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回概括年的时间怎样用文字简单概括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我是一个不善于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作家的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开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处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中放一锭墨、一支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可以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对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来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请从文本中找出四点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传记文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存在,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传主的生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这篇传记中,巴金客观地评价了自己的“文学生活五十年”,从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难来源:同步题
1.(1)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2)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  (3)坚持不说假话的原则。  (4)每篇作品都是追求光明的呼声。  (5)在作品中阐述了这样一些思想: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来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 2.我同意这种说法。传记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这篇传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巴金的人格魅力,例如巴金先生的正直,他一生追求说真话;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巴金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笔耕不辍的坚持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使读者受益匪浅。 3.巴金这样说是因为:(1)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2)他认为自己写作只是将写作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4.(1)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  (2)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50年的文学生活。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言之有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我是一个不善于讲..”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2).拟人搜索(3).反衬(4).对比(5).反复(6).排比(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04489232071261506253369247147141746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五十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五十年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所谓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每年都听新闻联播说 某某地遇见50年一遇 100年一遇的 大雨 最近尤其听的四川地区比较多 当年年遇见这种50年一遇的大水,那么这种洪涝灾害还能称之为50年一遇么
按投票排序
236 个回答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作为“业内”人士,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个概念澄清,但一直没有找到完美的数据例子,故而拖延至今——虽然现在依旧没找到好例子,但我可以先把重要部分解释一下。(补充和更新的内容只为深入探讨而加;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内容实属画蛇添足)(建议专业人士需要参考点对本问题的回答,非常的专业详细,当中有实践的例子。)(感谢诸多内行人士指点,让本文越来越严密。但希望对本文提出质疑前,先查看给出来的引文和链接。)首先,“百年一遇”就不是100年只能发生一次的意思。什么叫“百年一遇”。表面的意思是统计上认为100年才会发生一次的事件——这就叫望文生义。“百年一遇”在专业上的实际含义却是“任意一年内都有百分之一发生概率的事情” (原此处下雨的例子不准确,故删。感谢匿名网友)这个“百年一遇”是中文翻译后将词义扭曲加重的例子。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100-year event这种概念用于风险评估,目的是评价“在百分之一概率事件下,工程项目的可靠性”。相应的其实还有10-year, 50-year, 500-year 和1000-year的使用——全部都是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500分之一,1000分之一发生概率的意思。“百年一遇”绝对不是100年内只发生一次的含义。 对于100-year event更合理的翻译应该是“100分之一概率事件”。“百年一遇”是一个极易让人望文生义而导致误解的词,媒体和某些“专业人士”滥用专业词导致了这种误解。即使专业领域里中常识的“百年一遇”在引用至公共媒体的时候至少需要做一个转换。=====更新 1 ===========中文中有两个常用词“千载难逢”和“百年不遇”,意思都是极为罕见的事件。然后当我们把100yr event翻译成“百年一遇”的时候,极容易让人与经验中的“千载难逢”和“百年不遇”关联起来,误认为100-year event是个“极为罕见的事件”,事实上却不罕见。 在英文中的100-year event是个专业术语,而常用语当中没有含有“100-year”来表述罕见的短语(英文中用One in the blue moon表示千载难逢),当在专业领域使用时不会让人误解,流入日常生活时候的误解也明显少很多,中文则不然。有人提出“百分之一概率事件”对于公众理解问题并不比“百年不遇”好。 这个我承认,翻译水平太有限,我未能想出更好的翻译来。将之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未知“百一事件”或者“百年事件”如何? 尽管不完美,依旧将这些词反复使用于本文,加引号以示其特殊。建议了“年百一遇”,不知大家以为如何?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段话:In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ecided to use the 1-percent annual exceedance probability (AEP) flood as the basis for 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The 1-percent AEP flood was thought to be a fair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ng the public and overly stringent regulation. Because the 1-percent AEP flood has a 1 in 100 chance of being equaled or exceeded in any 1 year, and it has an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100 years, it often is referred to as the "100-year flood". The term "100-year flood"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lexicon, but is often a source of confusion by those not familiar with flood science and statistics.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同样也指出英文的100-year event当中使用的这个回归期(Return period)会造成误解,而建议使用超越概率(Exceedance Probability)来代替。专业人士参考: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by David A. Chin, Prentice_Hall, 2000, 第257页,和 Hydrology handbook, by ASCE, 1996. 第8章Flood, 第483页。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第8章的PDF文件。=====更新 1 结束===========其次,“百年一遇”事件经常发生。假定刚才100-year event等于1%概率事件的意思你明白了。那么我们看看,这种事件在100年里的发生概率是多少。如果一件事在一年里发生概率是1/T,那么不发生的概率就是(1-1/T),那么连续N年不发生的概率就是(1-1/T)^N。 刚才说是N年不发生的概率,那么,N年里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就是1-(1-1/T)^N。公式:看看100-year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T=100,N=100 .也就是说这种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大于63%。100-year 事件在10年里发生一次的事件概率是多少?在任何10年里,发生100-year事件的概率都大于9.5%。求甚解人士看这些:Chapter 6 in: H.P.Ritzema (Ed.), Drainag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Publication 16, second revised edition, 1994,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nd Reclamation and Improvement (ILRI),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ISBN 90 第三,所谓的100-year 事件强烈依赖已有观测数据。以降水量为例,20 mm/hr 的降水量对于某些沿海地区来说,可能只是5-year事件,但这个数值如果放在干旱地区,可能就是1000-year事件了。某一数值是属于“多少年事件”,都是依赖已有的降水观测数据。若10 mm/hr降水量是某A城市的“百年一遇”时,说明降水大于10 mm/hr在统计上是1%概率事件,但如果发现连续多年都有10mm/hr事件持续发生,那么就需要立即更新统计参数,将近10年的降水状况也加入统计参数的计算,然后结果就是10 mm/hr降水可能变为"10年一遇(10%概率)"或者是“20年一遇(5%概率)”了。 所以,持有的观察时间序列越长,这个概率值也就越准确。=====补充 1 ===========“百年事件”的数值会随自然状况的变更而波动。 例如,如果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降水和气温的的“百年事件”的波动范围变大,意味着某些更大的降水,可能引来更大更高频率的洪水某一数值的“百年事件”的发生频率会增高;也可能某些地区气温升高却降水减少,带来更多“百年事件”的干旱。除过气候的自然变化之外,人为影响也会影响“百年事件”。 同是“百年事件”的大降水并不一定就引来“百年事件”的洪水,因为受土壤吸水能力,蒸散发能力和河道输水能力而决定。
例如,2014年的凤凰古城被淹,诸多的专家认为是由于凤凰古城两岸被过度开发造成;占用河道,滩涂,岸坡以及大量设计不合理的风雨桥都是人为造成如此大洪水的原因。从任何水文或工程(Hydrology,Water resource engineering
或 Open channel hydraulics)的教科书上,都可以分析出这个结论——当然具体分析需知其上游水库放水和之前多月降水情况确定。在不同的洪水量之下,河道两岸被淹的范围不同;如下图所示在100-yr,500-yr和1000-yr的洪水下淹没范围不同。凤凰被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的建筑已经修建于有较高洪水风险的范围内,不仅危及自身,同时增大了洪水量。40年前Victorov, P.的文章 "Effect of Period of Record on Flood Prediction." J. Hydraui研究使用不同长度的观测数据对于10yr, 50yr,100yr-event的洪峰值估算的影响,有研究兴趣的人应该读过。=====补充
1 结束===========第四,不同地区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相互独立。 任何一个地区的“百年一遇”事件都独立于另一地区的事件。 也就是说,当河北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时候,很可能北京也发生了另一个“百年一遇”事件。 假如,你在连续几年的新闻里听到多个地方都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事件,不用太怀疑,这种事情的概率很高。由第三,第四条衍生另一个结论:不同地区的“百年一遇”数值不能互换。
PS:这条PS给有专业背景、看问题认真或者爱挑毛病的朋友。地理学有条公理:距离越近越相似。 意味着,这里所说的“地区”存在地理上的相关性,意味着这种所说的“独立”并非绝对独立。 最后,对于“百年一遇”这种说法,世界各国人都有相同的迷惑和怀疑。相应的看这些网站:总结:A某地区某灾害的 “百年一遇”绝对不是一百年只发生一次的意思。B 不同地区的“百年一遇”事件可能在连续的时间段里发生。C “百年一遇”在偌大的中国,很可能年年发生。(谢谢指出错别字,已经改正)(原来的D不够友好,故删除;但不影响对问题的分析)PPS,这条PPS也给有专业背景、看问题认真或眼睛犀利的朋友。上面说了很多“地区”。地区会因为所关心的问题不同而范围不同。如果说是地震,地区会以地质板块来划分;如果说是降水,会有一个降水分布图,然后划分地区;如果说是风,当然就有风场图。如果说洪水和干旱,可能就是按照流域来划分。总之,地区并不是全等于一个城市,一个省或者任何一级行政单位。PPPS:证明第三,第四的一个例子:上面这个例子来自上面这个例子来自和, 用来说明第三点,根据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得出来的“百年事件”差别较大。两个河流都在西雅图附近。 左图当快速的城市化之后,河流的流量大于城市化之前的流量,此时()的“百年洪水”的数值远大于时期的“百年洪水”值。
另一边的例子同在西雅图,但由于其上游修筑了Howard Hanson水坝,在有水坝之后的“百年洪水”的流量明显减少。再回到左图来看,从的数据所计算出的“百年洪水”的量值为400cms(立方英尺每秒),并且在年之间,已经发生了一次这样的“百年一遇”的洪水。但是从年之间,超过“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有9次之多。由56-77年份统计的洪水风险就不再适用,而需要用更新的数据来分析,方能保民生于万全。原文引用,来自USGS, Big Floods Could Happen Again in Washington During Any YearRivers across the Nation seem to be rising to record flood levels almost every year. In Washington, more than one 100-year flood has happened on a few rivers in just the past several years. How can 100-year floods happen so often?Why Don't These Floods Happen Every 100 Years?The term "100-year flood" is misleading because it leads people to believe that it happens only once every 100 years. The truth is that an uncommonly big flood can happen any year. The term "100-year flood" is really a statistical designation, and there is a 1-in-100 chance that a flood this size will happen during any year. Perhaps a better term would be the "1-in-100 chance flood."The actual number of years between floods of any given size varies a lot. Big floods happen irregularly because the climate naturally varies over many years. We sometimes get big floods in successive or nearly successive years with several very wet years in a row.参考文献:
删除参考信息,以免有人说我装B。需要请私信。-----------------------正文结束,绝大多数用户不需要读以下内容------------------------------------*********回复某匿名用户*************(1)你证明部分是正确的,证明了100-yr event是与“年”相联系的。所以我删除了我第一条当中“——与“年”没有直接关系”的句子,以求亲近正确。 但对于第一条的主旨没有大影响。且第一条最后一句下雨的例子的确引来新的误解,感谢指出,已经删除。(2)你文中有这段指责我没有说过百年一遇的概念是错误的,我也没有说过百年一遇与事件发生概率1%是不同的。 我认为百年一遇作为专业词要表达的意思就是1%的发生概率;错在“百年一遇”的翻译,这个翻译进入公众视野,一定会造成误解,因而建议改换说法。 尽管我细细解释为什么在中文中“百年一遇”比英文中的"100-yr event"更容易造成误解,但美国专业人士与公众一样是面临“100-yr event”而疑窦丛生。1996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同样也指出英文的100-year event当中使用的这个回归期(Return period)会造成误解,而建议使用超越概率(Exceedance Probability,也就是1%概率)来代替。并且,这一建议也写入了水文专业大学和研究生常用的教科书内(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by David A. Chin, Prentice_Hall, 2000, 第257页)。我贴出这个文献出处供你检验, Hydrology handbook, by ASCE, 1996. 第8章Flood, 第483页。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第8章的PDF文件。作为专业词在行业内无论怎么用都可以,但转入公众视野的时候减少误解是我辈当尽之责任。虽然行内工作多年,但断然不敢说是什么内行人; 更不敢将一己尊严寄托某专业词之兴废。这个回答是2年前回答的,近期莫名受赞,的确诚恐诚惶,如履薄冰。这几天已经反复查阅书籍与同行讨论,以保所言不谬。(3)你文中有以下观点第一条已经回复。第二三条,我接受。我也不认为“1%概率事件”能让公众更易理解,所以才有建议一说。 但如果我们未能尽心翻译而致人误解,又怎能责怪公众的科学和数据素养?更何况,将“百年一遇”理解错的行内人也绝非个例?第四条,的确与地区挂钩。请重看说明和例子。第五条,同意。(4)你的回答中有如下内容:我猜我贴出来的链接和参考文献,因为期末考试的缘故你也未能一览。希望能看完后继续讨论。尽管我贴出来的引用像你这样好学好思考的人都还没有读过,绝大多数的读者应该也没有读过了。所以呢,依你的愿望,我就删除了那些少人问冿的文献,相信有兴趣的人会直接私信我。 至于为什么都是些外文文献,实在是手边没有任何中文资料,我学习水文的过程也都是用外文书籍,这也是我唯一能获取的资源了。也正因我这里客观条件的约束,我才推荐给出的例子。的确,我们应该“更专业,更敬业,更认真”,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引用了文献,写了公式就不专业,不敬业,不认真了?我也没看出来我哪一篇文献引用失当。 难道在文后恃才傲物、指责非专业者的科学素养比较专业?*********回复某匿名用户 结束*************Log of update:
01/13/2015 EDT 加入PPPS的例子;加入参考文献和计算过程的引用;加入对第三条100yr event对观察的依赖,PPPS的例子同样支持这一论点。01/14/2015 EDT
删除少有人看的参考信息,需要者请私信,以免有人说我装B。添加ASCE对于100-yr event引来误解而提出换说法的建议;回复某匿名用户的指责;根据匿名用户的指责删除第一条中这句话“——与“年”没有直接关系”01/15/2015 DET 删除第一条里下雨的例子,因为不准确而会引来新的误解,感谢匿名网友。 尽管之前已经给出诸多链接,但依旧大量评论者纠结于链接中直接说明的内容,故添加USGS原文。添加对评论指点的感谢。
知乎日报上看了的回答,从统计学上解释得很清楚,也很完善,我帮他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是“100年一遇”怎么计算的。
答案中Coconut在跟我做同样的工作,顺便待会会给出解释。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100年一遇 指的是 该大小的XX值在100年以内可能会发生,这个概念模糊了统计学的算法,舒乐乐已经将算法给出。我们不妨在水文学的专业内将概念换一下,重现期,意思是未来无数的年份里,每发生一次 大于或等于这个 XX值的 年份 平均为100年,就是说在下一个100年这个事件可能会出现一次,可能会出现多次,也可能不出现,只是发不发生的概率不一样而已。(其他变量都固定,比如某个地方,某条河,某个流域,都固定在同一个。)
其次再要解释的就是,水文学中,洪水、暴雨强度、甚至风力强度,之类的出现规律,并不是按照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正太分布出现,而是按照偏态分布出现,其规律呈现皮尔逊III型曲线的形状。曲线的形状,跟数据资料系列均值、曲率系数Cs及变差系数Cv相关。重现期的计算,往往要有调查系列,排频,配线,计算等过程。
下面祭出大杀器,大学时期的水文学与水利计算的课程设计,来举例到底所谓的 “100年一遇”是怎么来的。案例:
在太湖流域的西苕溪支流西溪上,拟修建FS水库,因而要进行水库规划的水文水利计算,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FS水库的特征水位,具体内容包括:1. 选择水库死水位2. 选择正常蓄水位3. 计算保证出力4. 计算多年平均发电量5. 选择水电站装机容量6. 推求设计标准和校核标准的设计洪水过程线(洪水过程线推求)7. 推求各种洪水特征水位并确定大坝高程
其中第6项涉及到洪峰重现期的计算,直接跳到:
本水库为大(II)型水库,工程等别为II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级别为2级。下游防洪标准为5%,设计标准为1%,校核标准为0.1%,需要推求5%、1%、0.1%设计洪水过程线,第一步要计算不同频率下的洪峰流量。1.推求p=5%、p=1%和p=0.1%的洪峰流量。
按年最大值选样方法在实测资料中选取最大洪峰流量可得洪峰系列。特大值的处理:根据调查日在坝址附近发生一场大洪水,推算得潜渔站洪峰流量为1350m3/s。这场洪水是发生后至今最大的一次洪水。缺测年份内,没有大于1160m3/s的洪水发生。则使用统一样本法推求洪峰系列经验样本频率,将计算结果列于表14:表14
洪峰流量经验频率计算表其计算过程为:其计算过程为:由题意调查期 N==56,实测期n==24
除1922年为特大洪水外,实测期中1963年洪峰也视为特大洪水处理,则其经验频率分别为:一般洪水经验频率的计算公式为L表示实测期中的特大洪水个数,即可分别计算得出:L表示实测期中的特大洪水个数,即可分别计算得出:用矩法估计统计参数:用矩法估计统计参数:均值 变差系数变差系数求得变差系数后,按照曲率系数Cs=a*Cv来进行适配,与上面所求的实测与调查数据系列的排频进行比较,适配良好,则确定a的值,a的范围大概在2~3.5,部分地区可以到5;则下面进行理论频率曲线的选配,选配表见表15:最左列数据为拟定频率,第一列为固定曲率(查表可知),,,配线图like this:则配线完成,第二次配线成果即作为此次配线成果,则经验频率计算表可得不同频率下的洪峰流量:则配线完成,第二次配线成果即作为此次配线成果,则经验频率计算表可得不同频率下的洪峰流量:即 20年一遇洪峰为896.5m3/s;100年一遇洪峰为/s;1000年一遇洪峰为/s。则如果这个地区发生一次洪水,洪水过程最大洪峰大于等于并接近1381.5个流量,即可说该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是这个意思。洪水过程线的计算后面还涉及到,一日洪量、三日洪量、七日洪量的排频计算,(如假设七日洪量数据缺少,可以用 七日倚一日、七日倚三日 分别计算线性关系,并采用线性关系最密切的那支,即可计算不同频率的七日洪量),排频配线方法同上,然后,不同时段采用不同洪量计算的放大倍比,总之,将实测的洪水过程线按照倍比放大或缩小,来计算不同频率的洪水过程线,计算过程涉及太长,直接列出结果,like this:1%、0.1%同理,略过,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像这样:1%、0.1%同理,略过,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像这样:即100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10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实测的典型洪水过程、2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尖端位置的流量及这个洪水过程中的洪峰。即100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10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实测的典型洪水过程、20年一遇的洪水过程,尖端位置的流量及这个洪水过程中的洪峰。总而言之,不管是多少年一遇,它是根据实测的数据系列,来进行计算并推算可能在 这个 重现期 内发生的 水文现象的 一个具体值的大小,是一个定值。比如100年一遇洪峰是定值,1000年一遇洪水过程是定值,等等。是按照统计学进行推算的一个数值。只要超过了,那就是发生了,没超过,说明发生的重现期低。数值的大小主要跟历史资料的精度跟完善度有关。但总体来说,它只是一个推算值,统计出来的值,不是绝对准确的,也不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值。随着年份变化,实测资料数据会有延长,经延长的数据进行计算的,会较短数据系列计算的,准确度更高,在工程应用上,会更偏向采用数据系列更长的计算结果。就是Coconut给出答案中提到的,重现期也是工程标准一说。按照他的答案举例,一条河道洪水灾害频发,要建堤防,洪水标准按照保护对象来分,比如我所在的地区,保护重要城镇的河流,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保护农田耕地的河流,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这里说的20年一遇、10年一遇,是重现期,也是工程标准。是这样,假设这条河,兴建堤防标准为20年一遇,根据水文排频分析计算的20年一遇洪峰为50m3/s,然后根据河道形态,对河道进行在50m3/s的洪水下进行水面线的推求,根据水面线的高程来确定堤防的高程,以此来完成堤防的建设。其中水面线的推求可根据曼宁公式,或者是一维、二维模型,现在常用的如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开发的准二维模型《susbed-2》和丹麦开发的二维模型《mike 21》等。(扯远了。。。)以上。PS,这个案例并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一是为的答案补充专业案例,二是表明一个专业领域内部有自己的专业术语罢了。由于媒体的滥用以及不正确引导,导致非专业人士的误解,确实有一点不太合适。但是专业术语本身就是为专业内部服务,并没有必要去改说法。想想,你觉得改一改简单,但整个行业的规范和高校教育也都要改,涉及的过程是非常麻烦且困难的。问题在于,有必要吗?
关于计算方法楼上的大神都说了,对于所谓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其实叫做 重现期在一定年代的记录资料统计期间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为该发生频率的倒数。设计雨水排水系统时,根据工业厂房生产工艺及建筑物的性质确定,一般采用1A。通俗的来讲就是这么大的雨量 ,多少年出现一次,是设计的标准。某特定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指大于或等于该值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单位是年(a)。重现期与频率成反比。即:P=1/Pn。频率具有抽象的数学意义,如果某事件的发生与否事先无法预知,只有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估算出现,这种机率称为经验频率,在水文计算中称“”。为了通俗起见,往往用“重现期”来替代“”,它表示在许多次试验中某一事件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的平均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重现期”并不是说正好多少年中出现一次,它带有统计平均的意义,说得更确切一点是表示某种水文变量大于或等于某一指定值,每出现一次平均所需的时间间隔数。水文现象的重现期具有统计平均概念,不能机械地把它看成多少年一定出现一次;如“”的雨量并不是指某地雨量大于等于这个雨量正好一百年出现一次,事实上也许一百年中这样的值出现好多次,也许一次也不会出现.只有在大量的过程中,或对长时期而论是正确的。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的“重现期”词条
补充一下,纯属吐槽。重现期这个概率其实也就是为了在设计一些工程的参考,而且引用的资料也不是所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缺失了,只是为了规范设计而已吧,前段时间看了《黑天鹅》,觉得利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其实是一件很扯淡的事,说不定哪天就会出现一场特别大且没有预料到的灾难,设计这个东西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加安心吧,而那些喜欢拿这些吐槽国家的人,我觉得你们真的好没意思啊。
我也是一个水利人,我只想说,很多知识不是字面意思,很多人也根本不知道他们专业外的知识。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都不是那么罕见的。水利工程,大坝的校核保证,很多都是应对万年一遇洪水。但那并不是说为了防一万年来最大的洪水。
更新“百年一遇其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我读书少,您别骗我成吗?。。。。。。。。。。。。。。。。。。。。。。。。。。。。。。就这结论还让无数人恍然大悟,说你们傻逼绝对是够客气了。。。。。。。。。。。。。。。。。。。。。。。。。。。。。。。。。。。。。更新:对“没文化的科研人员”类似评论的以牙还牙已经删除,如果被伤到了我感到抱歉,我也被你们的言论伤到了。另外,这道问题的答案其实大家都没有什么争论,见第三部分,所以原来问题的回答到此为止。以下是的答案改动很多,最后的结果总结为两点:1,百年一遇和百年不遇混淆,容易引起误解,应该在公众领域换个词语。2,Handbook中也建议将重现期"百年一遇"更换为超越概率1%。这应该是目前能想到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了。以下是这两点的讨论:1, 的答案中提到,“百年一遇”在专业上的实际含义却是“任意一年内只有百分之一发生概率的事情”。不好意思,这里有点问题。在年频率曲线上超越概率1%的含义和重现期100年是相同的,和你说的却不同。参考
对你的评论,一年一遇难道就是“任意一年内有百分之百发生概率的事情”吗?显然不是,一年一遇是“任意一年内期望是1次的事件”。百年一遇是“任意一年内期望是0.01次的事件”。2,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很微妙的问题。百年一遇洪水标准是由年最大洪峰频率曲线求到的,要保持数据一致,只能用来评价每年的最大洪峰。而实践中呢,则用来评价任意一场洪水。怎么解释呢?用来评价任意一场洪水的时候,使用的不是所有洪水事件的超越概率1%,而是超过了年最大洪水事件的1%对应的洪水标准,1%在求出标准以后就没有真实含义了。所以你如果非要一个更准确的翻译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就是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洪水,简称百年一遇洪水。如果还有人对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洪水这个表述的准确性有质疑的话,请点“反对”“没有帮助”然后右上角X。不知道你对上面这个翻译满意吗?专业中和媒体中也经常使用该表述,有时为了简化为百年一遇洪水,和百年一遇洪水的简称虽然差了“标准”两字,但后者也表达了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含义?什么,公众非要听最最最准确的含义,讲了听的明白吗?3,你所推荐的Handbook中的建议被写入了常用教科书,更多的是针对业内的。而你早就承认,在业内重现期的概念非常准确,在公众领域,重现期也比1%概率容易理解。我前面也指出,即使是超越频率,准确的说,也必须是洪量超过年最大洪水事件频率曲线1%对应的标准的洪水,要不你试一试这个翻译,我觉得蛮准确的。所以非要对百年一遇挑刺,超越频率1%事件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它也必须强调,这1%对应的事件的样本空间,是所有年最大洪水,而不是所有洪水哦!4,ok,到了这个“百年不遇”了。百年不遇指的是很久才会出现,本身是一个模糊的粗略的概念。另外,我真不知道,“一”和“不”两个的含义即使是从望文生义的想法来看,也是不同的啊,一个是1,一个是0啊。把这两个混淆,是语文水平不行啊。。。。。。。。。。。。。。。。。。。。。。建议在高中词语辨析中出一下这个题,大家以后就知道,明显不一样啊。我不管,反正我就是不仔细不认真结果看错了。那好,所有在语文词语辨析中出现的词语,全部给你换一个表达成不成?
前面举例有,神经病和精神病,大多数人都是把神经病当精神病在用,因为当然没人会骂,你个神经系统病!!!简单来说,公众是无法对所有领域的专业性的概念有充分的了解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科普的目的是消除其中的一部分误解,让公众尽量理解到正确的含义。具体到这里,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是向公众解释百年一遇和百年不遇究竟分别是怎么回事,而不是误解了啊换个词吧,结果还换了些更难理解的,更不准确的词语。如果你要是觉得每次解释多麻烦,改个概念就一劳永逸了,那推荐使用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洪水,或者,洪量超过年最大洪水事件频率曲线1%对应的标准的洪水,ok, 你觉得公众会对着十来个字看一眼吗?即使这样,用几次就知道极其不方便了,又有另外的简称了,很有可能回到原来的百年一遇。
最后总结如下:百年一遇相比其他表达,在专业上通用准确,对公众更容易理解。公众的误解,需要业内人士多多科普,并且提高自身语文数学和科学素养来消除。任何语言文字本身都不是完美的,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一定的知识铺垫下,才能最准确的表达其真实含义。在这种情况下,百年一遇已经如此接近完美,请问有什么好改的? 七点补充:其实首先应该有个标准,是概念自身的准确性合理性重要,还是公众误解了就要改?不知道各位怎么想,反正我的观点是,没有比准确性本身更能减少误解的了。况且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虽然这个问题上民众有2.1所述的因为自身专业水平所导致的低级的误解,但我们把这一点科普清楚了不就好了吗?动不动就要换概念就相当不妥了。举个其他学科的例子,神经病和精神病,完全错误的名词被民众用了这么久,难道为了科普这个,就要求医学界把两个名词的含义调换一下?另外,总结两点百年一遇的优点:一是之前说的,对于民众,十年一遇大概是一辈子会碰到数次的灾害;百年一遇是一辈子能碰到一次的灾害,千年一遇是一辈子应该遇不上的灾害,在时间上,更容易用灾害重现期和生活时段的比较和灾害的严重程度对应起来,比抽象的10%,1%,0.1%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二是,百年一遇或者1%事件本身研究的时间尺度和数据分析的时间尺度就是几百年,而不是短短一年,因此百年一遇更贴切一些。这两个优点都不是绝对性的优势,所以说,两概念等价,百年一遇表述稍好一点。还有提醒一下,承认自己的错误没有那么难,讨论问题而已,又不会输钱,也不至于丢面子。你忘了你回答的初衷是什么了吗?不就是正确的科普吗?既然在我的评论区都大方承认了两种表述都没法解决公众的科学素养的局限,何必更新答案时又说,百年一遇更容易被人误解呢?补充如下:一、先只从高中到大一水平的概率论的角度,解释一下百年一遇和1%概率的联系。1.1一段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次数1年内百年一遇事件发生的次数服从参数的泊松分布,分布如图1:
结论,很大可能不发生,有很小可能发生1次,发生2次及以上几乎不可能。请不要挑刺说我这里不准确,准确的信息全在图里,我只是做一个定性总结。
结论,很大可能不发生,有很小可能发生1次,发生2次及以上几乎不可能。请不要挑刺说我这里不准确,准确的信息全在图里,我只是做一个定性总结。
上面的结论似乎有些浅显,问题在哪里呢。泊松分布是离散分布,图形难免和想象中的连续分布不一样。连续分布应该是在0.01处有个峰值的。不过没关系,统计学的规律,往往放在大的时间尺度会更美观一些。继续。1.2 100年内发生的次数服从的泊松分布,以下公式雷同,不列出,如下图:
结论:发生0,1,2可能性都很可观。继续:
结论:发生0,1,2可能性都很可观。继续:1.3 1000年内发生次数服从的泊松分布,如下图:
结论:在低统计次数的情况下粗糙的表象完全得到了改观,规律体现了出来。1000年内发生的次数几乎集中在5-15次之间,并且10次是最大似然的。另外,请看清楚,
结论:在低统计次数的情况下粗糙的表象完全得到了改观,规律体现了出来。1000年内发生的次数几乎集中在5-15次之间,并且10次是最大似然的。另外,请看清楚,不对称,不是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每1000年,最可能发生10次,并且平均发生10次,换句话说,每100年平均发生1次,所谓“百年一遇”。上面的1000年平均10次从图中看不出来的,是因为泊松分布的性质:期望,100年平均1次同理。1.4 时间间隔假定从某年起,下次发生百年一遇事件会是几年后。该时间服从几何分布:,这里表示最后一年发生,表示之前年都没有发生。当然这里,其中指的是当年发生。
结论:当年发生的可能性为0.01,以后缓慢递减,300年后才发生的概率万分之5. 说好的百年一遇呢?100在曲线上没有明显值得注意的地方。只有从Y轴看,该曲线的瑕积分的面积为1。请问怎么求的呢?求个毛啊,
结论:当年发生的可能性为0.01,以后缓慢递减,300年后才发生的概率万分之5. 说好的百年一遇呢?100在曲线上没有明显值得注意的地方。只有从Y轴看,该曲线的瑕积分的面积为1。请问怎么求的呢?求个毛啊,就是样本空间,总概率能不是1?好好说话,就是几何分布的期望,也就是图中直线与Y轴形成的面积等于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1. PS,图形X轴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
其实这个结论挺反直觉的,一直以为,第100年发生是最似然的,但这里只是一个期望。另外,这一部分的计算,适用于求两次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因为该分布有无记忆性。(这里请数学好点的同学帮忙订正一下,我不是很确定,毕竟是大一学的概率论)。1.5 一段时间内事件只发生一次的可能性在1.4的基础上,事件不再一定发生在最后一年发生,服从二项分布:,并如下图:
结论:比较明显看出,100年内事件只发生一次相比于其他年数只发生一次是最似然的事件。但这一点似乎只能给百年一遇的说法多一点点侧面的印证。这里有个小问题,积分是大于1的,因为各事件之间不是互斥的。
结论:比较明显看出,100年内事件只发生一次相比于其他年数只发生一次是最似然的事件。但这一点似乎只能给百年一遇的说法多一点点侧面的印证。这里有个小问题,积分是大于1的,因为各事件之间不是互斥的。1.6 一段时间内事件会发生的可能性公式就不列了。结果如下图:
结论:100年内会发生的概率0.63,年数增多则概率趋于1,也就是,给足够的时间,小概率事件总会发生的。以上完全符合直觉,不多解释。
结论:100年内会发生的概率0.63,年数增多则概率趋于1,也就是,给足够的时间,小概率事件总会发生的。以上完全符合直觉,不多解释。二:常见误解剖析。2.1 百年一遇指的是每一百年遇到一次。参考1.4。该说法应该纠正为,百年一遇指的是平均每一百年遇到一次。为什么是平均,1.4已经证明了。实际情况是,隔多长时间都有可能突然发生,不是说1950年宜昌刚发生一次百年一遇洪水,好了,大家放心了,回去睡觉吧,下次洪水2050年才到呢。这种误解的根本原因是,将随机事件认为成确定性事件。高一数学好好学的话,就不会这样认为了。所以重申一遍,不是百年一遇的概念有问题,是民众科学和数学素养的局限。该误解可以用下图表示:你想象的是像黑色线条表示的那样规规矩矩,而实际情况是红色那样看似毫无规律。为啥我想的和实际差距那么大呢,送你知乎一句话,人丑就该多读书。笨也一样。你想象的是像黑色线条表示的那样规规矩矩,而实际情况是红色那样看似毫无规律。为啥我想的和实际差距那么大呢,送你知乎一句话,人丑就该多读书。笨也一样。2.2 百年一遇指的是过去一百年发生的最大洪水。工程上获得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方法见下边 的答案,内容刚好是工程水文课的一次作业,不过我们是用宜昌水文站的数据算的三峡工程。用一部分年份数据,结合历史洪水数据,得到频率曲线,从频率曲线上查得百年一遇洪水值。这一部分年份,不是非要过去100年,30年也能算,只是资料更多,结果越准确。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过去一百年发生过千年一遇洪水,也不会把百年一遇洪水调整到那场洪水的大小。但是如果近年发生大洪水,水利部门会及时调整和修正百年一遇洪水,不过变动很小。2.3 百年一遇的概念是错误的,和事件发生概率为1%不同。也就是最高票 的观点,典型的纠枉过正。前面第一大部分,从次数角度和时间间隔角度,从平均意义和最似然意义,都对两种概念的等价性进行了阐述,不需要多说。最高票答案的结果呢,就是让群众从误解1走出来,又走进了误解3.不需要浪费时间去查文献,百年一遇在工程界和学术界被广泛认可并且应用,凭什么由外行人来决定要废除这个正确的概念,水利工作者的尊严放在哪里?2.4 新闻上报道百年一遇事件时夸大了灾害程度,以减轻政府责任记者是不懂这一行的,相关信息是通过气象部门、水利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获得的。所以请放心,数据是既定的,也是公开的。连这个都认为是坑蒙拐骗,心理学上是不是叫“迫害妄想症”?三:回答一下题主的疑惑上面说到,百年一遇的灾害的确定是需要资料的,这些资料可以用编程中对象的概念表达成这样:EventType.Region.Year.Value=?。其中,事件类型和地区确定了研究对象,年份和对应的数值是研究的时间序列。所以,很简单,新闻中的百年一遇灾害,说的不是同一个研究对象。同时也不能忽略随机事件的特性导致的时间间隔不均匀。另外还有一个心理学效应,我想不起名字,是说人们会格外注意非常规事件的发生,这在传媒学中也有所体现,报道中非常规事件的比例远大于常规事件。IPCC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率略有上升。以上四点,可以充分回答你的问题。四:百年一遇事件的计算过程前面提到, 的答案可以当一个例子浏览一下,本来想贴作业的(计算结果和三峡初步设计报告误差1%左右),就不重复了。没必要全部看懂,因为这不是你们的专业,水文计算也就不是你们的任务。但希望你们知道,一切都是有理有据的,不是捏造的。等我考完试,补充相关图表和公式。补充纠正一下
的答案。 1,百年一遇和时间当然有关系。年内1%概率和平均每100年遇到一次含义是相同的。但是和一些人理解的每100年遇到一次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内遇到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服从负二项分布。不需要为了区分概念,抹杀两种表述之间的联系。2,百年一遇的说法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百年一遇”会引起误解,那1%的概率又何尝不会?民众会说,啥?才1%这么小的概率,就让我遇到了,这不科学!!因此,这是科学和数学素养的局限,不是概念本身的问题。3,百年一遇比1%更好用。对于普通人,在时间上理解会更容易,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大概能让他们估计到灾害的严重程度。相反的,1%和0.1%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别更难理解。4,谈谈数据。百年一遇这东西和地区是不挂钩的。而是和数据的对象挂钩的。举例:某河流的某一段的洪量,某地区的暴雨量,某地区的干旱程度。通过实测数据,结合历史数据,确定频率曲线,百年一遇对应的数据也就确定了。强调一下,不是某地区有个百年一遇,而应该具体到对象。5,应该提到一个细节,百年一遇是包括超过百年一遇的事件的。是个区间。如果只是一个点,发生的概率为零。
补充一下 的答案,个人认为舒同学的表述本身没有问题,却容易让人对概率和期望产生误解。首先,“百年一遇”根本就不是100年只发生一次的意思。的确不是,但同时按照舒同学的定义,即百年一遇指“100分之一概率事件”,那么该事件发生次数的期望也就是一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一百年发生一次该事件,发生的频率并不高。这里的期望E=np=100*1%=1(次)=1*p(1)+2p(2)+3p(3)+。。。+100p(100)=1(p(i)表示百年一遇事件在连续100年发生i次的概率)我们发现p(1)=0.37
p(2)=0.18这个结果会在下面讨论。其次,“百年一遇”事件经常经常的发生。看看100-year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T=100,N=100 .也就是说这种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大于63%。这里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解读,这种事件在100年里发生的概率大于63%,这里的概率很大么?对于一个号称一年有1%概率发生的事件,连续100年都有37%概率不发生,明明只能看出百年一遇事件并不经常发生。而且百年一遇事件在连续100年内发生发生一次的概率为上面提到的p(1)=0.37
相应 p(2)=0.18即百年一遇事件在连续100年内发生发生2次的概率为0.18,已经很小了。第三,所谓的100-year 事件强烈依赖已有观测数据。这一点舒同学已经说得很好了,这里我要补充早在1743年,西方传教士开始在我国北京建立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城镇、口岸设立气象台站。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于1912年在北京建立中国自己的气象台——中央观象台。此后,民国政府有关部门、院校逐步在各地建立测候所、气象台。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解放区的第一个气象台,在东北、华北解放区也相继建立了一些气象台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气象台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目前,国家气象部门已建有各类气象台站2600多个。此外,中国农垦、水利、民航、盐业、海洋、航天、石油等部门也设有各类专业台站1300多个。它们共同组成了全国气象台站网。中国气象台站的分布密度、观测质量和时效已达到或超过世界气象组织要求的标准。可以发现中国的气象观测历史积累样本还比较少,对于一些地方和落后地区气象观测历史更是明显不足,这导致了现有样本估测的关于特定气象的发生概率可能存在重大偏差。第四,不同地区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相互独立。关于这一点,首先这个概率实际上并不完全相互独立,举个例子,上海发生暴雪的概率和上海周边比如杭州发生暴雪的概率显然具有相当的相关性,当然这一点舒同学也在斜体部分解释了,但是既然解释了该表述是不对的就不应该用这样的表述。其次我们应当明白舒同学表达的意思,应该说相互独立的百年一遇事件真的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当河北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时候,北京也发生了另一个“百年一遇”事件,这并不能说明河北发生两次百年一遇时间的频率太高,虽然这句话是废话,但人们潜意识里可能就混为一谈,认为我在很短的两个时间间隔里经历了两个百年一遇事件,而且据此很不理解百年一遇事件怎么能这么频繁的发生。症结在于当你以全国的视角看百年一遇事件发生的概率时,你并没有将事件升级为全国意义上的百年一遇,比如你说全国
年降水量超过1000ml的城市
个数大于100是百年一遇事件,那么显然对于全国来说有几个年降水量超过1000ml的城市的概率可能就会很大,甚至每年都有。当我们把不同地区的百年一遇事件都统一只作为百年一遇事件记录而不对其地域(比如河南和河北)和事件(本身比如下雨和下雪)加以区分记录时,我们假设潜在的百年一遇事件相互独立,有N个,那么这N个潜在事件发生的频率与一个事件N年内发生的频率相等,也就是说100个潜在事件一年发生的概率等于一个潜在事件100年发生的概率。所以你听到百年一遇事件的频率取决于N,N又取决于媒体认为重要的百年一遇事件的个数,和你对这方面的关注,(这里的潜在事件是指发生后被媒体报道或者能够进到你耳朵里的百年一遇事件,这个量还是很大的,如果你可以关注这方面,量会更大,另外你可以定义无数个独立的百年一遇事件,因此实际上每时每刻都有百年一遇事件在发生。)另外补充个第五点:我们常常把百年一遇与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这种稳定发生事件搞混,或者没有搞混也认为每发生一次百年一遇事件的间隔稳定在100年左右,其方差不大。实际上可能远非如此,如果比较每年同一月份的气象数据,你可能会发现都差不多,这体现了年作为气象上一个循环相当可靠,但我们探讨一个一年平均发生0.01次的事件,显然就不适合在一年内讨论,甚至一百年都不够作为样本计算其实际概率,因为平均上一百年也只是发生一次,所以对于这种事件在多长的时间中表现出才周期,以及可能完全没有周期没有规律要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
以答代问想请教下回答的诸位水利大大。我去年在日本山梨县经历了两次大雪,一次新闻里提到是20年内最大的大雪,一次是120年内最大的。表达的意思,都跟我们民众所误解的那个多少年一遇一致。即:在过去120年内的观测史上,最大的大雪。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这种表达更为接受一些。无须什么科学素养,也没必要非要去理解什么100-year event这种专业术语。而且这不光是大雪的表述,提到洪水的时候也有类似表述比如下述这条新闻。而且我觉得英语就想要表达出最近100年最大的洪水也没什么难的吧?比如用heaviest flood for 100 years 随便搜了一下,也的确有类似的表述比如这条的新闻里面有一句At least 90 people are dead and an estimated 8 million have been displaced in the heaviest flooding for 50 years in the eastern Indian state of Orissa. 我想这句话里的意思也是我们普通人一般看法里的,最近50年最严重的洪水吧?当然我的英语能力太渣,无法查到,究竟是诸位大大介绍的那种100-year event的表述更多呢还是就很普通的for 100 years更多?排名第一的回答里也提到这是专业词汇那么专业词汇不应该就是专业人士使用么?让百年一遇的意思,就跟日语的百年ぶり,跟英语for 100 years一样,不是更好么?
如果有1000个地方的话,那么平均每年会有10次百年一遇灾害的新闻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所谓的百年一遇洪水意思就是这么大的洪水发生的概率是0.01也就是说,有可能一年就发生几次百年一遇的洪水,也有可能几百年都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洪水。。。
因为一个大国有30个地区, 每个地区可能有水灾, 旱灾, 台风和地震.所以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可见.
也许是专家们出生为止都没见过这么大的灾害
咳咳,区分下文学和统计学,大家就知道了
看了高票答案,只有一问。按他所说,某人是“百年一遇”的人才,那岂不是说全国有超过一千万人可以称之为“百年一遇”的人才了?你们用错了改过来就好嘛,干嘛这么来洗地哦。。。
一年一度的生日每天都有一堆人在过啊……
你们文科的不学概率论?
千年不遇的政府都被我们遇到了,百年一遇算什么!
下面,来看一道中学概率题:计"某市一年内年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为事件A,假设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1/100,即P(A)=1/100。某国有1000个市,假设每个市完全一样,并假设符合经典概率模型,即每个市是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相互独立。求:该国一年内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的概率。(精确到0.001%)解:计"该国一年内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为事件B。则"该国一年内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为事件?B(B的非,即B的对立事件)。同理有:"某市某年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为事件?A。由概率乘法计算法则得:P(?B)=P(?A)^^
则P(B)=1-P(?B)=1-0.=0.9999569……答:该国一年内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的概率99.996%。
体彩六加一七个数字全中概率为一千万分之一,如果每两天开奖一次,如果每次都买5注10块钱,一年买182次,需要连续购买/5/182=10989年,10000年时间才能中一次头奖,你是不是看到每期都有人中,要么特等奖(万年一遇),要么一等奖(千年一遇),某某县某某村民买彩票中大奖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那百年一遇灾害年年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人均寿命70岁的国家里,为什么几乎每天都有人不到70岁就去世?
哈,这种新闻解读太有意思了。基本上新闻说某地遭灾,来一句 50 年、100 年一遇,就不解释了。普通大众会想,哦,咱们修防灾设施也不能全按照 100 年用上一次来设计不是。可是一算概率才知道,敢情 10 年之内发生 0.01 概率的事件的概率有 0.095。可是新闻是不解释这些的,也不解释防灾的 100 年一遇不是真的 100 年才用得上一次。所以正是用科学的手段愚弄大众啊。这种说法在民选国家会被骂死吧。可是只要 literally 的解释的通,比起那些公然挑战人民智力的就已经可以谢恩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第五十回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