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列表开国皇帝赵框yi还是ying

中国古代历代皇帝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一共有几个皇帝 宋朝的
10:35:22 来源:河南商网
&&北宋王朝(公元960年-1127年),始于太祖赵匡胤,终于钦宗赵恒,共9帝。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又在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王朝。
北宋皇帝列表太祖赵匡胤
(927-976)960年称帝,在位17年父赵弘殷,匡胤从小喜习武艺,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统一全国后,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976年卒。庙号太祖。
太宗赵光义
(939-997)976年即位,在位22年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即位后继续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事业,978年吴越王投降,979年,北汉王投降,但在两次与辽国的作战时,均遭受惨重失败。也开始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
(968-年即位,在位25年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
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022年即位,在位41年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死于1063年,庙号仁宗。
()1063年即位,在位5年宋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仁宗无子,被立为皇太子,仁宗死后即位。英宗&有性气,要作为&,提倡简朴,只是在位时间过短,死于1067年,时年36岁,在位5年。
()1067年即位,在位19年英宗长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
宋太祖大孝皇帝
  生辰:阴历927年2月16日
  忌日:阴历976年10月20日
  黄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讨定天下。座驾:赤炭火龙驹,兵器:盘龙棍.
  历朝历代的事件屡见不鲜。“,”便是由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这是前无古人的。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它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已是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继位。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禁卫军首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有很大的关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原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的合法根据。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通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预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的弟弟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赵德芳(当时仅23岁)后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从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设置了副相,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而军政归于,其长官叫,枢密院与执政合称“”,财政大权另归于,其长官叫,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
(一)先南后北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和契丹,西面有,南面有、、、、各国,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着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权是个十一岁的小娃娃,继位之后,其属下“衡州刺史”张文表反叛,也想割据一方。由此,宋朝打着“救援”的旗号,要借道荆南(南平)。师行一半,张文表已经被杀,宋军仍强行前驱,派出一股奇军直驱江陵,南平嗣主高继冲知道大势已去,只得举族“入朝”,献出高家割据数十年的三州十七县。不久,宋军一路横进,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进围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终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权也生俘,尽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荆湖之地全入宋土,成为宋朝一个大粮仓,从物质上保障了宋军下一步军事目标。
(三)平定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赵匡胤发兵5万(一说6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管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3万出风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赵匡胤利用蜀降将赵彦韬提供的情报,针对巴蜀有嘉陵江、长江直贯南北、东西的地形特点和蜀军防务上兵力不足的弱点,采取东、北两路沿长江、嘉陵江分进合击的部署。刘光义在夔州,针对蜀军锁江设防,水强陆弱的情况,适时舍舟登岸,先夺取两岸,然后水陆配合,一举突破蜀军利用浮梁所组织的防御要点,接着沿长江长驱直入。北路主将王全斌善于迂回、夹击,避坚击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敌后,因而能较快地突破剑阁险隘,在东路军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
(四)北征失败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刘继业(即,杨老令公)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于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四)攻取南汉
  在当年,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曾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
  这一年,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4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五)征服
  开宝四年(971)二月,宋灭南汉之后,从北、西、南三面对南唐形成战略包围。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绝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经过3年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率吴越军5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冰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宋太祖改制度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送太祖突然传话,
  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
  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亲王赵构:20岁从人质变身南宋开国皇帝_读书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亲王赵构:20岁从人质变身南宋开国皇帝
日 10:05:52
中国文化传媒网
】 【】 【】 【】&
  为此,宋钦宗果断地囚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金国使者萧仲恭以及他的副手赵伦。
  说起萧仲恭,这家伙的故事也挺多的,而且很有趣,在这里我们长话短说。此人原本是辽国重臣,天祚帝出逃夹山后,此人不离不弃,跟着天祚帝到处流浪,是天祚帝逃难时大篷车队里最忠贞的一员。后来金兵以武力取缔他们这伙非政府组织游民,天祚帝被送到战俘营安度晚年,从此淡出历史。而大篷车队里的其他官员和女眷们,全跑去和女真人参加民族大融合这一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去了。而萧仲恭则人模狗样地成为了金国的官员。
  萧仲恭被扣押之后,北宋派人明确地告诉他:“这辈子你就在北宋境内安心地劳动改造,回金国就不要指望了”。
  这萧仲恭本来就是非政府组织游民,游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对他而言,不管到哪里都一样,更何况北宋富甲天下,福利待遇好,比鸟不拉屎的黑龙江要好多了,所以萧仲恭没意见,安心地在北宋住了下来。
  可是同行的赵伦不乐意了,这家伙的政治敏感度实在太高了,他认为金宋迟早要开战,躲在北宋实在太危险了,而且留在北宋实际上等若自己在金国的政治生命的完结。但是宋金两国显然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怎么跟北宋解释,北宋才肯放自己回国呢?
  赵伦思索再三之后,就要求见战俘营的管理员,接着他送上了一大批财物,结果遭到了拒绝。开玩笑,这可是国际争端,这点银子算个屁。
  过了几天,赵伦又想了个办法,他再次要求见战俘营的管理员,说是有机密要事相告,这群荷尔蒙含量过高的北宋官员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从赵伦的叙述中,北宋官员们得知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这时的大金国政权内部,大都是由原辽国降将和降臣组成,真正纯的女真人少之又少。所以那些辽国降将和降臣们就琢磨着干掉这些女真人,恢复大辽帝国。但是由于复国工作过于复杂,于是他们推出原辽国皇亲、现金国名将耶律余睹出来领导复国工作。以耶律余睹为首的辽国复国集团,非常希望得到北宋帝国的友好援助。
  赵伦所说的这一切,合情合理,逻辑上丝丝入扣,道理上娓娓动听。其语言逻辑完全是建立在高尚而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任何人都没法找到反驳他的足够理由。
  恰在此时,陕西麟府的折可求又上了一个报告,在报告中折可求指出:在西夏国的北方,原辽国名将耶律大石统兵十万,出榜宣称金人无道,勾结北宋君臣毁其宗社、灭其国家。现在听说北宋新君即位诛除奸臣,非常愿意和北宋重温两国传统友谊,一起干掉那群面目可憎的女真人,恢复两国传统疆域。
  天助我也!
  钦宗在北宋主战派大臣徐处仁、吴敏等人的鼓动下,决定立即下令对金国开战。
  北宋从皇帝到大臣,上上下下似乎都发疯了,这边在担心金国的入侵,那边却又在挑衅人家。
  这是一股逆流,一股赵宋王朝劣根性集体爆发的逆流,这股逆流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一直蔓延在赵宋皇族的血液中,如同瘟疫一般,永远挥之不去。
  战就战吧!
  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夜,皇宫内殿。
  正在王府和母亲、妻子吃饭的赵构被大哥紧急召往皇宫内殿,在内殿中赵构看到了一脸疲惫、眼角布满血丝的大哥。
  赵构感觉一定是国家发生了大事,否则一向温文尔雅的大哥绝对不会如此失态。
  果然,当大哥告诉他帝国最近发生的大事,一向冷静的赵构也忍不住颤抖起来,他知道,这个国家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
  原来,当北宋决定拒割三镇和金国开战之后,不仅派人联络耶律余睹,而且还派出了两路援军去救援被包围的太原,结果两路援军皆全军覆灭。再派李纲出战,结果又败北。
  与此同时,钦宗写给耶律余睹的信也被金国名将完颜宗翰截获,金太宗大怒,遂再派斡离不和完颜宗翰攻宋,两路金军很快就要兵抵开封城下了。
  值此国家危亡之际,北宋朝廷内部的争议再度爆发。
  主和派人士,一共七十人左右。他们由门下侍郎耿南仲、殿中侍御史范宗尹带队,在朝堂上哭得死去活来,不停的打滚,强烈要求割让三镇,再不割就亡国了。
  主战派人士,以吏部尚书吕好问、左司谏江宁秦桧为领袖,他们义愤填膺地抨击主张割让三镇的主和派大臣。
  总之,没有一个可行的措施。
  无奈之下,钦宗只有再度求和,高级人质的人选非赵构莫属。
  靖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赵构再度踏上征途,没想到此去竟是永别,终赵构一生再也没有回到开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那一天,开封城的风很大,刺骨的寒风如刀片一般刮在赵构年轻的脸上,怀着复杂的心情,赵构和副使王云走出了开封城。
  赵构知道这次的出使惊险万分,一不小心将是万劫不复,国家的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对于能否活着回来,赵构自己也没有把握。
  跟上次的出使完全不同,上次出使大哥和文武百官夹道相送,这次赵构形单影只,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一个人孤独地踏上行程,身边除了原先康王府的人之外,就是那个连赵构也摸不准的刑部尚书兼副使王云。
【】 【】 【】
(责任编辑: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当前位置:议政网 >>
名城风貌 >> 汴梁古今>>正文
死因蹊跷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上)
作者:韩鹏 发布人:楚风 &发布时间:& 来源:议政网 点击次数:3200
北宋时期九位帝王
&&& 公元960年,北宋(公元960-1127)作为一个新兴势力,再次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在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因没能打退游牧民族女真人的入侵而被迫放弃北方,建立南宋。北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北宋人自己认为:“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 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之强,人才之盛较之汉唐有过之而无不及。城市发展也达到巅峰,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十万以上的城市有十七座,而北宋末年超过十万以上的城市竟发展到五十二座。开封在北宋时又称东京(东都或汴京)。据后人统计,以宋仁宗时期国库岁入折算黄金估计,北宋当时人均GDP为2280美元左右,都城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的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
&&& 由于北宋建国初期即推行“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宪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北宋后期,对外软弱无能,屡受外敌进侵;对内吏治败坏,冗官冗吏充斥。有识之士深以为忧,遂生改革弊政之议,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但两次变法维新却屡遭保守朝臣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均以失败而告终。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败于外敌之手,北宋灭亡。
  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局面的结束。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便没有再发生过。历经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最终被金国灭亡,这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先河。
  本篇主要介绍公元960 年-公元1127年期,北宋王朝九位帝王的主要情况。
死因蹊跷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上)
――开封23朝帝王简介之八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州)人。公元927年3月21日(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生于洛阳夹马营。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他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 突然去世,死因蹊跷,在位十六年,终年五十岁。是五代十国时代的终结者,也时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史称北宋太祖。
 & 赵匡胤的高祖赵I、祖父赵敬,都是唐代的县令、刺史一类的文官。其父亲赵弘殷,直到后周年间才因军功获得“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军职。五代乱世纷纭,英雄切莫问出处,只要力气大,脑子活,能上马抡刀使枪,封王封侯倒是件很可能实现的事情。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二十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
  赵匡胤是赵弘殷第二子,生于洛阳夹马营。其母杜氏生他时“赤光绕室,异香经久不散”, “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少年时的赵匡胤,“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他受军人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了―身的好武艺,可就是不爱读书。赵弘殷长年生活在军中,不仅靠一刀一枪博得功名,也携带儿子辈自少长在禁军中,并在军中同袍情谊中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为日后“陈桥兵变”和以后的执政奠定了基础。
  公元944年(后晋开运初年),十七岁的赵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婚,迎娶了赵弘殷的护圣营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贺氏为结发之妻。赵匡胤好武善骑射,还很能交朋友,性情豁达,颇有些江湖习气。赵弘殷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官运平平,一家人的生活也大不如前。二十一岁的赵匡胤眼见这种情形,便打算自己外出闯荡,以求取功名。不久,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
  刚开始,赵匡胤以为可依靠父亲的老关系找到门路,得到重用。可事实却是到处碰壁,让年青气盛的赵匡胤吃尽了苦头。有一次他来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想投靠父亲的老同事、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谁知王彦超并不买帐,但还算留了三分情面,用十贯钱打发他走人。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十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无可奈何的赵匡胤只得冒着风雨重新上路,盘费将要告磬,却始终没有碰到任何机遇。走到襄阳(今湖北襄樊)时,为省些住店的银子,他便往寺庙求宿。
&&& 于是,他时来运转的契机到了。在这座不知名的小庙里,赵匡胤遇到了一个精通术数的老和尚。老和尚一见这个满面风霜的青年,便认定他绝非凡人,不但主动馈赠盘缠,还指点迷津道:“北往则有遇矣。”公元949年(后汉乾佑二年),赵匡胤遵嘱北上而行,正赶上后汉枢密使郭威为征讨叛将、河中(今山西永济)节度使李守贞而在邺都(今河北大名)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并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 赵匡胤从军后,因打仗勇敢,人又机灵,被安排在郭威的手下,当了个宿卫士,有幸跟他东征西杀,日显威名。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正月),郭威即皇帝位,赵匡胤因战功显赫,逐步被升为皇宫禁卫军被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公元953年(后周广顺三年),周太祖的养子柴荣任开封府尹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转做开封府马直军使。周太祖郭威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正月)后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回到禁卫军任中级宿卫将官。赵匡胤在军中,有两件事让人称异:一是赵匡胤生来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有一次,他在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的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他远远地甩了出去,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赵匡胤不但死定了,而且肯定脑袋都要撞碎。谁知他却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不但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只见他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非要将马驯服不可。胆量如此之大,别说围观的人,就是那匹烈马,最后都判个服字给他了。二是有一次与军士在房子里赌钱,有两只鸟在外面啼鸣,赵匡胤想吃烤雀,出门捉鸟。刚刚出门,房子忽然倒塌。房子里的军士们各有死伤,赵匡胤却躲过了一劫。两件“传奇”的事为赵匡胤戴上了神秘的光环。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三月),周世宗登基后御驾亲征北汉刘崇,在著名的高平(今山西高平)战役中,赵匡胤一举成名。当时,北汉军人数占优势,后周军不仅人数少,又发生了右翼战阵军将逃跑、投降的不利形势。在情况万分危急时刻,当时只是禁卫军中级宿卫将官的赵匡胤,表现英勇,他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并与当时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各率两千兵马,奋勇破敌。关键之时,周世宗柴荣指挥若定,沉着果敢,手下又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军将浴血奋战,最终大败北汉军,使得一旁支援北汉助战的 “盟军”辽军也见景夺气,逃遁而去,后周军队终于取得了此次战役的全胜。由于赵匡胤在高平战役中立下了救驾之功,班师回京后不久,他不仅被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兼严州刺史,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深得柴荣和郭威驸马张永德的信任。
  经过赵匡胤的大力整治,使后周禁军的面貌大大改观,士兵的战斗力迅速增强。柴荣十分满意,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了不少禁军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S(yūn)与赵匡胤结为了“义社十兄弟”,情同手足。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
  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赵匡胤的眼光也越来越长远,他深知乱世中亲信不可轻信的道理,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家族。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随行的队伍中赵氏父子三人一起上阵,除赵弘殷和赵匡胤外,时年十八岁的赵匡义(也称赵光义)也跻身队列。可谓是名符其实的“父子兵”。
  此次征战南唐,赵匡胤又跟随周世宗征平扬州(今江苏扬州),下寿春(今安徽寿县),得泗州(今江苏泗县东南),每次重要战役都有他威风凛凛的身影闪现,名震江南。他除了为后周奋勇冲杀,频频告捷,具有很强的指挥能力外,还表现出了对后周的无比忠心。有一次,父亲赵弘殷外出公务半夜才领兵返回驻地,正碰上赵匡胤守城。听见父亲的叫门声,赵匡胤大义凛然地说:“我知道你是我爹,但是深更半夜不能开门放行是皇帝的规矩。”直到天色放亮,才把赵弘殷放进城来歇息。柴荣后来听说此事后,深为赵匡胤的忠诚所感动,引为手足知己。打完仗,赵匡胤再次荣升,被提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赵弘殷也因为配合儿子积极作战的大度表现,得到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不久,当他病逝后,被柴荣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的殊荣。
&&& 赵匡胤的元配妻子贺氏虽然因夫而贵,当上了会稽郡夫人,却一向体弱多病,终于在公元958年(后周显德五年)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岁。在为自己挑选继弦妻子时,赵匡胤也没有含糊。他选择了极有威望声誉的彰德军节度使、巢国公王饶第三女为继室。贺氏去世的当年,十六岁的王氏便嫁进了赵家。婚礼办得极尽隆重,周世宗柴荣还特别给这位心腹干将增光添彩,亲自为王氏授予凤冠霞帔,封其为琊郡夫人。
  赵匡胤急于娶妻的真实用意其实很明显,他们虽然得到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又有很多心腹,但出身毕竟还是比不过世家大族。于是,联姻便成了他们抬高身份和地位的最佳选择,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达到了目的,并借此迅速扩大了声望。作为身在权力中心却又出身寒微的实干者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己的选择。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赵氏兄弟的联姻策略对他们成就帝王大业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赵匡胤很清楚,没有真本事再有人缘也升不了官,更收伏不了身边的人。为此,本来就富于胆略和魄力的赵匡胤,在作战中不仅敢于浴血奋战,而且善于谋略指挥,功劳越来越大,官职也就越升越高。周世宗柴荣御驾北征辽国时,赵匡胤又是一马当先,“及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先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一平关南之地,取得了自五代以来中原与契丹作战最大的胜利。
  接下来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在北伐契丹途中,当大军走到半路时,周世宗柴荣忽然得到一块长约二三尺的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字样,令人莫测高深。看到这块牌子后,柴荣便起了疑心,认为上天已在示警:自己的妹夫、郭威第四女永寿公主的丈夫、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有图谋不轨之意。只是因为战事繁忙而暂时不便处理。周世宗柴荣连克辽国三州三关,一路顺利,简直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但是,当他准备攻打燕(幽)州(今北京)时,传说有一个老人劝告柴荣说,这次征讨不会成功了。柴荣问其:“为何?”老人答:“因为世宗姓柴,又在攻打燕州,燕与烟同音,“柴”燃烧了就要冒“烟”(燕),会出问题。”意在劝他不要攻打燕州。可柴荣眼见大好河山即将收复,怎会罢手。果不其然,当柴荣下定决心攻打燕州时得了“热病”,无法指挥战事,只好撤军。当他班师回朝后,病情日益危重,而那块示警的木牌仍然是他念念不忘的一个心病。
  于是,柴荣在临终前五天决定对朝中人事进行调整:将妹夫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军职换成“同平章事”的文职,改由赵匡胤担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统帅后周军队。假如有足。因为赵匡胤是个外姓人,何况后周军队还有一半在皇族、殿前侍卫司统帅李重进的控制之中。再说,柴荣还定下了让自己最信任的旧属王著任宰相的计划。
  王著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即使在柴荣面前也散漫自由,但柴荣偏偏就认为他有才可信。如果不是因为王著实在好酒,当宰相的早就不是范质而是他了。如今柴荣人之将死,保障儿子身边都是忠臣已成为第一要务。王著不但忠心,而且交游开阔,人脉极广,颇有能量,区区喝酒小事也就无所谓了。因此,柴荣直到临终,都在叮嘱范质和赵匡胤:“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柴荣之所以没有在生前直接发下王著的任命书,大约是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会这样快地死掉。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匆匆安排完后事,便驾崩于滋德殿。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史称后周恭帝,时年七岁。令柴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范质和赵匡胤在他刚一咽气,就扣下了任命王著为相的遗嘱。
  范质作为现任宰相,眼见得柴荣皇帝已经死去,周恭帝柴宗训和小符太后孤儿寡母难以应付朝中大事,便认为自己可以首辅的身份控制朝政了。他当然不愿意让王著来与自己分享权力。赵匡胤看出了范质的心事,暗示愿意帮他隐瞒此事,大合了范宰相的心意,自然与赵匡胤从感情上更加亲近了。后来,无论朝臣怎样向范质进言,要他提防赵匡胤,都被他都嗤之以鼻。
  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密谋便在策划之中。周世宗去世仅一个月,范质便应赵匡胤之请,对后周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调动,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将一向制约赵家兄弟所掌管殿前司的侍卫司皇族统帅李重进、重要将领袁彦等人,以升官的名义调离侍卫司或京城,转而将赵匡胤的“义社兄弟”高怀德、张铎(张令铎)等安排了进去。这样一来,在原本能够轻松制约赵匡胤殿前司的侍卫司中,除了一个孤掌难鸣的侍卫司副帅韩通(他也升了个无关要紧的官职)之外,全都换成了赵匡胤的人马。赵匡胤的嫡系部将也一律升官,但所升之官却有微妙的区别:异姓兄弟石守信、亲信慕容延钊等人提升的是军职,老友兼老上司张永德升的却只是个“开国公”的虚爵。
  后来,朝中有大臣不断提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还有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除掉,以免后患。周恭帝柴宗训和范质只是将赵匡胤的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改任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可并不影响他对军队的控制。
  在大家都升官发财的一片恭喜声中,赵匡胤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自己谋夺帝位的关键布局。于是,继后周太祖郭威“澶州兵变”之后的第二台大戏“陈桥兵变”,即将拉开序幕。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正当汴梁城里的皇帝、太后、官员和百姓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时候,十万火急的军报却从河北镇、定(今河北正定)两州分头传来:契丹人为报去年周世宗柴荣北伐之仇,趁此节日人心松懈的机会,勾结北汉,率军大举入侵。两州同时报警,说的又是同样的内容,一般认为是不会错的,更何况军情急如火,没有时间去调查研究,赶紧派兵才是正事。后周朝廷内无论军职高低还是历年战绩,赵匡胤是担当此重任的最佳人选。令小符太后和宰相范质欣慰的是,赵匡胤兄弟毫无推脱之意,毅然决定立即整兵出征。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前锋先行出发。正月初三,寒风凛凛,旌旗猎猎,在小皇帝柴宗训、小符太后、范宰相旗开得胜的期望中,满脸肃穆之色的赵匡胤率主力大军出征了。
  初三下午,出征军队到达距汴梁城北仅四十五里的陈桥驿。这时接到消息:慕容延钊的前锋大军已经准时进入河北境内。赵氏兄弟当然心领神会,知道亲信们所领的军队都已经会合了。这时,一位多才多艺的军中星相家适时粉墨登场。这位叫苗训的军校宣称:当天落日时,太阳的旁边竟出现了另一轮太阳,两日互相争斗,黑光激荡。苗训以为自己的眼睛花了,特地还喊了个叫楚昭辅的门吏来验证。那时,大家正忙着埋锅造饭,没有亲眼看见,可消息很快就在整个大军中迅速传开了。本来就对奔赴前线作战心里没底的将士们越发人心惶惶,在一些人士的提议下,大家的认识很快就达到了高度统一,“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征战,谁能知晓?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迟。”
  五鼓时分,已经达成共识的军士们集于辕门,大喊要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赵匡胤昨晚酒喝得大醉而睡,对夜晚发生的事情浑然不知。鼓噪声此起彼伏,赵太尉的寝殿里却毫无动静。天亮后,终于忍耐不住的军校们冲进了赵太尉的寝殿前。赵匡义和赵普见此情景,连忙进殿唤醒赵匡胤,拥他出殿。当迟迟起身的赵匡胤一脸茫然看着面前成群拿刀的人群时,听到了这样的话:“诸军无主,愿策点检(依旧职称呼)为天子。”不由分说,将一件黄衣披到他的身上。然后,众人一起拜倒,对赵匡胤高呼万岁。赵匡胤予以推辞,众将士不依,扶他上马南行。
  赵匡胤在此时表现得非常勉为其难,他说:“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回答说:“唯命。”赵匡胤又说:“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拜,表示支持,愿成就赵点检的仁义之名。见大家如此有诚意,赵匡胤这才“迫不得己”地带着大军拔转方向,返回开封城。他暗中派亲信郭廷斌秘密快速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到达京城,便由他们打开城门。
  听说大军如此返回,开封城中的人们当然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人面面相觑。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入城。此时的京城中,唯一有能力也有欲望反抗的,只有一向与赵匡胤格格不入的侍卫司副帅韩通,然而他已经没有机会了。一个叫王彦升的军校一进城就快马直奔韩家,将其和三个儿子杀死。当做好了充分准备的赵匡胤带着大军进入开封城时,整个京城都已经在事实上被他所完全控制。
  这时候,宫中的早朝还未退,几个军校便冲进宫中,将宰相们拉去见赵匡胤。当宰相范质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之后,他抓着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泣不成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紧张之下用力极猛,指甲掐进了王溥手里,几乎流血。王溥也被吓得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范质虽然为了权力的私欲被赵匡胤所利用,总算还对后周王朝有些情份,见到赵匡胤后,质问说:“先帝养太傅如子,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就忍心做这样的事情?”愧心未泯的赵匡胤,毕竟与五代十国那些狂燥型的帝王不同,情急之下也涕泪交流,勉强给自己辩解:“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事已至此,范质自己也知道没啥可说的了。眼看着自己的搭挡王溥上前向赵匡胤行君臣之礼,没办法也只能跟着行礼了事,认可了赵匡胤的帝王身份。
  随后,又召文武百僚,依次排定。正在缺少诏书之际,后周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从袖中出周恭帝禅位制书,宣徽使引赵匡胤就庭。之后,“禅让”的美德再一次在中国历史上重现。孤立无援的周恭帝柴宗训和他年青受寡的姨母小符太后,战战兢兢地颁下了禅让制书。大家面向北对赵匡胤行了君臣大礼,赵匡胤升坐崇元殿登基称帝,史称北宋太祖。由于赵匡胤此时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改国号为“大宋”,改年号为“建隆元年”。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黜废为大宋的郑王,小符太后被称为周太后,母子俩凄凄惶惶地迁居了西宫。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就连赵匡胤出生和幼年的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说是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时,因年幼行走不便,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当时,有一个著名的道士叫陈抟的见到,不无感叹地说:“都说当今没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赵匡胤称帝后,这位叫陈抟道士还健在。当他骑驴出游听人说赵匡胤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的。&&&
  可是,历史也有一些不利于赵匡胤的记载。据当年二月二日侍卫司副帅韩通下葬时的墓志记载,那位叫王彦升的杀手抵达韩府后便立即动手,被杀的是韩通夫妇及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韩家三岁的幼子和四个女儿都没有受到人身伤害。一般认为,王彦升对韩通父子乃至女眷们的面目年纪有如此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说明这场悲剧有可能在军队出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当初,韩通和赵匡胤同为皇帝的宿卫将领,军政大事由韩通说了算。韩通为人性格刚烈而缺少谋划,说话不避讳,得罪人,和同事大都合不来,人送绰号“韩瞠眼”。当赵匡胤带兵进京时,韩通正在朝堂,听说事变后急忙回家(而不是组织侍卫军抵抗)。王彦升接受的任务应该是控制住韩通,防止他闹事,并非一定要杀他。可当时王彦升有官无职,正要借这个机会立功,便超常发挥,追到韩通家中后自作主张,将其杀害了。
  赵匡胤兵不血刃,和平取得政权的本意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而且让人觉得王彦升的举动是赵匡胤的授意。赵匡胤由此很讨厌王彦升,只因为王彦升是为了自己才了杀人,加上开国初期需要笼络拥护自己的人,便没有公开怪罪王彦升。但是,赵匡胤一生都没有再任用王彦升。忠臣孝子,是统治者最喜欢的大节。为了抚慰人心,让大家知道作忠臣孝子的好处,赵匡胤下令追封韩通为中书令,以礼安葬。
  关于赵匡胤一手策划兵变之事,野史杂记不象《宋史》那么为尊者忌讳,有不少较为充分的证明。其中最绝妙的三条记载,都与赵匡胤家庭和两位重要女人有关。
  一条记载的主角,是赵匡胤的母亲杜氏。《东都事略》说,赵匡胤由陈桥驿返回汴梁并入宫禅位后,有人飞奔去双龙巷赵府,将这天大的好消息报告给杜老夫人:“点检已作天子!”杜老夫人听后虽然高兴却毫无惊诧之色,回答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另一条记载的主角则是赵匡胤的姐姐。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说,当时周恭帝柴宗训年幼,军政大事多由重臣裁决。在大臣中,赵匡胤英武有度量,多智略多战功,将士归心。当时,已有右拾遗郑起等人上书宰相范质,说不宜再用赵匡胤掌管军队。范质虽然没买郑起的帐,但官员百姓们却都认为郑起说得有道理。因此,官员和百姓们听说赵匡胤将带兵北征的消息后,京城里就流传开了,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听到流言,不禁大惧,跑回家偷偷和家人商量:“外间若此,当如之何?”他守寡住在娘家的姐姐(有的讲是妹妹)正在厨房给他做面条,听赵匡胤这么说,便拿着擀面杖把他赶了出来,说:“男子汉想做就做,不要用这些话来吓唬我们女人。”赵匡胤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默然而出。
  还有一条记载的是赵匡胤家庭的事。说是赵匡胤要发动兵变之前,为了防止不测,他不让家人住在家里,而是将全家人藏在了开封的封禅寺里。当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在京城的军士要找到赵匡胤的家人,想当作人质或者直接杀掉。封禅寺的方丈守能和尚,在出家前曾是一个大强盗头子,武功高强。他赶走了士兵,保护了赵匡胤的家人。
  这三条记载反映出一个事实:赵匡胤想做皇帝,取后周而代之的事,在赵家早就不是秘密了,就连家中的女眷都已清楚,并且对家人的安全也早已安排妥当。
  仔细推敲陈桥兵变,其实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军忽然返回,赵匡胤的结义哥们、时任殿前指挥使的石守信大开城门,众人顺利入城。如果真是没有预谋的“事起仓猝”,不会有哪个将军竟敢冒着诛杀九族性命的危险,开城接纳“叛军”;其二,当后周王朝的宰相范质等人被挟迫拜见“新天子”时,赵匡胤还指天划地表示自己当了“冤大头”,可周世宗柴荣昔日得力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却能即时从袖中拿出早已写好的“禅位诏”,语意清晰,文采斑烂。假如没有兵变的头目们事先安排和许诺,陶学士不可能会这么大胆妄为,从容不迫起草并拿出禅位制书。 
  当然,毕竟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待人不薄,后世才没怎么拿此事铺陈作文章。富贵险中求,赵匡胤一念成福,造就两宋三百余年基业,确实成为他个人奋斗史上一个 “佳话”。推论“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被授“节度使”位号,细究这些功臣的原职,皆是殿前都指挥使、骑军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这样的京城禁军大小头目。所有这一切,均明白无误地透露着一个消息:陈桥兵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不折不扣的军事政变!历史上的“大事”,往往前一出是“正剧”,后一出摹仿的是“闹剧”。偏偏“黄袍加身”这样的大戏,都被郭威和赵匡胤两人演成了“正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赵匡胤帝位的御座还没坐热乎,就有镇守泽、潞(今山西长治、晋城一带)两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镇守扬州的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向他叫板了。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本来先送李筠和李重进一人一顶“中书令”的高帽子,就怕他们两个首先捣乱。宋朝封官的使臣一到潞州,起先李筠置酒张乐,大摆宴席,请宋朝使臣相见。双方刚刚落座,李筠忽然命人在墙壁上高悬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亲于像前下拜,悲不自胜,泪下如雨。李筠左右谋士一时皆惶恐不安,忙向赵匡胤的来使解释,“李令公饮酒过多,表现失常,请勿怪罪。”宋使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回去了。
  赵匡胤听了使臣的如实禀报后,仍不想直接兴兵,亲自写诏“慰抚”,并召李筠之子李守节为皇城使。李筠得诏,即遣其子李守节入朝,本意实为“入朝伺动静。”得知李守节入朝,赵匡胤也觉出乎意料,迎头就问:“太子,你怎么来了!”李守节大惊失色,忙跪地叩头,哭诉道:“陛下您怎么这样称呼我,朝中肯定有人讲我父子的坏话!”赵匡胤倒有帝王气度,慢慢地说:“我听闻你数次劝谏你父亲,皆不为所听。你父亲遣你来京,是想让我杀掉你,彰显我的不仁,他也好有借口起兵。你回去吧,转告你父亲:我未为天子的时候,你父亲想作就作;既然现在我已为天子,他何不为了我而作出小小的退让呢?”赵匡胤此语,不失语重心长,既无威胁,也无要挟,甚至有些哀求的意味在里面。吓得李守节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效忠新君。赵匡胤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可李筠不听儿子劝告,于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四月)正式起兵反宋。
  当时,北汉皇帝是刘钧。刘家后汉的天下原为后周所夺,刘钧便一直与中原政权为敌。听闻李筠要造反,刘钧马上派人秘密联系,相约共同举兵。得知北汉愿意派兵马来援,李筠大喜,他一面立即遣人到北汉求兵;一面马上命幕府文士书写檄文,四处散发,历数赵匡胤“篡位罪状”,正式起兵。随后,李筠派精兵奇袭泽州,杀掉留守的宋朝刺史,占领州城。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赵匡胤无奈,只好派手下得力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率大军前去讨伐。临行前,他嘱戒说:“千万别让李筠率军西下太行,要立刻引兵扼其关隘。否则,不能破敌!”做皇帝后打好第一仗,对国威十分重要,赵匡胤自然非常用心谋划。
  本来,李筠起兵之初,其手下谋士就劝他:“您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北汉军)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宋军)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此乃上计。”李筠不听。他的想法也有理:“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我昔日属下,闻知我起兵,他们肯定临阵倒戈,何患不成功!”大将有此书生气,不败也难。因为赵匡胤新朝初建,大肆封官行赏,大臣、兵头有名有份,京城内人心思定。特别一提的是,五代末的军将都是“名利”之辈,谁还会跟随李筠这位昔日的上级作贼!
  北汉皇帝刘钧深觉复国有望,就约辽兵一起来援李筠。李筠颇有气节,婉拒辽兵入境。于是,刘钧御驾亲征,倾北汉国中军力而来。临行,北汉大臣也劝谏刘钧:“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内赴之,臣未见其可也。”可刘钧不听。待到两方“友军”相会于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刘钧马上封李筠为西平王,位在其宰相卫融之上。见面之后李筠看到北汉皇帝名不符实,不仅仅“仪卫寡弱”,举止言谈也看不出有“真命天子”的样子,不禁暗暗反悔。
  宴谈期间,李筠满口 “不忍辜负周朝旧恩”讲个不停。后周郭威“黄袍加身”,纂的就是刘钧堂兄刘知远的后汉,后汉、北汉与后周是世仇。刘筠认为李筠如此言表忠心于后周王朝,是不给自己面子。弄得李筠不爽,刘钧也不高兴。虽如此,覆水难收,双方不得不联军抗宋。刘钧留宣徽使卢赞作监军,李筠心中不大乐意,与卢赞两个人关系搞得很僵。听闻李筠与卢赞不和,刘钧又尽快派和事佬、宰相卫融作前往调解,效果也不好。眼见北汉军派不上什么用场,李筠悒悒之下,留下长子李守节据守上党(今山西长治),自率三万军马向南与宋军争锋。
  宋军大将石守信是百战良将,勇谋兼施,又欲在新朝立大功,两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长平)一照面,就大败李筠,斩杀北汉三千首级。而后,石守信又在泽州城外大破李筠三万余众,杀掉李筠手下大将范守图以及北汉的监军卢赞。北汉援军数千人急匆匆赶到泽州,正赶上李筠兵大败,这些人居然不发一矢,就全部交械投降。石守信图省事,索性下令把这几千降军全部杀净,既立了北宋军威,又警示北汉不要没事派人来找死。
 & 李筠大败之后,只能逃入泽州城内,凭城固守。不久,御驾亲征的赵匡胤赶至城下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倍增,肉博登城,终于攻陷泽州。李筠长叹一声,投火而死。宋军入城后,顺便还生俘了北汉的宰相卫融。泽州拿下后,李筠守卫潞州老巢的儿子李守节马上投降,甘为新朝当顺民。赵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杀,委任李守节为单州团练使。几年后,年仅三十出头的李守节不明不白地死去。
&&& 攻杀李筠,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此后,在后周时占据一方的节度使,如成德节度使郭崇、保义节度使袁彦、建雄节度使杨延璋、安国节度使李继勋等,纷纷主动来朝,向大宋称臣。
  收拾完李筠,赵匡胤的目光马上转向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血统上讲,他比起后周世宗柴荣更接近“帝系”血脉。因为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子,与郭威没有直接的血统关系。后周世宗柴荣在世时,李重进就与柴荣的妹夫张永德争权,二人明争暗斗,搞得不亦乐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张永德被削夺禁军职权,李重进也没捞到大便宜。周恭帝柴宗训刚上台,宰相范质等人就一纸诏书把他打发到了京城以外的扬州做节度使。李重进与张永德争权夺利,反而让“赵点检”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赵匡胤称帝后,马上下诏,准备让与自己关系甚密的马步兵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令坤取代李重进的位置。“(李)重进请入朝,帝(赵匡胤)赐诏止之”, 李重进愈加心中犯疑。李筠起兵,李重进派帐下亲吏翟守身怀密信前往交结。翟守没去见李筠,反而拿着密信到开封交给了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惟恐“二凶并发”,两线打仗对自己不利,于是便厚赐翟守,让他回去劝说李重进“未可轻发”。当李重进还在犹疑之时,李筠已经被消灭。  
  消灭李筠之后,赵匡胤正式下诏徙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并派中使陈思诲“赉铁券往赐,以慰安之。”李重进这才醒过神来,他软禁陈思诲,扯旗举兵,同时派人向南唐求援。可南唐中主李Z先前被周世宗柴荣打怕了,从心理上畏惧中原政权,“不敢纳”,李重进只得单独起兵造反。  
  赵匡胤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胜利作铺垫,胆气倍增,再一次御驾亲征。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十一月),赵匡胤“发京师,百官六军并乘舟东下”,扬州虽是个牢固坚城,可一天就被宋军攻下,可见李重进起兵是多么的荒唐。城陷后,有人劝李重进杀掉中使陈思诲,李重进也不失厚道,“吾今举族将赴火死,杀此何益!”言毕,阖家自焚。陈思诲旋为乱兵所杀。赵匡胤君临扬州,“戳(李重进)同谋者数百人”,把没有自杀的李重进兄弟和儿子全部送到闹市砍了头。
  杀了李重进之后,赵匡胤当时还真想一鼓作气,平灭南唐。南唐主李Z也确实害怕,忙遣其重臣严续、冯延鲁等人分数批来“犒师”、“买宴”,大献殷勤。赵匡胤在扬州接见南唐使臣冯延鲁时,厉声责问:“汝国主(李Z)何故与叛臣(李重进)交通?”冯延鲁不卑不亢,回答说:“李重进当时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们国主派人对他说:‘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应视地利天时。当初中朝皇帝(赵匡胤)受禅之际,人心未定。上党乱起(指李筠起兵),您应该彼时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却想以数千乌合之众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无成功之理。因此,唐国有兵有粮,不敢相资。’正因为我们国主不出援兵,李重进才这么快就兵败。”
  赵匡胤碰了个软钉子,低首沉吟片刻,又问道:“虽如此,诸将皆劝吾乘胜渡江,你以为如何?”冯延鲁躬身又是一礼,说:“李重进自谓天下雄杰,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战即灭;南唐小国,确实难敌天威神军。但是,本国侍卫数万,皆先主(李N)亲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数万将士性命与之血战,可能会成功。此外,大江天堑,风涛不测,假如大宋天兵进不能克城,退又缺军资,想必事情不是特别好办。”一席话,貌似谦恭,实则勃勃不屈。赵匡胤也笑了,说:“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
  赵匡胤审时度势,认为国家新建,攻打南唐根本没有把握,就暂时息灭了一鼓作气攻打南唐的杀心。虽然不打南唐了,可南唐中主李Z却忧惧在心,仅过半年就“忧悔而殂”。其子李从嘉袭位。他就是文坛上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后周武将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期那些“朝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的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赵匡胤心头。二李相继叛乱,更加使赵匡胤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赵匡胤心中忐忑不安,拿不定主意,便想与心腹赵普商量此事。
  一日闲暇,赵匡胤召来智囊赵普,说:“自唐末至今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家,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兵,立国家长久之计,又怎样入手去做呢?”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虽不是什么大儒,可在乱世之中经历颇多,很有见解,便回答:“陛下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苍生之福!世道纷乱,皆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想安定天下,只有先从方镇大将下手,收其兵,夺其权,制其钱粮,如此,天下自安!”赵匡胤听后不停地点头,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赵匡胤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取宋将兵权的酒宴。&&&
  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七月),赵匡胤于皇宫内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赵匡胤遣走左右侍从,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赵匡胤说:“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赵匡胤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
  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要知道,皇宫内宴饮,只要皇帝一个眼神,禁卫军就可以马上入内,在坐数位大臣的脑袋很可能会瞬间搬家。他们也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一起磕头请赵匡胤指点生路。赵匡胤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赵匡胤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第二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虚职官位。老将们优游于家,全得善终。特别是石守信,晚年好佛,积财巨万,但全都拿去兴建了佛寺,死后被追封为“武威郡王”。之后,赵匡胤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家,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匡美(为避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名字的忌讳,后改赵光美、再改赵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同年,赵匡胤还罢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谶言重演。
  罢去石守信等人军权后,赵匡胤又想让符彦卿掌统军队大权。符彦卿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岳父,其长女、次女都是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也是五代百战名将。很久以前,他就曾让契丹人闻名丧胆,按理讲赵匡胤最应该猜忌他。但这位老将命运很好,小女又嫁给了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赵氏兄弟待他甚厚。不知不觉中,符彦卿给自己加了政治上的“双保险”。
  对于赵匡胤想让符彦卿领军一事,赵普却不同意,押下任命符彦卿的诏书不发。然后力劝赵匡胤深思利害。赵匡胤不理解,说:“我待符彦卿甚厚,他日后岂能负我!”赵普马上回答:“周世宗待陛下也厚,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一句话,赵匡胤默然,马上收回了委任诏命。符彦卿也真是好命,赵匡胤未让他掌军权,其实最终也是保护了他,使其得以“对宾客终日谈笑,不及世务,不伐战功,”七十八岁高寿善终于家。
  经过此事,赵匡胤也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也不能不削。于是,又拉开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的大幕,只是与前次略有不同。
  公元969年(北宋开宝二年十月),赵匡胤又在皇宫内设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正饮酒时,赵匡胤却做出很关心体恤下属的样子,说:“卿等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生,本已辛苦,如今还不辞劳苦驻守大镇,实非朕优待贤士之本意。”凤翔节度使王彦超颇能揣摩赵匡胤心意。赵匡胤早年未发迹时曾投奔王彦超,但被拒之门外,赵匡胤即位后曾当面质问他此事。王彦超却说:“臣当年所辖之处乃是小郡,容不下真龙天子。若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可见上天有意不让臣收留陛下,是为了成全陛下今日的大业。”赵匡胤听了十分高兴,也没有再和王彦超计较。这次王彦超一听赵匡胤之言,心领神会,马上知趣地说:“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和杨廷璋等节度使,虽然也明白赵太祖的意图,却不愿解除兵权,纷纷诉说自己过去的攻战经历和沙场艰辛。赵匡胤心中十分不快,冷冷地说:“此均为前朝之事,何足道哉。”第二日,这五人都被罢免节度使的军职,授以虚衔。向拱、袁彦等未赴宴的节度使听说情况后,也相继主动交出了兵权。
  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了赵匡胤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可是,他后来采用“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并把“抑武用文”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这些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做法,虽然从根本上在内部消除了对赵氏皇权的威胁,但也过分削夺了武将的兵权,导致自己军事实力下降、形成了宋朝对外积弱局面的出现。&&&
  赵匡胤关心的另一个人,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张永德出身于并州(今山西太原)富豪世家,年方二十四岁时,迎娶周太祖郭威之女晋国公主为妻,被封为驸马都尉,并任禁军殿前都指挥使要职。周世宗柴荣首战北汉,张永德居功甚伟。柴荣伐江南,驸马爷又屡立战功,并被擢升为殿前都检点(皇家禁卫军司令)。柴荣病危时,“点检做天子”的木牌突然出现,张永德身受其害,被解除兵柄。后周恭帝皇帝即位后,他又被朝中文臣外派为忠武军节度使。宋太祖即位后,马上授自己的这位老上司为侍中的厚职。张永德一直认为那块木牌是扬州节度使李重进所为,对赵匡胤心中并无怨恨,很积极地入朝晋见,被赵匡胤改授为武胜军节度使。宋太祖征伐李重进时,他连出数条妙计,对李重进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张永德对赵匡胤这位当时的手下非常好。公元958年(后周显德五年),赵匡胤第一个妻子贺氏去世后续娶了王氏,张永德作为赵匡胤的老上司,“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之。”对此,赵匡胤一直心存感激。登基后,赵匡胤待张永德“甚厚”,君臣二人常于禁苑欢饮,“饮以巨觥,每呼驸马而不名。”张永德对赵家也始终尽忠,为之东征西讨出谋划策。厚道人毕竟有好报,张永德七十三岁时善终。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德不足以绥万邦,功不足以戡大乱,“赵氏起家什伍,两世为将,与乱世相浮沉”,无大功大德积于世间。所以,赵匡胤登基后,急需建功立业,以威安邦,奠定好国家发展的基础,使天下人心畏服。(待续)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友情链接--
中华文化网
开封九三网
开封广播网
开封民进网
开封市中院
徐州市政协
盐城市政协
新乡市政协
信阳市政协
焦作市政协
平顶山市政协
安阳市政协
洛阳市政协
人民政协网
开封廉政网
开封市人民政府
开封信息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政网 政协开封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C)
地址:开封市金明广场北路东 邮编:475000
联系电话:8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