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李斯丹妮全婐艺术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李斯日:“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秒后显示答案···
(1)要点: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李斯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思想,董仲舒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李斯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董仲舒强调教化和灌输;李斯主张以法治国,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
找到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李斯日:“今皇帝并有天下,…"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1)秦朝并没有如新皇帝预想的那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新旧两种制度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2)A、建立皇帝制度 表现为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B、在中央 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互相配合,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C、在地方 郡县制 便于中央控制地方。(3)分封制;郡县制。秦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第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文人的仕途】④李斯:从文书员到千古第一相
【文人的仕途】神侃海吹系列………………………………………………④
李斯:从文书员到千古第一相
■ 李 俊
李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秦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被称作千古第一帝,李斯因为担任秦始皇的丞相,被称为千古第一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王朝的法律,参与了秦王朝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重要工作。秦始皇死后与太监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不管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史上。
鲁迅先生评价秦代文学史时指出,秦代文学,唯他一人而已。
在中国特有的艺术种类书法上,他书写的规范的小篆体,不仅是当时全国通用文字的范例,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门类。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上,是他的建议,使得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得以建立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
是他,帮助秦王朝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币同制,从而使得中国几千年文明在共同的基础上得以规范,得以延续,得以发展。
也是他,提出的建议,使得中国文化在秦统一之初便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在本文中,坑儒还另有分说——造成中国文化的耻辱纪录。
是他,助纣为虐,受指鹿为马的赵高的拉拢逼使,害了公子扶苏,扶持了秦二世继位,间接造成了秦王朝的短命。同时也因赵高的嫉恨,自己惨遭腰斩之刑。
他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李斯。
李斯,出生于公元前280年,迄今2292年。此时据孔子离世199年,商鞅被车裂58年,苏秦被车裂37年。苏秦的师兄弟、政治对手张仪也已经辞世29年。孟子离世则刚9年。当李斯问世时,这些历史人物,俱都化为尘土了。
鄙人闲来无聊,顺手查了一下其它历史人物。发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此时尚在世,两年后方忧愤投江而死。再发现庄周庄子先生大约也刚离世五六年。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德怀揣《几何原本》五年后离世,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十年后入土。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这一年已经是七八岁的屁大小孩儿了,演算一些加减法是没得任何问题的了。大约在这一年,古埃及亚历山大城港口建成法罗斯灯塔,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得知以上史实,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时空角度来认识我们的主人公及其所处的时代。
李斯出生地,在河南上蔡,现在的上蔡县,隶属河南驻马店市。因此,李斯的出生,不像商鞅,乃是卫国国君后裔,国姓;也不同于苏秦,堂堂东周天子国皇城根儿下出生人氏。李斯出生于小地方而已,大抵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地方。
斯时,上蔡属于楚国的地盘儿。因此,李斯的出生证上和屈原一样,便戳上了楚国的印章。不过,俺也没瞧见过他的出生医学证明,未知其详也。更没见过他那出生证上的脚板印儿,遑论身长几何、体重若干?反正,公元前280年这一年,楚国公民李斯同志呱呱坠地了。
大概任何一个人的出生、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长大成人,其历程都是差不多的。因此,不管怎么考证,李斯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于历史记载总是语焉不详滴。太史公做李斯列传,曰:“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对于李斯小朋友如何长大成人,以及如何走上公务员之路当上了“郡小吏”,太史公一切都用蒙太奇手段,掠过不提,直闪到青年李斯已经坐上了小公务员的小交椅的场景。可谓要言不烦是也。
不管怎样吧,李斯同志一晃眼间就从一个小毛孩一跃当上小公务员了。想想现在而今眼目下的莘莘学子,要爬上公务员的铁交椅,该是何等艰辛。当然,除非有个李刚那样的老爸哦。同理可以想见,这把交椅要坐上去,这个铁饭碗要端得稳,对于二千二百七八十年前的李斯同学,恐怕也并非易事滴。又或者,李斯同学真有个李刚那样的老爸也说不定。又或者,鉴于上蔡这个地方实在是小,李斯同学家族在这里有不少裙带关系滴。反正,俺在猜想,李斯同学肯定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考什么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什么申论而当上公务员的。至于究竟李斯同学怎么当上了公务员的,俺们也懒得费那个神了。当上了就当上了呗,又不和我等抢饭碗。
从李斯同学当上公务员的时间和历程来看,尤其与一些先贤比如孔老夫子商鞅同志乃至于苏秦先生等等比较而言,这小子确实是个当官的料,年少时即为“郡小吏”,铁饭碗杠杠滴稳当。
那么,李斯同学这个“郡小吏”究竟是干啥子工作的呢?
太史公考证了,说……说什么呢?什么也没说。
《东周列国志》最初提及李斯,有云:“有楚国上蔡人李斯,乃名贤荀卿之弟子,广有学问,向游秦国,事吕不韦为舍人。”此处依然没有表明李斯同学年轻时当郡小吏是具体干啥工作的。
从太史公后文的描述来看,李斯同学工作的地方应该跟粮仓有关。有人据此称李斯同学此时干的是仓库保管员的工作。鄙人思之有其道理。但不合李斯奇人特长。李斯有学问,善书法,长于文字、说理、谋划,或许年轻时这些长处还不太明显,但在上蔡这个小地方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了。因此,说李斯整天裤腰带上挂串钥匙当个小保管员,恐怕这种粗浅活儿还轮不到李斯这小伙儿来干,早有上蔡各级官员的八字不识的七大姑八大姨虎视眈眈了。所以,坊间有本蔡三先生写的历史小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内中提到李斯年轻时在粮食仓库当文书员,我看这一看法比较靠谱。记点粮食进出口账目,写点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年终总结,把各类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撰写整理存档,这类活儿于李斯而言是比较恰当的,也是他的特长所在。说李斯小青年儿整日里裤腰带上别着一串儿长短不一的钥匙,在仓库里晃晃悠悠滴,咣啷哐啷地响着,这无论怎么想象都很有些滑稽。因此,我倾向于青年李斯的公务员职业,干的是仓库的文书员工作。相当于现在公务员队伍里的办公室小文秘的工作。
当上公务员,李斯这厮惬意的仕途之路当然也是漫长的仕途之旅便开始了。
小公务员李斯同志,开始了踱着方步上下班,掐着钟点归去来,写写抄抄,泡茶看报,今天天气哈哈哈,昨日新闻呱呱呱。如此这般的生活。想来和今天公务员们过的悠闲日子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悠闲的李斯同志,开始安顿自己的个人生活,娶了老婆,很快生了孩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舒舒服服巴巴适适。于是,上蔡的父老乡亲们,在劳作的田间地头,便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公务员李斯同志,带着自己的一双幼子,牵着黄狗出得上蔡城东门,追抓地里的兔子。这种闲适惬意的日子,是不久之后的李斯再难享受得到的了,因此,李斯对此记忆深刻,数十年之后,当他面临腰斩之刑时曾经无比感慨地回忆及此,对自己的小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再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出上蔡城的东门去抓兔子,却再也不可能了!悔不该啊!悔不该!却又是莫奈之何!此时的李斯,一定是埋怨世上咋就没有后悔药卖啊!
年轻,有才干的李斯同志,整天过着小公务员的日子,稳定,按部就班。好好混下去,总一天,可以混成仓库的办公室主任,然后再混到仓库的副库长库长嚯嚯俺瞎给他设的官名,总之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李斯同志是很有希望被提拔成仓库的一把手,运气来了,有一天当上上蔡这个地方的副县长县长也是颇有可能的。这就要看李斯同志的为官之道钻营的本事了。
如果历史按照这样的轨道运转,李斯同志也就不会在青史上留名了。
李斯同志的个人发展历史,在李斯同志有一次上厕所的那一瞬间,转了一个大大的弯。大到因此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历史。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上厕所事件。看官须知,这不是稗官野史,不是笔记体小说,不是荒诞派小说中描写,而是在一国的正式官修史书中的明文记载,实在是别具一格,独出心裁!也足以见出李斯这厮这一次上厕所的深远重大历史意义!
吃喝拉撒,人之常情是也。一个人,不管你吃五谷杂粮,还是山珍海味,有进必须有出,也因为如此,历来解决出的问题与入的问题基本上是同等重要。所以现如今上厕所往往被称作去1号,那是头等大事也。也因为如此,往往一国的文明程度,不需要从富丽堂皇的大楼大厦去衡量,只需要去普通老百姓常去的公厕瞧瞧闻闻方便方便便可知端倪。这不,最新的新闻说,俺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对公共厕所记得好像是对景区的公共厕所提出了新的卫生要求,一个公厕内不得有三只苍蝇。唉,几千年以来,厕所的脏乱差问题看来在吾国都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啊。因为厕所问题,所以尽管印度这些年发展十分迅猛,科技增长强劲,跻身核国家行列,航母远远走在中国前列,更有最新消息说他们也搞出了远程导弹发射技术,整个中国都在他们的射程覆盖范围之内。如是云云。印度有些人就头脑发热了,要求谋得大国地位。却不防有人冷冷地喝了一句:“大国?做梦吧!先解决好你几亿人没厕所可上的问题再说!”嚯嚯嚯……
回到正题。
2200多年前的中国,公共厕所怕是不太多,更谈不上有多卫生了。因之,李斯同学估计解决一号问题,大多数时候是在自己家里解决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么。仓库的公厕,实在那个太什么了。可能这一次,李斯同志实在内急,慌不择厕,这才诞生了这史书上的伟大一厕。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次上厕所事件呢?
话说李斯同学这次慌不择厕,进入仓库的内部公厕方便。尚未走进,一股只有这个地方才有的味道便扑鼻而来。李斯实在憋得慌了,只得皱紧了眉头,捏住了鼻子往里面闯。刚一踏足门槛,吱吱吱吱淅淅淅淅之声传入耳来,继而,一串瘦骨嶙峋的小老鼠慌不择路地从厕所里往外奔逃。原来,是李斯的脚步声惊动了这群正在厕所里偷食的小老鼠。小老鼠以为动他们奶酪的来了,胆小如鼠的小老鼠(呵呵)们赶紧落荒而逃。
身在仓库工作的李斯同学,对于老鼠应该是见惯不惊的。因为仓库里藏有不少粮食,所以粮仓里便自然而然有不少老鼠前来偷食。那时,相比没什么耗子药问世,所以鼠患,在中国可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君不闻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经过孔子删改整理的《诗经》里,就曾专门有一首《硕鼠》,咏叹老鼠的危害:“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当然,这里的硕鼠,已不仅仅指作为一种动物种类存在的老鼠,而是另有所指了。这个嘛,你懂得滴。
见惯了粮仓里的老鼠的李斯同学,竟然惊诧起厕所里的这帮小老鼠来了。
作为友邦,李斯同学和粮仓里的老鼠们,大概已经相看两不厌了,大概已经人来鸟不惊了,所以,在李斯们来到粮仓里的时候,里面吃得肥头大耳的老鼠们好整以暇,不慌不乱,处变不惊,神色自若,安之若素地继续着自己的饕餮之旅。由于有这样的经历和印象在身,所以,李斯同学见到这些从厕所里闻到脚步声便落荒而逃的小老鼠们,便不由不发出“友邦惊诧论”来了!奇也怪哉。同样是老鼠,为什么在仓库里大吃大喝吃的膘肥体壮,却无担惊受怕之虞;在脏不拉几的厕所偷食的小老鼠,却一惊一乍简直如惊弓之鸟,连偷吃一点无人问津的臭粑粑臭垃圾都不可得?同样都是老鼠,同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咋就差别那么大呢?深思之下,李斯无比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从老鼠们的身上,李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遇到好的环境,这个人就贤能,就象粮仓中老鼠,因为食住无忧,能够发挥出来才能。如果是不好的环境,就象厕所中的老鼠,每日挣扎在生存边缘,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这,便是李斯同学悟出的仓厕老鼠哲学!由一次上厕所的偶然经历,使得李斯同学能悟出一番大道理,由此可见,李斯同学是多么的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抽象,善于哲理。这次的形而上思考,使得李斯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位置:整天浑浑噩噩地在仓库小文书员的岗位上瞎混混,哪能有什么出席啊!俺要当“硕鼠”!后人邓公总结出的理论“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而李斯同学两千多年前总结出的理论则是,不管什么鼠,能痛痛快快人来鸟不惊地吃到粮食的就是好老鼠!他要当一只好老鼠去!他要由厕中之鼠变成仓中之鼠!他要到环境优雅别致的好地方当好老鼠去!换言之,他要到环境适合环境优越的地方去争取属于他李斯的功名利禄去!
小公务员李斯,无品无阶的楚国上蔡小公务员李斯,有着稳定安逸的公务员工作,有着和睦的家庭可爱的稚子,有着闲适的有产阶级生活(李斯先生在那个时代能牵着黄狗带着幼儿追逐兔子去,非有产阶级不可得也!亦如当今不少人茶余饭后牵着狗闲溜达一样,有产又有闲是也)的李斯,就在此次厕所事件后立下了此等宏志。
李斯的功名利禄之心,经由厕鼠仓鼠的点拨,无限膨胀了起来。
可以说,是老鼠,点燃了深藏在李斯潜意识里的功名利禄欲望之火。然而,李斯忘记了,老鼠是有天敌的,那就是猫。虽然那时没有发明耗子药,你可以毫不畏惧地做你的仓鼠。但是,一旦主人家养大了一只能攻善战的猫咪,或者,这只猫也要想做一只“仓猫”,甚至它要当这座仓库的王者,独霸这座仓库的话,呜呼哀哉,仓鼠,能得避祸乎?这,冥冥之中注定了李斯这只仓鼠的悲凉结局。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想当仓鼠的李斯,首先得有当仓鼠的本事。否者,以你厕鼠那孱弱的身子骨,来到仓鼠的聚居之地,岂不是弱肉强食,羊入虎口吗?李斯虽然胸怀仓鼠大志,但作为厕鼠的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他环视楚国上下,发现了一个可以帮助他迅速成长的大才智者。那便是荀卿。
读者诸君,可能要问,荀卿,何许人也?鄙人在写孔子的故事的时候已经提及此人。俺们这些中国读书的娃娃,只要上过高中的,应该都学过他老先生写的文章。且听俺背诵几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嚯嚯嚯。雄文也,智文也,太长了也!好记性也!惭愧惭愧惭愧,俺这不是背诵下来的。俺背不了这许多。俺实话实说,抄的。嘿嘿。顺便补充一句,高中课文中的这篇文章,是节选的,远没如此之长。
对了,这就是《劝学》,荀子荀大学者荀老先生的千古名篇之一也。荀子,名况,字卿,所以,荀况荀卿荀子,仨名实为一人而已。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前一句还演化为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比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关于荀况荀卿荀子,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滴。
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活了75岁。对于荀子的出生地,历来扯不清,太史公笼统一句“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赵国国籍应该肯定无疑,但户口本可不好查了。彼时赵国虽都于邯郸,但疆域纵横辽阔,包括现今河北、山西大部,还有内蒙、山东、河南的一部分,且当时赵秦魏三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纠纷,国土变更犬牙交错的情况屡有发生。后人考证,荀子出生地以在山西南部的居多,大致为山西新绛(隶属山西运城市)或安泽(隶属山西临汾市)。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儒家学说,但与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不同,他更提倡“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与孟子的性本善学说唱反调,荀子认为性本恶,人性本质上是恶的,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所以荀子格外强调后天的学习,这在上面我们所“背诵”的那篇《劝学》中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出来。作为儒家最后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与孔孟比较起来,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而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尤其后面这一点,被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发扬光大,李斯以其作为施政指导思想,霸道无比,辅佐秦王嬴政完成了天下统一;韩非站在帝王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列帝王治国之术,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各代帝王的“九阴真经”。所以后世苏东坡先生评论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说荀卿荀况荀子老先生的思想本来是明晰王道之术,讲述礼乐之理的,结果他的学生李斯却学到手后拿去祸乱天下。
荀子和孔子孟子不同,孔子一生主要业绩只不过是搞民办教育的,孟子也差不多如此。荀子则三度成为史上著名的、史上第一的官办学院“稷下学宫”的掌门人。
稷下学宫,创建于田齐齐桓公(田齐取代姜齐也就是姜子牙的后裔后的第二位君主)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著名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发生于此时),鼎盛于齐宣王时期(著名笑话“滥竽充数”发生的时代),稷下学宫达到其鼎盛阶段。齐湣王后期,因战乱(读者诸君曾记否?鄙人写苏秦一文,末尾写到苏秦在齐国为燕国谋利,燕国后来在乐毅率领下联合秦国等合纵攻齐,齐国几近遭到灭国之灾,此其时也),稷下学宫衰落下去。齐襄王时期,稷下学宫得到中兴。后来齐王建时期稷下学宫再度衰落,以后随着秦灭齐国,稷下学宫终于成为历史的一段美丽传说了。
荀子三度执掌稷下学宫,担任学工的“祭酒”,就在齐襄王时期。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包括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是一个官办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智库。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稷下学宫,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才真正得以成型。
这个稷下学宫,有点类似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味道,都是官办,都是学术智囊机构。不过,稷下学宫显然更有包容性,但凡有智慧有学问有思想者,不论政治立场不论国籍户口,来者不拒。而且其内部思想碰撞之激烈,观点交锋之频密,不同学派之繁多,那是中国后来历朝历代的官办学院或智囊机构都不可能望其项背的。
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如此等等。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余秋雨解读时说,雅斯贝尔斯对于轴心时代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希望大家能记住。他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这差不多就是今天人类文明的几大起源。就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稷下学宫,遥远的西方也出现了几乎雷同的机构“雅典学院”。这究竟是个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帝对人类文明进化进程的特意安排?呵呵,扯远了扯远了。
回到稷下学宫。要在这样一个学术思想交锋激烈、学术大家云集的地方当老大,让大家心服口服,这需要怎样的学术专长、广阔胸襟、急智谋断、纵横斡旋的本事!荀子不但当了这个机构的老大,还先后当了三回。没有金刚钻,他还真干不了这活儿。
荀子曾先后在赵国与国君论军事,在秦国与秦王说风俗,称赞秦国百姓淳朴,官僚作风廉洁,差不多达到了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了。在齐国其间,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在他58岁左右,被楚国任为兰陵县令(现在而今的山东兰陵镇是也)。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离开楚国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春申君与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他们的事迹颇多迂回曲折感人之处,鄙人假以时日会一一著述成文)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再一次担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的七品芝麻官被罢去,不多久他就在兰陵去世了。
荀子是孔孟之后后儒乃至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学生们将其思想发扬光大并付诸政治实践之后,造就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架构和历史走势。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子也。”梁启超也认为:“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梁之评或许有些高估,但无疑也代表了后世学人对荀子的充分肯定。荀子的学生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意欲由厕鼠变成仓鼠的李斯,一个是韩国公子韩非。次有名的,是一个叫做张苍的,后来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汉文帝时期当了十余年的丞相。这个张苍之所以要提一提,还与他培养的一个学生有关,那就是后来写出了《过秦论》的贾谊,我将在以后专文写到他。
言归正传。
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急欲由厕鼠质变为仓鼠的李斯,发现自己必须充电,完成自身素质的大提升,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发现了当时世上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荀子荀况荀卿老先生。
这个时候,上蔡小公务员李斯先生,年方几何呢?
太史公用笔简约。在李斯有了仓鼠之志之后,寥寥数笔,写完了李斯的充电历程:“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似乎李斯童靴上了个速成班,又或者仅仅是到荀大教授那里挂了个名就搞了张博士学位证书。反正在司马迁笔下,既无李斯童靴拜师的日子、仪式,也无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因之,鄙人也不知方此之时李斯童靴究竟有多少岁了。估摸着李斯此时应该有二十好几了吧。作为一个寒族子弟的他,当上公务员,娶妻,生子,然后带上俩儿子去追兔子玩儿,太过年轻是不太可能的。
工作多年之后再去求学的李斯童靴,想必离家之前也曾思绪万千过滴。作为一个年轻的仓库文书职位的小小公务员,灰色收入是不太有可能有滴,吃拿卡要估计还轮不上他滴,贪污索贿更没有他的份儿,要说李斯这厮方此之时家有几多存款家有几吨存粮,估摸也不可能,放下铁饭碗,既不是带薪进修,更不是公款报销,告别家中娇妻幼子,去到遥远的东方一个叫做兰陵的地方,重新当上穷得叮当响的学生,再度过上光棍儿一条的生活,如此一去,家中娇妻幼子生活着落咋办?算上学费、生活费,自己的求学生涯且不是一贫如洗?尽管生活水平一下子将会日落千丈,曾经拥有的红袖添香之闺中甜蜜,稚子绕膝的天伦之乐,牵狗逐兔的山林野趣等等时时萦绕在心,然而,怎敌他,肥硕仓鼠之惑,功名利禄之诱也!赌一回、搏一把的念头肯定占据了李斯童靴那颗蠢蠢欲动利欲熏熏的心。
不管怎么样吧,李斯童靴终于开始踏上路迢迢水迢迢的功名利禄漫漫征程了。
俺找出地图,查了查李斯的求学之路。李斯童靴上班住家的地儿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区北边大约四五十公里处,县令荀况大师则任职在兰陵,在如今的山东枣庄台儿庄东北方向大约三十来公里的地方。一路要经过河南的东部,穿过安徽的北部,经徐州向北到枣庄,再拐到兰陵。虽然都属于楚国,但楚国当时的国土面积在诸侯国中可算第一大国,强盛时期大约占据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只不过在中原文化占主流的当时,楚国的南部东部都还属于比较蛮荒之地而已。
没有火车,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小轿车,当然手扶式拖拉机也是没有滴,更别提飞机了。李斯同学限于自身条件,恐怕马拉车也是没有滴,狗拉车就算了,牵着黄狗郊区外追追兔子还算有点情趣,套上狗车驰骋千里那就极不可能也实在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了。一路风尘,一路跋涉,李斯童靴终于拜倒在了荀卿先生门下,成为了荀大师的入门弟子。
在荀子门下,离职公务员李斯醉心于帝王之术的钻研,潜心苦读,仔细揣摩之余,一时之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与帝王之道、于治国之术也便日日精进,与当初小公务员的眼界视野和胸中学问计谋都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是者时光如电,直到忽然有一天,早已经名灌天下的韩国贵族韩非,也来到了荀子门下求学。
韩非这人,与李斯相比,可是大有来头的。战国七雄之中,三家分晋后成立的韩国,虽夹于比自己强大的秦、魏、楚之间,颇受欺负,但在当年秦国任用商鞅变革之时,韩国就延请了申不害变法,尽管最终失败,一时也是轰轰烈烈。太史公交代韩非身世,简明扼要:“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韩非就是韩国宗室的子弟,名正言顺的王室贵族血统。
韩非这个人,虽然是韩国王室子弟,血统纯正,但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话不利索,平时如此,到紧要时刻更是口吃难语。但上天在为韩非关闭了一扇窗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韩非天资禀赋,思想深邃,善于总结,并形诸文字,太史公谓之为“善著书”。
一个出身于寒门,一心想学得帝王之术以求发达进身之阶;一个在自己的祖国恰恰因为自己的王室宗族身份反而郁郁不得志——在位的韩王怎不忌讳提防打压一个才华超人的王室子弟?因此韩非身为韩国王族子弟虽有随时可以获得治国大权的机会但终究不可得,空有满腹经纶不得施展。就这样,两个身份地位极端悬殊、都致力于治国谋略的钻研、都属于人中之龙的大才,在荀子这里交会了。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两人都在荀大学者门下求学共事,但是,李斯这只想有厕鼠变成仓鼠的正变而未变成的厕仓鼠,在韩非的贵族气质、学术修养、眼光见地、胸中方略等等面前,不得不兴起颇有自知之明的感叹:“斯自以为不如非”,李斯童靴十分明智,自己确实不如韩非。不过,对于久居韩国上层无人问、腹中韬略无人识的韩非而言,能在兰陵遇到一个志趣相投、志向契合、同执问师之礼、共求帝王之术的同窗,那也肯定是上天赐予的不亦快哉的幸事,多年不得志的块垒,想必都在与李斯的奇文共欣赏、学问相与析的砥砺之中,一一化解。他们这个时候来求学,都是成年人了,不再是书生年少轻狂时,不再只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段特别的同学之情,想必都是二人事前不曾想到过的奇遇,也必然会想到这是一段前无来者后无可继特别机缘巧合。在我看来,这段时间的求学、探讨、切磋,两个人之间一定从心底产生了心心相惜的知己情感。不过,仔细分析两人的区别:李斯出身卑微,韩非出身高贵;李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言辞,韩非思想深邃善于抽象拙于言辞;李斯功名利禄之心无比强烈,韩非报国无门之叹十分沉重。这些特点和区别,都决定了两人日后的走向,李斯因为要出人头地要变为仓鼠而积极主动出击努力争取功名利禄;韩非因为王室身份不能轻举妄动只能被动等待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李斯汲汲于功名,能言善辩,长于谋断,势必走向政治舞台,其所学所得成为他经世之术和从政的必杀器,在造就一个国度而后来事实上是一个王朝帝国的亘古事业的同时成就他的人生功业;韩非从政无门,拙于言辞,口舌不利,长于著文,最终必将归入书斋著书立说,其所学所得必因其智慧而抽象成学,影响时政后人的必将是他的文章和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两位知己童靴的命运,似乎上帝早就为他们安排好了。
如此这般,李斯韩非同学一场,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呢,这就到了各奔东西的时候了。韩非的去路一点没有悬念,好像中国大学所录取的定向代培生一样,造就确定了毕业去想了滴,韩非作为韩国王氏宗族公子,出生豪门,却在毕业去向上由不得他,只能回韩国。而李斯童靴呢?
李斯童靴当年砸掉小公务员的铁饭碗,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再回去重新捧起来,即便他想回去,恐怕他的岗位也早已经被上蔡县某个官员的七姑八姨的裙带所替代了。何况胸有功名利禄大志、学业已成的他更加心高气傲,上蔡那个小地方,他自然已经是不屑一顾滴了。李斯童靴既不属于国家计划内招生,也不属于定向代培或单位委托进修,自然那时候荀况的民办大学也是不包分配的,所以李斯自然要对毕业后的重新就业问题进行一番思考。精细的李斯精明的李斯,对未来的前程进行了各种可行性比较分析。
李斯的出生证上盖着楚国的大印,户口本上盖着楚国上蔡县公安局某派出所的戳,同时他还曾经在楚国的公务员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人事档案应该由楚国的某一级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着,即便上蔡这个小地方池子太小已经养不活他这条蛟龙了,按理说选择为自己的祖国、到楚国更需要更适合他的地方去,应该成为一个学有所成的学子理所当然的选择吧。但如同我在写苏秦的文章中所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主义时代,国家的意义对于一国的国君、王室、重臣可能更具重大意义,普通士子对于忠贞于祖国似乎没多大概念。我们可以数一数著名人物的行为,如鲁国人孔子、齐国人孟子,曾经辗转多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期望得到所在国家的重用;卫国的商鞅成为秦国变法功臣位及秦国人臣之极;苏秦东周王国人士,却辗转六国佩六国相印并最终为燕国利益而死;张仪是魏国人却成为秦国丞相为秦谋划连横之策大获成功。如此等等。在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客观上也为普通士人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才大流动,才彻底改变了战国的国际局势和战国时代的历史走向。
李斯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自己的祖国楚国。他看不上楚国的国君,加上自己在上蔡那个小公务员的岗位上呆过,腻味儿了,以管窥豹,上蔡这般如此,楚国没有前途。其他各国如何?权衡来权衡去,可行性分析建模对比实操,李斯下定决心,去秦国!
李斯同志真滴有点胆儿肥。
秦国,何许之地?此时此刻,已成六国大患,虎狼之敌也。就像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时,非要选择去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巨型企业,去这样的单位,势必要从基层干起,默默无闻地奉献,默默忍受大企业的职场竞争规则下的牺牲,一步一步蜗牛般的爬行,还要看你的运气是不是足够好,才有可能逐步浮出水面,浮出来了也还看是不是经受得住风吹雨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选择那些弱小一些却很容易上位,在博取功名以后再跳槽高就甚至自创家业。宁为鸡头,还是甘为凤尾?
学精了帝王之术的李斯,认定了秦国才是可以施展自身所学的地方。他的选择是,愿意当凤尾,以期一飞冲天。
这时候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风云震荡,再经过五代国君的继承与盘整,已经到了厚积而薄发的阶段。与商鞅同为卫国人的商业奇才吕不韦,经商大获成功之后,以商业的眼光来考查更大的利益时,他发现了一个可居的期货加奇货——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是滴,经营任何商业,哪有比经营一个国家获得的名利更大呢?瞅准了这一点,吕不韦动用万贯家财,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美人计、权钱交易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包括赠送自己的爱妾给嬴异人,收买秦王的宠妃华阳夫人将远在赵国的赢异人纳为干儿子終被定为太子,在非常危急困难的情况下想法护送嬴异人回到秦国首都咸阳。一系列策划实施天衣无缝,在他的谋划尤其是在他的金钱攻坚面前无坚不摧。在赵国当人质时备受秦王老爷爷和秦太子老爸及王室冷落、备受赵国上下奚落欺负的嬴异人,能有今天,是他做梦也没想到过的事情,对于吕不韦,那可真是说得上感恩戴德,无比尊崇。在吕不韦的精心策划安排之下,异人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喜爱和太子安国君的认可,在吕不韦扶助嬴异人回到咸阳六年之后,以国家作为投机和投资对象的天才商人政客吕不韦,等到了属于他投资回报期的到来。这一年,一代雄主、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崛起的秦孝公之后最有作为的秦昭王驾崩,他的儿子、嬴异人的老爸、太子安国君继位,嬴异人被立为太子。吕不韦的天才投资一步一步接近回报时代了。或许上天也要垂怜眷顾和造就吕不韦的伟大构想,没想到,嬴异人只当了三天太子,是滴,只有三天,他那当上秦王的老爸就一命呜呼了!于是乎,当年的落魄人质一跃而成天下最强大国家的元首!吕不韦成为新即位的亲庄襄王的丞相,在秦国,吕不韦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吕不韦还被嬴异人封为文信侯,享受洛阳10万户的租税。至此,吕不韦终于如愿以偿,从一个商人变成了掌控秦国政权的权臣。杰出商人吕不韦的宏大构思和超人构想终于获得了成功。
在李斯学成欲出山之时,正是嬴异人当上秦王、吕不韦执掌朝政第三年。
话说李斯童靴确定了毕业去向,作为一个成熟的毕业生,去向恩师辞谢是理所应当的。想来荀况老夫子对自己学生的出路是不会担心的,他有自己的眼光和智慧,相信自己教出来的弟子不会才毕业就失业,成为啃老族啃家族。问及李斯将来的打算,李斯说自己要向越过魏国东南部,西向越过楚国北部,向西约过韩国,再向西,挺进大秦,游说秦王而去。荀卿问起他这般选择的理由,李斯这样答道:““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的回答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主义,毫不掩饰自己追求功名富贵,改变自己卑贱、贫穷地位的愿望。否则就如同禽兽一样!他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他要游说秦王,参与政治,帮助秦国吞并天下,其根本目的是改变自己卑贱贫穷的社会地位,通过参与秦国政治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经济收益。李斯的话表明,在他眼中,荣华富贵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甚至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富贵和保持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既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根源。
荀子老先生听了李斯的话,怎么回答他的?司马迁没有写,但据汉朝人桓宽编写的《盐铁论&毁学》记载,“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意思是,当李斯做秦国的宰相时,秦始皇重用他,大臣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然而荀卿却预见到李斯将要遭到不测之祸,因而替他担心,饭也吃不下去。显然,荀大师对李斯的未来是担心的,心里有着一种不祥之兆。
辞别恩师,李斯从兰陵出发一路逶迤西行。西进途中,想必李斯还做不到过家门而不入。不知道当他回家时,看到黄狗欢跳着摇曳着尾巴直奔他而来,看到逐渐长大的稚子用稍许陌生的眼光瞧着他,年轻娇媚的妻子被生活的重担消磨得云鬓散乱人憔悴,他的心里会泛起几多浪花?
李斯的西进入秦,比不得当年商鞅入秦,斯时秦孝公向天下发出求贤令,商鞅入秦还得到了秦孝公宠臣景监的特别关顾;也比不得苏秦入秦,苏秦入秦时驾着周王赏赐的王车,怀揣家父赠与的百金,意气风发。李斯此番入秦,秦国已经是吕不韦执掌之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吕不韦可以说是秦国最有权势的人,因为最有权势的庄襄王嬴异人本人并无多少才干,他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吕不韦一手策划并推着他向前走才得到的结果,因此他对吕不韦无比信任和倚重。这个时候的秦国,除了嬴异人的家事闺中事,可以说没有什么人和事,可以不经过吕不韦的双眼和双手。
吕不韦在辅助秦庄襄王嬴嬴异人嬴子楚(他的干妈华阳夫人感于嬴异人回咸阳初次见干妈就是一副干妈华阳夫人的老家楚国人士的打扮——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吕不韦大导演的刻意安排——大赞之下特别给他起了个名字子楚意即楚人之子也,于是嬴异人更加牢固滴当上了华阳的干儿子最终成为了安国君的嫡子最后当上了秦国的老大秦庄襄王)执掌秦朝朝政的三年期间,显示出了自己的卓越政治才干。他不仅仅是为做生意而生的,更是为从政而生的。历史告诉我们。吕不韦执政以后,对秦国一味依靠严刑峻法治国进行了纠偏,在保证秦国法治精神的同时,施以一定程度的仁政和怀柔政策,使得秦国社会严重依靠法治不讲人情的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长期绷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有所缓和。此外,吕不韦指挥之下,彻底灭掉了以前各诸侯国虽早已经不放在眼里但一直不得不奉之为天下共主的东周王室,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动,实际上是各诸侯心里一直想干而没敢干的事情,如今,吕不韦干了,意味着再也不用周王室这块遮羞布挡着大家打打杀杀争夺天下了,也意味着秦国实力超群敢为人先已经成为天下的无冕之王了。这一过程体现了吕不韦的怀柔政策和思想:灭东周以后,吕不韦把东周君迁到阳人(今河南临汝西)让他继续享受当地人的租税,以体现宽容之心,赢得诸侯的好感,扭转了此前秦昭王时代白起攻赵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降兵激起天下共怒的不利形象。在此后吕不韦率兵向东攻打秦国宿敌魏国的过程中,早年因秦国长平大捷后意欲一鼓作气灭赵而大兵攻打邯郸、情急之下窃符救赵而获罪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信陵君,此次被魏王不计前嫌找回率兵抵抗,信陵君策动诸侯国联合抗秦,结果吕不韦吃了败仗秦国不得不退兵函谷关。吕不韦则败军之下出智谋,施展贿赂惯用伎俩,再使离间之计,信陵君最终因见疑于魏王而交出兵权,痛苦不堪的信陵君只能整日沉醉于酒香花裙之下,四年之后颓废至死。战国四公子之中最堪大任的信陵君,就这样死于吕不韦的计谋之下。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吕不韦,不仅秦王信任,上至朝臣,下至百姓,无论军民,都十分拥戴吕不韦——自然,政敌也是少不了的,此情此景之下,吕不韦的政敌和既得利益被吕不韦所侵夺者,即便心怀不满,也只能隐忍不发。
于是,吕不韦便成为想在秦国有所图的李斯绕不过去的坎。
头脑灵活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发现机会和总结提高的李斯,自然会对此详加分析揣摩。经过详细的可行性分析,李斯选择了投奔吕不韦门下。
在吕不韦之前,秦国给人的印象就是如钢铁般生冷强硬,不仅严刑峻法,而且文化上少有建树,延揽的人才也基本上着眼于实用型。所以,老子路过秦国勉强留下道德经文字便翩然而去。荀况大师虽对秦国的治国称赞有加,最终还是离开了,在楚国获得春申君的赏识和任命。而一些儒家贤人,则一直对秦国的严酷刑法严苛治国青眼有加数有微词。墨家甚至还曾对秦的酷政施以墨攻。见识过秦赵长平之战之惨烈以及给赵国军民家庭带来巨大不幸的吕不韦,在担任秦国丞相之后,开始着手于扭转秦国的不佳形象,同时期望以此重塑秦国的国民精神和文化形象,以便于日后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能得到天下的承认,减少杀伐,攻心为上。因此除了前述的广施德政之外,吕不韦的另一举措就是学战国四君子的养士之风,认为秦虽然强大,却不养士是件耻辱的事。在秦国的强盛、商人转型为政治家的吕不韦的成功哲学引导之下,一时之间各类人才纷涌而至。《史记&吕不韦传》记载:“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说吕不韦招纳来自各国的士人,给予优厚的待遇,人数多达三千。在吕不韦之前,秦国引进的人才中,偏重法家和军事家,吕不韦执政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他引进的人才除了法家人物,还有其他各家学派的人物。后世称战国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中最主要的有10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小说家等,其实还应加上兵家。主张这些学派的人物在吕不韦时期陆陆续续到了秦国,造成了秦国各家学派荟萃,各路人才济济一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士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除了后来也来到了吕不韦门下的本文主人公李斯等极少数人之外。
就在李斯打算投奔吕不韦门下之前,对吕不韦信任有加的庄襄王年仅35岁便驾薨,而由吕不韦赠送给嬴异人的那位爱妾赵姬给庄襄王生下的儿子嬴政此时只有13岁。庄襄王在临死之际把13岁就将继位的嬴政托付给吕不韦,还让嬴政称呼吕不韦为仲父,也就是叔父的意思,那意思,我不在了,你得听你叔父吕不韦的。并定下规矩,在嬴政长大亲政之前,秦国的国事一切都由吕不韦说了算,嬴政也要经常接受吕不韦的教导。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吕不韦将更一步权倾天下,意味着李斯的机会会来得更加快,因为如果庄襄王不死,以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关系,李斯很难在吕不韦的阴影下出得了头,而庄襄王一死,嬴政虽然此时还小,但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亲政,长大了的君王,一定会有组建自己的班子任用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才的内在冲动和现实需要。这些分析和前瞻,让李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在不远处为他点亮。
李斯辗转进入了吕不韦门下,当了一名舍人。这时,李斯大约33岁。李斯是如何进入吕不韦门下的?司马迁记述其事,说“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也就是说李斯是请求成为吕不韦门下舍人的,可见,李斯进入吕不韦门下并不那么轻松如意。
那么,舍人又是干什么的?
舍人,在战国时代就是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比如著名的将相和之中的主人公之一蔺相如,在未成名之前就是当时赵国的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舍人应该比一般的门客稍微高一点档次,大抵应该是有些学问能出谋划策的人才能当的,绝非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门下那帮鸡鸣狗盗之徒可以充任。作为官职,一般“舍人”俩字儿前面要冠以头衔,名称及职权都不同,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南朝时期的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负责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宋、明、清时也设有中书舍人。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就当过中书舍人。宋代文豪、不世出的苏东坡,也担任过中书舍人一职。
李斯成为了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开始了在当时最强大的企业秦国有限公司的职业生涯。他的选择是到秦国有限公司CEO吕不韦府下寄居,这名CEO还有个特点,就是现任董事长还没长大挂名而已,CEO被前任董事长庄襄王授权为现任董事长的监护人,公司事务都由CEO说了算。再有一个特点,董事长的老爸是CEO一手推上宝座的,间接的,现任董事长的职务和权力也是CEO造就的。更有一个特点,现任董事长的老妈,是CEO的N年前的爱妾,据说传说中有一个迷,那就是CEO当年是让现任董事长的老妈怀了CEO自己的种子之后才送给现任董事长的老爸的,因此之故现任董事长应该是CEO
的亲生儿子——传说中如果要揭开这迷则必须打开尘封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墓找到当时的现任董事长如今作古两千多年了的秦始皇的残骸并同时取到到嬴异人和吕不韦的残骸,然后做基因分析做亲子鉴定才可以得出真实结论——唉,真够乱的。
总而言之吧,李斯蛰伏在吕不韦门下等待破茧的时机。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李斯蛰伏在吕不韦门下,静静等待机会。想来吕不韦门下食客3000之众,要出头也殊为不易。不知道什么事由,李斯被吕不韦发现了他身上的才干,司马迁说,“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就是说吕不韦认为李斯有才干,便任命他为郎官。至于究竟吕不韦从什么地方、由哪件事哪些事上面发现李斯“贤”了,司马迁省略不提。咱则可以揣度。
当上嬴政仲父的吕不韦,可以说比当年庄襄王在位时权势更盛,嬴政未到亲政年纪,自己上面再无管着自己的大王了,吕不韦成为秦国事实上的“老大”。但是,老大也有老大的特别的难处。吕不韦的难处,就在于嬴政的老妈赵姬——说老妈还嫌早了点,这个时候的赵姬,只不过三十岁左右。
前面说过,当年吕不韦下注嬴异人开始风险投资,在嬴异人的要求下,不得不忍痛割爱,把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了当时身处赵国做人质、无人问津无人管的嬴异人。赵姬成为了吕不韦权谋之中和投资风险下的牺牲品。赵姬心中的哀怨自不待言。也还好,多年过去了,赵姬心中多少平衡了些,自己被吕不韦作为礼品物件儿送人了,没曾想到还真的跟着嬴异人享受上了荣华富贵。然而,好运不长久好花不常开,没想到才当上三年王妃,35岁的秦王老公就game
over了,这般年纪轻轻就守上了活寡,叫奴家怎生消受得了?
于是,赵姬利用各种理由,频频把吕不韦召进宫中,吕不韦也是旧情难忘,再加心有愧疚,对赵姬的要求也就有求必应。然而,由商从政的吕不韦当然知道这样的风险比之当年的风险投资,其实来得更大,那时候投资失利最多也就是蚀本而已,大不了亏个干净从头再来。而这一次的风险,长久如此下去,再不检点收敛,可是要掉脑袋的啊。再则,上了年纪的吕不韦,处理政务精疲力尽的吕不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吕不韦,难免对于年轻的赵姬的要求逐渐难以应付。因而时常为之揪心为之愁眉为之郁闷。太史公描写,“吕不韦恐觉祸及己”,“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实在让吕不韦难以忍受。
一直在等待时机的精明的李斯,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隐情?所以,坊间有本小说写李斯趁机不显山不露水不点破由让吕不韦明白,献上了一个特别的计策举荐了一个特别的人才,于是,吕不韦之愁闷一扫而光。由此,吕不韦开始看重寄居在自己门下的李舍人。
什么计?调包计、瞒天过海计、美男计——不,《史记》称后来伪装被骟入宫顶替吕不韦成为赵姬新宠的吕不韦门客人才嫪毐(读音l&o&
ǎi)“大阴人”(你可以意会意会什么意思,呵呵),据说他那腰间的小弟弟,能挂着车轮把车轮耍得如呼啦圈一样转个不停——那时候的车轮,想必不是泡沫塑料橡胶做的,应该是木质铁皮才对——,这让赵姬十分受用,“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喜欢得不得了啊。此处省略3000字………………
从吕不韦门下三千食客,最终出名载入史册的一个是嫪毐,另一个就是李斯来看,能出这样的点子想出这样的办法为吕不韦脱困解决其如此隐秘之忧的,恐怕真没两个,因此,真的极有可能就是李斯的谋划。
如果李斯仅仅以此计谋为吕不韦解除了心头大患,吕不韦恐怕不能得出“贤之”,就是说最多认为李斯有些点子计谋,是个可以充当幕僚以问其计的参谋而已,因此就认定他是个贤才?显然不足为凭。
那么考察吕不韦之所以认定李斯“贤”,就得从吕不韦编著另一流芳百世的杰作《吕氏春秋》来探究。
吕不韦当初为了扭转秦国粗野冷硬铁血几无文明可言的现状,学起了战国四君子以个人名义向天下广泛招贤纳士,一时各方贤士、各色各派人才接踵而至,门客三千汇聚。吕不韦招纳了这么多各方人士汇聚于门下,这些人整日无所事事,吃干饭,吃闲饭,就这么养士,与孟尝君门下那些鸡鸣狗盗的门徒有什么区别呢?
李斯也是吕不韦三千门客之一。
以他对帝王之术对治国之术的钻研,这个时候应该看到了秦国的基本政治格局。吕不韦当政,还要承担教育嬴政的重任。可是,怎么去教?吕不韦一天到晚政务繁忙,还有处理好和赵姬太后之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带着嬴政实习从政从实践中学会治国肯定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教育不好嬴政,处理不好与嬴政之间的所谓仲父与侄儿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侄儿日后长达承认亲政之后,吕不韦的命运实在难以预测。
这,是吕不韦的另一大隐患。
在吕不韦整日忙碌于政治忙于治国的时候,冷眼旁观的李斯,看到身边众多同自己一样的碌碌无为的食客们,不能不打起他们的主意。他看到吕不韦从商人转型为政治家,心中一定有着流芳百世的欲望。庄襄王继位后封吕不韦为丞相、文信侯,赐给他河南洛阳十万户食邑——在古代万户侯都已经是人们追求的远大目标了,十万户更是不可想象,可以说吕不韦的风险投资得到了超过他预期的回报了,所以他才可能有雄厚的财力养了这么多食客,那是他当年做商人时想都没敢想的事情。也因为他和战国四君子不同的是,他是实至名归的当今第一强国的执政者,位极人臣,而且他又是一个有追求的政治家,招徕如此众多的各家各派人才,文化立国的政治追求十分明显。对此,李斯能不洞察秋毫乎?
于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猜想到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李斯在吕不韦日理万机无暇他顾的时候,找了个机会给吕不韦提出了利用门下食客著书立说的建议,一来可以满足吕不韦的功业思想,流芳百世的事,谁不愿意做?二来藉此改变秦国的形象,在吕不韦治理之下,秦国也是有文化的人了。三来正好可以把这些东西作为教育嬴政的教材,让他从中学习和体会治国之策,了却吕不韦教育嬴政的心患。四来也可以向秦国各种势力展示自己的不同,赢得各国舆论和有才之士的称誉,进一步巩固吕不韦自己的政治地位。可以说这是个一箭数雕的建议。这一建议一定正中吕不韦下怀。也正因为这个建议的超乎寻常,我们才可以为吕不韦“贤之”认为李斯是贤才,找到切实可能的根据。
吕不韦动用门下食客们,开始编撰后来命名为《吕氏春秋》的辉煌巨著。《史记》称,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对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纵向比较一下:老子《道德经》5000言上下;孔子编著《春秋》,凡18000字左右;一百多年之后的司马迁穷毕生心血撰写《史记》,达52万字。有专家考证,《吕氏春秋》编著于秦王嬴政继位称王初年,大约于秦王嬴政继位称王的第六、七年左右,即秦王嬴政二十岁上下、即将亲政前一两年。这一时期正是吕不韦政治生涯的高峰时期,他有编著的欲望,也有编著所需要的组织能力,更需要编著成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等,这是不用质疑的。而且,从开始组织编著的时间看,正是李斯来到吕不韦门下一两年的样子。因此,我提出是李斯向吕不韦提出编著这样一套文化巨著,是有期依据和逻辑性的。否则,李斯何以被秦朝事实上的老大吕不韦“贤之”?
吕不韦对这部书非常重视珍视,甚至偏爱。这便有了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吕氏春秋》成书以后,为了显示其水平,征服天下士人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日渐长成的尚未亲政的秦王嬴政的心,吕不韦派人把书写《吕氏春秋》的竹简——须知,当时尚未发明造纸术,竹简便是普遍采用的书写纸张之—,不,准确地讲是刻写——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之上,公告说,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的错误,改正一个字就给奖励千金。“一字千金”啊,比当年商鞅变法时徙木为信的悬赏无五十斤,可是高了不知多少倍!足见吕不韦的自信,也可以从中看出吕不韦的风险投资带给他的回报财富有多少!然而,最终却没有一个人指出其中的错误来。东汉的王充就曾经分析,以当时吕不韦权势熏天,即便有错误,有谁敢给指出来去领这千金之巨的大奖呢?我们中国有个说法,叫做无错不成书,哪一部书敢说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呢?事实上,东汉末年的一个学者,名叫高诱,就给这部书挑出了十几处错误来。
那么,首倡其议的李斯,是否参与了《吕氏春秋》的编撰呢?
《吕氏春秋》是一部集体作品,著作权归于吕不韦,具体编撰人员当时没有留下名字,两千多年之后已经无可稽考,因此,难以考究李斯究竟参与其编撰没有。从李斯的生平抱负来看,写书不是他的追求,那时候写书,稿费恐怕是没有几文的,重印费版税更无从谈起,改编费等延伸费用提都莫提,靠这个实现他大富大贵的人生理想?痴人做梦。所以,他可以动议写书,但他一定不屑于从其事。写写抄抄这样的的事,当年在上蔡当文书员时就干烦了,李斯是不再想干的了——当然,除了为帝王为生家性命为自身前途而写之外。事实上,后来他也写出了一些载入史册的名篇。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这李斯,真还是个“东西”,让权倾大秦的吕不韦认识到了他的才干和见识,“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从此,走出吕不韦门下的李斯,开始了人生腾飞的第一步。
为什么说李斯被吕不韦任命为“郎”的官职,就开始了其人生腾飞了呢?
战国时期的“郎”,打个不贴切的比方,相当于今天中央领导的贴身警卫,是国君的近侍与参谋,也担负着保卫国君的重任。官职不大,甚至有些屈辱——你想,以李斯的志向与胸中韬略,经常干些替小小少年嬴政巡更守夜的活儿,时时得轮班站岗放哨,粗鄙之至,岂是有着仓鼠之志的李斯所盼所想?然而,李斯干了。从社会底层梦想着向上爬的李斯,就像盯着一个蛋正无从下手,突然,他发现这个蛋看起来圆乎乎的无懈可击,现在竟然出现了一丝裂纹——如果不能走出吕不韦门下,李斯尽管也可能会有出头的那一天,但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更别提能见到小小少年嬴政了,更别提能经常见到有些忧郁有些愤青的嬴政了,更别提能时不时离这只愤怒的小鸟十分近近得来时常可以听到从自己面前路过时的急促呼吸声。而这些,不都是在吕不韦那里不可能得到的机会吗?感谢厕鼠,感谢仓鼠,感谢吕不韦大相国,感谢大秦国TV……
当年从如厕见到厕鼠与仓鼠的天壤之别悟出人生哲学的李斯,更加敏锐地看到了日后一飞冲天的机会与可能。
一介书生李斯,开始了手提长枪肩扛铁戟为青春少年嬴政站岗的日子。
这段时间有多长?不清楚。数年时间应该是有的。因为后来他赖以成名的与嬴政一席谈,肯定不会发生在一个嘴上刚长出浅浅绒毛的嬴政时期,正是因为那一次的进言,让嬴政看到了李斯的才华,从而获得嬴政的赏识和任用。这时候的嬴政,大体上应该离亲政没两三年了,十七八岁的样子,才可能对政治产生真切的认识和见地。
嬴政自然不可能知道,自己身边的警卫人员保卫干部中,还藏着李斯这样的大才。小小少年,很有烦恼。
一烦他娘的,老子年纪轻轻,正处于好玩耍的年龄,却整天被逼着学这学那,不得自由不得闲暇,连打个游戏上个网都不允许。老子苦啊!老子孤单啊!谁他妈关心过!
二烦他娘的,老子出个门前呼后拥,暗哨遍地,一点儿不自由,更多时候连门都出不去,连少年鲁迅的百草园都不如,更别提捉蟋蟀看社戏了。还不如小时候在邯郸郊外,可以自由玩耍,打猎,奔跑,大笑,大喊……
三烦这个这个他娘的吕不韦,整天板着面孔,见到我就想考查我学了些什么,见了面就想教训我这样做才行那样做才对,好像他是老子的亲爹似的——我艹,忘不了,当年在邯郸时,尽管老子还年纪小,老子还清楚地记得这龟孙子就常常当着老子的老汉儿的面和我妈眉来眼去……回到咸阳后,嬴氏一家人上上下下都他妈怀疑老子的出生,要不是老子老汉儿的干妈力挺,老子说不定当年就被赶出秦国了……时不时老子还听说,这个吕不韦才是老子的亲生老汉儿……K,他妈的真乱,我他妈太烦了……
四烦,不,四恨那个该死的嫪毐杂种,居然和老子老妈住在一起,听说还给我生了两个小弟弟,我K,这个杂种,早晚有一天老子要亲手宰了你这狗杂种!还有你这龟……吕不韦,听说嫪毐就是你推荐给老子老妈的,老子恨死你了……啊呸!我呸呸呸……
少年嬴政就在这样的情绪中一天天长大。当然,少年嬴政把这些烦恼都深深埋在了心底,当年在老爸被吕不韦安排离开邯郸丢下自己和老妈俩人深陷赵国时过了多少提心吊胆的日子,小小少年嬴政早已经学会了隐藏好自己保护好自己。你让我学,好,我学,不但学,还要学得十分出色。你不让我出门玩,好,我不去去玩,我练,我练力气练剑术,我要变成奥特曼我要变成Superman。你要考我要教训我,随你,老子要你难不倒我考不倒我。你他妈给我老爸戴绿帽子,还给生了俩小兄弟,老子心头上放把刀,忍了,早晚有一天,等到老子的倚天剑屠龙刀一出手,看你丫往哪里躲往哪里走?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光阴一天天消失。李斯一天天熬着,嬴政一天天长大。
直到有一天,眼看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嘴唇上的绒毛越变越浓越变越黑了,打了N多年腹稿的李斯逮住一个机会,有了与嬴政的一次谈话。
关于这次谈话,司马迁搜集各种资料,做出了以下记载:“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这厮向秦王嬴政所掉的这段文言文,现代人读起来费劲儿。想当初,嬴政咋一听,肯定首先一愣:哇靠,俺的警卫员里,还有这等有学问有文采的?细一琢磨,艹,一句句,说到老子心窝里去了,这么多年寡人一直冥思苦想,以后要建立什么样的功业,去超越嬴氏列祖列宗,让那些怀疑老子的人全他妈给闭嘴?李斯这瓜娃子,说得他妈的真好!
李斯的话究竟什么意思,让青年嬴政如此振奋?俺就简明扼要地替李斯总结一下他的中心思想:嬴政的爸爸的爸爸的同父异母兄长的爸爸的爸爸以来,也就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到嬴政已经是六个君主了,秦国已经成为天下头号强国,就像曾经的独超美利坚似的。咱现在要趁六国都惧怕秦国的势头,尽快制定统一六国的大计,现在可是千古难寻的良机,千万不要懈怠,一懈怠各诸侯国就会重新发展壮大起来,那是他们再兴起合纵谋略,俺们大秦国要想吞并六国,就不可能了。
一国国君,尽管还没掌握实权,一听有如此前无古人的功业就在眼前,怎能不欢呼雀跃,倍感振奋?人才啊,咱平时怎么就听不到这样的高论?咱平时怎么就没发现俺的警卫部队里有此等高人?一时,青年嬴政情绪激动,立即动了提拔李斯的心思。
青年嬴政虽然尚未真正从政,但平时的苦读苦思当然没有白费。他知道,李斯这厮有才干有眼光,使自己可以倚重的人才,但这个时候不能够操之过急,否则有可能失去这样的肱骨帮手,得不显山不露水让大家都能接受老子的安排才行,还不能让吕不韦为首的朝中大臣人等觉得老子已经在提前着手打造自己的办事班子。冥思苦想之下,嬴政任命李斯为长史。
长史是个啥官儿?不会是个弼马温吧?
长史,在秦国是丞相府的副手,但诸事不用抛头露面,大概相当于如今国务院秘书长角色。这一安排,显示出嬴政的匠心独运。让李斯回到丞相府担任秘书长,首先是提拔了,是对吕不韦推荐的李斯的肯定,也就是对吕不韦的肯定,而吕不韦作为举荐人,对这样的安排自然不会有异议。其次,让李斯回到吕不韦手下干活儿,对于李斯而言是个锻炼提高的过程,因为李斯干了一些年的文书员,从事了多年的保卫工作,政务处理事务安排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还有很大欠缺,需要从吕不韦这里取得真经。第三呢,嚯嚯,嬴政提拔李斯,从警卫干部一下提到丞相府的秘书长,出生贫寒低贱的李斯一定会对嬴政感激涕零,替嬴政努力工作自不必说,间接也可以受命监督、制衡吕不韦。一石三鸟噢。
没过多久,李斯秘书长便就统一六国的具体技战术向嬴政献上新的计策。嬴政“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李斯献上的这是什么计?
说起来也不鲜见。就是秘密派遣使者谋士去利诱腐蚀各诸侯的大臣名士,离间各诸侯国的君臣关系。这个在吕不韦那里就已经施展过了,信陵君魏无忌就是这样被吕不韦一步步搞死滴。但李斯这厮相比较起来就特别阴狠手辣,这符合他为达目的不惜一切的性格和思想。怎么阴狠手辣?那就是如果不愿意接受秦国的利诱腐蚀,李斯的意见是利剑伺候!端的是狠毒无比。可以说,李斯是后来的国家特务机关的首创者,也是后世东厂西厂的血滴子的首创者——当然,不同在于李斯针对的是敌对国的有生力量,后来的这些机构是针对国内的不同政见者和异己分子。
能利诱的,不惜代价利诱;利诱不了的,一杀了之。一边秘密削夺敌对国的有生力量,一边离间敌对国君臣关系。这可以说是敌对国防不胜防的釜底抽薪战术。待到各国力量被削弱之后,秦国再派大军跟进,如此这般,各国就难以抵抗了。
真是既准既狠又难防的高招。嬴政听了很合自己的胃口。于是,听从采纳了李斯的计策。于是六国开始大遭殃了。再于是,李斯又升官儿了——这次嬴政给他的职务是客卿,严格说起来不是官儿,不掌握什么实权,弹性很大,属于随时可以与国君面谈谋对的高级参谋而已。这样的安排也十分巧妙,客卿虽身居要津,却无实权,现任的高管们的待遇权利等都不受任何影响;虽无实权,李斯却从此可以随时见到嬴政,嬴政只要有什么需要也可以随时随地叫上李斯,更重要的是,李斯随时随地可以向嬴政出谋划策,年轻的嬴政有了高参,对他的成长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的提高十分有利,从此李斯成为嬴政真正的心腹。而客卿一职,在秦国已经有过多次先例,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后来被任命为大良造全面负责变法,为秦国的国势彻底转变奠定了基础。李斯被嬴政任命为客卿,循嬴氏先祖之例,李斯的未来,似乎已经比较清晰可见了,可谓一片光明就在前方不远处。
这时,嬴政即将亲政了。
从进入秦国,到混到秦王嬴政授予客卿职位,李斯花了八九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这个时候,李斯大约四十一二岁。人到中年,年富力强,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
嬴政亲政,给秦国的政坛带来历史性的颠覆性的影响,也给李斯带来历史性的青史留名。
嬴政22岁亲政,首要的,铲除了恨之入骨的嫪毐。
嫪毐由吕不韦举荐给嬴政的老妈赵姬之后,嫪毐被假装阉割后送入宫中,迅速赢得了赵姬的宠爱,嫪毐性能力超群,赵姬性欲望强烈,俩人干柴遇烈火,一拍即合。两人生了两个儿子,成为秦国宫廷的一大丑事,也是秦王嬴政的奇耻大辱。遗憾的是,作为市井之徒的嫪毐得寸进尺,不甘心只当着急的性伙伴,竟然还有着政治上的图谋,由赵姬指定吕不韦,为嫪毐办理封爵封地,吕不韦只得忍气吞声,自食其果,嫪毐获封长信侯。嫪毐嫌这还不够,仗着太后赵姬的宠爱支持,开始执掌朝政,连吕不韦都被挤在一边,“事皆决于嫪毐”。嫪毐掌权之后,也开始养起了门客,家童数千人,舍人千余人。一时之间,秦国的朝廷之中,出现两个势均力敌的政治集团,而嫪毐由于有赵姬的鼎力支持,气势凌驾于吕不韦之上。对于嫪毐今天的张扬,吕不韦实在是咎由自取。但对付嫪毐这种市井之徒,要说吕不韦缺乏手段,是不可能的。吕不韦商人的习性上来了,又开始了投机,看着嬴政一天天临近亲政,吕不韦正担心着自己的权位不保,这时候嫪毐的一天天膨胀,正好可以给嬴政带来极大难题,到时嬴政不又不倚重吕不韦的势力,如此这般,吕不韦自己盘算着,到时自己再出马搞定嫪毐,自己的地位又将稳如泰山。所以,吕不韦任由嫪毐张狂不已。而嫪毐,由于赵姬的宠爱,吕不韦的退让,自己要风就是风要雨就下雨,顺风满帆。张狂的时候,竟然当众称自己是嬴政的假父,密室里还与赵姬密谋想以自己和赵姬所生的孩子取代嬴政。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嬴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了多年的嬴政,这一年终于亲政了。嫪毐眼看自己的美梦即将破灭,终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反了。嬴政早有准备,一时之间,嫪毐的势力灰飞烟灭,很快,嫪毐被擒,嬴政下令对嫪毐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嫪毐被灭三族,自然,嬴政那同母异父的俩小弟弟也被他毫不留情的处死。
嫪毐事件对嬴政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自己的母亲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恨,尽管后来在连杀了27个劝谏者后在第28个劝谏者的冒死进言下才把关了起来的母亲放了出来,但嬴政心底所受的伤害一直无法释怀。终嬴政一生,他对女性都不能信任,所以他尽管有诸多妃子,但一直不立皇后,可见这道阴影有多深。
嬴政亲政的第二件决策,就是罢免了吕不韦的丞相职务。对于吕不韦,嬴政可谓爱恨兼有,实在说不清心底里是怎样的情绪。没有吕不韦,不可能有他嬴政的今天。没有吕不韦,也不会有他母亲的今天。没有吕不韦,甚至也根本不会有他嬴政这个人。唉……
残酷的政治斗争,教会了嬴政一定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吕不韦在秦国执政多年,其势力盘根错节根深叶茂,自己要一展抱负大权独揽,必须除掉吕不韦。
“王欲诛相国……”对丞相吕不韦,杀?还是不杀?这是一个问题!
嬴政踌躇了多少个夜晚,对着苍天发出了多少次哈姆雷特式的天问。
最终,嬴政没有杀,心底实在不忍:“王不忍致法。”
就在嫪毐伏诛一个月后,嬴政免掉了吕不韦的职务。在后来把母亲赵姬迎回咸阳之前不久,嬴政担心母亲和吕不韦旧情复燃,下令吕不韦迁到其所封之地洛阳去。遗憾地是,后来吕不韦在洛阳过的日子太过张扬,门客、旧臣、各国士人等等,纷纷前往洛阳探望吕不韦,吕不韦常常大宴宾客,引起嬴政的极大反感和担心。于是,亲政三年后,秦王嬴政写了一封十分绝情的信给吕不韦,再次下令吕不韦迁往蜀地。要知道,唐时李白写《蜀道难》还这样描写蜀地的交通:“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可见入得蜀地,实际上等于长期流放了。吕不韦自知,便服毒自尽了。吕不韦在秦22年之后,选择了死在秦国,也算为他自己的事业尽忠了。
第三件决策,驱除外来人士。
嫪毐的叛逆,吕不韦的作为,让嬴氏宗室对外来人士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而郑国事件,更使得秦国上下群情激昂,驱除外来人士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郑国乃是韩国人士,是一个著名的水利大师。受韩国派遣,郑国潜入秦国,经过努力,在吕不韦当政时期争取到了在秦国关中地区大兴水利基础设施的工程。在韩国内部,这项巨大工程被称作“疲秦”战略,就是通过这项宏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的力量,使得秦国无力向东扩张。这项工程是通过了秦国的可行性分析的,建好后势必会在秦国的腹地造就第二个都江堰,为秦国的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好处。然而工程在郑国主持下,秦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修了很长时间,但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渐渐的秦国有些吃不消,进而发现了韩国的阴谋。郑国被捕以后,坦陈了事情的真相,同时明白地告诉秦王,工程虽然耗费巨大,秦国受到一点影响,但只不过使得山东六国稍微延缓一些被灭亡的时间而已,但工程已经修建到今天,如果继续修完,将造福关中地区千万年。
嬴政仔细掂量了郑国的话,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修完这项造福子孙万代的工程。工程建成后就命名为郑国渠,事实上确实像郑国说的那样郑国渠与都江堰一样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是,郑国事件与嫪毐事件一起发酵,秦国上下一片排外声,秦王嬴政发出了逐客令。
刚刚看到一片灿烂前景的客卿李斯,由于来自楚国上蔡,自然也在逐客之列。秦国的法律是令出如山。李斯不得不和在秦工作居住拥有秦国工作居住证绿卡什么的成千上外的外来客一道,打起铺盖卷儿,黯然踏上返乡路。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还有那故乡的黄狗,那野地里的兔子,对了,还有那仓库茅厕里的厕鼠,呜呜呜,难道上天注定要我与你们一辈子为伍吗?
我不甘心!
我不相信!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 为了在审判之前 /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 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 /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两千多年之后诗人北岛的呐喊,激荡着两千多年前的李斯那颗受伤而不甘的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斯丹妮全婐艺术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