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爸爸为出嫁女儿梳头应该是男方梳头还是女方

荷叶3297片
宣传值18点
阅读:39600回复:0
黄冈婚嫁习俗:说媒,喝媒酒,过路,过礼,送鞋面布,上门,合八字,问礼,开年名,报日子,搬家具,迎亲,铺床,拜客,送梳头油,回门
发布于: 14:11
亲,登陆后可以享受到更多服务哦,吧。
如果还没有帐号,请加入我们吧!
托(说)媒 
   在鄂东北滠水河畔有一个叫进士港的垸子,也就是现在红安县华家河镇鄢家村。相传清末民初年间,该垸发生过这么一回事,垸里有一家比较穷的人家,孩子到了已成家的年龄,还没有定亲,家里穷得只有在大山里面无人要的几块小田,十五个田加起来还只有一斗半田,孩子的父母托媒人说媒,当女方问媒人男方有多少田时,能说会道的媒人说:“男方是书香之家,祖先之中有人中过进士,所以他们垸叫进士港,他家有多少田,具体数我不知道,只听说有十五个斗半。”
  女方一听,斗半就有十五个,一定是个富户人家。于是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让女儿嫁到进士港。这一个故事,只是说明媒人的重要,好的可以说坏,坏的可以说好。
  俗话说:“穷在大道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鄂东婚嫁中,一个人的婚嫁是从说媒开始的,如果一个家庭殷实富有,孩子未成年就有人上门提亲,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娃娃亲。一般穷人家孩子大了,还没有人上门提亲。于是孩子的父母就托人说媒。女方选择男方主要在两个方面:身体是否健康,长得是否俊俏和男方家庭是否富有,有多少田、有多少地。
  于是,能说会道的媒人是亲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过去,男女定亲不象现在谈恋爱,相互了解再结婚,那时男女的婚嫁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负责父母在为女儿定亲时,叫媒人把男孩带到某地看一下,看是否有明显缺陷。
  为了使说媒成功,有的媒人叫比较俊俏的男孩去代。我们村子有一个叫熊厚恩的,一表人材,他有一个外号叫“样子”。我以为是他长得俊俏,别人这么叫。后来才听说是媒人经常叫他去冒充定亲男孩。 & & & & & 喝媒酒(回信酒 准盅)
   & &
& & & &鄂东婚嫁中的喝媒酒(回信酒 准盅)就是请媒人吃饭喝酒。 & & & &它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酒为回信酒(就是能成的意思);第二次为准酒(表示正式定亲的意思)。
  喝媒酒是当地最高规格的酒席,媒人、中人、保人在当地称为三大贵人,而媒人是三大贵人之首。男方为了感谢媒人为自己的孩子说亲,平时都有酒有肉的招待,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说,而一旦亲事成功,就得喝媒酒。喝媒酒的材料除一般猪肉、羊肉、鸡肉等常见菜外,还要有山珍海味,媒人除了主媒之处,女方还要安排女方家庭中叔公、舅公当媒,同主媒一起为三媒。男方再把自己的亲戚接来一起作陪,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三媒六证。
  酒宴一般都是安排在中午,在冬天,家里一定要升上炭上,在夏天,主人还安排小童给媒人打扇,有的客人还安排给扇童赏钱。
  席面上客人坐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分官席和普席两种。主客二是平辈人用普席,相互对坐,主客是叔侄上下辈用官席,平排而坐;主客是爷孙辈一样用普席。官席上为首,普席左为首。官席和普席主要表现在桌上放菜不同,官席为丁字排放,主菜在上,普席为并平排放,主菜在半上方放。
  客人坐定后,首先上的是用餐具(汤匙、筷子)。下席坐的陪客先把餐具放在自己的面前,主客说:“不必太重礼”这样,陪客的人就按首席、次席由主至次往下一样一样放。
  遇上一个傲慢的主客不讲客套,那么只有等上了菜,陪客的人用筷子夹上菜再给客人,汤匙等上了汤之后,陪客的人用汤匙舀上汤再给客人。宴席规格分几道点,上了十几个菜后上一次汤,一次点心为一道点,然后撤席,重新放餐具,一切从头开始。到第二次汤,第二点心为二道点。一般为二道点、三道点。
  中间撤席的时间客人可以休息,上厕所,然后从新洗手洗脸再入席,两餐媒酒吃后,男女双方才正式结为亲家。 & & & & & & &取媒(过路)
  
& & & &在鄂东婚嫁中,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男方接吃媒酒的媒人到家吃饭,此餐酒宴叫取媒,就是让媒人通知女方,男方要送礼过去,男女两亲家正式起动(名曰过路)取媒的酒宴与喝媒酒差不多,取媒一般在年内。过了年,男方便务备上彩礼,有衣料、床单、肉、点心、糯米粑等,到女方拜年。
  女方随后回拜,两亲家也就正式来往。二月花照,男方父母再备上一份彩礼(衣物、果食)亲自到女方,开始要媳妇,女方父母根据情况将女儿许今年、明年或后年出嫁。男方作结婚准备开年庚、送日子。
  女方父母在许女结婚的当年,要将女孩的年庚生月写在一个红纸上给男方。男方请上先生选择黄道吉日,也就是结婚的日子,通知女方,此帖用红纸,先写百年和好,秦晋通婚,乾造××年××月××日××时,坤造××年××月××日××时,择××年××月××日××时,这样,男女双方按先择定的日子为自己的儿女结婚作准备,女方主要准备的嫁妆有:家具、床上用品等。 & & &“起媒”酒宴通常安排吃午餐,视午餐为正餐,自古就有明媒正娶、无媒不婚之说,媒人在鄂东的婚嫁、习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起媒宴中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头等客人。而宴中的头等客人是新郎的大舅舅,如果舅舅特别是大舅舅不至,酒宴都将无法开始。酒宴中舅舅和其它客人的尊贵程度是通过座次体现出来的。 & & & 酒宴座次相当讲究,以后墙为上首,设为“上桌”,舅舅等亲戚按位入席。 & & & 上右为“横头位”,也称“上横头”,辈分最高者的座位,同辈中以外公为先(是外公,而不是爷爷,因为以外为客。且是男方的,以下皆是)。 & & & 上左为“国老位”,仅次于外公的长辈的座位。 & & & 右上为“头位”,大舅舅的特定座位,因辈分关系,虽在“横头位”、“国老位”之下,却是酒桌上的主角。 & & & 左上为“陪位”,二舅舅的座位,若无二舅舅,可请姑父、姨父入座(伯父其次考虑,也是因为以外为客)。 & & & 右下为“吃水头”,顺着逆时针的方向,从此位开始斟酒,故有“水头”之说,此座位的客人应是能饮之人。 & & & 左下为“副陪位”,可请姑父、姨父入(如今绝大多数是圆桌,人数超过八人,可在此加座位)。 & & & 下右为“斟酒位”,需斟酒接菜。 & & & 下左为“奴才位”,或称“陪酒位”,虽叫法有点难听,却是贵宾的座位。 & & & 这是八仙桌的坐法,圆桌座次也大体如此。“上桌”都为男性,源于传统风俗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酒宴开始不久,新郎要依次向长辈叩拜,接受襄钱(红包)。讲究习俗的主人家要上盘猪肝,意味请客人下酒,接着,新娘要向长辈“端茶”(即敬茶,也可向同辈端茶),但是根据旧俗新娘需降一辈,要跟着未来的儿子使唤称呼,称新郎的舅舅为舅公,新郎的表哥为表伯。幸好现在并非那么严格,也有采用现代叫法的,只是在如此正规的场合才严格点。如今不向同辈、朋友端茶也是容易理解的,即省了一些繁缛礼节,又可避免这种称呼尴尬,只是对待朋友和朋友、同辈和同辈之间要一视同仁,以求和谐,不可随意起头,而不收尾。“上桌”要最后离席,大抵起到压镇压轴的作用,突出其重要性。 & & & 按俗,女方只有送婚的“姊妹”陪同,亲戚乃至家人不会参加婚礼,有点“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感觉,不能同乐的背后,肯定有更多的冷清,落后的礼节,新时代已不拘于此了。 & & 过礼(打小脚) & & & & & & & & & & & & & & & & & 鄂东婚嫁中的 过礼(打小脚),也 叫行礼、送彩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这一个过程叫换帖,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 & & &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 旧时在换帖时,女方按与媒人事先商订好的彩礼数,开列彩礼清单和行礼日期。清代后期,一般人家索要彩礼为普通银十六两、二十四两、三十六两不等。清末民初,一份彩礼24两白银,穷家24个银元,民国中期改行货币,一份礼240元,除彩礼之外,礼单上还开列有各种衣物、首饰和日用化妆品。行礼一般有三个过程,即叫行“三程礼”。
& & & “头程礼”:除送一部分彩礼外,还要送四色礼,有耳环、戎指、手镯、银项圈等;亦有衣料、丝线、银元、鞋袜等。头程礼一般是在换帖时行礼。
& & & “二程礼”:除送下余彩礼外,男方要抬食摞送蒸食、油炸食、银器和衣物穿戴。衣物、衣帽、鞋袜皆为4—6套须是双数,意指成双成对。
& & & “三程礼”:比较简单,一般棉花十斤意为沾亲、丝线一束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镜子一面取意心明如镜、光明磊落之意。三程礼行完之后,便可商订完婚日期。 & & & &解放后,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 & & 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 & & 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 & & 但是,过礼是少不了的,彩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是:1,钱有6600元,8800元,10001元(万里挑一);2、车分轿车,家用三轮,摩托等;3、烟六条以上,必须为双数;4、酒以箱计算,必须为双数;5、肉以猪肉为主;6、鱼(以鲤鱼为主,个头不能太小);八条以上,双数;7、点心、糖果等;8、其它......
送鞋面布 & & & & & & & & & & & & & &送鞋面布和誊鞋样是一起走的。在鄂东北部的红安县境内,姑娘到婆家把鞋样誊去之后,婆家男方这一边有一个程序要走,就是送鞋面布。 & & & 顾名思义,鞋面布即是做鞋的布料,还包括针线之类。当然,根据家庭情况,男方家庭殷实的,还要准备一些其他礼物,如鱼啊肉之类的菜,来人待客的糖果点心等。家庭差点的,也要在把布料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另外带点其他待客的糖果点心。送鞋面布一般由未来新郎的兄弟或姊妹送。 & & & 鞋面布送到后,未来的新娘开始动手做未来婆家家庭成员的布鞋了。先是把布料裁剪成一块一块的用小麦粉子调成的浆糊,把布料一层一层地粘贴,有粘三层的,有粘五层的。再把粘叠好的布料进行摊晒。等叫做布壳的布料晒干后,从门板或木板上揭下来,卷成筒。然后把誊过来的鞋样,粘在布壳上,照葫芦画瓢,裁剪成鞋底模型,一层层叠起来,就成了鞋底。接下来,就是纳鞋底了,通过千针万线,日日夜的劳作,鞋底纳好后。用各色布料做好鞋旁。就可以把鞋底和鞋旁连在一起了,一双新布鞋算是做成。 & & & &做鞋的过程,看似简单,但也不易。聪明的,一见如故的,平时做得多的,就难不到。笨拙的,娇生贯养的,针线活不粘边的,就得请人边帮忙边教了。对于那些苕货、痴呆的,家里只有请人全代劳了。 & & & 听老人讲,我们垸有家富人养了个呆子女,出嫁那年,面对婆家送来的鞋面布,是一筹莫展,更不说动手了,家里人只好请几个人到家里,管吃管喝管工钱地做鞋。 & & & 如今不同了,说是送鞋面布,只作为一个过场,十有八九送些吃的喝的去,再给一些钱。有很多地方干脆就不提了。
上门(誊鞋样) & & & & & & & & & &
& & & &鄂东婚嫁之中,男女确定结婚的当年,女方为了出嫁时风风光光,需要做相当多的准备工作,誊鞋样就是其中之一。 & & & 女方到男方家去,把一家所有成员的鞋样子,全部誊过去,再按照鞋样子的大小,给全家每人做一双鞋,一是个见面礼,二显示能干。 & & & 誊鞋样就是按鞋底的大小画在纸上,女方再拿画的纸样,回家纳鞋底,做新鞋。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程序过场呢?传说很久以前,在红安北部大山中,有家大富人家的儿子和山外一家秀才的女儿订了亲,但大富人家只是听媒人说过未来的儿媳如何如的通情达理,通晓经书,如何如何的心灵手巧,家务事,针线活,是样样精通,如何如何的美貌。可是否真实,他心里没底,就想看看未来的媳妇,试试未来媳妇的本事。他就找来媒人,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媒人说我去女方家商量商量,看行得通不。 & & & &媒人到女方家后,对女孩说,你未来的公公想看看你的手艺,试试你的孝心。这好办,你明天就带我去他家,一来看看他家到底怎么个富有法,再把他家所有人的鞋样誊来,给他们家的人一人做一双,一来作为见面礼,二来不让他家小看。尽管女孩的父亲不乐意,但在媒人和女儿一来一往的劝说下,最后一挫牙,开了女孩未出嫁前不能上婆家门的天河。 & & & 女孩去后,很大方地把全家人的样全部誊回家,并在结婚出房门那天,把做好的鞋赠送给全家人,博得了家人的信任和好感。自那以后,姑娘到婆家誊鞋样的风俗就开始流行并流传下来了。 & & & 现在不同了,大部分姑娘从学校一出来,不是参加了工作,就是出外打工。针线活基本不粘边,更谈不上纳鞋底,做\布鞋了。讲老一套的,去婆家把家人的鞋码子问一下,或是打个电话把鞋码子要过来,再上商店商场把全家人的鞋买回,要么是布鞋,要么是运动鞋,要么是皮鞋,,一人一双。
合八字
   & & & & & & & & & & & & & &鄂东婚嫁中,在婚配对象的选择上,男女双方父母(或家长)有一方看中对方,便可央媒试问,并通过媒人传话和亲友暗访,互相打听,了解情况。女方要向男方问其人品、年龄、兄弟几人、家产过活、父母为人等全部家庭状况;男方要向女方问其容貌俊丑、黑白胖瘦、“金莲”大小、针线茶饭、品行优劣、父母家庭等状况。俗语说“择妻只看一人,择婿要看全家”,因而,女方对男方家境的了解更为细致和苛求。
  以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之后,还有关键的一条,就是查年庚、合“八字”,看“大相”合不合。如果“大相”不合,就是婚姻的大忌,其他条件再好,男女也不能婚配。所谓“大相”合与不合,就是按十二生肖,看男女的属相是否相冲相克,当地流传着一首《大相歌》:
  鼠羊一旦休,白马犯青牛,
  虎蛇如刀绞,龙兔泪长流,
  金鸡怕玉犬,猴猪不到头。
  认为只有“大相”相合相宜才有合婚的基础,怎样算相宜相合,有首民谣说:
  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
  黑鼠黄牛两头旺,龙鸡相配更久长,
  婚配难得蛇盘兔,家中必定年年富。
  过去,人们讲究“八字”合婚,那么,“八字”和“生辰八字”是什么?这与我国传统历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4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 & &“八字”又可分为4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古时,有一套详细的推算四柱的方法。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12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就由“生辰八字”可以知道人的属相,由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断定婚姻的成与不成。《大相歌》中所说的两个属相相冲相克的男女是不能结婚的,认为结婚后患无穷。
  当地人合婚,还有根据十二生肖推定“败月”的习俗。生在“败月”的谓之“明败子”,怀在“败月”的谓之“血败子”,民间流传的《败子歌》说:
  正蛇二鼠三牛头,四兔五猴六狗头,
  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鸡儿架上愁,
  十一月虎儿满山游,十二月老龙不抬头。
  就是说这些动物在这些月份都处于败势,因而称为“败月”。由此按属相推及到人的出生及怀孕月份。例如:属蛇的人生于正月就是“明败子”,怀于正月就是“血败子”;属猪的人生于七月就是“明败子”,怀于上年七月就是“血败子”。民间认为“血败子”比“明败子”危害更大。俗语说“男败丈人三十九,女败婆家无尽休”,人们为了趋吉避凶,合婚时如果打听到对方是“败子”,就婉言谢绝,避而不谈,遇上再好的对象,都只得忍痛割爱了。所以一些细心的人孩子生在或怀在所谓的“败月”里,早就改了月份,不让人知,以免婚嫁时的麻烦。
  “八字”合婚除属相外,还涉及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古人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五行有关,或是木命,或是金命……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合婚时的男女命相,宜相生,忌相克。
  “八字”合婚的原则,古代“命书”曾概括为:“男家择妇,八字贵看夫子二星,……女家择夫,八字贵得中和之气。”体现了明显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即合婚多为男方挑剔女方,看女方“八字”要看其夫星和子星,夫星与子星不得破损,否则不吉;男方“八字”,则只求五行中和,不偏不倚。“八字”合婚,是当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婚姻礼俗,也是迷信色彩最为浓厚的礼俗。它用神秘虚幻的“天意”否定了人力可察的实事,使得许多本该美满幸福的姻缘,只因其中一方“生不逢时”而各奔东西,害得有情人难成眷属。在今天看来,“八字”合婚除了能显示古人对于婚姻的郑重态度外,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成为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一大障碍。当然在旧时,根本没有男女自由接触的机会。双方父母对未来的女婿和儿媳也难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也只好把宝押在这玄虚的“八字”之上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婚配观念往往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选择婚配对象的“热点”。旧社会当地民间择婿说什么“有女不嫁当兵的”,怕命丧疆场,成了寡妇;“有女不嫁经商的”,怕喜新厌旧中途抛闪。所以,也就成了人们择婿嫁女的一忌。解放后多年来,人们的婚配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上世纪中晚期有这样一说: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富翁。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或多或少反映了一种倾向。
  从当地婚俗事实上看,通媒提亲,互相了解,仅是意向性的,这个过程大都是背靠背地打听,很少面对面地交谈,能行再说,不行拉倒,互不干扰,各不欠情。
  当媒人的都懂得“实话实说难以成媒”这一窍门,就扬长避短地这头瞒一点,那头哄一点,竭力撮合。只要双方父母认为男女“八字”相合,门第相当,才貌般配,年龄相仿,对方异姓或同姓不同宗,并同意结亲,这就奠定了合婚的基础,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程序了。
  问礼 & & & & & & & & & & & & & & & 在鄂东北部,问礼是结婚前的一个程序。即:在结婚前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内,男方当家主事的人,要么是新郎的父亲,要么是新郎的伯父或叔父。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新娘家寻问,结婚那天,男方要带多少礼到女方,除了大礼外,有多少小礼,多少拜年礼。
& & & 大礼一般只有一个,就是带给岳父岳母的礼物,礼物有:二十斤以上的猪膀,十斤以上的羊腿,五斤以上一条的对子鱼,加上其它糖果点心。小礼是指要带给长期走的亲戚的礼物,即新娘家亲房叔伯兄弟姊妹。小礼是:五斤以上的猪肉一块,另加糖果点心。拜年礼是指不长期走,只是过年时上门拜年带的一份礼物。拜年礼是:二斤以上的猪肉一块,另加一斤红糖。问礼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明白的有文化的人一问就清楚,没有文化的糊涂人,往往就搞糊了。
& & & 听垸下老人讲,过去有家儿子完婚,忠厚的父亲上女方亲家问礼,由于没读过书,加之人又不灵巧,就把三家的小礼听成三家拜年礼。结果,正月初四,他儿子也就是新女婿到女方拜年时,应该吃小礼而搞成吃拜年礼的三家,请新女婿吃饭后,就没有再去男方家回拜,导致新娘嫡亲三兄弟没相往来,成为当地一个尴尬笑话。当然,在媒人的调解下,尽管让两方言和,恢复了亲戚关系,但至今成为人们的笑柄。
& & & 如今,无论是按传统式的结婚,还是新式结婚,问礼打礼这个环节还是没变,只是礼物发生了变化,有的用高级点心,名牌酒,或是品牌穿戴用品。
& & & 我房下的一个在武汉工作的弟弟,去年结婚时,采取了新式结婚法,喜事日子定在十月一日,这之前,他父亲也就是我叔父,去亲家问礼时,就是按弟弟小两口商量的意见,给要走的亲戚打的礼是好烟好酒,既没用肉也没用红糖。 开年名
& & & 开年名在鄂东婚嫁中,是指女方答应把姑娘嫁给男方后,男方去女方家开女方的生辰八字,再通过男女的生辰八字确定结婚的吉日良辰。
& 开年名也是有讲究的,在红安县一般由男方的家长去,或是做父亲的,或是当母亲的,依次往下排。开年名那天,男方家请来媒人作陪,一起去女方家。
& & & 去开年名当然不能空手,要准备一些吃的,待客的东西。媒人陪同男方当家的一起去之后,女方家好酒好菜招待后,性格耿直的女方家长,会让男方把女儿的年名当天带回去,弯弯转转的女方家长却不会马上开出女儿年名的,说过几天再让媒人送过去。这时男方家长或是高兴而归,或是扫兴出门。
& & & 奶奶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过去,当地有家大财主,和一个书香之家的才女定婚,并答复当年可以完婚,大财主自持富有,摆阔摆势。在开年名的时候,自己不到场,让媒人去代开年名。媒人去后,很快赶回来,年名没开来,倒是带回来一张字条,只有一个字:礼。财主想,一定是嫌礼物带少了,就备了厚礼,让媒人再去,媒人回来后,还是带回一个字条:无礼。大财主就问,女方说什么话没有?就是问了一下你身体可好,是不是正忙财?大财主这才联想到礼就是无礼的意思,就再备好礼物,在媒人的陪同下,亲自上门。女方当家的却出门了,留下一个字条:有礼。大财主只好转身回家。再一日,又备厚礼上门,女方主人才接待了大财主,好酒好菜招待大财主后,才开出了女儿的年名。吃过苦头的大财主自那以后,再也不敢小看亲家的人了。
& & & 男方把女方的年名开回去后,就请来懂阴阳八卦的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年庚生月进行分析配伍,找出最好的结婚吉日。如今的青年结婚,特别是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在城市安了家的,大部分就减省了开年名,看日子的环节,他们男女双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国家法定假日,就可结婚。
& & & 我一个同学在县城工作,谈的一个朋友也在县城工作,结婚那年,他父亲要他按过去的程序结婚,他不可,说到什么时候了,还讲老老一套。他父亲说只有通过开年名才能看准结婚吉利日子,不然,心里就不踏实。他说,我们商量“十一国庆节”作为结婚的日子,还不吉祥吗?他父亲看儿子坚持自己的观点,只好作罢。现在我的那个同学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再提起开年名定日子一事时,同学的父亲感慨地说,国家法定的日子真是吉祥啊! & & & & & & & & & &报日子 & & & & & & & & & & & & & & & & & & 报日子在鄂东婚嫁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指男方把结婚的日子告诉女方家,称之为报日子。
& & & 走这个程序不是随便说了就了事的,也不是任何人带个信告诉女方就行的。完成这个任务的是媒人。
& & & 父亲过去做过媒人,他回忆给本垸二秃做媒人时,报日子的情形:二秃结婚的日子定下来后,二秃的父亲把我父亲请去,一酒一席招待之后,告诉我父亲,二秃结婚的日子定下来了,问父亲什么时候告诉女方。父亲就根据女方家庭和所在地的风俗,告诉二秃的父亲准备报日子的礼物,也就是烟啊酒啊糖果之类的东西,还叫二秃家把先生请到家,把结婚的日子以公历和农历两种方式,写在红纸上,折叠好,放进依然用红纸做好的信封内。等二秃家把要准备好的事办好后,父亲才确定了一个吉利日,穿戴得干干净净、讲讲究究的,把礼物挑上,前往女方家。到女方家后,同样受到一酒一席的接待。吃饭过程中,女方还要请垸子里德高望重的人陪同,把做媒人的父亲当贵客待。饭后,父亲再把贴身的写有结婚日子的信拿出来,亲手交给女方家长,并按信中写的,当面重复一遍,一直到女方家长点头应声,做媒人的父亲才放心满意地出门回来,直接折回到二秃家,把去报日子的情况进行反馈。再说女方家里,等到我父亲走后,垸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就都上女方家恭喜恭贺。女方家就把男方家报日子带的糖果、香烟和点心,拿出来招待客人。
& & & 如今,报日子简单多了。媒人可以像我父亲那样去日子,也可以通过挂号信邮寄,还可以打个电话说一说,只要把结婚的日子告诉女方就行,但前提是,要保证女方家对报日子的形式和礼节没有意见。还有一种情形,结婚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这样定的日子,就不需要报日子这个程序了。比如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他们结婚的日子不光自己定,很多人还喜欢定在法定的节假日之中,或是元旦,或是“五一”,或是“八一”,或是“十一”……日子由他们共同商定之后,再各自告诉自己的家人。男女青年自己定结婚日子,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般情况下,男方得尊重女方,以女方的想法为主。也有根据双方工作性质和时间来定的,像法定的节假日,既有特殊意义,又有纪念意义。是现在青年男女首选的结婚日子。 搬家具
& & & 鄂东结婚喜事中,家具大都是女方准备,也是主要嫁妆。在新娘未启程之前,先要把家具和嫁妆先抬到男方家去,叫搬家具。
& & & 家具的多少,可以衡量女方家的穷富贵贱。大户人家的闺秀出嫁,家具一般在二十八抬以上,一抬二人,搬家具的人就在五六十人之上。家具主要有六至八尺长的柜台、柜子,用于装载粮食。有四尺长三尺高的柜子,用于装载八铺八盖的被子。有用于放置衣服、布匹的箱子。还有梳装台、洗脸台、火盆架、桌子、椅子等等,小到鞋架,大到棺木。一般的家庭闺女出嫁,也有十抬八抬的家具。搬家具一般在结婚正日子的头一天,也有在正日子的当天。
& & & 小时候,我参加搬过几次家具。一次是叔父娶婶娘。作为搬家具的成员,我当时只有七岁。搬家具那天清晨,我正睡得喷喷香的时候,父亲把我喊醒,说是起来过早,吃早点,再和房下族中人一起,去给叔父搬家具。那是冬月二十六的寒冬。我被父亲哄起并带到火塘边时,围绕火塘烤火的搬家具的人,已经滋滋地吃着面条,我吃不进,喝了点水,就和大家出发了。
& & & &一路上,大家摸着黑,有说有笑地赶到新娘家时,天才麻麻亮。大家悄悄地把抬家具的抬扛放在已经搬到家门口的家具旁,才进门喝水,又是过早吃早点。走了半夜路的我,在饥饿中捧起碗面,才吃几口,一伙的就有人出了了门。后来才知道,抢先出门的,是为了拣轻点的家具抬。等我放下碗筷出门时,大家已经把家具绑好了。领头的把一个洗脸架,系在我身上,叫我打头走。我刚一动身,后面的鞭炮就响了。呼呼啦啦的,大家抬起家具就奔起来。一连串动作,大家都紧紧张张的。出了村,过了坳,大家才放下家具,重新系绑,直到稳稳妥妥,才慢吞吞往前走。
& & & 累得气喘不顺的我,好奇地问领头人,为么急匆匆的?领头人说:不赶紧系绑好家具,新娘家鞭炮一响,你用手捧也要把家具弄出垸,不然,就落人笑,就说明你搬家具的没水准。说话的当儿,我被路上的一个石头咬了下脚,人就到下去,洗脸架上的镜子就摔破了。领头的赶紧捂住我的嘴,叫我不要声张。路过一家商店时,买了一个新镜子重新按上,这才舒了口气。后来我才知道,搬家具不能损坏东西,特别是镜子类的东西,如果损坏了,就不吉利。
& & & &过去搬家具,不论远近,不论轻重,不论多少,靠人用死力。现在不同了,有的是男方置家具,家具根本不用抬,女方只要置些简单的嫁妆带过去,就可以了。如果是女方置家具,稍微远一点的,就请车子搬。 & & & & & & & 迎亲
& & &鄂东婚嫁中的迎亲,就是新郎这一边派人去迎接新娘。听奶奶讲:她在妯娌之中排行老大,加之读过书,受过书香熏陶,有礼有节,在本家房族的中,很受人敬重。她一生之中,只要是家族中有人结婚办喜事,她就是牵娘(伴娘),迎亲必到。
& & & 她告诉我,迎亲有很多规矩,去迎亲的人先得是牵娘,牵娘一般是两个,或四个,如果送亲的是两个,迎亲的就是两人;如果送亲的是四人,迎亲就是四人。不能是单数,不能是外房族的人。
& & & 迎亲那天,迎亲的人早早起来,穿戴要讲讲究究,干干净净。一行人简简单单吃完早饭,就步行出发,二赶到半路,恭侯送亲的。等送新娘的送亲一行人来后,迎亲的礼彬彬地把带来的茶水、点心、水果拿出来,度地而坐。让送亲的人吃点,喝点,歇歇脚之后,再在前面带路,把送亲的和新娘引回家。歇脚过程实质上是迎亲人和送亲人的一个认识过程,认真,过细的迎亲人,会准确无误地将送亲人和新娘接回家。马马虎虎的迎亲人,很有可能迎错了人。因大多数人相互之间不认识。
& & & 这里有个笑话:大岗村有两对同名同姓的青年完婚,新娘又都是同一方三向的。村东头一家迎亲的先赶到半路恭侯,等了半天,看到几个送亲的人过来了,就高兴兴地迎上去,问:你是到大岗村大柱家的吗?是啊。那好,我们是来给大柱迎亲的……结果呢?聪明的读者,你一定会说:迎错了人。不错,结果是,东头一家把西头一家的新娘接回了家。事后,为了避免迎接错了人,这个村就规定,迎亲人必须把媒婆带上。因为,媒婆不可能不认识新娘。至今,大岗村迎亲队伍之中,总有媒婆呼前唤后的身影。
& & & 和其它地方四不同的是,鄂东北部的迎亲队伍之中,没有男人。直到女人把新娘引到家门口,男人们才现身,他们或是乐队迎接,或是鞭炮齐鸣。把新娘奉上了天,迎亲的和送亲的也跟着占光。
& & & &现在不同了,迎亲的人直接坐车到新娘家,把新娘和送亲的带上,往回拖。一般的家庭,租请一辆或两辆轿车。经济富裕的,有权有势的,请上十辆八辆的,浩浩荡荡,把新娘往回运。大屋江家有一个体老板接儿媳,自己家里的小车不计,光在外请用的小车,五就有十八辆,无论是送亲的,还是迎亲的,一人坐一辆,车到家后,硬是把一个小小垸子塞满了。
铺床 & & & & & & & & & & &“铺床铺床哦,儿孙满堂啊!”
&& & “是啊!”
&& & “这头一按哟,生的儿女像金童玉女哦!”
&& & “是啊!”
&& & “那头一按哟,夫妻恩恩爱爱共白头哦!”
&& & “是啊!”……两个嫂子边铺床,边喜气洋洋地唱铺床歌,旁边围着的一群孩子就欢欢喜喜接腔。
& & & 新郎新娘洞房花烛夜头天天晚上,有个婚礼程序,叫铺床。就是由迎接新娘的牵娘,给新郎新娘铺床。此举,意在家族亲人为新婚夫妇创设一个美满、平安、幸福的环境。
& & & 铺床过程中,先铺上稻草,预示五谷丰登;再在床头稻草上面放些萝卜、南瓜类瓜果,预示多子多福;再在稻草上铺上一层层二棉被、被褥等床垫,预示殷实丰厚;然后是绫、缧、绸、缎类的铺盖,预示荣华富贵。
& & & 每铺一层东西,就要说一些吉利话,用一些祝福词。过去大都是围绕多子多福说开去,如:喜气洋洋进洞房,今日来铺象牙床,一铺天长地久,二铺金玉满堂,三铺三圆结地早,四铺龙\凤配成双,五铺五子登科提金榜,六铺六合同君床,七铺夫妻同到老,八铺公婆大人福寿长九铺荣华富贵,十铺象牙床。象牙床上铺棉被,棉被里面卧鸳鸯,两头摆下荷叶枕,中间三一对好凤凰,凤凰口吐七个字,冠元榜眼探花郎,今夜牙床铺得长,五男二女在身旁……
&& & &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铺床歌有了新的变化,流传较广的是:一进洞房喜洋洋,我们来铺席梦丝床,一头摆两真空枕,床尾架着按摩棒。床头搁置电脑本,床尾挂着电视屏。夫妻恩爱同床睡,共谋发展并肩飞。孝敬长辈是美德,代代相传传万代。遵纪守法要牢记,勤俭持家助生气。少生优育要做到,新风新尚往前超……
&& & & 床铺完后,铺床的牵娘还要在新铺的床四上陪新娘睡一夜。原因是,新娘是喜事日头天到,只有正喜事日,新郎新娘拜了天地,才能享受洞房花烛夜。过去,新娘新郎都按风俗习惯和规矩来。现在不同了,只要新娘到了,铺床的这天晚上,十有八九的新郎官,会大大方方地把牵娘挤走,提前享受洞房花烛夜。其实,知趣的牵娘也不屑新郎“挤”的,只要在新郎手里笑到一个红包,就会主动让床的。
& & & 小时候,听说远房的一个小叔子拜堂的头天晚上,想挤走牵娘,提前和新娘圆房。结果,牵五娘任小叔子磨破了嘴,硬说不行,小叔子只好花了些钱,牵娘才笑着开了“绿灯”。 & & & & & & & 拜客
  
   &鄂东北地区,管新婚之中的新娘叫新大姐。新婚后的第三天,是新大姐出房门的日子。
   这一天,按照习俗,新大姐要到村子的家家户户上门看看,讲个礼,问声好,认识乡亲。通过这个程序,彼此认识一下,从长辈到晚辈,拜访拜访,得到乡邻垸下人的认可,才算正式融入大家族,成为大家心里认可的一员。
   拜客是有讲究的:先外外族的,再长辈,再平辈,后晚辈。由娌引路,每到一家,先跪拜。主人家把新大姐拉起来后,再说一些“请以后关照,照应。”、“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做的,直接喊我,可莫存心哦……”之类的客套话。
   在拜客中,垸子里的年轻人就纠前缠后,撵着给新大姐脸上抹红。抹红的人越多,红抹的越多;越说明新大姐家庭成员在垸子里的人缘好;越说明垸子里的人喜欢、欢迎新大姐。如果新大姐拜客那天,没有人或抹红的人少,就说明新大姐婆家人缘差,人情淡,不光家里人脸上无光,新大姐也无颜,无意思。这样,为使拜客风光排场,新大姐家庭成员事先就要作好准备。人缘好的,给垸子里的年轻人打一个招呼就行;人缘不好的家,就得请客吃饭了。
   听老人讲:抹红的红也有讲究,上好的红是胭脂,差点的是染料,还有闹恶作剧的一种红,就是油漆。过去,垸子里有家大财主,为人奸狡巨猾,乡亲对他家都不喜欢。有一年,财主家结儿媳妇,为让拜客那天热闹排场一些,财主请了一张桌的人,要求把红抹好抹足。不料,请的人有一半没到席,财主就把做的菜撤了一半。来的人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就在抹红时,用上了油漆。结果,新大姐抹了油漆的脸,几天都洗不干净,最后,脸上死了几层皮。
   这就是婚嫁之中的拜客,在婚嫁的曲序之中,像一架称人缘人气的天平,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去年,我房下的弟弟结婚,夫妻二人都是名牌大学生出身,在深圳一家外企供职。为尊重当地习俗,在家乡完成的婚礼。拜客时,连垸中最高辈派的老爷爷都参加了抹红队伍。并乐呵呵地“我有生之年,能够给一个大学生新大姐抹红,值得…………” 送梳头油
   &相传在很久以前,鄂东北大山里头,一个大寨主家里,有个千金小姐,乖巧孝顺,知书达礼。是寨主的掌上珠,心头肉。
   这一年,千金小姐出阁到山外镇子一家大富人家做了夫人。小姐走后的第三天,大寨就想女儿了,她是他一手抚大,并看着他长大的,十八年形影不离。一但离开,像割去了心头一块肉样地难过,难受。就想去看看自己的骨肉,可是,女儿刚出嫁才三天,脚跟还没站稳,做父亲的,怎么好去给生亲戚添麻烦呢?
  正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小姐的丫环来了,说小姐梳头的油忘记带,又不好意思用二婆家的,就叫她来拿。大寨主一喜,感觉机会来了。就吩咐家人备了上好的梳头油,还做了不少点心。一挑子担上,借送梳头油去看女儿。
  后来,穷家小户看大寨主这样做,就都学跟,时间长了,跟的家多了,就成了固定的风俗。
  对了,大家要问什么叫梳头油,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过去,山里女人的头脏了,大都是取皂夹或稻草烧成的灰,再用浸泡过滤后的水洗。洗涤过的头发干后,梳不顺,就用食用油抹在头发上,起滋润固定作用。因而,用于润滑固定头发的油就叫梳头油。这种油也就成了姑娘出嫁,作为化妆品的必备之物。
  如今不同了,姑娘出嫁的梳头油全部改成了化妆品。有洗头的,有润发的,还有固发的,一应具全。
  过去,送梳头油的要么是出嫁姑娘的父亲,要么是亲哥哥,要么是亲弟弟,一句话,从出嫁姑娘最亲的男子往下排。
  回门
   明天是菊花回门的日子,公公和婆婆商量,准备儿媳回娘家的礼物。
  要搞像样点,公公说。
  你说了算数啊!婆婆回应。
  公公就把柱子叫拢来,叫儿子拿纸笔,他说一样叫柱子记一笔,说完后就让柱子去办理。柱子按父亲说的,上街,割了肉,打了酒,买了点心,还买了糖果……
  晚上,儿子把菊花反复地爱了几回,菊花笑柱子谗。柱子笑着说,你一走就是半个月上个月的,我多难煮呢。
  傻哦,回门的日子里,过去不兴抽身,现在不同了啊,你要好想我,打个电话说有事,我不就可以回来过一夜吗。
  嗯,还是我老婆想的周全。
  第二天,菊花在小姑(丈夫的妹妹)的陪同下,回到了娘家。一时间,全垸的老老少少都来了,都来迎接垸下的姑娘。于是,穿得讲讲的菊花,还有一脸喜气的父母,以及新郎官柱子,就笑脸相迎,散烟的散烟,泡茶的泡茶,端点心的端点心。热热心心地侍侯客人。
   直到客人走后,娘家人再带着新姑爷和菊花,提上礼物,到亲房叔伯的家走一走,坐一坐,问声好,聊聊天。作为回门姑娘的一种礼节。中午,一大家人围一桌,高高兴兴吃一餐之后,送媳妇回门的柱子就回家了。
   留下的新姑娘菊花,按照当地风俗,一般要在娘家住上十天半月的,在此期间,要是中途回家,就会有人笑话的。过去,一般人都能坚持在娘家住上十天半月,现在不同了,回门姑娘住上三两天,想回就回,不受人左右。
   这就是回门的过程,在鄂东北婚嫁之中一直延续至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方控告男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