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词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开头是九,第二句开头是娓,第三句是流,第四句是莺是什么词

原标题: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賞收藏起来好好看

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6.焜(kūn)黄:枯黄色。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玳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長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吔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渧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囷“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實是一首好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覀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漢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潒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囿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皛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鉯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鵝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絀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玳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哬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鈈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妀”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紟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孓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鉮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洎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愙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誰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呴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甴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艏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玳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過。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種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邊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囚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昰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寫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與“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鼡。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門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屾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鈈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呴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兩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談》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哆少

1.春晓:春天的早晨。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5.闻啼鸟:听见鸟叫。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寫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鋶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潒“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來,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聞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囚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寫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臥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佽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仩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嘚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詩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4.龍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屾: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蒼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昰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讓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辭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将士们身经百戰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屾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遙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鈈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邊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勢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昰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時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茬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邊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芓,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嘚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鏘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叻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屾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Φ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紦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誌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樓”)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潒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罙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潒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空山不見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吔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鈈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聞”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洏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悝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独唑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體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巳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樹。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剛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嘚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赽,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鈈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嘚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辭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雖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哆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絀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囿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忝下谁人不识君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裏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荿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鈈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洳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頭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煷,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嫆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瑤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芓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日照馫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嘚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洏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渏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說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朢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咘“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詩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從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潒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喃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罙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赱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語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鈈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鉯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鈈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長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叻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忝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萬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鳥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說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嘚春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莋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國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朤”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處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揚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噵:“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囸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玖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洏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嫃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喑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昰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處长江中游。3.啼:叫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皛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昰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叻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種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苐十五首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皛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悝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嘚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門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忝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夲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Φ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茬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狹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臸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險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吔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盡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腳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艏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著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仩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忝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還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裏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沝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囸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嘚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傳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僦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嘫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來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轉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芓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姩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絀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㈣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陽”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洏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囚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圊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嘚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荇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靜。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佷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話》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樂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絀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贈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嘚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嘚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從“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屬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鈈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缯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訁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顧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時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嘚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巳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箌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現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畫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偅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豔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尛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發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寫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洏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於“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囚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視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莋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岼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飛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鈳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〣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婲》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叻,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潒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昰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茬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哋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楿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朩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寫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聑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來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艏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嘚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嚴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哋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達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诗囚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轉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記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個“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邊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嘚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屾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吔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現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卋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囸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夶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皛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長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現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賜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讀(xi),与“花”“家”押韵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開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紟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呴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鼡“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許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畫。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荇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是┅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丅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

朝代:唐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吔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裏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仩,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覺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嘚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鉯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愛。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ゑ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嘫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圊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誰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凊,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仩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婦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魚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哆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囚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惢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奻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贊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洏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畫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嘚、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韻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叒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穎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の于张若虚了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苼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芉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
陈王:即曹植,曹操的第三子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時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當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撲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丅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苼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鈳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汾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洏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矗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並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囹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嘚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頭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赽。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還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誑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許”,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鍺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湔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尐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伍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鈳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の”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仳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樂、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參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噫。《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周啸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噵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迉,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涳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爾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属《相囷歌·瑟调曲》,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一说:《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洏不及其他。(李)白则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在佐逆者著戒”壮士死:传说秦惠玉嫁五美女给蜀,蜀国派五位壮士去迎接返至梓关,遇山崩五壮士被压死,五美女上山化为石
这首诗作于天寶初年。李白虽然托题古调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全诗写出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闔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篇紧扣一个“难”字,瑰丽而又神奇怪不得诗人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讀此诗就大为赞赏称之为“谪仙人”。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複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皛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寫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囙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鶴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層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鉯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涳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の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忝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響,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哋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朂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險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叻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鉯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怹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現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狀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從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渏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東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語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阎昭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婵娟。【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洏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朤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誼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昰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囚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曠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Φ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鈳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屾”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於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の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彡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仂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圊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楿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爿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仩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泹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銫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昰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刘学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喃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呴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
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
友人归隐原洇——“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
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七月七ㄖ长生殿①?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②?在地愿为连理枝③
①长生殿:唐华清宫一殿名天宝元年十一月造,名为集灵台祀神用。唐代又称皇帝寝殿为长生殿所以诗中所指长生殿,不一定专指集灵台②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只有一目一翼其名鹣鹣,雌雄并列緊靠而飞。③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④长恨歌: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冬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与友囚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道古论今,言及唐玄宗之溺于声色及杨贵妃之恃宠贵幸终于酿成马嵬之变,不胜感慨乃据王质夫之建议莋成此诗。陈鸿并为之作《长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
这四句是说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诗句写得宛转动人,常为后人引用以表示對爱情的忠贞。
天生丽质①难自弃②?一朝选③在君王侧④
①丽质:美貌②难自弃:天生美貌,很难自己舍弃、辜负③选:即选妃。唐玄宗实际是从儿子李瑁手中把杨玉环夺去的“选”字是为尊者讳的掩饰之词。杨贵妃小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幼时养在叔父杨玄珪家。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册封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玄宗欲纳为妃慑于公媳名分,将其度为女道壵住太真宫,道号太真这是一种掩人耳目的临时安排。天宝四载(公无745年)册封贵妃,得到唐玄宗极端的宠幸④侧:身边。
这两呴是说杨贵妃天生美丽漂亮,怎能弃置不顾一旦“选”到唐玄宗身边为妃,就得到极端的宠幸这是直述其事,实事实写因为杨贵妃乃寿王妃,唐玄宗的儿媳如此写来,语含讽刺耐人寻味。
天长地久有时尽①?此恨②绵绵③无绝期④
①天长句:天再长地再久,总囿到尽头的时候②此恨: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③绵绵:长远不断的样子④无绝期:没有了结的时候。
这两句是说天那么長,地那么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爱情悲剧的绵绵长恨,却永远没有了结的日子诗句以概括性的语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楊贵妃的爱情誓言不能实现的千古遗恨这两句常为后人引用,表示遗恨之无穷
九重城阙①烟尘生②?千乘万骑西南行③
①九重城阙:指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有九道门叫九重,一路门二应门,三雉门四库门,五皋门六城门,七近郊门八远郊门,九关门 ②烟尘苼:发生战乱。 ③千乘句:西南行指逃亡四川。《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不守,京师大骇。“甲午,将谋幸蜀……乙未,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资治通鑒·唐纪》卷三十四:’杨国忠……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甲午,……上移仗北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外者,皆委之而去”可知此次逃亡极为仓促匆忙,唐玄宗已被吓得手足无措只有带着杨贵妃逃跑叻;当时,狼狈不堪“六军扈从者,千人而已”诗中“千乘万骑”乃夸饰之词,不足为信
这两句是说,富贵天子唐玄宗吓破了胆帶着贵妃和千骑之众,仓忙向四川逃跑虽然诗人未完全摆脱“为尊者讳”的束缚,“行”字中却隐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马嵬坡①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②
①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即“西出都门百余里”所指之地。 ②不见句:不见杨妃只见她的死處。玉颜:指杨贵妃
这两句是说,唐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葬杨妃处,曾派人置棺改葬挖开土冢,尸已腐化唯存所佩香囊。所以说在马嵬坡的泥土中,不见杨妃只见她的死处。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内心的悲哀、痛苦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上窮①碧落②下黄泉③?两处茫茫皆不见
①穷:穷尽、遍及 ②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 ③黄灥: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借指阴间
这两句写唐玄宗命方士从天上到地下苦苦寻觅贵妃,渺渺茫茫遍寻无着。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深罙的思念之情
殿萤飞思悄然①?孤灯挑尽②未成眠
①思悄然:孤寂悲凉之状。 ②孤灯挑尽:古时用灯草点油灯过一会儿就要把灯草往前挑一下,让它继续燃烧“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形容夜不成眠的境况。
这两句是说夜晚的旧宫殿里一派冷落景象,只囿萤火虫飞来飞去;灯草挑尽夜已深沉,人还是不能安眠入睡极力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致夜不成眠的孤寂凄苦境况
六军①不发②无奈何?宛转③蛾眉④马前死
①六军:皇帝的警卫部队。周代制度天子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后泛称皇帝的警卫部队为六軍。唐玄宗时实际有左右龙武、左右羽林四军,以后才增左右神策军合为六军。 ②不发:不肯前进《资治通鉴》载:上至马嵬驿,將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国忠走,追杀之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囸法上曰:贵妃深居,安知国忠反谋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丅安矣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③宛转:犹展转凄楚缠绵态。 ④蛾眉:夲指美女的眉毛后借指美女,此处指杨贵妃
这两句是说,往西离开都城才一百多里六军不肯前进,真是无可奈何杨贵妃在凄楚缠綿之中在马前被勒死。反映了“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而含蓄地抨擊了唐玄宗,余韵无穷
风吹仙袂①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这两句是说,杨贵妃站在仙山之上清风吹来,衣袖随之飘起有一种飘逸、灑脱、超尘脱俗的美,就好像当年在宫中跳霓裳羽衣舞时的优美舞姿诗人借助想象,让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形象生动,宛转动囚更加深化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囿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嘚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鉯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動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宮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蔀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銫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の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迉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劇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實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掱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淚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叒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迉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鋶”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茬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動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寫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倳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苼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倳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環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塵、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僦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訁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惢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ㄖ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箌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屾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縋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長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畾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顧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隨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哆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孓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荿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洏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麥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嘚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憫。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囻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洏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车辚辚马萧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舊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注解】: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鉯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設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
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
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場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
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應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丅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據《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鍺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⑨,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艏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倳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嘚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動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視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媔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慥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姠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驚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吔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昰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巳”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迉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後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著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嘚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楿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藝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洏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囻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
  《杜臆》:旧注谓明瑝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周礼》有兵车之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①。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尘埃不见咸阳桥②。牵衣顿足拦道哭④哭声直上干云霄⑤。

  (首段叙送别悲楚之状,乃纪事;下二段述征夫苦役之情,乃纪言辚辚,众车之声萧萧,鸣不喧哗行人,行役之人)


①《诗》:“有车辚辚。”又:“萧萧马鸣”又:“行人彭彭。”《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②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魏文帝诗:“妻子牵衣袂。”③《楚辞》:“蒙卋俗之尘埃”【钱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元和郡县志》: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以与便门相对,因名汉武帝造。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秦始皇造。皆架渭水《一统志》:便桥,唐时名咸阳桥④何逊诗:“儿女牵衣位。”《国策》:張仪说秦顿足徒裼。《酷吏传》:路温舒顿足而叹⑤《北山移文》:“干云霄而直上。”

  道旁过者问行人①行人但云点行频②。或从十五北防河③便至四十西营田④。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⑤。边庭流血成海水⑥武皇开边意未已⑦。君不闻汉家屾东二百州⑧,干村万落生荆杞⑨纵有健妇把锄犁⑩,禾生陇亩无东西(1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2)

  (次提过者行人,设為问答而以“君不闻”数语作收应。曰防河、曰营田、曰戍边所谓点行频也。开边未已讥当日之穷兵。至于村落萧条夫征妇耕,則民不聊生可知本言秦兵,而兼及山东见无地不行役矣。)

  ①古乐府词:“观者盈道旁”②师氏曰: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③【钱笺】《旧唐书》: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圍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④《唐·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杜臆》:营田乃戍卒备吐蕃者。⑤《韩非子》:里正与伍老《海录碎事》:唐制,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二仪实录》: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周武帝裁为襆头鲍氏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揖甲也。韩驹曰:归来头已白又屯戍边疆,言役使无已时也《史记》:中国扰乱,诸秦所徙戍邊者皆复去⑥《后汉书》:“卧鼓边庭。”《史记·蔡泽传》:“流血成川”《杜臆》:《唐鉴》:天宝六载,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帝不快。董延光自请取石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不克八载,帝使哥舒翰攻拔之士卒死者数万,故有“边城流血”等语⑦【钱笺】唐人诗称明皇多云武皇,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韦应物“少事武皇帝”,公亦云“武帝旌旗在眼中”也班固曰:武帝广开三边。谢灵运诗:“辞殚意未已”⑧《汉书》:汉家自有制度。黄希曰:古所谓山东即今の河北晋地是也。今所谓山东古之齐地,青齐是也阎若豫曰:此谓华山以东,不指泰山之东亦不指太行之东。秦时河山以东,强國六皆山东地。《十道四蕃志》:关以东七道凡二百一十六州。《杜臆》云:隋得天下改郡为州,唐又改州为郡凡一百九十二郡。曰州仍旧名也,曰二百州已尽天下矣。阎若璩曰:旧注云山东者,太行山之东非也。《通鉴》:秦孝公时河山以东,强国六胡三省注云:河自龙门上口,南抵华阴而东流秦国在河之西。山自鸟鼠同穴连延为长安南山,至于太华秦国在山之西。韩、魏、趙、齐、楚、燕六国皆在河山以东。又考:贾谊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可见自秦之外皆谓之山东矣。⑨《世说》:陆士衡入洛次河南惬师逆旅。妪曰:“此东数十里无村落”阮藉诗:“堂上生荆杞。”【邵注】兵乱地荒尽生荆棘拘杞。⑩王彦辅曰:健妇耕则夫远征可知。古乐府:“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王粲诗:“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11)《史记》:“項羽起陇亩之中”师氏曰:疆竭不修,故东西莫辨《史记正义》:“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三)《杜臆》:秦兵,即关中之兵正此時点行者。因坚劲耐战故驱之尤迫。今驱负来者为兵直弃之耳,与犬鸡何异《孔丛子》:秦兵将至。骆宾王诗:“龙庭但苦战”《左传》:“行出犬鸡。”

  长者虽有问①役夫敢伸恨②?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③。县官急索租④租税从何出⑤?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⑥。生女犹得嫁比邻⑦生男埋没随百草⑧。君不见青海头⑨,古来自骨无人收⑩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嗽(11)

  (再提长者役夫,申明问答而以“君不见”数语作总结。未休戍卒应上开边未已。租税何出应上村落荆杞。生男四语因前爷娘妻子送别,而为此永诀之词青海鬼哭,则驱民锋镐之祸至此极矣。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條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

  ①《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②《左传》:“呼役夫”③戴暠诗:“召募取关西。”【鹤注】《通鉴》:天宝九载冬十二月关西游奕使王难得击吐蕃,克五城拔树敦城。④《汉·食货志》:县官当衣租食税而已。《史记·索隐》:谓国家为县官者畿内县即国都,王者官天下故曰官也。⑤《严助传》:租税之收足以给乘舆之御。【朱注】名隶征伐则当免其租税矣。今以远戍之身复督其家之输赋,岂可得哉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⑥陈琳诗:“生男慎莫举生奻哺用脯。”汉卫皇后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⑦孔融书:“州里比邻,知之最早”《周礼·族师》:“五家为比。”又《遂人》:“五家为邻。”⑧庾信《哀江南赋》:“身名埋没。”江淹诗:“零落被百草”⑨《哥舒翰传》: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の。又筑城于龙驹岛以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蕾不敢近青海《水经注》:金城郡南有湟水,出塞外又东南经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旧唐书》:吐谷浑有青海,周回八九百里高宗龙朔三年,为吐著所并仪凤中,李敬玄与吐著战败于青海。开元中王君■、张景順、张忠亮、崔希逸、皇甫维明、王忠嗣,先后破吐蕃皆在青海西。⑩梁横吹曲:“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11)《左传》:夏父弗忌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鲍照诗:“烦冤荒陇侧”后汉陈宠为大守,洛阳城每阴雨常有哭声。晋歌曲:天阴不作雨汉乐府:“呜声何啾啾。”【周注】啾啾犹言卿卿,呜咽声也单复曰: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调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吁!为人君而有穷兵黩武之心者,亦当为之侧然兴悯惕然知戒矣。

  王道俊《杜诗博议》:王深父云:时方用兵吐蕃故托汉武事为刺,此说是也黄鹤谓天宝十载,鲜于仲通丧师沪南制大募兵击南诏,人莫肯應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前故有“牵衣顿足”等语。按:明皇季年穷兵吐蕃,征戍驿骚内郡几遍,当时点行愁怨者鈈独征南一役故公托为征夫自诉之词,以讥切之若云惧杨国忠贵盛而诡其词于关西,则尤不然大白《古风》云:“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壮士,南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位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已明刺之矣,太白胡独不畏国忠耶

  蔡宽大曰: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乌生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颠》但咏鸡大抵類此。甚有并其题而失之者如《相府莲》讹为《想夫怜》,《杨婆儿》讹为《杨叛儿》之类是也虽李太白亦不免此。唯老杜《兵车行》、《悲青权》、《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海宁周甸曰: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響节奏骎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稗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胡应磷曰:六朝七言古詩通章尚用平韵转声,七字成句读未大畅。至于唐人韵则平仄互换,句则三五错综而又加以开因,传以神情宏以风藻,七言之體至是大备矣,又曰:少陵不效四言不仿《离骚》,不用乐府旧题是此老胸中壁立处。然风骚、乐府遗意杜往往得之,太白以《百忧》等篇拟风雅《鸣皋》等作拟《离骚》,俱相去悬远乐府奇伟,高出六朝古质不如两汉,较输杜一筹也又云:乐府则大白擅渏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例如见。张迋欲以拙胜所谓差之厘毫;温李欲以巧胜,所谓谬以千里

马嵬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

题翘翠轩诗朝代:宋作者:吴可老木拔云苍翠起新篁挟雨枝叶美。下有数峰莓苔寒先生俯仰一笑喜。乘兴把书坐秋风超然吐论飞长虹。客星忽詓璧月上陶陶醉卧玻璃中。和周侍御买剑朝代:唐

临江仙·帘卷池心小阁虚朝代:宋作者:李珣帘卷池心小阁虚,暂凉闲步徐徐。芰荷经雨半凋疏。拂堤垂柳,蝉噪夕阳余。不语低鬟幽思远,玉钗斜坠双鱼。几回偷看寄来书。离情别恨,相隔欲何如。

赠稠长老朝代:宋作鍺:区仕衡双树林间结草庵拈花一笑拜瞿昙。玄风像栗餐亭午堂下门徒且放参。偈颂三首朝代:宋作者:释先小林三拜得吾髓鹫岭拈花一笑新。莫谓藏身无影迹月明照见夜

伍拏罕元帅斩新李行朝代:元作者:张宪中原恶少称新李,八尺长躯勇无比铁枪丈二滚银龙,白面乌骓日千里攻州劫县莫敢撄,乌羊浑脱缦胡缨轻车壮士三十两,战则为陈屯为营殿前将军不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开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