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大全有种没有生命的物品

今天是日 髙梦臻13岁14天
发布于日 21:56 |
阅读数(757)
今天是日 髙梦臻12岁10个月1天
发布于日 08:56 |
阅读数(822)
今天是日 髙梦臻12岁10个月
有生便有死。但在东方生命观里,死亡从来不是以生为开端的那个终点。所以,在中国,修行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死生事大&而不是&生死事大&。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儒家的畏天命,修身以俟;还是道家的生死齐一;以及释家的因果不空,人生酬业,都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道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释家:敲响永生之鼓
发布于日 20:59 |
阅读数(1502)
今天是日 髙梦臻12岁9个月10天&&&&&&
&&&&&&&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十七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相關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hujintao主持會議并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個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視,更大發展,這個民族才能自覺、自信、自強。當前,我國步入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期,也是各類社會矛盾集中凸顯的危險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更應該加強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發展,以增進國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
   建設文化強國并非只有想法就能實現,并非只靠政府單方面努力就能實現,并非個別企業、社團以及個別人的良知就能實現。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具體而言就是需要政府、企業、社團、以及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弘揚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不斷得到發展和宣揚。要讓更多中國人愛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覺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其次要推出政策扶持政策,要對那些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社團、個人給予適當稅收減免和經濟上的獎勵。要讓全社會興起一股發展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熱潮。第三要加大對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比如更多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結合現代技術開發出一些藝術作品、影視作品,加大對民族文化宣傳。第四要不斷推進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對于詆毀和破壞民族文化的人和事要堅決給予懲處。對于那些利益熏心大肆破壞歷史遺跡文化遺產的不良地產商和別有用心的人要進行嚴懲。最后組建專業民族文化保護研究機構,加大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發掘。對于以前存在的相關機構要給予更多重視,該補充要補充,該加強要加強。  
&&&&&&&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坐擁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卻為日韓歐美的文化所深刻影響,甚至有一部分人因此而否定中華文化,這是一個非常荒唐非常幼稚又非常可怕的現象,中國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幾千年來一直存在下去,就在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文化,有強烈的文化自信,而今一些人數典忘祖,盲目崇拜,如此作為是否對得起我們的先祖。如果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戛然而止,為其他文化所完全吞噬,那將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外來文化我們可以借鑒,但借鑒的目的是為了豐富本民族文化,發展本民族文化,如果全盤照搬,那么中國還是中國嗎?
  中國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要帶著一種危機感,帶著一個對民族負責、對國家負責的態度,不斷推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迅速改變中國是文化大國而非文化強國的不利局面,讓中華文化暢想世界,讓中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发布于日 22:18 |
阅读数(698)
今天是日 髙梦臻12岁6个月19天
发布于日 09:59 |
阅读数(2071)
今天是日 髙梦臻12岁6个月13天
看到大家这么早赶来听我唠叨,我内心感到惶恐不安。刚才白素云老师的介绍太抬高我了,白老师这么介绍:我们东城区的教师孔庆东,也就是派到北大进修去的那位,我们今天把他叫回来汇报思想,汇报工作。这样介绍才最适合我。
今天我到这里做这个报告,在内容上还没有把握让大家都满意。这个报告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使我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年前我在北京二中当过语文老师,也就是年,我当时还办了一个文学社,文学社的活动就是在这里,同时我还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选修课,那可能是全国破天荒地第一次在一所中学给高中生讲中国现代文学,而且一讲就是一年,我当时只是觉得我有精力,并愿意做这件事,没有想它格外的意义。我记得有一次也是在这里,北京二中请了一位从二中毕业的新华社记者,让他来给大家报告一下亚运会各个方面的内幕、筹备状况等,其实是一个迎接亚运的政治任务,但是呢,这位记者说:我是学生,在座的都是老师,老师们希望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因为记者的工作很特殊的,他掌握很多材料,老师们当然说:你小子回来了,当然要说真话了。然后他就说了很多很多的真话,都是大家不知道的亚运会的内幕,好的坏的都有,讲得很令人震惊。我们说这才是二中,这才是二中人,所以我始终对北京二中有非常深的感情。
今天来做这个报告前,我还翻出了一个当年东城区教育学会发给我的优秀论文证书,我念给大家听听:孔庆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著论文《敢问路在何方》被评选为三等奖优秀论文,特发此证。这都是我在二中的革命历史,我在二中交了一大批的朋友,现在想起他们都很有感情。他们平时博览群书,也就是大量阅读我说的那些杂书。教研室里普遍有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像大学一样,贾作人老师、张鹏志老师,还有年轻的范锦荣老师,他们平时都看很多书,遇事也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讲课都不一样。我还记得有一次讨论莫泊桑的《项链》,吕其憨老师就说,玛蒂尔德有什么错误,如果是我,我就爱这个女人。二中有这样的老师,二中的学生才有发展的后劲儿。很多学校都是追求升学率的,但是单纯追求升学率可能会让学生付出吃一辈子亏的代价。我觉得二中讲的是全面培养,所以二中的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还有更高更远的发展,而其他学校未必能出这样真正的人才。我来二中那年,二中称是八十年校史,现在已经好像有两百多年了,看来校史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当年看二中校史有一点很让我吃惊,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后来我要离开二中了,梁校长没说什么其他的,只说:我们感谢你在这儿做的贡献,现在你要有更好的发展当然是支持你。二中的领导非常开通,所以我走到哪儿都不忘二中,我在这里待过的所有地方都和我的生命有关系。不光是老师,我跟二中的工友也都非常好,当时二中有一个修自行车的临时工叫张景升,晚上没事我俩就泡一壶茶坐在门口那儿聊天,他对老北京的掌故知道甚多,我回到北大之后,他仍然跑到北大去找我,帮我修自行车,给我剃头什么的。所以说,我在二中的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跟二中的老师工友交了很多朋友,我自己当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其实就是鲁迅精神。我当时讲现代文学,包括我讲那个语文课,因为我自己是研究现代文学的,所以我非常重视鲁迅这条线。来北京二中的时候,我刚刚跟钱理群老师读了三年硕士,是钱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钱老师是中国研究鲁迅的一流专家,我从他身上深深体会到了何谓鲁迅精神。做学问不能仅仅把学问作为一个饭碗,还要把学问跟自己的个人生命结合起来,钱老师就是这样的学者,令我敬佩。有的老师也很有学问,但他仅仅把学问当成一种职业,看作一个饭碗,和自己的生命并不结合,我不能说那样不好,那也是一种选择,但我更倾向于将生命与学问打成一体的。
当年在二中的时候,我会常常给领导提意见,给东城区提意见,我当时很天真地认为这就是批判社会,就是发扬鲁迅精神。我同时发现我讲现代文学的课对学生影响也很大,并不是一定要每次都讲鲁迅的作品,其他贯穿现代文学精神的作品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烈的冲击,而我所理解的现代文学精神具体是什么呢就是改造民族灵魂!
以前我们讲现代文学,说现代文学的核心就是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没错,但是这个说法太大了,不仅仅是文学,其他很多东西都可以反帝反封建。为什么现代文学不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样的文学,而是改变成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内容虽然现代文学本身也有毛病,为什么当时的人付出那么大代价来写那样的文学为什么主要因为那是个危亡的时代,民族失败了,中国被打败了,被人家欺负了,而且常有危险,不仅仅是亡国的危险,而且是灭种的危险。这样的灭种不单指军事上的灭种,而是文化上被人家同化的危险,直到今天这个危险依然存在,所以当时出现的现代文学的伟大使命是要改造民族的灵魂,使民族更生,今天中央所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其源头,其实是从&五四&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当然这中间经过了很多曲折波澜。所以我讲语文课文的时候,讲的是一个完整的&语文&观念,如果是谈语文教学的具体问题,我肯定谈不过一些有具体实践的老师,但我是从一个较高的角度来讲&语文&我们必须要把语文工作放在改造民族灵魂这个大背景上,一个语文老师当了三年老师,给学生上了三年课,被教的学生灵魂有了多大程度的改变语文老师的工作成就感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而不应该只建立在统计数据上,高考的时候说我教的班上语文得高分的有多少等等,那个统计是次要的,重要的应该是问问自己:我的语文教学改变了多少学生的灵魂,会使他们的一生活得美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使他们的心灵健康,使他们有正义感等等。我觉得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一件事。
我于年调到首都师大附中去工作,他们那个书记老蔡,一来就让我教面临毕业的一个班,却没告诉我这是什么班,我爽快地答应了。原来那个班是一个尖子班,是从当时八个班里面选拔出来的,学生们都是竞赛能手、作文高手,在我去之前这个尖子班颇有性格的尖子们已经赶走了七位语文老师,几乎把高中语文老师都试了一遍,然后都给轰走了。这些背景我都不知道,就傻乎乎地杀过去了,第一节课是讲《鸿门宴》,我什么东西都没拿,《鸿门宴》的整篇课文是背着讲的,讲到一半时候学生们都鸦雀无声,讲到后一半有两个学生拿着教参起来挑刺,我迅速用证据将教参驳倒了,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明天可以把教参给撕了&,这节课拿下后,学生对我已经非常拥护了。下一个学期开学时的教师节,同学来给我送了一个笔记本,晚上回去我翻开笔记本,发现笔记本里写了很多字,每个学生写一页,还贴上自己的一张小照片,每个学生写了一篇对我的感受给我看,我看了一半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原来我对学生有这么大的影响。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努力,我只是尽职尽责,并没有付出太多精力,但没想到我不太努力地工作,学生是这么样的感激我,对我这么好。后来我想学生主要是喜欢我的真诚,当时的语文教案老写所谓的教学目的,什么这篇课文表达了爱国主义,那篇课文鞭挞了社会丑恶之类的,我从来不写这些教案,但是我的每一堂课无形中都有教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和提升学生的灵魂,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有问题了,从上到下都有问题,语文改革受压制的时候,大家是一种压抑的状态,但改革受到鼓励的时候就会乱,一乱起来什么声音都有,特别是各种极端偏激的声音在里面,其中有一种声音是全盘否定以前语文教育的,认为以前的语文一无是处,什么都不好,不但课文要改,教学体制要改,教师队伍要改,什么都不对,什么都需要改,我觉得这个看法和我们自己的体会、经历、判断是不相吻合的。假如我们以前的语文都错了,毛泽东时代的语文都是错误的,那我们这代人的语文水平是怎么来的呢我自己的语文水平主要是毛泽东时代给我的,改革开放没几年我就上大学了。
我是那时起发现语文教学有问题,原来的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语文呢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是最受欢迎的课,语文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可是从年代初开始,学生不喜欢语文了,竟然敢把语文老师轰下去,这使我感到很困惑。很多人说学生喜欢你,你还不高兴吗我却认为学生格外喜欢我,正是他们普遍不爱语文的表现,这不是一件好事。就像现在我有很多粉丝,他们也满足了我个人的虚荣心,但我同时老会反问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多粉丝呢,这说明时代太平庸了,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也不说我是什么竖子,我也挺努力,也算小有成就,但我不应该得到这么多的喜欢。得到过分的喜欢,只说明这个时代是有问题的。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应该喜爱每个语文老师,因为语文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这个老师应该受到喜欢,他讲的是跟学生生命最有关系的内容。老师是灵魂工程师,语文老师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灵魂的成长有太密切的关系。大家问问自己的父母一辈、祖父母一辈,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肯定是自己的语文老师、国文老师,可为什么到了现在,语文老师却不被欢迎了呢难道说语文老师比其他的老师道德和业务上都欠缺吗绝对不是这样的,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我,我就越觉得是语文教学出了问题,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很好思考这个问题,就回到北大去念博士了。
在北大读书教书期间,我经常接触到韩国学者、日本学者,他们几乎从来不佩服中国别的,却最佩服中国有鲁迅。他们有钱,有这个,有那个,可就是没有鲁迅,所以他们极度尊敬甚至可以说是珍惜鲁迅先生,鲁迅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亚洲的,是整个东方灵魂的脊梁。即使是美国,也没有鲁迅这样的灵魂领袖,有个美国学者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白鲁恂&,这不明摆着是在向鲁迅致敬吗美国也有很多大作家,但就是没有鲁迅这么深刻的作家,能达到鲁迅这样深刻的,欧洲大概还有几个。可有了鲁迅的中国为什么还是这么落后?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鲁迅了,都知道鲁迅是一种正统教育,官方也在灌输,可是效果反而变差了,大家反而不亲近鲁迅了,其实这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我是年底年初从韩国回国的,回来后我发现语文改革的呼声取得了胜利,在全社会多年的呼吁下,在众多学生、老师、家长的要求下,中央也认识到语文必须改革。改革开始了,原来所有的反改革派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改革派,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咸与维新,像鲁迅写的辛亥革命一样,大家都来维新了,一夜之间都改变了招牌,但这个时候问题才真正呈现、暴露出来。语文改革到底怎么改各种观念林林总总,我也参与了一些教材的编撰、策划等等,比如说人教社现在的那套教材,基本篇目都是我提供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认为学生就不应该学习文言文,主张把文言文全部取消,他们说文言文都是封建思想,都是封建毒素,不符合现代民主法制精神,他们以为这样的观点是先进的、现代的,是反对文革的,是反专制的,可在我看来,这恰恰跟&文革&的思维是一样的,都是用某种当时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念去约束教材,而与这种观念辩论很费力。我们选课文到底遵从哪个标准以前那些课文都不好吗那也是老一代语文工作者辛辛苦苦选出来的,怎么就能一下子说不好了呢鲁迅的《故乡》不好吗鲁迅的《故乡》从年入选课本到现在已经多年,不论是北洋政府时代、国民党时代、新中国时期,这篇课文都是永恒的经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好吗课文没有罪,课文都是好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讲,好好的课文怎么讲。好好的《荷塘月色》你为什么非要把它扯到&四&一二&大屠杀上去?为什么非要说那时发生了&四&一二&大屠杀,所以作者很苦闷,心内惦念南方的消息学生就不爱听这个,最关键的是这样说不符合事实,难道说某一年发生了政治大事,所有人的文章都和那件事有关吗语文课最关键的是要我们怎么讲,我认为不一定要大面积更换课文。现在每一套教材都在挖空心思变换篇目,不断寻找新的篇目,认为新的篇目可以挽救语文,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篇目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语文老师怎么讲。我记得我在二中的时候上过一次全市的公开课,我讲的是《祝福》,我上公开课跟平时一样,从不做专门准备,听课的一些老师问我们的学生:你们孔老师平时就这么讲课吗?学生说孔老师平时就这么讲,学生觉得我跟他们之间是能形成对话的。一般语文老师说《祝福》都是讲压在妇女身上的四大绳索,父权、夫权、神权、族权这几大绳索,这都是毛主席说的定论,我很崇敬毛主席,但我觉得毛主席说的不见得都正确,为什么一定要从四大绳索来讲《祝福》我是想有突破的,我就讲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年的时候,我是第一个这么讲的,我是从《祝福》这篇课文里面的儒释道所组成的礼教来讲的,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有意识地要害祥林嫂。包括柳妈,我们今天已经分析出来了,柳妈这个人很讨厌,要知道,无产阶级之间的互相迫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柳妈确实是无意识的,她还认为自己是对祥林嫂好。儒释道组成的礼教,到了民国后就退化了,礼教本来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会耗散,能量散尽了之后就变成黑洞,就像天文学的黑洞一样,变成坏东西,要吞噬人,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礼教的黑洞吞噬的。
我讲每一篇课文,像在学校做论文一样,去找我所能找到的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材料,再找一个我合适的讲法,然后写一个提纲,按照提纲去讲,跟学生互动、讨论,反正高考也不考怎么讲课文,所以我讲课文要自由,正是这样的讲法使学生接触到了真切的鲁迅。我从来不说鲁迅是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伟大文学家,我都不说,鲁迅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评价,你觉得鲁迅高也好低也好,可以自己比一比,你自己能不能说出他这些话来你认为还有哪些作家能赶上他,能说出他那些深刻的话来上世纪年代初的时候学生正是崇拜王朔,那一代学生特别喜欢王朔,虽然也看琼瑶,但不大看得起琼瑶,我说虽然王朔身上有反鲁迅的一面,但他身上还有一点鲁迅精神,大家去找找看,可以把王朔和鲁迅比较一下,这样能够帮助他更深理解鲁迅,这样的教法果然有效。这种思考使我感觉到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大家可能都同意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我认为他还是一把金钥匙,一旦把鲁迅拿下,学生过了鲁迅这一关,他不可能不喜欢语文,他不可能不喜欢文言文,他不可能不喜欢作文。也就是说鲁迅这一关拿下了,会对整个语文教学都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和促进。钱理群老师曾经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他说社会上那么多作文班,好多都是胡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的考试,应付所有的作文,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里我第一次公布这个秘诀,告诉大家鲁迅是可以应付一切作文的,你让学生仔细研究鲁迅的文章就会知道,鲁迅做文章,第一绝不会跑题,第二绝对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说满分,篇篇都是分以上吧高考作文满分。你随便翻开一本鲁迅的杂文集,看了题目你不知道他下面要怎么写,可是看了下面怎么写之后,你只有佩服,却不能指责他,你不能说他跑题了。他写得非常切题,而且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古今中外正反左右,他是纵横叱咤,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啊,这就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魅力。你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会打开。我们有的老师现在老去推荐学生读很多作文选、范文来打开思路,那样不行,因为那不是高手,只有学了高手自己才能达到中等水平,所以学鲁迅是最好的办法。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写文章也很厉害,但周作人不适合中学生学,他的文章太淡,太老道,鲁迅则更合适,鲁迅的东西一针见血,却又立得住,所以我第一次在这里把&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这个秘诀公布出来,以报答东城区的语文教学同行。
今天还有不少年轻的作者喜欢写杂文,号称自己在学习鲁迅。但他们对杂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以为有一腔正义感,对社会不满,见什么骂什么,就是写杂文,这根本不对。鲁迅首先是有大学问,有大爱。有大学问才能够写杂文,杂文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偏激的。因为你只论一人一事,这种东西很可能是片面的。你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你有能写一篇长篇小说的才华,然后来写一篇千字文,才能够举轻若重,这是比举重若轻更高的一个层次。金庸小说里写的独孤求败岁的境界是举重若轻,那时他力气很大,可以把重物举起来,但是他到了岁,步入更高的境界,就举轻若重,写千字文像写长篇小说。所以鲁迅的文章每看一篇都有黄酒的味道,非常浓重,非常深厚。鲁迅的文字感觉也是很好的,读鲁迅的杂文或者小说,简直可以感觉到文中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更换你试着改一个字看看就是不能改,改了就不行。我在其他一些场合也讲过,鲁迅使用文字往往是使用最基本的含义即使用那个字的本义。这就是最大可能地发挥了汉语的魅力,使文字之间流淌的那个看不见的灵魂和作品的灵魂融为一体。
比如我们讲过的《孔乙己》,读完《孔乙己》之后,有种感觉久久挥之不去,不是特别深,也不是特别淡,就是那个劲。那个劲到底是一个什么劲?孔乙己给我们留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我们老想总结它,但是一总结可能就错了。归纳法是有问题的。鲁迅读二十四史怎么能读出&吃人&两个字来呢?这绝不是用总结中心思想的办法总结出来的,而是他建立了一个感觉。他反复读,读着读着&吃人&两人字就冒出来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孔乙己》里一个很不重要的细节,小伙计被推荐到一个酒店里去,但这小伙计很笨,但因为荐头的面子很大,又辞退不得,于是就负责一个很不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不会羼水,这个酒店是经常要往酒里羼水的。往酒里羼水这个意象竟然这么重要!尽管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对整篇的气氛有影响,往酒里羼水的意思概括成两个字恰恰就是&凉薄&,人情凉薄,而整个一篇《孔乙己》讲的就是凉薄。我们总结《孔乙己》说是封建礼教的弊端、批判科举制度等等,这都是从我们所受的教育、政治观念出发,去强加到孔乙己身上的一个概念、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也不能说它错,也对,但这不是根。为什么一个外国人读了《孔乙己》心里头也不好受呢他对什么科举制度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根本不了解,但他读了孔乙己之后心里也难过。因为《孔乙己》写出了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一种痛心的凉薄。孔乙己在场的时候使人们这么快活,但是孔乙己不在的时候,大家便也这么过,这才是《孔乙己》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个人给大家带来欢笑,但大家心里根本没有他的灵魂,没有人关心他,活着死了都没有人关心他,只有老板记着他还欠十九文钱,这恰恰是一种世态炎凉。鲁迅就能本能把握这种东西。
阅读数(1044)
发布于日 17:08 |
阅读数(704)
&鲜花作为一种植物以及拥有的物性
&教师与学生的之间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园丁与鲜花。
&这个比喻,蕴涵了语文教育几乎所有秘密。
&在长期的反复使用之后,这个比喻已经变成了隐喻:学生被&物化&了&&他们是&鲜花&,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鲜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外表漂亮,根茎脆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残。鲜花虽然令人愉快,只能摆设观赏,缺乏实用价值。在贫困年代,很少人会想到鲜花有什么用处。鲜花,本质上只拥有审美特性。它们能给人带来愉悦,表现出一种浮面的美。通常来说,它们并无内在价值&&食用、药用,像粮食那样果腹,像药物那样治病&&因此给人一种&无用&的联想。
&鲜花如果不再美丽,不再散发香气,就缺乏存在的意义,有沦落为杂草的危险。
&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植物,杂草也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在&花园&里&&这是&园丁和&鲜花&的天地,他们彼此构成一个排他的世界:除了他们双方,其他任何的事物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杂草却因为鲜花的审美外缘过分庞大,远远超过了杂草自身的生存,因此,杂草就毫无用处,会被&园丁&强行拔除。
&从生存能力来看,杂草比鲜花强。&园丁&不警惕地进行维护和弹压,鲜花就会遭到杂草的围攻,失去生存空间&&鲜花与杂草,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生存价值:生命力脆弱的事物反而拥有更高的价值。在这里,价值的评估标准,形成了对生命力的一种巨大的压制:制订&花园&管理标准的园丁只喜欢美丽脆弱的鲜花,而讨厌丑陋顽强的杂草。
&在审美的意义上,鲜花占了上风,然而在生存的能力上,它们却失去优势。这样一来,美丽的鲜花就变成了一种脆弱的象征,必须在外力的保护下才能生存。
&&鲜花&这个隐喻,有效地把活生生的学生形象转化成弱不禁风的植物,从而赋予了&园丁&介入他们生活的充分理由。
&就这样,&园丁&就以合理的身份出现了。
&&园丁&为了拯救和保护鲜花,巡视在花园里,时刻注意着要区分着鲜花和杂草,并且随时把杂草拔掉。鲜花们脆弱不堪,时刻会遭到杂草的威胁,它们不得不依赖&园丁&,把一切权利交给&园丁&,获取了自身安全的保证。
&学生首先转化为一种&植物&,于是就形成了学生&物化&的效果。那些生而具有不同个性、好动好静各不相同的学生,其最为重要的人性,也因为这种&物化&而被芟除了。鲜花拥有的是物性,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拥有人性。&物化&之后的学生,其&人性&也被&物化&成了&物性&。人性不再具有价值,因为它是&不存在&的。人性只有转化成物性后,园丁们才能进行有效价值衡量和评判。
&为什么学生会转化成一种&物&,他们身上固有的&人性&也需要转化为&物性&呢?
&这是这个时代的教育体系所决定的:教育不是人的教育,教育是物的教育。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规则制订者,不把被教育的对象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是看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他们执著于对物体的计量,是数量和体积。例如,对于学校的评估,人们最容易感兴趣的就是这所学校的校园建设、校舍建筑总面积、教师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人们还会关心这所学校考试成绩的总体排名,关心这所学校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的成绩,关心历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关心学校里是不是出现考试状元。等等,都是具体的数字。这种评估模式,是量化模式。量化之后,具体的人就变成了抽象的人,具体的人性就变成了物性。
&这种计量模式,最后就彻底抽象成了数字。从中小学到大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十几年的受教育生涯,只剩下每一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一串阿拉伯数字所呈现的分数。
&分数成为决定一切的首要条件,这也是学生&物化&的最本质现象。通过&分数&联结到教师身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数字&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应该拥有的人性化情感因素,也完全地被&物化&。
&在这个具体的&物化&过程中,教师每日上班下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工资报酬。他们面对的学生,就如同园丁面对鲜花,机床工人面对零件,面点师面对蛋糕。学生的产品化,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物化&的最具体表现。
&作为隐喻,园丁管理下的鲜花们,需要的只是对风雨的遮蔽和对肥料的吸收,至于他们的具体特性,因为它们是&植物&,所以无需特别关照。在当代教育体系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物与物&的&物化&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人性化&关系。
&教师形象的低智化倾向
&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是一种蓄意的&矮化&和&反智化&
&就像把繁体字的&太陽昇起&的&昇&简化为&一升米&的&升&,把繁体&戰鬥&的&鬥&简化为&一斗米&的&斗&一样,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意味着知识阶层的教师群体,被贬抑成了农民阶级,他们的教学活动跟下地耕作完全等同,他们的价值也就等同于体力劳动者的价值。长期以来,这种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故意贬抑,导致了全体社会阶层的混淆以及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歧视。知识分子的形象,即使到了当下,都是被诬蔑和被凌辱的,例如电视连续剧《渴望》里对女医生王亚茹的知识分子的丑化和对刘慧芳小市民阶层形象的拔高,就是长期以来,社会主导力量有计划地整体性压制和贬低知识阶层的恶果。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因此也长时期地遭到了非人性的侮辱。这种侮辱,在&文革&、&破四旧&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今仍然贻害无穷。
&用&园丁&来比喻教师,长期以来,人们觉得是一种褒奖,实际上却是主导力量长期打压并导致教师阶层整体情感麻木之后的一种可怕欺压。在近几十年来的文艺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已经进入的全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教师的价值被彻底取消,在&文革&中,最生动的否定,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几百万本来应该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近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青年学生,欺骗并驱赶到乡村,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园丁&的隐喻,在这个时期,忽然具有了现实性。
&插秧的农夫,地位被突然转化,升级为教师。
&教师和农夫的身份互换,就导致了教师价值的彻底沦丧。
&把本应掌握现代知识、本该具有相应理性分析能力和独立个人精神的、理当充满爱心并懂得对学生进行人性化、差异化教育与引导的教师群体,比喻成是农夫(园丁),这就把教师身上所肩负的知识传递和人格培养的重任,轻易地扔到了臭水沟里去,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了进城的农民&&他们挑来臭水沟的水,来浇灌那些可怜的、在微风中浑身发抖的鲜花。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独立人与独立人的关系,就物化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不是知识传递和爱的教育,而是生产与回报的价值关系。
&教师的价值等同于园丁,意味着教育的低级化。教育不再是培育人的人性,不是对其具体而微的差异化人性进行引导和呵护,而是对这种人性进行压制和抹煞。
&由此一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新时代的寓言:园丁与鲜花。
在这则新寓言里,园丁和鲜花构成了一种有趣的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的著名的&物化&关系&&其中包含着极其微妙的意识形态秘密。
&这也是语文教育物化的最生动、最有趣的例子。
&因为自然形成的等级差,园丁对鲜花具有很大的主导权力。过去,这种权力体现在体罚、斥责上,经过一段时期的进化,这种暴力收敛并伪装成了一种标准的尺度:成绩。通过成绩这样一个尺度来衡量,园丁就可以对鲜花任意处置了。
&如果是一个开放式的植物园,我们可能看到里面的生态多样性:有乔木,也有灌木;有鲜花也有杂草。但是在园丁掌管的小花园里,这却只是一种理想性培育的世界。在这里,园丁的理想是种植出一种合符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他不会对鲜花的差异性予以关注,而是对类型化特别留心。
&与此形成呼应,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与花草树木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不是欣赏鲜花自身的美丽,而是在鲜花这个符号上寻找道德寓意。
&上海的小学教材里有一篇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歌颂德国的居民种植鲜花,都朝外摆设,供别人观看。引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寓意。中学教材里有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莲&的描写与想象,赋予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理想。从物性化的学生到人性化的植物,他们互相混淆,彼此取消。
&现代教育体系里的学校,本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具备理性分析能力、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够正常有效地与人进行交流和交际、每个人都得以充分发挥各自个性价值的新人。然而,通过伪装成&花园&,并且把师生关系物化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强化了一种物的概念,而不是人的概念。
&物化的最高境界,是&螺丝钉&的比喻。
&在这个比喻里,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经过各自的努力,彻底消磨掉自己身上的个体特征,把自己融入到一个统一的尺度里,让自己变成了千万个同类型零部件中的一枚。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在这里得到了美妙的升华。在这种理论中,整个世界、整个社会乃至人的身体,都是一架精密的机器,由若干个零部件构成。因此,只要我们生产出合适的零部件,我们就能生产出整个世界。十六世纪的西医有一个终极的幻想,就是通过机械生产,能够把人体身上的所有部件都换成人工的产品,例如人工肢体、人工心脏等。
&这个幻想,在科学技术进步下,部分地得以实现。
&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在著名的小说《狗心》里,描写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把一个无产阶级的大脑装到一条赖皮狗的头上,创造出一个名叫&沙里科夫公民&的无赖汉。这是对机械唯物主义和极权社会的最伟大的讽刺之一,布尔加科夫籍此进入世界文学大师行列。
&现实生活中,假肢、人工心脏等机械唯物主义的幻想,确实在逐渐走向现实,似乎也努力地暗示着人类彻底物化的命运如果不是现代生物学发现了人体的排异性,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也许就会彻底贯串人类文明的始终,最后在真实生活中,制造出类似《终结者》系列里的施瓦辛格那样的超级的、机器的人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语文教育的终极任务就出现了:物化。
&不是培育人,而是创造物。
&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被教育要用机械的方式、零件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他们天天写字,却不知道每个字背后的真正文化含义和具体的构成方法;他们天天背诵词句,却不具备分析和感悟这些词句的能力。他们阅读一篇文章,不是去整体感受这篇文章的风格,体味文章的优美修辞,而是忙于寻找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划出好词好句。最不可接受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学生们无法阅读到真正的好作品,小学教材里的绝大部分文章,竟然是那些来自各小学语文组的编委们自己编造出来的&黑板报&,这些垃圾文章充斥着各种无聊的陈词滥调,弥满着令人作呕的虚假情感。这种文章,不仅基本的修辞都不过关,而且就像三聚氰胺一样有害身体和心灵。然而就是这样的垃圾食品,园丁们却要按照操作手册,强行填进学生们的身体里,毒害他们的心灵。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垃圾的滋味,就失去对美好事物和文学佳作的感受能力,最后,他们的心灵在高考之后彻底枯萎,而真正地变成了干涸的、死板的行尸走肉。我每次上下班,在乘坐的地铁里,总能看到那些年轻的白领们,一旦站稳就会从包里掏出手掌游戏机,一刻不停地玩。没有玩游戏机的,则在玩手机发短信,或者看一些无聊的报纸和读物。
&几乎看不到一个阅读的人。
&十几年下来,读了太多的垃圾文章,他们的胃口早已经被彻底败坏了。
&他们就像吃多了有毒的垃圾食物一样,对这些语文垃圾产生了眩晕和呕吐的欲望。为了压制这种呕吐的冲动,必须通过别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失去具体存在的感觉。无论是随时随地打游戏,还是泡吧唱歌看电视,都是这种对自己的有毒身体不堪重负的具体体现:有毒的身体缺乏存在价值,因此必须将其麻痹或者遗忘。
&在这种物化的教育中,把个性差别万千的学生打磨光滑,由各种形状变成统一的、光滑的鸡蛋状,是其终极目标。
&&园丁&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随意修剪自己管辖下的鲜花。&园丁&所理解的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世界。&园丁&所持的态度是&爱&与&恨&。鲜花得到&爱&的保护,杂草遭到&恨&的消灭。
&这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然的世界,而是人为的、被加以粗暴划分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扮演园丁的教师,他们的终极理想是制造出一种合格的产品:小到螺丝钉,大到栋梁,都是物,都是扮演了大小零件角色的物件。&园丁&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身上的物性激发出来,把他们的人性打压下去。使他们成为物,而不是成为人。
&在这种把具体的学生朝着物化和工具化的方向去压榨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具有最直接的工具性职能。
&在中小学教材编写大纲上,明确地说明了:语文是一种工具。在这种工具理论掌控之下,一切都是工具理性的牺牲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被物化了:教育者是工具,被教育者也是工具。
&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十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
&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
二八年十一月三日初稿
二八年十一月九日修改
二八年十一月十日再改
发布于日 17:00 |
阅读数(661)
一怒成&心&&奴&,贪念求&今&&贝&
&在一个朋友家里,我曾看到一幅韩国人送给他的字:&一笑一少,一怒一老&,使我至今印象深刻。天底下的人,除非他故意说谎,没有一个人是不怕老不怕死的。在古代,秦皇汉武把天下征服了,进一步便要求长生不老。世上只听说过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世上活过一百岁的便成为人瑞。女人怕老,男人也怕老。有人看到报上&花甲老翁&的名词,就问我:&花甲怎能就称老翁?&有几个人肯承认自己老?然而我们经常在使自己老,每发一次脾气,就使自己愚蠢一些,也使自己老一些。
&中国造字很有意思,&怒&字即是一发怒,心就成了奴隶,随它指使。由生理上,爱发脾气的人是&肝火旺&,科学家也验过发脾气时的血液,发现血液中有毒素。按照哺乳年龄,人类该活一百五十岁,但实际上连一半都不到,皆是自己因发怒担忧而慢性&自杀&所致。&怒由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世上多少事起于这一念怒火。现今许多年轻人犯罪,常是一时之怒造成,不但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怒气从哪发生?都是&贪&字所致。人生在世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名利&,永远患得患失,既患得之,又患失之,一直在得失中讨生活。
&&贪&字由&今&&贝&组合,指出是求&现在的好处&。虽然有些人的境界较高,从不在乎&利&,但是他们很在乎&名&。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曾在静坐之中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所以兴冲冲地写了一个偈子,最后两句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送给住在对江的好友佛印看。佛印却在背面写上&放屁&交来人带回,苏东坡看了非常生气,立刻过江找他理论,却见佛印的庙门上,贴着一个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孔子也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但是如果&不以其道得之&,却不是他所愿意取得或去除的。留名要留万世名,谋利要谋万世利,名利不要只顾眼前或自己一家人,浅近之利可以说是害。尽量减少功利及近利。所谓&伟大&即是指超越时空的长远,这样的富与贵,才是孔子所说的必须以其道得之。
&我们如今有很多人赤手空拳地起家,看多了名利,便把荣华富贵当做过眼烟云。只要把&小我&、&为我&之心减少,即可宠辱不惊地出将入相。假使能如此,便能够不生气,不但不老,且可长生。长生不是勉强去追求的,皇帝的巨大财富也不能多买一天的日子,人生本来就要上山下山,起起伏伏,真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痛苦自己找,快乐处处有
&如果怕老,只要你不&生气&。只要不&贪&,便不容易&生气&。积极的话,更要&笑&,但不要&皮笑肉不笑&,而是要&意解心开&地笑。根据报道,目前国内每十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精神有问题,这便是因为太紧张。
&痛苦其实都是自己找的,快乐也是自己找的。&心花开&的笑也是要自己在生活中找的。陶渊明曾说:&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书是最容易得到快乐的事。
&像《老子》,我每十年看一次,并且背诵下来细细咀嚼,因为经历增加,所以每次都有新的领会,产生更多的快乐。平时看见一朵美丽的花,听到叶落声,或是注意到今夜有清朗的明月,都可以使自己很快乐。
&布施&、&法布施&与&同喜布施&
&另外一个更&便宜&的方法,便是&布施&了,以钱财布施于人是财布施;如目前的张老师、马偕医院等社会工作帮助人们,都是&法布施&。还有&同喜布施&是更惠而不费的方法,比如任何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都要不吝惜地真心去赞赏。如果把别人的成就德行都当做自己的喜事来欢喜赞叹,那么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很多的快乐。
&如果常&笑&,面色便带喜气;如果常&怒&,面色便带愁云。&相随心转&,心开朗,相也开朗;心狭窄,面相也狭隘,你不必学&麻衣神相&也可以由脸相来看一个人。我的初中训导老师,管人很严格,但永远面带笑容,使学生不觉得受管束,因为&笑&可以感染。问题是中国女人不太笑,也最擅长&蒙娜丽莎&式的微笑。中国人&不会笑&的原因,是礼教教女人要端庄,做父母及师长的人则都要&不苟言笑&,以为这样才自重。其实,自重不自贵,自知不自矜。老子早已明示这个道理,我们不只要有&知人之明&,而是更要有&自知之明&。若人都&自贵&而不自重,天下便大乱;若人都&自重&,天下便太平。
&人生在&生老病死&诸苦之外,还有许多自己找来的苦。不可避免的痛苦来了怎么办呢?我们不妨以&很可能还会更坏&来自我安慰,更须积极地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看待不如意的事。福祸两者相因的道理,老子早已说过。
&人说&祸不单行&,是因为往往人不能静下来,小孩遇挫折就哭天喊地,大人则怨天尤人,一样是静不下心来,便使祸事连连。如果我们清早一下床就摔了一跤,一定要自我留神,先定下心来,一天中都不发脾气,那么就不会再出麻烦了。
平常心是道
&平时生活里,健康时多,生病时少,但人们在健康时不感激,病时才想着不生病多好。在平安时可能还觉得无聊平淡,但有意外时,才会想到若平安有多好。事实上,最平常的&水&、&空气&,这些最平淡的东西才是真正最宝贵的。我们只要不追求出色、神奇、名利的话,内心便会&安&,&怒&便少了,&笑&便来了。平常心即是&道&。
&应该常想到:我们何德何能,享受目前这种生活成果?假如我们像基督教徒们那样,每一顿饭、每一件事都感谢:&我做得太少,得的太多。&生了感激之心,&贪念&便少了。
&&& 一笑一少。
&&& 一怒一老。
&&& 不发怒,多笑笑,便不会老。在此祝各位青春不老!
发布于日 20:57 |
阅读数(1115)
发布于日 20:51 |
阅读数(1044)
&&&&1&&&&&&&nbsp&&&页码:1/4
最近来访我
我最近看过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689
评论数量:19097
访问数量:18218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文摘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