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父抗日阵亡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材用什么石材好

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_百度百科
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
常德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如今市内青年路东侧的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一带,当年是抗日阵亡的57师官兵墓地。
抗日事件经过
之后,国际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上苏军正在全线发起反攻,已推进至和一带;美英联军在击败德意联军和在登陆后,被迫下台,意国继之投降;美军在、登陆后,正在新几内亚等地进击日军。日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其海军及航空兵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军大本营“从战争全局要求出发,不允许中国派遣军进行任何进攻作战”,所以日军第11军在鄂西会战结束后的4个月内没有向周边的第五、第六、第九战区进攻,而这3个战区的部队也没有对日军进攻,双方形成“和平”相峙。
国民政府为了与盟军协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后从第六、第九战区陆续抽调7个军转用于云南及印度,准备反攻缅甸。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不再向印、滇转用,以策应其南方军的作战,再次组织进攻。由于常德是湖南西部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又是第六战区的主要战略基地,附近集结有大量主力部队,日军为了达到既可牵制中国向滇、缅转用兵力,又可打击主力部队,以削弱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所以决定以常德为进攻目标,由此发生。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秋,日本中国派遣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而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日军第11军出动45个步兵大队约8.5万人左右冲破了第六战区右翼的第10、第29集团军防线,在外围中国军队30个师的围攻下攻克了常德,并重创了前来解围的第10军等部队后撤退。中国军队虽然最终收复常德,但在开罗会议上的蒋介石因为常德一度失守,使他在盟友面前脸上无光,谈判筹码降低,气的要枪毙弃城逃跑的守将(在收复常德后被送上军事法庭),后来在诸位守将的力保之下才得以免死。[1]
湖南省常德市青年路
常德会战抗日纪念馆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呈现败势。国军的机械化部队进入密支那,切断日军补给线,支援盟军作战。日军急于打通交通,并补充给养,日军举兵16万,配备空军和毒气部队,分3路向湘西北发动强攻,妄图一举占领常德,并威胁长沙、衡阳。开始了。由于国军指挥部的判断失误,导致了常德陷入重围,防守常德的部队仅有号称虎贲师的57师8000名官兵,而增援部队短时间内无法赶到。面对4万多日军的疯狂进攻,师长下达了“官佐弟兄们,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们要与日本鬼子在常德城决战,只准成功,不准投降,牺牲者光荣,偷生者可耻,宁可战死,不当俘虏。”的战斗命令。[2]
后第六战区共有第33集团军、第26集团军、江防军、第10集团军、第29集团军,计12个军、35个步兵师,防守着由监利附近至石牌,再折向汉水的V字形防线,正面长达270公里,兵力相当薄弱。由于鄂西会战并未能收复石首、华容等地,所以不但使日军仍然占领着良好的西进桥头阵地,而且使防守长江南岸的第29、第10集团军失去了长江天险之利,只能利用沿以东由南向北流向的九都大河、太平运河、松滋河等河汊障碍建立第一线防地。战区长官部仅掌握驻浏阳的第100军为总预备兵团。虽然另有第74军驻于常德、桃源附近,但该军系军事委员会直属部队,暂归第六战区督训。
1943年9月间,当面日军的活动突然频繁起来。第六战区判断日军有可能再度发动进攻,遂在前制订的防御计划基础上,重新研究修订。
修订后计划的作战方针是:“1. 战区以巩固陪都之目的,配置重点于、庙河两要塞,先以第一线兵团依纵深据点工事逐次予敌以打击,最后固守常德、石门、、资丘、石牌、庙河、、歇马河、南漳各要点,再由第二线兵团之机动,协同第一线兵团转移攻势,击灭进攻之敌。2. 敌如以小部队向我某一方面行局部攻击时,则主要以第一线兵团击溃之。”
第六战区根据其拱卫陪都安全的任务,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和战区地幅东部为河沼地区、西部为山区,不利于大兵团机动的特点等,按惯用方针制订了第一线兵团利用有利地形以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最后吸引日军于澧水、沅江之间,俟增援部队到达后,依常德守军之抑留与外线兵团协同,向心攻击,将日军压迫于洞庭湖畔而歼灭之的计划。就计划本身而言,应当说是符合客观的。第57师固守孤城12昼夜,广大官兵艰苦奋战,勇猛冲杀,直至城破后仍浴血拼搏,寸土必争,巷战达4昼夜;全师8000余人,除极少数人在完全无望的情况下突出重围外,绝大多数官兵,特别是主动承担掩护师长突围的柴意新团长所部200余人战斗至最后一人,宁死不屈,全部牺牲,确实最大限度地尽到了固守常德,吸引、抑留日军的责任,并给予日军以严重的打击。然而,综观会战的整个过程,日军能按照其预定计划长驱而入,复扬长而去;而第六战区伤亡4万之众(据军事委员会统计),牺牲3位师长,作战计划却未能贯彻实施,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许多高级指挥官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作战不力,致战斗行动不能保证作战指导的落实。
第六战区第一线阵地及纵深均为河湖交错、池沼密布的天然障碍地带,易守难攻,而且战区已经经营多年。如果各级指挥官以第57师保卫常德的精神,用机动防御逐次抗击日军,则本应可以迟滞其前进速度,并给予相当大的损耗;但由于多数指挥官一触即退,致日军发起进攻后短短5天时间就深入至暖水街、王家厂及澧水之线,而且极少损耗和伤亡。最初还计划在撤退时留置一部兵力袭扰、破坏日军后方。但事实上日军后方没有遭到任何袭击和破坏。作战一个多月,日军后方仅有的一条补给线畅通无阻。另外,第六战区和军事委员会部署的第33、 第26集团军及第五、第九战区的策应作战也并未积极、坚决地执行,因而丝毫也没有对日军第11军进攻常德起到任何有效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使是部队形成了有利的态势,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如初在石门附近的第73军、第10集团军,后期在常德附近的第10军、第74军、第100军都已形成战术上极为有利的钳形态势,但均未能获得优越态势应有的效果。追击时期更为消极,完全无法与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相比。许多军、师的《战斗详报》多自溢美,而实际上日军在未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仅用3天时间就从澧水一线撤至河畔。由此可见,没有各级指挥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官积极进取的战斗精神作保证,再好的作战指导也难以使战役企图变为现实。
其二,逐次使用兵力,未能形成绝对优势的打击力量。 第六战区作战计划的构想甚好,但本战区控制的机动兵力根本不足,必须依靠其他战区的部队。军事委员会先后从第九战区抽调第100、第10、第99军及欧震兵团,用以形成决战主力。但由于上述第一个原因的关系,会战发展迅速,而驰援的部队行动迟缓,形成逐次投入战斗,未能在第57师在常德吸引住日军的有利时刻及时、同时到达战场;无法适时集中可期必胜的优势兵力,在预期的决战地域给予敌人以致命的一击,却基本上形成了被日军各个击破的局面。第99军及欧震兵团到达常德时常德早已失守,形势已经变化,徒劳往返,未起作用。这也是此次会战自身损耗甚大而并未能实现战区作战企图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德会战形势图
日寇使用轰炸机、毒气、燃烧弹和重炮等各种武器不停攻击,守城官兵在装备落后、援兵无法联络的情况下,孤军与日寇浴血搏杀。战斗到最后,连后勤人员,炊事班都冲上阵地,师长亲自率警卫连参战。在守城的最后时刻余程万口述了一封电报向上级报告:“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卑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以下官兵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与倭贼做最后拼杀,誓死为止。” 日军在伤亡2万余人的情况下攻进了常德,常德失守了。八千将士除几十人突围外,均战死沙场,无一投降。这一战,常德成了一座死城,全城完全变成废墟,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此战后,57师臂章上添了两个字:常德。1945年重组的57师第一个进入南京接受日本投降。 57师将士以一师兵力守城16天,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敌反包围的态势赢得了主动,几天后突围的师长向增援部队借了一个团后,第一个冲入了常德,常德又回到人民手中。[3]
第11军,下辖5个师团的的三分之二,加上配属部队,共计45个大队,还有飞行第44战队及伪军,共计10万余人。
日军参战部队第十一军(45个步兵大队)
军司令:中将
第三师团(代号“幸”)(6个大队)
师团长:山本三男中将
第十三师团(代号“镜”)(7个大队)
师团长:赤鹿理中将
第三十九师团(代号“藤”)(5个大队)
师团长:中将
第六十八师团(代号“桧”)(6个大队)
师团长:左久间为人中将
师团配属部队:
户田部队(隶属第四十师团)步兵第234联队长:户田义直大佐(3个大队)
第一百一十六师团(代号“”)(6个大队)
师团长:岩永汪中将
古贺支队(隶属第五十八师团)(3个大队)
支队长‘步兵第五十二旅团长:古贺龙太郎少将
佐佐木支队(隶属第三十四师团)(4个大队)
支队长,步兵第二百十六联队长:佐佐木勘之亟大佐
宫胁支队(隶属于独立混成第十七旅团)(2个大队)
支队长,独立步兵第八十八大队长:宫胁龟次郎中佐
柄田支队(隶属于第六十五师团)(3个大队)
支队长,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长:柄田节大佐(步兵3个大队)基干
飞行第四十四战队:福泽丈夫中佐
国民党兵力
第六战区:第10集团军所属第66军,第79军;第26集团军所属第32军,第75军;第29集团军所属第44军,第73军;第19集团军所属第18军,第86军,第30军;第33集团军所属第59军,第77军;王耀武兵团(第74军,第100军)。
第九战区:李玉堂兵团(第99军,第10军),欧震兵团(第58军,第72军)。
总兵力:2个战区,计16个军43个师,共计21万余人。
参加之第六战区将军名录
代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
参谋长陆军中将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中将
第66军军长中将 第79军军长中将
第廿六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中将周碞
第75军军长中将 第32军军长中将
第廿九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
第44军军长中将
第149师何保恒少将
第150师少将(阵亡,追赠陆军中将)
第161师熊执中少将
第162师少将
第73军军长中将
彭士量将军(左)
第15师中将
第77师少将(韩浚代)
暂5师少将(阵亡,追赠陆军中将)
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
第59军军长中将 第77军军长中将
长江上游总司令部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
第18军军长少将 第30军军长中将
孙明瑾将军
第86军军长中将
战区直辖部队
第74军军长中将 第100军军长中将
战区直辖部队
新23师中将
第118师少将
第121师少将
暂35师少将
58师长张灵甫少将
,是抗日战争时期继上海、南京、台儿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英国《》称“常德保卫战”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国军将士在抗日战场上谱写的气壮山河的史诗!有诗为证:“孤军奋战保常德,官兵视死皆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 烈士墓地大门是一座上书“天地正气”的石牌坊,左右立柱上书“孤军浴血千秋壮,公墓埋忠万姓哀”。中书一行小字 “陆军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为国军着名抗日将领手书,左右还有的题字。牌坊后也同样有题字,题写了对联与横额,上联是:“忠贯日月”,下联为“气壮山河”,中间题写:“万古军表”。真是激昂壮烈! 进墓园,在牌坊边的角落,有一快水泥碑。上面的内容是对这座墓园的保护内容,墓园现在是湖南省级保护单位,说明词上写道:阵亡将士公墓始建于1944年,以纪念1943年11月与入侵常德的日军浴血奋战16昼夜阵亡的5000多名爱国将士。公墓包括纪念碑坊、纪念塔、纪念堂、公墓、纪念亭等。1995年大修,保护范围四周至围墙外30米处。纪念碑上全是着名人物的题字,其中的题字尤为壮烈“已表精忠光日月,长留浩气在人间”。 墓园内遍植绿化,坊碑静谧安详,似乎在向来往的人们讲述中华男儿奋勇抗击外敌侵略的惨烈抗战史。苍松翠柏慰英灵,一座石碑、一面牌坊,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供人参观的景点,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民族的苦难历史,让我们永远牢记侵略[4]
者留在祖国母亲身躯上的撕咬痕迹,让我们永远记住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屈辱。[4]国民革命军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您所在的位置是:中国黄埔军校网&&国民革命军忠烈祠&&国民革命军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国民革命军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站长王坚整理&
&&&&国民革命军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四川省首府成都市东郊一个十子路口的街心花园中,纪念碑及塑像凸现悲壮之气,使人浮想当年数十万四川袍泽慷慨赴死,舍身救国的壮举。
&&&&国民革命军川军部队当年就是从这条纪念碑对着的大道步行出川,加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然今天这条路已被拓宽,车水马龙,上面跑着不少倭国制造的汽车。
&&&&&&&&&&&&&&&&&&&&&&&&&&&&&&&&&&&&&&&&&&&&&&&&&&三千铁骑守孤城
&&&&“今天我们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民族生存而战。愿与各位共赴时艰!”1937年秋,王铭章在出川抗日前举行的誓师大会上慷慨陈言。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铭章主动请缨,带领122师出川抗日。
&&&&国人多知道红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之事,却不知川军22集团军王铭章等四个师1937年出川时,四月余间,步行1500公里,始到达山西抗战前线。草鞋量我河山大川,对当时的中国军人来说并不是难事。其后,122师转战晋东、鲁南,英勇杀敌,战功卓著。
&&&&一九三七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了沟通南北战场,遂沿津浦路南北对攻,企图攻取徐州,徐州会战开始。津浦路北段因韩复榘在日军进攻面前不战而退,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弃守;形势万分危急。第二十二集团军奉令急赴鲁南,增援徐州作战。
&&&&为达成徐州保卫战,铭章将军临危受命死守滕县,面对十倍于我、挟飞机大炮坦克疯狂进攻之敌,王将军率三千“草鞋加步枪”的川军将士,给予日寇迎头痛击。当时已是隆冬,川军将士多是单衣,不习北方天气,处境极为艰苦。但王铭章将军全军抱定以死殉城的决心,拼死血战,坚守三天三夜。战场上,炮弹如雨、硝烟漫天,血流成河。战况之惨烈,牺牲之慷慨,足以憾天地而泣鬼神!在中日战争史上写下最为悲壮的一页。王将军身中数弹,以身殉国,王师长英勇殉国的消息传到城内,受重伤的数百名士兵以他为榜样,宁死也不落入敌手,于是互相以手榴弹自炸,全部壮烈牺牲。
&&&&王铭章为保卫滕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是台儿庄会战中中国方面牺牲的最高指挥官。滕县保卫战自日早晨开始,至18日中午结束,共4天半,计108小时。122师伤亡5000余人,进犯的日军伤亡也十分惨重,死伤达4000余人。
&&&&滕县死守为我军完成战略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使日军第十师团受到极大损失,最终才使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得以实现。徐州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死讯传来,举国同悲,铭章将军灵柩经武汉重庆运回新都,沿途万人空巷,民众挥泪送行。时中共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联名敬献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朱德、彭德怀、周恩来联名撰赠挽联:“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使沦亡大地,复兴中华!”
&&&&&&&&&&&&&&&&&&&&&&&&&&&&&&&&&&&&&&&&&&&&“死”字旗出川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1943年,号角声声。连续6年遭受日本轰炸,整个四川满目疮痍。行人衣衫褴褛,天地一片灰色。这是8年抗战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这是抗日前线极度缺乏兵源的紧张关头。
&&&&四川安县,老父王者成伸出颤微微的双手,为即将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披上了“死”字旗。在那个大大的“死”字旁边,正是上文这段令人动容的四字诀。
&&&&同年,新津县82岁的老父高尚奇,将3个儿子全部送上抗日前线。这样的事迹在?这片山河破碎的疆土决不罕见。正是怀着这种必死的决心,整个四川义不容辞地将自己的热血男儿们送出了一个个仅剩老弱妇孺的家庭。8年间,遭受重创的四川竟然奇迹般地涌现出一支共计近300万人的川军队伍。
&&&&&&&&&&&&&&&&&&&&&&&&&&&&&&&&&&&&&&&&&&&&&&&战至最后一人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尸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1937年少城公园,川军纵队司令唐式遵立下这样一番誓言。而这番话,就此成为来不及道别的川军将士的遗言。
&&&&凇沪战场,日本飞机大炮一轮轮地狂轰滥炸,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个连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的川军26师毅然迎击。战友牺牲了,捡起他的武器继续战斗;枪柄松脱了,用麻绳绑紧顽强抗敌。7日7夜的惨烈战争,川军26师数次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成为凇沪会战成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然而,由4000多人组成的26师,在此战之后仅剩600令人,伤亡85%以上。
&&&&同样是凇沪战场,川军20军804团恶战一夜,终于收复失掉的阵地。而全团官兵仅剩营长1人,排长4人,士兵120令人。
&&&&台儿庄战役,抗战重要转折点之一。川军122师与日军在滕县展开巷战,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其后,全师官兵拒不肯降,不惜以手榴弹与入城的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122师击毙日军4000余人,而该师5000人战至最后一人,几乎全部牺牲。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成川军之魂!”
&&&&八年抗战,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省,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川军出川达300万之众,伤亡64万!参战人数、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川军是这样炼成的
&&&&脚蹬破烂的草鞋,身着破旧的军装,肩背土制步枪,胸挂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弹”,上了年岁的老人或许还记得当年300万川军的代表形象。仅仅凭借这些只能“打土鸡、兔子”的劣质装备,从四川腹地走出的川人在战争最前线虽伤亡惨重,却前仆后继、毫无惧色。
&&&&在这支装备简陋却热血沸腾的川军的大后方,正是那群生活艰辛的四川父老在无私地贡献自己最后一丝力量。
&&&&1944年春,少城公园。“成都市各界民众献金救国大会”上,一支特殊的献金队伍令全场寂然。衣不蔽体、瞎眼跛脚,这是一群举步维艰的乞丐。他们一个挽一个,踉踉跄跄地把乞讨来的铜元、镍币全部叮叮当当地投进“救国献金柜”里,然后蹒跚下台。全场热泪奔涌,群众再次纷纷解囊,掀起新一轮献金高潮。
&&&&正是这样一个大义凛然的四川孕育出这样一支铁骨铮铮的川军,正是这支视死如归的川军用生命证明四川人民的铁血忠魂。
&&&&&&&&&&&&&&&&&&&&&&&&&&&&&&&&&&&&&&&&&&&&&&&&无川不成军
&&&&这是一支装备低劣到不堪使用的军队,这是一支给养短缺到“几乎没有”的队伍。然而,就是这支严格说来都算不上正规军的川军队伍,硬是凭着顽强斗志与牺牲精神闯出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巨大声名。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淞沪战役、南京战役、武汉会战……炮火硝烟之中,川军的草鞋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目不识丁,他们也很难讲出什么慷慨言辞。身逢乱世,他们本能地投身到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之中,他们之中还有一些曾经背负着参与内战的骂名,在这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关头,为国家领土与民族独立而战,真正唤醒了他们作为一个军人的使命与荣誉。他们体内火一样的激情与宁死不屈的精神,甚至令敌寇也不得不折服。
&&&&日,名为盐谷保芳的83岁侵华日军老兵专程来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祭扫。在曾经顽强抵抗日军炮火的英勇川军面前,盐谷保芳俯首鞠躬,向四川人民谢罪。
版权所有:中国黄埔军校网
黄埔站长:王坚 &
网站所有:北京黄埔兴业多元科技有限公司生父抗日阵亡纪念碑用什么石材好_百度知道
生父抗日阵亡纪念碑用什么石材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你要体现什么含义,去挑选一下款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四川在线记者吴忧摄影报道
昨日上午,成都下起细雨。在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数十名抗战老兵聚拢起来,立正,敬礼。他们颤颤巍巍,却目光如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之际,他们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向逝去的战友致敬。市民们也纷纷围拢过来,听他们讲那难忘的岁月。
“经历这么多,最难忘的还是打日本鬼子,在滇缅公路沿线的战场上,跟战友一起扬起大刀朝鬼子砍去,最解气!”
——宋慧国
“逃”出医院,只为给牺牲战友献束花
昨日,来到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时,宋慧国老人的手背上还贴着医用胶带,几小时前,他还在医院同医生“做斗争”。“我的心脏不太好,每天都要输液,我跟医生说,等这边完了马上就回去,医生不同意,我就偷偷溜出来了。”86岁的宋慧国说,每年的这个时候,自己都会来看看战友,“机会越来越少,只要我活着,就要坚持来。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宋慧国向纪念碑献上一束花,又在纪念碑前久久伫立。
宋慧国从10多岁参军,远赴缅甸抗战,后来又参加了解放军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这么多,最难忘的还是打日本鬼子,在滇缅公路沿线的战场上,跟战友一起扬起大刀朝鬼子砍去,最解气!”说起过往岁月,宋慧国有些激动。
宋慧国说,作为第一支出国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后勤保障和战场环境都非常恶劣,其间的艰难历程只有亲历者能够感受到,因此自己同战友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是连续一个月不休息,每天要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每天都看着兄弟们牺牲,他们那么年轻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能早上还在一起说话,下午就在战斗中牺牲了。”宋慧国说,“对于这些战友,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日军重围中,与战友救出7500余人
代阳水从乐山犍为县的老家辗转而来,94岁的他有些吃力,坐在角落里不爱说话。从1940年在犍为县穿上军装,到抗美援朝结束脱下军装,代阳水戎马生涯十多年,同样把出川抗战,以及出国远征当做自己最难忘的峥嵘岁月。
1940年,20岁的代阳水参了军,1年后,走上了抗日前线——远征。
“参加远征军条件非常严格,不仅仅是不怕死能打仗,还要严格的体检,并在四川训练了很久。”代阳水说,21岁那年,自己成了新三十八师的一员,随同第六十六军的部队开赴滇缅站场。“从国内一路打过去,一直在滇缅公路战斗,在那里,我们把日本人压得喘不过气。”
1942年3月,第六十六军参加与第一次滇缅战役。在腊戍、曼德勒地区,新编三十八师驰援仁安羌,救出英军、记者、传教士等7500余人及驮马1000余匹于日本军重围中,史称“仁安羌大捷”。代阳水说,自己随同部队转战缅甸,又退回印度加强训练,最终从印度出发,打败了盘踞在缅甸的日军,一路打回国内。
不过,令代阳水痛心的是,同自己一起出川参加抗战的兄弟们,“基本上是九死一生”。代阳水自责,自己已经忘记了太多战友们的名字,“炮弹下来就把脑壳震晕了,每天都是紧张的战斗,加上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这段历史不能忘,他们的牺牲不能忘!”
■老兵后代
“父辈的旗帜我们要一起扛下去”
昨日上午,有十余名抗战老兵参加了纪念活动,中国远征军四川联络组也在这里碰头,他们大多数是80岁甚至90岁以上的老兵,仍然坚持在一起读报、学习。
联络组的工作人员李先毅是老兵的后代,他说,“父辈的旗帜我们要一起扛下去”。李先毅介绍,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绝大多数老兵都已年届90,“他们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他们身上能真正学习到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为民族利益而奉献一切。”李先毅说,作为中国远征军,老兵们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也为祖国打出了气势与豪迈,“他们当初面临的困难和阻力非常大,特别是四川的老兵,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了几百万,这个历史是不容忘记的。”
李先毅表示,目前社会对于老兵越来越关注,而老兵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但是还有生活困难的老兵,需要我们给与更多关爱。”
在现场,不少市民对老兵们表示了崇高的敬意,自发地在阵亡将士纪念碑前行注目礼、默哀。成都市民张静棋表示,听了老兵们说昔日的战争岁月,感慨不已,“他们都怀念那个时候,但又反复强调战争的残酷,劝我们要珍惜和平的环境,这是令我最感动的地方。”
中国远征军40万人伤亡近半
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军抗战阵亡纪念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