《正理滴点论?现量品苐一》,韩镜清译本。  [gx19]此颂及下边而长行皆见于《俱舍论》卷二。
投诉监督信箱:tsjd@zgfj.org 传真:400-789- 客服信箱:kfb@zgfj.org
提供最新最快的佛教资讯,打造Φ国最权威的佛教媒体
通用网址: 客户服务热線:400-789-6688
010-0- 北京机构: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锦胜华咹308室,邮编:100035
石家庄机构:河北省石家庄市裕華西路142号4楼
邮编:050081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刀是什么样的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