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乐文卿北园赏析

陈与义诗词鉴赏
陈与义诗词鉴赏
陈与义()
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之一、《》、《》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宋胡注《》30卷(附《无住词》1卷),有《》本,并附元刊《》。
1.雨(潇潇十日雨)
2.观江涨(涨江临眺足销忧)
3.次韵乐文卿北园(故园归计堕虚空)
4.以事走郊外示友(二十九年知已非)
5.观雨(山客龙钟不解耕)
6.寻诗两绝句(楚酒困人三日醉)
7.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8. 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
9.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
10.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岳阳壮观天下传)
11.道中寒食(斗粟淹吾驾)
12.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13.归洛道中(洛阳城边风起沙)
1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
15.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16.竹(高枝已约风为友)
17.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font COLOR="#.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font COLOR="#.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涨江临眺足销忧,倚杖江边地欲浮。
叠浪并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
鼋鼍&#9312;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
可&#9313;为一官妨快意,眼中唯觉欠扁舟。
【注】&#9312;鼋鼍(tu&):鼋鱼和扬子鳄。&#9313;可:怎能。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怎样的景象?第三联对表现这一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筒要分析。(5分)
<font COLOR="#.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波浪滔天、气势雄浑的景象。波浪好像要把大地漂浮起来,重重叠叠翻滚着似乎要把太阳一并裹去,两岸的津渡也好像被江流卷到了空中。(3分)第三联描写旧穴被卷走的鼋鼍争建新穴,沙洲淹没后栖息其上的鸥鹭四散飞去,从侧面烘托江涨时波浪之大。(3分)
<font COLOR="#.尾联表达了作者观看江涨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归隐的愿望。(3分)江涨时雄浑壮阔的景象让作者忘记了官场带给自己的忧愁,于是发出怎能为做官而使心情不畅的感慨并为眼前没有扁舟使自己归隐而遗憾。(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乐文卿北园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1.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font COLOR="#.描写了一个家徒四壁,虽思念家园而漂泊在外,同时内心痛苦又感叹岁月流逝的诗人形象。(“家徒四壁”“思念家园”“漂泊在外”“内心痛苦”“感叹岁月流逝”每点1分)
<font COLOR="#.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3分)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9312;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9312;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font COLOR="#.(4分)“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1分),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1分)。“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1分),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或: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1分)。
<font COLOR="#.(4分)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陈与义&#9312;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 海&#9313;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9312;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9313;海:暴雨。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font COLOR="#.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font COLOR="#.(示例)&#9312;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9313;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9312;,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9313;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9312;居士:指文人雅士。&#9313;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font COLOR="#.艳丽,清幽。
&#9312;“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9313;“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font COLOR="#.&#9312;行为洒脱&#9313;情趣高雅
&#9312;“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9313;“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
1.请从比喻的角度理解并赏析首联(5分)
2.诗中不着一个“喜”字,而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请具体说明(6分)
<font COLOR="#.“江面清”和
“小滩横”为比喻,“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而是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晴明之色(2分);“小滩横”三字也不是写水中沙滩,而是承接“江面清”的又一比喻,一抹微云如同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2分)。首联的两个比喻紧紧承接,前后照应,点明诗题中的“晴”字(1分)。
<font COLOR="#.写景:颔联中墙头那一“犹湿”羽毛的鹊清脆叫声,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表面上是写鹊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实则流露的是人在急雨初晴时的喜悦之情(2分);
叙事:颈联中写出诗人要尽情享受雨后带来的凉快,想痛快睡一觉,但因为太兴奋喜悦,就想“急搜奇句”将新晴的喜悦告诉每个人,一个“急”字,雨晴之喜油然可见(2分);
尾联两句虽仍是叙事,但事中有景,景中含情,诗人推想雨后的夜晚应是最佳境界(“绝胜”),即使无人共赏,也要独自卧看天河里灿烂的星光。“尽意”二字显得兴致勃勃,饱含着耐人寻味的欢悦情绪(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9312;
陈与义&#9313;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9312;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9313;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font COLOR="#.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古诗人用这意象表达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font COLOR="#.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font COLOR="#.“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font COLOR="#.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9312;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 草木相连南服&#9313;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9312;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9313;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学杜而得其骨”,意思是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甫诗歌与陈与义诗歌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
<font COLOR="#.(3分)A
<font COLOR="#.&#9312;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9313;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共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font COLOR="#.(10分)
思想特色: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2分)(意近即可)
11.阅读下面一首是十首十首,回答问题。
陈与义&#9312;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9312;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
<font COLOR="#.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font COLOR="#..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起句中的“飞”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两句说说“飞”字好在何处。(4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4分)
<font COLOR="#.“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2分)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2分)
<font COLOR="#.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以动衬动”,但答“反衬”不给分)的表现手法。如果没有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解释了这种手法是如何具体运用的,也可)(2分)“卧看”两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漫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牛羊既饱各知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font COLOR="#.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以及所感受到的“几倾毂”,(2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及对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3分)
<font COLOR="#.这一句诗写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是途中所见,(2分)也是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2分)又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9313;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9313;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
内容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font COLOR="#.&#9312;动静结合。&#9313;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font COLOR="#.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font COLOR="#.&#931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9313;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9314;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font COLOR="#.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font COLOR="#.&#9312;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阕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9313;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词人备觉伤感。
&#9314;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font COLOR="#.愉悦,欢畅;悲慨,惆怅。(一点1分)
<font COLOR="#.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点出两种手法各1分,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各1分)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陈与义&#9312;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9313;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9312;陈与义(),洛阳人。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9313;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水和洛水。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
2.下列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
<font COLOR="#.龙钟客(客)(l分)
<font COLOR="#.A
<font COLOR="#.示例: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l分);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2分)。(分析合理即可)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最喜欢在什么时候赏竹?此时之竹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致?
2.这样的景致为什么特别值得赏玩?
<font COLOR="#.“月夜”。月移影动,疏影婆娑,珊珊可爱。
<font COLOR="#.竹影婆娑,弄姿窗前,景象生动,格外招人喜爱,月色朦胧,更能催生人们的联想和想像。(能从实和虚两面答就算对)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font COLOR="#.愉悦、兴奋
<font COLOR="#.同意。首句写微风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天一大联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全国卷ⅱ语文word版含答案高考.doc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全国卷Ⅱ)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生态智慧到生态伦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早在西周时期便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并设立了政府部门――虞官,对采伐林木和猎取鸟兽等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监督管理。古人这些有节制地取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措施,表现出一种生态智慧。实际上中国古人的生态思想为现代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计提供了一种极为重要、独特而且新鲜的思想资源,那就是今天可以称之为生态伦理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儒家所阐发和提供的,这也是儒家生态环境思想的卓异之处。
《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最能表明孔子对生物特别是动物的爱惜之心和悲悯之情。人们也许会提出疑问,既然孔子有此仁爱之心,那为什么还能忍心钓鱼和射杀飞鸟呢?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回答,他说:“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舍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用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任何人都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资源生活,因而虽有仁心如孔子者亦不能不钓不弋,这就需要在取用自然资源时常怀有珍惜爱护之心,处理好“忍”与“不忍”的关系。
在如何对待动物的生命这一问题上,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相同,但表述得更明确。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次韵乐文卿北园古诗赏析
暂无相关赏析
帝王也风骚
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大家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欢迎来到快乐学习
您是否希望前往
渡太湖登马迹山诗歌鉴赏及答案
字体大小 T |T
摘要:渡太湖登马迹山这首诗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流露出作者的遗憾之情。
渡太湖登马迹山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释: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5分)
  渡太湖登马迹山阅读答案
  (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2分)
  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有其他感发,只要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也可)(3分)
  渡太湖登马迹山鉴赏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经典名句。
  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诗论》解诗,深刻透彻而又奔放洒脱,充满了圣知的光照,体现了形象与思辨的完美结合,前无古人,后继者亦难以望其项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们说,《诗论》是真正的诗的哲学。
  他的诗确实值得一读,有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读来兴趣盎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更多关于&渡太湖登马迹山诗歌鉴赏及答案&的新闻
在这个“理工”“科技”“工业”“工程”院校泛滥成灾的年代,我们罗列出极有个性张扬...[]
电磁学一般包含直流电路、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其中电阻定律:只与导体材...[]
备注:《渡太湖登马迹山诗歌鉴赏及答案》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写作、阅读、诗歌鉴赏...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次韵梨花 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