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唐太宗李世民电视剧那样的明君有几个?

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唐太宗神奇的大师傅
1859 次点击
1:21:27 发布在
唐太宗神奇的大师傅―― 政治心理学视野里的唐太宗(一)冉云飞 &&&&如果我们要改变对人类有害的行为模式(patterns of behavior),并且推动对人类有益的行为模式,理解政治行为的心理原因就具有关键性。&&&&――政治心理学者马莎.L.科塔姆&&&&作为有宋一代文宗,欧阳修一生写了不少好的诗文。一些文章如《秋声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由于多次入选各种语文教材而致传布广远。而另一些文章如《朋党论》《泷冈阡表》《五代史伶官传序》《纵囚论》等则因著名选本《古文观止》的选入,其传播力度也不遑它让。&&&&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纂的《古文观止》自1695年问世以来,由于“正蒙养而裨后学”(吴兴祚序)的目的,引起历久不衰的反响。所选文章共222篇,除《左传》34篇外,单人所选最多的为韩愈24篇、苏轼17篇、司马迁15篇、欧阳修13篇,名例第四。文章选目固然有选家自己的爱好在里面,但此选本能留流传这么广远,那么入选文章的多寡也算是个评价作者文章质量的标准之一。由此不难窥见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受人欢迎程度之一斑。&&&&我没有读过欧阳修全集,但就所读的选本来看,认为无论从文章内容质量还是从审美的角度,《与高司谏书》《与尹师鲁第一书》,都应该选入《古文观止》。可惜不知何故,二吴竟弃置二文未选,殊为遗憾。庆历过后,欧阳修再遭贬斥,颇有老颓之感,不像十年前才贬夷陵之时,才气纵横、正气逼人。而《与高司谏书》《与尹师鲁第一书》里面所体现的那种精神,至今读之,仍令人回肠荡气。&&&&若欧阳修“愤极而切责”高若讷,文内有“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好一个欧阳修,叫高若讷拿其写给他的这封信去领赏,高氏果然也不是吃素的,于是欧阳修继余靖、尹洙之后遭贬斥,终被贬至夷陵当县令。&&&&还没到夷陵任所,欧阳修就开始给好友尹师鲁写信。《与尹师鲁第一书》一扫以前欧阳修为文注意气势的做法,琐琐叙来。从关心一同被贬的朋友的生活、儿子的病情外,还特别问及他这次受贬,家人是否埋怨他?这是同为受贬者才能有的内在心路历程,未经其事者,实难体会也。&&&&尹师鲁写信问及他这次被贬的态度,欧阳修说这样的经历不值得大惊怪。我们做这样的事情,那是古人常做的,只是如今的人们大惊小怪罢了。“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这样掷地有声的文字,真可以与金石同寿不腐。&&&&更为精彩的还在后面:“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我们做了反对宰相强权,伸张正义之事,不要老拿来说,仿佛自己多了不起似的,大可不必。加强自我修炼,为道日进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的态度。所以我与余靖也说了:“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既受贬不仅不能颓唐,不要觉得是多么大的痛苦,尽写些穷愁悲苦的文字,仿佛把自己在朝廷议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的劲头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甚至他连韩愈在此点上的表现都有所非议,我想欧阳修写此文时,一定想起韩愈的名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里的句子:“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我们虽然不必怀疑欧阳修正气干云,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时欧阳修还不满三十岁。&&&&如此精妙的文字未能收入《古文观止》中,固然令人遗憾。但在欧阳修的文章中,将《纵囚论》纳入《古文观止》,二吴无疑是相当明智的。我认为无论从文章学,还是从逻辑论证的力度来看,《纵囚论》都要优于《朋党论》。何况其间还有更为深广的政治心理学方面的分析角度,让我们在观察历史人物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唐太宗神奇的大师傅&&&&唐太宗贞观六年亦即公元632年,快过春节前,唐太宗突然玩了一出大戏,释放死囚犯290名(亦说390名),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唯一对他们的要求是明年秋天回来接受死刑。唐太宗果然神明英武,所有的囚犯,全部一个不落地回来了,而且非常准时。这样的事,当然成了很会搞宣传的唐太宗之“贞观之治”的有力佐证。&&&&<img SRC="/mblogpic/adfb9c8a476/2000"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资料图:电视剧《贞观长歌》唐太宗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一些看透的人假装相信,沉默不语,因为说出帝王术的真相,哪怕说的是以前帝王的牧民术,也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厄运和杀身之祸。而有的人就真相信纵囚而归的事,天经地义,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感化之深,化育之速。并且把这样的事,拿来规劝自己服侍的君王,君王也不愿说唐太宗这样的事是假的,因为这是有德政之皇帝应该有的涵养。揭穿这样的把戏,让手下尽知你只行霸道之术,看透你内心在想什么,于宸衷独断、天威莫测的统治术有损。于是皇帝、君臣都乐于承认并相信,唐太宗的纵囚不仅实有其事,而且戏码堪称完美无缺。&&&&但偏有不买账的人,要做个“扒粪者”,欧阳修就是这样的人,这便是他的《纵囚论》出笼的背景。在我们讨论欧阳修论证唐太宗和死囚犯是如何玩“上下相交贼”的把戏之前,让我们先把目光移往唐代之前的历史去看一看。都有哪些人曾经像唐太宗这样玩过“纵囚”,其效果如何?以便我们更好地分析他玩这一出,到底有何不同?&&&&关于唐太宗纵囚的“师傅”,公认的最早来源是后汉时的戴封。清人蔡铸、沈德潜、浦起龙都曾对此有评说,因为大同小异,我只引用浦起龙的话,以见一斑:“按纵囚事,《后汉书?独行传》戴封已有之,又见《南北史》,不一而足,非始于唐太宗也。”(转引自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P854,中华书局1995年5月版)&&&&据《后汉书》所载山东人戴封事,我们可以知道戴封是个非常有道德感的人。老师申君和同学石敬平病死,均亲送其回家安葬。“封后遇贼,财物悉被略夺,唯余缣七匹,贼不知处,封乃追以与之,曰:‘知诸君乏,故送相遗。’贼惊曰:‘此贤人也。’尽还其器物。”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我想大多数人读来都会觉得匪夷所思。盗贼明火执仗抢夺了戴封的东西,戴封还把剩下的东西追送给他们,以解他们的贫乏,最终使盗贼惊悚受感化,而把所有抢他的东西都还了他。古今中外,超过这样的道德感化的故事恐怕也不多吧。你以为戴封的道德表演就此打住了吗?还有更好玩的在后面。&&&&彼时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不好,人才匮乏,“诏书求贤良方正直言之士、有至行能消灾伏异者,公卿郡守各举一人。郡及大司农俱举封。”皇帝要求人才一是要有道德、敢说真话,二是要有“消灾伏异”的特异功能。道德和“消灾伏异”由于不能量化,搞品质管理与控制非常麻烦,很容易玩成表演。戴封道德名声不说了,早已闻名,于是举荐他的人不少。但为什么他还没有在从政时拿出其特异功能,那些推举者就知道他有“消灾伏异”的能力呢?史书不载,无从查考。&&&&你且莫着急,他当了西华令后,“时汝、颍有蝗灾,独不入西华界。时督邮行县,蝗忽大至。督邮其日即去,蝗亦顿除,一境奇之。”不知戴封有何等功夫能达此奇迹,有人说是因为戴封早设了阻挡蝗虫的障碍物――其工程之浩大超过彼时的物力,也超过我们今天的想像――致使飞蝗不入西华界,但我在史书上没找到相应的具体说法。考察戴封治蝗工作的督邮来了,蝗虫竟然跟着来,而督邮一走蝗虫即行离开。一点也不给督邮面子,倒是戴封因此被传得神乎其神。至于是否确其事,就只有天知道了。&&&&你以为戴封已经神乎其技,几近于巫了。但史学家范晔还不放过他,蝗虫不入县境,但“其年大旱,封祷请无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于是远近叹服。”戴封和平请祷没能感动上天,于是他来了点“恐怖行动”――自焚,上天似乎有好生之德,终于感动以降甘霖。但如果只要干旱,谁坐在积薪上准备自焚,老天都“大雨暴至”,可能老天爷都会累死,于是“远近叹服”的还是戴封。不知老天爷是爱他还是怕他,总是如其所愿,著名的蒙学读物《龙文鞭影》里因此多了一条成语“戴封积薪”。&&&&就像铺排够了的大戏一样,终于到了一场戏的高潮,开始上演他给唐太宗作粉本用的“纵囚”之举。“迁中山相。时诸县囚四百余人,辞状已定,当行刑。封哀之,皆遣归家,与克期日,皆无违者。诏书策美焉。”马上要杀的四百余人,戴封一动感情,就来个法外容情,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和他们约好了回来的日期,没有一个不准时回来。&&&&但是回来就刑呢?还是赦免了?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看看“诏书策美焉”,我想皇帝觉得他这个做法高明,干脆也趁势赦免这四百余人,不然他“诏书策美焉”干什么呢?这样就既表扬了戴封,也成就了自己的明君形象。但如果大家都学戴封,到他那个职位都和囚犯一起搞纵囚的表演的话,不仅“诏书策美焉”不够用,那么这下杀人犯火的就更加明火执仗了,一个政权不夸掉岂可得哉?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纳言敏于行]
[东方飞龙]
[纹坛怪胎]
[万里如虎]
[月华如水]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8:20 &&
ddddddddddddd~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35:32 &&
冉云飞:唐太宗的师傅群体及追随者―― 政治心理学视野里的唐太宗(二)&&&&其实在戴封之前,并不是没有过纵囚的事情。据清代学者赵翼在其所著之《陔余丛考》卷十九所考,从后汉开始至明正史和野史记载,玩纵囚事的共25人26例(含戴封事)。唐及唐之前共20人21例。在戴封之前有马援、钟离意两人三例。&&&&马援为督邮送囚,见其悲苦,于是纵之。故意放跑了他,这囚犯于是亡命北地。显然这囚犯只是马援故意放跑了他,得赶快逃走,并没有回家。马援这样乱法,似乎并没有受到惩处。彼时的皇帝还赦免了这个逃亡到北地的囚犯,以后他在北地做畜牧养殖,还有很多人去归附他。钟离意送犯人到河内,把枷锁给解了,《后汉书》其本传说:“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另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有杀父之仇的人被系狱,母死,钟放其出狱葬母:“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马援事不足援引为例,其私意放出,此人还逃跑了。当然从文章看来,马援放他,就没有想他重归监狱,因此没有“克期至”的约定和要求。只不过彼时皇帝仁慈,赦免了犯人,也没有冶马援的罪。这个“脚本”既无道德劝诫的价值,也没有皇恩浩荡、感化之深的标本作用。虽然此时离戴封在世时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他应该有所听闻,但不被戴封学习采纳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不敢打包票他纵了囚,那些人逃跑了,他会有马援那样的好运气。&&&&而钟离意两例就有戴封纵囚“脚本”的雏形了。两例都有约定,前者是都按时到达了,后者是重新入狱。而后者竟因其按期重新入狱,竟获奖赏,得以免除死刑。与后来的赦免固有不同,但毕竟算是有相应的逻辑延伸。&&&&戴封之后至唐太宗之前,尚有14例。其中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四例唐朝纵囚事,一例或许还发生在唐太宗之前。14例中的11例之具体故事,我们就不再重复,我只把结果罗列于后,并以赵翼《陔余丛考》卷十九从囚者名及后果之原文系之:&&&&――虞延“遣囚徒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应期而返”;&&&&――(曹)“摅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不听,至日果如期返”;&&&&――(范)“广辄遣归,荣如期至”;&&&&――(何允)“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席阐)“冬至悉放狱中囚,依期而至”;&&&&――(何子季)“每伏腊日,放囚还家,亦依期返”;&&&&――(傅岐)“冬至放死囚还家,狱曹固争不可,岐曰:‘囚若负信,令当坐。’竟如期而返”;&&&&――(萧郑爸猎眨星粝し殴榧遥眨钋艉啥鳎缙诙痢保&&&&――(张华原)“各给假五日,曰:‘期尽速还也。’……依期毕至”;&&&&――(王伽)“悯其苦悯其苦,乃与之期,约某日当至,悉脱其枷。流人感悦,依期而至,一无离叛”;&&&&――(唐临)“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唐临在武德初年任万泉县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轻囚暂放了回家帮助农耕,这个理由与大多数年底纵囚回家过节不同,很能表现唐临一点敢做敢担的才能。&&&&以上11例全是无一例外地归来,另外几例结果相对复杂。《宋书》载谢方明为南郡相,曾经年终放囚犯回家过年,相约初三的时候回来。有个人喝醉了,迟了两天才回来。其中一个十五天后还没有回来,捕快想去捉回来,被谢方明阻止。囚犯在乡里徘徊,不想马上回监狱,后来乡里的人责备他,才最终回来。《梁书》载王志为东阳守,让十多个重囚犯冬至日起回家过节,除一个人外所有按期回来。那个迟了一天回来的,是因为老婆怀孕了。《陈书》载无锡令张种“见重囚在狱,天寒呼之出暴日,遂失之”,这例原则上讲,算不上是纵囚。这是给囚犯放风,囚犯趁机逃跑了。&&&&从以上16人17例被称为纵囚的事来看,马援是故意要放走逃犯,而张种是放风时犯人逃跑,这两例都比较特殊,从本质上讲这不属于纵而使之归的纵囚。迟归有两次,其中有一次,一位迟到两天,一位迟到十五天;另一次则是一位迟到一天,其余全部准时回来。即便把马援和张种的例子算上,纵囚共17次,共13次准时回来,准时回归率达77%,算上迟到但归来的两次,回归率达88.2%。如果不算马援和张种那两次,回归率达100%,准时回归率达86.7%。这个纵而使之归的回归率乃至准时回归率,无论如何都不低,这使我们将来分析此类问题,有一定的参照性依据。&&&&这17例中,其中还有4次有部曹对纵囚的劝戒――其中也有纵囚者与囚犯的约定――因为有下属认为纵囚是比较危险的把戏,弄不好会使自己承担太大的责任。&&&&《晋书》载曹摅纵囚,给囚犯们说:“你们不幸到这个地步,但新年是大家都很看重的,难道你们不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吗?”囚犯们听了也感动了哭泣起来,于是放他们回家,但有的部下“固争”,而曹“不听”,事后全部准时回来。“固争”些啥内容,当然不得而知,但显然对这事吃不准,认为会玩出乱子。&&&&《宋书》载谢方明纵囚事,比别的纵囚都曲折,因为他所纵的囚犯,有个人因喝醉迟到了两天,一个不想来迟到了十五天。“主簿等固谏,以为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当今人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听”。这里面的话很有意思,以往的人虽然玩过纵囚的事,但可能是那些记事的人说的过头话,不可全信。何况今天世风日下,不可能再像古代人那么淳朴。谢方明没听这样的劝诫,后来果然有迟两天回来者,特别是那位十五天还没回来的人,惹得谢的部下要求拘捕其回来。谢方明或许觉得没有面子,有点难堪,“不许”。“不听”与“不许”倒也活脱脱刻画出谢方明独断专行的一面。&&&&《梁书》载傅岐为始新令,他纵囚回家,“狱曹固争不可,岐曰:‘囚若负信,令当坐。’”看来狱曹也是不相信前代那些纵囚之事的,而且出了事,恐怕他们也要增加很多事情,自然不支持傅岐的纵囚之举。但傅岐明显地告诉狱曹说,若他们不按时归来,背信弃义,那当然要重惩他们,这说明严厉惩处始终是隐藏在背后的,只不过是暂时没有动用而已。&&&&后周萧肿萸艋丶遥骸爸髡哒衷唬骸粲菅蛹魄笆罚崴涔训拢灾褡铮嗨市摹!庇质窍率粲胂终圩萸糁豢桑羰媳闼翟吹健逗蠛菏椤防镄从杏菅幼萸艋丶遥缙诠槔吹氖拢沂窍嘈诺摹H绻移返碌拖拢谢Σ睿萸艋丶宜遣还槔矗虼嘶褡铮倚囊哺省?蠢聪痔诵囊砸换厥肥樯霞窃氐淖萸粜形&&&&张华原为兖州刺史从囚归时,与囚犯约定,“期尽速还也”,囚犯都说:“有君如此,何忍背之!”到时全部准时回来了。王伽与流刑犯李参等73人犯约好了,不戴枷锁,约定时间到指点地点,全部都到了。“隋文帝闻而异之,于是赐伽宴于殿庭,并诏诸流人悉宴而赦之。”其实这是欺骗隋文帝的一次合谋。而这样的合谋,唐太宗怎的不会学而时习之呢?&&&&<img SRC="/mblogpic/3ac096ca/2000"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资料图:电视剧《贞观长歌》唐太宗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以唐太宗为界,后世玩纵囚的人数显然逐渐减少。从后汉至唐代,形成了一个玩纵囚的高潮,总共占了20人21例,截至清朝以前玩纵囚数总量,人数占80%,例子占80.4%。不知因为唐太宗玩得太出名,还是因为他玩穿帮了,所以玩的人数少了很多。&&&&比唐太宗的纵囚稍后的是元德秀和吕元膺,后者“尝录囚,或以岁旦不能归省为恨,元膺悉归之,皆如期返”,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前者元德秀作山鲁令时,有个很会打虎的强盗进了监狱,又有老虎来扰民,元德秀于是放他出去打虎。“吏恐盗逸,德秀曰:‘吾自任之。’”看来不管唐太宗纵囚玩得如何轰轰烈烈,不相信被放的囚犯自己会回来的人,依旧不少。&&&&唐以后的五例,没有太多的波澜。《宋史?冷豳传》载寒食时纵囚回家祭祀祖先,囚犯们感激涕零,自然按时返回。有宋一代为什么只有一例纵囚呢?那是因为宋代大赦比较多,用不着玩这样猫捉老鼠的游戏。&&&&当然,有人就趁此说欧阳修为什么要写《纵囚论》呢?那是因为他不敢批评宋代比较滥的大赦,故写《纵囚论》批评唐太宗以指桑骂槐。写过《与高司谏书》和《与尹师鲁第一书》的欧阳修,还有什么不敢直接批评的呢?所以我认为说他用《纵囚论》来影射宋代政策,是小看了欧阳修。&&&&宋以下元朝和明朝各两例,明朝南京刑部尚书周u纵犯罪轻的囚犯,只要官方的招呼,囚犯即须回来,囚犯很高兴,于是到了时间都回来。我不知道官方招呼就回来,怎么能做到到了时间就回来,这恐怕并不容易。黄州守许文岐纵重囚犯七人,都准时回来,于是他请于上官“贷之”,都宽恕了他们,是否立即释放难说,但减了刑那是一定的。&&&&元朝的陈天祥知昌州府,抓住两位煽动作乱者及其余党十三人,把二位倡乱者直接杀了,而这十三人在冬至日放他们还家,约三天以后到,无一不准时回来。陈天祥提请上官批准,全部释放了这十三人。&&&&元世祖忽必烈是唯一与唐太宗一样玩纵囚的皇帝,但世祖的气魄明显小于唐太宗的格局。除了待复核要杀的人,天下所有囚犯都放了,五月放,要求八月归,到时全部回来了。于是所有的人被释放了,但很遗憾的是只有22人。整个元朝释放的只有22人,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数字。有人说忽必烈太小气,全国只释放了22人,我说不尽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是不是表明《元史》撰写者宋濂等人的批评态度呢?那就是“待报”的“杀人者”可能太多的缘故,可以从反面来观察元朝的苛酷。&&&&玩纵囚之事,从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大来看,无论唐太宗的“师傅们”还是他的追随者,没有一个人超过了他,这完全是唐太宗内在需要的结果。什么叫内在需要呢?那就是无论从统治合法性的焦虑,到杀兄夺谪及逼父而上位的“道德红字”,以及他的表演型人格和自我神化之宣传的需要,都决定了包括“贞观之治”之类的政绩,难免没有控制信息与传播,从而主导历史书写的因素在。让我们来看欧阳修《纵囚论》和王夫之《读通鉴论》里,对唐太宗异乎寻常的批评。&&&&(未完待续)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30:37 &&
太宗皇帝振聋发聩的千古之论―― 政治心理学视野里的唐太宗(三)<img SRC="/mblogpic/610f4bfba4/2000"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在欣赏欧阳修《纵囚论》之前,让我们来看一看史书上关于唐太宗纵囚的记载。史书所载凡四,所载大同小异,只是纵囚人数有别。《旧唐书.太宗本纪》言纵囚数290人,《新唐书.太宗本纪》未及纵囚数,《新唐书.刑法志》有纵囚数390人,《资治通鉴》有两处,在贞观七年九月下有纵囚数390人。贞观四年亦即630载说全国死囚犯只有29人,但两年后就剧增十倍290人(除《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外,其它宋以前史书均说是290人),令人甚感讶异,其间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是不是前后两者均是唐太宗搞的整容术?前者是为了证明他治下囚犯少――贞观23年亦即649年全唐朝死囚犯只有两人,再度证明太宗可能有控制囚犯人数的癖好,因为这事关其明君和大治之形象――后者是为了证明他一下子感化了这么多不讲诚信的罪大恶极的人。但前后联在一起就能读出信息被控制、史实被整容后的绝大矛盾处,即便做了较详尽考证的司马光也没有质疑此点,甚为怪异。史书中的四次记载,唯《新唐书.刑法志》有美化唐太宗的意思:“太宗嘉其诚意,悉原之”,与欧阳修在《纵囚论》议论完全相反。欧阳修是《新唐书》的编纂者之一,可能这并不代表他的意思吧。&&&&史上玩纵囚的人如此之多,却没有人比唐太宗更出名。一来唐太宗的事,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都有记载,可让后人追溯怀想处不少,不过正史并没有太过神奇的力量。元世祖忽必烈也纵囚,但后人知道的不多,自然也说明忽必烈的表演能力不够。不管是正向流行还是反向传播,欧阳修的《纵囚论》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对于唐太宗纵囚都有着莫大的传播功效。尤其是欧阳修的《纵囚论》不仅议论风快,探微入里,逻辑缜密,而且因入选三百年以来最为广远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而使此文得以腾播于莘莘学子之间。&&&&《纵囚论》一开始就来了此文的总纲,总管全篇的逻辑。所以后面的议论均是为此议论服务的。可谓开门见山,成竹在胸,于己之说自信无疑。“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一句话即将唐太宗纵死囚的事情,置于悬崖的困难境地,而且下面还得听他一步步分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这是君子中的佼佼者都很难做到的,却偏偏是小人中罪大恶极的死囚犯能够做到,你不觉得事很邪乎吗?但更邪乎的是,唐太宗所纵之囚,还悉数都按时回来了,这不是违背常规,让人大跟跌眼镜吗?&&&&为了逐层剥笋而见肉,欧阳修把对他观点的强劲反对者,用假想的方式模拟出来。为何要如此呢?虽然一些人都跟风说唐太宗纵囚如何好,彰显其统治水平,但并没有专门作文来论说。大抵要论说起来,也不会显得太高明罢,故唐太宗纵囚这样的好事,居然没有专门之人来做一篇颂辞。可见像唐太宗的宣传之法,虽然在彼时算是高明的,但与现在相比,还是太过山寨而幼稚。既然没有专人写篇颂辞来赞扬唐太宗,那么欧阳修就设想有人赞美唐太宗,其意如下:罪大恶极的死囚当然是小人,而且不讲信用,但小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不可以用固定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像唐太宗这样的有德明君,其道德感召能力之强,感化能力之快,是他人不可想像的。欧阳修说,唐太宗当皇帝也六年了,牢房还有这么多死囚――贞观四年只有29名,两年后增加十倍,这是德配天下,感化之速吗――这说明他没有你们所说的那般感化能力,其感化速度也不够快。哪里能说囚犯一被纵,就感化得如此之快,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难道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吗?&&&&这是我对欧阳修反驳的一个简化,就是如此简化也足够让人觉得唐太宗纵囚是因为他能迅速感化人的说法,很不靠谱。但欧阳修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直接了当地说唐太宗纵囚是为了好名。好什么名呢?好那种盖世明君、德配天下之名,只有像他品德这么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如此“纵囚伟业”。熟读史书的欧阳修当然不会不知道唐以前各种纵囚的历史,所以他信心十足地用反问语气得出,唐太宗纵囚时何尝不是揣度囚犯渴望回来即被赦免,然后才释放他们的呢?而囚犯们又何尝不是想我自动回来,可能会得到赦免才主动回来的呢?唐太宗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所以释放他们,而囚犯们揣摸唐太宗会释放他们才回来。这是上下互相揣摸对方的心思,太宗获得好名声,那些人捡了命的双赢结果。哪里是什么太宗布施恩德和囚犯们讲信义的结果呢?&&&&既然你欧阳修说这样做不行,那要怎样做才好呢?欧阳修藉着这个设问,一鼓作气再批唐太宗的做法。欧阳修说纵囚回来即杀了,杀了再纵一批他们再回来,这才说明是恩德所致,但这样的事情是肯定不会发生的。偶一为之可以,若屡为之,则天下杀人犯会因不受惩处而遽增。况且这样的做法违背和破坏了法律,不符尧、舜、三王之道――“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但太宗的做法就是立异以为高,逆情以干誉,结尾再紧紧回扣“太宗之为此,所以求知此名也”。其作文之法,我认为宋人吕祖谦所说最为切要:“文最紧,曲折辨论,警人险语,精神聚处,词尽意未尽。此篇反覆有血脉。”(转引自洪本键编《欧阳修资料汇编》P340,中华书局1995年5月版)而将《纵囚论》选入《古文观止》的吴楚材说:“通节雄辩深刻,一步紧一步,令无可躲闪处,此等笔力,如刀斫斧截,快利无双。”(同上,P829。下面凡是关于《纵囚论》的各方评论,未引出处,皆出于是书》)。&&&&当然也有人不赞成欧阳的说法的,宋人黄震说“上下相贼字恐太甚”,明代诗人钟惺在谈欧阳修为文不错后说“但略太刻”。清代学者何焯则说:“‘然安知夫纵之去也’至‘所以复来乎’,此段终是刻深”。我们的文化中讲温恕,这个不能抽象地说对错。但温恕也是有底线的,讲个是非。特别是对皇帝的批评,算是公共事务,虽然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来求他们,但我们至少不要赞美这种对欧阳修的批评。什么是深刻呢?当然不是今天的深刻,翻译过来大略如同深文周纳,居心过刻的意思。我不认为欧阳修的批评有何过刻之处,但恨还没有完全批评到位而已。一个人总是限于自己的环境、眼界与学识,这是谁也无法超越的。前两位没有办法读到王夫子的《读通鉴论》,后者虽在清代,也不幸没有办法读到,因为王夫之的著作在咸同时期才由其乡后学邓显鹤、邹汉勋、曾国荃等全部刊布流行于世。&&&&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部有思想有见识的史学著作,虽然只是“读史有感,随事触发”,但其独特性毋庸置疑,且在见识上我认为比欧阳修还要高明深刻。其关于太宗纵囚的议论,全部隶属于《读通鉴论》卷二十《太宗》十一,于此之批注感触,全在议论唐太宗纵囚之事。王夫之关于唐太宗“纵囚”之事,大家不能像欧阳修的《纵囚论》那样容易翻找,于是我花点篇幅分段全文评说:&&&&“言治者而亟言权,非权也,上下相制以机械,互相操持而交雠其欺也。以仪、秦之狙诈,行帝王之大法,乱奚得而弭,人心风俗奚得而不坏哉?王伽之诈也,与李参朋奸而徼隋文之赏,唐太宗师之,以纵囚三百九十人,而三百九十人咸师参之智,如期就死。呜呼!人理亡矣。好生恶死,人之情也,苟有可以得生者,无不用也。守nn之信,以死殉之,志士且踌蹰而未决,况已蹈大辟之戮民乎?”&&&&很多人认为治理国家仅在手中有大权,这真是皮相之见。庄子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上下级官员都玩阴谋,行事如同仇敌一样互相欺骗,上举王伽和李参等七十名流刑犯共同玩弄隋文帝以邀赏,犯人得释放,王伽得晋官,这样的事唐太宗一看就会了。王夫之的意思是,唐太宗一看与其让下属和囚犯合谋欺骗他,让囚犯获得重生,让王伽之类的官员欺骗他而升官,还不如自己来玩一出捉放曹的把戏,增加自己获取好名声的砝码,并附带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欺骗。要像唐太宗这样德配天下的人,才能感化囚犯如此之快如此之深,那些普通的官员是无法做到的。终太宗之朝,没有地方官员纵囚之事,未尝不因此也,谁还敢比皇帝更聪明呢?&&&&“太宗之世,天下大定,道有使,州有刺史,县有令尉,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太宗持其必来之数以为权,囚亦操其必赦之心以为券,纵而来归,遂以侈其恩信之相孚,夫谁欺,欺天乎?夫三百九十人之中,非无至愚者,不足以测太宗必赦之情,而徼幸以逃;且当纵遣之时,为此骇异之举,太宗以从谏闻,亦未闻法吏据法以廷争;则必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王夫之直接指出唐太宗与三百九十名犯人共同玩了一个欺世盗名的局,犯人获赦重生,唐太宗得感化能力快速与超强的美名。很多人受此欺骗而不自知,而心安理得地为唐太宗背书美化他,使他继续为自己获取当世及后世“英明神武”领袖的高位奠定“表演基础”。有人说不是唐太宗纵囚之时与囚犯商量好了,唐太宗并没有告知囚犯回来必得赦免,每个囚犯不知不觉地用了博弈论原理――利用回来就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为逃无可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而每个囚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来就刑。正如王夫之所说,这三百九十人不乏至愚者,他哪能如此精确地算计这样的问题?再理智的人群,在这样生死抉择的时刻,也不可能完全保证所有人采取同一方式。这只不过是离开现实语境下的理论游戏在逻辑上的自洽,仿佛实验里的行为。所以我认同王夫之所说唐太宗与囚犯私下达成了“欺世”的把戏,而他们实现了双赢的最佳结果。在这点上王夫之对权谋政治看得更透彻,说得更直白而无隐。而欧阳修还说得比较含蓄婉转,小剌隐微,而非如王夫子一样打开窗子说亮话。&&&&“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王道平平,言僻而行诡者,不容于尧、舜之世。苏洵氏乐道之,曰‘帝王之权’,恶烈于洪水矣。”王夫之议论明快的是中间一段,开始一段也不错,但这最后一段稍弱。如果说在唐太宗之前,没有人玩过纵囚的把戏,那么说“古所未有”,其说犹有理在。但在唐代以前即有18例纵囚事发生,不能说古所未有。即便“古所未有”,也未必妄,就像古代早已有的事也未必不妄。妄与不妄不在于以前是否有过,而在于其事是否从事实到道理上妄,古已有之绝不能使某件事某种思想成为免检产品。“言僻而行跪”便要批评,与是否容于尧舜之世没有关系,何况尧舜之世的美好从本质上讲根本不曾被证明存在过,这是后人的政治美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要批评枭雄暴政、奸佞之主,他们往往拿尧舜之世来作批评武器。这当然不只是他们批评武器过于陈旧,而且在于他们批评暴政的知识来源和思想资源太过有限之故。&&&&欧阳修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纵囚的批评,都是那个时代比较有见识的看法。但他们当然看不到唐太宗这样玩背后更深的东西。他们看到了唐太宗好名――清人张伯行论欧阳修的《纵囚论》时说:“只‘求名’两字,勘破太宗之心,便将一段佳话尽情抹倒。行文老辣,不肯放松一字,真酷吏断狱手”――为好名而机关用尽,但他们并不了解唐太宗好名的真正意图。如果你可以看到他好名是因为了洗清他上位当皇帝的血腥做法,有统治合法性和道德焦虑,那就算有政治心理学的常识。欧阳修和王夫之,当然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没有现代政治学知识,我们当然不能苛责于他们,但我们不能不把他们这样的局限指出来。&&&&固然在关于纵囚的议论上,我也认为王夫之看法比欧阳修更尖锐更入骨。至于在关于唐太宗的总体评价上我认为也是王夫之更甚一筹,这就是思想家和作家的区别之所在。欧阳修说:“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政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劝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新唐书.太宗本纪》)。欧阳修的赞美在我看来过头,汤武成康,至德之世之类,历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批判暴政的替代用品,可惜在我看来他们多是幻想性的。但遗憾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找不到批判专制的思想资源,他们也未必不知道汤武成康之类是虚幻不实乃至美化的东西。但他们不开倒车往后看,他们看不到未来,因为他们和普通民众一样,对未来缺乏理性预期和具有穿透力的认知。自然这问题出在,他们只看到过中国一种统治和政治运营模式,他们没有对其它国家比较的视野,这是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同情之了解的原因。在这样的语境下,欧阳修在此的批评自然显得乏力。&&&&与欧阳修相比,王夫之在思想上就走得更远,对政治的观察和见解也更深刻。他说:“盖太宗者,聪明溢于闻见,而气不守中,以动而见长者也。其外侈,其中枵,其气散,其神瞀,其精竭,其心驰,迨乎彝伦之攸荆恋轮芽鳎A幸外荧,利欲内迫,而固无以自守;及其衰年而益以锢模厝灰印!保ā抖镣邸肪矶短凇返诹┩醴蛑比徊豢赡艽又贫鹊穆┒瓷侠此伎继铺诤我匀绱耍运档降囊仓皇翘铺诘奈恕!捌渫獬蓿渲需铡钡戎嗟乃捣ǎ薹鞘撬邓馇恐懈桑弧爸恋轮芽鳎A幸外荧,利欲内迫,而固无以自守”,无非是说他有道德焦虑,装傻演戏,自然会被明眼人看出来。&&&&其实在欧阳修之后,王夫之之前的朱熹也对唐太宗看得倍儿清:“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朱子文集?卷一?答陈同甫书》)朱熹对人之欲望做过较好的研究和批判,不管他的批判你是否同意,但你不能不同意他对唐太宗的判断。他说唐太宗“假仁借义,以行其私”,更重要的是朱熹说,同时代的人,没有谁比唐太宗更擅长于玩仁义和德行表演,来愚弄民众这一套。所以他靠控制起居注和实录之撰写,终于欺世而成功,其实这是统治术的精致化和骗术“进化”的结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5:05 &&
玩纵囚把戏的政治文化背景―― 政治心理学视野里的唐太宗(四)冉云飞<img SRC="/mblogpic/3881b66babdb6aa1c30c/2000"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中国文化重玩道德把戏,忽略制度建设,当然是典型的人治特色。从下车泣罪到乘舆济人,对于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应该感觉陌生。下车泣罪(亦名神禹泣罪)这个成语是所有皇帝表演的摹本,下车向遇见的罪犯流泪,表达对他们的关切和歉意,以后泛指帝王对民众的关心。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8226;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刘向是不是第一个杜撰夏禹这种故事的人,我没有考溯过。但我看到中国的一些士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乐于在道德上对君主造神,作为参与对统治者意识形态的自我认同,使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由于士人参与而得以加固和深入人心。而一般民众百姓,不明就里,于此感激涕零,使得更多的民众参与这个山呼“皇恩浩荡”的合唱团。许多人从此不会思考,把感恩统治者视为理所当然。&&&&凡一词语及其相关意思,能够演变为成语,这说明该词语为官方意识形态及其所裹挟的民意所需――这就会在奏章、告示等官方通行文件里显示出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蒙学读物,将这样的想法灌输给下一代,以获得代代相传的近乎集体无意识的认可,从而凝结成文化的的深层内核的一部分,其表现形式便就是通行而流布甚广的“成语”。 影响很大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里有《颂狱》一篇道:“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并与“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对举。影响了童子还不够,还要影响没有多少文化的妇孺,那就是通过像佛教这样有普遍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达到更加深入人心的目的。下车泣罪、解网泣罪与后来传入中土的佛教思想有合拍处,于是泣罪解网、祝禽疏网(解网祝禽)等藉佛教放生思想,得到更为广远的传布。佛教欣赏泣罪解网的放生思想,并回过头来强化官员特别是皇帝表演“下车泣罪”,从而让民众觉得依靠一个明君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样的思想至今没有多少改变。我不是说玩下车泣罪的人,一定比那些无所顾忌者更加万恶,而是说这种思想所铸就的民众思维定式,对统治者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对民众却有无穷的伤害而不自知。&&&&至于奏章、规劝和谀辞中,对皇帝的称颂,必少不了“下车泣罪”或“解网泣罪”之类的词语。《梁书&#8226;王僧孺传》:“幸圣主留善贷德,纡好生之施,解网祝禽,下车泣罪。”说这是另外一种表演纵囚也不为过。刑部侍郎卫周祚在上条疏关于审理犯人时说:“圣人泣罪解网之心,以佐平允之治”(《清理庶狱五条疏》见邵之棠《皇朝经历文统编》卷四十四)。网开一面以示平允,而不是说遵循法律以示平允,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历来是一种流行的看法,而非少数人的另类看法,这说明此种思想对法律影响之大,尽显人治被人们歌颂的“魅力”。“泣罪解网”拿来作为对犯人弹性处理的方式,破坏法律他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皇帝通过这种随心所欲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神武英明、宽恩爱民。让大家在明君的幻觉中被剥夺利益且利于统治者而不自知。&&&&明代的东、西厂、锦衣卫之祸害民众乃至士人社会,是此前之未有,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在明朝灭亡的前两年御史杨仁愿给崇祯皇帝上书说:“臣稽高皇帝初无所谓缉事,臣工不法,止于明纠,无阴讦也。臣待罪南城,所见词讼多假番役,妄称东厂,诱人作奸,挟仇首告,惟恐其不为恶;又惟恐不即罹于法。揆之皇上泣罪解网之仁,岂不伤哉?伏愿先宽东厂,东厂宽则刑法可以渐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八崇祯十五年壬午)杨仁愿也深知明朝沉疴难起,但还是不敢直面现实,说高皇帝亦即天启并无所谓缉事,这当然是违饰之辞。他为了让崇祯皇帝废除东厂之胡来,自然得给崇祯皇帝戴一顶高帽子。而这顶高帽子便是皇帝有“泣罪解网之仁”,可见“泣罪解网“既已成为臣子谀颂皇帝的一种套辞,和纵囚一样也成了皇帝表演自己仁爱的手段。&&&&咸丰十一年亦即1861年,咸丰皇帝刚去世,同治帝甫一登机,他的老师祁俊藻在教了新皇帝《大学》之后,具疏陈说为仁君止于仁之义:“千古治乱之机,判于义利,而义利之判,则由于上之好仁不好仁也。如近日所讲《帝鉴图说》,下车泣罪,解网施恩,泽及枯骨等事,斯即帝王仁心所见端也”(《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二)。以利义之判和仁义与否,作为“千古治乱之机”,这在我们今人看来当然荒唐无比,但在制度变革备选办法匮乏的时代,他们只有沿袭千年老套的做法。这些老套的做法,就是灌输些靠不住的道德说教,来作为对皇帝根本没有约束力的道德补充。这种道德补充加重了对皇帝的神化,使得皇帝干起坏事来更加肆无忌惮。《帝鉴图说》是由张居正等人亲自编纂来教育刚过冲龄的万历皇帝的,分为明以前的23位皇帝“圣哲芳规”81则和20位作恶皇帝的“狂愚覆辙”36则。祁俊藻所说的下车泣罪、解网施仁、泽及枯骨分别在81则故事“圣哲芳规”里,“纵囚归狱”也在其列。&&&&帝王的道德表演,对受中国影响的日本,也有不少的传染作用。可见靠道德表演这样低廉的统治术,就可以把国家给治理好,谁也不愿放弃这种忽悠方式。藤原等撰《续日本记》里记载称德皇帝的诏书:“比日之间,缘有所念,归依三宝,,行道匣冢锝馔仁ト始!<绞┒魉。∠磋啵丝纱笊馓煜隆W蕴炱缴窕ざ晁脑仑グ巳彰了亚埃蟊僖严拢镂耷嶂兀逊⒕酢⑽捶⒕酰呀嵴⑽唇嵴登簟⒓剑街鞍伺埃懿仆鞣ǎ嗔僮缘粒了嗔伲康痢⑶缘粒I馑幻庹撸滔ど獬5群竽娴常辉谏庠F崭嫣煜拢抟庋伞!保ā缎毡炯恰肪矶叱频录投┤缯嬲捶傻幕埃残碛行┤烁久环缸铮辽倜环杆雷铮嵝掏鞣崾沟盟狼粼黾印R坏┏鱿终庋那樾危浅:玫脑似庞锌赡苡龅酱笊猓似缓镁妥隽说断鹿恚褪窃┧懒艘裁挥邪旆ㄑ┰L仁鼓阍似愎缓茫闶茉┩虬阈以说爻隼矗闯闪嘶实圩约喝蚀鹊囊桓龌幔淙患炝颂趺乩矗黾雍蜕窕怂摹吧衩饔⑽洹薄6狻吧衩饔⑽洹背闪嘶袷偷哪愫推渌裰诒惶椎酶舻纳鳎呱跸 &&&&欧阳修《纵囚论》批评唐太宗玩纵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泣罪解网的相同效果,表面是好名,但内在的愚民目的昭然若揭。清人储欣对此有明利爽快的批评:“纵囚一事,或一时不忍觳觫之所为,然其事足以悦愚夫愚妇,而不合于尧、舜、三王,故公直以好名责之,非刻也。善乎,公之言尧、舜、三王也,曰:‘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吾乃知泣罪解网,皆后世无识者妄传之耳。假设禹汤而为此,一近于妪,一近于巫,其立异干誉也,孰甚焉?”储欣认识非常清楚,说欧阳修不是深文周纳。但说或者是一时的不忍,而致纵囚,我认为这还是太善良地揣度唐太宗。像他这样深通阴谋之术的人,断不会没有通盘考虑,而受制于一时之不忍。但储欣由此推出泣罪解网,是后世无识者妄传的。说是妄传则是事实,但说是无识者妄传,那倒也未必。有的人并不愚蠢,他们妄传的目的是以愚民为能事,因为帮助皇帝愚民,是实现他们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储欣辛辣地说,如果禹王玩下车泣罪这样的把戏,要么是无见识的老太婆,要么是狂悖的巫师,与唐太宗玩纵囚的把戏,哪个玩得更过份呢?&&&&用道德表演当明君的把戏,从来史不绝书,稍有点眼界的人都可以看出来。当过大官的清代诗人沈德潜,自然深知皇帝的牧民术。他在提及欧阳修所写的《纵囚论》时评论道:“‘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此太宗盛德事,而欧公以为不近人情者,缘不可为常,恐后世藉口以行其好名之举也。子产乘舆济人,孟子谓其惠而不知为政,正是此意。”白居易毕竟只是诗人,别人给他什么说法,他就信什么,真还相信“宫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这就极具表演性质的给自己贴金的话。即便两者都是真事,也无法阻挡其背后所蕴藏着制造明君神话的道德表演。这就像子产虽然可以用轿子抬几个人过去,但不可能将所有要从此过河的人抬过去,这就是孟子要批评他“惠而不知其政”的原因。&&&&这种只能让少数人获益的权宜之术,使更多的向隅者不能得救,是妇人之仁的道德表演。就像当今某领导发话解决一个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而更多的人被遗落在领导的关照之外。但媒体使尽表扬某领导心系民众,还使那位获得领导帮助的农民工出来感谢他。此种道德表演,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一点都不新鲜,也不会断绝,除非在制度的良性变革下功夫。&&&&为什么各种明君的道德表演,总是在中国史不绝书呢?那是因为道德表演是成本低廉,却使得皇帝和官方收益最大化的做法。一来可以使“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继续保持下去,并成为民众习惯的思维定势,内化成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让“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变成他们自我说服的内在需要,终而成为历史上各位皇帝和专制社会的维稳利器,其有效性千年不衰,至今仍不过时。二来道德表演的虚伪性,由于言论不自由,不能得到更多的揭露,使得像教皇帝如何执政的《帝鉴图说》之类的书籍,把像唐太宗纵囚这样表演双簧把戏的方式,视为德政芳规,而让后继之皇帝学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道德表演作为维稳术,在统治者阶层被普遍认可的事实。&&&&但唐太宗不只是害怕后世的恶名,更主要是他好名到了变态的地步。有人或许会说好名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好名,他撕破脸而大肆公开施行暴政。这样明目张胆的暴政当然可怕,但这样的局面维持的时间就不会太长,如秦朝。反倒是通过宣传美容,通过御养的史学家所写之起居注和实录――唐太宗在起居注和太宗实录上没有少花心思――起了将意识形态包装宣传精致化的作用,使得暴政的恶因为穿了一层美的外衣,而使民众不知情不懂得,反而不会反抗暴政,甚至有可能跟着美化它。甚至民众受了迫害而不自知,还感谢迫害的人,这是专制统治术的进化。
本版块主题总数:36222 / 帖子总数:435579
今日论坛共发帖:1443 / 昨日发帖:34711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唐太宗神奇的大师傅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李世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