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房产网吧那里有卖本地大米

当前位置: >>
每周信息摘要(-12.07)
摘要:每周信息摘要(-12.07) (转载自市委办每日信息汇要、市府办政务信息和上饶之窗论坛,仅供领导参考) 本期目录 【市内信息】 【外埠要情】 注意,信江河水有可能受到污染 山
每周信息摘要(-12.07)
(转载自市委办每日信息汇要、市府办政务信息和上饶之窗论坛,仅供领导参考)
【市内信息】
【外埠要情】
注意,信江河水有可能受到污染
山寨版上饶30年大事记
【市内信息】
1-11月,铅山入库地税收入达1.26亿元,同比增收3196万元, 同比增长33.8%,完成政府年度调整计划的93.6%。
(铅山县委办)
横峰县:截止11月30日,该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79亿元,增长10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4亿元,增幅居全市第一位。
【外埠要情】
财政部预估今明两年中国税费减收3500亿。其中增值税转型1200亿元,个人所得税360亿元,存款利息所得税100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900亿元,房地产税费150亿元,收费340亿元,出口退税增加438亿元。
(中国新闻网)
前三季度江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447.15元,同比增加551.2元,增长19.0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11%,实现连续五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市驻昌办)
2日,社科院发布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可能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在9%左右,通货膨胀率有望控制在5%以下。预计今年全年CPI增长为4%,短期内房价下调将成定局。
(新华网)
武夷山旅游促进地方经济逆势增长。1-10月,该市共接待游客49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14.38%;GDP比增15.6%;规模工业总产值比增34.6%;固定资产投资比增43.3%;实际利用外资比增27%;外贸出口比增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2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增18.33%和16.1%。
(福建新闻网)
注意,信江河水有可能受到污染
注意,信江河水是否可能受到较重污染。前年臭水事件时,我和家人全身长荨麻疹,痒得要命。最近,我的身体又出现一些反应,估计在这个枯水季节,加上污染,河水的水质有了较大变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职尽责,抓好监管,别让污水污染了母亲河,那可是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的生命之源啊!
网友回帖:
别吓人哈,怕怕
我这人向来浑然,倒还没觉出什么。不过如果真有此事,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有关部门费神过问一下。
关爱母亲河,人人有责。首先从自己做起。
好象信江河水这几天是在换水,水位下降了很多,不过,看到从两侧排污口排放出来的污水,又黑又臭的,实在是要为信江河水的保护感到担忧,难道我们上饶人天天吃的水就是从这样的河里抽上来的,那些从这些污水中钓上来的鱼,也有点让人感到有点恶心。还好,自来水公司的取水口是在上游,要不然,上饶人的饮水问题是够呛。
注意保护母亲河,关爱生命健康。
水不干净会引发荨麻疹啊?
傍晚从长圹桥到现代城的河边走走,河水弥漫着臭味!自来水厂取水口在此段,周围水貭也很成问题。
正常现象 不必大惊小怪
我也听说了,信江河面上什么都有,就是没金子
谁污染了信江,就是上饶的罪人.一定要严查.工厂可以建到山里嘛,污染信江,上饶后辈怎么活.
污染了信江,鄱阳湖也必然被污染.请严查
楼主这个要求提的对象搞错了,你应该向市委市府提这个要求,那些氟化工企业及其他污染企业,都是谁当宝贝似的引进来的?
现在当官的为了升官发财什么没有屁眼的事都干的出来
今天上饶电视台播了新闻,确实有企业在往信江河里排污。
别提了,现在信江河上饶市区段改名叫龙潭湖了 上饶市民把生活污水排入湖中,自来水厂再把被污染的水抽上来给大家饮用。
不是后辈。。是现在的人。。。癌症啊等等疾病发病率会提高。。。大家谁都没法独善其身。。。。
山寨版上饶30年大事记
日 建制“上饶地区行政公署”
驻地四股头的上饶行政首府,解放以来名称屡屡变更,日上饶解放时,称赣东北行政区行政公署,后又改称上饶专员公署,管辖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德兴、婺源、鄱阳、余干、万年、鹰潭、贵溪、余江、景德镇、浮梁、乐平、东乡18个县市。1967年1月文革时期,改称上饶专区革命委员会。文革结束后, 日 设置“上饶地区行政公署”。
上饶府署驻地四股头有着传承的城府深深,此地清末民国一直是军政府署的驻地,清朝时,上饶县府、中军署就设在东门街四股头附近,那时县衙门、考棚、粮厅均在此,因有天然的四股下道之水汇聚于此,才叫做四股头。民国时,此地是国民党江西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又因四股头在中山路,而中山路是纪念中山先生而命名的,算起来已有近百年历史了。
过去,中山路中段西濠沿至金龙岗路口也叫“广平平”,可能取意有三点:一是那时上饶叫广信府广平镇,二是此处地势相对开阔平坦,似龙口俯西濠。三是此地历来是官宦之地,城府较深。上饶解放后,上饶地委、行署、军分区、检察院等法门重地依然驻扎在中山路,可见中山路无愧于军政要地的特性了。上饶府署合署办公,“中共上饶地委”“上饶地区行政公署”二块牌子。从1949年到2008年在这里行政的地方长官有:黄知真、何行之、赵淘、江天辉、金少英、王大川、黄永辉、石明之、彭协中、许少林、黄元庆、周燮衡、倪南山、王世新、王瑞卿、张亚翼、李可时、吴长根、梁文新、卢联灿、邵德、刘德旺、王兴豹、陈达恒、黄建盛、余小平、姚亚平、刘和平、蔡晓明、董仚生。
日上饶撤地设市后,考虑到四股头太闭塞了,狭窄的中山路,地委对面是聚集而杂乱的民居,那口四股头水井冬暖夏凉,曾经是当地居民的饮水之源,翻过残余的东城墙是信江,江边就是万寿宫,为了打通关节,中山路改造扩展时,拆除了大门正对面的旧房,新开了一条路,这条路起初叫三清路,后来才叫信阳路,信阳路直对信江,风水龙脉打通了。
日驻地60年的上饶首府西迁到罗桥公路四脚亭一带的新行政中心。
1978年国庆建立上饶影剧院
上饶影剧院建于1978年国庆,
这里原是西濠,西濠两岸临水搭屋,逐渐形成小街,这条小街就是今日宽敞的赣东北大道的雏形。后来,年复一年的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污染,西濠水渐渐失去往日的妩媚,清水变为浊水,西濠变成臭河。解放后市政府多次治理西濠,起先用红石砌起西濠河堤,疏通河道。1960年市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人多力量大,人们肩担土填把西濠活生生地填平了,填平后的西濠建成了宽敞的赣东北大道和人民广场。
建成后的上饶影剧院是当时城区规模最大的戏院和电影院,行政上直接归行署办公室管,地区级的全民事业单位,影剧院是多功能的,可以演戏,可以放电影,也可以开大会。剧院设楼座和厅座,可容纳观众2000多人,候映大厅很宽敞,售票处设在赣东北大道路边,影剧院通常在每期将电影预告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广告,一是委托赣东北印刷厂印制“每周电影”小宣传单,上面精选地扼要介绍点评有看点的电影,并将每日的电影放映安排进行预告。二是在街道主要路口张贴电影海报,海报用彩笔醒目地勾勒出当日电影名、放映时间。三是在售票厅悬挂精彩剧照,诱惑观掏钱买单。实际上,当时看戏和看电影是人们一般的娱乐方式,那时还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按摩吧、洗脚屋、卡拉OK,故此观众常常满座,有时为了能买到一张好票甚至要开后门,上饶影剧院确实是兴旺了一时的。
当天放映的电影,上饶影剧院和上饶市电影院是一样的,因为进货的拷贝渠道都是上饶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比如上饶影剧院当天放映“流浪者”,上饶市电影院不会放映“十字路口”,也许这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公平竞争,平衡票源,避免两败俱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同一个拷贝在两个电影院同时放映,怎么办?因一部电影拷贝至少有二盘,上下集的长电影,拷贝甚至有四盘,一个拷贝放映时间大约有30分钟,足够打个时间差。故此当时业内行话叫“跑片子”,事先将放映时间错开,上饶影剧院晚上7点放映,上饶市电影院就7点半放映,幸亏两地相距不远,半小时来得及,跑片员是骑自行车的,如果万一因堵车等意外接不上怎么办?就在银幕上打上“片子未到,请稍候”的幻灯字幕,观众们正看得投入,突然嘎然而止,不免有些扫兴,性急的观念有时也会嘘声一片,不过候片的时间不会很长,不一会儿片子到了,一切又归于平静。
自从电视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后,电影戏剧渐渐冷落了,影剧院一度成了游戏厅,生意一落千丈,2006年广场改造,这座有着近30年历史的上饶影剧院带着曾经的辉煌和满目的落魄轰然倒地,化为一片废墟……
日信江大桥建成通车
信江桥的父辈是1950年冬奉中央军委“打通闽赣交通解放台湾”电令建的信江铁桥(现在的步行桥),后因年逾花甲的信江铁桥不堪负重退役,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1977年)信江大桥开始施工,桥址选择此地也是策应赣东北大道的中心效应,原南门口浮桥址,南门路太短、金龙岗路弯太窄,且交通布局构不成主干道,原抗建路口的铁桥址,抗建路固然繁华,是传统的商业中心,但路也并不宽,街两边商家密集,拆迁拓宽成本太大。而赣东北大道是新拓的道路,从广场到仙乐斯这段路原来叫西濠沿,从仙乐斯到大桥头这段路原来叫沿城路。此地除了一条臭西濠大多是棚户区或低矮的民居,便于大刀阔斧地拓宽道路,于是定址在这里。赣东北大道全长800米,平均宽度45米,当时号称上饶市城区最宽的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起来是理想的,但信江桥址选定这里反思起来又存在二头弊端:北头胜利路庆丰路带湖路汇集广场赣东北大道,交通有些紊乱,南头黄金山挡道,南桥头成为丁字路口,高峰时的信江桥交通遭遇瓶颈。事后反思,长痛不如短痛,或许废弃铁桥建新桥是明智的,因此地与胜利路、抗建路、水南街三点成一线,大桥交通比较通畅。
信江大桥是日通车的,桥址北岸位于西濠出口处,红石河堤是一排矩形的花坛,河堤下是西濠沿埠头,因地势偏低,为建拱桥的需要,将西濠以南的沿城路至信江河边这段路填高了5米,并破堤动工。桥址南岸是黄金山,山下有个1970年“深挖洞”时期挖的防空洞,山上有黄道烈士墓、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因前进路(现在改名书院路)较窄,为建桥的需要将纪念塔的台阶由一字形改为之字形。新建的信江桥引起了上饶人的极大关注,施工现场每天都有市民在河堤旁边观望,建设者将滔滔信江半截围堰,浇注桥墩,引起上游尚在使用的浮桥半边搁浅,人们难得一见的信江见底的场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008年6月,使用了30年的信江桥不再年轻,每天有万人千车辗过,大桥要大修加宽到近20米,二车道变四车道,将于2009年春节前完工。
1978年上饶南门口浮桥退役
南门口浮桥至少有百年历史,民国时是上饶人过往信江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途。过去,南门是上饶广信府的正门,上了浮桥,走入南门,直达鼓楼洞,官员百姓皆如此。浮桥南岸是水南,拾级而上,左刘家坞右崭岭头;北岸是城内,上了埠头,左仓门街右福星巷,那时信江是航运的黄金水道,浮桥人行船过,繁荣至甚。
浮桥是由数十只木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并铁锚沉入水底固定。上面铺着木板,供人们行走,倒是很平稳。车辆是禁止通行的,但花车(上饶人常用的运载工具)例外,涨大水时,浮桥就拆移到避水的港湾,以免被急流冲掉。浮桥是上饶人的亲水平台,每到夏天,有的爱好游泳的市民把浮桥的船头当作天然的跳水台,铁链晃悠悠的,可作水上秋千,也可作晃动的单杠,男人在船头垂钓,有的女人在船尾洗衣。浮桥水位北深南浅,尤其是万寿宫一带,水性不可捉摸,故此大孩子斗胆在浮桥北岸游泳,小孩子则去浮桥南岸狗扒式划水了,因南浮桥底水浅,孩子们一张小脸仰在水面,不时地看看从浮桥匆匆走过的男人和女人,玩得性起恶作剧地朝女人身上泼水,引来一声尖叫。
浮桥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1942年6月(民国31年),日寇入侵上饶,那年正值信江涨端午水,因战乱和水患,浮桥曾一度被毁,每年的端午水更是如临大敌,必将浮桥的铁链断开,将浮桥一分二截,一截停靠在黄金山下,一截停靠在西濠沿,听命浩荡的洪水冲击,显得很无助无奈。
1978年与之平行的信江大桥建成通车了,南门口浮桥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而退役。
日 庆丰天桥建成通车
庆丰大桥因庆丰寺而得名,上饶火车站则建于1935年,浙赣铁路横贯上饶城区,庆丰大桥北面是铁路地区,南面是上饶城区,铁路地区大部分是浙江籍人,操一口很好听的铁路腔,城区的上饶人则说上饶方言,都是吴腔软语。庆丰大桥其实并不算大,仅30米,宽20米,这桥其实是一座旱桥,桥下并没有一滴水,但作用很大,南来北往的火车从庆丰大桥下经过,大桥起着连队接南北交通,沟通铁路地区和城区的重要作用。在没有庆丰大桥之前,此地并没有大坡,而是田野农舍,人们要过铁路必须经一个道口,道口有值班员值勤,当火车将要来了的时候,铁路道口值班员亮起红灯将栏杆落下,因此地离火车站不远,火车晚点或因调度频繁,人们只好耐心地等着绿灯亮吧。
为了改善庆丰路交通不便的瓶径,日 庆丰天桥建成通车,因铁路天桥有制高的要求,大桥建成后,便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大坡。2006年4月 上饶新火车站因铁路北移而搬到灵溪去了,庆丰铁路天桥废弃.2008年10月庆丰天桥拆除,降坡4米。于是,庆丰天桥及与之邻近的天津桥都成历史。
1979年上饶街道取消“公社”名称,改称“街道办事处”
文革时,上饶城区与郊区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一律改为人民公社建置,东市公社、西市公社、北门公社、郭门公社、庆丰公社、民主公社、龙潭公社、东瓦窑公社、常青公社、红卫公社、湖潭头公社、汪家园公社、向阳公社、茅家岭公社纷纷挂牌问世,似乎一度让上饶人感受到了共产主义脚步的渐近……
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是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上饶城里人觉得很不解?东市公社设在王门郎,现在叫灵山路了,公社楼上办了一所中学,叫东市公社中学,简称“东中”,正巧“东中”的对面是采茶戏院,中间只隔一条祝家弄,那边戏子唱戏,这边学生读书,很文化。西市公社相府巷,现在叫新建路,公社也办了一所中学,叫西市公社中学,简称“西中”,西式市公社的隔壁是丁大兴年糕店,这是一自家老字号的店铺,最早的创始人叫万云龙,浙江人,这家店生产年糕、条头糕、麻糍糕等糕糯食品。西市公社与八角塘大菜场相近,这边年糕酥软,那边菜市嘈杂,很商气。这也与上饶以抗建路中轴线为界东西市城区的划分的文化特征,东文西商格局相似。
上饶郊区的公社在地域上实质是城中村,比如:北门公社位于现在的带湖路、郭门公社位于现在的现代城路口、庆丰公社位于现在的庆丰公园、民主公社位于现在的铁路机务段、龙潭公社位于现在的双塔公园、东瓦窑公社位于现在的文笔峰森林公园、常青公社位于现在的水南街、湖潭头公社位于现在的前进桥头、汪家园公社位于现在的信州区政府所在地、茅家岭公社位于现在的上饶集中营。上饶郊区的公社以种菜为主,吃定销粮,定销粮是介于商品粮和农业粮的半农半城的户籍和粮油供应体制。上饶著名的红卫公社和常青公社是城区市民蔬菜生产基地,昔日的汪家园、滩头、龙牙亭、东门外、郭门畈是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地,担着粪桶上街,牵着牛过马路,城中冒着农家的炊烟已溶入城区的结合。而今城中村基本上消失了,菜地成了高楼,菜农征地进了工厂,北门、郭门、庆丰、民主、龙潭、东瓦窑、常青、湖潭头、汪家园、茅家岭、滩头、龙牙亭、东门全部划归街道办事处,公社和城中村已成为历史。
公社化派生了一些新生的事物和新生的名词:赤脚医生、赤脚老师、合作医疗、养猪场、农机站、拖拉机、排灌站、碾房作坊、信用社……这些本土公益事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后来随着公社化的解体而进入历史的博物馆。
上饶城区的公社化实行了约20年,1979年将东市公社、西市公社又改称为街道办事处,但郊区的北门公社、常青公社、茅家岭公社实行了25年,期间,对上饶公社小社并大社,将信江公社、郭门公社、庆丰公社、民主公社、龙潭公社、东瓦窑公社、红卫公社、湖潭头公社、汪家园公社、向阳公社等小社合并为北门常青茅家岭公社。直到1983年取消上饶全部有关人民公社的名称,改为乡镇。
鹰潭改镇为市,划出上饶地区
鹰潭与上饶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49年上饶刚解放的时候,归赣东北行政区行政公署(上饶专区)管辖。1979年3月升格为省辖市,从上饶专区划出,随同划出的还有贵溪余江二县。
鹰潭人口不多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连闽通皖,是鹰厦线,皖赣线、浙赣线的铁路枢纽。
上饶历史悠久,江西的东大门,也与福建相邻,战略位置有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之称。抗战时,上饶一度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所在地。
1981年10月红东村改名为东门路
东门路位于旧城东门,原本没有此路,1964年五三大道修建延伸到东门路口制线厂路段后,才有了东门路的雏形,那时,东门路周边是菜地田野农舍,隶属红卫公社红东村和东门村共同管辖的城中村,七十年代初期,为纵横城区南北向的交通支流,把中山路和五三大道沟通起来,便新开拓了这条东门路,又因路址就在红东村,开始这条路就叫红东村路。后来,却因以村为路名不妥,觉得城不城乡不乡的,体现不了上饶的大气,1981年国庆把红东村路改为东门路。
上饶的道路交通素来有东西向强,南北向弱的特点,这也是受历史地理位置制约的,一条信江,一条铁路形成天然的屏障。
1982年1月赣东北报复刊
日,上饶解放了。二野部队接管旧官商合办的《民锋日报》,创办上饶地委的机关报“赣东北报”。同时赣东北报印刷厂.承担《赣东北报》的印刷任务。长期以来,赣东北报和赣东北印刷厂是合署办公的,都在一个大院(沿河路),报社编辑好报纸清样,交排字车间排版,印刷车间连夜印刷,装订车间裁切,一条龙地完成当日报纸。同时,赣东北印刷厂还承担全省教科书的任务。后来“上饶晚报”“上饶电视报”也是这个厂印刷的。
随着印刷工艺的进步,印刷由“铅与火”(浇铅字、铸铅字)的洗礼,发展为“光与电”(激光照排、传真电讯)的升华。
赣东北印刷厂是与新中国同龄的老厂,她见证了“三反五反”“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作为新闻出版单位,她始终站在上饶新闻的前沿。
赣东北报的名称也屡经更名:赣东北日报(五十年代)、火线日报(文攻武卫时期)新上饶报(文革时期)、赣东北报(粉碎四人帮后)、上饶日报(现在)。
1982年1月赣东北报复刊,其实是由新上饶报的改名,报刊的发行从来没停止过,报刊新闻宣传是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
1982年为安置就业上饶中心广场临时改为商场
上饶中心广场实际上是在西濠的身上建起来的,因年复一年的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污染,西濠水渐渐失去往日的妩媚,清水变为浊水,西濠变成臭河。解放后市政府多次治理西濠,起先用红石砌起西濠河堤,疏通河道。1960年市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人多力量大,人们肩担土填把西濠活生生地填平了。建成的广场呈长方形,地面用水泥预制块铺设,很平坦宽敞,可以开大会放露天电影,广场北端有个主席台。
即使到了70年代末,赣东北大道还是破旧的,尤其是中山路口到信江桥头这一段,溢洲商厦原叫综合商场,综合商场隔壁是红旗旅社,红旗旅社门前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大型停车场,停车场的隔壁是卖石灰、水缸、瓦罐的杂乱棚户,杂乱棚户延伸至西门口后则是低矮的上饶民居,1978年国庆信江桥建成通车,才大动干戈成全了赣东北大道。
1979年知青大批地回城,就业压力十分严峻,1982年市政府将广场改变用途,广场成了临时商场,清一色的铁皮结构商铺,五金、百货、食品、药品、文化用品、土特产品等琳琅满目,广场曾一度成为卖场。
1992年因有碍市容市貌,且就业形势有所缓和,铁皮商场拆除,铺设了绿色的草坪,安装了腾飞的钢雕。
2007年春节广场又一次改造,绿色的草坪、下沉式的小广场、文化墙、音乐喷泉、大屏幕彩电……广场成为赣东北大道的镶嵌,成为上饶商业经济文化的中心。
日 老“信江桥”改为“步行桥”,禁止车辆通行
1949年冬,上饶专员公署接到华东军区转来的中共中央电令:为了畅通浙赣闽三省交通运输,支援解放台湾,限期建造自上饶到闽北边境的信江桥。这座铁桥上饶人习惯称为洋桥。铁桥的栏杆是钢铁结构,桥面是厚实的枕木。桥宽约4米,分为行车道和人行道,行车道是单行的,北岸的车过完了,再让南岸的车上路。抗建路和水南街都是沙面马路,车行沙尘扬起,幸亏那时汽车不多,司机恪守交通规则,堵车的情况不多,但偶尔也有相向的二辆汽车因看错了信号灯在桥上抢道相遇的,因桥是单行的,狭桥相逢只容一辆车通过。
1978年信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信江铁桥也应退役了, 日市政府下令:老“信江桥”改为“步行桥”,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并命名为步行桥。原来两侧的人行道因锈蚀严重危及行人安全而拆除,原来的车行道改为步行,起先在枕木桥面上铺盖铁板,后来铁板又换成钢筋混凝土板。为阻止不守规则的摩托车自行车开上桥面,管理者无奈在桥的两端设置1尺高的铁障碍。
日,步行桥再次改造通行,桥面采用防滑花钢岩,护拦采用波浪式栏杆,因抬高了桥面,桥两端的铁障碍改为台阶。
1982年11月 胡耀邦来上饶视察
1982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上饶视察,指示农垦企业要像农村那样推进责任制改革,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上饶是个农垦大市,上饶著名的垦殖场有五府山垦殖场、武夷山垦殖场、大茅山垦殖场、华坛山垦殖场、福泉山垦殖场……
胡耀邦与江西这块红土地有着特殊的渊源,与农垦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1955年11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从北京专程来到德安这片荒滩,并为垦荒队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1978年,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挥笔题写了“共青垦殖场”。1984年12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第二次来到这里,再次题写了“共青城”,1989年4月,胡耀邦同志与世长辞。经党中央批准,胡耀邦同志的骨灰深葬在共青的青山绿林之中,永远安息于江西这块他深深爱着的土地。
1983年2月 工厂实行打破“大碗饭”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上饶市的企业改革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就开始了,屈指一算至少有25年。这段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匆匆过客,但对于人来说几乎是职业生涯的半生缘。假若他(她)那时是20岁进厂的青春小伙姑娘,那么此时已是4050式的年近半百的老头和徐老半娘。追忆抚今,可谓是岁月蹉跎,扼腕长叹!
企业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从步鑫生的“岗位经济责任制”到一包就灵的“承包制”;从马胜利的“联营租赁制”到换汤不换药的“企业内部改制”;从“下岗分流”到“买断工龄”……
最后的结局是实现“两个置换”:企业产权的置换和职工身份的置换。国有企业“易帜”打起民营的旗号;国有企业员工一夜之间成为“社会员工”。
易帜后大部分的改制企业都有一个相似的大手笔:搬到工业园区去,工厂原址开发房地产。仪表厂、客车厂、修理厂、印刷厂等等都是如此。资产倒底是“资产流动”还是“资产流失”?他(她)们已经没有问鼎的权利和必要,因为买断工龄后仍然在原企业留用的不到30%,此时已是社会员工,还是考虑自己的“再就业”之路罢!当昔日的企业主人们走出业已破败的工厂,手里捧着一叠象征着为企业奉献一生的买断工龄补偿金时,尽管少的有几千元,多的有几万元。但是他(她)们还是百感交集:别了工厂!面对余生,今后怎么办?
1983年10月 取消棉布布票
上饶人论穿衣常说:“穿衣着裳,四季轮换”。布票是计划经济年代购买布的有价证券,这个花花绿绿的小票证从上饶解放初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近半个世纪的布票在市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放前上饶有不少的布庄,比如立大祥布庄就是比较大的老字号了,老板借助上饶1935年就建有火车站的交通优势,从江浙进洋布,又利用信江黄金水道的便利,从九江鄱阳湖乐平等产棉区进棉花,从沙溪壶桥等夏布产区进土布,布庄的品种琳琅满目,什么纺绸、府绸、沙卡、卡叽、阴丹司林、灯芯绒、香圆纱、印花布、毛料、呢子……然富人穿绸缎,穷人穿布衣则是八字派定,各取所需,一般平民多喜好卡叽的厚实、阴丹司林的时髦、灯芯绒的朴素、香圆纱的凉爽、印花布的简约。夏布销量也是大的,上饶多蚊子,家家户户得备有蚊帐避蚊,遇办丧事,棺材底得铺上厚厚的夏布防腐。当然布店除了卖布还卖棉花、纽扣、丝线等配套商品。
1954年5月开始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立大祥等布店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组建了信江布店,布店位于上饶最繁华的抗建路信江路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二层楼房,一楼卖布,二楼卖缎,中间一个似复式楼的楼梯,光滑的水磨石扶手引领顾客上来下去,招惹得孩子们骑在上面溜溜板。
1954年9月上饶实行棉花统购统销,凭布票购布,平均每人每年15尺,三年自然灾害时每人每年仅2尺,布票的面额最大的以丈为计,最小的以寸为计。因供应量实在太少,故此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往事,亦有排队抢购、开后门买布的往事。1978年改革开放后,布类逐渐丰裕起来,布票亦失宠起来,人们甚至把布票换鸡蛋,一尺布票一个蛋。
1983年10月上饶全面取消棉布布票,布票成了历史的收藏,专业布店亦并入百货,并且买成衣的也多了起来,请裁缝做衣裳的行当亦渐渐消失。
1984年5月 丰溪河前进公路桥建成通车。原老前进铁桥退役
前进桥是信江桥的姐妹桥,一座架在丰溪河,一座架在信江。这二座铁桥都有二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年代同龄,风风雨雨地走过半个多世纪。二是结构类似,行车单行,行人分道。这二座铁桥又有二个不同的特征:一是前进桥下流淌的是丰溪水,信江桥下流淌的是信江水。二是信江桥以信江河命名,而前进桥不以丰溪河命名,赋予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前进”。
日上饶刚解放,当时上饶大河并没有公路桥,请看:1966年建龙潭大桥,1984年5月建前进公路桥,1991年12月建长塘大桥,1994年8月建胜利大桥,1998年12月建灵溪大桥,2003年10月建丁家洲大桥……故此当时入闽公路过河是从饶铅公路(即现在的解放路)由汪家园渡口摆渡登陆。经武夷山分水关入闽的。为解放台湾,畅通赣闽交通,华东军区命令限期建造自上饶到闽北边境的信江桥和前进桥以及铅山段的永平大桥。前进桥从1949年12月开始施工,解放军工兵营、民工共建,1950年铁桥就建成了。铁桥的栏杆是钢铁结构,桥面是厚实的枕木。桥头有二个桥头堡,有人守护和指挥交通秩序,行车道是单行的,北岸的车过完了,再让南岸的车上路。桥的两侧是人行道,向左走向右走,不得逆行。那年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上饶与福建仅武夷山一山之隔,上饶地理位置在战略是“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当时的历史氛围是造这座前进桥为了解放台湾,可见命名前进桥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前进桥南岸左拐是上五府山,右拐是去武夷山,这条路就叫“赣闽公路”,公路是沙面的,公路有养路班维护,养路工人每天都要用大竹扫把将散落在公路两边的沙子扫回路面,以保障这条国防战备公路的畅通。上饶段的赣闽公路经茅家岭、荷叶街、茶亭、青溪、鹅湖、永平、石塘、紫溪、车盘、翻过峻峭的分水关就是福建境内了。
1984年5月,新前进桥建成通车了,这座老前进桥也废弃了,仅留下10个光秃秃的桥墩。每年清明我去范村扫墓,总要经过老前进桥的身旁,总要凭吊这座烙印着上饶那段流金岁月的大桥,在夕阳余辉的相映下,丰溪河是美丽的,前进桥是沧桑的。
1984年10月 永平铜矿建成
永平铜矿是江铜集团公司下属的矿山,地处铅山县永平镇,矿源属矽卡岩型的铜、硫矿床,伴生多种有价元素。露天开采,日采选矿石1万吨,是仅次于德兴铜矿的国内第二大矿山。
1984年10月永平铜矿建成,投产后年产铜约2万吨,硫精矿100万吨。采厂和选厂生产出的半成品运输到贵溪冶炼厂冶炼。
为了解决矿产运输的问题,专门建设了一条专用铁路,设立了永平车站,进入福州的横南铁路也在永平站停靠。这条铁路并延伸到铅山县城,但因种种原因,铅山火车站废弃20多年而不用,铅山陷入有铁路、有火车、无车站的尴尬。
1985年1月 决定正式开发三清山旅游风景区
三清山位于玉山县紫湖镇和德兴市畈大乡的群山峻岭之中,三清山仙女峰,长发披肩,端庄而座,俯视群山,维妙维肖。这个仙女的成名是在1983年4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玉山拍摄,仙女峰才为世人所知。仙女出阁应是后起之秀了。仙女峰酷似石女,尽显秀美温柔。深在怀玉,默默无闻千百年,终于一呜惊人。当然除了仙女峰还有巨蟒出山等绝妙胜景。三清山路径通达,311高速、320国道、班车直达、路牌指引,似直通的绎站。日上饶至三清山旅游专线开通,架设了上山索道、盘山栈道。
三清山仙女峰在上饶人的呵护下,已显玉背素腰之妩媚。 1988年8月
三清山定为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日上饶三清山申请《世界遗产名录》成功
1985年5月 蒸汽机火车退役
蒸汽机火车是以煤作燃料化作蒸汽牵引火车的机车,蒸汽机火车司机大多是来自浙江金华、衢县、诸暨、杭州等地的浙江籍人,在人们中的形象是一身灰头土脸的工人服,上班提个钢精饭盒子,上班称为跑车,上饶机车段的蒸汽机火车司机一般跑的区间段是金华至鹰潭一线,这一线是上饶铁路的称折返段,火车司机完成运行任务后,将火车开进四脚亭的机务段修理车间进行维护修理。上饶机务段是1936年成立的,承担蒸汽机车的维护修理,为客车货车运输提供动力。白天在十六道机车调度场总能听到段那带浙江腔的铁路话的调度声,晚上夜深人静城区的人们总能听到从施家山铁路传来咣当咣当火车运行的声音。这就是上饶人熟悉的有着50年历史的蒸汽机火车。
1985年5月蒸汽机火车退役后,以内燃机车替代。
开征建筑税
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猛,投资结构失衡,1986年1月上饶税务开征建筑税。制约建楼堂馆所,但收效甚微。1988年又出现固定资产投资更为严重的膨胀,税务又在建筑税的基础上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进行调节。2000年1月财政部为刺激投资需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决定停止征收建筑税及派生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而今房地产业如火如荼,次贷危机深重,引发出全球救房市的喧哗,税收的调节杠杆试目以待。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从德兴迁移上饶市区
江光厂原位于德兴县花桥,代号702,起初本部在上海,江光班底是上海人,60年代为支援内地建设迁到德兴,制造照相机、放映机等光学产品。1986年为开拓营销市场,江光厂从德兴山沟迁到上饶市凤凰大道。
与之同门的还有德铜冶炼厂,代号701,驻扎德兴的八十源分厂代号308,现迁回贵溪。
新光厂代号703,新光的班底是江苏人,属兵器工业部(现称二机部),制造坦克瞄准仪等军工产品,后来同样因水土不服迁回江苏嘉兴。
1986年京剧院改名为人民艺术院
在赣东北大道有一座上饶京戏院,这家戏院是1953年成立的,戏院原来在下节街一个叫林家巷的弄堂深处,1957年大跃进年代搬西濠沿,即现在的赣东北大道。京戏是梨园国粹,唱腔抑扬顿错,中气十足,上饶人喜爱京戏的人不少,上饶京戏院的武生和丑角是一大特色,尤其是古装戏更是让看官连连叫好。文革时期帝王将相的戏禁演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统领上饶京剧舞台。
上饶京剧团的武生和丑角让上饶人记忆犹新,日,“文攻武卫”演变了流血的茅家岭“八六事件”。8月6日之前,城里的“造反派”封锁了渡口的下浮桥,不让汪家园的农总(农民指挥部)进城。6日这一天,汪家园的几十个菜农手持硬木扁担,沿着下浮桥向市区冲来,没想到这边的“造反派”都装备了枪支,菜农冲过桥面时,听到几声枪响2个菜农倒在了桥上,余者退回了汪家园。这是上饶市文革时期武斗的第一枪、第一次死人。“八六事件”武生大展拳脚,如入无人之境的武功让人惊叹,无奈一拳难敌百手,混战中武生捐躯沙场,演绎了一曲师出无名的悲壮,至今令人唏嘘不已。丑角也是上饶京剧团的一大特色,人们曾记得《沙家滨》戏中有个刁小三,这个饰演者姓汪,北方人,腔正字圆,表演恢谐,后因京剧团寂寞了,演员纷纷改行,这个刁小三去了水南街的上饶文艺学校当指导老师,住在上饶党校简陋的瓦房里,也许汪老现在退休了。其他的演唱有的去了技术质量监督局,有的去了文化局,反正都与唱戏无关。
1986年因上饶京剧院名存实亡,改名为人民艺术院。
日在解放路火车站附近围捕枪杀建阳警卫战士凶犯
日下午5时许,天阴多云,在上饶解放路老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旅社发生激烈的枪战,警察在盘查验一男子的身份时,疑似通辑的枪杀建阳警卫战士的凶犯,这男子见状拔出手枪欲夺路而逃,警察堵住店门,鸣枪还击,其他警察闻讯增援,数名警察埋伏在路边的交通隔离栏杆前朝小旅社射击,门板上有枪击的弹痕,枪战中有一名警察负伤,这个凶犯被当场击毙。这是上饶解放后第一次发生在闹市区的围捕凶犯的枪战。
沙洲棚3万纱厂开工
日新建的上饶纺织厂俗称“三万纱厂”,缘因是生产能力号称达30000纱绽,工厂建在前进桥头的湖潭头,此地原是沙洲一片,又因厂址地名叫沙洲棚,又习称沙洲棚3万纱厂。工厂是国营全民所有制性质,归市轻纺局管,工人是从各国营企业抽调组合的,也有不少土地工,土地工是征用当地的土地而安置的农民工但身份一般是大集体的,这是中国招工用人制度的与时俱进的特色。
纱厂建成后,出现原材料开工不足的困难,因上饶不是产棉区,生产的原料棉纱靠北方采购调运。于是工厂暴露出设备闲置,停产半停产,企业亏损等经营上的问题。虎头蛇尾的上饶三万纱绽厂似鸡肋,弃之不舍,捡之无味。
1987年11月
自古以来上饶人有土葬的习俗,人死后入土为安,城区及周边的洋口皂头等地都有棺材店,棺材店墙壁两边排竖列着长长的白花花的棺材,各种规格尺寸都有,棺材头标注着那阴文的符号、尺寸,供死者选择,棺材是入土为安的必需品,因而生意也是守株待兔自有人上门,棺材所用的杉木是从五府山武夷山华坛山等地进货的,然后经过棺材匠加工,制成粗坯组件,出售时再加以装配,价格面议,卖买双方一般都不斤斤计较,因为是棺材,买家尽孝省生不省死,卖家迷信敲死人的钱要遭报应,于是成交也是充满悲伤惋惜之感。
土葬仪式是上饶人隆重的白喜事。人们认为:人生有两大事--生和死。赤身条条来到阳间,身后哀荣回归阴间。对逝者而言,已尽人生凡间事,命已休矣见閰王;对孝子而言,泽及枯骨掩其亲,入土为安罢了。
人死 临终以停止呼吸为号,文称“寿终”,俗称“断气”,瞬那时,举家哀号,哭声一片,主家者即布置家中人等料理后事,并向亲戚朋友“报丧”。
后事料理的仪式一般是由长者主持的。首先,将死者擦身换衣,擦身换衣一般是由家中的长者料理的,也有由雇佣斋公来料理的。这个衣服叫“寿衣”,有的长病不起的深知自已久不人世,早就吩咐女儿预备好了的,衣服数量一般是上三下四,既三件衣服,四条裤子,然后将死者搬进厅下堂前,迷信死者在睡床上死,魂灵将被吊在床上,不能超度。再在逝者身上盖上一块红绸“水被”,头下枕块瓦片,点三根香,念诵安息,谓称念"倒头经"。并在死者脚下放一碗盛满呈半圆形的饭,饭上插三根香,这碗饭叫“头边饭”。
人死了不是七刻埋葬的,一是要选定时辰,二是要等待远他乡的家人及亲戚朋友来奔丧。故此还得守铺,家人身穿孝服轮流守候在死者旁边,孝服以深色为主,不宜穿艳丽的服饰,现在一般是戴个黑袖纱为记,孝子孝女一般要戴七七四十九天才能脱孝。
时辰到了就要入棺材,现在推行火葬了,就送七里门火葬场。为说旧俗,就以棺葬为例吧。棺葬的繁文缛节的仪式很多,现已简化不少。把死者放进棺材也叫“关敛”或“下材”,孝子们要打若干个石灰包,石灰包是用草纸包着石灰放进棺内,因为石灰是消毒避湿的,故此棺内放石灰包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有的把死者生前喜好佩戴的遗物,比如:手表、钢笔、香烟等东西放进棺内。之后木匠钉棺材钉,这叫“盖棺定论”。
棺材出葬前,女子们跪在棺材两旁大声号哭,上饶话说“哭棺材头”,哭得越响越好,越悲越好。这哭也是有学问的,似唱似哭,历数逝者的生平事迹。男子们则排着队伍去“请水”,为什么要请水?水是生命之源呀!没有水死者亡灵怎么超度?请水一定要到死者生前生活过的河流小溪,没有河溪的到水井也可。上饶人一般是到信江河请水的,过去信江河的万寿宫及南门口埠头就是请水常去的地方,请水的队伍一律男性,女性是不能去的。长子开路在前,手里拎一只水壶,到了河边,灌一壶清水,并向河中投若干硬币,意喻这水是买回来的,所以,日后有人常在河中捞到钱的,这钱就是请水的钱,最好不要捡。请水是不能从原路返回的,水请回来了,在棺材边号哭的女子们就来接水,并将这水淋洒在棺材上。
此时可以出葬了,棺材要八个人抬,上饶人叫“八大王”,因棺材里面装满了石灰包等物,有近千斤重,且要翻山越岭到郊外去安葬,没有八个人抬是不行的,所以上饶人有句骂人的话“死人抬棺材”。起棺前,吹鼓手吹起唢呐敲起鼓点,八大王“嗷”地发一声喊,一脚踢倒棺材橙,抬起棺材就走,孝子(一般是长子)手端“头边饭”,腰插哭丧棒走在前面,其余送葬者随后,前往事先相中的风水宝地安葬,这坟地是叫地仙看的,风水先生是要懂地理八卦之类的知识的,什么“龙脉吉地”、“风水朝向”、“五行生肖”说得是玄神得很。
到了坟地,孝子先挖七下土,然后八大王分工挖坑,坑挖好了,一声呐喊,将棺材放进穴中,孝子将“头边饭”放进棺材头,把哭丧棒插在坟头,八大王一齐盖土掩埋。埋葬完毕最后是烧香、焚纸、放火炮。
上述简略的丧葬仪式结束了,其实,旧时上饶丧葬的仪式是繁缛得很,什么“吊祭”“草龙”“孝灯”“放生”等等。“打沙灯”就是超度亡灵,由道士主持,制一个“灵屋”,灵屋是用彩纸糊的房子,里面日用的东西都有,什么桌子、橙子、床、金元宝……现在更是连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等也配齐了,有的甚至配备了小姐。道士的行当快失传了,道士身穿道袍道貌岸然,布置好道场,写好沙丁谱,手执七星宝剑,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起来……打沙丁的时间很长,“叮叮壳、叮叮壳”这个经一直要念到天亮,上饶人戏称是“念三官经”。而最让事主消受不起的是“旋财”,上饶俚语叫“钱财”,意喻在一块地方反反复复地打转转,旋转得你头昏脑胀,找不到北。“钱财”是“孝子”(一般是长子)与道士两人演的“二人转”,道士念一曲经,叽哩哇呀地也听不甚懂,仿佛是在为亡灵传言罢,然后,示意孝子掏钱放进一个盆子里,称是奉亡灵的旨意。孝子见是大人的意思把10元钱放进盆子里,道士白了孝子一眼,眼神中明显有孝子吝惜的意思。孝子很尴尬,仿佛对不住尸身未寒的大人。道士又唱完一曲,又示意令孝子掏钱放进这个盆子里,这下孝子知趣了,掏出100元放进盆子里,道士眼神中立即有赞许孝子大方的意思,孝子很自慰。但此后的没完没了的类似的周而复始……孝子也精疲力尽了,头也转昏了,钱也散尽了,直盼望打沙丁快点结束。沙丁打到天亮是要收场的,一来大白天阳气太重,二来道士也唱了一夜,口也干了,钱财也旋得差不多了。打完沙丁,那个灵屋要就地烧毁,也有的抬到信江河边的万寿宫烧.
1987年11月上饶出于移风易俗,保护耕地,保护树木, 实行火葬, 推行火葬自然地摈弃了许多旧的甚至是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风俗。
日赵紫阳视察上饶客车厂
日上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视察上饶客车厂,随同视察的还有: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文、劳动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国家科委副主任阮崇武、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张戈、国家经委副主任张彦宁等,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省长吴官正及上饶地区党政领导人梁文星、邵德、张续文、倪贤伍等陪同视察。
赵紫阳深入车间,同干部工人亲切交谈,询问了工厂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当厂长陈成之和党委书记李相銮向总书记汇报到上饶客车厂1982年加入二汽集团,企业内部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生产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提高,利润由82年的42万元增至87年的近700万元时,赵紫阳高兴地竖起大姆指称赞道:你们发展得蛮快嘛!他对该厂改革开放中经济效益的长足进步表示满意。
在总装车间,赵紫阳登上一辆大客车,赞扬说:还是豪华车嘛!他坐在前排座位上,用手按了按漂亮柔软的航空式座椅,说:还是挺舒适的。当他知道上饶客车已试销智利和马里时,他说: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争取多出口。
赵紫阳同工人们亲切交谈、详细地询问他们的工资、奖金的收入情况。当他离开工厂时,工人们列队在大道两旁,热烈鼓掌,表达对总书记的深切敬意,赵紫阳也向群众频频挥手致意。12月28日这个美好的时刻,深深地铭记在上饶客车厂干部工人的心中。
日上饶电视台成立
家庭电视机的普及,上饶电视台应运而生。1972年上饶出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七十年代末,上饶罗桥部队有家6909工厂,这家工厂是军工厂,原是生产军用载波通讯设备的,后产品结构调整军转民,开始生产天鹅牌黑白电视机,产品规格有14寸和17寸,14寸黑白电视机价格270元,17寸黑白电视机370元。在那低工资的年代,普工月工资只有34元,电视机在百姓的眼中是奢侈品。起初上饶天鹅牌电视机凭票供应,到了八十年代畅开供应,那时上饶市场除了6909的天鹅牌黑白电视机,还有南京熊猫牌黑白电视机,北京牡丹牌黑白电视机等。但上饶人青徕物廉价美的地方产品6909天鹅牌黑白电视机,且保修维修方便,6909厂在市区的信江路设有专机维修站,维修费用也不贵,每次8元钱。1983年上饶又出现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此后黑白电视机逐渐淘汰,八十年代末6909工厂也搬到上海昆山去了。
在上饶电视台没成立之前,人们只能收看中央台江西台等信号较强的电视台,因是无线收视,人们必须自设电视天线,天线一般都是自制的,在屋顶上用金属制成环形或丁字形的简易接收器,并将馈线从屋顶延伸到电视机接口,串连起来接收信号。遇天气信号波动等原因,收视效果并不太好,时有雪花点,屏幕波动等情况。
1987年上饶电视台开始筹建和试播,日上饶电视台正式成立,栏目内容涉及新闻、时事评论、法律、民俗风情、文化娱乐、少儿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覆盖人口达700余万,几乎把全市人口一网打尽。尤其是《天天看上饶》这一档上饶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闻杂志,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地方特色、受众面广”的媒介效应。是收视率不低的文化套餐。
日开通加密电视频道,闭路电视的开通根本地改善了电视的收视效果,图象更清晰稳定。
1990年4月上饶开通程控电话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当时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上饶人向往的“共产主义”。上饶刚解放时,居民点的是煤油灯,电话更是洋光的人家和官府才有。那时,整个上饶城拥有电话的用户不足200户,而且都是机关单位才有,私家电话几乎很少,故此电话号码是只有3位数。电话机是摇号的,机身有个摇柄,转动摇柄后,需要通过电话局的总机传达,打电话时先打总机电话:总机吧?(总鸡巴),接线服务生总是女生,不喜欢这俗骂的词语,可这是上饶方言谐音,只要不是恶意调戏,接线员还是会柔和地问:请问要哪里?告诉要接的电话单位后,稍候几秒电话就接通了。
后来电话机发展为拨号的自动电话,机身有个圆形的数字键盘,不需要总机接线了,到了1978年电话用户增加到近3000户,因而上饶市区电话号码升到4位数。
1990年4月上饶开通程控电话,电话用户猛增到上万户,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电话拥有量的需要,日上饶电话号码6位升7位,电话机又流行数字按键式。但当时安装电话要初装费3000,这霸王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话的普及,邮电局也会耍伎俩,不时会推出一些促销活动,什么50%优惠下岗职工、教师安装电话,只需要到劳动局或学校打一纸证明就可省1500元,想不到这公章还挺有用,一个罗卜印值千金?更想不到的是,天下掉下的馅饼,促销活动过后不久,电话初装费在公众的质疑和声讨下取消。电话初装费后,上饶市民电话的普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愿望实现了,但离共产主义的涵义何止是渺茫?
1994年上饶城区街头出现了IC卡电话亭,这分布在路口、商店、车站、码头、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公用电话方便了人们,但人们的劣根性暴露出来了:当拥有的时候就是不珍惜的时候。上饶公用IC卡电话亭惨遭毁容和伎解,电话无语了。
1991年10月BP寻呼机亮相上饶,这个火柴盒大小的劳什子别在腰上会发出嘀嘀嘀的响声,人们叫它扣机,时髦的说法是call,而后又出现了大哥大,这块砖头大小的东西比扣机更进步了,不公可以寻呼,而且可以通话,是移动的电话,因为它是拿在手上的电话,大哥大也是手机的前身。但当时手机价格昂贵,每部手机需要1万元,一般工薪阶层用不起。
1998年11月上饶邮电局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电话通讯行业又有电信、移动、联通、铁通上市竟争,电话、小灵通、手机竞相招徕客户,而今连目不识丁的老太太,牙牙学语的小孩身上都别着块小灵通或手机。
日建立上饶市青少年宫
日在五三大道国税局隔壁建了一座上饶市青少年宫,当时有些单位和个人还为慷慨解囊捐了款,少年宫建成后,热闹了一阵子,造型也很儿童化,门口有个宽大的院子,大厅立着4面哈哈镜,大厅上楼是罗旋式的楼梯,厅内有碰碰车、溜溜板、书画室、音乐室、练功房等面向少年儿童的活动。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后来可能是因为经费的问题,公益性的事业敌不过市场化,少年宫改建了,宽敞的门前院子没有了,临街而对的是那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象是孩子涂鸦?
1990年10月丰溪路建成通车
丰溪路是根据丰溪河而命名的,丰溪是从福建浦城山涧峻岭缓缓流来的小河流,绕经江西广丰地界到上饶滩头口与信江交汇,因进入江西境内后河道霍然开朗,流速自然平静了下来,似有浩荡河水封停截流之感,故俗称“封溪”。其实不然,封溪只是假相,丰溪才是真情,为何?你看这丰溪从闽西一路走来,长流200里,挟沿途山涧众小溪于合流,能量丰沛蓄势而发,大有集弱水为大成之态,故广丰亦因丰溪而名,广丰县叫做“永丰县”,意喻“县境之水集大成”,于是这条丰溪河就叫“永丰溪”。后来,因江西境内赣南的吉安也有个叫“永丰县”的,为了不使行政区划同名,清朝雍正年间便将上饶的“永丰县”改为“广丰县”,但广丰县府所在地还是保留了“永丰镇”的名称。
过去丰溪本没有河堤,汛期一来,信江丰溪河水汹涌交汇,三江一片泽国,史记明嘉靖吏部尚书杨天官了有一年回老家滩头省亲,见丰溪河道淤塞,便动用私家银两,倡捐乡亲出工出力疏浚丰溪,岂料此善举被奸臣谗言皇上,以“动用府银,假公济私”莫须有的罪名将天官崭首,后来皇上得知真相,后悔不该错杀,令重塑金头,按重臣礼仪入殓,为防止歹人盗墓金头,天官坟冢以假乱真,至今是个谜,反正流传的与之有关的金头故事还有坊间传谈着。如今水南街著名的花大门便是杨天官的故居府第,这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彰显着滩头人的先范,丰溪的历史长河。
1990年10月丰溪路建成通车,这条以堤代路的丰溪路既防洪又交通,一石二鸟。
日宝泽楼市场开业
宝泽楼的底下是解放河,解放河本来是一条天然的小溪流,从城北的山涧流经市区,注入信江。
日宝泽楼市场开业,宝泽楼占河道12亩,上下二层有近900家店铺,因位于上饶市最繁华地段,自开业以来,生意很火,年销售超亿元。但因先天不足,宝泽楼建在狭窄的河道上,左右是民居,底下是肮脏的河水,只有解放桥、杨家石桥两个出口,店铺一家挨一家,又是经营易燃的服装、布匹、小百货、床上用品、图书等商品。开业以来,宝泽楼市场频频发生火灾,为了消除隐患,2007年10月对宝泽楼进行封闭整改,并敦促业主迁移到茅家岭大市场去,然而近千余人的就业,关门停业影响到众多经业主的经济利益,加上市场产权划分众多、租赁合同不清等原因,迁移在大市场偏远,使得隐患整改引起经营户和业主的不理解,他们担心一旦市场整改将失去生活依赖,多年的心血将化为乌有,因此每当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整治行动时,市场的经营户和业主们就采取大规模上访、静坐等方式进行对抗,宝泽楼市场也象一块鸡肋,弃之不舍,捡之无味。
日德兴撤县设市
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乐安河中上游,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东接浙江省开化县,东南与玉山县、上饶县毗邻,南和横峰县、弋阳县相接,西接乐平市,北连婺源县。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1万。
德兴市辖1个街道、5个镇、6个乡:银城街道、泗洲镇、花桥镇、绕二镇、海口镇、新岗山镇、黄柏乡、万村乡、张村乡、皈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
德兴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德兴是历代银场,故又称“银城”。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市)。
2000年7月改为江西省直辖市,由上饶市代管。
日沙溪镇甲胺泄漏中毒事件
1991年9 月3日凌晨2时30分,由上海开往鹰潭的一辆装载2.4吨98%一甲胺的罐车途径江西上饶县沙溪镇时,司机和押运员违反化学毒品不得进入居民区的规定,将汽车驶入镇内。某居民在路旁堆放建筑材料使得路面狭窄。该车绕道左侧强行通过时,其槽罐进料口阀门被树枝撞坏,罐内液态一甲胺在10多分钟就全部喷出。顷刻间,街区毒气弥漫,波及22.9万平方米范围。当时气温为37℃,当夜整个镇停电,全镇共有居民900人。
在漆黑的夜晚,睡梦中的人们被一甲胺窒息性的臭气憋醒,纷纷夺门而出,奔走呼叫。当场有9人死亡。事故中心附近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此外,家禽、家畜死亡千余只。附近的树木、禾苗、蔬菜全部枯萎死亡。整个事故约有600人中毒,150人住院抢救,39人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事故使昔日繁荣的沙溪镇一片萧条。
日上饶举办首届服装艺术节
解放前上饶民间只有裁缝店,官方在河口有家被服厂,是补给军需用的。解放初期上饶成立了被服厂,但规模很小,生产棉花衣棉花帽工作衣之类产品,1958年大跃进后,上饶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位于信江路繁华地段的上饶被服厂,门口有个做宣传广告的玻璃厨窗,里面站着一男一女两个木偶模特,模特的眼睛安装了小电珠,晚上一闪一闪的,很逼真,这是早期的促销广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上饶服装业新厂老厂近百家,上饶市染织厂、毛纺厂、新日制衣厂、华恒、凤凰、奉信 、多艺
华多、飞鹅、金祥等数十家服装厂。当时金祥服装厂红火一时,中外合资的,厂址设在罗桥公路,厂车每天上下班接送,很让人们羡慕,产口出口内销,效益不错,工资待遇也不错,
日,上饶首届服装艺术节开幕,这天上饶人万人空巷,云集在沿河路、赣东北大道、信江路、抗建路、五三大道等路段观看游行队伍,仪仗队序列是:六个身穿旗袍的窈窕淑女手持服装艺术节旗帜开道,一排服装模特方阵随后,接着是军乐团殿后,随接着是少儿服装队,纺织、商业、外贸、轻工等八个企业系统的服装彩车,彩车装饰着五彩缤纷的造型,接着是上饶民间的花船灯,滚龙灯……这是文革后少有的歌舞升平的景象,以前只有文革前除夕过年的游灯、国庆大庆的游行才有这样热闹的情景。
而日在上饶市江南商贸城开幕的2008中国上饶(信州)首届服装艺术节应是第二届了。不过其规格比17年前更丰富了,有模特现场服装走秀,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介上饶,人气生财的目的是一样的。
1991年10月金山影剧院停映
金山影剧院是常青乡自建的影剧院,面向水南街,因背靠黄金山底,所以叫金山影剧院。那时水南街只有一家上饶县电影院在崭岭头,要看场电影要跑到河对面去,金山影剧院的建成改善了水南看电影难,金山影剧院的电影海报也会贴到市里有大街小巷,与北岸竟争电影市场。金山影剧院座位设施可与对岸的信江影剧院相妣美,而且二家建设的年代差不多,都建于1980年,但金山影剧院的票价要比河对面的电影院要便宜5分钱,有些斤斤计较的市民也就冲着占便宜光顾金山电影院,同时远离市区,环境幽静,有些唧唧我我的恋人也就冲着这种情调光顾金山电影院的。
自从电视机电脑的普及,上饶的电影院便徐徐谢幕。原因是票房价值低迷,演一场电影没有看客捧场,能维持下去吗?
1991年10月金山影剧院终于停映 ,但这幢房屋没有拆,但门面是看不见了,电影院或者改作他用不得而知,市场经济不相信孤零零,但金山影剧院记录了昔日的那段岁月。
1991年12月长塘大桥竣工
长塘位于体育中心一带,此地地势地洼,因过去有一口长方形的水塘而得名,现在又因此地有一个体育馆又叫体育馆路。60年代这里的确是体育场,上饶人叫东门外老广场,市里开大会一般都在这里进行,当时东门街是城中村,路是土路,道路狭窄,开起会来,大队人马常常造成堵塞,于是只好兵分两路,一路由万寿宫河堤,另一路由东门街,广场除了一个主席台别无其他设施,广场因绿荫太少,开会就得晒得满头大汗,开完大会则是空旷寂寞。那时犯人执行枪毙也在此进行,看枪毙人吸引了不少凑热闹的看客,当地百姓称此地野鬼甚多。
那时上饶城区信江河上只有信江桥和步行桥,浮桥也退役了,沟通两岸交通的桥梁太少,河对岸是东瓦窖东王庙,沿长塘桥南岸直通七里门上广公路,建长塘大桥对缓解信江上游过河难有着现实意义。
当时建长塘大桥遇到南岸桥墩河床深,浇灌混泥土围堰难度大,两桥头地势低的困难,建设者分段截流信江,在端午水到来之前浇灌好了桥墩,桥墩浮出水面后,桥拱桥面进度就相对更快了,性急的人们不等两岸桥头的护坡余土埴平,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尚未完工的长塘桥了,1991年12月长塘大桥竣工,人们放火炮相庆,长塘桥建成这对于3年后上饶市主办江西省第九届运动会起着城东连水南桥头堡的作用。
1991年12月开始“房改”,由单位公有产权改为私有房产权
民国时期的上饶民居以私宅居多,私宅临街建屋、沿巷造宅。临街建屋的民居木门土瓦小天井结构,沿巷造宅的民居则是独家独院木门土瓦大天井结构,这些老房子都有三五十年了。
上饶解放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宅除留一间给资本家居住外,其余的划归上饶房地产局所有,那时的房管局清水衙门,手下一堆破房产,手下的职工是石匠木匠,干的是修修补补的事情,租住户每月向房产局交租金,但租金不贵,每月仅几块钱,房屋破损坏了,房产局会派石匠来维修,一般都是屋漏为多,堵漏也叫拣漏,石匠踩在土瓦上咯咯作响,这些民居都是老房子,有的摇摇欲坠了,墙壁用根棍子支撑着,屋内的光线也不好,为改善采光条件,也有在适当的位置盖明瓦,明瓦就是玻璃瓦,明亮倒是明亮,就是雹子来了打个粉碎。
人们当然不满足住这样的土屋,所以参加了工作的居民,向往着单位的洋房子,那时企业是国营的,利润全额上交,然后打报告给财政局下拨建房资金,有些单位占地多,利润多,报告勤,房子就盖得多一些,房子盖得多,职工就有房住,都说厂长好。反之,有些同为国营单位,职工住房问题紧张。老实人总是吃亏,企业也一样,会叫的有奶吃。
能住上单位的房子称分房,房子是一项福利,能分到房子要硬件,工龄和资格,也要软件,巴结和人脉。能住上单位的公房什么都可以不管,房子坏了,后勤办公室的会来修,灯泡坏了有人换,水电不通有人修,你只要交几元钱房租的水费就可以了。
1991年12月开始“房改”,由单位公有房屋产权改为私有房屋产权,房改是渐近式的,开始是房权,单位占30%,个人占70%,房改价格根据该房的全市平均不变价,减除折旧年限和工龄补助后的净值,七扣八除,房改房一般都不会太贵,一套房子万把块钱就够了,职工承受得了,单位也巴不得甩了这个包袱。后来觉得这房屋半产权不痛不痒的,干脆再交几千元月钱卖断房产罢了,于是房改最后的结果是单位公有房屋产权变为私有房屋产权。房改对职工是实惠的,这是社会主义福利房的最后一班车。
但几年后的卖断工龄就不象卖断房产那么实惠了,也是万把块补偿,将你的社会主义员工的外衣剥去,让你到资本主义的海洋去畅游。叫下岗下海,不需讨论姓社姓资。
日 居民停止使用粮油票证
上饶是个上乘富饶之地,一般年份粮价波动还是平稳的,但遇灾年或兵荒就爆涨,比如抗战时期就有“斗米斤盐”之说,因旧时的计量用石、斗、升,法定计量1石=10斗,1斗=10升,上饶的斗偏小些,1斗=5升,故此上饶人称斗为“5升斗”。再比如民国1949年上饶将解放前夕,政局不稳,米价飞涨让人赶不上趟,同样的钱,早上可以买1斗米,到了晚上仅能买1升米,故此有“朝斗夜升”之说。
解放后上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居民凭粮油供应证买米,这个红本本叫吃商品粮,城乡结合部的汪家园、北门、庆丰寺、常青、茅家岭、畴口等菜农凭定销粮油供应证买米,这个绿本本叫吃定销粮。乡下农村的就凭工分和人口分派谷子,这个口粮叫吃农业粮。粮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是身份的象征,牛耕田马吃草,为了跳农门,农家子弟在奋斗.
上饶解放后办起了若干粮站,粮站是按居民分布点设立的,比如南门路粮站供应南门口、仓门街、中山中路一带的居民;金龙岗粮站供应四股头、东门街、普济巷一带的居民;太极宫粮站供应抗建路、八角塘一带的居民;大井头粮站供应灵山路、马王庙一带的居民;水南街粮站供应前进路、水南街一带的居民;道塘街粮站供应信江东路、沿河路一带的居民;车站街粮站供应下节街、解放西路一带的居民;铁路粮站供应铁路地区一带的居民;而最大的粮站是渡口粮站,专供机关单位,亦叫第八粮站。
这渡口粮站是供应机关单位的,也包括部队的口粮,故此库存和设施规模最大,库存分名别类有大米库、面粉库、面条库、杂粮库……设备有机米、除尘、运输车、装卸平台……部队的军车、机关的平车停靠在装卸台,粮工凭定量办公室核定的指标磅称、收银,大进大出。
那年月粮价不算贵,早米0.138元/斤,晚米0.142/斤,而且粮价一定几十年不变,还有若干附加票卷,什么:豆票、粉丝票、生粉票等等,反正与粮食有关的农产品都与粮食挂钩。当然粮食是有主粮和杂粮之分的,比如红薯就可以等量交换,10斤大米可以换购100斤红薯。节日的粮站十分热闹,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独特的民生景观。
掌管粮食指标的是定量办,一般小孩每月定量18斤,大人36斤,特殊工种45斤。那时油水少,肚子饿得荒,也有议价粮供应的,议价粮相对贵一些,工资不高的人们吃不起。定量指标也可以提取粮票,粮票有全国粮票、江西粮票、上饶工种粮票,面额高的有50斤,小的只有半两。那时购粮食及制品要粮票,比如一根油条5分钱半两粮票;一盘麻子果1角钱1两粮票;钱和粮票一样也不能少,而全国粮票用途最广,天南海北都通用。粮食流通还有个快捷的支拨手段,异地的粮食指标可以用支拨证的方式转移到上饶,当然这得经当地粮食局签证。
1992年以后,粮食开放经营,粮食计划供应的坚冰打破了,相应的粮食购销政策出台,1992年7月取消工种粮补贴;1992年9月居民停止使用粮油票证;1992年9月取消菜农统销粮供应……国营粮站完成其历史使命闭门谢客,个体私营米店应运而生。
1992年10月国泰商厦建成开业
国泰商厦位于繁华的抗建路和下节街交汇处,抗建路是纪念抗战建国纪念的老街道,也以东市和西市行政辖区的分界线,下节街是横贯老城区近4华里最长的老街。如今的铜钱地雕明示了此地的黄金地段,
文革时这里也是城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十字街头竖起了高大的毛主席塑像,他老人家目光远眺着信江河,周边是上饶的“西单墙”和“言论角”,大字报、传单、演讲、辩论沿抗建路信江路两侧铺开,下节街东端的五金厂铸造着一枚枚毛主席像章,人们交换像章、议论国事,近似于狂热。
1992年10月国泰商厦建成开业,这在当时的上饶是大手笔的,这写手叫吕美庆。
吕美庆是个传奇性有争议的人物:14岁的吕美庆辍学,想方设法进了一家沙厂,稚嫩的肩头开始挑起沉甸甸的泥沙;酷暑季节,吕美庆骑一辆自行车,驮着装满棒冰的箱子,从上饶市区骑到上饶县上泸镇、华坛山镇等地,早出晚归,叫卖棒冰,往返100余公里;岁末年终,吕美庆挑着重百余斤的设备和木炭,走街串户,为居民打爆米花; 从14岁到20岁,吕美庆做过小工,捡过破烂,当过石匠,做过木工,摆过锁摊,摆过书摊…… 丰富的经历磨练了吕美庆的意志,也培养了他日后成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1977年,20岁的吕美庆到上饶市副食品公司综合商店当营业员,从此便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4月,吕美庆带领13名职工,在原上饶市酱油厂下属濒临倒闭的4家集体商店的基础上,组建上饶市副食品公司经营部。当时,吕美庆仅有流动资金6000元,负债却有2万元。不到8个月时间,吕美庆便取得了令人惊讶的业绩。当年实现销售额400万元,纯利96万元。1992年,投资400万元建设的国泰商厦竣工开业。由集体企业自筹资金兴建商业大楼,在全省还是第一次;1998年,国泰商厦压缩购物经营场地,扩大餐饮、住宿,实现经营策略大转变; 2004年,国泰大酒店下属“信州宾馆”竣工开业。
1992年10月白鸥园市场开业
白鸥园是过去明朝宰相夏言的后花园,因曾有口水塘,且常有白鹭在此歇息,上饶人俗称此地为八角塘,不过白鸥园似乎更文雅些。八角塘是西市最热闹的集贸市场,上饶人俗称大菜厂,这菜场是露天的,菜农菜贩摆摊免场地费用,而室内固定的菜店菜铺是国营的,上饶市蔬菜公司经营蔬菜,付食品公司经营豆腐,食品公司卖肉……这些公家店铺设施都很简陋,木板门,水泥地,因是早市,大菜场一般下午就打烊。可早晨的景观是喧哗的,从太极宫弄口到破塘弄口,从新建街口到白鸥园旧址,粪箕排粪箕,扁担竖扁担,因菜农菜贩卖菜都是用上饶人常用的家具粪箕装菜的,一根扁担担两只粪箕,持一杆称便函是卖菜的全部家当,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嘈杂声一片。
1992年10月白鸥园市场开业,不再是单纯地卖菜了,经营服装、布匹、小百货、家具、床上用品、图书等商品。楼上还有儿童游乐园,楼下有女人街、好吃坊,因大门面对解放路,车马人流熙熙攘攘,好生热闹。白鸥园和宝泽楼都是市工商局主办创建的市场,都因地处闹市,年生意额超亿元,但相对而言,宝泽楼因违背生态自然规律在狭窄的河道上建市面临尴尬。
日上饶晚报创刊
上饶晚报位于西濠沿的西门口,曾有西门城墙,其最后的一块城砖是1980年为建仙乐斯和扩建赣东北大道连接信江桥而卸除,旧时此地叫王门郎,王门郎与西濠一街之隔,解放前是一条繁华的街市。在那深挖洞的1970年,此地是轻化局分派开挖的防空洞任务,报社的屋基正是防空洞口,至于防空洞是半拉子工程还是隐蔽工程,因属国防秘密不得而知,但这个简易的工棚却是与那最后一块城砖一齐在十年后消亡的。
日上饶晚报创刊,这是份平民化的报纸,因说上饶事,议本地情,为市民所青徕。报纸是晚报,当天的新闻下午或傍晚就可知晓,上饶晚报的报头字是报纸的眼睛,起初是用工工整整的黑体字,尽管套了红仍觉得生硬,后来摘撷鲁迅的手迹“上饶晚报”可鲁迅是绍兴人,与上饶似乎无什么瓜葛,报头字是底蕴十足,可毕竟是摘撷的。不过报纸发行是看的,有人看的报纸就是好报纸,试验了几次,邮递员送来一叠报纸:上饶晚报、江南都市报、上饶日报、人民日报,人们看阅的次序也是如此。
日上饶广播电视报创刊,这份杂志性的报纸是周报,是迎合广电家庭收视的,故用户为私家居多,上饶晚报私家订阅也不少,这说明,强行订阅象拉郎配丑女,强扭的瓜不甜。
0国道竣工通车
320国道起点上海,终点瑞丽,全程3695公里。在上饶城北外环而过,区内经沿途玉山、沙溪、灵溪、上饶、枫岭头、横峰、弋阳,320国道与浙赣铁路平行。
日梨温高速通车。于是国道、高速、铁路三驾平行的立体交通桶大地改善了上饶的交通。然而320国道上饶段因超重碾压,道路龟裂,破烂不堪,司机旅客怨声载道,日重修建320国道上饶-横峰段通车。
日上饶城区改造,320国道城区段改为北环路,2007年又改为三清山大道,并建设了一座号称上饶最宽的大桥,桥下便是火车的呼啸。
日上新钢厂破土动工
日,上饶方代表团去新余钢铁厂考察,洽淡与新余合资兴建(上饶和新余)上新钢厂,项目启动进行很得快,选址城北荒郊,计划投资亿元,银行贷款1100万元,日上新钢厂破土动工,日竣工试产,终因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先天不足,后继乏力,1996年被迫宣布停产关闭,巨额资金付诸东流,被上饶人戏称为“伤心”钢厂。
1993年5月灵溪、沙溪、秦峰、朝阳划归上饶市管辖
1993年5月灵溪、沙溪、秦峰、朝阳划归上饶市管辖,同时将罗桥和划归王家坝上饶市管辖,上饶市(信州区)和上饶县办理三乡一镇的移交手续。
如此,上饶城区人口面积扩大了,总人口达32万人,其中:东市8.7万人;西市7.1万人;茅家岭2.6万人;北门1.5万人,常青1.1万人;灵溪2.4万人;秦峰2.6万人;朝阳3.2万人;沙溪3.6万人.
1993年6月广场劳动大厦大钟开始报时
曾记否?上饶广场“劳动大厦”顶楼奏鸣的钟声,当太阳跃出地平线的时候,《东方红》的奏鸣曲响彻饶城上空;当午夜时分,“当,当,当。。。。”悠长的12响与市民道声晚安。久违的钟声,曾经奏响。。。。
上饶出于对提升城市品味的考虑,在位于黄金地段的广场,装置了电子大钟,这个大钟呈四面形,发出的钟声可以幅射东南西北,正点报时,风雨无阻。当初大钟闪亮登场的时候,老百姓有一个惊喜。
然而,常年忠于职守的大钟可能太疲惫了,日晒雨淋,一刻也没有停留,有一天她停摆了,钟声不再响起来,市民们仿佛缺了点什么,后来呵护了大钟,大钟又响起来。。。。周而复始地“停摆--修复--再停摆。。。”最后终天还是让大钟退休,劳动大厦上的大钟一时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再后来,觉得有点有碍观瞻,影响大家的审美疲劳,干脆将她拆除了,大钟成为饶城的昙花一现的历史。
饶城曾有过晨钟暮鼓的历史,上饶有一个地名叫“钟楼巷”,著名的天宁寺铜钟就安放于此,千百年来,寺内和尚早晚叩鸣,成为久远的历史籁音。还有一个地名叫“鼓楼巷”,面对信江埠头,如果来客漏夜登陆上饶,入正南门,就能听到雄浑的暮鼓声。可叹!时过境迁,“晨钟暮鼓”亦成为历史。
本地资讯点击排行
在线购房工具箱
最新求购信息
最新求租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div class="ft" id="apps_svy_opt_count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溪人才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