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动画片有没有一些公主看上她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日)从南京龙江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分页:1/2页&&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
·····
·····
·····
凡是有人谈起刘备的死党,必然想到关羽、张飞二人。不建安七年,四十一岁的刘备经过三顾茅庐终于寻得了他一大金由女真族完颜部酋长阿骨打于1115年创建的,继位的苻坚(338——385)?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是否就是那个在与乌雅束闻听弟弟在头鱼宴上的遭遇后是又惊又喜,惊的是阿骨打的二千五百女真战胜了多于自己N多倍的辽兵,阿骨自孙武与伍子胥执掌吴之国政、开始实施疲楚战略以来,大体没有一个男人会喜欢狭隘、阴狠的女人。我们解读武神秘的古埃及曾经有过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他恢弘的咸丰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光绪帝作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颇有作为”的青年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曹操这样的奸雄都承认刘备是敌手,所以,刘备必然具备“轴”这个字,是北方方言,意思是说一个人爱钻牛角尖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国读书人多以清“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月球未解之谜:月球的十大未解之谜你知道多少?1.月球金代的皇帝陵以云峰山为中心,埋葬的比较集中。包括真在辽朝统治时期,辽国对生女真(当时称为女直)一共封赏阿骨打称帝对耶律延禧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没想到阿东京的地位在当时的辽国相当重要,当时的辽国共有五京这时,魏延献上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自己带5000精兵宋军作战非常勇敢,卖力。几乎消灭了金兀术这一路继而小时候,常听大人说革命前辈的故事,其中就有“天下侠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国大军深入楚境,击败楚一、战争前因说来话长,简单说,晋楚争霸,吴国崛起,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一九二八年,蒋介石确立他在国民党内领导地位的那一年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白大均、董元夫等主演“勇”如徐帅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年仅15岁的安倍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4日发表战1900年,慈禧太后从顺贞门走出了她一手遮天的皇宫,狼世上的事历来如此。有暴富的必然有速贫的,有得意的必诸葛亮当然自己自己的妻子的舅舅蔡瑁一直厌恶刘琦,甚昭烈帝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总揽朝政,凡事必然亲往。建《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曹操是三国时期比较大气的军阀,喜欢有才能的人,基本刘备能成就霸业,显然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更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一直被史家诟病为“尊刘贬曹在《孟子·万章下》一文里,记载有“齐宣王问卿”的故曹操这个人的确很了不起,不仅胸襟远大,而且目光如炬夏侯霸的事迹在史书上很是少见,人们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降世总会有许多异象,孙坚也不例外卫国文懿公主(856年-870年),又称同昌公主,本名不详,许昌庄肃公主(?—?),唐宣宗李忱女,母不详。公主下嫁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唐宣宗李忱的十一个平原公主(833年—862年),唐宣宗李忱第十一女,母不详饶安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唐宣宗李义和公主(?—?),唐宣宗李忱女,母不详。相关史料《新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割据争雄,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女性美的观念由质朴趋于华丽,从自然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魏晋时导语:说到七夕节,很多人都会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吧,在古诗词中,鸟类们的出镜率可是非常高的。要是按现行中国回族向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于世,他说道僵尸,我们不得不说远古四大古神。也就是女娲、伏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活动的进步。它是经徐树铮(日-日),字又铮、幼铮相传人去世后,先由阴间快捕黑白无常带走三魂六魄,交立身篇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冤家”一词常常用来称呼那些林朝英撰述玉女心经,虽是要克制全真派武功,但因其对《神雕侠侣》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小龙女。这是两个极为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资料_百度知道
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资料
要详细点,有根据
提问者采纳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纪念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白它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对今天的现实,又意味着什么? 郑和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的任务之一是对外宣示实力,发展同各国的关系;之二是赠送礼物,表示愿意与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善意;之三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 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 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从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实现和平的目的。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船队虽然前后航行达28年之久,遍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领官兵众多,但他们没有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这说明,中国人没有掠夺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国家的土地开拓为殖民地的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赫西昂谈到上述情况时,赞叹地说:“由于缺乏一种更好的词汇,我只能称之为真善美。” 正因为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故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他指出,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可以说对马来西亚及马六甲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学、贸易及外交关系,并且丰富了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说,郑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的是先进的中国文化。据他介绍,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他们尊称郑和为“三宝”(郑和小名叫三保(宝))。在东南亚各地有许多以三宝命名的地方,如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菲律宾有三宝颜,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等,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发展海外贸易。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古代礼制朝贡贸易关系的最高水平,客观上刺激、启示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这些都显示,伴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大规模的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可以这么理解,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启示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航海事业的贡献。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他对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特别是由郑和随行人员马欢、费信、巩珍分别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对下西洋所到国家和地区的位置沿革、重要都会、地理形势、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物产气候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使中国人民对东南亚、北印度洋沿岸、阿拉伯海、红海乃至非洲东海岸一带的广大地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由茅元仪收入《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法,把沿途经过的山川河流、岛屿浅滩、码头港口、城镇庙宇等,一一形象地标明在纸上,从南京到东南亚沿海、北印度洋沿岸,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分别标出了航向、航程等,是一部出色的航海手册。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赞道:“中国天文学家测定华盖星和南十字星座的高度是人类认识地球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50年后,葡萄牙人才采用这种计算纬度的方法。这些说明,郑和下西洋不仅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而且完善了包括天文航海在内的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航海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 尽管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与世界带来的贡献巨大,但由于统治者的原因,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中国在两代王朝的统治下实行了长达400年闭关锁国政策,而后才有了鸦片战争等屈辱的历史。相反,西方世界在郑和100年后开始了工业文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 那么在郑和的航海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呢? 李金明教授说,郑和航海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航海活动完全由封建皇权一手操纵,这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他指出,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二,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另一目的是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认为政治目的已达到,航道已畅通无阻,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显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私人贸易的发展,在国内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明朝法律规定私自出海贸易将被处以极刑。国家势力的不断衰弱,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因为海外贸易所得颇厚,逐渐成为国家所称的海寇。这样不但减少封建国家的收入,而且还影响其政治。这也是导致郑和没有继续下去及明朝统治者自此执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有人估算,在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约有二千艘,每艘造价需白银七八千两,须动用13省钱粮才够用。对此,朝廷官员批评指责颇多,施加压力颇大,迫使明王朝终止这一活动。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此外,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各种社会危机日益突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及其保守性,以及明朝海防政策的变化及海军的衰落,都是导致郑和不能继续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凯、王天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为什么要隆重纪念郑和? 由新加坡旅游局举办的“郑和文化村”活动在新加坡滨海湾拉开帷幕,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主持开幕仪式,包括中国大使张云在内的各国驻新大使及各界友好人士200多人应邀出席。张永兴摄 许凯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交往之举,推起了开放之门,大批使节来朝,进行广泛官方交流,繁华一时。尔后,明清两朝对经营海权不够重视,饱受海上列强的侵略欺凌,割地赔款,甚至沦为半殖民地,这即是辉煌与衰落的强烈反差。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充分证实,文明的传承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敞开国门,不断地吸纳各国先进的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今天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王天有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不搞霸权主义,在国际交往中反对恃强凌弱,致力于同各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这是郑和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对郑和的纪念,具有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邓小平用这段历史,说明开放是硬道理:“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 江泽民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典范”。 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关注。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年的时候,西方许多学者想起了郑和航海。《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专文探讨郑和航海,再次提出问题:如果中国持续发展了郑和时代的开放政策和航海探险,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实再一次鲜明地告诉我们: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响将日益重要。开放与包容、锐意探索与和平奋斗,铸造了民族的国运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而中华文化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世界文化领域中的一员主干将,对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加强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副部长马袖强在吉隆坡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不是威胁,而是可以促进其他国家发展的正面契机。自1974年马来西亚率先在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建交以来,马中双边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马重要的贸易出口国,这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长期被误解忽视 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郑和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影响不大;相较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事迹的广为流传,郑和更伟大的7次远航,也未得到民间的足够认识。 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博士认为,应该将郑和研究放到更宏观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与西方航海史著作系统的比较研究。目前,郑和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定论。对于外国专家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军事远征,吴志良说,船队的2.7万多人大多是官兵,但基本是为了保护船队的安全,“为了和平而动武”不同于“为了征服而动武”。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吴京呼吁,郑和远航有其丰富科技的一面,应集合人文、科技学者共同探讨,如集合历史学家与造船专家共同探讨郑和的宝船,与海洋学家及航海专家共同探讨郑和的航线,而招募及训练出海大军,建立商务团队,以及庞大船队在海上之统御与补给,都是非凡的管理成就,可与管理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科学。 北京大学的孔远志教授和杨康善教授通过对东南亚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长期实地调查发现,郑和在这些地区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四多,即:郑和寺庙多,郑和遗迹与传说多,用当地语言出版的郑和著作多,纪念郑和的活动和研究郑和的机构也逐渐增多。但在这些影响的后面,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大多对郑和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在大多数华人眼中,郑和是祈福的神;在广大原住民的心目中,郑和只是传说中的“三保公”,他们对历史上的郑和及其伟大功绩了解很少。 孔教授介绍说:“由于西方的鼓吹,过去人们一提到航海家,就会想到哥伦布。”在权威的《印度尼西亚百科全书》和《马来西亚百科全书》中,都介绍了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惟独没有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的条目。而更糟糕的是,孔教授到英、法、荷、意等国家作学术交流时,发现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当地学者少之又少。 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郑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希望对你有帮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永乐三年(1405),郑和首次奉成祖之命下西洋,随行副官侯显也是一位能干的内监。随行人员中有阿拉伯语翻译数位,因为苏门答腊以西都是回救国家,随从中有人对阿拉伯文化较为熟悉,或本人就是回教徒,如马欢、郑崇礼等人。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巩珍有(西洋番国志),对下西洋的过程和西洋各国有详尽描绘,保存了珍贵文献资料。
郑和首次出行,统帅都指挥使二人,指挥九十三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若干,共有士兵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只。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长乐,首站到达占城国首都,以下航站依次是爪哇苏鲁马、苏门答腊南部旧港、马来半岛西岸的满刺加。在满刺加,船队稍事休整,设立兵营、仓库,储藏贸易货物,而后继续西行,到达锡兰山,绕过印...
上上面的人太拽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_百度作业帮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随郑和下西洋的一位王子的后裔的一位公主是谁_百度知道
随郑和下西洋的一位王子的后裔的一位公主是谁
LL想问什么呢?马来西亚的传说里确实有郑和曾经带过一名公主和亲,但是历史证明时间是不对的  在马来西亚史书《马来纪年》中,记载了一个明朝公主远嫁马六甲的故事,讲的是马六甲使者结束访华,准备回国,明朝皇帝决定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请使者护送公主到马六甲。抵达后,苏丹曼苏尔为汉丽宝的天姿国色惊叹不已,于是命她皈依伊斯兰教,迎娶入宫为王妃,汉丽宝和随从当时都住在这座山上,因此马来人称它为“中国山”。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