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版冰心宏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谁能给我摘录几句,谢谢大家了。

《花果山诗词》2013年2期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史上的新高峰
  中国是诗歌的大国。从《诗经》以来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崛起了多少思想超前、人格崇高、艺术独到的诗人。他们象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峰耸立在各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成为民族诗歌的代表,中华文化的象征。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则以其思想超越千古、艺术驾凌当代的诗词,成为以“旧体”诗词形式出现、耸立在现当代诗坛上的不二高峰。
  一、思想境界之雄视古今
  毛泽东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马列主义者和革命导师,他的思想境界自然会超越古代哪怕是再伟大的诗人,就是现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无一能出其右者。作为毛泽东“言志”的诗词,本质上乃是毛泽东思想诗化的载体,必然不仅继承、发场乃至超越了古代诗人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伟大精神,而且以亲历的革命实践和心灵感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和光辉形象。单就在中国诗史上的思想境界之高远博大这一点而论,毛泽东诗词之独占鳌头,是无论什么人都否认不了的。
&&&&1.爱国主题的历史超越。屈原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其忠贞不二的人格形象开创了爱国主义的传统。他的代表作《离骚》写其“蜷顾楚国”的爱国挚情,以至上下求索,其伟力真可撼天动地,同时抒发“系心怀王”的忠君思想,终至自沉汩罗,其愚忠则又令人扼腕叹息。以后历代爱国诗人,像杜甫、陆游、辛弃疾,乃至刺背明志、赋《满江红》的民族英雄岳飞,都是步着屈原的后尘,唱出忠君恋阙、慷慨悲壮的爱国歌声,却总也无法逾越“忠君”这一封建罗网的羁绊。
&&&&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忧念祖国、解放祖国、建设祖国是最为突出的主题和贯彻始终的红线。但他的爱国情怀,不仅完全摒弃了封建文人“忠君”的愚昧,代之以“为民”的赤诚,而且还特立于现当代爱国诗人之上,以人民一员亲自参与了改变祖国命运的革命斗争,并领导全党、全军、全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表现出一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高度自信和战斗豪情。从早年引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此深沉而强烈的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探求,到中年吟唱出“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为祖国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战歌,直至晚年更抒发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何铁臂摇”、“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建设祖国、捍卫祖国的豪情。由于毛泽东是以马列主义眼光看世界,所以他在爱国的大目标下,还不断想到解放全人类,谱写出“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体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壮歌。他往往用“小我”写“大我”,坚信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他的爱国诗词的格调,决无历代诗家感物伤怀、悲天悯人式的同情或壮志难酬、悲愤哀叹的空愁,而是充满与民共感、夺取胜利的豪情,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意志和英雄气概。这一切,以屈原为代表的历代爱国诗人当然无法想象,就是现当代的革命诗人也无人能够企及。
&&&&2.理想情志的超古迈今。继承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李白曾发出“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杜甫也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理想都成了幻想而告破灭。特别是李白,在他“一匡天下”、“立抵卿相”以建立盖世功业的儒家理想化人生道路走不通的境况下,便转向道家对于神仙的企慕、山水的漫游那样一种逍遥人生的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时表现得最为狂傲不羁的人生态度。
&&&&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革命导师,毛泽东是非常了解和极其推崇屈原、李白、杜甫的,但也毫不掩饰地指出他们的局限。比如,他曾明确地说过:“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①尽管毛泽东盛赞“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②而在谈及他们的思想倾向和人生追求时,便明显带有一种可以领会的贬意。这是由于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立场比之李、杜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差别太大了。如果说对于古先贤是不应苛求的,那么,我们将现代爱国诗人、南社主将柳亚子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和现代一流诗人、文史大家郭沫若的《七律·看&&/FONT&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毛泽东为之分别相和的两首七律对看一下,立见思想境界的高低。柳亚子是国民党左派中的对革命有功的杰出人士,在他受毛泽东电邀到了北京、准备参加政协会议之时,却在诗中说他象战国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冯驩一样不受重用,怨气难排,表示要回乡隐居。毛泽东对这位多年交厚的老友写了和诗,真诚劝导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他留在北京,共商国是,他虽为毛泽东的深情挚语所感动,终于打消退志,愿意留京,但又写诗向毛泽东索要颐和园(见柳之《叠韵寄呈毛主席一首》:“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郭沫若是毛泽东晚年谈诗论文的密友,亦擅长律诗,诗名甚大。但毛泽东看到郭诗之中有“千刀当剐唐僧肉”之句,敏锐感到把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作为打击的对象是混淆敌我的偏激看法,便写诗回应道:“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好在郭沫若恭顺有加,知错立改,马上步韵和成另一首七律《再赞&&/FONT&三打白骨精&》,内有“僧受折磨知悔恨”之句,毛泽东看过郭的这首和诗后,回信给郭说:“和诗好,不要‘千刀万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③可以说,毛泽东以诗“言志”,无不事关革命大局或人民利益,他这种高情远志、胸怀气概,是历代先贤乃至现代诗家无可比拟的,、
&&&&3.“诗史”价值的彪炳一代。“诗史”一说,来自后人对于杜甫频说时事、展现战乱中社会生活画面的高度评价(《唐书》说杜甫“善陈时事……世号诗史”)。杜诗确实是最全面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这场大动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它不仅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许多重要的事件,为后人提供了史实,而且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的生动画面。南宋林景熙作《书陆放翁诗卷后》,也称誉陆游之诗近乎“天宝诗人诗有史”,“劲气往往摩其垒”,这是对陆游能够继杜甫之后以诗反映当时抗金史实的极力推崇。
&&&&毛泽东诗词之所以堪称“诗史”者,一则诗篇众多,二则始终一贯,三则写实记史,四则主旨集中,与杜作可相颉颃。总的来看,毛泽东一生所写的诗词,就是一部诗化的气势磅礴的中共奋斗史。它的上编,可称做“征战夺权史”;它的下编,可称做“建设强国史”。上编以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建党维艰走向武装斗争、夺取全国胜利的千回百折、艰险备尝的历史征程,其中以红军和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为中心的一幅幅历史画面,描绘出比历史事件本身更加鲜活的具体史实,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伟大精神。下编以亲身领导的强国大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进行新的万里长征,写出由开国气象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反修防修的历史征程,展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广阔画面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气魄,成为征战夺权史的豪迈续篇。与杜甫反映唐代“安史之乱”的诗史相比,毛泽东诗词确实少有像《三吏》、《三别》那样的叙事为主的篇章,但在毛泽东这些以抒情诗词面貌出现、反映其革命经历的短章中,无不带有叙事记史的性质。特别是其前期(上编)作品,以《西江月·井》、《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一直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代表,特别是高度概括人类军事史奇迹的《七律·长征》,将为后人留下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上一场场重大战役的不朽画面。尤其是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集中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创业维艰的成功奋斗史,不仅超越杜甫“诗史”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而且纵览现当代诗坛能以诗展史、为中共的发展树碑立传描绘历史画卷者,唯有毛泽东一人而已。这也正是毛泽东能够成为中国诗史上新高峰的一个无可辩驳的原由。
&&&&二、量少质高的艺术精品
&&&&有人认为,毛泽东并非是专业诗人,作品数量太少,不足以成为大家。这真叫一叶障目了。
&&&&其实,并非专业诗人而享有盛名者,在中国诗史上大有人在。曹操戎马一生,留诗二十四首,但其诗沉雄,如幽燕之老将(钟嵘《诗品》),无愧为建安诗坛“三曹”、“七子”的领军人物;李煜身在深宫,终为亡国之君,留词约三十首,但“超逸绝伦,虚灵在骨”,“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王鹏运《半塘老人遗稿》)。至于专业诗人存诗未逾百首者,更是数不胜数。王粲号称“建安之冠冕”,只存诗二十余首;曹植号称其才八斗,也只有八十多首诗流传下来;“旗亭画壁”的夺冠诗人王之涣,《全唐诗》仅载其诗六首,但篇篇皆绝;甚至中国第一位充满浪漫激情的爱国大诗人屈原,也仅留下可以确定的二十三篇诗。相反,乾隆皇帝号称诗逾四万,却没有一首妙诗能够传诸后世。可见中国诗史上的名流,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唐代象白居易那样存诗三千多首、宋代象陆放翁那样存诗近万首而又有不少杰作风传天下的,毕竟是寥若晨星。更多的诗人则象屈原、曹植、李煜那样诗作量少而质高,传遍海内得大名,毛泽东诗词就属此类。
&&&&毛泽东小时候就曾攻读国学,熟悉律对,能够即兴赋诗,显露诗人气质。后来投身武装革命,往往在戎马倥偬之中马背哼诗,既少推敲功夫,又无印刷条件,其遗失、忘却之作以及尚存草稿而未敲定的,定然不在少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于1996年9月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集》,收录毛泽东诗词67首,吴正裕主编的《毛泽东诗集全编鉴赏》以其为蓝本,又加入尚未正式发表但见于多种出版物的毛泽东诗词5首。(除此之外,尚有散见于书籍、报刊而未收入其中的毛泽东诗词二、三十篇。)尽管这还不是毛泽东诗词的全部,就已超过了屈原、曹操、王粲、王之涣、李煜等诗词大家所存作品的数量。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不在数量,而是在质量。毛泽东深谙“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他大力倡导和刻意追求的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诗词正是他要求文艺作品应该努力做到这三个“统一”的范例,除其“政治内容”无疑是“革命的”之外,其“艺术形式”也无疑达到了“尽可能完美”的境地。他选择的诗词形式是他熟悉和钟爱的“旧体诗词”的大美形式,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既发扬光大风骚以降的民族文学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又顺应时代潮流和革命需要,从语言、音律、形象思维到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全面地进行继承、创新和改造,创作出许多堪称艺术精品(“精”即指“完美”)的诗词,为发展中国诗歌、创造未来的“新体诗歌”开辟了道路。
&&&&无可讳言,就艺术形式而论,毛泽东诗词并非首首是完美的精品。这毫不奇怪,因为即使是唐代三大顶峰诗人的李、杜、白,也有比较粗疏、为后人訾议的诗作。但是,除了早年艺术技巧尚欠成熟的少数诗词和晚年一些大发议论、缺乏形象感染力而诗味不足的篇章,毛泽东的大多数诗词(至少不下四十篇,见于《毛泽东诗词集》正编)无疑是中国诗史上接踵前辈大家、俯视现当代诗坛的艺术精品,毛泽东因此也就无愧为现当代诗坛上以“旧体”形式出现的第一流诗人。
&&&&他这些堪称艺术精品的诗词,从中国诗歌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全都具有推陈出新、独辟蹊径的特点。其中首先引人注目的,乃是对于“旧体”文言的摒弃和改造,对于人民口语的提炼和追求。毛泽东之所以选择“旧体”而不写胡适首倡的“新诗”,除了他娴于国学而对西学陌生的个人偏好外,主要是因“五四”以来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完全脱离民族文学传统而缺少格式音律美和汉语语言美而为他所不屑。他甚至断言:“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致陈毅》)他既写“旧体”诗,就不能全盘“用白话”,否则就成“打油”体;但他又不愿像黄遵宪那样,理论上提倡言、文合一,要求“我手写我口”,实践上仍然全是文言体,而且用典多。毛泽东诗词从早年的词句生涩、典故迭出(如《五古·挽易昌陶》、《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语言魔障里终于找到了“适合大众需要”的突破口,从而创造了既通俗易懂又有文学品味的诗歌语言,既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不失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又适于表达诗情画意,推进民族形式更趋大美。试以他的《菩萨蛮·大柏地》为例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全词主要是用纯净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和句式写成,这是一;开头两句,诗人创用新词,巧妙组合成千古出“色”的名句,这是二;有意选用“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反对党八股》),如“彩练”、“鏖战”的语汇和用作动词的“洞”字,这是三;“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反对党八股》),像“雨后复斜阳”虽是化用温庭筠《菩萨蛮》词中的“雨后却斜阳”,却是写的眼前景,不经意间渲染意境美,读者即使不知是在化用前人诗句也无妨,这是四;结尾两句,几乎在用口头语,如此明白如话的诗句在毛泽东诸多诗词中屡见不鲜,显然是他有意为之,这是五。毛泽东就是这样创造了生动鲜活、雅俗共赏、贴近现代人审美心理的诗词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地回忆大柏地战役取得胜利的心境,成为补足“征战夺权史”诗史史实的名篇之一。毛泽东直到晚年甚至还写过一首《杂言诗·八连颂》。这是他“用白话写诗”的尝试,也是他有意学习民歌以探求新路的实践。他认为:“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致陈毅》)。他是如此殷切地期望中国诗歌能从千古诗歌发展史上汲取经验教训,创造出一种从语言到形式都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新体诗歌”。他所写的那些堪称艺术精品的诗词,已经为此开了路,作出了披荆斩棘、承前启后的贡献。
&&&&毛泽东除了刻意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美外,还在艺术形式的所有审美方面进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创新。
&&&&他赞赏屈原、李白、李贺为代表的偏爱夸张、想象和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写法,也称誉《诗经》、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着重反映现实、摹绘典型形象和细节真实的写实写法,乃至对阮籍、李商隐为代表的用具体物象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写法也有兴趣。经过探索和实践,他在诗词创作中终于形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已成了他的许多精品诗词的一大特点,以至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创新,乃是从《诗经》赋、比、兴的运用和对唐宋诗诗味的比较中,发现“诗要用形象思维”,指出“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致陈毅》)毛泽东诗词中名副其实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是“用形象思维”构建而成、具有浓郁形象感染力而耐人寻味的杰作。而他在晚年由于政治需要而写的一些大发议论、几平脱离形象思维的诗作(如《七律·读&&/FONT&封建论&呈郭老》之类),则为后人提供了弥足反思的教训。
&&&&至于作为诗词表现手法之一的用典技巧,他并不抛弃,而是进行有异前人的运用。为了避免晦涩难懂和形象阻隔的弊病,毛泽东采取的办法大致有二:一是选择人所共知的古人古事或名人名句,借以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用意,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二是改造人所共知的古人古事或名人名句,借以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用意,例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用典的浅近和创新,显得诗意明朗而诗味悠长,这也就成了毛泽东精品诗词的一大亮色。
&&&&他在艺术风格方面,由于艺术个性所致,总体倾向于阳刚之美的雄伟壮阔,但又不失阴柔之美的清丽深沉。他曾借着读词感受表白其意:“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是就其擅长的词体风格而言,说明他虽崇尚苏、辛的豪放词风,但他并不欣赏“豪放派中一味铜琶铁板”,当然也不欣赏“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而是追求“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豪迈奔放、雄奇明快又苍凉优美、含蓄蕴藉的“中间派”词风(《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纵览毛泽东的精品词作,如《菩萨蛮.黄鹤楼》、《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等等,无一不是这两种词风的完美结合。这种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成就了毛泽东独具的创新词风。至于他的诗风,由于“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语),则表现出与词不同的气势磅礴的特征。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七律·长征》,八句诗写出了红军战士的万里征程和伟大精神,豪放之极,气壮山河,但也许因为近乎“一味铜琶铁板”,他才直说“我偶而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致陈毅》原文如此)其实,他后来写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送瘟神》、《到韶山》、《登庐山》、《答友人》、《冬云》等七律,都有与”苍凉而优美”不同情调的壮美之风,或雄浑,或劲健,或旷远,或俊逸,风姿多彩,韵味不一。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其诗有多么严格的要求和多么独特的追求。
&&&&正因毛泽东诗词如此全面而成功的艺术创新,乃至于对字法、句法、章法以及物境、情境、意境的不懈追求,从而创作出许多震撼现当代诗坛的艺术精品,其中甚至还有被世人推誉为“千古绝唱”的艺术珍品《七律·长征》、《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等篇。也正因如此,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革命瑰宝,而且传遍全球,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放眼数千年来的中国诗歌发展史,毛泽东诗词乃为震古烁今的现当代诗坛的新高峰。
&&&&注释:
&&&&①何其芳:《毛泽东之歌》。《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72页。
&&&&②费德林:《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26-27页。
&&&&③郭沫若:《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FONT&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七律》。见196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按:此文已刊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江苏省诗协刊物《江海诗词》并予转载。〕
化腐朽为神奇&&唱时代之强音
——浅谈毛泽东诗词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诗词以旧的形式,反映全新的内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世人所公认。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取历代诗家词人优秀作品的精华,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勇于改革创新,给传统诗词(也称古典诗词、旧体诗词)注入了新的生命。毛泽东诗词是继《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之后,中国古体诗词的一座雄视古今的艺术高峰。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不能不为他在诗词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卓绝的艺术功力所折服,不能不为作品所发出的高扬伟大民族精神、满怀革命英雄主义情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恢宏的时代强音所震撼。
横空出世&&重振中华诗词雄风
中国传统诗词发端于《诗经》,鼎盛于唐宋,元明以后日渐衰落。及至清代中叶,传统诗坛弥漫形式主义、拟古主义风气,形成一套繁琐的陈规死理,束缚了中华诗词的发展。“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①诗人一味模拟古人,诗歌不去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无法表达鲜活的思想感情,逐渐丧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沦落为“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②
为挽救诗歌的命运,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志士贤人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诗歌改革浪潮。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龚自珍,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腐朽沉寂的局面。他的诗绝少单纯描写自然景物,总是着眼社会现实,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对腐朽的现实社会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晚清黄遵宪开辟了“诗界革命”的道路,主张变古革新,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广阔领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主张保存旧风格、旧形式,因而诗中充斥旧典故、旧语词、旧句法,未能摆脱传统束缚,不能成为真正的“新诗”,表现出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五四”时期,胡适等人倡导“诗体解放”,提出为了创造全新的诗歌,必须以外国的先进诗歌为参照,不仅要吸取其新精神、新内容,也要借鉴其新风格、新形式,突出地强调诗歌语言和体式的变革。这以后,中国诗坛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各呈异彩的诗歌明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诗艺术的奠基者、革命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中国现代象征诗的创造者戴望舒,新格律的探索者、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诗人闻—多、徐志摩,现实主义诗潮的旗帜艾青。然而,另一种倾向又出现了,这就是极端倡导由西方引进洋诗,并结合中国的文学艺术,变化发展成为中西结合融为一体的新体白话自由诗,而将中国民族传统诗词,特别是以唐诗宋词为模式的格律诗词排除在外,束之高阁。新诗独霸天下,旧体诗词退出主流诗坛。而新诗的命运又如何呢?自五四运动至40年代20多年间,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各种诗潮、流派互相对峙又消长更替,后来也逐渐陷入了困境。中国诗歌向何处去,前途依然迷茫。
1945年10月,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问世,使中国诗歌特别是传统诗词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商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其间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便将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他。于是,这首词便在重庆不胫而走,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惊叹:山沟窑洞里竟能产生如此辉煌的篇章,古老的格律还能谱写出如此雄奇瑰丽的绝唱!青年剧作家吴祖光在《新民报晚刊》首次刊出《毛词沁园春》时加了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柳亚子先生在和词中写道:“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在对毛词写的“跋文”中说:“毛润之《沁园春·雪》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各方人士包括赞同者和反对者,纷纷作和或撰写评论,一时形成“沁园春热”。玩弄假和谈真内战的蒋介石及其党羽见《雪》词激起人们如此高涨的热情,惊恐万状,气急败坏,指使一帮御用文人赶写《沁园春》,妄图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压下去。可是他们忙活了一阵,一首像样的《沁园春》也拿不出来,只好望“词”兴叹。后来的事实表明,《沁园春·雪》作为现代诗坛上出现的第一座高峰,不仅是中国传统诗词重现光辉的典范,而且也为新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诗词得以系统发表和结集出版,在中国文学界、文化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更加强烈的反响,以民族风格和传统形式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文艺创作繁荣起来,中国当代诗歌走上了以“民歌加古典”为基础的广阔道路。
如果说,龚自珍以“我劝天公重抖擞”的第一声呐喊和浪漫主义的狂飙精神,使古典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黄遵宪高举“诗界革命”的大旗,并以“我手写我口”的创作实践,使近代诗词呈现一幅反映时代主要矛盾和重大事变的现实主义画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波澜壮阔的声势,给中国传统诗词以新时代、新思想暴风雨般的冲刷,那么,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则如莽莽昆仑,横空出世,真正实现了“结束旧时代、开创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把中华诗词推向现当代诗词的新阶段。
继承创新&&熔铸诗坛完美篇章
7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予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了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毛泽东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上述讲话。他的诗词,熔铸古今中外文坛之精华,文字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词藻凝炼精粹而引人入胜。这是毛泽东超越前人而又无人可及之处,也是毛泽东诗词的强大艺术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表现在他诗词创作的各个方面。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
一、化用古语。毛泽东善将古人诗句化用入诗。在萧永义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收集的52首诗词中,有82处引用和化用了从屈原到鲁迅的66位诗人的诗词曲句子,9处化用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10处化用了《论语》、&《孟子》、&《尚书》、&《易经》、《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句子。这些化用,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信手拈来,“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赋予其新意,化腐朽为神奇。赵朴初说:“毛主席是博览群书的,但一点也没有‘掉书袋’的习气,经史百家都归他指使驱策,左右咸宜。”将前人诗句易一二字引用入诗的,如《贺新郎》头句“挥手从兹去”化用唐代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念奴娇·昆仑》中的“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宋人张元《咏雪》“战罢玉龙三百万”。改造前人诗句并赋予新义的,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由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改动的;《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由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安得倚天剑”扩展而来;而《七律·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则熔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洞庭连天九嶷高”和杜甫《秋兴》中“江间波浪兼天涌”于一炉。
二、活用典故。毛泽东在诗词中大量使用历史典故,用得很自然、很灵活、很巧妙又有新义,使他的诗词不但在政治思想上增加了容量,而且在语言艺术风格上迂回婉转,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历史典故就是突出的例子。“追穷寇”是对《孙子兵法》中“穷寇勿追’’的创造性运用;“不可沽名学霸王”,则用项羽追求虚名、使事业半途而废的典型事例给人们以警醒。毛泽东运用这个典故,驳斥了当时一些人“穷寇勿追”、“划江而治”的论调,教育全党全军随时揭穿敌人的阴谋诡计,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新中国建立伊始,民主人士柳亚子有效汉代严子陵归隐之意,毛泽东针对当时柳亚子居于北京颐和园内的情况,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写下“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名句,巧妙而婉转地表达劝告之意。这里用典而不显典,表现了作者运思的高明之处。
三、引用神话。在毛泽东诗词中,引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入诗的很多,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强化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如《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一枕黄粱再现”,引用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的故事;《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蚂蚁缘槐夸大国”,引用的是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故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不周山下红旗乱”,引用的是《淮南子》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吴刚、嫦娥,引用的是唐《酉阳杂俎》和《淮南子·览冥训》中的神话传说。
四、采用口语。毛泽东的很多诗句都是从人民群众常用的口语中采集吸收过来,经过提炼、加工、升华、润色而成的。如1930年一二月间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中“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口语入诗,通俗流畅,清新爽口。1934年同样在马背上哼成的《十六字令三首》,全诗吸收了湖南民歌的风韵。《清平乐·会昌》中的“莫道君行早”、《水调歌头·重上井》中的“世上无难事”、《十六字令三首》中的“离天三尺三”等都是民谚、民谣。《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出自赫鲁晓夫说过的“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最后两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既通俗,又生动,更有感染力,令人拍案叫绝。
五、借用形象。1961年,毛泽东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写出《七绝·屈原》,其中“艾萧太盛椒兰少”,借用了屈原诗句“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蓠”、“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中的形象。在屈原诗里,“椒兰”是贤德的人和他自己的形象,“萧艾”比喻奸佞小人;而在毛泽东的诗句里,“椒兰”比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马列主义真理,“艾萧”比喻苏修集团和反华势力。“艾萧太盛椒兰少”,既写出了屈原当年所处社会的情态,也反映了毛泽东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虽然他们描写的象征物是一样的,但已进行了革新,境界得到了升华。再如大鹏形象,为历代诗人所吟咏,唐李白就一再自比大鹏,著有《大鹏赋》。毛泽东诗词中多次提到大鹏(常作鲲鹏、大鸟),但其所赋予的内涵和意蕴同李白诗歌中的大鹏相比,已有了全新的意义,所表示的不再是李白那样个体精神的强力冲动,而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宽阔胸襟和鲜明的群体精神,这是一种超越李白的质的飞跃。
六、反用辞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十分感人的名句。而毛泽东在1961年同题词中却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反悲观消极无可奈何的情调,注入乐观进取积极斗争的精神实质,较之前者孤芳自赏的慨叹,更给人以一种意境超凡、无限欢悦自豪的精神感受。“枯木朽株”曾为西汉司马相如《谏猎疏》中的文辞,后演变为寓有贬义的成语,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将其化入诗句“枯木朽株齐努力”,却变贬为褒,成为红军得道多助的生动写照。
七、严用格律。毛泽东诗词在格律上具有无可“吹求”的严谨性,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结合。例如《七律·长征》,意境宏伟、气势磅礴、高雅通俗、明白晓畅,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榜样;同时,声韵合谱,粘对严格、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也是七律诗中的样板。毛泽东运用格律的原则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敢于创新,突破格律的传统要求。他坚持用韵,又用韵放宽;严格对仗,但也有宽对;坚持平仄,也不死抠平仄。
八、善用警句。毛泽东诗词中的名篇、名句以至成为格言、成语者,超过以往任何诗人。例如:有表现乐观自信精神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歌颂大无畏英雄气概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有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强调革命队伍的团结和纪律性的:&“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①这些警句神韵隽永,意味深长,堪称神来之笔,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鼓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升华超越&&唱晌恢宏时代强音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形式上勇于创新,而且在思想内容上远远地超越了前人。毛泽东诗词反映的是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描写的是全新的境界,它在思想内容上对传统诗词的升华、超越,使作品成为古为今用的典范,成为政治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鼓舞人民斗志的嘹亮战歌。
在题材选取上升华超越,毛泽东诗词是记录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进程的壮丽史诗。诗歌的题材是构成诗歌艺术生命的血肉,历来为历代文人所特别关注。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视自己经历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提炼出的题材,都是当代重大题材、革命题材。它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历史,反映了现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谱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歌颂了革命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于1927年秋的《西江月·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和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是武装暴动的赞美诗和井道路的一曲凯歌;写于1929年秋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如实反映了红军实行武装割据和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情景。1934年到1936年,毛泽东连续写下《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多首长征诗词,全景式描绘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其中《长征》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祭黄陵文》:“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亿兆一心,战则必胜”,发出了抗敌到底的铮铮誓言。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垮台,艺术地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而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乎湖。”《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些诗词歌颂了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60年代,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喧嚣,毛泽东写了《念奴娇·鸟儿问答》,对反华势力进行了有力批驳。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进程的真实写照,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前无古人的壮丽史诗。
在形象塑造上升华超越,毛泽东诗词是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高亢颂歌。毛泽东诗词出现之前,在中国诗歌的浩瀚长河中,正面描写人民群众形象的诗词寥寥无几,歌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作品更是绝无仅有。在旧中国,像工农大众这样的“下里巴人”,是难以登上诗歌这样的“大雅之堂”的。是毛泽东扭转了这一乾坤。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塑造了工农大众和革命战士的英雄群像。“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西江月·秋收起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写出了武装起来的工农与旧世界抗争的雷霆万钧的声威;“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巳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写出了红军气吞强敌的英雄气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是对人民群众崭新精神面貌的深情赞美。毛泽东诗词处处体现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作用。这在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首词上阕描写北国壮丽雪景,下阙评论历史人物,结尾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楚地表明作者歌颂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它实际上提出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如隶们创造历史这个令历来许多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形象地表明: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不是个别英雄豪杰,而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时至70多年后的今天,这首词仍具有光辉的现实意义。
在情感抒发上升华超越,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和发展中华诗词“诗言志”传统的杰出楷模。“诗言志”是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与以往诗人多抒发孤独、隐逸、悲叹等消极的个人情调不同,毛泽东诗词思想高尚,情致高昂,抒发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图大志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例如,他在1925年8月写的《沁园春·长沙》中响亮地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人民必须主宰祖国命运的宏图大志。他的众多战争题材诗词,都表达了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从而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和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抒发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豪迈奔放情怀和解放千百万处于水深火热的劳动大众的坚定信念,这是以往任何一首军旅题材诗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古时诗人写诗填词离不开“酒”和“愁”,例如辛弃疾就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诗句;毛泽东诗词一扫千古诗坛上的“酒风”和词苑中的“愁肠”,抒发最新的时代感受,唱出最强的人民心声。发表问世的数十首毛泽东诗词,没有一首不闪射着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芒,没有一首不洋溢着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激情洋溢地讴歌革命战士从将军到民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字里行间流露出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在创作手法上升华超越,毛泽东诗词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喜爱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追求浪漫新奇的风格。毛泽东曾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①他善于学习借鉴前人诗词艺术的种种手法和技巧,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无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都充分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这样的诗篇。全诗人物形象高大,意境开阔,开头“我失骄杨君失柳”和最后“忽报人间曾伏虎”两句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中间几句则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展开的神奇美妙的想象。两者巧妙结合,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的图景,成为炉火纯青的绝唱。周恩来总理对这首词作过高度评价:“毛主席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词中运用得非常好。对我们的革命先烈寄予如此崇高的怀念之情,没有比这首词更深切,更激昂慷慨,因此也就更动人心弦的了。只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才能达到像这样高的境界。”
在革新道路上升华超越,毛泽东诗词是当代诗歌发展的导航明灯。先秦以来,中国诗歌史上便不断涌动“创新意识”的洪流,从屈原、李白、杜甫到鲁迅、郭沫若,每一位诗词大家的出现,都伴随着传统诗词的一次革新。这些闪烁在漫漫诗空长夜里的点点星光,汇集到毛泽东诗词的篇章里,就变成了熊熊的火炬,照亮了探索者前行的道路。毛泽东对旧体诗词的改造,不只局限于“旧瓶装新酒”,而是从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到题材、主题、意境、形象、语言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富有革命性而又合乎艺术规律的改造。他以传统诗词的旧形式,反映了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改变了新、旧体对立的格局,不仅使传统的诗体重新焕发了青春,还为当代诗词的创作和革新提供了成功范例,指明了发展方向。毛泽东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民歌,第二古诗,二者结合产生第三个东西,就可以创造出新形式来,形式民族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这就是“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②的新体诗歌。毛泽东于1963年写的《杂言诗·八连颂》,就是一首新体诗歌。全诗颇似《三字经》的韵体形式,吸收古典诗词中精炼、简洁等特点和民歌的通俗易懂的长处,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是当代新体诗中集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的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伟大的诗人。他以宽广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和高超的技艺,把中华诗词推向了新的高峰。毛泽东诗词是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的财富。毛泽东诗词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当代诗词创作前景的辉煌。
〔按:此文已刊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
①毛泽东1957年8月写的《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
&&&&②毛泽东《致臧克家》,《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在连云港市诗词楹联进校园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市诗协第一副会长&&李德身
  各位领导、全体与会的代表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由市教育局、语委办主办,市诗词楹联协会协会协办,我市“诗词楹联进校园工作总结表彰会”,今天在赣榆县黄海路小学胜利召开了。在此,我谨代表市诗词楹联协会和吴加庆会长向市教育局、语委办和各县区的教育局、语委办,以及各校和各诗词协会的领导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刚才,与会的所有同志都以极大的兴趣,现场参观了黄海路小学的美丽、高雅的校园。充满了诗教文化氛围的环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景象,处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诗壁画廊,令人沉浸在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所营造的浓烈氛围中。这正具体显示了我市各校争创文明校园和诗教乐园的缩影。我们不禁要向赣榆县教育局和黄海路小学领导同志为这次大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诗教环境和示范现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大会,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的大背景下召开的。这不仅是我市响应省委宣传部和省诗协建设江苏诗词大省的号召,将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推向一个新高潮的具体展示,也是我市第一次实践市教育局“连语[2012]2号”文件各项规定的鲜明标志。自从去年二月二十五日市教育局、语委办发布了《关于开展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即“连语[2012]2号”文件)以来,全市各中小学都确定了一名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并要语文教师加强辅导工作,把“传播传统文化、培养诗词楹联新秀”纳入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词楹联启蒙和普及工作,组织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开设诗词楹联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大胆创作,适时安排不拘一格的诗词展览和诵诗竞赛。这样长期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坚持下来,既丰富了青少年课余文化活动,又打造了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的实际成果。按照“连语[2012]2号”文件关于“对活动开展扎实、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优秀作者予以表彰奖励”的规定,以利今后将这项活动深入持久、越来越好地开展下去,市教育局、语委办邀请市诗词楹联协会的专家,对于全市各中小学上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有关材料,以及全市中小学生的优秀诗词楹联作品,进行了公正、公开、公平而又认真负责的评定。参加评定工作的市诗协专家一致认为:从评定、获奖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市中小学生优秀诗词楹联中,强烈感到我市诗教工作已经取得可观的成效,中华传统文化和诗词楹联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学校之多,人数之众,规模之大,正预示着我市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方兴未艾,潜力很大,必将推动我市的教育事业扎实健康的发展,促进我市诗词楹联事业走向繁荣昌盛的局面。
  大家知道,我市的校园诗教工作大致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向着全面普及、大见成效的方向前进。
&&&&第一个阶段,从二十世纪末到2006&年,连云港师专一花独放,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通报表彰,先后荣获省诗协授予的“江苏诗教育人先进单位”和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筹办连云港市高校诗词楹联协会。
&&&&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市诗协和各县区教育局领导下的相关学校负责人加强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开始向中小学推进,涌现出我市中小学头一批的校园诗教先进单位,获得省市的教育部门和诗词协会的表彰。单以我市在江苏省大中小学学生诗词大赛“凤凰杯”中就获得13个等级奖,16个优秀奖,四个单位获得组织奖,在全省处于优秀行列中。
&&&&第三阶段,从2011年初在连云区召开的“连云港市诗词楹联进校园现场会”,到今天在赣榆县召开的连云港市2012年度第一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颁奖大会,开创了由市、区教育局主办、市诗协协办中小学诗教工作的新局面,使得我市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蓬勃发展,呈现出全市的四县三区几十所学校百花齐放、诗香满园的喜人景象。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早在2011年年初的现场会上,市教工委副书记田文瑞同志就受匡中远局长的委托作了大会致辞;在2012年3月9日召开“市诗词楹联进校园工作会议”之前,市教育局、语委办专门向各中小学生发了会议通知,会议由市语委办副主任朱卫文同志主持,市教育局徐向阳副局长更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全市诗教工作从此才在各个学校制度化、经常性地蓬蓬勃勃开展起来。这次大会,正是市教育局、语委办按照“连语[2012]2号”文件的规定,又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及各校领导认真总结经验,按照评选条件推荐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且选择各校中小学生的优秀诗词楹联作品上报评比。正因市教育局通知的郑重、严格和有具体的要求,结果全市各校的上报材料不仅及时交上,而且规格严整,都是一本一本地装订得严严实实。由于人头众多,内容丰富,份量颇重,市语委办副主任朱卫文同志特意邀请市诗协的李德身、孙绩元、陈凤桐和刘畅征四位老专家,先后两次进行认真的评审活动。他们根据市诗协会长吴加庆老部长的指示:“诗教诗教,重在学校”,也都不辞劳苦,无视年高,终于完成了所有评比的任务。总共评比出海州高级中学等26个先进集体,闫亮德等先进个人39人,以及赣榆县教育局语委办、连云区教育局语委办和海州高级中学三个优秀组织奖。另外,为了鼓励全市中小学生的诗词楹联创作,表彰指导老师,特将其中的优秀作品推选出来,获奖作品的作者总共计有120名。整个的评比结果,详见市教育局语委办的“连语[2013]2号”文件:《关于公布2012年“诗词楹联进校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结果的通知》。在此,我们市诗协的全体同志谨向市教育局、语委办的领导同志全市各校诗词楹联进校园工作的领导同志表示衷心的敬意,并对获奖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获奖的中小学生和指导老师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市“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使得这次大会圆满成功,原因很多,值得好好总结。我们认为,除了各县区教育局、语委办和各个学校领导重视这个工作、措施落实、长抓不懈之外,市教育局、语委办把校园诗教工作看成是实现中国教育梦、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因而几次下达文件,直接紧抓,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市诗协尽管只能协助市教育局、语委办和县、区教育部门积极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但是诗教育人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我们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吴部长叫我向市、县、区教育局各级领导同志和所有与会的各位校领导,县、区诗词协会会长问好,祝这次会议开得成功。他有三点希望:一是从此形成市、县、区教育局为主体,市、县、区诗词协会为协助单位,各校领导为实践主力的三位一体办诗教的大格局,将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持续不断地推向前进。二是希望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以后争取每年评选一次,使诗教活动踏实有序地向前发展。三是希望各级诗协和诗会、诗社的领导都发挥教育部门的助力作用,搞好诗词知识讲座和诗词人才培训工作,做好市、县、区教育局、语委办和各个学校的诗词顾问及校园诗教的助手。我特此代表吴加庆老部长向所有到会的同志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们坚信,紧随全国、全省教育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形势,我市的诗教工作一定会越办越好,不断向前,迎来万紫千红春意闹、诗教花开香海天的明天。谢谢大家,谢谢!
二○一二年度“诗词楹联进校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结果
&&&&根据市教育局语委办《关于开展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连语〔2012〕2号),以及《关于评选2012年度“诗词楹联进校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连语〔2012〕10号),市教育局语委办、市诗词楹联协会对各县区、直属学校报送2012年诗词楹联进校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材料进行了评比,现将评比结果公布如下:
&&&&江苏省诗词协会于三月八日正式下达《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江苏卷》作品征集和编纂的通知,要求各市诗词协会“指定一名分管编辑业务的负责同志全程协助,负责《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江苏卷》的汇总编纂工作。”并要求于今年“6月底完成作品征集,10月底完成初稿工作。”
&&&&我市诗协于4月初开会决定,由《花果山诗词》主编李德身担任征集编纂组组长,副主编孙绩元、陈凤桐、刘畅征、彭云和编辑部主任郑威为副组长。当即通过我市作品征集的通知,发到各县、区诗协、诗社或诗会。4月中旬,先后两次召开全市各县、区诗词组织负责人座谈会,具体落实省诗协关于收录江苏诗人词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诗词佳作的各项要求,规定每位作者的简介字数、作品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别强调作品的质量要高,具有保存价值。在两次会上,确定了各县、区诗词作品征集的负责人选,大家表示在6月底一定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由于省诗协通知中没有说明各市作者是否统一按年龄大小排列、每市入选作品是否有一定的数量规定等问题,李德身组长数次与省诗协通话联系,都已得到了明确的答复。
&&&&目前全市各县、区诗词组织初选的征集作品已经汇聚到市诗协。
市诗词楹联协会&&
6月28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我雕琢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