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亲王等级到底有几大世袭亲王?

73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3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肃亲王豪格;太宗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他们都是谁呢?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顺治五年(1648)去世。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清入关后率大军平定江南,居功至伟。顺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尔衮案牵连降爵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爵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旧时沈阳俗称“十王府”,据清末民初地图标示及现存遗址,应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与睿王府相望。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称“十王府胡同”。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极去世后,他被推举为辅政王,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但屡受排挤,直到多尔衮去世后才略为得志。顺治十二年(1655)去世。他虽为努尔哈赤之侄,但却是清开国时期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孙世袭。后曾一度改王号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复郑亲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路西、怀远(大西)门内大街路南。于民国年间为一德姓满族人居住,俗称“德家大院”。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早年便以军功著名。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顺治初年,受到多尔衮排挤含冤入狱,顺治五年(1648)死于狱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原有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位于怀远(大西)门内大街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西北,与沈阳故宫西红墙南端隔路(鼓楼南大街)相望。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到康熙年间,硕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将自己第十六子允禄过继到硕塞支系承袭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庄亲王就变成允禄后人。清入关前建府时,硕塞年龄尚小(至皇太极去世时他仅16岁),并未封王爵,庄亲王府原位于沈阳故宫宫殿西墙外街东,约在后来的沈阳故宫文溯阁处。但在允禄成为庄亲王后,又在沈阳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抚近(大东)门内路北,民国以后虽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胡同、庄王府后胡同的地名。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其袭爵者称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克勤郡王号,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萨哈廉因与长兄岳托共同拥戴皇太极继位而受器重,晋封贝勒,并于后来掌管礼部事务,在当时诸王中以聪颖智慧著称,但其命运不济,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勒克德浑袭爵后,改降王号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初称“颖亲王府”。位于内治(小东)门内大街路南。醇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庆亲王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奏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73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等内容。
 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 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大清朝12个铁帽子王 54页 免费 铁帽子王 18页 免费 清朝王爵世袭表 9页 免费...  在清朝 世袭罔替的 八大“铁帽子王 中 八大 铁帽子王”中,代善 祖孙三代就...在 十二家铁帽子王 之中,头八位都是 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  清朝历史上有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这项规制发 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  世袭罔替――清朝的铁帽子王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 郡王中, 最为显赫的当属 “八大铁帽子王” 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 。 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  豫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 15 子豫通亲王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百家论坛】铁帽子王奕... 2页 免费 世袭罔替:清朝开国八大... 5页 免费...  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指清朝时皇族中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人们用“...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 ,乾隆帝念其在开国定鼎时的特殊功勋,给予他 在...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家谱 4页 免费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 3页 1财富值 清朝...暂无评价 54页 20财富值 世袭罔替:清朝开国八大“... 暂无评价 5页 免费喜欢...  大清朝12个铁帽子王 54页 免费 清朝王爵世袭表 9页 免费 铁帽子王 18页 免费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2页 免费 清朝族谱 8页 免费 清朝皇帝家谱 11页 免费 大...  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 著者, 后者则指治国有...宗室王爵世袭罔替之制终 于明确,“八大铁帽子王”...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清朝的王爷一共有多少阿?_百度知道
清朝的王爷一共有多少阿?
提问者采纳
漠南、亲王清朝296年来、漠西(准噶尔除外)各部共册封王爵(含汗王、漠北,清朝一共有过418位蒙古王爷、郡王)32个,汗王40人。 其中,也就是说,先后有418人承袭爵位,郡王280人,亲王98人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清代的爵位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Ho?o i Cin Wang 2多罗郡王Doro i Giyūn Wang 3多罗贝勒Doro i Beile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Gūsa i Beise 5奉恩镇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 6奉恩辅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 7不入八分镇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 Gung 8不入八分辅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de Aisilara Gung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
清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荣辱得失:僧王的几大业绩 | 正说清朝十二王 | 清朝历史
荣辱得失:僧王的几大业绩
在咸丰、同治两朝,僧格林沁始终是清廷最倚重的蒙古王公,他通过战功而获得世袭罔替的亲王,这在晚清诸王中是独一无二的。他承受过最耀眼的荣誉,也遭受过最惨重的失败。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集中反映在几件大事上。
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部两万余名北伐。北伐军经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省乘虚而上,进入直隶,前锋抵达天津西南数十里的杨柳青。清廷大为震动,京城的达官显贵纷纷外逃,市民惶恐不安。僧格林沁率部迎战太平军,在天津西南的独流镇,首战告捷。
面对着骁勇的太平军,僧格林沁亲自带队冲锋,士气大振。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后援不济,南方人难以适应北方冬季的严寒,又饱受风餐露宿之苦,经过三个月交战,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往直隶东光县连镇。第二年(1854),僧格林沁追击北伐军至连镇。此时北伐军将领林凤祥在连镇据守,李开芳则率领一支队伍,自连镇穿过直隶省界进入山东,占据了临清以东不远的高唐。林凤祥与李开芳彼此分离,使清军各个击破成为可能。林凤祥被僧格林沁围于连镇,李开芳则被满洲将领胜保困于高唐。尽管形势越来越近乎绝望,二支太平军却坚守阵地继续抵抗。
僧格林沁改用水攻,在连镇周围四十里筑墙挖壕,并引运河水灌入镇中,围攻长达11个月之久。咸丰五年(1855)正月,僧格林沁攻陷连镇,北伐军主将林凤祥被俘,解送北京处死。僧格林沁马不停蹄,乘胜往高唐,接替了胜保军队。
高唐的太平军皆百战精锐,粮食充足,环城竖起木栅,用土覆盖,前设濠沟陷坑,又挖地道,太平军战士潜居其中。每到黑夜,通过地道外出劫营,清军颇有损伤。胜保铸大炮,树云梯攻城,均不能克,只好筑垒挖濠长期围困。胜保久战无功,逮京治罪。僧格林沁取而代之。他见屡攻不克,改变战术,命围城军网开一面,将太平军诱出高唐。李开芳率八百余骑退守该城以南45里的冯官屯,在四周挖掘堑壕,配备火炮,清军仍无法靠近。僧格林沁再次用水攻,在屯周挖掘壕沟,沿沟筑墙。为引水入沟,开挖了一条长123里的水渠,直通大运河。引水渠完工后,雇集民夫二三千人,将渠水灌入冯官屯。不久,屯内房屋被水淹没。太平军粮草火药尽湿,只能聚居楼上,清兵用炮不时轰击,太平军柴米无继,已是穷途末路。李开芳被迫向僧格林沁投降。有目击者,记载了纳降时的场面:
李逆(李开芳)头戴黄绸绣花帽,身穿月白绸短袄,红绸F,红鞋,年约三十二三。携两贼童,身穿大红绣花衣裤,红鞋,年约十六七,美如女子,左右挥扇,随李逆直入帐中。李逆仅向僧邸、德贝子等各屈一膝,即盘腿坐于地。两童东西侍立。帐内总兵以下,皆持刀环立,怒目视之。李逆与二童仰面四顾,毫无惧色。但称能宽贷其罚,愿说金陵诸贼来降,并求赐饭。遂开怀大嚼,笑语如常,旁若无人。僧邸知其心叵测。饭毕遣出。又令八贼目进帐,皆跪见求赦,亦即遣出。遂将李逆与八贼目解至京都,凌迟处死。
李开芳虽降,并不服气,谈笑风生,把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确是一条硬汉。反观僧格林沁部将,持刀而立,怒目而视,倒似乎有几分紧张。随着李开芳被活捉,北伐军全军覆没。此战消除了清廷近在京畿的心腹大患,僧格林沁列在首功,先晋封亲王,又加恩世袭罔替。僧格林沁的威名震于海内。
僧格林沁镇压了太平军,但清军本身也遭受沉重损失。自连镇之战以来,阵亡将士不下8000余人。僧格林沁对太平军将士的报复也异常残忍。在他的命令下,82名俘虏(包括2名小孩)被活剖人心,祭奠亡灵。以致有人把他与“曾剃头”曾国藩合称为“南曾北僧”。
对英法联军作战太平天国北伐刚刚平定,就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八年(1858)四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清朝守军战败,清廷与英、法等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向咸丰帝奏请,撤回谈判代表,调用全国兵员,进行彻底抗战。被打怕的咸丰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为了防止英法联军进一步行动,命他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修城安炮,构筑营垒,增设水师,整顿民团,筹饷制械,使天津防务加强。为守住要塞,又将大沽口1600余名陆兵增至3000名,并抽调黑龙江、察哈尔、蒙古马队5000名增援,在大沽口南北岸各重建炮台3座,做好作战准备。
咸丰九年(1859)五月,英、法使者率舰队北上换约,舰队由1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英法舰队进攻大沽口,遇到清军顽强抵抗。英法舰队遭受重创,被击沉4艘、击伤6艘、俘虏2艘,余下的也竖起白旗,请求停战。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共毙伤英军464人,法军14人,击毙英国军官5人,伤23人。舰队司令贺布也受了重伤。英法联军在美舰掩护下狼狈退走。
大沽口一役,清军获得了重大胜利。在战斗中,僧格林沁指挥有方,起到了重要作用。直隶总督恒福在战后上奏说:“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
咸丰帝本来就认为《天津条约》过于苛刻,无意接受。见大沽口获胜,乃尽毁《天津条约》。他对僧格林沁和镇守大沽口的官兵大加封赏,上下沉浸在一片欢愉之中。
英国和法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沽口战败,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咸丰十年(1860)六月,英法远征军来到。其中英军约18000人,法军约7000人,兵舰200余艘。联军知大沽口防御坚固,由北塘登陆,在洋枪洋炮的轰击中,僧军虽顽强抵抗,仍不敌败退。
英法联军攻陷塘沽,进占天津。咸丰派钦差大臣桂良等赴天津谈判。英、法提出天津开埠、赔款等要求。桂良奏报,咸丰帝谕命先退兵、后定约。英法联军以谈判不成,向通州进军。
咸丰帝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议和。载垣接受了英、法要求,但英、法又提出向皇帝亲递国书,被载垣拒绝。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非中国之臣,怎能解袍跪拜?”争辩既久,巴夏礼扬长而去。载垣奉咸丰帝旨,命僧格林沁在张家湾将巴夏礼一行扣押。僧格林沁对英法联军本来就恨之入骨,接到谕旨,立即率部出动,截拿巴夏礼等英法人员39人。至此,通州谈判全面破裂。
英法联军得知使节被押,与僧军大战于通州张家湾。僧军战败,退至通州八里桥。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犯八里桥。八里桥,东距通州8里,西距京城30里,是通向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此关一破,北京必然陷落。僧格林沁知已无退路,向皇上立下誓言:“奴才等现在督带官兵退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赶紧再振军心,倘该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与之以死相拼。”
八月初七日上午七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短兵相接,激战一时许。随后,南路法军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守军与法军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在外国人笔下,八里桥之战的惨烈,让人不忍卒读:
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如果僧格林沁血战而死,他的名字,或许更为响亮。但是,在军队伤亡过半时,他却失去了战死的勇气,率部撤退。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削去了他的领侍卫内大臣和都统等职。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命皇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办理和局。自己则以“秋A木兰”为名,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焚毁了圆明园。园中的华美建筑和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或遭劫掠,或化灰烬。
咸丰帝宣布革去僧格林沁王爵,只保留钦差大臣职。他奋斗大半生得来的爵位与荣誉,几乎全部丧失。
拥戴两宫皇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病死于热河,以两宫皇太后、恭亲王奕、醇亲王奕X为一方,和以赞襄政务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宗室肃顺为首的另一方,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激烈的争斗。已恢复郡王爵的僧格林沁因手握重兵,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
这年八月十七日,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特意致函僧格林沁,主动促使他具折奏请叩谒梓宫,试图拉拢僧格林沁,并借此试探他对赞襄政务王大臣的态度。信函说:“昨富山来滦(指热河避暑山庄),询悉王爷闻信之后,甚为哀痛。现在捻匪又有出巢之言,王爷仍当以军务为重,未可过于伤感。各路统兵大臣,业经奉有谕旨,无庸奏请来京。惟王爷受恩至重,非各路统帅可比,似可具折奏请叩谒梓宫,并请皇上节哀……”署名的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僧格林沁接信后,态度异常鲜明,当即表态。他不但不按来函意旨具折奏请叩谒梓宫,反而在另一奏捷折中故意写上“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等语。其拥戴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反对八大臣的态度尽在不言中。
赞襄政务王大臣不愿就此罢休,又从热河发一函,申斥僧格林沁说:“昨见捷奏,欣悉王爷懋着功勋,并蒙恩优奖,莫名欣贺。惟折内有‘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等语,查内外臣工折报,均系奏闻皇上,不宜书写‘皇太后’字样。此后王爷奏折,自应一律,应请惟用‘皇上圣鉴’字样为荷。”
八大臣对僧格林沁倾注的希望犹如水泼沙地。后者在复信中对八大臣毫不领情,且痛加驳斥:“至沁(僧格林沁)奏折内有‘皇太后、皇上圣鉴’之语,远荷示知不宜书写。沁因前由理藩院咨行准吏部咨称内有:‘本王、大臣拟旨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发下,上系御赏两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是皇上冲龄不能阅折,皇太后览奏后钤用图章,始行发下。如此拟定通信,是皇太后阅折一层,已明示中外矣!而折内又不宜入,似与前传稍有未符。况皇上冲龄,未能理政,天下臣民尽皆深知,若必拘泥旧制,诚恐不能取信于天下臣民。是以沁有此书写耳。”并声称,“嗣后奏报,仍不敢不如此缮写,尚望深思海量是荷”。
僧格林沁以先前公函内有赞襄政务王大臣拟旨后,须经皇太后、皇上钤盖“御赏”、“同道堂”二图章方为有效为理由,断然拒绝了载垣、肃顺等人专揽大权的企图,再次表明了对皇太后的拥戴。僧格林沁的鲜明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形势的走向与结局,促成了辛酉政变的成功。而两宫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又把晚清政治引导上了慈禧太后专权的道路。这一影响深远的后果,当然不是僧格林沁能够预见到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并用自己的选择,再一次诠释了对“忠”的理解。睿亲王封袭表功封 多尔衮 太祖第十四子 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睿亲王,七年(1650)卒,八年被追夺王爵,消除宗室宝籍。四十三年(1778)复爵,世袭罔替,追谥忠。初次袭 淳颖 多尔博四世孙 乾隆四十三年承袭睿亲王,嘉庆五年(1800)卒,谥恭。二次袭 宝恩 淳颖长子 嘉庆六年承袭,七年卒,谥慎。三次袭 端恩 淳颖四子 嘉庆七年承袭,道光六年(1826)卒,谥勤。四次袭 仁寿 端恩长子 道光六年承袭,同治三年(1864)卒,谥僖。五次袭 德长 仁寿三子 同治四年承袭,二年(1876)卒,谥六次袭 魁斌 德长四子 光绪二年承袭,四年(1915)族,谥敬。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岳讬、硕讬、萨哈璘、瓦克达、玛占、满达海、祜塞。祜塞,初封镇国公,追封惠顺亲王,而满达海袭爵。
第二代巽亲王:代善第七子满达海,崇德六年,封辅国公。顺治元年,进贝子。六年,袭爵。八年,世祖亲政,改封号曰巽亲王。九年二月,薨,谥曰简。十六年,追论满达海于奏削多尔衮封爵后,夺其财物;掌吏部,惧谭泰骄纵,未论劾:削谥仆碑,降爵为贝勒。第三代巽亲王:满达海子常阿岱,初袭亲王。降贝勒。康熙四年,薨,谥怀愍。常阿岱子星尼,袭贝子,再袭辅国公。星尼子星海,袭镇国公。并坐事夺爵。乾隆四十三年,追录满达海功,命星海孙福色铿额以辅国将军世袭。常阿岱既降爵,以从弟杰书袭亲王。第四代康亲王:代善第八子祜塞之第三子杰书,初袭郡王。顺治八年,加号曰康。十六年,袭爵,遂改号康亲王。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薨,予谥。第五代康亲王:杰书子椿泰,袭。康熙四十八年,薨,谥曰悼。第六代康亲王:椿泰子崇安,袭。雍正十一年,薨,谥曰修。第七代康亲王:杰书子巴尔图,袭。乾隆十八年,薨,年八十,谥曰简。第八代康亲王:崇安子永恩,袭。乾隆四十三年,复号礼亲王。袭爵垂五十年,淡泊勤俭,出处有恆。嘉庆十年,薨,谥曰恭。第九代礼亲王:永恩子昭梿,袭。嘉庆二十一年,坐陵辱大臣,滥用非刑,夺爵,圈禁。第十代礼亲王:昭梿从弟麟趾,初封辅国将军,嘉庆二十一年袭,父永諲,乃崇安子、永恩弟也。追封礼亲王。道光元年,薨,年六十六,谥曰安。第十一代礼亲王:麟趾长孙全龄,初封奉恩将军,袭,父锡春,追封礼亲王。道光三十年,薨,年三十四,谥曰和。第十二代礼亲王:全龄第三子世铎,袭。逊位后三年,薨,年六十八,谥曰恪。第三代礼亲王:世铎长子诚厚,初封不入八分公,1913年袭。薨,年五十三,谥曰敦。
初次袭 多尼 多铎次子 崇德七年(1642)封多罗郡王,顺治六年承袭豫亲王,赐号信。九年降为郡王十八年(1661)卒,谥宣和。乾隆四十三年追封豫亲王。二次袭 鄂札 多尼次子 顺治十八年承袭信郡王,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乾隆四十三年追封豫亲王。三次袭 洞鄂 多铎七子 顺治十八年封授多罗贝勒,康熙四十一年承袭信郡王,四十五年(1706)卒。四次袭 德昭 鄂札五子 康熙四十五年承袭多罗信郡王,乾隆十七年(1762)卒,四十三年追封豫亲王,谥恪。五次袭 如松 多尔博玄孙 乾隆十一年(1746)承袭辅国公,二十七年承袭信郡王,三十五年(1770)卒.四十三年追封豫亲王,谥恪六次袭 修龄 德昭十五子 乾隆二十七年承袭辅国公,三十六年(1771)承袭信郡王,四十三年复封豫亲王,五十一年(1786)卒,谥良七次袭 裕丰 修龄长子 乾隆五十一年承袭,嘉庆十九年(1814)革爵。八次袭 裕兴 修龄三子 乾隆六十年(1795)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嘉庆十九年承袭豫亲王,二十五年(1820)革爵。九次袭 裕全 修龄五子 嘉庆四年(1799)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二十五年承袭豫亲王,道光二十年(1857)卒,谥厚。十次袭 义道 裕全次子 道光二十一年承袭,同治七年(1857)卒,谥慎。十一次袭 本格 义道长子 同治七年承袭,光绪二十四年(1898)卒,谥诚。十二次袭 懋林 本格过继子 光绪二十五年承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亲王朝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