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投靠李世明的老婆故事

武媚娘传奇第34集剧情介绍 魏征支持太子造反
关键词:武媚娘传奇 武媚娘传奇剧情介绍 魏正支持太子造反 日照 太子逼宫
[提要]魏征一脸担忧为李承乾的前途犯愁,武媚娘亦非常担心李承乾。李承乾以后多半沦为王爷无法做皇帝,魏征经过短暂的思虑赞成李承乾逼宫当皇帝,武媚娘见魏征公然支持李承乾造反,吃了一惊难以置信看...
《武媚娘传奇》-电视剧全集剧情1-80分集介绍大结局
  李世民见徐慧像是有心事,脸上升起疑惑盯着徐慧,徐慧不动声色跪在李世民身边扮出一副焦急不安的模样为武媚娘说情,李世民见徐慧忽然为武媚娘说情,心中愈发疑惑摸不清徐慧的心思。  徐慧知道李世民已对李承乾产生反感,武媚娘却不避嫌晚上在林中与李承乾交谈,徐慧心知李世民很有可能会冷落武媚娘。  李世民多日没有宠幸萧蔷,萧蔷心情失落茶饭不思极度思念李世民,侍女织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一脸同情劝慰萧蔷,萧蔷非但没有领织兰的情,反而认定织兰在同情她。  织兰真心关心萧蔷遭到误解吓得面色大变,萧蔷见织兰已经吓得面如土色,计上心来谎称知道织兰关心她,织兰见萧蔷化解误会,如释重负松了口气不像原来那样慌张,萧蔷眼珠一转哀求织兰离开后宫寻找李世民,织兰吓得魂不附体哀求萧蔷不要派她寻找李世民,皇宫中的宫女侍机离岗在宫中乱走等同于反贼,织兰心知自己如果听从萧蔷离开后宫可能性命不保,萧蔷对织兰的生死漠不关心,故意扮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哀求织兰,织兰在萧蔷的哀求下只得离开后宫帮助萧蔷寻找李世民。  萧蔷心情大好躺在床上睡觉,梦中萧蔷被一阵金属碰撞声惊醒,碰撞金属的人是韦妃,韦妃手中拿着几个铜钱不停碰撞,萧蔷吓得面色大变下床拜见韦妃。韦妃已经知道萧蔷派出织兰出府寻找李世民,萧蔷的行为已经激怒了韦妃,韦妃故意在萧蔷面前透露已经杀掉了织兰,萧蔷听完韦妃的话魂飞魄散险些瘫坐在地上。  百官上朝议事,魏征身体不适依然坚持上朝与百官们一起议事,李世民被魏征的行为感动,当场宣封奖励魏征,魏征散朝与武媚娘相遇,武媚娘与魏征谈起宫中的权势斗争。  韦妃离开萧府在宫中散步,贴身侍女春盈毕恭毕敬跟随韦妃左右,韦妃不久之前及时阻拦萧蔷的侍女寻找李世民,春盈猜测萧蔷已经知道韦妃想害她,所以才派出侍女离开后宫向李世民求助,虽然春盈的分析非常合理,但韦妃认定萧蔷不可能知道她的心思。  武媚娘与魏征坐在凉亭中谈论宫中局势,太子李承乾已跟李世民闹矛盾,李世民很有可能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魏征一脸担忧为李承乾的前途犯愁,武媚娘亦非常担心李承乾。李承乾以后多半沦为王爷无法做皇帝,魏征经过短暂的思虑赞成李承乾逼宫当皇帝,武媚娘见魏征公然支持李承乾造反,吃了一惊难以置信看着魏征。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
[责任编辑:刘一仁、蔡纪香]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当前位置: >
> 魏征是怎么死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王的故事
魏征是怎么死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王的故事
更新时间:
编辑:历史人物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正在湖南卫视热播,魏征身为太子的师傅,教导太子如何成为一国之君,到死之时仍为太子着想,在得到皇上是否废太子后离世。那么历史上的魏征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在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太子李承乾不成器,李世民让魏征去教导太子,魏征曾辅佐上一任太子李建成,可却没成功,现如今的形式与当时一样,他希望这次能辅佐太子成为皇上。魏征为保住太子李承乾的储君之位尽心尽力,当他看到太子在殿内饮酒寻欢,气的呕血于东宫,回府后就晕倒了,再加上年事已高,重病在床,最终离世。魏征让武媚娘转告太子,在他死后,他的棺材如果盖着黑纱,便是皇上要废掉太子,盖白纱就是继续立太子。不想徐惠从中作梗,让太子误会皇帝要废他,导致后来太子逼宫。魏征画像历史上的魏征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贞观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魏征死后的遭遇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便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砸毁了自己的“镜子”。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贞观年间,唐都长安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黎民百姓天天逐魃求雨,就是盼不到一星半点雨水。有一个叫鬼谷子仙师的人算定第二天午时三刻有雨,城内三点,城外七点。掌雨的金角老龙不信,与鬼谷子仙师打赌,他回府打开风雨薄查看,次日果真有雨,簿上写得清清楚楚:辰时布云,巳时行雷,午时下雨,未时雨停。雨点与鬼谷子仙师所说一点不差。于是私自篡改雨薄,把城内三点改为七点,城外七点改为三点。结果,城内普降暴雨,淹死许多黎民百姓,城外却只落三点,田地依然干旱,禾苗枯死,庄稼颗粒无收。有一个忠臣把这件事奏闻玉帝,玉帝大怒,降旨将金角老龙斩首示众。金角老龙情知不妙!极为恐俱,立即进宫乞求唐皇李世民保命,李世民念其是开国元勋,恩准免去死罪。第二天李世民设计请执行监斩的魏征丞相进宫下棋,行刑时刻已到,魏征无计脱身,末了,伏案酣睡,梦斩金角老龙。顷刻,血淋淋的龙头滚人皇宫。关于唐相魏徵(魏玄成)梦中斩龙王的典故,无论民俗传奇、小说、戏剧表现的大概相同;随之就不得不提到与之相关的一个话题:门神成了秦叔宝、尉迟恭的原因。古典名著《西游记》与传说中的魏征斩龙故事大致相同。贞观时期,泾河龙王化作一秀士与一卜卦者打赌,为了赢得此赌,在接受玉帝圣旨之后,故意把下雨的时机和雨点数改变了,结果却被发现。后龙王得卜卦者指点,必须不让“武曲星”魏徵斩龙。便求得李世民帮助。李世民与魏徵同下一盘棋,想稳住魏玄成,岂料魏徵打瞌睡,在梦中还是挥剑斩了龙王。后来鬼魂经常去找唐太宗哭冤。于是贴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在宫门外,鬼魂就不去滋扰了。戏曲《魏徵斩龙》一般表现的是,长安久逢旱灾。玉帝得知,传旨龙王降雨三尺。袁天罡算出应当是在五月初三下大雨,龙王与袁天罡打下人头赌。后又接得玉帝之旨下雨,时间与数量与袁天罡卜卦结果不二。小龙女让龙王改三尺为六尺,谁知百姓遭受水灾。玉帝命令魏玄成斩龙,小龙女求得唐王,要唐王与魏徵博奕拖住他,魏徵不知不觉伏案而睡,在梦中斩了龙王。这个故事似乎宿命色彩浓厚,其中的寓意大概也不难理解。而关于秦琼和尉迟恭成为门神,人获《隋唐演义》大致也是记载李世民为了驱散鬼魂而任用持锏的秦叔宝和持鞭的敬德公为卫士,后成为门神。但是,这里的鬼魂都是在秦王李世民从年轻时率部统一天下、翦灭群雄时大大小小阵亡捐躯的将士们的魂魄,因此也就没有魏徵斩龙王的故事。
热门电视剧【 】  在《隋唐英雄传》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子,一心都是为百姓和国家着想,其中讲述了唐太宗如何征服那些英雄好汉,一起奋斗的故事。魏征是唐朝的宰相,忠心于唐太宗,为其效力,唐太宗与魏征间有什么故事呢。
余少群饰演的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是一个深得大臣心的君主,因为他能虚心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并且善于重用贤人,历史上就有&房谋杜断&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善于用人。
  相传当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候,唐太宗觉得房玄龄是一个能提出好的意见和具体方法但是不能迅速做决定的人,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而是请来了善于做决定的杜如晦来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就这样房、杜两个人在李世民的搭配下既能出很好的计谋又能很快地做决定,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人们用&房谋杜断&来形容各具特长的人,但是从这件事中也看出李世民的任用人才。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是一个人道、感性的人。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位时天下太平,全国判处死刑的人数很少。
  李世民即便对死囚也有一颗宽容的心,在贞观六年的时候他下令全国被判死刑的人都能回家探亲一年,前提是第二年要按时回来接受死刑。在没人捆绑的情况下,回家探亲的死囚全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的恩德已经感化了死囚。
  唐太宗与魏征间的故事
  魏征曾经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的,李建成想杀害李世民就是魏征的主意。以后,李世民把魏征抓了过来,并问他为什么要在他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这个人也是有骨气,他不慌不忙,神态自若的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魏征与唐太宗的戏剧图片
  左右大臣都为魏征捏了把汗,这样的回答肯定是要丧命的,可是李世民听了以后,觉得魏征这个人有胆识,说话也直爽,最后啥也不追究。
  大家以为李世民作为皇帝,谁也不怕,也不用顾虑下面人的看法,可是不然,他还是挺怕魏征大人说自己的。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雄健的鹞子(也就是雀鹰),就一直把玩,让它在自己的手上跳来跳去,后来魏征进来了,李世民怕魏征说自己不务正业,就赶紧把鹞子藏在自己的怀里,可是魏征早看到了,所以他禀报公事的时候故意说的很慢,拖延时间,而李世民又不敢把鹞子拿出来,到最后鹞子被活活憋死了,真是哭笑不得。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就像自己失去了左右手一样得难过,他哭着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句话也一直流传到现在,体现了太宗对魏征的重视,也是对魏征的人生价值做的最好的诠释。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权力的忠心,一个是智慧的代表,他们二人的结合必定能够创造出一番繁华之景。魏征忠心于唐太宗,唐太宗信任魏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只是君臣的关系了,也是知心好友,谁也离不开谁。古典文学交流QQ群:
您所在的位置: >
魏征简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时间:阅读:
  魏征简介:
  (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征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
  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 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征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征:&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
  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
  魏征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马上取消了册封。
  当魏征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罢朝五天,亲自登上御苑西楼,遥望魏征逝世之处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现在魏征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确实是与唐太宗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度分不开的。
  唐太宗时能够大胆进谏的大臣,还有一位马周。马周原来只是守卫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将,不懂政治,感到谈不出什么,为此很犯愁。马周知道了,马上动笔为他写了二十多条关于政治得失的意见,让他去交差。李世民读了以后,觉得条条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这一介武夫怎么变得这样有政治头脑了,就找他来面谈。常何一向老实,他坦白地告诉李世民上书的内容都是马周写的。李世民马上召见马周,一番谈话,对他十分赏识,不久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期望,经常进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要了解民间的疾苦,爱护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爱子女,没有必要每年加赐金银珍宝,因为奢侈只会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为本,真正让百姓满意,就得选拔德才具备的好官。对马周提出的这些建议,李世民都认真听取,并加以推行。
  魏征、马周等人还提醒李世民,隋末因为滥刑暴政而迅速灭亡。李世民因此非常重视立法安民,要求有关部门融合前朝立法、司法经验,制定了《贞观律》,使封建礼教法律观成熟完善起来,为稍后制定《唐律》打下了基础。
  魏征极言直谏:
  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太宗屡次引魏徵进入卧室,&访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对于朝政得失,频频上谏。唐太宗曾褒奖他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不久,迁任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即以秘书监参知国政,进封郑国公。魏徵的直言极谏是著名的,当时以&识鉴精通&而闻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评价他说:&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徵的谏诤涉及面很广,朝廷军国大事的失误自然是他上谏的主要内容。为了医治隋末战乱的创伤,他规谏太宗要与民休养生息,一改隋炀帝奢靡之风,反对营造宫室台榭和对外穷兵黩武;为了社会的安定,他规谏太宗要废除隋的严刑峻法,代之以宽平的刑律;为了政治清明,他规谏太宗用人要&才行俱兼&,对官吏中的贪赃枉法之徒要严惩不贷。在刑赏问题上,他认为刑赏之本在于劝善惩恶,在王法面前,&贵贱亲疏&一律对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风上,他规谏太宗要兼听广纳,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防止贵臣壅蔽,下情不得上达。他规谏太宗要以&亡隋为戒&,接受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力戒骄奢淫逸。对这些有关国家治乱、社稷存亡的大问题,魏徵在上谏时一向是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对唐太宗的失误批评也是尖锐的。
  他提倡上书言辞激切,无所顾忌。贞观八年(634),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太宗看后大怒,要给他定以讪谤之罪。魏徵马上劝谏说,昔日贾谊给汉文帝上疏说:&可为痛哭者三,可为太息者五。&自古上书,都是言辞激切,不这样就不能引起皇帝的警觉,激切并不是讪谤。太宗听后有所悔悟说:&朕初责此人,若责之,则谁敢言之。&魏徵对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诤,有时弄得他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一次罢朝后,太宗曾余怒未息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又说魏徵&每廷辱我&。不难看出,魏徵的犯颜直谏,往往是一针见血,甚至到了太宗难以忍受的程度。
  除了军国大事外,魏徵对太宗其他一些不合义理的做法也提出善意的批评。贞观六年(632)八月,长乐公主下嫁,太宗以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敕令资妆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徵上谏,以为长公主尊于公主,公主之礼不应超过长公主。长孙皇后听到此事后,十分钦佩魏徵的刚直敢谏,颇有感触地对太宗说:&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之后,便亲自去魏徵家,赐帛五百匹。魏徵的直言极谏,甚至说出了连长孙皇后也不敢轻易说出的话。
  尽管太宗对魏徵的尖锐批评一时难以接受,但他毕竟认识到魏徵是忠心奉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对他的犯颜直谏曾感叹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当然,唐太宗的开明政治是魏徵屡次极言直谏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回答说:&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这一番话也并不只是谦逊之辞。
  魏徵对朝政失误的批评,对贞观政治纠谬补缺,多所裨益。太宗已感到自己不可一日离开他。太宗曾把魏徵比作良匠,自己比作金子,金子原在矿石里,它之所以称贵,是由&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史家高度评价魏徵说:&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下一篇: 上一篇:
原文: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则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出处: 宋欧阳修《归田...
程咬金,一个被民间戏虐和扭曲的历史人物 喻彬 【内容摘要】 我国唐代开国名将程咬金,一直是以双重人格存活在世人的心里。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是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恪守...
傅善祥,出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可惜身处清末,而更悲催的是她是一个女儿身。男女尊卑有别,似乎注定了她的人生道路不会有多顺。 她热爱...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生卒年不详。姜太公的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此外,在先秦文献中还称他为太公望、吕望、吕牙、太公、师尚父等,后世则俗称其为...
前言: 梁启超的思想和文笔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矿山。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的观察、理解。不断研究梁启超,发掘他思想的精华,发扬民族精...&|&&|&&|&&|&&|&&|&
不当忠臣当良臣:聪明人魏征如何给领导提意见
凤凰网历史 【
核心提示:魏征曾经有过一个奇怪的言论。他说他不想当忠臣。不想当忠臣,难道还想当奸臣?不。魏征说,他想当一个&良臣&。
魏征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实际上却是在针砭。因为它强调的是&慎终如始&这四个字。这就等于是说&&陛下能这样子当然好,但是最好能够保持下去。假如不能持之以恒,现在高兴未免太早。李世民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听不出这层弦外之音。
这样的进谏可谓寓贬于褒,既挠到了皇帝的痒处,又点到了皇帝的痛处,实在是含蓄而巧妙。
魏征画像(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唐原来是这样》,作者:王觉仁,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
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
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是在于他有一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
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还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贞观群臣谏诤成风,人人勇于进言。而其中对李世民影响最大、对贞观善政贡献最多、在历史上享有&第一诤臣&之美誉的人,无疑就是魏征。
魏征曾经有过一个奇怪的言论。
他说他不想当忠臣。
不想当忠臣,难道还想当奸臣?
不。魏征说,他想当一个&良臣&。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当魏征在朝堂上公然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李世民大为诧异:&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所谓&良臣&,应该像稷、契、皋陶那样,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所谓&忠臣&,只能像龙逄、比干那样,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区别大了!&
李世民恍然大悟,&深纳其言&,当即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魏征的这番言论乍一听很有颠覆性,其实只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臣子的固然要对君主尽忠,但这种忠却不应该是&愚忠&,而是&巧忠&。也就是说,进谏并不是以一味蛮干、面折廷争为美,而是要讲究力度、角度、限度,以君王乐于接受为前提,以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切实可行为美。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魏征的进谏有时候就颇能体现出这种中道的智慧。
比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曾经用一种颇为自得的口吻对大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尊无上,所以无所忌惮,可朕就不是这样子。朕总是上畏皇天之监临,下畏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人望。&
李世民所说的固然是实情,可像他这样自己说自己的好,未免就有点&矜夸&的味道,而且潜意识里也是希望博得群臣的赞美。
这个时候,魏征发话了。他说:&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魏征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实际上却是在针砭。
因为它强调的是&慎终如始&这四个字。这就等于是说&&陛下能这样子当然好,但是最好能够保持下去。假如不能持之以恒,现在高兴未免太早。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听不出这层弦外之音。
这样的进谏可谓寓贬于褒,既挠到了皇帝的痒处,又点到了皇帝的痛处,实在是含蓄而巧妙。
类似的对话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还有一次。当时国内安定、天下丰稔、东突厥又彻底平定,整个大唐帝国一片欣欣向荣,李世民又对侍臣说:&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这一次,李世民的话就说得比较全面了,他一方面为自己取得了&自古所希&的历史功绩而自豪,但另一方面也表示了戒慎恐惧之心。
所以,魏征就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魏征并不对这种&天下大治&的喜人形势歌功颂德,而是对皇帝&居安思危&的谨慎态度表示赞赏。这种发言显然要比纯粹的附和之辞高明许多。
正是由于魏征的谏言往往既委婉又能击中要害,所以李世民才会评价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旧唐书&魏征传》)
当然,魏征的谏言并不都是这么委婉&妩媚&的。
如果每次进谏都拐弯抹角,那最后就算不流于阿谀谄媚,也会变得庸庸碌碌。倘若如此,那魏征也绝不可能被李世民所倚重,更不可能以&诤臣&之名享誉后世。
所以,该据理力争的时候,魏征也绝不含糊。
史称魏征&犯颜苦谏&的时候,&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意思是说:每当李世民被魏征的谏言刺激得怒不可遏的时候,魏征总是毫无惧色,李世民到最后也不得不收起帝王的威风,把自己的怒火强压下去。
有两则小故事颇能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这种&忌惮&之情。
有一次魏征离京去祭扫祖墓,回来的时候听说皇帝打算去终南山游玩,连仪仗队和随从都已整装待发,可后来却无故取消了,魏征就问皇帝有没有这回事。李世民尴尬地笑着说:&当初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是怕你生气,只好作罢了。&(《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王觉仁
编辑:官君策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明的老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