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找出文章描绘精灵的生活图景并结合具体描写时间是傍晚的词句的词句说说喜欢的两幅图景读出

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冀教版)第五单元:神奇的大千世界21 观 潮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2.根据整体推进,立体发展的教学思路,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重难点分析: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这种孩子们不太熟悉的情景,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潮来时的壮观和潮来后的水涨江面。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想象画面,如本设计中让孩子们想象,充分利用此处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过程中的渗透远远胜于最后的升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在说的过程中领悟。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2.教师播放录像,并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展示课件。3.请学生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4.过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二、学文。(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读课文。展示课件自读提示。2.检查自学结果(1)指名读生字新词。展示课件介绍一下你的记字方法。(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三、默读课文,谈感受。1.谈谈钱塘江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边读边想,作者在描写这个奇观时,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2.完成填空。(展示课件)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板书)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二、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勾画语句。学生交流。(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2.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指导朗读。展示课件(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1.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语句。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指导读好这句话。(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4.读大潮过后的语句。5.指导背诵。(1)出示句子,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课件展示。(2)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四、课后延展。(一)背诵第三自然段。(二)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利用自己手中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22 龙卷风教材分析: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文章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解词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 体会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龙卷风。3. 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继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重难点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感悟,体会龙卷风的形态和气势。正确的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1. 教师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和图片。2.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3. 教师小结,导入本课。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检查自学。1. 检查生字。展示课件。(1)哪些字较难记?(2)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2. 指名读课文。3. 交流读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这篇课文,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交流。4. 哪个词体现了人们的感受?三、学文。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展开教学。体会“谈虎色变”“久久不能平静”等词语,指导朗读。四、作业。1. 把课后的生字一个字写两遍,并给每个字组一个词。2. 关于龙卷风,你还知道哪些,课下和同学交流以下。展示课件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龙卷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呢?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二、合作学习。(一)组内交流:1. 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2. 学生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二)班内交流,理清脉络。学生可能这样总结:龙卷风的种类和多发地;陆龙卷和海龙卷;龙卷风的速度;人们的愿望……(三)重点理解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展开想象,练习朗读。1. 第三段:出示句子“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怪物摇摇晃晃……皮肉”,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来读。理解“肆虐”。展示课件2. 第四段: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展示课件3. 文中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三、课后延展。从电视、广播或人们的交谈中,你知道近一周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吗?请以“新闻要述”的形式把一周的重要新闻总结一下。展示课件。24 琥 珀教材分析: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把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融入一个描写生动传神、情节引人入胜、想象丰富合理的故事之中,使读者既可以体会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又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生动活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的八个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重难点分析: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地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于琥珀和化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课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课件(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2.检查生字。展示课件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4.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三、再读课文。1.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课件展示2. 集体交流。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科学价值展示课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2.集体交流。3.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1.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整体。四、扩展延伸。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五、布置作业。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25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澳大利亚菲利浦岛上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奇特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神奇大自然的赞叹之情,点出仙企鹅的准时登陆表演是体内生物钟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本课六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3. 了解仙企鹅能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过程与方法: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2. 通过阅读体会,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感悟边想象,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重难点分析: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对仙企鹅不是很熟悉,通过观看视频,对仙企鹅登陆表演有了形象的了解。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物钟有规律地安排着我们地生活。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于企鹅、生物钟的资料、地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企鹅、有关生物钟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澳大利亚,了解它的地理特点(四面环海、在南半球、气候温和)。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 学生通读课文。学生提示: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3. 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4. 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5. 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你喜欢仙企鹅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关于仙企鹅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谈。引导学生体会仙企鹅可爱的三个原因:(1)小巧玲珑的形态。(2)很雅的名字。(3)准时地登陆表演。2. 教师小结: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3.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书时注意几个词语:“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时令”等。4.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刚才那些词语连成一段话。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读课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一)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这是怎样的一场登陆表演?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展示课件(二)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1.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引导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厌其烦、如期而至”来体会、感悟仙企鹅登陆的准时。展示课件2.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来体会、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奇趣。体会作者抓住仙企鹅的外形、动作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放录像,展示课件(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动词来并反复读一读,谈感受。指导朗读。(2)在这段课文中“奇迹”和“奇观”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内容来谈一谈你的看法。3.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生物钟的材料。然后从课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平时能恰当的应用这种形式。展示课件(1)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陆表演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请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材料来谈一谈。(2)仔细读文中的问句看你能发现什么?展示课件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 出示海报资料。展示课件2. 结合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资料,给“仙企鹅准时登陆”这一奇观,设计一张海报。&
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集体备课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二、单元重、难点1、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 共15课时---其中:口算除法2课时 、笔算除法12课时 、整理复习1课时。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准备题: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二、新授:1、出示例1(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练一练:80÷40=&&& 90÷30=&83÷20≈&&&&&& 80÷19≈&& 估算时,可以将接近整十的数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122÷30≈&&& 120÷28≈(指名说说如何进行估算)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估算时可以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三、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450÷50&&& 360÷90&&& 810÷90&& 80÷40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2、P79“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试做,指名口答订正。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略。&&&第二课时课题:口算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教学过程:1、口算。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2、 口算。(完成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3、 出示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4、 出示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5、完成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6、完成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提问:“大约”表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7、补充练习:50÷10=&&&& 270÷30=&&&& 540÷70=&&&& 480÷60=&&&& 900÷30=480÷60=&&& 81÷3=&&&&&& 900÷30=&&&& 350÷50=&&&& 6300÷90=8、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笔算除法第一课时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课本第81、82页的例1。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媒体: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60÷20&&& 120÷30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40×(&&& )&83&& 60×(&& )&508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除法竖式——略)练一练80÷20&&&&&&& 63÷30&&&&&&&& 87÷40(2)出示: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除法竖式——略)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练一练:160÷40&&&& 270÷50&&&&&&&& 567÷80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三、练习:1、板演:90÷30&&&& 170÷30&& 830÷90&&&& 460÷502、第82页“做一做”3、练习十四第2题。(分别说说错在哪里)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略&&&第四课时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83页练习十四的练习。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2、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教具:练习卡。教学过程:1、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出示卡片,指名口答)20×(& )& 170&&&&& 30×(& )& 140&&&&&&& 80×(& )& 36090×(& )&637&&&&&& 40×(& )& 83&&&&&&&& 60×(& )& 4302、完成课本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问:除数是两位数,要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商1,要看前几位?3、、完成课本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5、完成课本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6、补充练习80÷20&&& 270÷40&& 730÷80&&&& 360÷50190÷30&& 380÷40&& 530÷60&&&& 260÷407、作业:略8、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五课时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师补充除数是整十数的练习。教学目标: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媒体:练习卡。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口算(出示卡片,指名口答)210÷70&&& 350÷50&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用递等式计算9×60-320&&&&& &&& 75×4+630&&&& 376+280÷70&&&& 2、 笔算:63÷20&&& 260÷80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笔算练习(出示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独立试做)310÷50& 170÷30& 643÷80& 406÷6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2、应用题1)一件上衣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件,还剩多少钱?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3)计划生产400台电脑,每月生产70台,最少几个月可以完成任务?4)每节车厢限乘60人,有500名旅客,需要多少节车厢?三、思考: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20=□&&&& □×20=○&&& ○÷20=□&&&& □÷20=○&&& ○÷□=20&&&& □÷○=20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第六课时课题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的例2。教学目标:1、 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出示,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口答)81÷20&&&& 87÷40&&&& 138÷20&& 245÷30二、探究新知1、 出示例2。(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问:怎样列式?和以前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尝试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196÷39=5……1(除法竖式——略)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学生试做:练习:& 198÷23&&& 215÷34&&&& 552÷63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三、巩固练习:1、板演:293÷31& 294÷42&& 200÷63&&& 46÷23 153÷51&& 300÷74&&& 2、练习:P84及P85的“做一做”练习。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第七课时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具:图片。教学过程:1、完成课本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2、 完成课本第86页的第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把正确的商写在书上,然后教师逐一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根据。3、 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4、 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提问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5、 完成课本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做之前,要求学生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讲评,最后教师讲评。6、完成课本第87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第一小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完成。第二小题: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题意。比较:这两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7、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八课时课题: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15×2=15×3=25×4=15×4=15×5=25×8=2、笔算:326÷8÷83(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140÷26=5……10(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问:还可以怎么试商?(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225÷2÷2÷16三、巩固练习1、在()里最大能填几?15×()&6525×()&12425×()&9515×()&12426×()&15016×()&1002、计算:405÷1÷26496÷14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第九课时课题: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口算。90÷30=80÷20=180÷60=360÷90=25÷5=35÷8=95÷2=75÷15=2、在()里最大能填几。30×()&28040×()&23050×()&28070×()&57080×()&63090×()&7303、完成课本第87页练习十五的第7-8题。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教师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列式的根据和计算过程。4、完成课本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9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说出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5、完成课本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10题。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6、完成课本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11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要求学生验算一下计算是否正确。7、完成课本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12题。练习之前,让学生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哪些地方是应该注意的?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讲评,交流解答思路。8、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十课时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商的位置。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4)二、新授:1、出示例4:(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练一练:805÷2÷47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8独立完成订正三、巩固新知: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2÷16775÷253、笔算第91页6。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第十一课时课题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 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2、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教学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 完成课本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2、 完成课本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3、完成课本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4、完成课本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5、完成课本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6、完成课本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7、完成课本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8、完成课本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9、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课题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商的位置。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媒体: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卡片(略)2、填空: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3)(& )÷(& )=20……19,除数最小是(&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二、练习内容1、 246÷42&& 271÷57&&& 3674÷93&&&& 576÷73&& 3001÷87&& 5332÷842、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25÷38&&&&&&&&&& ( )76÷27( )96÷82&&&&&&&&&& ( )04÷64分别说说:( )中可以填哪些数?最大、最小分别是几?3、 解决问题;1)一个篮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篮球?2)一部打字机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打字机机的几倍?3)探究题:明明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十三课时课题:商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猴子分桃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2、提问: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新知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三、总结: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四、巩固练习:课本P94--1(填空),P94--2(填空)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第十四课时课题:商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6题。教学目标: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教学重点:巩固商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教学:图片。教学过程:1、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提问: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请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中,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以求出第三种量。2、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提问: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请你写出三个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求出第三种量。3、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列式根据。4、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商,提问:你写商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要算720÷90、怎样算比较快?5、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学生观察,提问: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口算?怎样口算比较快?6、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6题。出示第一题,提问: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第二题,提问:这个竖式对吗?为什么?观察:这两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列竖式技术有什么优点?7、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十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96页),练习十八的2、3、4,第97---98页1、5、6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具准备: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除法口算1)直接说结果。720÷80=480÷60=360÷90=240÷30=420÷70=900÷30=180÷20=560÷80=250÷50=450÷90=630÷70=4000÷8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2)估算368÷60≈422÷80≈720÷89≈722÷90≈350÷68≈578÷60≈507÷80≈289÷50≈455÷70≈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3)直接写出得数26÷2=55÷5=280÷40=85÷5=640÷80=81÷3=360÷90=96÷4=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2、复习笔算1)816÷51=665÷25=816÷51=2÷18=5÷48=3276÷84=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2)灵活试商法同商比较,折半估商“5”同头无除商“9”“8”。三、练习1、整理和复习(第96页)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2、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3、完成练习十八的2、3、4。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97---98页1、5、6。&
相关内容: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单元变式练习(青岛版)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一、请仔细看,认真想,把你的探索填入括号。(18分)1、4000克=( & )千克&&&&&&& 8千克=()克&& 6吨=()千克&&&&&& 3吨=(&&&& )千克&&&&&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个桔子约重100()一个西红柿约重55()小明的体重是30()&&& 一头大象约重4(&&&&&& )3、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4、在○里填上>、<或=。8000克○9千克 &&&&&&&  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 &&&&&&&  1千克○1010克二、请细心审题,精确计算。&1、直接写得数。& 200×2=&&&&&&& 320÷4=&&&&&&& 73-15=&&&&&& 600×4=&&&&&& 30÷2=&&&&& 630÷9=&& 99×2=&&& 86+7=&&&&&&& 120÷5=&&&&&& 0÷9=&&&&&&&& 700÷7=&&&&&&& 50×3=&&&&&&&& 80×4=&&&&&&& 56×3=&&&&&&&&& 880÷8=2、估算。142×7≈&&&&&&&&&&&&&&& 49×9≈&&&&&&&&&&&&& 3×301≈3、用竖式计算(带星号的要验算)。& 260×3&&&&&&&&&&&&&&& 406×9&&&&&&&&&&&&&&& 125×3&&&&☆561÷5&&&&&&&&&&&&&&&&&&&&&& ☆196÷8&&&4、 脱式计算。92-14×5&&&&&&&&&&&&&&&&&&&&&& 7×(44+38)&&&&& &&76×5÷4&&&&&&&&&&&&&&&&&&&&&&&& 24+62÷2&&三、填一填,移一移。(1)& 由①图到②图是向&&&&& 平移&&&& 格。(2)由①图到③图是向&&& 平移&&&& 格。(3)把②图向左平移4格,再向上平移2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开动你的脑筋,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试试看!1、养鱼场去年放养鱼苗896尾,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2、学校舞蹈队里有18名男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舞蹈队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3、去天文台参观的女生有9人,男生去的人数比女生的3倍还多1人。男生有多少人?&&4、有59名同学去游船。每5人租一只小船,共要租多少只小船?&&5、陪妈妈买水果。&& 桃桔子葡萄梨5元/千克7元/千克13元/千克9元/千克&&&&(1)一箱桔子32千克,妈妈买一箱需要多少钱?&(2)妈妈带了300元钱,买20千克葡萄够吗?&(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关内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变式练习(青岛版)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一、填空。1、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 )。2、长方形的周长等于(&&&& )加上(&&& )的和的2倍。3、一个正方形周长72厘米,它的边长是( )。4、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比长少3厘米,它的周长是( )。5、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8分米,如果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6、把两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7、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一条边长5厘米,周长是(&&&&& )。8、在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剩余部分的周长是(&&& )厘米。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 )&&&&&&&&&&&&&&&&&&&&&&& 2、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周长是7厘米。(&&&&& )3、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周长是24厘米。&&&&&& (&&&&& )4、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18厘米,宽是42厘米。(&&& )5、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6、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它们的周长也相等。&& (&&& )7、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 ①12&&&&&& ②24 &&&&& ③32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米,它的边长是( )米。&& ①16&&&& ②128&&& ③2563、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比长2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周长(&& )。 ①长10厘米 ②短10厘米 ③短150厘米4、一个长15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50厘米,它的宽是()厘米。①35 &&&&& ②10 &&& ③205、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比长2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周长( )。A、长方形的周长大于正方形的周长 &&&&&& B、正方形的周长大于长方形的周长&&&&&&&&  C、长方形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6、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 )原来正方形的周长。&&& A、相等&& B、大于& C、小于四、填表:(单位:厘米)图形长宽周长长方形6cm4cm&2dm10cm&&图形边长周长正方形&28cm12dm&五、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六、解决问题。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4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2、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39米,宽14米,周长是多少米?&3、一段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4、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为12米,宽为8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米?&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一个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4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6、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80米,宽是6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两圈,要跑多少米?&7、用一根多长的铁丝刚好围成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8、长方形的宽是10分米,长是宽的2倍,周长是多少分米?&9、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12厘米,周长是40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
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 &&&
相关内容:
一年级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内容:第一册数学第19——21页——分类二.&教学目的:1.&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条理的思考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三.&教学重点: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索法。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例图图片,各式本子。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创设请境激学导思&一.导课&教师出示一摞各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帮我吧!”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出示课题:分类&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一边分,一边讨论方法。自主探索探求规律&二.新课&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的帮助呢!出示图片&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帮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样?引导学生分类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学生讨论如何帮妈妈整理衣服1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分开。2 按上衣和下衣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得分类标准。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们应该帮助妈妈做点什么呢? &培养热爱劳动和关妈妈的感情&谈自己的想法,至少说出一个例子,并说出分类的方法&巩固练习提高能力&四,练习&自主练习1 哪些是鸟类?圈出来。2 分一分,说一说。3 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能正确的圈出,并说明理由讨论完成,说明理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说出理由。概括总结&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总结&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主要内容。板书: &&&&&&&&&&&&&&&&&&&&&&&&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1.&按颜色分(布料……)2.&按上衣,下衣分3.&按季节4.&按年龄(性别)&&&&&&&&&&&&&&&&&&&& ……………&&&&&&&&&&&&&&&&&&& &&&&&&&&&&&&&&&&&&& &&&&&&&&&&&&&&&&&& &&&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游人的词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