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女主角名字字陶淘

[转载]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之聂鑫森卷
聂鑫森笔记体小小说·逍遥游
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
名圣臣字散木的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陶淘问:“您怎么识得这么多野菜?”
贺先生说:“我不是出生于书香世家,我的父亲是农民,是祠堂资助我上的学。另外,我看过许多这方面的书,孔子说多识鱼虫草木之名,想不到现在用上了。”
陶淘说:“您很有童心,我却没有,惭愧。”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
聂鑫森笔记体小小说·大师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想不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呢?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临终前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19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了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可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开始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得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住在北京,就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大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擦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
聂鑫森笔记体小小说·玩家
&&&&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此行何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了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了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四十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是什么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尽管一年的纯利润有上百万。但在“玩家”的圈子里,他的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
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竟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竞拍而得,或从古玩店选购而来。只要是好东西,他舍得出大价钱。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了门路,眼力自谓是练出来了。谈起“四大名窑”,谈起“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年过半百的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后,说:“不错啊……都是真货。”
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
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古城郊外大大小小的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什么鱼用什么钓竿,下什么饵,他可以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钩的鱼也就成了俘虏。钓鱼是为了休息,解一解乏,但他心里也有个“小九九”: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乡下人不懂,随便扔几个钱,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水塘的左侧,有一栋青砖大瓦屋,应是水塘主人的家。
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先生,欢迎你来钓鱼。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
吴昌说:“好。好。”
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神龛子,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子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吴昌想: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
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不仅是瓷的,似乎还是“老器”,吴昌的心突突地跳起来。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并迅速地把壶扫视了一番。壶虽是平常式样,但上面却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再细看,那题款是两句诗:“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他记起来了,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造型轻灵隽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斗彩,也叫逗彩,又称填彩,是利用釉下青花和釉上的黄、绿、紫、矾红等色彩,拼逗而成彩画,须两次烧制而成,此工艺创于明代成化年间,故名“成化斗彩杯”。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二十万,想不到,竟让他遇着了!
吴昌说:“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了。”
老人笑了:“当然。是家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还入眼,权用它盛茶了。”
吴昌放下茶杯,随意地说:“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
老人说:“好。”
吴昌在塘边张着的阳伞下,勉强坐了两个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不停地想着那只斗彩杯。
近午时,他回到了堂屋里。
他对老人说:“你给我用网打二十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的。”
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
“先生,你喝茶。”
“谢谢。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
“祖传之物,舍不得。”
“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
老人似乎心动了,犹豫了好一阵,才说:“不能少于十二万!”
吴昌差点要喊起来:“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太高了,太高了,8万!”
“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
吴昌咬了咬牙,说:“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
老人说:“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
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又另外付了二十斤鱼钱。
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了城里。今天的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
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当然也包括袁清。过了半个月,他直接去省城的博物馆,托朋友找了鉴定瓷器的专家“掌眼”。他没想到,“成化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
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是那个老者?还是老者后面还有人?
他后来打听清楚了,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在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
吴昌没有声张,但从此以后,他再不玩瓷,也再不钓鱼,一心一意办他的企业去了……
聂鑫森笔记体小小说·索当
德义当铺的掌柜钱钦其,在热气腾腾的池子里泡好了澡,披着浴衣,消消停停回到雅间的卧榻上时,突然发现旁边的卧榻上已经躺好了又干又瘦的老人乌六爷,乌六爷正眯缝着一双小眼打量着他。
雅间里燃着一盆炭火,把料峭的春寒逼到屋外去了,空气变得热辣辣的。钱钦其兀地有了一种屈辱感,这乌六爷不过是一家杂货铺的伙计,他怎么够格上这种高档的澡堂子来?何况,平日弓腰驼背,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钱钦其鼻子“哼”了一声,正欲别过脸去,乌六爷说话了:“钱掌柜,幸会,幸会。”
钱钦其只好打起精神,应付道:“乌六爷,原来是你啊,难得难得!这一块大洋一次的澡,你真舍得。”
“我哪里舍得这个钱,有人请我洗洗而已。”
说毕,乌六爷坐起身子,上身也没披个衣衫,两边的肋骨隔着一层皮鼓凸出来,一副穷相!钱钦其也坐了起来,他觉得调侃这个乌六爷,也是一种乐趣,反正夜来无事,外面又下起了大雨。
堂倌进来了,问有什么要吩咐的。
乌六爷说:“来一壶龙井茶,我做东请钱掌柜品茶聊天。”
居然又让乌六爷抢了风头,难道我钱钦其少了这几个钱?
乌六爷说:“之所以我做东,是因为你是湘潭城里的大人物,我们难得有照拂你的机会。”
钱钦其嗬嗬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干瘦的乌六爷很知趣,讲起话来让人舒服。
一壶龙井茶,两只细瓷茶盅,由堂倌送进来,并殷勤地斟上了茶。
乌六爷问:“多少钱?”“二十个铜子。”
乌六爷遂从放在旁边的衣褂里,掏出一把铜子放在卧榻上,然后,用两只手指夹起两个铜子,轻轻一扭,铜钱便成半圆筒状。
“两个,四个,六个……”
二十个铜子,成了十个半圆筒。
钱钦其一惊,这指力可了不得。
堂倌说:“这……六爷,柜上不好收这样的钱啊。”
乌六爷一笑,拿起铜钱放在掌心,轻轻一压,便恢复原态。
堂倌说:“谢六爷啦。”拿起钱便走了。
钱钦其呆望着乌六爷的手指肚,状如盘珠,这功夫不是一年两年练得出来的。
“钱掌柜,来,喝茶。”“好,喝茶。”“钱掌柜,有一事请教,你的当铺怎么一连几天都关着门?”“正在盘点哩,过两天就开门了。”
“你钱掌柜当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好像从没有关门盘点的事啊。假若这几天有到期的当票要赎当,过了这几天,不是成‘死当’了吗?成了‘死当’,就赎不出了。好主意,钱掌柜生财有道!”
钱钦其脸红了,说:“没有的事,没有的事。”
乌六爷说:“我听我的掌柜说,三个月前他到贵铺当了一只祖传的盘龙镂空玉雕,这东西我见过,是汉代的东西,价值上万光洋,当的时候你只给了一千元。当期为三个月,这两天就要到期了,可你的当铺却关门盘点,这不是活活地要夺人宝物吗?他一个读书人,也是百般无奈,才开了这家小杂货店,本小利微,糊口而已。”说毕,乌六爷随手抓起一个铜钱,甩过去,把一只飞蛾钉在对面的墙上,铜钱嵌入墙中有半寸来深。“这飞蛾真是讨厌。”
钱钦其脸都白了。
又喝了一阵茶,钱钦其说:“六爷,赏个脸,我请你到街端头的王家酒楼喝酒,如何?”“愿意奉陪。”
“我有洋车在门外等,你穿着布鞋,路上到处是水,如何去?”
“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当钱钦其坐洋车到达王家酒楼时,乌六爷早已端坐在八仙桌边了,脚上的布鞋,无半点泥痕水迹。
钱钦其想:他是怎么来的?
钱钦其喊道:“上上等好酒菜来!”
又讨好地说:“六爷,明日当铺一早开门。”
&&&&&&&&&&&&&&&&&&&
聂鑫森笔记体小小说·刻碑名手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浓眉大眼,但面白无须。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那时他才三十来岁,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又过了些年,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现在恐怕是拆了花坛,再在原地重建了望江楼。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字的大小、行距、结构,儿子是否都了然于心了?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聂鑫森,曾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中文系作家班。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文化专著共多部。二十余个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越南等国文字荐介到海外,出版过英文小说集《镖头杨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小小说金麻雀奖、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等。
&&&&&&&&&&&
聂鑫森·注重小小说的文化品格&&&&
小小说一两千字的构制,对作家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小小说不仅仅是写一个压缩了的故事;也不是一种新闻事件式的匆忙勾勒。我希望我们的小小说,具有一种文化品格。不管是对历史的钩沉,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切入,贯穿此中的依然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所要表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
  有人把小小说,比作旧体诗词中的绝句和小令,在有限的文字中,要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意境、一种思想,耐人咀嚼,确非易事。小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喜欢小小说这种文体,对作家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挑战。从少至老,虽不是只写小小说,但从没间断过。我总觉得小小说不仅是写一个故事,即便写一个故事,也不是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一种路数来写,故事可以变成裁切的片断,可以显现“草蛇灰线”,也可以只是几个细节、一种情绪的流动。古人说“诗无达诂”,小小说也同样如此。我喜欢写一种文化氛围,写人物身上的文化格调,而“故事”已变得并不重要。我喜欢行文的雅逸,把字句推敲得有声有色,使之具有诗的气韵。但我自感学识、才情有限,还须在未来的岁月里认真钻研,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也。
唐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去来。”宋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面就有小说的因子,也可提供短小说的结构妙旨。我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古代就有小小说。《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讲故事,写人物,注意细节、意境的营造,某些方面更近似诗歌绝句。我写小小说,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搞文学还是要读书,要读古代典籍。国学功底对作家太重要了,过去作家诗书画都精通。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没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小小说就会很单薄。以我个人的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对作家、艺术家来说非常关键。其次,要按材料取舍,因材下笔。小小说的构思要更为巧妙,文字要更精炼,像写诗一样推敲,进行艺术上、思想上的反复磨炼。第三,小小说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注重文化底蕴。缺少传统文化的根底,小小说会显得单薄
小小说自然是要有一个好故事的,自然是要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的。但我关注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强化和丰富他的文化性格。我喜欢描写那些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琴、棋、诗、画、酒、茶、民俗、风情……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者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从中去开掘他们身上的文化特质,多侧面地去展示他们的过人才气、磊落胸怀、高贵操守、审美趋向。我力图在塑造人物时,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态、精神境界,人物升华为一种文化的精魂。
  小小说的文化品格,还体现在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上。我试图在小小说有限的文字中,腾挪出一定的空间,来安排一些看似与故事和人物无关的“闲笔”,以散发密集的文化讯息,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力求避免小小说易犯的毛病:简单、肤浅、直露、缺少余味。
  小小说的文化品格,还表现在文字的张力与控制上,简洁而不是简陋,从容而不显出匆促,娓娓道来,不愠不火,当行即行,当止即止,最平易处即最下功夫处。我自感浅陋,只能加倍努力,去锤炼自己的文字。
&&&&&&&&&&&
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
&&&&&&&&&&&&&&&&&&&&&&&&&&&&&&&&&&&&&&&&&&&&&&&&&&&&&&&&&&&&&
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小小说发轫之时,那些领风气之先、对新兴的小小说文体或好奇或技痒或慧眼识珠的写作高手们,首先进行了大力倡导、呼吁和探索、实践,逐步点燃起更多文学爱好者的参与热情,这才引领出当代文坛近30年的小小说传奇。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兴尽而止”,但毕竟还是有少量对小小说情有独钟者坚持了下来,以另一种身份介入“小小说专业户”的行列。从开始步入小小说创作的时间、投入的精力和所发表的数量及取得的成就来衡量,聂鑫森应该是其中的一员。
集诗人、作家、书画家于一身的聂鑫森,是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他的小小说《逍遥游》《大师》《暗记》《治印》等,构思奇崛,格调典雅,品位纯正,表现出深厚的中国小说传统的艺术功力,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优秀文化的芳香。小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一篇一个构思,专门从事小小说创作,是有难度的。受篇幅限制,摆在那里的是个小舞台,作家要在上面翻腾挪跃,表演各种技艺,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台来。
《逍遥游》写一个知识分子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风骨、忧患和生活价值取向,语言十分考究,章法自然,气韵不凡。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厚的国学素养,在塑造人物时所倾注的人类尊严、达观性格以及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当代小小说作品中能把人物塑造得浑然大气者并不多见。《逍遥游》中的知识分子代表贺先生身处逆境而独立思考、心忧天下的高贵品性,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幽默诙谐的君子之风,堪称古往今来志士仁人中集大成者。做学问亦以找传人为第一,请看贺先生是如何进行传承的:在面临火灾时对学生说,“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贺先生在诀别人世时又说,“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疴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么个传人,此生无憾。”著名评论家胡平对此评论说,作者心中有人物,人物有意思,意思里面有底蕴,底蕴里面又融入作者的理解。可谓一语中的。
聂鑫森在他的一系列小小说作品中,对于琴棋书画诗书礼乐的描写均有相当造诣,对民俗民情素有研究,擅长描写那些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从中开掘他们身上的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质和磊落胸怀。像《大师》中的山水画家黄云山虚怀若谷的博爱胸襟,像《治印》中的篆刻家利刃的凛然气节,像《永远的鹤》中的年轻护鹤人谭立那种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像《戒酒》中的老编辑董重的动人“迂腐”劲儿,都是令人肃然起敬、可歌可泣的。这种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又不直奔主题的写法被作者使用得得心应手,每每在峰回路转之后留下无尽的余韵。
近几年来,聂鑫森似乎专注于小小说创作,各类题材的精制短章散见于林林总总的报刊。他笔下的人物并不局限于文化层面。编辑家程习武先生对他反腐题材的小小说《别有天地》同样极为赞誉。文中的“卓老”自不必说,半入红尘半方外;那个被写得扑朔迷离的“小于”更是迥异于我们所见到过的大部分官场人物,从而让我们感到亲近。很显然,作者设置“小于”这个人物并不是一种粉饰,而是这个社会太需要“小于”这样能体察世情、体察民情的官了。虽然理想化的色彩重了一些,但它不媚俗,又暗合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聂鑫森认为,中国古代就有小小说。《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讲故事,写人物,注意细节、意境的营造,某些方面更近似诗歌绝句。他写小小说,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搞文学还是要读书,要读古代典籍,国学功底对作家太重要了,过去作家诗书画都精通。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没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小小说就会很单薄。以我个人的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对作家、艺术家来说非常关键。要按材料取舍,因材下笔。小小说的构思要更为巧妙,文字要更精炼,像写诗一样推敲,进行艺术上、思想上的反复磨炼。小小说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注重文化底蕴。不是随便一个故事就可以写。小小说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提升:一是文化价值,二是审美价值。
2006年夏天,一群小小说作者泛舟湖南资兴市的风景名胜东江湖上,我第一次见到久仰的聂鑫森先生。一袭简约装束,清癯且精气神儿十足。或即兴赋诗作画,或与年轻的文友们举杯畅饮,或一起憧憬文学,举止言谈中那种自然得体的文化涵养和长者风范令人啧啧称羡,真乃文坛高人。他虽然出版过十多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集,但从1995年的《沧州日报》全国小小说征文获奖至今,小小说创作的热情从未减弱过,即使在荣获金麻雀奖之后,依旧兴趣正浓。基于此,小小说创作队伍幸甚,小小说文体幸甚。
----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之聂鑫森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小说女主角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