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员工档案包括哪些学人都有哪些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已有1人评价)
下载:0次格式:pdf页数:144贡献者:Laxman851上传时间: 15:37
5人评价144页
3人评价46页
0人评价1页
2人评价10页
0人评价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解密人事档案|档案|档案学专业_凤凰资讯
解密人事档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建国初期,伴随着1956年第一次全国干部工作座谈会召开及《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诞生,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进入黄金建设时期,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随之建立。
资料图 原标题:解密人事档案日前,国家发改委表态:档案(人事档案)管理费最晚于2016年取消。由于没有具体规定,档案管理费的收取标准、使用方向等一直饱受各方质疑。随着新规的实施,这一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事档案制度,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多数&组织人&转变为&流动人&,&弃档&&人档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否意味着,曾经重要的档案变得不再重要? 管理费乱象 &本地存档费120元,服务费一年500元。&广源永盛人事代理连锁服务机构顾问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其中服务费归代理机构,存档费则是交给政府人才服务中心。 《民生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档案管理费各地收取标准各不相同,随意性较强。一份档案的年管理费,有的地方免费,有的地方最多收取数百元,而一些档案托管机构,价格则更高。 有媒体估算,北京每年产生的存档费逾亿元。该估算是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于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 由于数额较大,使用、支出的具体细目又很少公开,档案保管费一直饱受各方质疑。那么,档案管理费收取的根据和标准是什么呢?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社部1996年印发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服务费,但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档案学通讯》总编辑胡鸿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从本质上说,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制度,&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不能由本人来管理。&人事档案的归属权属于组织,而不是个人。& 即便同一个单位的员工,档案的存放和管理也可能不同。&我们单位科级以下人员,档案存在本单位人事部门,科级及以上,则存在上级组织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郭文贤说,还有一些档案存在人才服务中心,这个是要收费的。 随着&弃档&现象增多,有人担心因为不缴管理费,档案会被销毁。对此,一名县级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们主要是为大学毕业生服务,不收取档案管理费。尽可放心存在这里,就算不来取,也不会销毁或丢弃。& 曾经很重要 少则数张薄纸,多则满满数包,人事档案记录着人的一生经历。&档案厚,说明人生经历丰富,薄则说明经历比较简单。&人民日报社人事局原副局长鲁进康说。 而新中国的人事档案制度显然也是厚重的。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公共政策工具,这一制度对信用建设、干部管理、国家安全、福利分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制度性贡献。 建国初期,伴随着1956年第一次全国干部工作座谈会召开及《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诞生,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进入黄金建设时期,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随之建立。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在第二、第三次全国干部档案工作座谈会的推动下,人事档案制度进入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阶段。在这10年间,学历和专业培训材料、任免、工资待遇材料,出国工作、考察、学习材料等内容,都被写进人事档案。 那个年代,档案重要性十分明显。曾有人因为探亲假延迟了两天,档案里被记为&无组织,无纪律&;有人因未婚先育,被记为&严重的作风问题&&&这些都是业内人士曾见过的案例。&如今回头看感觉有些荒诞,但在当时确实影响到当事人的工作转调&。 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档案的理解有些偏差。胡鸿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78年,他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学专业。一位叔叔便对他说:&档案学这个专业好。等你管档案的时候,你可以给咱们县委书记打个电话,说他的档案有几年不太清楚。沉默两分钟后对他说你家里缺米了。& 其实,胡鸿杰所读的档案学与这位叔叔提及的人事档案并不是一回事。他说,档案学中的&档案&,一般是指社会组织中的文书、科技等门类的档案资料,而非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属于人事组织部门的&辖区&。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中国,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人事档案制度,逐步变成掣肘。1991年3月,中组部对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干部,其档案归劳动部门保管,或转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 随之,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概念诞生。范围扩大至辞职或被辞退的机关工作人员、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人员、非国有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弃档&以后 然而,由于疏于存放,人档分离,近些年&弃档&情况越来越普遍。 不久前,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公布了该市流动人员档案调查数据:全市现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近54万份,其中&死档&高达17万余份,近三成的档案长期无人认领。 这并非是武汉一市的情况。据了解,从2007年11月起,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对失去联系超过5年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名单进行公示。每月一期,截至发稿时,已经公布了79期。从公布名单的数量看,弃档情况确实大量存在。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变革,终究没有跟上经济环境变化。&胡鸿杰说,在今天的企业招聘中,人事档案确实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档案被简历取代。& &但是,如果档案丢失,补办就难了,所以最好还是费点心保存好。&谈及对当下&弃档&现象的看法,郭文贤说,不需要时它,它一文不值;需要时它,它比什么都重要。 胡鸿杰同样指出,人事档案是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等紧密相关。 另外,参加公务人员招聘考试,需档案确定身份;办理个人退休手续时,要查看档案记录;是专业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出国政审和公证时,需要查阅个人档案;办理工作调动时,需要个人档案&& 针对目前因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较低,流动人员、企业职工的档案管理薄弱,&弃档&现象日益严重等问题,有专家指出,未来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需要变革。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可能是一种趋势。(记者郑智维)
[责任编辑:PN04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86007
播放数:426985
播放数:303802
播放数:244672
48小时点击排行中国近代“档案学”词源新考
中国近代“档案学”词源新考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原载《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5期
【关键词】:
Abstract: Further study on Chinese modern
of archival science indicates that Preface of Catalogues of Archives of Cabinet
Office of Qing Dynasty() by Shen Jianshi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archival
science sooner than the Duty and Preliminary Work of Archival
Arrangement Division () by Tenggu. This conclusion corrects
former viewpoint about the question of Chinese modern etymon of archival science.
The concept archival science in
the two articles had different context of words, and then historically had differe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Shen
JianshiTengguArchival science
1935130193511932193319341215519352
19352910516524
18871922194319451947
136191019331936451929
19355181935911193510
192019341935193513111936244211935
19011919192019241928192919321938194156
19353719355193568
prinzipder proveniez(K. R. Erslev: Historische
Technik)1940(K. R. Erslev
Historische
Technik18921927kielO.BrandtEbba Brandt919281219051011
1219201925
5[A]200341642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导师简介
哟吼~~ 又是我啦&&
孟世恩老师说考研要考就要考好学校& 要说好学校就是人大啦!
咱们现在也不有少同学已经立志要考人大了& 给大家分享一下导师信息吧。
起码可以看看咱们专业的牛人老师都是干嘛滴···&
都整了些啥玩意啊~~
另外就是有想走学术道路的同学也看看以后走这条路都要研究些啥子。现在也好有个目标有个方向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导师情况简介
冯惠玲教授 女, 1953 年 8
月生,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兼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
ICA/SAE)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档案管理、文献检索、电子文件管理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子文件管理研究》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电子政务中的文件管理风险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
◆主持国家档案局项目:《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研究》
◆主持国家档案局项目:《档案著录标记语言》
◆主持教育部项目《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战略》( 年)
◆主持教育部项目《 文科应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主持教育部项目:《网络环境中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社会服务》
◆主持教育部项目:《 21世纪档案学宏观发展战略及主干课基本要求》
◆主持北京社科规划办“十五”规划项目的特别委托项目:《人文奥运研究》
◆主持国家档案局项目:《北京市电子政务环境下文件、档案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
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项目:《电子文件管理课件建设》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编写专著与教材 19部,撰写论文 及各类文章共 71
篇,翻译文章及在日本发表论文 9 篇。
1991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7 年入选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1999
年 7 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0 年 6 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耿生教授
男,1944年9月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编纂委员会委员、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础理论、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与方法、档案鉴辨学、明清档案的历史价值、北京历史与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
◆参加国家档案局项目:《档案馆馆藏档案价值鉴定研究》
◆主持国家档案局项目:《“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暨“世界记忆名录”申报和评审方法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中国历史档案资源的分布及其规律性》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编写专著与教材 8部,在内地和境外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张辑哲教授 男, 1955 年 7
月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管理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 档案学基础理论、理论信息学、公共关系理论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学院项目:《理论信息学的构建》
◆主持学院项目:《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
◆参与教育部项目:《 21世纪档案学宏观发展战略及主干课基本要求》
◆参与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编写专著与教材
8部,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共近百万字。提出了“档案管理方法中的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悖论色彩”、“公关状态的本质特性——非强制性与非规定性”、“公关三态”“公关三线论”、“公关四要素”等学术理论观点。
曾获得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胡鸿杰教授 男, 1958 年 8 月生,管理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委员会委员、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和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 : 档案学基础理论、机关与办公室管理、项目管理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办公室的管理与实践》
◆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项目《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
◆主持学院项目:《中国档案学著作评述》
◆主持学院项目:《办公室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行政效能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编写专著与教材 5部,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
张斌副教授
男,1967年3月生,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国际档案理事会科技档案
委员会通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企业档案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科技档案管理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研究》
◆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建文件、档案与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持北京市档案局科研项目:《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
◆参加北京市档案局科研项目:《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编写专著 1部,编写教材3部,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
《档案价值论》论文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王英玮副教授 男,1964年生,管理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档案学基本理论、专门档案管理、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
主要研究项目:
◆参加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电子政务主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
◆主持北京市档案局项目:《数字档案馆基础建设》
◆主持北京市档案局项目:《区县级政府机关文档信息公开的对策与方案研究》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项目:《政府文档信息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区县政府机关文档信息公开的策略与方案》
◆主持学院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改革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公共危机管理与文档信息服务机制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独立编写专著
1部,参加编写专著3部,参加编写教材4部,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
安清福副教授
男,1958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文化历史教研室主任,北京方志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方志学、网络环境中档案文献编纂理论与实践、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
◆参加北京社科规划办“十五”规划项目的特别委托项目:《人文奥运研究》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当代中国方志编纂理论与方法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参加编写专著教材 2部,发表学术文章5篇。
宫晓东副教授 男,1963年5月生,
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国际档案理事会法律事务委员会通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 档案学、古印章学
主要研究项目:
◆参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
◆参加 北京市档案局项目:《境外投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
◆ 参加 北京市档案局项目:《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参加编写专著教材 3部,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
参加编写的著作《科技档案编研的原理与方法》获 1997 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安小米副教授 女,1965年生 ,
哲学博士(英国),中国城科会城建档案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会员和国际建筑博物联合会会员,国际档案理事会建筑处会员,国际文件与档案管理协会会员和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国际部通讯员。
主要研究方向 :
知识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文件与档案的最优化管理理论和国际化实践规范研究、中外档案教育与知识管理教育研究、中外档案学研究方法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建筑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
◆合作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城建信息需求与信息网络化组织模式》
◆主持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城科会城建档案信息专业委员会规划项目:《城市建设档案最优化管理的框架:中英实证研究》
◆合作主持 国家档案局项目:《电子文件管理有关理论问题研究》
◆参加 加拿大
InterPARES2项目:《数字化环境下真实、可靠和完整的城市建设文件的长久保存与利用研究》
◆主持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1世纪城建文件和档案最优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
◆ 参加北京市档案局项目:《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
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80余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编教材和工具书3部,主译汉译英书籍2部,参加教材编写3部。
先后获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城科会城建档案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科研成果奖励8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奖2项。
裴燕生副教授 男, 1950年2月生。
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历史文书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历史文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参加北京社科规划办“十五”规划项目的特别委托项目:《人文奥运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主编教材
1部,参加编写教材1部,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参编《清代文书》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黄霄羽副教授 女,1970年8月生,管理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文件和档案管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外文档管理比较
主要研究项目: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办公自动化环境中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
◆参加北京市档案局项目:《区县级政府机关文档信息公开的对策与方案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中外文件与档案管理比较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的发展轨迹与规律》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独立编著专著
1部,参与编写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加编写教材1部,参加翻译译著1部,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何庄副教授 女, 1964年1月生。
主要研究方向 :古代公文理论、历史文书、公文处理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项目:
◆参加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艺学》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历史文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主持学院项目:《公文处理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参加编写专著
1部,参加编写教材1部,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
赵国俊教授 男, 1954 年 11
月生,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软件总公司电子政务顾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机关管理、非营利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体系设计
主要研究项目:
◆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政效能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主持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项目:《电子政务主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持国家教委中青年社科基金项目:《行政文件的质量与数量控制》
◆主持北京市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行政管理学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
◆主持国家教委教改项目:《行政管理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区公民参与行政决策问题研究”的研究工作》
◆参与国家科委 1999年度科研项目:《信息时代的公共行政》
◆参与北京市哲学社科重点项目:《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
◆主持教育部项目:《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参加 863计划项目:《中国电子政务管理系统》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独立编著专著
1部,参编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6部,撰写代表性论文 20 余篇。
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优秀成果奖;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卢小宾教授
男,1963年11月生,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经济学、信息咨询、信息资源管理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我国信息资源市场化问题研究》
◆主持吉林省科委重点项目:《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资源配置模式与产业化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出版
4部学术著作和教材,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连续8年获校优秀教学奖,获省直先进工作者称号,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华为优秀教师奖。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优秀成果奖2项;中国社科情报学会优秀成果奖1项;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成果奖3项。
周晓英教授 女, 1963 年 2
月生,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图书情报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论方法与教育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
理、图书情报基础与前沿、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竞争情报
主要研究项目: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科研项目:《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学学科调查》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社科信息用户需求与对策研究》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建设信息需求研究与信息服务网络化组织模式》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档案事业与社会发展》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 在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出版教材3部,参与编写教材3部。
获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优秀奖,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建设部部级二等科研成果奖。
侯卫真副教授
男,196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电子政务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基金会特聘技术评审专家。曾多年在IT公司任职,担任过IT行业投资顾问、系统分析师、证券交易网规划及运行总监、网站规划设计师等。
主要研究方向 :电子政务、政务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电子政务主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 承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行政效能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
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 参与国家科委年度科研项目:《信息时代的公共行政》
◆参与国家档案局项目:《北京市电子政务环境下文件、档案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主编教材 2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代表性论文1 0
王健副教授 女,1961年1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教育培训处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工商银行电子文件管理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 :政务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 、公文处理
主要研究项目:
◆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OA环境中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研究》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
◆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保证及其法律地位的认定》
◆ 参与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中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社会服务》
◆参与 国家档案局项目:《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研究》、《电子文件管理术语制定》 、
《电子文件的凭证效用与利用中的法律问题》 、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制定》
◆主持国家档案局项目:《 电子文件实时归档与“双套制”保管模式研究》
◆参与 国际档案理事会 ICA/SAE项目:《Directory of Archival
Education & Training Institutions》
◆参与 北京市档案局项目:《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档案数字化问题研究》
◆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子政务中的文件管理风险研究》
◆参与国家档案局项目:《北京市电子政务环境下文件、档案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主编专著
1部,译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20篇 余篇。
马文峰教授 女, 1953 年 5 月生, 研究馆员,兼职,中国 人民大学
图书馆教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 数字资源整合 , 信息咨询系统建设
主要研究项目:
◆ 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数字资源整合理论与方法》
◆参加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子项目专家组成员
,《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应用规范》子项目负责人
◆主持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基金:《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十五” 211项目:《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发》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通用网上知识编辑器及示范主题语义网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独著与合著 5 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武继山教授 男, 1953 年 11 月生,研究馆员,兼职,中国 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会情报资料研究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 : 图书馆管理
主要研究项目:
◆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资料室整合模式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
王立清副教授 女, 1965年6月生。
主要研究方向 : 信息检索、电子出版、政府网站建设
主要研究项目:
◆参与国家档案局项目:《档案著录标记语言》
◆参与 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项目:《电子政务主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
◆参与教育部精品教材项目:《信息检索》
◆主持学院项目: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主编教材 1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10篇 余篇。
张世林副教授 女, 1965 年 11 月生,副研究馆员,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 : 数字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 信息法学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组织中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参加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基金:《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数字资源整合理论与方法》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第一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