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两大变革,即四万万人同一哭自然的和解以及四万万人同一哭本身的和解“出自谁的哪部作品?哪卷?哪页?

简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摘 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奋斗目标。对于这一命题,我们只有把它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认识其作为新起点、新境界、新开拓、新长征的历史地位,也才能全方位地感受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建设;历史地位;伟大意义
  一、命题的提出
  中央做出的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笔者在这里使用的是“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提法。“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提法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一个社会工程的设想、计划、打算、安排,是描绘出一张宏伟蓝图;“和谐社会建设”在这里则是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蓝图和按照这个蓝图将要发生的历史进程进行观照、审视、评价、定位。对于党中央来说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按照中央的构建计划来“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理论工作者,则是要对这一蓝图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意义等进行评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小康;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两种提法都有,那为什么到六中全会就只使用了“构建”这一个提法呢?那是因为,从十六大经过五中全会到六中全会,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过酝酿、思考、讨论、实践,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明确、更为清晰的战略、计划、措施、安排――“路线图”,“构建”这一提法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做出就是其具体体现。
  笔者为什么要提出并讨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这一命题呢?
  首先,是因为不想重复已有的结论,想在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研的本质也是创新,是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概念、新发现、新命题、新结论,我们在进行任何研究时都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必要性等,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
  (一)“关键阶段论”
  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转型论”
  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这种状况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p#分页标题#e#  
  (三)“问题依据论”
  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四)“内外依据论”
  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阶段性特征论”
  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人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这些观点都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合理性,但也都有局限性――他们都是从微观的即时的直接的对策的角度来看待“构建和谐社会”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准确全面地评价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还可以也应该从更大的历史视野和更长的历史过程来认识这个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更清楚地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历史定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发展,用历史的观点、过程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过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把任何一个事物、事件都看作一个过程,认为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性和内在原因。同时,认为任何事物作为一个过程又都是客观世界更长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具体阶段,一个递进环节。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起点、基础和原因,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结果、发展和继续。只有深刻地了解作为起点、基础和原因的前一过程,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作为前一过程的结果、发展和继续的后一过程。为了深刻认识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必须把其置于一个更长的历史发展周期来认识,来认识其因果关系,来认识其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再次。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放在中华民族近、现代衰落’的苦难历史中来认识,置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进程中来认识,置于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探求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p#分页标题#e#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受了动乱,就更懂和谐!
  二、历史的必然
  盛世这个词在当前很流行。中国最后的一个盛世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昌盛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但也由于其拾残补缺、修旧理废的特点,在历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情况下,就埋下了以后民族衰落的祸根。鸦片战争,被外夷欺负,国家瞬间跌入低谷;甲午海战,被“学生”打败,民族顿时陷入绝境。八国联军进北京,日本鬼子再侵略。盛世转衰,乐极生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为了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和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的民族进行了100余年的殊死挣扎和艰难探索,各个阶级、不同阶层,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为民族的复兴进行求索。
  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这是觉醒了的中国农民阶级进行的救亡实验,失败了。
  接着是洋务运动,这是封建地主阶级借助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社会灭亡命运的一次尝试,没有效果。
  下来是戊戌变法,封建地主阶级以小修小补的改革来救亡图存的实验,也为腐朽的最高统治阶层所不容。
  辛亥革命是中国新生而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实验,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于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可歌可泣、壮丽辉煌的历程。
  但是,一个新生的政党必然有自己的不成熟和历史局限性,何况它是要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有着深厚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度进行前所未有的革命!当其艰难地夺取了政权之后,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影响下,一系列的“折腾”就开始了: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搞“四清”,这一折腾的过程终于以“文革”的十年内乱而达到“史无前例”、登峰造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说过:“人类从野兽开始,因此,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这毕竟是事实。”我们的折腾也是事实,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也许这也是挣脱封建社会桎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
  噩梦醒来是清晨。但清晨并不总是霞光辉映,也难免乌云遮日。为了走出文革的思想桎梏,就有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让我们初步走出了思想僵化的梦魇。   接下来是艰难的改革,极左极右、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激进和保守的冲击,一次又一次学潮的出现,发展到那个令人痛心的政治事件,我们民族又一次面临生死抉择。
#p#分页标题#e#  幸运的是我们有身经百战、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敢作敢为,敢对民族负责而不计个人荣辱进退的民族英雄、历史巨人,我们挺过来了。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政治风波的后遗症,我们经济跌入低谷,面临西方制裁,国内保守势力回潮,炸馆、撞机、台海风云、法轮功、东南亚经济危机、香港民主风潮――轮番登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也面J临着社会上部分人对我们执政合法性的质疑(因此才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这就是历史,我们民族的近现代史,我们民族的救亡图存求复兴的历史。用一个不好听不动听的字来概括来描述,就是“乱”――动乱、混乱、杂乱、忙乱――不和谐。不是不想和谐,是没有条件和谐,顾不上和谐。真理标准讨论、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改革发展稳定、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中口号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多么希望和谐社会的早日到来。
  经过80年代的转折,经过90年代的准备,终于,我们迎来了这个时刻,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新起点、新境界、新开拓、新长征。
  “新起点”是说我们民族终于从百余年的动乱、骚乱、混乱、忙乱,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艰难困苦、穷于应付的困境中走出来,初步繁荣富强,有精力,有余力,有能力全面谋求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了。这是一个走向大治、走向复兴的新起点。
  “新境界”是说我们走出了封建社会的桎梏,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走出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悲剧,走出了思想禁锢的年代,开始了谋求全民族和谐幸福生活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生机、伟大国家走向成熟的新境界。
  “新开拓”是说过去我们是为生存而斗争,为独立而奋斗,为活下来而努力,现在我们是为了活得好而谋算,为了和睦和气和乐和平而筹划。过去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对付外面的挑战和威胁,现在主要是协调内部的矛盾、纠纷、利益了。这是一个政党执政目标的新开拓,这是一个民族奋斗指向的新开拓。
  “新长征”是说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道远,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党在新世纪的首次代表大会――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并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标准。到六中全会,经过全党上下对和谐社会建设认识的深入提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清楚,道路已经畅通,前景已经在望,新的长征开始了。
#p#分页标题#e#  
  三、伟大的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具有什么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呢?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对于挣脱封建枷锁、推倒三座大山和走出“极左”和动乱怪圈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旗帜、理想、信念。保证国家长盛久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最大期盼,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是党和政府不变的任务和永远的思考主题。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就是建设和谐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挣脱极左思潮的束缚,破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尽快发展生产力是主要矛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应对由于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所带来的严峻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现在,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严重等导致社会可能不稳定,影响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就成为首要任务。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建设和谐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建设好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持续发展、顺利发展、健康发展的保证。
  (二)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的谈话中提出了改革和发展中是非“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这“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发现,首先,和谐也是生产力,因为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生产者,是劳动人民,是人,只有社会是和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和谐的,生产力才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次,和谐也是在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一个人要有骨气,一个民族要有民气,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只有这个社会是和谐的,这个国家的国力才能“综合”,才能提高,才能增强。再次,和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须和必然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发展的,当温饱解决了之后,安全、归属、尊严等需要就提到了面前,没有这些东西,没有社会和谐,人们就对生活水平不满意,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p#分页标题#e#  
  (三)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不仅仅是口号,是要落实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里才能实现的。而在目前的形势下,落实“三个代表”,就必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不和谐,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就不能说是先进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社会不和谐,中国的文化就不能说是先进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社会不和谐,更不能说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得到保障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历史对于我们党的要求,而建设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外在表现。   (四)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科学发展,目的是发展,手段是科学――科学地发展;而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又是什么关系呢?辩证统一的关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互为目的的关系。音符和旋律的和谐才能形成动听的音乐。只有科学地发展,才能减少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只有社会是和谐的,发展是和谐的,我们才叫做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建设和谐社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结果,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和必须。
  (五)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一目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必须。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正在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快速过渡。学术界都知道“拉美陷阱”。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继续增长时,也是社会矛盾剧烈爆发的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阶段,也是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阶层矛盾等剧增和激化、社会容易动荡的时期。我们只有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来高度重视,才能保证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六)从我们国家的特点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在日本、韩国等单一民族国家基本没有民族问题,在瑞士基本不存在穷富差异问题,在列支登士敦可以说谈不上地区差异问题,在英法美德,现在基本上没有剧烈的社会转型问题,也没有城乡矛盾、城市化、讨债、欠薪、农民工等问题。但在中国,这些问题都存在,而且还都是必须处理好的大事情。大国、人口众多、民族多、地理条件复杂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国家在一定阶段必须把社会和谐作为关键问题来对待,来处理。如果不是这样,将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p#分页标题#e#  
  (七)从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攘外必先安内。在国际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国内的问题解决好。前苏联不是被外在的敌人打垮的,是自己把自己“否定”、解体的,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我们只有建设好一个和谐团结安宁的内部环境,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上敌对势力的挑战,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八)从地缘政治的处理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从陆地边界看,我们和十多个国家相邻,和部分国家还有边界争议;从海洋边界看,我们和周边国家几乎还都存在争议;从海洋环境看,我们是典型的所谓“海锁国”;从世界大国的地缘比较看,还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大国的环境比我们恶劣;从世界大国的现实状态看,我们的发展程度最低(笔者没有把印度作为世界大国;即使把其作为大国看,其经济水平虽然不如我们,但其地缘环境却远比我国优越,并且还有西方大国出于遏制我国的目的而给予的支持,这也比我们的生存环境强得多)。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第一位的。面对不利的地缘环境,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崛起,就更加有必要加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
  (九)从大国崛起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大国崛起》电视片在全国上下产生了极大反响。其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一个国家如果内部的政治制度不是健康合理的,内部社会如果不是和谐有序的,那么,就很难崛起;就是崛起了,也难以持久;前苏联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自己从内部瓦解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国家正在实现前无古人的崛起,吸取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和谐,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_“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如果能“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这个社会必然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了冲突,因此导师又强调:“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不是斗争或征服而是和谐;科学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既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的人类理想境界的实现。
#p#分页标题#e#  但我们党在夺取政权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把斗争不适当地置于首要地位,“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切实而具体的实践。 本文来自[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Slide Show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_试题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08江苏卷)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C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2.物质  
(08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B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08海南卷)20.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D)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08广东卷)39.(11分)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 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 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3.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灾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度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回答29~31题。  
(08全国一卷)2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C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08四川卷)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D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08四川卷)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12分)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5.意识  
6.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08上海文科综合政治)6、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停地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C&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  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8.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08广东卷)40.(17分)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①从材料1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08四川卷)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A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16―17题。  
(08海南卷)16.“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A)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08全国二卷)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C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08山东卷)19.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3.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08全国一卷)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D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08全国一卷) 3l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7.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08宁夏卷)21.“100-1= 0” 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 0” 蕴含的哲理是C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8广东卷)25.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B)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08全国一卷)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10  
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08上海卷)35.(3)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发送了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请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解释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4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辨证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08海南卷)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3)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8分)  
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分)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置 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3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2分)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08上海卷)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B)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19.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20.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1.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  
(08天津卷)32.“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C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2.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我国工商机关高度重视市场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食品质量监管方式,如实行安全分类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等,降低了食品违法案件数量。回答24~26题。  
&(08重庆卷)25.监管方式创新属于C  
①认识创新&& ②制度创新&& ③实践创新&& ④思维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规律  
(08江苏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5.认识和利用规律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31~32题。  
&(08重庆卷)31.农艺师打破“橘生准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回答22-23题。  
(08宁夏卷)2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B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6.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27.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008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釜底依次是  D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7分)  
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注: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  
(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得与弊的辩证关系。(6分)  
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种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弊害的正确选择。  
2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2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08北京卷)26.为了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宏观调控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这体现了D  
A.事物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影响部分&&&&&& D.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中医、京剧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回答29~30题。  
(08北京卷)30.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08四川卷)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予?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C  
&&&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08宁夏卷)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B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08上海卷)23.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ACD)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08广东卷)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B)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3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08江苏卷)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B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08重庆卷)39.(60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图11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八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 表3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①立足西藏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与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与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08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四  
材料五& 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⑽结合材料五,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12分)  
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既要看到粮食需求扩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约粮食供给的一面。②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长、倡导合理饮食等)。3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08四川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闯题。  
&&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 日 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8分)  
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既便利了消费者,也由于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便利与污染构成了购物塑料袋的使用产生的矛盾的两方面。购物塑料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购物袋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轻塑料袋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32.内因和外因  
4.(08全国一卷)32.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B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08海南卷)22.“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C)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33.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08全国二卷)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如图7,完成下列各题。  
      &&&&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正义战争。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10分)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是战争朝胜利转化的内因,包括“驼峰航线”的开辟等在内的国际支持,是促使战局尽快实现转化的外因(2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威廉?凯宁强调战争物资供应对于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重要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国,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人民的坚持抗战(5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改善了中国抗日武装的物资供应,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促进中国战局的积极转化(3分)。  
34.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回答30~31题。  
(08全国二卷)30.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B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5.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08山东卷)2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D)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8海南卷)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A)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6.坚持适度原则  
3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08江苏卷)3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B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08江苏卷)30.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C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3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另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08山东卷)(6)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7分)  
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40.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4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08全国二卷)29.“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B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31~32题。  
&(08重庆卷)32.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D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08北京卷)40.(30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  
圣火于 日 开始在图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奥运火炬完成了在广东、福建的传递之后进入江西。在这段路线上,也不断在发生另一种“传递”:许多企业从广东和福建迁移到江西。  
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2)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10分)  
①积极认识规律,以对规律作用的认识指导本地经济发展。②努力发挥认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等有利条件,创造“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条件,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4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43.现象与本质  
中医、京剧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回答29~30题。  
(08北京卷)29.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B  
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08天津卷)         
29.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  
漫画《情有独钟》蕴含的哲理是A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 ④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4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回答30~31题。  
(08全国二卷)31.“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A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  
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业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回答33-34题。  
29.(08天津卷)3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B  
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④  && D.③④  
(08山东卷)2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B)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08广东卷)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D)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08上海文科综合政治)5、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由此可见&& A
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养&& 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 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5.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28~29题。  
(08四川卷)28.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B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回答22-23题。  
(08宁夏卷)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D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08江苏卷)3I.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D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③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08广东卷)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C)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材料二 虽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美国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65%,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了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约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等四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  
材料三 气候变化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有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近年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表3& 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构成  
投资总额&&& 国家预算内&&& 企业自筹&&&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其他(%)  
(亿元)&&& 资金(%)&&&&&& (%)&&&&&& (%)&&&&&& (%)  
&174.48&&&&&& 20.83&&&&&&&& 4.29&&&&&& 38.46&&&&&&& 4.14&&&&&&& ___  
188.37&&&&&& 22.28&&&&&&&& 4.25&&&&&& 23.12&&&&&&& 3.85&&&&&&& ___  
221.79&&&&&& 8.45&&&&&&&&& 64.00&&&&& 11.32&&&&&&& 3.06&&&&&&& ___  
308.11&&&&&& 4.50&&&&&&&&& 73.81&&&&& 9.42&&&&&&&& 1.49&&&&&&& ___  
458.19&&&&&& 1.70&&&&&&&&& 78.93&&&&& 8.51&&&&&&&& 1.55&&&&&&& ___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计算)  
(1)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4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48.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49.实践的基本特征  
50.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幺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瀑亮的房子啊!”(选自白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29~30题。  
&(08重庆卷)3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A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08江苏卷)29.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芬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C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08上海卷)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C)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08上海卷)22.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CD)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08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A)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08海南卷)1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C)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08全国二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  
注: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营业盈余指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据统计,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中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答: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5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08宁夏卷)20.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通过博物馆”。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 日 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A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  
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  
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08北京卷)31.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理性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5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5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5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08天津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实险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黄健民的经历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80年代初,他由农村来到沈阳,从擦皮鞋、做木工到摆服装摊,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积极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并致力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7年他成为沈阳市第一位“农民工”人大代表。  
材料二& 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个美国家庭做了“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试验,结论是:没有中国产品,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使用外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⑴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8分)  
答:①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起根本的、决定的作用。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改革开放为黄健民的命运提供了客观环境和条件。④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黄健民从事的各种活动有助于社会进步。  
56.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57.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58.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59.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为世界奉献一后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回答20―21题。  
(08山东卷)20.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B)  
A.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08广东卷)40.(17分)材料3: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2)结合材料3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7分)  
①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 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雪灾中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些平凡人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②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没有计算个人利益的得失,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61.树立崇高理想  
(2008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10.理想是人生奋斗目标,是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下列关于理想的叙述正确的是B  
①理想给人生以方向,给生命以豪情,它能够鼓舞斗志,助人成功    
②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③理想信念形成后,具有稳定性,不因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④当代中国,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8重庆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蛋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因面积2 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  000公斤 ,增加收入10多万元。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材料二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以服务于党更好地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研究和制定了包括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户口管理、一次性安置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聘到村任职。  
(4)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10分)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多为社会做贡献。②要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6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08天津卷)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肖志国由一个儿时捕捉萤火虫、怀揣无限遐想的孩子,历经求学苦读、艰辛探索,研发出第一代性能稳定的蓄光型自发光材料,成为发光材料专家。他的发明被誉为世界自发光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D  
A.现实是理想的必然结果&&&&&&&&&&&& B.现实是理想的发展方向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在奋斗中变为现实  
6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08江苏卷)35.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召开多次座谈  
会,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国家法定节假  
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布,约155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经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国务院于  
 日 正式颁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  (2)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08全国一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⑶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4.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65.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66.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该换一换你的桌面了 宅男女神周韦彤
德国超模布洛姆秀香肩美背翘臀 性感热辣
猫眼超模蕾丝内衣
被影射曾援交的女星们(图)
《二炮手》海清裸肩浴照曝光 镜头疑因尺度大被剪
绝对领域诱惑写真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