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对西欧中世纪城市西欧城市兴起与唐宋中国的城市地兴起的认识,以及相同原因。和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从政治性城市到经济性城市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学必修二经济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又十分复杂的问题。重要是因为人类文明初始至今,城市就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直至今日,居民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也在努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了解历史上城市的发展无疑有助于认识我们当今的城市和社会。复杂是因为城市问题涉及问题众多,跨越很多朝代,头绪纷乱,学生既不容易理清知识脉络,更不容易理解其发展轨迹。但就教学来说,有时不能绕开,因此弄清城市的发展也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单就名称来说,城市这个词本身就是问题,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组合名词,有城有市,合为城市。但何谓城,何谓市,是先有城还是先有市?还是城市同时出现?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城市的出现是政治的需要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城市有更深刻的了解。
许慎在《说文》中说“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描写文明出现的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巨变的《礼记·礼运》篇中就有:“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而古代文献中记载这个时期筑城的文字更是比比皆是,如“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神农之教曰,有城十仞,汤池百步”。“夏鲧作城”。“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考古的成就也证实,早在龙山文化时代,城就已经出现,从而成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这方面考古大家苏秉琦、严文明诸先生均有专著论述,读者自可参看,兹不赘述。由此可见早期的城更多的是满足“大人”们的需求,其功能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有关,与商业的买卖经济的发展似无多少关系。从文字的记载看,虽然有“祝融作市”“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之类的记载,但是我们知道,市必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产物,而城却是人口集中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应付部落之间的战争而做的军事防御保卫民众的产物,盛民之地的“城”应该早于买卖之所的“市”,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原始的城中并不曾发现与市相关的物证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尽管市比城出现略晚,但从文字记载看,到原始社会末期无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出现,但是否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无论是从文献还是从考古都不能断定。什么时候在古代的城中出现了市,据文献记载,当不迟于西周时期。西周工商食官,为官府服务的工商业者不可能居于穷乡僻壤,只能跟随官府居住于城邑之内,以便得以服务于君子。这样城市中人多了,王公贵族之外,需要有大批为王公贵族服务的国人,既有从事手工业的百工,也有到城外从事农耕的农夫,还有从事商品交易的各色人等。Jj据《周礼·地官》中说,“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市已经具有规模,不同类别的人在不同时间从事商品贸易,而且,“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那些趾高气扬从事商业管理的胥和市师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枉驾屈尊到城外管理。至此西周时期城市已经合二为一。至于是否更早,资料缺乏不好妄下定论。
特别需要强调虽然迟至西周,城与市合二为一并为城市,但城和市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城”重于“市”,“市”服务于“城”,城重市轻,政治功能为主,经济功能为辅,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尽管在战国的史书中已经出现了城市一词,尽管战国时期的各个都城都很繁华,尽管关于商业繁盛和富甲一方的商人在史书中不断出现,但是城市中的市依然是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受到各种政治风雨的吹打,市内的交易物品主要不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用品更多的是珠宝,象牙,马匹,玉器等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品或者军需品,这个时期的商业更多地主要服务于社会的上层。这个时期出现的所谓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而设,尔后因为政治地位重要,城中人口增加需要消费,为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上层人士的社会需求,才出现了市场和商人。在中国历史中,直到唐宋时期,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这与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关。
只有对中国古代经济有准确的认识,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做背景,单凭现在的经济常识,理解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很容易产生误解。
笔者在讲述中国古代商业前曾经在高一年级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城市是先有城还是先有市?由于没有知识的铺垫,学生们凭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先有市后有城,他们的逻辑思维是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才能出现剩余,剩余之后拿到市场出售,市场开始形成,市场发展扩大开始有人定居于交通要道或者渡口形成市镇,市镇逐步发展形成城市。这样的推理与中国早期城市出现的史实完全不符,但是学生建立在现代经济常识之下的推导既与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发展有些相像,也与中国明代中后期之后江南市镇的大规模出现也有些相像。这样明清时期城市特别是市镇的发展只需要用史实加以佐证就可以了,不必再做更多的讲解学生已经一清二楚。从而也可以使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道路并非完全遵循着现在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使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有别于西方而独具中国特色。从早期政治性功能为主的城市崛起发展,到后来经济性市镇的出现,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出现方式大体上是两条道路的。而政治强有力的干预始终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如此,而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的明清时期依然如此,只不过其积极作用越来越小,而对城市发展的阻力却越来越大。中国之所以难以走出中世纪而走向现代社会并非是经济的落后,实际上说到底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政治,这在城市发展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即使后来经济性城市普遍崛起了,但接踵而至的不是市民政治的确立,而是政治对经济性城市的强有力的干预,这样的干预不仅没有推动城市的发展,反而使经济性的城镇逐渐屈从于政治的淫威,城中的商业只有仰官府的鼻息在官府的控制下才能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怎样让政治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民众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与民争利,甚至鱼肉百姓,这在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社会里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可惜中国古代的政治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所以后来才在近代社会中逐步落伍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中,占主要成分和具有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是统治集团和贵族豪绅阶层。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权威和尊严得以反映的场所。一座城市的大小和规模_百度作业帮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中,占主要成分和具有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是统治集团和贵族豪绅阶层。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权威和尊严得以反映的场所。一座城市的大小和规模
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中,占主要成分和具有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是统治集团和贵族豪绅阶层。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权威和尊严得以反映的场所。一座城市的大小和规模,以及这座城市所具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完全是由这个城市的主人决定的。在这样的城市里,一方面统治阶级追求的深宫内院中极端奢侈、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平民的生活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唐宋以来,因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的兴起;城市生活逐渐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大多数——平民阶层的生活情趣;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闲选、安适和享乐,这是“城里人”追求的目标。……尽管日用消费品的比例在增加,但商业经营仍以给统治阶级的奢侈性消费服务为主。——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之处。(6分)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1)新变化:政治功能突出到功能多元化;城市生活丰富,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城市商业重心下移,大众消费增长。(6分)主要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人口增加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4分)⑵相同点: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政府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6分)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城市化注重外表与内涵的变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在城市化中发挥主导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从韦伯到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从韦伯到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
【摘要】: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费正清之前主要受欧洲思路的影响,费正清之后,随着“中国中心观”的兴起,美国汉学界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形成一套影响深远且不同于传统欧洲研究模式的体系。文章在总结比较韦伯、费正清、施坚雅等中国城市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评述它们各自的利弊得失以及各种外来理论在运用于中国本土研究时的意义与局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C912.81【正文快照】:
一西方对中国的城市研究源自其本身的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其理论基础包括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的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 lfred W eber)的工业区位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庆成;[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靖莉;;[J];东岳论丛;2006年06期
王家范;;[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游欢孙;[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晋兰;[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卢忠民;[D];河北大学;2006年
陈建坡;[D];山东大学;2006年
汤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浩;[J];学习与探索;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学强;;[J];城市问题;1984年03期
,何一民;[J];天府新论;1990年02期
路磊光;;[J];历史教学;1992年01期
叶齐茂;;[J];城市问题;1993年03期
;[J];山西老年;1994年05期
刘汉玉;[J];城市问题;1995年06期
理查德·斯特伦;[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1期
马里奥·伦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1期
;[J];现代城市研究;1998年01期
;[J];生产力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平和;;[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韩光辉;;[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冯炜;;[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简逢敏;;[A];《智能技术应用与CAD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李百浩;韩秀;;[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年卷)[C];2002年
;[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童本勤;;[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雒建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傅正泰;;[A];城市科学论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庆;[N];光明日报;2000年
新华社记者
杨海滨;[N];人民日报;2000年
周静君;[N];建筑时报;2001年
王思治;[N];光明日报;2002年
宋京整理;[N];社会科学报;2002年
深圳商报记者
魏守伦;[N];深圳商报;2002年
顾朝林 李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郑也夫;[N];社会科学报;2003年
;[N];新京报;2004年
宋先强;[N];湖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云辉;[D];四川大学;2004年
宿倩;[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田永秀;[D];四川大学;1999年
李平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刘元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柏国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黄达远;[D];四川大学;2006年
张雪伟;[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由海;[D];重庆大学;2002年
张燕来;[D];厦门大学;2002年
黄兰;[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廖振鹏;[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于爱水;[D];河南大学;2004年
CISSE Djibrilla A[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赵琪;[D];重庆大学;2004年
徐润芳;[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刘敬;[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汪坚强;[D];清华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结合你的认识和感觉,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_百度作业帮
结合你的认识和感觉,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结合你的认识和感觉,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实际上,城市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区域(含建筑空间)总体布局的一流水准,而且也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细部规划、建筑艺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我认为城市现代化就是(1)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化.(2)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3)城市生态环境园林化.(4)中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表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具体表现在城市的有机活动(生产和生活)的高效运转、自由移动、优美的环境、合理的结构和人民生活的舒适等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及政治活动、娱乐活动的有机结合,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5)城市人民生活高度社会化.只有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人民生活才能逐步走向高度社会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整个城市社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愈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也愈高.这样,人们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大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减少能耗、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样也推动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6)各种资源利用的高度信息化.加油哈^_^望采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欧中世纪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