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孟子.梁惠王下和论语 孟子 礼记.先进的语言风格

相关热词搜索:
频道本月排行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 | 电信业务审批[2015]字第366号函 | 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经营性网站备案许可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网络协会网络110报警服务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原文及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邹人(位于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谓:对&&说。
(王之臣)之:的。
托:寄,托付。
妻子:妻子和儿女。
(有托其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到&&去。
比:等到。
反:通&返&,回来。
冻:使&&冻,受冻。馁[něi],使.......饥饿,挨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弃:抛弃,此指绝交。
&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治,管理。
已:止,这里指罢免。
四境:国家。
顾:环顾四周。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有一位大王的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而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回答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下属,那该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说:&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该对王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说题扯到其它地方去了。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章。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但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故事精彩凝炼,情趣盎然,虽无一字涉及形象,可是一段读毕,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一个是天真烂漫,毫无戒备,一个是老谋深算,巧设机关;一个是下好套子,步步诱进,一个是不知就里,直奔陷阱。
  替朋友照料家眷,却冻饿朋友妻儿怎么办?断交!为官一任,却不能管好下属怎么办?撤职!身为君王,却使国家陷入混乱怎么办&&废黜&&话到嘴边,齐王一个激灵,明白了孟子的用心。他悬崖勒马,东张西望,把话题引到别处&&王顾左右而言他。
  可是,那句潜台词已昭然若揭啦。于是,古往今来的读者都乐了:他们笑齐王之呆,赞孟子之智,并敬佩他面对君王的勇气。
  其实更可感叹的,是在遥远的古中国,&士&阶层曾经有过的光与尊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离开特定时代,孟子推崇并可以自诩的&大丈夫&只能是不可企及的梦想。所以,我们不该小视了横遭愚弄的齐王,是他的天真、宽容以及狼狈,成就了夫子的雄辩之名。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本文表现出孟子在论辩时很讲究策略,同时告诉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来源栏目:
本文链接: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顾左右而言他相关文章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研究--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自动识别为例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研究--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自动识别为例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研究——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自动识别为例梁社会,陈小荷 2刘 浏 LIANG Shehui ,CHEN X iaohe ,LIU Li112 1.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Chinese Studi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 1 0097,China 2.School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LIANG Shehui,CHEN Xiaohe,LIU Liu.Study o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parallel sentences in Pre-Qin C(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hinese--
with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parallel sentences in Mencius and the Annlects of 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22-226. Abstract: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the later generation,among which a good m any parallel sentences are used to make the literature more persuadable and expressible.Taking the parallel sentences ofM encius and the Analects ofConfucius for instance,it’S the firs(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t time to discuss 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of classic Chinese,and the paper has devised the corresponding algorithm o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for managing the parallel sentences in the classics,whose results are also analyzed pared.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parallel sentences maintains a good property in the two different Pre—Qin literatures,the Analects ofConfucius and Mencius. Key words:infPre-(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Qin C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摘要:((论语》、孟子》等先秦汉语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量使用的排比句,使这些丈献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表达效果。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的自动识别为例,探讨了古代汉语修辞格的自动识别。详细分析先秦汉语排比句的特点,并设计了相应的自动识别算法,来分别处理孟子和《论语》中的排比句,并对自动识别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处理《孟子、论语》这两种风格不太相同的先秦丈献时,排比句自动识别算法都保持了较好的性能。关键词:信息处理;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1
doi:10.37788.issn.. l
引言作为儒家经典的《孟子》,能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和它大量使用修辞格是有关的。据研究,《孟子》中出现较多、较为典型的修辞格有比喻、对偶、排比、对比、夸张、引用、反复等 。《孟子》是一部政论性的著作,它很突出(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的一个特点是论述性的语言占有很大篇幅,而排比句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类句型。《孟子》中很多重要的论述都是通过排比句的形式表达的。通过排比来说明道理,显得条理清晰,而且气势宏大, 有说服力,使得孟子能更有力地向梁惠王等人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中类似的使用排比句表达自己政治意见的语句有许多,摘录这些排比句并做专门研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孟子》中的有关内容。现在,关于修辞格自动识别的文献还不多见,其中,关于《孟子》中的修辞格和《孟子》中排比句自动识别的文献还暂没看到。本文研究旨在探讨通过计算机来自动获取《孟子》中的排比句,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孟子》排比句的可信数据库,而且在处理其他体裁相同或相似文本时, 也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自动获取排比句的方法,为以后更多的修辞格的自动识别提供参考。基金项目:i2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No.2011SJB740010);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No.1lKJD520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12YJCZH121);江苏(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No.2010JDXM02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No.PAPD)。作者简介:梁社会(1979一),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文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陈小荷(1952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要研究领域为中文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刘浏(1986一),男,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语言学。E.mail:liangshehui@ 收稿日期:
文章编号:13)19-0222—05 梁社会,陈小荷,刘浏:先秦汉语排比旬自动识别研究 2 排比句自动识别的算法设计如前所述,目前针对《孟子》或其他先秦文献的排比句的自动识别或获取的相关研究还没有看到,现代汉语方面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因此考虑自行设计一种有效的算法来获取《孟子》中的排比句,并将在其他相关的先秦文献中进行测试实验,以检验该算法的可靠性和效率。《孟子》全书总字数约为三万五千字。这个字数表明《孟子》规模较小,不适合使用统计的(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方法,因此,将采用规则的方法来自动识别排比句。 2.1 “断句”的分类排比句中“句”的边界并不严格,分隔排比句各个子句的标点符号可能是逗号、分号或者是句号(这里所谓的句号包含问号和感叹号)。这几种标点所分隔的子句长度, 一般而言是从逗号到分号到句号依次递增的,但是各个子句之间的长度一般是相当的,因此不影响对由这几种标点分隔的子句采用同一种算法从中查找排比句。为了保证查找的完整和准确,首先将经过分词和词性标注处理并经过人工校对后的《孟子》语料进行自动断句处理,断句的标准分为 3种,分别是对逗号、分号、句号断句,对逗号、分号断句和只对句号断句。将从 3种标准断句后得到的语料中,分别查找其中的排比句,最后合并得到的便是《孟子》中所查找到的全部排比句。 2.2 排比句识别的算法一般认为,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3个或 3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列排在一起,用以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于志忠 n 认为,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溢……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概括起来,排比句的特征一般有以下 3点: (1)各子句相连; (2)结构相同或类似; (3)各子句中部分词语重复。本文考虑从排比句所具有的这 3种特征分别入手,来设计查找排比句的算法。 2.2.1 最长公共子序列的求解由于排比句自动识别算法中需要用到最长公共子序列,因此先简单介绍一下最长公共子序列的求解。最长公共子序列的求解目前已有许多成熟高效的算法,其中最有效的是动态规划算法”。动态规划算法的思想是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通过自底向上地解决子问题来最终获得所求问题的最优解。由于将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结果保存下来,这样就能够在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避免重复计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算法的效率。动态规划算法一般有以下 4个步骤]: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并描述其结构特征;递归地定义最优值;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值;根据计算最优值时得到的信息,构造最优解。由于用动态规划算法求最长公共子序列只是实验中一个较小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 2.2.2 相连排比旬中的各个子句是前后相连的,因此须按顺序依次查找各子句。根据已有的断句语料,设计了一种简单的遍历算法。算法 1排比句的遍历识别= 0, =0,P = while(f+2&resource.num){ if(P==nul1)P=Si+S +1+Si+2; else
P =P +S.; if(functionP(S ,Si+1)【_nullllfunctionP(Si,si+2)!=nul1)/++ ; else
Result=P ,尸=null, ++ ,i++ ; } 根据算法 1,遍历 3种标准得到的语料合并后,即可自动获得需要的排比旬。算法 1是进行排比句自动识别的核心算法。算法 1中包含有一个重要的子算法 P( ,y),用以判断子句、y能否构成排比句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子句和】,能否达到一定的相似程度,以满足这两个子句有可能是某一个排比句的一部分,该子算法请参见算法 4。算法 4的实现,即运用到了排比句另外两个重要的性质(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结构类似和部分词语重复。 2.2.3 结构类似结构类似说明排比句中各个子句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关系,在无法对《孟子》全文做完全的句法结构分析的前提下,只能将句子结构的类似简化为句子词性序列的类似。词性序列也就是句子中每个词的词性依次排列构成的一组序列,通过比较两个子句词性序列的相似程度来替代比较两个子句的词语结构的相似程度,这可以大大简化算法的复杂程度,并提高算法的效率。以下是结构类似性算法的具体描述。算法2结构类似性的计算 i=0,Score=0,POS 】,POSfln]; m=functionM (X,】,); while
&m.1ength){ if O—POS .Indexof(m.substr(i,1))&4&& — P0 .Indexof(m.substr(i,1))&4){ Score=Score+ 1:i++ : } 算法 2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算法最终得到一个 Score评分,Score评分是用数值表示的两个串 、 结构相似(来源:淘豆网[/p-5651886.html])性的程度,这个值将用于算法 1 中户( ,Y)的求解,见算法4;M(X,Y)便是上文介绍的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两串 、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第四步中用于判断的距离,是距串尾而不是串首的距离。其原因是在大部分的排比句中,子句靠右的部分(也就是靠近串尾的部分)相似程度要大于靠左的部分(也就是靠近串首的部分);第五步针对的是较长的词性串,长度较大的词性串之间的最长公共子串容易偏大,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法,将会忽略掉大多数长度较小的词性串,这是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对长度之和大于 60的情况进行评分的削减,以平衡长串和短串之间的差异。 2.2.4 部分词语重复结构类似是从词性的角度模拟排比旬结构类似的特征,部分词语重复的特征则可以直接通过字符序列的比较来得到检验。以下是有关部分词语重复程度计算算法的描述: 算法 3部分词语重复程度的计算 i 0,Score=0,Char『【f】,Cha ̄[n]; m=functionM(X,】,); if( .contain(”,”)IIn2.contain(”;”)) Score=Score+ 1: else if m.contain(”,”)IIm.contain(”。”)) Score=Score+ 1: while“&m.1ength)( if(t—POSi.Indexof(m.substr(i,1))&4&& 一 POSj.Indexof(m.subs ̄(i,1))&4){ Score=Score+ 1;i++ ; } return m —n&60:score=score一 1O?score : 算法 3与算法2非常相似(实际上,算法 2是从子句词性串的角度入手,而算法3是从子句字串的角度入手)。有一点特殊的就是,字串中包含标点,因此,第三步的 m中若同时包含逗号和分号,或同时包含逗号和句号,那么 、结构相似的程度就会大一些,因此对score评分加 1。 2.2.5 排比句的识别上面介绍的算法 1中,有个重要的子算法 P(X,y)用以判断子句 、y能够构成一个排比句的一部分,以下是这个算法的具体实现: 算法4 P(S ,S2)判断 、 能否构造一个排比句 scorel=functionS(S1,S2),score2=functionW(Sl,S2); L1=
.Length ,L2=
.L if (三1&) if (三l&2*L2IlL2&2*L1) if ( rfindlastof(“。!?”)==S1.Length一1 && 是.findlastof(“,;”)== .Length一1) if (scorel+P1+score2}P2&=尸3) 算法4中,第四步到第六步均是可以排除 、 构成排比句可能性的特殊情况。通过调节 P 、P,、P 参数,可以调整判断 、 能否构造一个排比句的标准,以调整最终识别获取排比句的正确率和召回率。通过以上几种算法的结合,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用以识别《孟子》中所有排比句的算法。算法 5《孟子》排比旬的自动识别 P1=0.1,P2= 0.1,P3=0.2,R =0 ; While(Read(file)){ functionFirst(file.1ines);} Calculate(p,r,厂); lf
r& )R=r; if (P2&1){P2=尸2+O.1,FuntionFive(P2);} else
P2=0.1; if (尸】&1){Pl=尸l+0.1,FuntionFive(P1);} else
P1=O.1,P2=0.1; if (P3&O{P3=尸3+0.1,FuntionFive(P3);} else Output(parallelism sentences); 算法 5是对之前几种算法的整合,并且对几个参数进行了遍历,以寻找出最优的排比旬识别效果。由于该算法较多地注重了召回率,所以找到的结果正确率稍低了一些。为改进这种情况,在算法 5之后又增加了一个过滤查找结果的过程。根据排比句的特点,并仔细分析研究了自动识别结果中错误的句子,归纳、整理了以下7条规则: (1)如果某结果中有两个句号、一个问号,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2)如果某结果中有两个句号、一个分号,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3)如果某结果中只有两个句号,也就是说,如果该结果只有两句话,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4) ̄fl果某结果中有一个句号、两个问号,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5)如果某结果中有前后两个分号,中间一句为句号, 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6)如果该结果只有一句话(以句号、问号或感叹句结尾的为一句话),且前面的分句以逗号或分号结尾,最后一个标点为问号的,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7)如果某结果中只有逗号,没有别的句号或问号,则该结果不算排比句,删除之。根据这些规则对算法 5找到的排比句进行筛选之后, 就基本解决了正确率稍低的问题。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人工标注结果在《孟子》分词和词性标注的基础上,花费了较多的精力进行了排比句的人工标注,来作为排比句自动获取实验的标准答案。经过人工标注后的《孟子》各篇的排比句共有 74个,分布情况如表 1所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排比句的分布并不是很均匀,排比句最多的一篇比最少的要多出4倍。表 1 《孟子》排比句分布情况篇名 排比句数/爪 篇名 排比句数,个粱惠王上 9
雌宴下 2 梁惠王下 4
莴章上 6 公繇丑上 7
蔺章下 7 公繇丑下 3
告子上 4 滕文公上 4
告子下 5 滕文公下 3
盎心上 3 雄宴上 10
盎心下 7 梁社会。陈小荷,刘浏:先秦汉语排比旬自动识别研究 3.2 《孟子》排比句自动识别结果及分析将《孟子》共 14篇文本按 6:4:4的比例分成训练集、开发集和测试集,分别进行封闭测试和开放测试。其中,训练集各篇分别为: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滕文公上、滕文公下;开发集的各篇分别为:离娄上、离娄下、万章上、万章下;测试集的各篇分别为:告子上、告子下、尽心上、尽心下。根据算法 5的参数调试以及排比句结果筛选规则的筛选,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排比句实验结果。实验得到的最优参数分别为:P,=0.1,P,=0.1,P =0.5,最优结果的具体性能详见表 2、表 3、表 4。表 2 《孟子》排比句自动识别封闭测试结果表 3 《孟子》排比句自动识别开放测试结果表 4 《孟子》排比句自动识别封闭、开放测试结果比较根据以上各表中得到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孟子》排比句识别的召回率总体来说还是很高的,大部分章节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正确率尽管经过规则筛选,但仍难以达到更好的性能,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篇幅限制。《孟子》中人工标注的答案一共只有 74 处,自动识别的排比句一共也只有]27处,规模过小,统计意义上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比如《蓠章上》一共只有 6处排比句,找到了 3处,召回率就只有 O.5了,正确率也会比较低。其次,算法限制。本文算法主要基于排比句形式上的特点,并主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规则加以筛选,这样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一个是有些排比旬各子句虽然形式上关联程度不大,但意义上联系十分紧密,如《雕宴上》中有一句排比如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舆之聚之,所恶勿施,雨也。其中第三个子句与前两个子句在形式上的差别是远大于相似之处的。因此,希望仅通过建立形式规则算法, 是难以有效找全或找到这类排比句的。另外,语料本身可能的错误也会造成结果的偏差,如《莴章上》有如下一个排比句: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爱; 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曼,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委; 贵、人之所欲,贵犸天子,而不足以解受。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二个子句的句末标点是逗号,与第一和第三个子句不同,根据本文算法,这种情况将被排除在排比旬之外。当然通过修改这类错误,提高语料的质量可以有效改进这类错误造成的性能损失,但这也体现了本文方法对语料形式的依赖性较大。当然,《孟子》中各个小句之间形式上非常相似,各小句的字数不太多且相差不大,干扰性较大,也是造成识别正确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尽管识别结果尚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提出的方法已经很有效地做到了对《孟子》中排比句的自动识别,对先秦文献排比句的自动识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3 《论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结果及分析为了测试该方法在其他类似文本中的通用性,又选取了先秦文献《论语》u ,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排比句的识别实验。值得注意的是,《论语》训练并遍历参数后,最终得到的最优参数依然是:P =0.1,P,=0.1,P =O.5,具体性能见表 5。表 5 《论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结 puter Engineering 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论语》中人工标注的排比句答案共有42个,其中《论语》有 4篇是没有人工标注的排比句答案的,也就是说,暂时认为这4篇中是没有符合所界定的排比旬的。这 4篇分别为:里仁、先进、微子、子张,在表 5中,它们的正确率、召回率和 F值显示的均为0。观察可以发现,《论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的效果稍微好于《孟子》中排比句的识别效果,这里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论语》中的句子长度相比较《孟子》而言,不是很长,也比较适合查找。《孟子》全篇的平均句子句长为 21.8, 平均小句旬长为 7.0,《论语》全篇的平均句子句长为 1 1.4, 平均小句句长为 5.2。《孟子》、《论语》中具体各篇的平均句子长度和平均小句句长统计数据请见表 6、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均旬长,还是平均小句句长,《孟子》中的统计数据都远高于《论语》中的统计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孟子》的排比句自动识别增加了难度。表 6 《孟子》各篇平均句长、平均小句句长统计数据(2)《孟子》中的排比句类型较多,各排比句之间差异过大。《孟子》中的排比句有句中排比、句间排比,甚至段与段间的排比,而《论语》中的排比则相对比较单纯。另外, 《论语》中有 4篇是没有排比句的。可以看出,尽管是面对比较陌生且写作风格不太相同的《论语》,本文的排比句自动识别算法依然保持了较好的性能。 4 结束语从《孟子》单部文本出发,通过总结《孟子》中排比句的特点,制定规则,设计算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自动识别排比句的方法。将该方法用于先秦文献中另一部重要文献《论语》,进行了排比旬的自动识别,同样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表7 《论语》各篇平均句长、平均小句句长统计数据但是本文方法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语料的质量有较高的依赖性,忽视了语句的意义因素等。今后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并在更大规模的语料中提供更可靠的统计信息。自动识别排比句的方法不仅要能适应先秦文献的需求,还应该能有效地应用到其他古代汉语文献,甚至现代汉语的语料中。参考文献: …1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挤南:山东大学,2007. 【2]杜鹃.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J]_新闻爱好者,—39. 【3]黄必庄.孟子论辩的修辞艺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 [4]刘斌.历代《孟子》研究概观[J】_齐鲁学刊,-15. [5】孔亚飞.《孟子》修辞研究【D].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6]6 郑子瑜.论先秦诸子的修辞技巧[J】.社会科学战线,1980(4): 290.295. [7】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8】周文德,杨晓莲.《孟子》数据库[M】.成都:巴蜀书社,2002. 【9]李胜梅.排比的篇章特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133. 【l0】于志忠.苏辙“记体散文”研究[D】.内蒙古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 【l1]郑翠玲.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的分析与实现【J].武夷学院学报,.48. [12]王军祥.动态规划算法原理及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151.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研究--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自动识别为例.pdf
文档介绍:
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研究--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自动识别为例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先秦汉语排比句自动识别研究——以《孟子》《论语》中的排比句自动识别为例梁社会,陈小荷 2刘 浏 LIANG Shehui ,CHEN X iaohe ,LIU Li112 1.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南京 .南京...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从《论语》、《孟子》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您当前的位置:
>& 从《论语》、《孟子》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张永胜内蒙古师大汉文系  [内容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论语》、《孟子》中广泛撷取论据,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探索了它的规律性,并为其建立了鉴别的标准。
  [关键词]《论语》《孟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在上古汉语中更为突出,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结合《论语》、《孟子》中有关语法现象的分析,对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活用在古汉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
  一种语法理论的产生和确立,都是以普遍性作为基本原则,反映在实际语言中,则为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从《论语》、《孟子》中可以看到,词类活用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实词的活用最为普遍,尤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更为突出,具体分析,主要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两例中的“妻”、“君”均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嫁给”和“统治”。
  表示方位的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子畏于匡,颜渊后”。(《论语?先进》)
  “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两例中的“后”、“下”均为方位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后到”和“离开”。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两例中“齐”、“直”均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整齐统一”和“直说”。
  (三)动词用作名词
  “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孟子?滕文公下》)
  以上两例中的“戒”、“闻”、“见”均为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禁戒的事情”、“听觉”、“视觉”。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以上两例中的“直”、“大”、“小”、均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正直的人”、“大国”、“小国”。
  (五)名词活用为副词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仍”。(《孟子?万章下》)
  “犬马”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副词,意为“象对待犬马一样地”。
  (六)数词活用为动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两例中的“再”、“一”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想两次”、“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词类活用现象中能够活用为动词的词不仅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而且还可以活用为使动词和意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论语》、《孟子》中也是很普遍的。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公孙丑下》)
  “臣”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使……为臣”的意思。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后”,方位名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使……在后”的意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安”本来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意为“使……安定”。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下》)
  “羞”、“卑”均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动词,意为“不以……为羞”、“不以……为卑”。
  二、活用是有条件有规律可循的
  对上述活用现象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均有其特定的条件,这些条件规定了一个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只有处在特定的语法位置上,在和前后词语有机的结合中,才能获得所活用为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使活用成为事实。也就是说,活用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受规律支配和制约的。这里仅综析《论语》、《孟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两种活用现象,对其活用的规律作一简要探寻和归纳。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作为状语用在名词之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皆”副词,作状语,后面的名词“法”活用为动词,意为“效法”。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孟子?公孙丑上》)
  “不”否定副词,作状语,所修饰的名词“税”活用为动词,意为“征税”。
  2.名词之前没有动词,其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刑”名词,其前没有动词,其后有介词结构“于寡妻”作补语,“刑”活用为动词,意为“示范”或“给……作榜样”。
  3.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滕文公上》)
  “雨”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其后有代词“我”,“雨”活用为动词,意为“降雨”。
  4.名词前后用连词“而”连接动词、动宾词组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涕出而女于吴”。(《孟子?离娄》)
  名词“女”前面的“而”连接动词“出”,且“女”后有介词结构“于吴”,“女”活用为动词,意为“把女儿出嫁”。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名词“阶”后面的“而”连接动词“升”,“阶”活用为动词,意为“搭台阶”。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
  名词“霸”前面有“而”连接动宾词组“用之”,“霸”活用为动词,意为“称霸”。
  5.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孟子?公孙丑下》)
  名词“风”用在能愿动词“可以”后面,活用为动词,意为“吹风”。
  6.名词用在名词性词组之前,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判断复指关系,也不起修饰限制作用,而构成动宾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名词“道”用在名词性词组“千乘之国”之前,构成动宾关系,“道”活用为动词,意为“治理”。
  7.名词用在主谓词组之后,不构成并列、判断关系,而表示主谓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
  “谷”用在主谓词组“邦有道”、“邦无道”之后作谓语,活用为动词,意为“领取薪俸”。
  8.名词用在名词性词组之后,不构成并列、判断关系,而表示主谓关系,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风”、“草”均为名词,分别用在名词性词组“君子之德”、“小人之德”之后,构成主谓关系,意为“象风”、“象草”。
  9.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复指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若构成动宾关系,则前一个名词用为动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域”、“民”均为名词,二者连用,构成动宾关系,“域”活用为动词,意为“限制”。
  (2)两个名词连用,若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夫人蚕缫,以为衣服”。(《孟子?滕文公下》)
  “夫人”、“蚕”均为名词,二者连用,构成主谓关系,“蚕”活用为动词,意为“养蚕”。
  (3)两个名词连用若构成动补关系,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名”、“世”均为名词,二者连用,构成动补关系,“名”活用为动词,意为“闻名”。
  10.单音名词迭用,如果表示的是主谓或动宾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组单音名词迭用,表示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象个君”、“象个臣”、“象个父亲”、“象个儿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亲亲”单音名词迭用,表示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亲爱”。
  (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
  1.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主语指的是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富,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
  形容词“富”充当主语,指的是物,活用为名词,意为“财富”。
  2.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了动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
  “贤”、“众”均为形容词,分别用在动词“尊”、“容”之后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贤人”、“普通人”。
  3.如果一个形容词用在介词之后,并和该介词组成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小”用在介词“以”后,组成介词结构,“小”活用为名词,意为“小羊”。
  4.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了定语的中心词构成名词性词组,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美”、“恶”为形容词,用在助词“之”的后面,分别和前面的名词“人”构成名词性词组“人之美”、“人之恶”,“美”、“恶”活用为名词,意为“好事”、“坏事”。
  由上述可见,词类活用是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内在的规律的,如副词后面的名词之所以用做动词,是因为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不修饰名词,只修饰动词、形容词,而名词一般不活用为形容词,因此副词后面的名词只能活用为动词。
  三、活用与兼类应以使用频率作为区别标准
  与词类活用相关的是词的兼类问题,一般认为,活用是指属于甲类的词,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用做乙类的词,在句中临时改变其语法功能,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活用的前提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职”,活用只是有“定类”和“定职”的词的一种临时变化,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而兼类则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具有常用性、固定性的特点。由于活用和兼类都源于词义的引申,从形式上看又很相似,所以不容易区别,这也成为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难点。如何辨析,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其区别的标准。
  根据活用和兼类的不同特点,从用的角度着眼,词的使用频率的高低应该作为鉴别活用和兼类的主要标准。可以这样设想,某一个词在开始是活用的,但活用后的用法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且相对固定了,具备了常用性的特点,便构成了兼类词。例如“将”的造字含义是“率领”、“指挥”,属动词,由本义引申出名词“将官”的含义成为活用词,随着“将官”作为名词使用的频率的逐渐增高而成为兼类词。根据需要和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名词“将官”又活用为动词“使……做将官”,成为活用词。可见,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兼类和活用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考察一个词是兼类还是活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把使用频率这个标准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同一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综合比较、辨析,才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比如“衣”和“友”两词,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是作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待的,但从这两个词在《论语》、《孟子》中使用的情况看,“衣”作为名词使用的有12次,作为动词使用的14次,大体相当。“友”作为名词使用的15次,作为动词使用却有31次。如果用使用频率这个标准衡量,活用的说法似乎不很确切。还有一些人们习惯上认为是活用的词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事”,不少语法著作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在《论语》、《孟子》中当名词用的有75次,当动词用的是86次。当然,这样的比较也许不很科学,但在同样的典籍中出现上述情况也绝非偶然。
  如果一个词在同一著作中分属两类词使用的频率大体相当,甚至是临时性的用法反比经常性的用法使用频率高,如“友”、“事”,那么所谓活用的可能性就值得推敲了,不能不考虑兼类的可能。      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梁惠王下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