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山丈雪冰

昭觉丈雪醉禅师纪年录
&&&&&&&&&&&&&&&&&&&&&&&&&&&&&
昭觉丈雪醉禅师纪年录
&&&&&&&&&&&&&&&&&&&&&&&&&&&&&&&
书偈曰:“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遂入记室。师亦题瀑布云:“谁将玉线挂山头?晴雨凄凄总弗收。几许刦风吹不乱,牢栓天地一虚舟!”一日,辞往天童。破书扇,饯云:“雪骨冰肌谁个知?临行相赠扇头诗。清风赢得还归握,莫漫逢人露一丝。”
展两手。师云:“将谓别有那。”密打,师以坐具一拂而出。
思沧海。”遂隐于桐梓之杉台靘。先,素怀静主建唐殿五楹,未名而去。师颜其山曰白牛,寺名雪居。三门云:“这个所在多少人忽略过了。山僧今日到来,虽则挨身直入,要且拄杖头放伊不过。遂敲门限一下,便入韬光晦迹,躬耕为业,亲操杵臼等事。虽隐于山中,得个小快活,唯慈母年高,未及侍奉为憾。”
方,付蜀人费卷隐贴壁头上。费误贴卧佛鼻头。时主僧遂宁揭去,启王。付秀涵。杨珅曰:“看损伤否?”有面糊迹。即夜捐金,倩匠装扫如旧。覆言:“无伤”。又蜀僧野喆结茅于汉山下。马敞,因扰麦田。喆具词“告状人释迦佛千证韦驮菩萨”,控王。躬鞫,问:“谁先?”云:“住在后。”王曰:“请。”别去。令宦官白师曰:“此无状之徒,老和尚请以佛法处置。”明日,唤喆面斥,命懒石继席。师揣护法等留心此道,艰于辞脱。先行出栈,始发辞书。至众当道入方丈,见衣具如旧,渴仰无斁。韩权宰曰:“这样师表,天下罕希。临济宗风振于汉南矣。”
,皆禾中诸君子唱和之雅。书扇祝牧云老人六秩。石奇老人过福城相看,话旧如故。
五老、三曡俱有留题。佛手巗占偈曰:“大地众生成佛久,长伸只手若为痴。当时只为行方便,历劫难收入袖儿。”安国寺戒众:“今时人尽顺颠倒,不明大理。如何是‘佛即汝心’?是却为寻常。此事大段太近,因甚不会?”良久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监院空沤及大众瞻仰悲泣曰:“此教外别传之旨也。”过武昌,棲贤独冠和尚请上堂。备舟游黄鹤晴川之胜,亦有题咏。过襄州净信菴,省闻法师设斋乞法语。过興安,即古金州也。防御使屈复泰衙内设供,乞垂开示。天圣寺有数僧欲求具足戒。托当道坚留,师不允。抵汉上,平西藩下众文武当事车马盈门,再请主静明。问道如旧。是岁值师大年,缁素奔骖,不啻万指。举懒石聆、牧雨霖、井覻登为首座,雨树愚、憨月闻、佛冤纲、梅樵博为西堂。四方学者,或自谓亲证,或几号罢参,皆并裩袂属,沓来座下,未尝假词气、接殷勤,拒之而不去,疏之而不违。至于水洒梃逐,而户外之履常满矣。
《与当道书》。仍嘱懒石聆继席,为此山第二世住持。遂拽杖飘然过阆。离指和尚请主草堂寺。上堂云:“自己脚跟下一段大事明如杲日,廓若太虚。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变不迁,真如涅般,皆为剩法”云云。
三月十九日,集昭觉故址,图恢复焉。适当道晤时,言及竹事,一笑而释。领众赤手撮砾,结茅五十余间。时石者朱臬台于佛欢喜日入太平方丈问衲:“僧家亦有喜静土者,如楚禅师种种,丕赞静土。”师曰:“心静则则佛土静。乃衲子安身处,焉得不喜?”鹿门彭司李置农器。诸山及众善人助耕牛五十头。垦荒种菽,且左右一带杳绝人烟。或曰:缺水,未能营生。溯渠十五里许,有长堤陷五百尺。随即捐衣钵,率缁素,计一百二十日,堤成。今濯锦兵民,皆水之益也。诣大隋,礼真祖像,云“左观于阗国,右揖芙蓉城”之句。
师揖进,把住云:“护法到关里,须说关里话。”曰:“禅师家何不直捷为人弄棒弄喝?”师云:“棒与喝乃真实直指,若一向口里水滔滔,不唯屈杀,且落教纲。”张曰:“经中无不了了。和尚何得斥为教纲耶?”师云:“一大藏教,乃切脚耳。得其字,则切脚弗用。设打彻自己本命元常,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如明镜当台,物来都现。”张沉思。师曰:“思而知,虑而解,黐于识海。”又问“辟榖”方。师曰:“此是祭鬼神茶饭,乃山间林下,匹夫之独擅。”佛成道日,金藩台入山请上堂。师出方丈,金拱立,云:“即活佛了。”师曰:“莫眼花。”问:“世间功德,何者最大?”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一代画僧竹禅大师
一代画僧竹禅大师
破山禅师(),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大师,在蜀峨嵋地区的佛教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破山海明一生弘法精进,广收门徒,推动了清初的僧伽教育,他所撰写的《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是其禅学教育思想的精辟总结。祖籍渝城(今重庆市),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竹阳(今四川大竹县)。父名蹇宏(弘),母徐氏。《破山禅师年谱》说他“本渝州忠定公后裔”
,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义。破山海明禅师,临济宗第三十一世,是开法西南禅宗的领袖人物,对明末清初时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的禅宗,影响甚为卓越。双桂堂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
  十九岁毅然在本地寺庙削发出家,法名海明,号旭东。1616年出川。1619年来到湖北黄梅的佛教圣地四祖寺、东禅寺参禅,在破头山结庐,清修苦行,阅读大量佛经和高僧著述。因为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号破山。1622年,他曳杖东游,受法于浙江鄞县,天童寺高僧密云禅师门下,由于他的学识渊博,颇得密云禅师的厚爱。1632年,“大难七次”的破山,辞师西归四川。先后在万县的广济寺,梁平的太平寺、万年寺讲经说法,刊刻经书,振兴禅院,终于名声大震。1653年,在梁平县万竹山始建双桂堂。门徒众多,双桂堂被尊为西南各大丛林寺庙之首。名标《中国佛教》史册。
  传说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是他皈依弟子。
破山禅师书画  破山是当代书画大师启功最为敬佩之人。
  破山不仅精通佛法,酷爱诗文,尤善书法,久享文坛盛誉。诗词构思新颖别致;他的手书《牧牛颂》等拓片,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他的诗词、语录,经弟子搜集整理,汇集成《破山语录》,流传海内外。为研究我国明清时代风土人情、佛门教义的重要文献。
  竹禅是一位饮誉海内外而又性格古怪的画僧,嗣法于一超禅师,是双桂堂的第十代方丈.
  竹禅少年时就已出家为僧,但他不以佛法为事,一心研习书画。艺术家往往是多情种子,竹禅也不例外。他曾与本县一位名门闺秀发生私情,事情败露后,女方家族要拿他是问,竹禅只好逃之大吉,远走高飞了。竹禅出走后,旅居京、沪、汉等地,过着鬻书卖画的逍遥生活。他常在旅店或僧院门口挂一块引人注目的招贴:“四川来了个怪和尚卖怪画。”其放浪不羁是可以想见的。他于咸丰初年回到梁平,将卖画所得和五台山等地禅友所赠的舍利子、贝叶经、菩提叶等珍贵文物捐献给了自己故乡心向往的双桂堂。当时双桂堂的住持洪道和尚为此专门修建了贝叶楼和舍利塔。竣工后,陕西候选何焜及本省本地官僚文人纷纷撰联,对竹禅进行歌功颂德,对他以前的行为既往不咎。不久之后,竹禅再次离开梁平,往来于上海及江浙等地。据《海上画语》等史料记载,竹禅在上海与任伯年等海泒魁首多有过从,相与诙谐调侃,十分火热。
  双桂堂今存有方炳南撰写的《竹禅和尚碑记》,其中说,竹禅平生塞北江南,云游四海,“书画愈震中外,然犹恋恋祖庭矣”;他在咸丰年间回到家乡,向双桂堂捐献了贝叶经等物后,又“汇银千两回堂,以添海众衣单之资,培补灯油之费”;双桂堂的其他文物,如“破祖(即破山)墨迹等物,皆公苦心觅回”。可见竹禅对双桂堂的钟爱和奉献之情,是何等的真挚而深切。因此,僧众共同呼吁,恭迎德高望重的竹禅回乡住持双桂堂。竹禅应邀回归故里,作双桂堂的第十代方丈,这时他已76岁的高龄了。
  为了重整道风,复兴法门,竹禅壮心不己,为双桂堂的兴旺而操劳,不料刚过半年,他便溘然而逝。人们在他的墓前撰有楹联一副道:
  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
  与破山齐名,脍灸人间。
   竹禅以书画终其一生,无嗣法弟子,圆寂后临时找了个僧人以弟子的身份为之捧灵。
  竹禅具有诗、书、画、印诸方面的造诣,其艺术风格属徐渭、八大山人和扬州画泒一路,作品重意境、重主观感受和个人气质的表现。他的绘画多取材竹石花鸟和山水人物,而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具体形貌;书法多以自作诗文和佛语为内容,擅作大篆,精于行草;所作印章将佛像、偈语、粗话、竹石等刻之于石,大笔大刀,大朱大白,对比十分强烈。竹禅天分既高,阅历又广,更有文学、佛学的修养,所以写字作画不假雕饰,浑然天成,无论寻丈巨幅,还是尺幅小品,用笔酣畅淋漓,用墨苍润华滋,水与墨浑然一体,让观者爱不释手。因他俗姓王,出家在本县报国寺,所以他的作品上常用有“王子出家”与“削发报国”二印,戏谑地表明自己的身世。但一些好事者捕风捉影,说竹禅是一位身世显赫的宫廷王子,因不屑于王位的争夺便出家为僧,浪迹江湖,言及书法绘画,更有鬼斧神工之奇,他置国破家亡之时,是为报效国家社稷而出家的。殊不知所谓的“王子”实乃王氏之子,而“报国”则是佛门报国寺的泛省称。二印的由来不是出于竹禅的假冒,正是体现了他天生的幽默与豁达。
  竹禅的书画早已风靡佛门,享誉文坛,杭州录隐寺,成都文殊院、宁波天童寺、新都宝光寺等处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馆还专门辟有竹禅纪念室对他作全面的介绍。《中国艺术家辞典》称他“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泒。”遗著《画家三昧》己由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四川佛教文化》介绍他说,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乃著名书画家竹禅,曾为清慈禧太后传戒,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
&&竹禅是双桂堂第十代方丈,更是一位名震中外的艺术家,他一辈子南来北往,居无定所,鬻书卖画,常以“怪和尚”自诩。
&&&竹禅在少年时就已出家为僧,但他不以佛法为事,一心研习书画。艺术家往往是多情种子,竹禅也不例外。他曾与本县一位名门闺秀发生私情,事情败露后,女方家族要拿他是问,竹禅只好溜之大吉,远走高飞了。竹禅出走后,旅居京、沪、汉等地,过着鬻书卖画的逍遥生活。他常在旅店或僧院门口挂一块引人注目的招贴:“四川来了个怪和尚怪画。”他旅居北京时,恰逢慈禧太后降旨,告示天下,说若有能在六尺长的宣纸上画九尺高的观音者,进宫表演,将有重赏。竹禅扯下一张告示便进得宫去。宫中文房四宝已备,只见慈禧太后满脸沧海桑田,却打扮得姹紫嫣红,仿佛一朵上了蒸笼的牡丹。幸有美女如云,穿梭往来,聊以提神助兴。竹禅挥毫泼墨如入无人之境,动作十分潇洒,不一会儿,一个体态娴静、身高九尺的观音栩栩如生,活脱脱地出现在宣纸之上,她正在弯腰插柳的姿势也表现得自然而然,轻轻松松地俯立于五尺长的宣纸内。慈禧看得出神,当头便拜,随后便以竹禅为法师,皈依了佛门。从此以后,里里外外的人都称她为“老佛爷”。
&&&&竹禅于咸丰初年回到梁平,将卖画所得和五台山等地禅友所赠的舍利子、贝叶经、菩提叶等珍贵文物捐献给了自己故乡的双桂堂。当时双桂堂的住持洪道和尚为此专门修建了贝叶楼和舍利塔。竣工后,本省本地官僚文人纷纷撰联,对竹禅进行歌功颂德,对他以前的行为既往不咎。不久之后,竹禅再次离开梁平,往来于上海及江浙等地。据《海上画语》等史料记载,竹禅在上海与任伯年、朱梦庐等海派画家过从密切,相与诙谐调侃,十分火热。他经常将卖画所得银两寄回双桂堂,以弥补经费的不足。最后,僧众共同呼吁,恭迎德高望众的竹禅回乡住持双桂堂。竹禅应邀回归故里,作双桂堂的第十代方丈,这时他已76岁的高龄了。
&&&为了重整道风,复兴法门,竹禅壮心不已,为双桂堂的兴旺而操劳,不料刚过半年,他便溘然而逝,人们在他的墓前撰有楹联一副道:
&&&&&&&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
&&&&&&&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
&&&&竹禅的书画早已风靡佛门,享誉文坛,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宁波天童寺、新都宝光寺等处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馆还专门辟有竹禅纪念室,对他作全面的介绍。《中国艺术家辞典》称他“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遗著《画家三昧》已由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四川佛教文化》介绍他说,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乃著名书画家竹禅,曾为清慈禧太后传戒,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
&竹禅()清末著名画僧。本姓王,三峡库区梁平仁贤乡人。双桂堂第十代方丈,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与扬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迩闻名的画坛怪杰。少年出家,削发于本县城北门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通诗文、善书画、工篆刻,故备有“王子出家”,“报国削发”两方印章常用。竹禅年轻时,和一大家闺秀相爱,犯了佛教戒规,被官府捉拿。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念其有才,从中援救,遂离梁山,栖身于成都附近的宝光寺和龙藏寺。这两座寺庙的住持,都属于梁山双桂堂破山祖师传下的法脉。因此,竹禅备受优待。他在龙藏寺一年多,与寺内方丈、蜀中诗僧含澈(即雪堂和尚)论诗谈禅,相处融洽,并结为同庚好友。竹禅离蜀赴上海时,雪堂还命弟子星寿做竹禅的随身侍者。竹禅四十见左右云游大江南北,“所至名山古刹,多有留墨,体格高超,轶唐迈宋,人是以珍重之”。以后,他又多次到北京,出入于王公巨卿间,与翁同龢、徐甫阝等相友善,一时名满天下。一生嗜好书画,尤善金石。竹禅书法师宗怀素,精于狂草,二十见后练写一种新的书体“九分禅字”。曾“住京师数载”,“朝山吴越,舛经三十余载。书画愈震中外。”著有《画家三昧》一书和大量的竹、石、罗汉、观音画,流传全国。这位“书画名家”的一生,正如人们在他,墓前题词联评价的:“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竹禅一生,书画成就最为显著。他绘画长于人物与竹石,晚年居南海普陀山白华庵时,著有《画家三昧》一书,教人以画人物、竹、石之法。此书风行于世,近年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出版。竹禅所作书画,每每题诗作跋,并自刻“王子出家”、“破山法嗣”、“竹禅”等印章,并有《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行世。1856年赠予双桂堂舍利子、贝叶经等珍稀佛教文物。他的书画作品,已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等书中,《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对其生平及创作有记载。
父名俊卿,为道光年间显官,师随父居京,才高艺精,朝中诸公莫不夸奖。父去世后,被亲王收为义子,从瞿唐先生学画人物竹石。清同治元年(1862),师37岁在四川梁平报国寺剃披,自称“王子出家”。后历游东南,撼震士林。&
&&&&&51岁,居上海龙华寺。光绪间寓居普陀山白华庵数年。常于参禅之暇,喜抚古琴,其音悠扬,令人万念顿消。工篆刻,有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行世。又善绘水墨山水、竹石、人物,以作画或助修寺院,或赈灾济贫,辄画数百纸以为乐事。师所至海内诸大名刹及四大名山,多有留墨。本山文物馆至今尚存师之“顽石点头”等巨幅画作3轴,小张“人物花卉”12幅。后至宁波天童寺,为罗汉堂绘制十六罗汉刻石,栩栩如生,像碑至今仍供于寺之罗汉堂内。&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师赠贝叶经于本山,并撰《贝叶记》随赠,今仍藏本山文物馆。&
&&&&晚年归四川,驻锡梁平双桂堂。曾赋诗云:“老僧年达七十七,终日手中不释笔,纸长丈二尤嫌短,信手拈来涂粉壁。”光绪二十七年,寂于双桂堂,世寿77岁,僧腊40夏。&
他的绘画弟子方炳南,擅长花鸟,蔬果,著有种菊轩《画谱》,木刻精印,广为流传,曾主持省、县“劝工局”,首创竹帘画,使梁平工艺美术品省内外驰名。成了清末全国著名的民间画师。
位于新都县城北,距成都20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曾驻跸于此,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宋时香火极盛,僧侣达3000之众,后毁于兵火。现在的&建筑是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主持扩建的,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堪称四川&佛教一大丛林。宝光寺除以“舍利宝光”闻名外,还有“罗汉堂”誉满禅林。堂在&大雄殿东,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罗汉500&尊,佛、菩萨、&祖师77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观音。这些群塑,线条清晰,无一雷同、&是我国南、北两种流派各显其技的产物。宝光寺收藏的文物很多,有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所雕刻的“&千佛碑”;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泰国国王所赠的贝叶经和同年从斯里兰卡求回的藏于石&塔中的4&粒舍利子;还有唐伯虎、祝枝山、竹禅和尚、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珍品。
&梁平双桂堂又名“福国寺”、“万竹山”,是由破山海明禅师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创建,迄今已有350年的历史。双桂堂因有两株桂花树而得名,是全国重点寺庙、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西南佛教禅宗祖庭”之美誉。双桂堂位于梁平县城西南10公里,占地120余亩。寺内殿堂林立,布局严谨,组合别致,设计独具匠心,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关圣殿、弥勒殿、大雄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位置从前到后,地势由低到高,一一平行排列在中线上,均匀而对称;客堂僧寮分布两旁,天井海坝点缀其间,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自成体系;回廊曲巷,长亭短榭,廊巷紧连,巧妙地连接成一个结构恢宏的宫殿式建筑群,婉转幽深,引人入胜。  该庙在佛教史上具有显赫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史料记载:以双桂堂得名的双桂法派素以“雄浑壮阔”著称,法系弟子众多,高僧大德辈出,历史上曾经产生巨大影响,几乎成为国内汉传佛教的最大禅派。创建人破山海明由此成为西南佛教禅宗的领袖,被尊为“古佛出世”、“小释迦”,双桂堂也被戴上了“西南佛教禅宗祖庭”、“蜀中丛林之首”、“第一禅林”等桂冠。第十代方丈竹禅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画家,长于诗、书、画、印诸方面的造诣,更具有文学、佛学的修养,曾为慈禧太后传戒、作画,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除此之外,庙内文物珍品、石刻字画众多,泥塑、铜铸佛像数百尊,情态栩栩如生,曾珍藏有十一、十二世纪印度梵文写本《贝叶经》106页,有御赐古乐器、铜佛、有缅甸白玉石佛和朝鲜宝光和尚口含笔书汉字一轴,还有最负盛名的双桂堂高僧及现代名人的字画等等。  双桂堂林荫溪环、稻香鹭舞、绿树掩映、桂花飘香、殿堂巍峨、钟声萦绕,是佛学和民间艺术精美的融合,俨然一个积淀丰富的文化宝库。
宝光寺为西川四大丛林之一,建于隋朝佛教兴起、鼎盛时期。原名大石寺。到了唐末,唐僖宗入蜀,敕该寺住持建塔,取名舍利塔,并改名宝光寺。民末张献忠二次入川,将所有佛教庙宇焚毁,宝光寺也在劫难逃,砖砌舍利塔保存完好,佛教殿堂僧舍均化为灰烬,历史给宝光寺凭添了无数的泪痕。张献忠毁庙,清康熙建庙又成为一种带有政治属性极浓的普遍现象。可以说,康熙在普天下重建寺庙并非康熙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是通过复庙来收买民心,摆出圣明之君的姿态,抵消民间反清复明的情绪。宝光寺由此而重建昔日的辉煌。历代宝光寺都有高僧住持,宏扬佛法,故又为佛教禅宗传戒的主要道场。20世纪初叶,贯一老和尚为当代许多高僧受戒,其中包括世界高僧能海法师在内。宝光寺名扬海内外,解放后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又为四川佛学院所在地,培养了一批高僧。  宝光寺依照佛教寺院建筑格局,有五殿、一塔、十六院,占地百余亩,规模宏伟,具有极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寺藏文物及其书画作品,在四川寺庙中都极为罕见,有蜀汉铜鼎、梁武帝千佛碑、明代高155厘米的合金优昙花、印度贝叶经、斯里兰卡国王赠送的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的两枚舍利子,其中一粒白色,一粒黑色,分别储存在两粒水晶球中,为镇寺之宝。寺藏书画作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竹禅创作的《捧沙献佛图》最为珍贵,还有赵子昂、董其昌、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刘石庵、张大千、徐悲鸿、康有为、赵熙、谢无量等古今书画家近千人的1300多件稀世之宝。  宝光寺16院中,享誉全国的是它的罗汉堂,由高僧妙胜法师策划和主持,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有150年历史,577尊罗汉是佛门弟子、四川合川雕塑大师黎广修率领数十名徒儿塑的。要塑造500多尊罗汉,没有理论依据是很难完成的。黎广修提出了“似人非人”的“非人相”,便带领众徒,深入生活,深入民间,还在新都“品竹”茶馆观察过往行人,寻找模特。先以白泥做出小样,由黎广修主持对每一尊罗汉塑像,进行讨论、定型,然后才塑成17米高的罗汉像。  罗汉堂的罗汉来自生活,凡是人间能有的姿态、服饰、物品,在罗汉堂里都能找到原型,它运用了烘托、夸张、对比手法,让数百尊罗汉体貌不同,形态富于变化。有的结咖趺坐、默默诵经;有的怒目圆睁,握拳扬威;有的勇武骠悍,狡黠老练;有的乐观可亲,喜笑颜开;有的柔丽慈祥,文静端庄;有的憨厚滑稽,窃窃私语;有的坦胸露腹,笑容可掬;有的腾云驾雾,神采飘逸;有的正襟危坐,合掌参禅;有的回首凝神,秘而不露;有的仙风道骨;有的癞头跣足……它们是雕塑界的艺术瑰宝。  1984年我去罗汉堂参观,偶然发现295席和360席上的罗汉身穿龙袍,风帽遮顶,粉底朝靴,留着长须。这样的塑像和其他的罗汉塑像反差太大了。我反复在罗汉堂走了好多遍,企求寻到答案。冥思苦想了两个多小时也是枉然。当我走出罗汉堂时,发现有一小块建堂的石碑,读完石碑,心里才豁然开朗。石碑上明明写着罗汉堂建于咸丰元年,那不是咸丰皇帝为他的祖先歌功颂德,把他的先人也请进了罗汉堂!依照推理,咸丰帝率领的子民,绝不会去歌颂唐、宋、元、明的皇帝,那是要冒杀头危险的。此两尊罗汉便是清朝皇帝,再推理,清朝康熙和乾隆的政绩颇佳,应该是此二人才是。我又转身进了罗汉堂,将此两尊“罗汉”拍摄下来,赶回成都,向张圣奘教授请教,他从两幅照片上仔细观察研究,指着其中一张295席位上的夜多“罗汉”说:这是康熙,你看他脸上还有麻子哩,这是雕塑家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还他本来面目。又指着360席上直福德尊者说:他不敢抢在祖父之前,这是乾隆。咸丰皇帝和他的子臣们把康熙和乾隆这两个政绩斐然、而无可争议的老祖宗请进了罗汉堂,也是顺理成章,不难理解的事。后来我写了一篇《一对假罗汉,两个真皇帝》的短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数十家报纸转载。后来,在新都工作的表哥告诉我:你那篇皇帝罗汉文章发表后,好多游客去罗汉堂看皇帝罗汉,就连我们新都人都感到稀奇。一篇短文章,想不到会带来旅游效应。
宝光寺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之一,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怀。“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寺院大多遭破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派一个团的兵力驻守,宝光寺得以保护而安然无恙。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尉健行、吴邦国、田纪云等先后来寺游览。他们盛赞宝光寺是“新都胜景”、“文物荟萃重地”、“香城宝地”。众多的国际友人和海外佛教界人士也前来观光、旅游、朝拜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宝光寺占地&10万平方米,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用&400余根大石柱,构成一塔五殿十六院的严谨布局。罗汉堂尤为杰出,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独特,气度非凡,平面为“田”字结构;557尊菩萨、罗汉以及历代祖师塑像,出自清代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的巧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天成,全身穿金,全国罕见,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瑰宝”。
&&&&宝光寺内文物非常丰富,唐代舍利宝塔、梁代玉佛和石雕舍利塔,还有蜀汉章武铜鼎、唐代显庆陶塔、元代金银粉写的《华严经》以及被寺僧称为“寺中三宝”的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等。寺藏名家手笔真迹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宋微宗、慈禧、竹禅、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赵熙、谢无量等古今书画家近千人的&1000多件稀世之宝。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来寺,在鉴赏文物时,特别指出徐悲鸿所画立马图是国内收藏品中最大的一幅,再三叮嘱寺僧务须妥为保存好此幅真迹。
&&&&宝光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庄严多姿的雕塑、清幽恬静的环境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许多年来,迎来了众多的四方客人,年平均游人数达200余万人次。
&&&&具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宏追赶建筑规模的宝光寺,自照壁到藏经楼后紫霞山长约100公尺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和藏经楼。中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伽蓝殿、客堂、极乐堂、祖堂、念佛堂、罗汉堂、禅堂、影堂、戒堂以及东西方丈室。布局严谨,次第有序,其主要殿宇有:山门  创于乾隆年间,内供设法神、金刚力士和明代县人杨廷和杨升庵塑像。天王殿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佛德和堂建,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月和堂建,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舍利塔  位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隋代系"木浮图九级",一殿。此塔建自唐僖宗中和年间,历千余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高约二十公尺,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龛聊"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为现代著名高伪太虚大师撰画。每级翘悬铜质风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史称宝光寺中与初祖、清初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赋诗赞塔曰:“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业作栋梁。”
七佛殿  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壮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此殿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大雄殿  高五丈,广五楹,面积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撑,雄伟壮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立迦叶、阿难尊者,雕塑工艺精湛。殿悬一副脍炙人品聊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藏经楼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四十三册,房山石经二十二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念佛堂  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堂高10米,宽九楹,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约5.5米,直径2米,由三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形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相传为清代三个名工历时三年刻成。历代住持皆以此作净土宗道场。罗汉堂  宝光寺的杰出建筑,堂高约10米,广深40米,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清咸丰年间妙胜和尚募建。全堂由一百根石柱支撑,结构坚实,布局奇巧,堂内工整地布置着四个天井,平面如一"田"字,小入其间,难辨东西南北。殿中塑有五百罗汉像和毕提菩萨像。全殿共塑菩萨、办汉以及历代祖师共五百五十七尊,每尊高约1.7米,或立或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绝伦。殿中央供奉高6.6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面对四方。全部塑像乃当时四川雕塑大师黎广修率其门徒历时九年雕镌的传世之作,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的一颗明珠"。
  出新都城,沿宝光街,绕过“福”字照壁,便来到红墙环护、绿树掩映的宝光禅院。宝光寺始建于东汉,隋时名为大石寺。唐广明元年(公元881年)底,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难成都时曾驻跸于此,夜见寺内福感塔下放出祥光,掘地获一石匣,内藏子13枚,“晶明莹彻,不可方物”。唐僖宗君臣以为吉祥之兆,遂命悟达国师重建庙宇,赐名宝光寺,同时兴建十三层宝塔。取名无垢净光宝塔。习称无垢塔或宝光塔。清人傅荐元据此诗云:“悟达能神通,唐宗何意镇琼瑶”。至宋时宝光寺香火极盛,僧侣达3000之众。明代毁于兵火,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重建。宝光寺占地&10万平方米,规模巨大、气势恢宏,400余根大石柱,支撑起一塔五殿十六院的严谨布局。自照壁到藏经楼后紫霞山长约100公尺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殿、天王殿、塔、七佛殿、大雄殿和藏经楼。中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伽蓝殿、客堂、极乐堂、祖堂、念佛堂、罗汉堂、禅堂、影堂、戒堂以及东西方丈室。布局严谨,次第有序。  前,一对大石狮子雄峙左右,清静的寺院显得庄重肃穆。创于乾隆年间,与多数佛寺一样,殿的两侧各塑有一尊护持佛法的力士,上身裸露,手持宝杵,呲牙咧嘴,怒目圆瞪。作为宝光寺的地方特色,殿内还有明代新都籍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状元杨升庵父子的塑像,名臣巨贤,原是新都人的骄傲,也使宝光寺浓聚起温馨的乡情,散发出浓郁的亲和力。  穿过天王殿,正中耸立着宝塔,两旁即是如双峰对峙的钟、鼓楼。钟楼、鼓楼均为卷棚屋顶式建筑,青色筒瓦,飞檐翘角。钟楼上挂铜钟一口,其声清远,有匾曰“钟敲鹤起”;鼓楼上架巨鼓一口,其鸣如雷,有匾曰“鼓击龙飞”,鹤起龙飞,声势自然非同一般。  塔位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隋时为“木浮图九级”。唐僖宗中和年间,改建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砖塔,高约二十公尺。塔基为古朴的须弥座,护以八角形砖石勾栏,栏板上刻着释迦牟尼佛应化故事。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龛题“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紫霞光”。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子十三粒。层层飞檐翘悬铜质风铃四个,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清初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赋诗赞塔曰:“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业作栋梁”。宝光塔不仅造型奇巧,塔身不生苔藓野草,虽历千年而一尘不染,故名“无垢塔”,成为寺中胜迹。天晴日朗之日,倒映水中的宝光塔影宛若一支尖锋玉笔直指霄汉,人称“玉笔点银河”;而当雨后斜阳,垩白丹红,宝光塔又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倒垂地面,清代诗人李德扬曾赞之曰:“从天戏海倒垂虹,五年祥光霭碧空”。  塔后为七佛殿,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留下的唐代遗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为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奉着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丈六金身”,佛光普照。  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主殿,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单檐歇山式,下有高约一米的台基,五楹五进,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全殿共用三十六根石柱支撑,结构牢实,雄伟壮观。殿前檐口下,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白地蓝字横匾,传为济公所书。当心间柱上刻着清人何元普撰书的一副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禅理深刻,高深莫测。殿内宽敞宏阔,香烟缭绕,幢幡飘拂,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诞生像、成道像和说法像。诞生像为高约六寸的铜质镀金立像,作儿童状,全身裸体,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成道像为高约一尺五寸的玉石坐像,洁白无瑕,雕刻精美,是清光绪年间清福从缅甸迎请回寺的。说法像高约一丈二尺,为泥塑贴金坐像,右手上举作说法手相。殿壁挂着清代著名画僧竹禅精心绘制的十六尊者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像,美仑美奂,自是大观。  大雄宝殿东的罗汉堂是宝光寺最杰出的建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百根石柱支撑起九进九楹的抬梁式木石构架,堂高约10米,广深40米,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堂内工整地布置着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六米的观音塑像,二十八个头、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洞照幽明,法力无边。四厢塑有五百罗汉像和毕提像,围绕“田”字次第展开,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通道回环曲折,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
  全殿共塑、罗汉以及历代祖师共577尊,每尊高约1.7米,全身鎏金,形态表情富于变化,姿式动作各不相同,栩栩如生,情趣天成。其形态有老有幼,有美有丑,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偻龙钟;其表情或笑容可掬,或横眉怒目,有文静端庄,有狡黠老练,喜怒哀乐,神情迥异;其姿势有正襟危坐、合掌参禅,有抬腿抱膝、怡然自得。而手持器物更见奇物,有念珠木鱼宝杵禅杖,也有蝙蝠蟾蜍仙鹤,无所不有。其衣着从款式、色调到纹饰无不与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环境巧妙配合,衣折条纹,清晰分明,五百多尊塑像千姿百态,各有旨趣,无一雷同,当年四川雕塑大师黎广修率其门徒九年雕镌才成此珍品,堪称为“东方雕塑艺术明珠”的传世之作。  除了工艺精湛绝伦,宝光寺的罗汉堂更有自己的人文特色——推陈出新。苏州西园寺、北京香山碧云寺、汉阳归元寺均以五百罗汉著称,但那里的罗汉都出自印度佛教的版本。宝光寺的罗汉也是五百之数,名称也是大同小异,但人物却有着少有的变迁。宝光寺罗汉堂内的第二百九十五阇夜多尊者和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不着僧装,不拿法器,头戴风帽,肩披锦氅,身穿龙袍,马蹄袖外半露的双手闲放膝间,根本不象人的样子,倒象一代君王的写照,据称确是清代康熙和乾隆二位大帝的尊容,且是按照皇帝的真容塑像,康熙出过天花,于是阇夜多尊者的脸上就有朵朵梅花形的麻子。  把皇帝当作罗汉供奉始于清朝,入关前,满族已经开始了从游牧部落转向定居的转变,由于范文程的参议,在盛京建造了凤凰城,模仿明制,建立了定鼎而治的政治制度。但游牧民族“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惯性却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弦更张,杀戳建威依然我行我素。清兵入关,一路血海;就是皇室之争,也是刀兵相向,腥风血雨,惨云愁雾,即便是后世君王也时感不寒而栗。也许是为了祈求一分心中的安宁和宽慰,也许是为了寻找一条借助天神树威的捷径,清朝历代皇帝都把自己成佛的化身,不遗余力地崇扬佛教。顺治皇帝甚至不惜抛却皇位到五台山,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常游名山大刹,好为寺庙书匾额、撰碑文,甚至自称罗汉下凡,他游镇江金山寺时作诗说:“朕本西方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王公大臣都尊称他为“老佛爷”。乾隆皇帝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曾以国家的力量,整理刊行了卷帙浩繁的佛教大藏经,使佛教极一代之盛,罗汉堂里留下他们的塑像,接受后世的顶礼膜拜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了。  如果说把皇帝纳入五百罗汉出自皇家的旨意,在罗汉堂内增塑则完全是宝光寺的独创。宝光寺的罗汉堂除了五百罗汉和一般寺院都有的四佛、五、十八应真(罗汉)、西天二十八祖师外、还塑有我国自南北朝至明末的十四位禅宗高僧以及清初的八位本寺方丈。这里面自然有标榜自身的用意,但确实也是顺乎民心的举措。十四位高僧中自然少不了宝光寺的开山祖师悟达国师,但让人意料不及的还有二位,一位是《说岳全传》中那个左手拿扫帚,右手执吹火筒,蓬头垢面,鹑衣百结,口歪嘴斜,手残脚跛的南宋疯僧,一位是《评演济公传》中那位放荡不羁却又神通广大的济颠,因为他们的济困扶危、嫉恶如仇而家喻户晓、人人钦敬。佛家真也善解人意,把他们说成地藏和降龙罗汉应世,芸芸众生皆大欢喜,袅袅香火自然分外旺盛。  宝光寺收藏极为丰富,有蜀汉钟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所雕刻的“&千佛碑”、唐代砖塔、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和清代镂空石雕塔,寺藏名家手笔真迹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宋徽宗、慈禧、竹禅、唐伯虎、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赵熙、谢无量等古今书画家近千人的&1000多件稀世之宝。而令寺僧最为津津乐道的无过于佛门:子、优昙花和贝叶经。子是清光绪三十年宝光寺自信长老的弟子真修从斯里兰卡求来,共有二颗,一黑一白,安放在透明的水晶球内,外罩以铜质镀金的小塔。塔为四方单层亭阁式,高约二十厘米,制作精美,基座为莲花座,塔身镌刻着龙柱、花卉,额上有“释迦如来真身”八字。优昙花,梵语为祥瑞花的意思,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和斯里兰卡。宝光寺的优昙花为铜质合金铸造,高一百五十五厘米,叶互生,花分六组,每组聚生许多小花,隐于壶状的花托中。据说,此供可当编钟使用,用筷子打击四周叶片,能发出“优昙钵罗”的声响。此花原是印度使臣送给中国皇帝的贡品,道光皇帝钦赐给宝光寺。贝叶经为梵文的《妙法莲花经》,装在长五十厘米、宽八厘米、高八厘米的檀香木盒里。清光绪二十八年,寺里的真修去曼谷谒见泰国国王时国王所赠。  宝光寺内有许多楹联题刻,寓意深远,发人深思。读之不谓无益,省之更觉在理,自然引人驻目。有联:“出入在斯,务要了明性去;圣凡所到,须当问过心来。”弥勒殿有联云:“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无所不容。”钟楼有联:“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大雄宝殿联云:“退一步看利海名场,奔走出许多魑魅;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东方丈有联云:“凡事尽当其然,总期各了各心,方无挂碍;有生根乎自在,只当我行我法,不蹈虚锋”,使人感叹良久。
  破山禅师(),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
匠、诗人、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大师,是著名禅院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破山海明一生弘法精进,广收门徒,推动了清初的僧伽教育,他所撰写的《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是其禅学教育思想的精辟总结。
  破山禅师祖籍渝城(今重庆市),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竹阳(今四川)。父名蹇宏(弘),母徐氏。《破山禅师年谱》说他“本渝州忠定公后裔”
,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义。破山海明禅师,临济宗第三十一世,是开法西南禅宗的领袖人物,对明末清初时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的佛教禅宗影响甚为卓越。
  十九岁毅然在本地寺庙削发出家,法名海明,号旭东。1616年出川。1619年来到湖北黄梅的佛教圣地、东禅寺参禅,在破头山结庐,清修苦行,阅读大量佛经和高僧著述。因为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号破山。1622年,他曳杖东游,受法于浙江鄞县,天童寺高僧密云禅师门下,由于他的学识渊博,颇得密云禅师的厚爱。1632年,“大难七次”的破山,辞师西归四川。先后在万县的广济寺,梁平的太平寺、万年寺讲经说法,刊刻经书,振兴禅院,终于名声大震。1653年,在万竹山始建双桂堂。门徒众多,双桂堂被尊为西南各大丛林寺庙之首。名标《中国佛教》史册。
  传说明末著名女将军是他皈依弟子。
破山禅师书画
破山是当代书画大师最为敬佩之人。   破山不仅精通佛法,酷爱诗文,尤善书法,久享文坛盛誉。诗词构思新颖别致;他的手书《牧牛颂》等拓片,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他的诗词、语录,经弟子搜集整理,汇集成《破山语录》,流传海内外。为研究我国明清时代风土人情、佛门教义的重要文献。
破山禅师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家国不幸,生灵涂炭,破山禅师降生在一个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的岁月。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1597),荷兰殖民者首次闯入广东沿海地区,大肆掠夺,创列强掠夺中华的先声。明王朝却极尽奢华,腐败无能,上下官员贪婪无度,导致国家财政不济,国库空虚。为弥补财政赤字,加大盘剥税收力度,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农民承受不起大量税收,只好出外逃亡度日,造成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天灾人祸与强征暴敛,人民饥寒交迫,甚至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斗争,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农民出身的杨应龙率领民众攻陷重庆綦江。綦江离破山禅师的家乡大竹县仅数日路程,年仅两岁的破山禅师很可能就经历了这场无情的战争。万历二十九年(1601),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发生严重的饥荒,导致饿殍遍野,白骨累累。出生在多事之秋,注定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命运。
  破山四岁时“形貌端正,七处平满,生含异质,幼挺奇标,只是终日不语,”有一天,他听到隔壁的佛教居士在家里诵《金刚经》,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时,竟开口跟随念诵起来。
  破山八岁时,象其他少年子弟一样,被送入乡校接受传统蒙学教育。在学校里,这位资质愚钝而秉性
异常的孩子,令父母操尽了心,老师教他临摹书法(即描红),他却交出一篇写满“上”字的作业,令先生大为光火。虽严加训导,破山却是屡教不改。
  破山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佛教,是在十岁的时候。一次,破山看到一个举止安详而仪态端庄的僧人,只见这位仪表非凡的法师徐步而行,袈裟飞扬,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而崇高的印象。他虽然不懂得深奥的佛理,但眼前的境象让他仿佛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至此,他便留心佛教文化,生起了以出家人为处世典范的信心。
  当时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童婚陋习,年仅十三岁的破山也不例外,在父母的操办下,依当地的风俗习惯举行了成婚礼。巴县刘道开在《破山和尚塔铭》中说:“(师)生含明睿,质挺奇标,亦聚妻而生子,同耶输与罗睺。”
蹇宏期待儿子早日成家立业,继承这万年不熄的烟火,破山却“人情世事,略不经心”,令父母深感不安。就在他婚后的第二年,父母竟在无情的饥荒岁月里相继去逝,这对年轻的蹇栋宇来说,打击是非常严重的。生活的艰辛及丧亲的阵痛,令他倍感人生的无常与凄苦,才满十八岁的破山,即“时常婴病,自觉世间俱属无常幻境”。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他远涉名山大川,作逍遥游。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见到寺宇巍峨,梵刹庄严,使他想起了幼年所遇到的僧人形象,历历在目,出尘之念油然而生。破山在《自述行实》中说:
  见壁间有志公禅师劝世歌,予读至“身世皆空”处,不觉堕泪如雨,将从前恩爱等事,一时冰解。至夜获一梦,如四山相逼,中间只有一路,有一僧对予诵偈云:欲脱娑婆出苦緾,急欲精进莫贪眠,声声只把弥陀念,自有莲花托上天。诵毕不见,山僧当夜醒来,自此一心念佛,志愿出家。(《破山语录》卷二十一)
  破山产生出家念头后,更是不经世事,游历佛寺古刹,甚至不顾兄长的反对,将妻子安置完毕,竟出家去了。他“闻姜家庵大持和尚,精严戒律,高志有德,慕礼为师”。(《自述行实》)破山抛却尘念,依大竹县姜家庵的大持律师出家了。
  大持律师见破山慧根深厚,是可造就的人才,便为他取名海明,号旭东,意思是像东方的初日一般冉冉升起,照鉴天地万物,以此寄托他将佛法的度世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因大持律师德高年迈,体力不支,难以教化新进学僧,就指派本寺的容光长老为剃度师。这时的破山刚满十九岁。
  十九岁的破山出家于大竹县姜家庵,礼大持律师为师。大持律师以年事已高而难以承担教化重任为由,让他跟随容光法师学习。在短短几个月后,大持长老竟然圆寂。因容光法师的见地及佛学修养均难以令破山满意,他只有离开出家的姜家庵,另觅师承。
  大竹县姜家庵的大持师圆寂后,听说邻水县延福寺有一位专弘《楞严经》的慧然法师,破山便欣然而往,跟随慧然法师学习《楞严经》。
  破山在家从宝志禅师所著的《劝世歌》明白了世事苦空无常的原理后,在出家修学的路上,首先深入学习属于大乘教法的《楞严经》,这里一切众生皆有常住真心的思想,是众生皆可成佛的依据,对破山的影响非常深远。
  “常住真心”即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之心,因妄想执著及无明所覆,此常住真心不能显现,故有轮回六道的缘生业果。破山熟读十卷《楞严经》,当他见到“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一文后,恍然间悟到了心、境的真妄不二之理。从《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八还辩见”中感悟到真妄不二之理后,慧然法师又为破山开示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刚刚接触到顿悟法门,破山感到教外别传的意旨幽微玄妙,不得其门而入,就登堂入室,请教慧然法师。慧然法师以“因缘譬喻,种种开示”,但始终没有打破破山心中的疑情。破山狂心顿起,不能自止,既然慧然法师不能让他的狂心得到安歇,他便生起了远游江南参访明师的念头。
  破山强调,他是为了解脱生死大事而出家,不愿在理论上大量花费有限的时光。于是,破山辞别了给予他佛学启蒙的慧然法师,悄然出蜀,去参访江南善知识去了。
  破山离开故乡热土,一路风餐露宿,开始了行脚的云水生涯。途经荆南,抵达蕲水吴王庙时[24],因水土不服及伤风感冒,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孤身在外的破山无依无靠,眼看即将抛尸荒野,“有居士张稜溪者,见师虽病,眼光射人,遂延至家中,以药调理。三月余病愈,乃辞谢”。(《破山年谱》)
  古人疑情大发而住山修行的事例,令他神往不已。年仅二十三岁的破山也想效法前辈先贤,“誓愿住山”。于是破山来到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北的破头山(又称破额山),但见双峰叠翠,泉石幽深,为潜修之佳境。昔日释迦太子坐金刚宝座,说不证菩提则不起此座,破山效仿释迦的悟道精神,在破头山上,也发誓“若不明此事,终世不落山”。(破山《自述行实》)
  他来到双峰山的万丈悬岩上立定,给自己立下了死令状:“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他从辰时开始,立到未时之际,“眼前惟有一平世界,更无坑坎堆阜”,感到意境超然深远。正在恍忽间,“举意欲经行,不觉堕落岩下”。从悬崖坠下的破山非常幸运,他只是“将足损了一损”。当破山在夜里遭受脚痛折磨而辗转反侧时,忽然一阵钻心的疼痛,令他暂时忘却了久久蕴结在胸,令他放心不下的种种疑问。这一瞬间因脚痛引发的轻松与清凉令破山兴奋不已,“密举从前所疑所碍者,如获故物,方放身命,睡到天明”。天亮后,他心中不再为疑云所碍,一片豁然开朗,他兴奋地大叫起来。有一居士以为他脚痛难忍,就来好言相慰,破山却对他说:
“非公境界!”
(破山《自述行实》)意思是此时此刻,我如何能将内心生起的喜悦传达与你呢。破山开悟后,在破头山养伤百日,便下山开始了云游四方、行脚求学的生涯。破山从二十八岁始参学圆悟大师,到三十三岁在嘉兴东塔寺传法,其间除一年在浙江海盐天宁寺参湛然大师外,一直跟随圆悟大师学习,最终得到圆悟大师的印可,并授以“曹溪正脉”,取得了临济正宗的传法资格。
  破山接受的传承后,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一日,开始传法于浙江嘉禾东塔,古丛林清规规定,一般十方丛林的方丈经公众推举,三年一任。破山在东塔广福禅寺三年期满后,受巴蜀僧俗的迎请,回到他阔别的故里,大弘佛法。这时的巴蜀一带正值烽火连年,破山不惧权势,不计个人得失,致力弘扬佛法,历主岊岳、大峨()、万峰、中庆、凤山、栖灵、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双桂堂)等佛寺,在巴蜀辗转弘法三十余年,历兴寺庵十四处,传法弟子八十七人,使西南地区的佛教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再度勃兴。最为难得的是破山以出世的身份,斡旋于明末残余势力、农民起义军及啸聚山林的匪徒和清军等各派武装力量之间,积极引导这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强梁们体恤民情,尊重生灵,尽量少给人民带来战争的血腥,甚而度化他们皈依佛教,使亿万生灵免遭涂炭。
破山禅师抗清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拥兵自重的地方武装,一般在名义上归属南明政权,实际不受任何人的节制。他们不但是农民起义军的打击对象,也同样要遭受到清军的镇压。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被迫联合当地民众抗拒来犯的各路兵马,或根据战事的发展,有时与农民军联手抗清,有时与其他地方武装联手抵抗农民起义军甚至还互相仇杀等等。如曾经庇护过破山禅师的明末清初巾帼英雄秦良玉,落脚于石柱银杏堂,在永贞和尚的协助下,一面抗拒清军的围剿,一面抵抗多次犯境的部将,竭力保卫一方百姓的安宁。   破山禅师身处乱世,历经“七次大难”不死,却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为了保全人民的生命,驻锡兵营,力劝权贵以民为重,以上苍好生之德而止杀戒杀,使数以万计的生灵得救。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破山禅师不仅仅是一方权贵所重,不管是农民起义军及地方武装,还是满清政权及南明政权,大家都想借助破山禅师的宗教影响力,达到笼络民心控制时局的目的。因此,破山禅师始终是各派武装力量的座上宾,甚至各路人马的头目纷纷拜他为师,参禅悟道,毕恭毕敬。
  康熙三年(1664)秋季,破山禅师年届68岁,
“巫山已定,楚蜀道通”,这时战乱才基本得到平息。然而只过了二年的太平日子,破山禅师就圆寂了。可以说,破山禅师的一生都生活在战乱与灾荒年间。他在乱世中不辞艰辛,舍已为人地弘法利生,使多少苦难的人民在宗教的关怀和庇护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在弘法双桂堂期间,曾收留难民达万余人,真正体现了大乘菩萨利他的情怀。
破山禅学的基本修持理论
  破山强调宇宙间每一个生命都存在解脱成佛的可能性,我们不能放弃或轻视任何众生。这种成佛的潜能,即人人本有的佛性,有时也称之为心性、真如、如来藏等。本有的心性清净无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破山认为真如觉性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在内心亲自体验。因而他以为不管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还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都是为了度生的方便法门,只要对其中任何一项生起丝毫的执著,都是“头上安头”,应该即刻放下,不为名相概念所困。对心性一体观的证悟,必然是亲身实证,而不是“高唱无为,口念南无”可以实现的。破山提出以“无生”的智慧来体悟一心法。无生智是了知一切法无生,也是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的终极智慧。在理体上,遍知四谛法而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断尽欲、有、无明等三漏,结缚、随眠等烦恼不再生起,所以称之为无生智。
破山海明的修行论
  "怖生死心”为禅修者的精神原动力.破山所说的“怖生死心”,即立足于充满苦痛与烦恼的现实世间,正视、面对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知道六道轮回的苦楚,对现实的五浊恶世生起强烈的厌离心,生起了生脱死的愿望。以“怖生死心”为禅修者的精神原动力,精进修行,以期得到崇高而永恒的终极生命。破山认为怖生死心是把握迷悟的关键.
  不拘一格而契悟本性是解脱生死的根本.破山认为学佛一定要以解脱生死大事为目标,而解脱的关键在于迷悟之间,“迷则为凡,悟则成圣”,因此,迷之与悟,是解脱生死的根本。迷悟一途只在一念之间,没有凡之与圣、智之与愚、劳之与逸、生之与死等分别之心。迷也迷此心,悟也悟此心,以无分别心,打断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著,当下见性成佛。迷悟之事人人平等,无论在家与出家,在感悟真理解脱生死的修行路上,不管生命形态的高低贵贱一律平等。破山认为,出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重在心地的出家(解脱)。因此出家有三种之分,“一曰出两扇大门之家,二曰出无明家,三曰出三界火宅家”。(《破山语录》卷六)这三种出家,一是形式上的出家,即出两扇大门之家;二是在精神上感受出家的法乐,即去除无明,出生死烦恼之家;三是超越时空的限量,即跳出三界轮回之家。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是出生死烦恼之家,是出三界轮回之家。勿论在家出家,勿论富贵贫贱,都能平等地从心地上感受出家的
破山禅师的皈依弟子秦良玉
  参究佛道的重点在于心性的悟入,没有时空或形式的限定。虽然丛林里流行结制解制的参禅形式,那只不过是契悟佛道的方便而已。不拘泥于传统或形式主义,才能真正领会参禅悟道的核心精神.
  不执著也不排斥打坐、住山、行脚等修行方式.禅宗静心修持的方式多种多样,初下手时,或礼佛诵经,或拜佛忏悔,或为众作务等,总以制心一处、磨砺心志为要。等到心地纯和、愿力深广而渐入佛道之时,即可以打坐参禅,以专修为务。本来参禅可以不拘泥于行住坐卧等形式,但初入静时,心地染净相依,必须一心一意,就像放牛一样,当它犯人稼苗之时,就猛力拽它回头。因此,在行住坐卧诸法门中,当以打坐为基础。破山说: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坐为上,但并不是要执于死坐。
  生逢乱世的破山眼看大家流行逃禅,拣择僻静的空山独善其身,忘却了大乘利他度世的菩萨道精神,就常常勉励学人要有承当如来家业的勇气,敢于面对现实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对于出世法的修习,应该放下个人的得失,像火中红莲一样,要有凌云冲天的意气,“最难行而行之,最难断而断之,最难忍而忍之,最难弃而弃之,最难舍而舍之”。作为出家的佛教徒,以弘扬佛法为已任,应该具有“纯钢肩头,生铁肝胆”,荷担化导世间的使命。(《破山语录》卷九)破山可谓言行一致,在生灵涂炭,战事频仍的年代里,他毅然住锡军营,劝导将士们慈心爱物,甚至不惜破戒止杀,留下千古佳话。
  破山认为潜心修持是整个修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佛陀教导的“自觉”阶段。对于已经契悟本来的明白人来说,住山是因为“自揣力薄,不能接物利生”的独善其身的小乘行为,当他一旦有能力应机接物时,就应该回小向大,转而面向芸芸众生,以传播佛法为事业。
  破山强调开悟者同样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能因为自己开悟而高高在上,甚至远离众生。因此,开悟者有义务以自觉的真理觉悟他人。他以从睡眠中醒来比喻开悟的境界,他认为“先醒者,非独自醒,逐个教之令醒”,逐个教之令醒即在自觉之后,不能只顾自己享受内证的法乐,应该将觉悟的真理传播给芸芸众生,令所有的生命都能从中受益。虽然度生之事充满了坎坷,需要大智慧大愿心,但为利益众生故,也要勇于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所以,作为担负着传播佛教责任的出家佛弟子,开悟后的首要任务是弘法利生的大事业。
  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的语言观破山认为,真实的道体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述,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体证方知。破山强调参禅悟道应当不立文字,要超越语言的局限性,但又不能离开世间法,为了宣扬大乘佛教的终极精神而不离语言文字。比如以道之一字来表示内证境界,破山认为也只是为度生方便而强立其名。大乘中观正道是诸法无所得的,道即非道,因言论道,言亦非言,不能执著道体或语言本身。
  破山海明的圆融统一思想破山提倡禅净教戒的统一,认为佛法本质无二,然而诸宗派根据学人的慧根不同而设施有异。破山胸襟坦荡,超然于各种意识形态之上,不仅反对各宗派自设藩篱,甚至连儒释道三教之间也应该互相包容。
  什么是真正的持戒呢?破山说出三个方面:一、莫造业,生命轮回六道,不外受善恶无记的业力牵引。若能防微杜渐,让身口意三业清净纯和,不受烦恼等染著,就是不造业的阶段。二、知因果,即深信三世轮回的学说,明白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明罪福,即行五逆十恶等为罪业,会招感痛苦的报应。修五戒十善等为福业,能得到快乐的果报。
  著名的“破山吃肉”公案,讲的是在战乱年间,破山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为李立阳嗜杀成性,破山为了救度一方生灵,要求李一阳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破山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当时就对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破山就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已全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破山以后常以酒肉公案表明戒律的方便性及禅戒的统一性,甚至在饮酒吃肉之中,也充满了活泼的禅机。破山说:“远公沽酒延陶令,佛印烧猪待子瞻。此是一宾一主作用。固然,要且未彻向上关捩,只是大费力生。”
当别人问起双桂堂有何禅法时,破山干脆说:“老僧门下,终日朝酒暮肉,不用造作安排,随家丰俭,听其自然。”当时破山居处有醉佛楼的称谓,说明他超越常规的特殊传禅方法,令诸山长老刮目相看。
  身为禅门宗匠的破山,不仅圆融地看待禅净法门,在日常宗教事务中,也会带领弟子为信众念佛回向,以期超拔亡灵而往生莲邦.
  指导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参禅悟道参禅悟道并不是一件神秘难测的事,或是虚无缥缈的空花水月,它是每一个学佛者的必然生活方式。通常所说的修行或修持活动,即是参禅悟道。简单地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轻安与稳健。破山指导弟子在修行过程中,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动静忙闲里,都是用功的好时光。
  对于在家的佛弟子,破山强调应该在尽人伦、持家务中参悟佛道。在家女弟子当以“尽礼”为参禅悟道的关键。尽礼的内容,即对丈夫要温柔体贴,尽一个做妻子的责任;要怜悯子女,尽一个慈母之道;平日善于迎宾待客,操持家务等,这些都是修行因缘。要学会在日常的繁琐工作中参悟,而不是逃避现实的责任,去追寻水月空花的幻境。
  在家弟子应当于资生事业中实践佛法,而出家人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出家人作为专业的修道者及佛
教传播者,是佛教信仰的核心,荷担着如来度世的责任,当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行广大行,在出家修行、弘法利生事业中践行佛道。对于初到寺院发心出家的人,寺院先要求做一些服务大众等苦力,以考验他出家的毅力,这个阶段一般称为行童。破山教导行童应该在寺院的清苦生涯中磨练心性,在扫地烹茗的事务中体验禅道。佛法虽然是自性宗通,破山强调老师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经验丰富,在参悟佛道的历程中需要他们的指点,因而要尊重师承,依止师承。
  破山重视僧才的培养,以抓住办好丛林的关键是养育“达人贤才”为目标,并打破门户之见,倡导教禅律三位一体的圆融观。他对于丛林组织者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是要有使命感,二是要谦虚谨慎,三是要有慈悲心,四是要有管理能力,五是要有外交能力。
  他是一位极具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上自朝廷,下至委巷,近而中夏,远而外,罔不闻知”,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回彩。他也曾娶过妻,生过子,出家后日常的形迹与无异,甚至临终前还叮嘱身后不用佛门的茶毗之礼,而内棺外停,穿着俗人的衣服人殓,行俗人的治丧礼仪。所以,他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转世,也有人直斥他“狂禅”、“酒肉僧”“付法太滥”等等恶名,受到低毁。但是,正是由于他的苦心经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才推动了西南佛教的重兴。这种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丈雪是在破山开法万峰寺时,投于座下并受到印可的。他法名通醉,其号大雪就是因破山为他写的那首“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王为谁倾。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诗偈而更改。
  破山祖师付法时,曾经授以道: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逐周胡严李张。只待兔冰蛇吐火,始拈柏子祝吾香。偈语既充满禅机,也预示着未来的种种先兆,难以解读其中的奥秘。随顺诸缘本是佛教徒坚持自己世界观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嗣法后他立颓纲于烽烟滚滚之中,在秦蜀间开法七建丛林,艰苦经历和际遇,暗暗与这道偈语相合。他于康熙二年来到昭觉,发愿重辉祖庭时,是年岁在癸卯,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免年。建成于康熙四年,是年岁在乙己,也就是习称的蛇年,这些都果然与偈语中“只待兔冰蛇吐火”的预言相符。   康熙五年二月十六日,正当昭觉寺的重辉工程逐步开展的时候,破山海明圆寂于川东梁平双桂堂。讣讯传来,丈雪立即前往梁平奔丧。对于先师这样一位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极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大雪为报法乳恩深,完全遵照破山的遗嘱,主持了后事处理的全部,在当地良龙山以俗人的礼仪予以安葬。为了承担起破山法系宗风永继的历史责任,他又专门将破山的几根和一颗,珍重地携回昭觉寺,建塔于宋代圆悟祖墓侧供奉。佛门以无诤为清净,一切都任人评说。
  为了坚持法流相续的传承,丈雪专门请非眼居士刘道开,为昭觉寺内的破山发牙塔撰写塔铭。这位著名佛教学者,曾经精心汇集了关于的诸家之说,并以儒家章法编纂成《贯摄》一书,后更名为《说通》行诸于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刘道开应请后,以其独到的见解,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对破山的一生作出评价:原夫江汉炳灵川民峨毓秀,山川间气,笃生。自少林西来,曹溪缵续,而南岳一马,首诞什邡,是则宗门之盛实吾蜀人启之也。自时厥后,代有名宿,莫不家敷智蕊,月灿心灯。求其得随宏宗,圆机应世,王公钦范,走卒知名本卫法之苦心,运大人之作用,逆顺莫测,游戏无方,不不推我万峰老人矣。
  师讳海明,号破山,俗籍顺庆之大竹,元勋奕叶,相传蹇忠定之裔孙;古佛因缘,共说昭觉勤祖之转世。生含异质,幼挺奇标。眉目,几符智者之姿;龟背鹤形,不让纯阳之表。亦娶妻而生子,同耶输与罗
喉。行年十九,忽厌尘凡,雉发出家。挑包行脚,偶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遂终日疑闷。乃阅古人公案,如铜山.铁壁,无隙可人。于是孤身出蜀,见数耆宿,不能决疑。俄住楚之破头山,刻期取证,以七日为限,逼拶至极,经行万丈悬崖,自誓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矣!时交午未,忽见银色世界,一如平掌,信步举足,不觉堕于崖下,竟将左足跌损从前碍膺之物,伴然冰释。高声叫云:屈,屈!自此出山南行,参数员尊宿。末后至金粟,机锋上下,才辩纵横。粟书源流一纸,加以信金一缄,抵受下山,暂住苕溪。己巳秋,嘉禾绅拎请住东塔,远近学者,归之如云。粟聆之日“华开李,果熟蚕丛”。癸酉春回蜀,卓锡于万峰古刹,学者归之,亦如东塔之众也。有“黠鼠窥香积,妖狐吹佛灯”之句,盖鳃鳃乎有今日“狂禅”之虑矣。师主万峰凡十余年。
  以来,刀兵横起,杀人如麻,有李鹞子者,残忍好杀,师寓营中,和光同尘,委曲开导。李一日劝师食肉,师日:公不杀人,我便食肉。李笑而从命,于是,暴怒之下,多所全活。昔人以澄公之于二石,如海翁押鸥,师不但押也,而且化之矣!拯溺不规行,救焚无揖让,此之谓也!然自此人日师为酒肉僧,反有藉师为口实者*以救生为卫法之苦心,甚不得已也。壬辰、癸已间,蜀难渐平,师回梁U!之金城寨,去寨半里,有旧绅别墅,尚余老桂二株,师警而居之,颜其堂日“双桂”,门日“福国”,粗成丛林而四方学者,至复如归*随其一知半解,辄有付嘱焉,或疑其付法太滥而不知师于此又有深心也!盖佛法下衰,狂禅满地,倘一味峻拒,彼必折而趋邪。师以传法为卫法之苦心,甚不得已者也。师之名,上自朝廷,下至委巷,近而中夏,远而阃外,圈不闻知。总制李公,奠安全蜀,数遣使迎,师皆力辞。甲辰秋,再使敦请,师不得已,飞锡临渝。盘桓九旬,相得甚欢。李公享师以牢醴,师搁筋日‘山野昔遇恶魔而开斋,今逢善友而止荤,从兹不御酒肉矣!”遂辞而归。
  丙午正月甘一日,寿臻古稀,道俗集庆者万有余指。至三月初十日,师示微恙,预申没后之约:不用茶毗,内棺外椁,便服人殓,窆如俗人礼。是月十六日亥时,盥漱搭衣,以手指烛,端坐而化,寿七十,坐腊五十九坐道场。《语录》一十二卷,人嘉禾紫柏院流通海内焉。时有得法弟子丈雪醉公,将塔师全身于梁之良龙山麓,影堂设于成都之昭觉,走书请铭于不佞,道开霍然回:余何言!师之道德在天下,天下之人能言之也。操履在丛林,丛林之人能言之也。必余欲言,亦言其甚不得已之苦心,是马祖之所难也!马祖之难而师易之,虽谓师为什之跨灶可也!爱系之铭,铭曰:坤维禅宿肇自马祖临济伪仰两灯并谱;济下儿孙杨歧独盛传至天童枝端派正;万峰崛起忠定后裔矫矫人豪堂堂法器;十九辞家甘七圆戒不屑蹄涔有操溟懈;金粟老子眼明手毒一瓢恶水洗肠换骨;再振滹沦旁起四宗花开携李果熟蚕丛;九坐道场单提心印魔与魔民一战而胜;烹佛像祖补天立极师于祖庭实有勋德;劫遭离乱杀人无算处剑朝林如家常饭;游戏神通饮酒食肉长鲸吸川烧猪果腹;但尔诸方不当学我伊尹之志有之则可;酒肉破戒滥付招毁原师之心大不得已;天子闻王侯愿交黄麻不羡青山逍遥;行年七十化缘已毕双林双桂是一是二;无渴可留无法可说狮子频呻指烛而灭;遗令棺殓法同缙绅身后一著犹是拟行;良龙之麓窣堵坚好八部天人香花围绕;只履已西幻壳斯藏我铭贞石万禩垂芳。
  丈雪将《破山禅师语录》十二卷,送往嘉禾刻版刊布人紫柏院,流通海内,并在昭觉寺内为破山专建影堂,以供奉先师,这样,就向社会展示了双桂堂是本堂,昭觉寺是影堂,在破山法系中,除了梁平双桂堂而外昭觉寺所独具的突出地位。不久,丈雪的嗣法弟子、昭觉中兴第二代方丈佛冤彻纲,在前往浙江为昭觉请购法宝大藏经时,获得费隐通容禅师的一粒。佛冤珍重地把它请回昭觉寺,在破山发牙塔旁建塔供奉,并亲为撰《费隐容禅师舍利塔铭》。
  双桂堂位于梁平县城西南13公里处的万竹山,是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双桂堂他建于清十八年(1661年),它的创始人是清朝名僧破山禅师,该寺因破山法师在寺内植双株桂树而得名“双桂堂”。双桂堂法系为禅宗,破山乃承宁波天童寺密云禅师之法,号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代祖师”。与石柱县银杏堂是“姊妹建筑”。破山禅师俗姓蹇,字懒愚,四川大竹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自幼读书勤奋,聪明过人,懂,善。19岁出家,遍游名山,转览佛教经典。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住破头山,参禅三年,深有所悟。后常年在天童寺跟随密云禅师学法。民间传说双桂堂这两棵桂树是月宫中的嫦娥亲手培养,嫦娥借观音的净瓶水为之浇灌,遣神燕去天河衔来肥泥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云剪为之修整,在嫦娥的精心护理下,这两株桂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一个中秋之夜,嫦娥将它们送往人间。这两棵桂树带着满枝的清香落在宁波天童寺院内。密云法师将这两棵桂树交给弟子破山,让他带回蜀中,兴建佛寺,传播佛法,并称桂树生根之处就是你安身之地。破山禅师尊师命,身背桂树,跋涉了几个月,进入蜀中。一日,他落脚在万竹山。半夜里,山间霞光四射,钟鼓齐鸣,四周的村民闻声而至,只见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参禅,他所背两株桂树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从此,破山和尚就在双桂落地之处建立禅院,并取名“双桂堂”。桂树至今尚存,枝繁叶茂,浓绿如云。每年金秋时节,桂花满枝,香飘数里,人们争相观赏。破山禅师熟谙诗文,精于书画,著有《双桂草》、《破山语灵》等传世,所留墨迹也为后人所珍藏。他的诗,以幽默、诙谐见长。如他的《自赞诗》写道:“这个川老蜀,浑无奇特处。问禅禅不知,问教教非熟。
  懒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条短杖藜,打佛兼打祖。”他的弟子很多,遍及、、等省,有的还去弘法。因此,双桂堂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双桂堂创建以后,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连续不断地修建了二百多年,从年,双桂堂历经破山、竹禅等七代祖师累世修建七殿、八堂、八院,占地面积120亩(该寺最后一次修整是1980年)。时期,双桂堂以它宏传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蜀中丛林之首”。1983年,国务院确定双桂堂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全寺占地面积约七万多平方米。1986年时,有正式僧人27名。寺内恢复了丛林制度并成立了双桂堂寺院管理委员会,释妙谈法师任主任。双桂堂寺院坐东朝西,殿堂为木石结构,有大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等七重建筑,近年来全部修复一新,并新建了重现巍峨雄姿。两侧有厢房、僧舍三百余间,长廊相连,有天井、海观42口,玲珑古雅,周围有白莲池、后缘池、花园等景观点缀,使整个寺院环境清幽,好似人间仙境。大雄宝殿是双桂堂最宏伟的建筑,为三层宫殿式建筑,底楼有石雕狮、象,中层高悬名人题刻,三楼有龙凤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宝顶,连脊通高16米,直插云霄。大殿扩建于光绪年间,历五年建成。支撑大展的52根石柱,柱长三丈,直径三尺,每根重达二万余斤,全凭人力从百里之外运来,可见其艰难。双桂堂历经沧桑,仍保存文物237件,其中有名人字画61件,佛像110尊,其他佛教文物66件,其中最著名者为铜佛、竹禅画、玉佛,皆被定为国家二、三级文物。“”中,当地宗教工作干部和寺院僧人用木板将佛像、文物加封,外贴毛主席语录,巧妙保护了寺内佛像、文物。现寺内制作了文物柜,陈列和保护文物。寺内的珍贵文物还有:清皇帝御赐的《藏经》一部,天聋、地哑、铜锣、铜鼓四种,各类石刻、碑记七二多块。
  另有11世纪用写的106页,其它佛经七千多册。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双桂堂举行了玉佛开光典礼。这尊玉佛为雕琢而成,重1.3吨,高1.6米,精美庄严。释妙谈法师主持了列光仪式,数千名信徒参加了玉佛开光法会。寺内另有僧舍利塔四座,金带一领,一颗,系竹禅和尚从请得,被视为镇寺之宝。   双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维修下,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环境整洁。人称:寺外清溪环绕,四季鹤鸟飞鸣,八月桂花飘香,游人络绎不绝。双桂堂现任方丈大块和尚,77岁,奉节县人,1930年出家为僧,师从演熙法师,毕业于中国汉藏教理院,兼任重庆市梁平县八届政协常委,梁平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万州区政协委员。现任寺管会副主任为身振法师,重庆市垫江人,1989年出家,1997年在中国佛学院毕业,同年当选为重庆市佛协副秘书长,1998年当选为梁平县政协委员。
  他兼僧人和诗人于一生,且颇有建树,堪称世界历史人物,有小之称。其诗作有1200余首传世,收录在《破山禅师语录》中,包括下面几首他在作的诗:   《寓三教寺偶成》   为日开门笑远山,光楼声发骨毛寒。   老僧别无营清供,待客惟将竹数竿。   《寓三教寺示三客禅人》   扣门识贤者,野外话头回。避透安心旨,机投结念灰。
  长松富一枕,短锡声三台。戏语益君省,怡然笑我侪。   《寓石柱闻贼退有感》   抱病妖氛苦,人心尚未宁。拟图身口计,窜落水云贫。
  瓢笠难支日,亲朋易到门。业将听两耳,分听凯歌声。   《访万寿山寺题睡和尚》   老僧来到无人陪,幸有当门杨柳垂。
  只见柳花开又落,不知春梦几时回。   《为苍松禅人别言》   漏声催人尽,寒夜独悲呤。殿满灯光静,窗横雪照深。   三思诗眼疾,孤枕念同心。寥落一身外,萍踪何处寻?
  《除夕》
  窜入南宾二载余,人情愈冷道愈孤。   勤烧短木胜松火,懒扫门尘当铁符。   浓处尽从贫处淡,思边却向酒边疏。
  前贤得得寻山隐,我隐只须沽一壶。
作者简介:竹禅,清代名僧。竹禅大师——),四川梁山县人,(进重庆市梁平区),俗姓望,其父王氏为当地富&&&&&
&&&&&&&&&大户,田宅绵延数里,竹禅自小资质聪慧,天赋异禀,少年时期既有定见,甘愿放弃富裕生活,出家修禅学
&&&&&&&&&佛,处时期在杭州灵隐寺修行,而后主持上海龙华寺。咸丰同治年间,竹禅大师游历京师,与国师翁同和成
&&&&&&&&&为知交,犹邀于宫廷,王府传授经典,为时所重,中年云游吴越湖湘,江南一带,以书画讲经说法,名嗓大
&&&&&&&&&江南北,竹禅大师擅长书画,诗,书,画,印。风鉴奇门,靡不行草,自创九分禅字,别具一格,非泛泛者
&&&&&&&&&能相比,画精人物,竹石,花卉鸟兽,笔墨超然绝俗,意境深远,著有《画家三味,竹禅画谱行世》,名震天
&&&&&&&&&下。
&&&&&&&&&&&&竹禅大师善于诗词,寓意精深,耐人寻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人身相貌,作画时,每于禅修静坐,在气定神闲时当刻,奋笔挥毫,一气呵成,古奥朴茂,气韵嶙峋,形神兼备,犹如神来之笔,画作中显露教化众生的禅意。
&&&&&&&&&&&&大师亦精于篆刻,印材及印色相当讲究,其书画上用的印皆出自其亲身雕刻,常用印有“王子出家”一方,另一特色闲章为“谈经石点头”之印大师言意即使顽固之石,听其讲经说法,顽石都能点头,何况那些顽劣凶恶之徒,当听其说法,必能转变心性,转恶为善。
竹禅大师禅修佛门,毕生之行宜深深影响后进之仕,有弘一法师,宗彝,柯璜,经亨颐等书画家。1889年,竹禅大师游历津门,居无量庵弘法,当时(弘一)字叔平,俗姓李,时年九岁,随同授业老师长灵庄前往无量庵拜见竹禅大师,常氏仰慕大师书画,特向大师求绘一幅“空灵寂静”之画作,大师应允许一星期来取件,
&&&&&&&&&竹禅大师交给常氏却是一对字联,常化倾时纳闷大师告知常氏,此字联即是你所求之画。常氏现解字义,上联书写“一厂大汕月“,下联书写“五柳在门墙”,阅毕遂拍案叫绝,赞叹道:此正是一幅“空灵寂静”的绝妙佳作,竹禅大师善意诗词来破解禅机,以书画来点化禅意,妙里乾坤,缘此更深深影响弘一年长后毕生行志。
&&&&&&&&&&&&&1918年,弘一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同年九月在灵隐寺受戒,终身刻苦修行,以弘扬戒律为己志,竹禅大师于晚年回蜀,任梁平双桂堂方丈,并于此圆寂,大师当时书画重所渴求,更受到日本,高丽等高僧的热爱,得者宝之,竹禅大师是位宗教家,也是了不起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艺术家。
北京鸿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05年秋季书画精品拍卖会上,竹禅大师的一幅“静月幽皇图” 尺寸:360*93cm
估价180万-250万&&成交价484万。
&&&&&&&本店以诚信经营,书画,钱币,及其他杂项,品种繁多,可满足各类藏友的需求,质好价廉,广交天下藏友,互通有无,精诚合作,共丰藏品.
&&&&&&&本店售出藏品,收到后5日内可退换(以邮戳为准),过期不再受理退换,
&&&&&一.本店一律先款后货,款到3日内寄出.
&&&&&二.本店售出后的藏品,收货后12天内
清:竹禅(竹子)
当前价格 ¥3000000 元  一口价
有效期限:自
     至
商品数量:1 有无发票:无
所在省市:四川内江
运费说明:由卖方负责
该商品已被浏览 <font COLOR="#3 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蟠龙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