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曾巩荐人"爱护百姓,体恤民情"的两个实例

[转载]2008年全国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3)
2008年全国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3)
二十一、陕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2分)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1)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2),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3)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4)。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5)。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6),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曰 :“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1)遵:循& (2)巡狩:视察&
(3)省:考察& (4)豫:指帝王秋天出游。
(5)度:法度、准则& (6)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遵海而南南:南面&&&&&&&&&&&&&&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 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
D、赈赡之,然后归也& 赡:供给、供养。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3分。共3分。
1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2)小大之狱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
(2)吾与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
(2)欲报之于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2分)
【答案】“您问得真好啊!” 晏子拜了两拜。
&&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2分)
【答案】 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评分标准:第(1)句关键考点为倒装句、“再”;第(2)句关键词为“补”“息”。各句关键词、句式翻译准确,句子意思明白通畅,得2分;各句关键词、句式翻译欠准确,句子大意通畅,得1分;各句关键词、句式翻译不准确,句子意思不通畅,不得分。共4分。
19.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3分)
人物(作者)
人文思想核心
& &体恤民情
《醉翁亭记》
&& 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
&& 忧国忧民
〈〈曹刿论战〉〉
&& 取信于民
& 评分标准:答对一处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二十二、上海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7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上文出自课文《&&&
》,其作者是明朝魏学洢。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8.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9.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10.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4分)
⒋(2分)核舟记(1分)苏轼(1分)⒌(2分)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关键词:比)⒍(3分)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⒎(4分)⑴还,归还(2分)⑵往,到……去(2分)
⒏(2分)D⒐(2分)想确认马是谁的 ⒑(4分)仁厚(宽厚、宽容)(2分)诚实(2分)
二十三、成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6分,每小题2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吾义固不杀人&&&&&&&&&&&
然胡不已乎&&&&&&&&&&&&&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
& 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6.C(固:应解释为“本来”)&&
7.D(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8.C(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部队脱节)
。③白:使……露出白木。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齐使田忌将而往&&&&&&&&&&&
士卒亡者过半矣&&&&&&&&&&&
& C.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乃钻火烛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 (1)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4 分 )
3.(2分)B(亡:逃亡)
(1)(3分)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因”“导”的意思各计1分)
(2)(3分)
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度”“至”的意思各计1分〉
(4分)(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每点2分;其中做法1分,依据1分;语意相近即可)
二十四、天津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回答9~12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10.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11.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二)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回答17~19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
②洼然:低深之状。&
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
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
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岂信然邪&&&
信然:&&&&&&&&&
&&&&&&&&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
1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19.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一)9.D&&
11.B&& 12.D
(二)17.信然:确实如此。&
&善:完美。& (2分,每空1分)
18.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2分)
19.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
(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分)
二十五、重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 )
(3)可以凋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3)谈笑有鸿儒
(4)无丝竹之乱耳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9.(共4分)(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每题1分)
10.(共4分)(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每小题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1.(共3分)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2.(共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1】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恤”在古代汉语中有“体恤”“安置”等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为“忧虑”的意思。
【小题2】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理解常见文言文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合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题目所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语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比较。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近”;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译为“而”;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指向性特别强。考生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根据题干要求仔细甄别,认真作答。解答本题,考生要抓住“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这一要求进行筛选,仔细辨别后不难发现①表明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时兴修水利,为民办事,②表明王安石有口才,善雄辩,都与提倡变法无关。这样就可以排除与这两句相关的选项,准确作答。
【小题4】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把文段中的人物与事件的关系(该人于何时何地做了哪些事、是已经发生之事还是未发生之事、事件的信息在文段中是否有依据等)弄明白。本题A项中的“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的信息,因而可确定A项错误。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测试
题型: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竞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竞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迫近.B.体仁衔之衔:怀恨.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道周乃作以讽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B.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D.天下神器.为之有道/视为止.行为迟[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 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 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选自) 注:① 悫:相见.面见.③ 价:传达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公府燕集 (2) 以全斌等属吏 (3) 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4) 蜀人苦之 (5) 彬执礼益恭 (6) 使人以为绐己 (7)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8) 惩劝国之常典 (9)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10) 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 15.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 的句子写在下面.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 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
(3) 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题型:阅读理解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 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 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 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 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为道教经典之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矜,自夸 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曰 B.而为忧 C.夫子 D.吾知其可与(之)言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10.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 认为.无论“狂荡之士 还是“智谋之士 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来源:2011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
B.及左公下厂狱
C.或劝以少休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 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 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 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5.断句和翻译.
(1)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 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 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馌:送食物.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
谒:拜谒.拜访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 殿:殿下.尊称 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 的一组是
A.课民植木官道旁
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
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
至李师中.卒浚之
D.因从学兵法.能主持论纵横
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它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②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于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恤民情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