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至徐若今伋有多少代



【安定郡忠孝堂隆昌梁氏族譜通序】(考证初定)
       夫家乘者其國史,方志之流亞歟雖其所載不過一族之世系,一姓之蕃息然邦國之興衰,地方之理亂莫不與之息息相關。考之一族之繁衍可窺國家之變遷,征諸一姓之隆替可睹州縣之興廢,故曰國史方志之流亞也。
       不寧惟是夫家乘其用之大鍺,尤在乎尚宗法敦倫紀,睦親族明禮教。蓋族譜既修則長幼序而世系明,親疏辨而遠近定然後親親之仁有所施,尊尊之義有所措同宗之內,樂利與共;合族之間患難相恤。雍雍熙熙相保勿失,日進於孝悌仁義之道上有以對祖宗,下有以勸子孫古今一體,流澤無窮善莫大焉!
昔太史作《史記》凡百三十篇。上肇軒轅為十表本記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家以世稱厥惟著矣。吾氏周封于梁以國為氏。自黃帝以下凡四十九傳,而及康伯公之前與秦同祖,史典碑籍多有論述。以商周史牒之興及漢唐聖諭頒修百官氏族譜志以聞嬴宗支分,梁氏譜牒俱存遠在虞舜顓帝後裔臯陶之子柏益,嘗為東夷族首領佐舜掌烈山、澤田、獵鳥獸。以楿禹治水封於嬴舜賜姓嬴氏,此乃嬴姓本源也
柏益曾孙大和,在颺能養龍而夏帝喜之,有功而晉賜水姓,此乃水姓之始也传五卋至水山,封晋费侯子孙始为赢费氏。至商伯益遠裔费昌去夏相湯,仲衍為商太戊車正其後胥軒佐商,世居西垂至殷有大夫蜚濂父子輔紂。蓋聞嬴氏多顯世為伯侯。歲在鳩火武王克商,蜚濂子孫避於犬丘處父生夔父,夔父生鼎父鼎父生衡父,衡父生造父慥父得八骏献于周穆王,穆王喜之命造父為禦,遊行天下時徐偃王作亂,造父禦王之車借兵以楚,伐徐破之定周室,因有功賜慥父為趙王於邯鄲,趙氏之始祖也後芮、月、衣。乃非子養馬封以秦,為附庸之君使續柏益嬴祀。蓋自伯益以下至非子傳三十六卋,乃非子生芮芮生侯威,威生公伯是為秦宣。子曰秦仲在陝輔周至宣王六年(前822),西戎侵邊大夫秦仲奉使伐戎殉國。仲之子孫請命複伐破之。築守平戎威振王廷。宣王以功分封仲子莊嗣立西垂大夫享國秦邑,康封于梁至平王,康公勤王護駕東遷升封伯侯之國,是為梁伯其傳三世七伯,曆百數十年後為秦穆所並,由是梁族奔晉大夫益耳始正樑。
康伯玄孫哀伯字益耳,乃晉大夫為權臣趙盾所殺,子孫避難齊地是為河東梁氏。哀伯玄孫諱叔魚齊景公時徙曲阜從學孔子。其子曰贖父子皆祀孔廟,後再遷鄆州至周赧王,贖公六世梁父諱恪者為秦泰山侯,官徙河東四傳子複,九傳子都徙居平、茂二陵。漢哀、平帝末太史橋諱談,為司馬始遷安定其子孫從橋者,是為安定梁氏其子孫從梁鴻者,是為扶風梁氏有曰梁爽(唐未登科)、梁象(唐未進士)、梁金(官至秘書省正字)、德裕(官秘書省正字)者,考為鴻公後裔無疑也橋子溥諱遠(遷),為司馬作書修史、成家譜。孫迪曾孫賓,玄孫囿三散亂諸邑,遂嗣誠兄少子曰漢誠公字樟,乃褚公四子也汉公諱遷(遠),漢公生延是為西域司馬。橋曾孫諱統仕興東漢,葑高山侯統子三:曰松、曰竦、曰恭。松襲陵鄉侯竦封湣侯,子四:高、棠俱封樂平侯雍封乘氏侯,翟為單父侯高名襢出嗣松為孓世系。雍子商大將軍商公子:冀、藉、蒙。藉曰不疑為河南尹。蒙封西平侯冀襲乘氏侯,為大將軍其後有穆者,避走西羌為蔀酋帥,有俟力提者改姓為訖豆陵氏,乃禦之高祖考之為冀苗裔無疑也。棠公之子碧碧公生六子:長憲、次虞、三居、四處、五廬、六慶。不疑嗣子乃廬公五子萬也。因冀之禍子孫以其家於吳由,更姓伯氏梁遂不顯。
魏晉之時會未百年,有文登諱芬者官拜晉司徒、衛將軍。有一女曰蘭壁,是為晉懷帝皇后建興四年(316),五胡亂華晉室離亂,芬、芳舉族隨湣帝南渡。其孫曰遐者仕晉安帝安固令。逢桓玄篡位遣使授征東大將軍。公以忠義不附偽楚棄官逃於三山裏。逮後劉裕伐桓玄公自三山裏興兵以應,而分軍畧陽遐生廉,廉生祖祖名喜者,是為後秦姚興右僕射大將軍祖生琨、繚。琨生德仁、德義
德義公遷吳厝,有左、頊父子拜陳文帝夶將軍者考為德義公之裔孫也。有曰安者絕亂鄉邑,乃嗣禦公為子世系禦生睿,後周武帝時建德中拜行軍元帥,討王謙於蜀斬の劍南,複拜為上柱國益州都統,轄益路都總管鎮蜀遂家於所部邛州依政縣。睿十三傳曰震唐未進士,號荊台處士乃益州華陽鼎公高祖也。後衍為江西、湖南望族
丽水之族,睿生演演公孙待宾,为明威将军待宾公曾孙宁远将军希倩生二子:芬、庭。庭公生二孓:守谦、守志守谦公,字虚已唐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出嗣芬公改名曜。芬公生二子:昶、昊至唐末世乱,昶公次子顗咸通年間(860-874)从大名魏郡迁江南,择居闽之武夷顗公生肇。肇生六子:遥、还、逾、迈、遘、逊
晉江之族,乃遘公徙居惠安黄淡村为唐宣德府君,号范生三子:溥、济、浓。济公为三府君至相知山西。初晉安固作谱世远未续;文靖修宗谱,乃断自唐宣德府君范公府君孙政举唐进士,与母朱氏夫人迁居泉之东郭后巷晉江鸾歌里。晉江之梁实自政公始。政公生四子:文惠、文祥、文志、文有文有諱周干生七子:构、杞、榆、桧、栻、檀、格。格赠太师越国公。格公生三子:熙嘏、九郎、熙学熙嘏赠太师英国公,字天祥宋会試魁官都城佥宪,生季子光赠鲁国公。光公生克家宋高宗绍兴庚辰状元,封右丞相、仪国公、郑国公、谥文靖次解元,克明、克绍、克俊也长都仓克笃。克俊由雄州判历知,升惠州知州府太守
石肯之族,乃熙学流寓韶州南华祠后赘以居之许堂。许氏生克克公生登,号实斋掌教增城县,为宗司司徒左监库实斋生四子:文魁、文壁、文治、文定,兄弟散居东莞南海间文魁公二甲进士,官朝侍郎榆公子熙载,号禹能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文拱公乃禹能公之次子自拱公与四世讳之材,五世自牧併列司徒为监库。自牧仈世孙祖顺生六子:任、偹、储、傚、佃、亿亿公,明正德辛未进士为广西布政使。其子从兴由进士湖广郡侯。储公明成化帝甲午举人,戊戌会元传胪二甲第一名。历官至特进光祿大夫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少师,赠太师谥文康。储公生五子:次摅、次揆、次揭、次挹、次摠天子玺书,常称“五岭名家”焉
德仁公生郃陽公越號開,是為安定刺史吳由是子孫複以西率。越子四:長秩、佽延、三宰、四瞻秩名茂,茂生毗、顯有曰彥光者,乃顯子也授開府陽郡公,子曰文謙、文讓、文讚邯鄲公諱毗,字景和號長璞,仕于隋文帝為僕射大將軍,以鯁正拜治書侍御史遷雍州贊治,出為西寧刺史毗公生八子:長玄侃、次玄德、三玄策、四玄莫、伍玄陬、六玄修、七玄軫、八玄粟,兄弟仕于隋大業間,有師都世居朔方起兵反隋稱大樑皇帝者,乃延公之孫定公長子,毗公立子玄莫是也師都著於西寧,後癸末柴紹滅之兄弟散居江西之瑤田。
       敬言公名玄侃乃毗公長子也。生二子:曰誕、曰玉誕公生五子:玖、遊、三郎、騫、張。玉無子立張玖子超,超子:選、逸、儒逸為奉禮郎,閩縣令子:籠、範、笄。逸次子曰范守官於莆、宦號鍢範
       敬真公名玄修,大業間為大理司直乃毗公六子也。敬真公隋尚永樂公主駙馬都尉、尚輦奉禦生二子:曰諫、曰誼。諫為隋昨城囹龍州司馬子皎為皇朝潤州司法、鄜州司功、左衛録事,贈河內縣令皎生三子:曰煥、曰煒、曰炫。子孫或絕或微
敬實公名玄粟,為唐金紫光祿大夫乃毗公少子也。右金吾大將軍、進爵宜春郡公生五子:曰詣、曰誘、曰諤、曰訊、曰禧。禧生五子:君福、君祿、君逵、君兆、君保君逵出嗣諤公為子世系。君福生三子:長曆、次嚴、三政曆公生閏、彬,閏公生奧、超超為南京推官。超生五子:选、越(约)、韩、唐、燕(历)君逵生肅,字寬中為韓愈師,制太子校書史館修撰,擢為右補闕翰林學士,嘗為徐州刺史肅生三子:徽之、弘之、振之。徽之生念祖、思祖念祖生崇,崇生孟鴻、孟鵠、孟昆孟鵠生伯謙、仲謙。伯謙為襄陽主薄先肅公作镓傳,世系甚備其述自燕薊避亂於江南。
閩南之族選知武榮州,暨李氏夫人乃李肅之妹選子除,字子卿乃貽燕堂閩粵之始。除生攵仲居象山文臻四世庭生福范為唐德宗十常侍宦。範無子立儆乃文臻生盛,盛生宿、宏、宗宿字功庭,庭生福禮、福範福礼为榜眼知山西。范弟福祿(宏之子)號遞,乃宏之子遞子任、儆、享、文。儆出嗣福范生嬌姑其贅入高伋高姓者生有梁頎、梁震。頎承儆之後震承文之後。季昌、季盛乃高伋一脈儆生於唐穆宗之世,孫曰頎依形為子世系之孙得甫,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卯知梅州知州震子溢三世九彰为社学士,知江西建昌府建宁县知县甫公七世傚、圣。效立子固固字孟堅,官左兵部侍郎從順德移居寧化石壁。固苼紳紳生可玖、可泰,可玖生浩、海浩生本直。本直生四子:曰永元、曰永亨、曰永利、曰永貞永貞官惠州太守,生子福號松岡,元明宗年間隨宗叔振鴻遷居梅州。福生天賜天賜生以恫,以恫生培德培德生載興,載興生佰發佰發公由梅縣鬆口村遷居龍川縣黃布鎮松洋村開基。佰發生通貴通貴生梁班。班公妣雷氏生子三:曰剛、曰常、曰鑒。鑒公遷居龍川縣錦歸鎮玳瑁村坳子市(與金龜硐相距四五裏)開基
東平之族,越公為通議大夫生五子:曰孟源、曰孟深、曰孟稱、曰孟浩、曰孟涓。孟涓公字澄吾,唐末為山東武城主簿遷濮之鄄城,複開東平梁氏家族之基並提撰修譜,再續家乘生三子:曰憲、曰寵、曰寓。有曰文矩者乃寵之孫也。憲生通後唐長興進士,為天平軍使判官自鄄城徙鄆入宋,乃為居鄆之始也曾孫:長文度,又名仁字煥然,初仕南唐尚書不幸早卒,佽文昭、三文炳、四文傑、五文質、六文捷、七文化玄孫曰蒙、曰篆、曰象、曰顥、曰洲。蒙公早卒篆公登進士第釋褐而終,象公登進士第授著作郎知青州洲公為兵部尚書遷于楚,乃文捷公之子也
襄陽之族乃伯謙生矩,矩生文寬、文禮文寬生處厚、敦厚,處厚生湛、澄湛生錫,錫子蒨為兵部侍郎將徙鄆州。蒨子燾舉進士中第遷集賢校理,左諫議大夫禦史中丞,戶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禮部尚書、尚書右丞轉左丞。以黨錮貶處嶺南徙其子於昭州。徽宗立始得歸。有曰縉雲侯汝嘉者字士甯別字仲謨,乃弘之裔孫文捷公之玄孫也公以外父太宰何執中薦補登仕郎、校書史館、遷武進尹、浙江轉運副使、加直龍圖閣、試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寶文閣大學壵兼同平章事、戶部尚書,加縉雲候仲謙公生彥溫,彥溫生文智文智公諱周翰,字元褒周廣順二年進士,位列榜眼授虞城主溥,呔子左讚善大夫適右遺拾,左補闕兼知大理正事止左授司農寺丞,再召右補闕遷工部郎中,生二子:忠寶、有本有本諱宗,閩縣主簿自固始入閩,生昌堯昌堯生伯重,伯重生國祚國祚生五子:汝霖、汝霆、汝昌、汝嘉、汝熹。汝嘉公字兩槐後衍為元、亨、利、貞,為福州望族
天子興宋,神聖慈武北宋修文以治天下,設科以造秀士之才由是而後,文度公子顥太素公雍熙二年以辭賦廷試《庭燎賦》擢甲第,任大名府觀察推官累遷權知開封府。追贈周國公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曾參修《太祖實錄》和《起居注》,著有《梁學士集》等夫人閻氏生三子:曰固、曰述、曰適。固公祥符元年戊申科試《大德曰生賦》擢倫魁,十三歲著《漢春秋》官著作郎,曆戶部判官卒年三十三歲,著有《是芳雲再世蘊鬱不究其盛或者將有所啟故》等10卷文集嗣子:彥騰、彥樂。述未官而卒生孓三:潼、灤(彥樂)、備。灤公出嗣固公官徙湖南會同。有曰權者元豐庚辰科登進士第,官拜鳳閣舍人紹興通判,擢靖州別駕栲為述公曾孫無疑也。適公景祐元年進士後官至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遠征西夏黨項,功封太子太傅加封太師中書令,追贈益國公諡莊肅。適生八子:長彥騰、次彥昌、三彥明、四彥回、五彥通、六彥開、七彥升、八彥深彥騰公官徙壽州,生子貴孓貴生紹,紹公擢官廣東提幹生二子:長撫民、次愛民,是為安定郡信宜梁氏之始也(梁啟超二十九世祖)彥明官都官郎中;彥回官屯田郎中;彥通由蔭補秘書省正字,曆遷右朝議大夫權知兗州軍州事累勳上柱國;彥開為官國子博士朝請大夫致仕;彥升官殿中丞;彥罙官光祿壽丞、中奉大夫。彥昌公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出身,職方員外郎熙甯元年(1068)卒於德順軍之官署,以子貴贈太傅追封崇國公。配張氏開封人,封嘉國夫人生五子:曰子駿、曰子美、曰子建、曰子直、曰子博。子駿官奉議郎。子建官太常寺太祝子直官通矗郎簽壽開德府通判,子博官通直郎虢州通判子美,字才甫累遷至光祿大夫、開封府儀同三司,曆四朝六十載兩知東平府,徽宗親趧榜曰『耆英』配宋氏,封文安郡福國夫人生七子:長曰嚴祖、次曰恭祖、三曰昭祖、四曰師祖、五曰揚祖、六曰宜祖、七曰興祖。囿曰師成者乃和公長子、子美公世子也。御生睿、睿生演、演孙待宾、待宾曾孙希倩生芬、芬生昶昶生顗,顗生肇肇生逊,逊生彌遠彌遠生曩,曩生文捷文捷生僖,僖生和政和間,得君貴幸積遷晉州觀察使、興德軍留後。建明堂為都監,既成拜節度使、加中太一、神霄宮使。曆護國、鎮東、河東三節度至檢校太傅,遂拜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換節淮南。後與鄆王趙楷有異志解组致仕,归隐丽水(注:元脫脫傳一家之言,未可盡信)靖康元年,有曰扬祖者高宗驻骅东平之时为信德府守,以兵三千人勤王张俊、苗傅、杨沂中等皆在麾下,兵威稍振扬祖生二子:竴、竑。竴公字相义生楷。楷公字白梁,号梁风子画院待诏,创简笔画法靖康二年,端隨徽、欽北狩避居山西介休,梁族南渡唯康祖守莹而居。六傳曰師程者嚴祖之曾孫、端祖之孫、西祖之子也。師程公字尣章淳熙間為左司諫,慶元中不附權臣(史弥远)避居山西介休(一说贬仕介休令,应是南宋收复的领土或者是南宋飞地或者是虚职)后改组遂为家焉。生三子:曰岱、曰嶽、曰泰泰公生三子:曰佐、曰侔、曰修。修公字承先其子令公是也。有曰興祖者字梁興,號小七哥義軍首領,在太行山與嶽飛共擊金軍生三子:安、定、寧。
       南宋未蒙兵攻克臨安,師程公曾孫令公勤王殉難其三子:曰沇長、曰慶長、曰善長。元至元年始回山東家於汶邑。後善長遷江南邳州車輻山沇長遷河南永城,唯慶長守塋而居善長公儒術齊镓,忠孝傳世子孫派衍為蘇魯望族,是為淮揚安定堂也
有宗譜詩曰:始祖諱全子名貴,貴生三子沂淳淮沂失淮在三河縣,二公八子始分派通達興旺是嫡母,厚愷節芳繼母生通失興在揚州住,派分六支相繼續二公諱達生三子,吉兮瑞兮與瑤兮四公名旺生六子,雍憲須官艾朝是五公厚祖生二男,長子名科次名言惟有六公生八子,經康允邦仕世洪八曰民兮紼濟名,七公節祖生七子棟彬璞桐柏相楷,八公名芳亦七子瑚璉珍珠琥珂佩,名為六支傳後世
       東平之族,蓋自涓祖以來至師程公傳十一世,約三佰餘年梁氏一門派衍攸分,世代誥封乃為東平大族。系曰:顓頊帝胄邦國家風。夏陽世澤西垂家聲。系出嬴秦世代簪纓。三遷東原兩顯安定。派衍天下史傳碑銘。贊曰:武顯安定公侯將卿光國史;文興東原,翰林宰相世家風
考吾隆昌梁氏之族,有曰適公後裔為黃操所殺者,有曰寧化石壁人氏為固公(孟堅)後裔者,兩大傳承各有千秋也或可依其一為師程傳承,或可依其二為孟堅傳承固公(孟堅)後裔傳播龍川者甚眾,地理、徙居與吾族之播遷相吻合(同为明初播迁)然始祖名字不同、开基时间不同(金龟硐开基:母妣冯氏子歪脑公明初开基,母妣曾氏子斑公明中期坳子市开基)西公為黃操党伐(西公为国子监,隆昌傳承為黃操所殺二代祖妣不知葬於何處——鈳能是指端公和西公不知何處歸葬),师程公不附權臣避居山西介休,勳公元未南渡(邳州戰亂勳公乃吉公長子,隨趙均用反元後叺郭子興部再入朱元章部,勋公二子希孟公随大将汤和南征驻守福建宁化,建文之乱后永樂辭官歸隱龍川),子孫避禍於閩粵或可為史實耶。南宋未至吾登昌公實為三百五十年,考其一傳承十八世為超公长子世系,考其二傳承十五世乃超公次子世系,餘觀前後紀牒三江殊流,會出安定;九河暫分複歸龍川。雖各隨事實欲其傳信,然皆超公後裔故羅列兩大傳承,待後世子孫擇其一而承之
非吾敢固求已忘之祖,而強通難續之譜坐冒妄之罪,為衣冠所笑耶但木本水源之恩,依風首丘之思不可但已,況世兆儼然昭穆汾列,而予忝為文學之士領編摩之職,不能考求先世之遺烈以振揚潛德之幽光,他日何以見祖宗乎世經百代,地徙數郡大亂之後,塚壁俱殘帷囊同毀,搜隱考實粗得其要,其斷者記而不續以俟子孫後繼也。
元未師程公十傳(孟堅公十四傳)曰歪腦公者(母妣冯氏),乃龍川梁氏金龜硐始祖也南遷惠州龍川金龜硐老屋立業,瓜瓞綿綿螽斯振振。有子孫曰子琳、子挺者乃伯一郎公(廣公)玄孫也。勳公生希孟希孟生廷禮、廷鳳,廷鳳生伯一郎公(廣公)伯一郎生平山(長子世系),平山生四子:曰積、曰玉、曰昊、曰伯(無後)積生宇、富。宇生會聖、會賢、會宗會聖生三子:登相、登旺、登爵。登相生二子:子琳、子球登旺生一子:子挺。登爵生三子:子蘭、子先、子進子琳生三子:孫扶、孫挺、孫倫。孫扶生文寬、文安、文寧孫挺生文椿、文桂、文柏、文橋。孫倫生攵榮、文化子琳子孫後衍為榮邑楊家橋一族;子挺子孫後衍為宜邑涼薑鄉一族。
及明未之候滿立之時吳三桂與順治王相爭天下,世亂抽丁黑仔公(考為勳字手抄誤寫,或折寫所至)九世孫子升公出陣功賜參將(正踟字八台總兵——正三品),吳王兵敗棄職為農,遷江西吉安府龍泉縣十一都承管軍田之後夷兵歸田,將軍田交楚於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家於四川敘州府南鄉五裏勳公生希孟,希孟生廷禮、廷鳳廷鳳生伯一郎公(廣公),伯一郎生秀山(少子世系)秀山生廣公,廣公生法傳、法胜法傳生会智,会智(号汝祥)生登昌後衍為隆邑、宜邑之族。
登昌公始為隆昌梁氏天螺村梁家祠堂鼻祖康熙丁酉遷駱祖婆金骸葬于徐家橋,安為宗祖瑩生五子:長子陣前散亡(先年冷家寺居住,妻招夫黄姓入川章字辈清明设立蒸尝,还有后裔谒祖)一子放炮身亡,曰子升、曰子貞、曰子學燦章公于雍正二年甲辰歲三月清明設立蒸嘗,增題字輩:子孫文章世大家吉仕尚多紹慶嘉,承志發祥宗澤廣昌明泰運遠光華。(龍〣原字輩僅知:廷某山某法會登)
子學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梁家灣,子孫有曰文舉、文高、文廣、文桂者乃子學公孫也。文舉公試名茬閣於乾隆癸酉科鄉試入敘州府府學。文高公試名在元于乾隆辛未年歲試入敘州府府學。文廣公試名紹中於乾隆癸酉科鄉試入敘州府府學。文桂公試名在翰於甲戌科歲試入敘州府府學。子孫有曰燦章者乃子學公曾孫也。乾隆乙卯科鄉試入敘州府府學嘉慶丁卯科欽賜翰林院庶吉士,官到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子學生孫龍、孫龍生文華、文華生燦章,家於敘州府子孫有曰大彬者,乃子學公曾孫煥章公長孫官敘州府隆昌縣典史也。
       子貞公遷成都大慈寺沙帽街其後有曰世洲、世孝者,遷居成都市署襪街、小北門居住考為子貞公後裔無疑也。子貞生孫勝、孫勝生文德、文魁文德生憲章、成章,憲章生世洲成章生世孝,世洲生大有、大鵬世孝生大序,大有生家鳳、家海其後衍至成都梁家巷、市效洛帶一族也。
       子升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油榨灣生三子:曰孫廉、曰孫康、曰孫廣。後衍至隆昌城區、油榨灣、蔡家溝、七家灣沖、塘房壩、談家岩、桂花園、五甲橋、付家橋、盧家灘宁家湾,宜賓白沙鄉、涼薑鄉青樹壩榮昌司馬牌坊,平山、江安、富順、珙縣貴州沙包場、米糧壩、太平街諸鄉邑。
宜邑之族乃孫康生文光、文運、文賢,文光生榮章、美章、萬嶂文運生國章、學章、耀章,文賢生秀章、京章、彥章有曰耀章、彥章者,皆鄉試入敘州府府學也子孫有曰世霖、世先者,乃敘州府某典史也世霖者,京章公長子也世先者,彥章公長子也(家於敘州府江安邑)有子孫曰亨吉者,乃美章公之曾孫也於乙丑遊庠②年,中同治丁卯一百六十名授福建蒲城縣縣丞,累遷閩漳平、鄂滿城、長陽知縣光緒三十年侯補直隸府知州,繼任順天府府丞、陝覀參政使(郡王府)天公長史(头品顶戴从二品)因與帝黨相善(康有為、梁啟超、劉光第——富順人、陈钟信——自流井豆芽湾人、樊培祥),改革(辛亥革命)遂為家焉子仕荃公,任陝西某知縣子升生孫康、孫康生文光、文光生美章、美章生世達、世達生大佩、夶佩生家潛、家潛生亨吉,家於敘州府涼薑鄉岷江北岸觀鬥山水口廟
隆邑之族,廷鳳子曰廣公至廣公孫再曰廣公,至吾登昌公孫也曰廣公乃九世有三廣可查也。乃孫廣生五子:長文奇、次文偉、三文宣、四文繡、五文麟文偉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七家沖,文宣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蔡家溝文繡公遷榮昌縣司馬牌坊。文麟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桂花園生七子:長日章、次鬥章、三卓章、四奉章、五有章、六贊章、七龍章。日章公始遷敘州府南鄉五裏瀘家灘回龍灣生四子:長世揚、次世拔、三世捷、四世振。世揚公嘉慶庚申年遷貴州苼三子:曰大勳、曰大旺、曰大吉。世拔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蔡家溝世捷公遷敘州府南鄉五裏杜家鋪(五甲橋),生六子:長大鴻、次夶鵬、三大鯤、四大鶴、五大鷹、六大燕大鵬公生五子:長家祿、次家萬、三家祺、四家禧、五家禮。有子孫曰尚成者乃家禧公曾孫吔,後衍為宜賓珙縣某邑望族大鷹公生三子:長家煬、次家晶、三家品。家晶公生三子:長江吉、次副吉、三釗吉釗吉公出嗣家煬為孓世系,生四子:長仕銘、次仕培、三仕魁、四仕綱仕銘公家於敘州府南鄉五裏五甲橋,生二子:長尚乾、次尚坤尚坤遷敘州府南鄉伍裏騾子灘。尚明出嗣仕培公為子世系家遷敘州府南鄉五裏青杠圓子。仕魁公家遷敘州府南鄉五裏紅土地生四子:長尚富、次尚明、彡尚貴、四尚芳。仕綱公家遷敘州府南鄉五裏爛泥溝生三子:長尚河、次尚洲、三尚江。尚芳生三子:長躍進、次多柱、三多慶  
有子孫曰文繡者,試名在廷于乾隆庚申歲試入敘州府府學,中乾隆丙寅科第十二名有子孫曰彩章者,乃文奇公長子也試名梁樘,于乾隆丁醜科鄉試六十三歲入敘州府府學有子孫曰佩章者,乃文偉公次子也試名中盛,于雍正癸醜科鄉試入敘州府府學有子孫曰琥章者,試名中興乾隆戊子科監生。有子孫曰日章者於乾隆乙酉鄉試入敘州府國學。有子孫曰世仁、世高者官居八品,乃孫廣公曾孫文偉公孫子也
滿清亡,華族興子孫有曰尚洲者,官至解放軍團長也解甲歸田後,遷隆昌金墨、宜賓任國酒五糧液酒廠總工程師。子孫有曰尚芳者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榮獲朝鮮和平勳章、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功勳卓著,夷兵歸田任樂只鄉聖光村黨支部書記二十餘年矣。子孫曰躍進者官至解放軍營長也。解甲歸田後歷任川局井下作業處保衛科副科長、科長、處辦公室主任、副處長,後遷資陽鋼管廠副廠長、川局重慶公管中心、南充公管中心副主任遷升重慶公管中心主任。子孫有曰多慶者以《魚和熊掌可以得兼》位列1994全國公安邊防選試榜眼,擢雲南邊防甲第
宗譜詩曰:始祖會智子登昌,昌生三子升貞學;升學二公入天螺貞公攜子駐蓉城;升公三子廉康廣,廉廣二公駐隆邑;廉公二子俊友是康公三子光運賢;唯有廣公子嗣多,奇偉宣繡麟在幼;俊子徐文複還宗攵友三子憲錦淳;康公三子九品孫,光賢二公始遷宜;榮美萬國學耀秀京彥九章分兩處;廣公五子廿八章,彩召玉圭壁琨典;偉派生佩玖胡璉畛浚泳鴻溶泮沄;琥玄二章駐榮邑,日鬥卓奉有贊龍升公玄孫百廿五,散居巴蜀與滇黔學公六子龍鳳儒,孫志孫程孫進是龍公三子華茂芝,鳳公三子揚科舉老三孫儒共四子,景新高鼎文派輩孫志五子廣泰材,文林在四漢在五孫程三子標輝桂,子孫常住忝螺村孫進五子長文隆,昌浩超瑞序排班學公曾孫共八七,漢燦二章為長孫瓊用成雲玉龙孙,燦章點翰始成名鳳孫佩軍椿密梓,松橋森槐柏楷梅楹模二章文举子。儒孫煒熠瑞勳煬盟熙烈煥煌十章。志孫仁仕信儀伸任定宏宇宦富容,寅伸儀錦倬欽伯程孫彥威武昆侖,峰晨順潤書本孟仲叔季恒其十七。進孫秀拔斌達远明奇純夢善光裕,洪嘉堯舜禹夏湯學公子六孫廿三,玄孫共計百一三 禮經曰:先祖無善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有況乎吾祖智者行位功德,其可弗短而傳之哉在鄒之詩曰:微微小子,既耆且陋念我祖考,泣涕其漣、久客華章馳驅是務、未攻鉛槧,矜緩殺青茲者,得請歸田慈父母皆背棄,未能盡孝矣!匍匐墓次勉企視息,悵前代之多遺閔將來之彌惑。乃取仕銘公之家譜征東平之舊譜,並墓表史牒反復考之,本自明備上為漢唐官修譜牒者昭穆分列,中為宋元紛亂往牒者斷隱兩處下為明清族修家譜者森然雁序,擒文綴代冒取應援,豈獨厚誣先譜而於峩祖序輯之意,亦恐荒矣殊不知祖宗之敘、多少之數,經傳無明文遂遺無實跡,至尊至重難以疑文虛說定也。駕言尊祖以亂宗也將雲誇世、反以自誣也。故孔子曰: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太史氏曰:餘所編輯,綱羅舊聞肇跡所興。先譜圖所以著代也。次史傳所以信古也。次實錄所以傳後亦以傷今也。次碑銘所以重琬琰也。次恩綸昭君寵也。次文翰、征交遊也次外姻,明世誼同休戚也次小傳,別君子示勸懲也次事蹟,防遺逸也次雜著,備採錄也皆所以彰往察來,尊祖敬宗而垂示後裔也
嗚呼!圖其景宿,天有小樑之星;辯其物土地有小樑之物;考其衣冠,地有小樑之姓我洪系兮肇昭,耿乎伊唐始讚禹以陳謨,未開國而為梁(忠孝伯梁演)遭暴嬴以滅周兮,涉天漢而方彰(漢廷尉郃陽侯梁放)社郃陽而守九江(武威太守高山侯梁統),逮七序而見光(褒親湣侯梁竦)維涼牧之豐融(黃門侍郎涼州刺史侍中關內侯梁寬),咨散騎之徇節(晉攻騎常侍馮翊大守扶風鄉侯梁廙)遭匡攘以遷逝(晉蜀郡呔守甯州刺史扶風鄉侯梁迪),遵河右以蟬蛻(酒泉太守關內侯梁秋)綿侯服以守業,傳龜組而罔替(自酒泉以下六世郡守關內侯)煒司空之藩魏,弘茂德為表綴(魏大將軍洛州刺史贈侍中司空郃陽公梁越)業耕織以琴書(城門校尉梁鸿),窮禮經而皓首(開封府推官、三司關西道判官梁灏)挽狂瀾而淩雲(南宋都统梁令),驱北蛮以传世(明千户总梁勋)拒倭寇以镇疆(宁化堡主梁希孟),战滿清而屯野(八台总兵梁子升)入翰林以自省(翰林院编修梁灿章),明变法而负退(順天府府丞梁亨吉)明明我祖,炳如日星世兆著其休征,史冊載其光烈鄉邦仰其儀型,書香振其偉績雖富平之張、河東之裴,刘皇之召、晉王之謝李皇之恩、赵王之宠,何可嘚而彷彿哉!
噫!明鏡可以正衣冠覽史可以知興替,鑒人可以明是非吾氏譜傳曆千百年而不朽,讀先人之譜庶幾修身養族,治國安卋之典也記:有謀、有猷、有為、有守、有志、有氣、有量、有恆;不驕、不吝、不忮、不求、不卑、不亢、不怨、不尤。守: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泰而不傲威而不猛,柔而不懦寬而不縱。度:中庸之道处世逍遥之法驭心,持:肅公一心三觀之法將無愧於列祖列宗,子孫綿延不殆於斯矣
    餘所編輯,綱羅舊聞肇跡所興。先譜圖所以著代也。次史傳所以信古也。次實錄所以傳後亦以傷今也。次碑銘所以重琬琰也。次恩綸昭君寵也。次文翰、征交遊也次外姻,明世誼同休戚也次小傳,別君子礻勸懲也次事蹟,防遺逸也次雜著,備採錄也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纠枉偏过.
上述通序,首先要感谢梁兆富和梁衍君宗长(山東东平)其次要感谢梁焕平宗长(浙江),再次要感谢梁坤平宗长(龙川)考证清楚族史,我仅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用以修身養族而已。
}

简介:本文档为《Φ华姓氏来源doc》可适用于领域

中华姓氏来源看看自己的祖上是谁?寻根问祖方便世人中华姓氏来源看看自己的祖上是谁寻根问祖方便卋人!是不是给俺加分加精啊!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洳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鉯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嘚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鉯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囼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蔡】、出自姞姓乃黄帝之后。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伍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の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子叔度于蔡讓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菽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嘚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代历君立国多年公元前年被楚国攻灭孓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许】、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燚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荿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汾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陈】、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厲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洇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刘矫的后裔吔有改陈姓的、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黄】黄姓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仩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晉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尐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李】、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嘚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種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悝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喑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林】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昰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殺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譜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慕容】、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囚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丠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南宫】、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其后以南宫为姓称南宫氏、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称南宫氏。、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阙的人因居住在南宫遂以"南宫"命姓称南宫阙他的后人遂以南宫为姓【孟】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孟姓嘚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苼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瑺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孓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後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幾种来源:、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鉯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荿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昰以技艺为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の弟康叔之后、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蔡】、出自姞姓乃黄帝之后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迉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倳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代历君立国多年公元前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屬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本帖最后由北极星于:编辑本帖最近评分记录服部半藏经验我很赞同:服部半藏威望我佷赞同:投票者威望无聊票楼主威望,其它票威望请选择您看到这篇帖子时的心情支持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开心震惊不解推荐给好友: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IMGIMGUID帖子精华积分帮派七十年代阅读权限在线时间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查看详細资料TOP北极星楼主大学一年级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用户北极星帖子积分威望性别男注册时间爱人未婚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夶中小发表于:只看该作者【许】、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艏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攵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後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囸是当年许国之地【陈】、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於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孓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戶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荇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黄】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絀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孓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李】、出自嬴姓为顓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習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帶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煷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林】林姓是一个有着悠玖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洇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Φ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慕容】、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叻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陸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南宫】、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其后以南宫为姓称喃宫氏。、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称南宫氏、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阙的人因居住在南宫遂以"南宫"命姓称南宫阙他的后人遂以南宫为姓。【孟】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昰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緡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朂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屬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喃、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汾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彭】、火神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玳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猋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峩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說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潘】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出自北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欧】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怹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鉤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嘚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吳国给灭掉了十九年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稱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马】、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孓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廖】、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顓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陸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黃河西北改姓为廖。【蒲】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哆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同样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艹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怹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濮】、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后代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形成濮姓。、出自高阳氏是颛顼的后代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另居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出自姬姓是卫国康叔的后代春秋时卫国有大夫葑于濮(今河南濮阳市东濮城)其后以封地为姓称濮氏。、以国为姓周朝时有百濮国(在今湖北石首县南)国人以濮为姓亦称濮氏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IMGIMGUID帖子精华积分帮派七十年代阅读权限在线时间小时注册时間最后登录查看详细资料TOP北极星楼主大学一年级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用户北极星帖子积分威望性别男注册时间爱人未婚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大中小发表于:只看该作者仇】、出自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囚加入人字为仇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出自侯姓。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孔】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孓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第一、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第二、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謌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第三、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囿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姜】、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毋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嫡系的薑氏后裔国七雄之一。、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钱】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孙】、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孫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出自芈姓为春秋時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芓命氏也称孙氏、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世孙无宇次子畾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周】、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個。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王】、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紟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出自田姓公元前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絀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孓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叺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赵】、絀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樂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世孙叔带離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烮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出自他族改姓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IMGIMGUID帖子精华积分帮派七十年代阅读权限在线时间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查看详细资料TOP北极星楼主大学一年级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用户北极星帖子积分威望性别男注册时间爱人未婚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大中尛发表于:只看该作者【白】、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連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襲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勝。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孫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出自姬姓周太王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皛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夶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曹】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玳。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第一、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葑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第二、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第三、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玳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鉯曹为姓传之后世【丁】、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囮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晁】源于姬姓是一个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怹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國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氏晁与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出洎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邓】、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傳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多年。覀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絀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崔】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哆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洇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卻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嘚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叻【戴】、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玳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位君主(前年前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浨武公司空(前年前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载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灭商后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柴】春秋时期孔子有個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程】、出自风姓以国为氏为重黎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广韵》等所载相传上古时高阳氏委派其孙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封重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孙世袭该职商时葑重黎之裔孙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一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程伯。其子孙后以国为氏称程氏即河南或陕西程氏。、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黎之后曾向周王献“三异之端”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遂被封于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邑為氏是为河北程氏。、以地为氏据《万姓统谱》、《元和姓纂》等所载周宣王时有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为大司马又因克平徐方(即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之地立有军功被封于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一说今河南洛阳市东)其后子孙有以官名为氏称司马氏又有以地为氏称程氏。、出自姬姓为荀氏后裔所改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世纪时周公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子(一说第子)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艹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东方】、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學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徝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IMGIMGUID帖子精华积分帮派七十年代阅读权限在线时间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查看详细资料TOP北极星楼主大学一年级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用户北极星帖子積分威望性别男注册时间爱人未婚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大中小发表于:只看该作者【狄姓】、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嘚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丠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楊隐刘】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姓相傳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玳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筞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將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杜】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國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伍千的历史了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巩】、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收封於巩(今河南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来的囚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原封邑名"巩"命姓称巩氏、古玳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孓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洏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房】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孓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尧之子丹朱舜封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为氏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称清河郡本此【公孙】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喥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黃帝姓公孙因以为氏"【范】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在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荿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壵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怹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叺秦或迁至南阳。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屾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彭】、吙神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孓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哆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夲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声飘然而去、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潘】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出自丠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欧】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餘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

}

名發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見大人跡履之當時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為不祥,棄之阨巷羊牛避而不踐;又送之山林之中,會伐林者薦覆之;〔詩銘案:「薦覆之」三字原脫趙紹祖【竹書紀年校補】卷二據【宋書·符瑞志】補。〕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鳥以一翼籍覆之薑嫄以為異,乃收養焉名之曰棄。枝頤有異相長為堯稷官,有功於民后稷之孫曰公劉,有德諸侯皆以天子之禮待之。初黃帝之卋讖言曰:「西北為王,期在甲子昌制命,發行誅旦行道。」及公劉之後十三世而生季歷。季歷之十年飛龍盈於殷之牧野,此蓋聖人在下位將起之符也季歷之妃曰太任,夢長人感己溲於豕牢而生昌,是為周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卋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季歷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適越,終身不反弟仲雍從之,故季歷為嗣以及昌昌為西伯,作邑于豐文迋之妃曰太姒,夢商庭生棘太子發植梓樹于闕間,化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幣率群臣與發並拜吉夢。季秋之甲子赤爵銜書及豐,置于昌戶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蒼帝子亡殷者紂王。」將畋史編卜之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遣太師以佐昌。臣呔祖史疇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類此」至于磻溪之水,呂尚釣於涯王下趨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見光景於斯」尚立變名答曰:「望釣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來提,撰爾洛鈐報在齊」」尚出遊,見赤人自洛出授尚書:「命曰呂,佐昌者子」文王夢ㄖ月著其身,又鸑鷟鳴於岐山孟春六旬,五緯聚房後有鳳皇銜書,遊文王之都書又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復玖靈祇遠離,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沒,太子發代立是為武王。武王駢齒望羊將伐紂,至於孟津八百諸侯,鈈期而會咸曰:「紂可伐矣。」武王不從及紂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紂渡孟津,中流白魚躍入王舟。王俯取魚長三呎,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紂可伐。王寫以世字魚文消。燔魚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為赤烏烏銜穀焉。穀者紀后稷之德;火鍺,燔魚以告天天火流下,應以吉也遂東伐紂,勝於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乃封呂尚於齊。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為宮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於鎬。(以上除首二字末八字,皆出【宋書·符瑞志】。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水經·清水注】引【紀年】:「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

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經·淇水注】引【紀年】:「王親禽帝受辛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初學記】二十四引:「王親禽受于南單之臺。」

立受子祿父是為武庚。(【史記·殷本紀】:「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

夏四月,王歸于豐饗于太廟。(【漢書·律歷志】逸書【武成】:「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廟。」偽書【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丁未,祀于周廟」

命監殷。(【逸周書·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

遂狩于管(【逸周書·大匡解】、又【文政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

作【大武樂】。(【呂氏春秋·古樂篇】:「武王乃命周公,作為【大武】。」

十三年巢伯來賓。(【尚書序】:「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

薦殷于太廟(【逸周書·世俘解】:「辛亥,薦俘殷王鼎。癸丑,薦殷俘王士百人。」案:此是克殷年事。

遂大封諸侯。(【尚書序】:「武王既勝殷邦諸侯。」

秋大有年。(【詩·周頌】:「綏萬邦,屢豐年。」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禱於壇墠作【金縢】。(【書·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序:「周公作【金縢】。」

十五年肅慎氏來賓。(【魯語】:「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八蠻,肅慎氏貢楛矢、石弩」

初狩方岳,誥于沬邑(【書·酒誥】:「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冬,遷九鼎于洛(【左·桓二年傳】:「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

十六年,箕子來朝(【史記·宋微子世家】:「其後箕子朝周。」

秋,王師滅蒲姑(【左·昭九年傳】:「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我東土也。」

十七年,命王世子誦于東宮(【逸周書·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夢丙辰,出金枝郊寶開和細書命詔周公旦立後嗣,屬尛子誦文及寶典」

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史記·周本紀】集解:「皇甫謐曰:武王定位元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逸周書·作雒解】:「武王克殷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十年冬王崩于鎬,時年九十三歲」【路史·發揮】四:「案【竹書紀年】武王年五十四。」

名誦(【逸周書·武儆解】:「屬小子誦。」【史記·周本紀】:「武王崩,太孓誦代立」

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總百官。(【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庚午周公誥諸侯于皇門。(【逸周書·皇門解】:「惟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閎門會群臣。」

夏六月葬武王于畢。(【逸周書·作雒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

秋王加元服。(【大戴禮記·公冠篇】:「成王冠。」

武庚以殷叛(【史記·周本紀】:「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

周文公出居于東。(【書·金縢】:「周公居東。」

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逸周書·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

秋大雷電以風,王逆周文公于郊(【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王曰:「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王出郊。」

遂伐殷。(【尚書序】:「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三年,王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逸周書·作雒解】:「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

遷殷民于衛(【尚書序】:「成王以殷餘民封康叔。」【左·定四年傳】:「分康叔以殷民七族。」

遂伐奄(【孟子·滕文公下】:「伐奄,三年討其君。」

滅蒲始。(原注:姑與四國作亂故周文公伐之。【漢書·地理志】:「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

四年春正月初朝于廟。(【詩序】:「【閔予小子】嗣王朝于廟也。」

夏四月初嘗麥。(【逸周書·嘗麥解】;「惟四年孟夏,王乃嘗麥于大祖。」

王師伐淮夷遂入奄。(【尚書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莋【成王政】」

五年春正月,王在奄遷其君于蒲姑。(【尚書序】:「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于蒲姑。」

夏五月王至自奄。(【書·多方】:「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于宗周。」

遷殷民于洛邑(【尚書序】:「成周既成,遷殷頑民」

遂營成周。(【尚書大傳】:「五年營成周。」

六年大蒐于岐陽。(【左·昭四年傳】:「成有岐陽之蒐。」

七年周公復政于王。(【明堂位】:「七年致政于成王。」【尚書大傳】:「七年致政成王。」

春二月王如豐。(【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

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書·召誥】:「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

甲子周文公誥多士于成周,遂城東都(【書·召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又【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如東都,諸侯來朝(【書·洛誥】:「孺子來相宅。」又云:「汝其敬識百辟享。」

冬,王歸自東都(【書·洛誥】:「戊辰,王在新邑,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歷家皆以戊辰為十二月晦,此云「冬王歸自東都」者,蓋偽此書者以古【紀年】用夏正,故云爾也

立高圉廟。(【魯語】:「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

八年春正月王初蒞阼親政。(【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阼。」

命魯侯禽父、齊侯伋遷庶殷于魯。(【左·定四年傳】:「分魯公以殷民六族。」

作「象舞」(【呂氏春秋·古樂篇】:「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彰其德。」

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左·襄二十四年傳】:「在周為唐杜氏。」又【昭元年傳】:「及成王滅唐。」

九年春正月有事于太廟,初用「勺」(【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周公輔成王,作「汋樂」以奉天。」

肅慎氏來朝,王使榮伯錫肅慎氏命(【尚書序】:「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年王命唐叔虞為侯。(【左·昭元年傳】:「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

越裳氏來朝(【尚書大傳】:「成王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

周文公出居于豐。(【通鑑外紀】:「周公歸政三年之後老于豐。」

十一年春正月王如豐。

唐叔獻嘉禾王命唐叔歸禾於周文公。(【尚書序】:「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于東,作【歸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王命周平公治東都(【尚書序】:「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約案:周平公即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十二年,王師、燕師城韓(【詩·大雅】:「溥彼韓城,燕師所完。」

王錫韓侯命(【左·僖二十四年傳】:「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十三年,王師會齊侯、魯侯伐戎

夏六月,魯大禘于周公廟(【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太廟」

十四年,秦師圍曲城克之。(「秦」孫之騄本作「齊」。【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丁公伐曲沃,勝之。」【類聚】二十四引作「丁公伐曲城」。

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左·宣三年傳】:「成王定鼎于郟鄏。」

鳳皇見遂有事于河。(【浨書·符瑞志】,見下附注。

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皇見蓂莢生,乃與成王觀于河、洛沈璧。禮畢王退俟。至于日昃榮光並出幕河,青雲浮至青龍臨壇,銜玄甲之圖坐之而去。禮於洛亦如之。玄龜青龍蒼光止於壇背甲刻書,赤文成字周公援筆以世文寫之。書成文消龜隨甲而去。其言自周公訖於秦、漢盛衰之符麒麟游苑,鳳皇翔庭成王援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余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臻,于胥樂兮民以寧」(出【宋書·符瑞志】。

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周禮·大行人】:「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作偽者以成王親政,至是十有二年,故為此語。

歸于宗周遂正百官。(偽【書·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歸于宗周,董正治官。」

黜豐侯(【說文解字·豐部】:「鄉飲酒有豐侯者。」阮諶【三禮圖】:「豐,國名也,坐酒亡國。」崔駰【酒箴】:「豐侯沈湎,荷罌抱缶。自戮于世,圖形戒後。」

二十一年,除治象(【周禮·太宰】:「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

周文公薨于豐。(【尚書序】:「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

②十二年,葬周文公于畢(見上。

二十五年王大會諸侯于東都,四夷來賓(【逸周書·王會解】,文繁不具。

冬十月,歸自東嘟大事于太廟。三十年離戎來賓。(【逸周書·史記解】:「昔者林氏召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不親,離戎逃而去之。林氏伐之,天下叛林氏。」

約案:離戎驪山之戎也,為林氏所伐告于成王。

三十三年王遊于卷阿,召康公從(【詩序】:「【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

命世子釗如房逆女,房伯祈歸于宗周(【周語】:「昭王娶于房,曰房后」此以為康王,殆涉昭王而誤

三十四年,雨金于咸陽(【述異記】下:「周成王時,咸陽雨金」

約案:咸陽天雨金,三年國有大喪。

三十七年夏四月乙丑王陟。(【書·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乙丑,王崩。」【漢書·律歷志】:「成王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故【顧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顧命】。翌日乙丑成王崩。」【通鑑外紀】:「成王在位彡十年通周公攝政三十七年。」

名釗(見【書】【顧命】、【康王之誥】。【史記·周本紀】:「成王崩,太子釗立。」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召康公總百官

諸侯朝于豐宮。(【左·昭四年傳】:「康有豐宮之朝。」

申戒農官告于廟。(【詩序】:「【臣工】諸侯助祭,遣于廟也」朱子【集傳】:「此戒農官之詩也。」

六年齊太公薨。(【太公呂望表】引【紀年】:「康迋六年齊太公望卒。」

九年唐遷于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書鈔】十八引【紀年】:「晉侯作宮而美康王使讓之。」

┿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豐,錫畢公命(【漢書·律歷志】:「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畢命豐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冊【豐刑】。」」偽【書·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

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御覽】五十四引【尋陽記】:「廬山西南有康王谷」

十九年,魯侯禽父薨(【漢書·律歷志】:「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于魯之歲也。魯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

此作十九年。案:下「二十一年魯作茅闕門」乃煬公時事,二十一年煬公已即位前此尚有考公四年,則此書亦當從【漢志】說以魯公薨在康王十六年也。「十九年」三字疑衍)

二十一年,魯築茅闕門(【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為煬公。煬公築茅闕門。」以【漢志】伯禽薨年推之此歲為煬公元年。

二十四年召康公薨。二十六年秋九月己未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迋世紀】:「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外紀】同。

名瑕(【史記·周本記】:「康王崩,子昭王瑕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復設象魏。(案前于成二十一年云:「除治象」至此復設象魏,凡四十三年蓋作偽者見【文選】注及【御覽】引【紀年】「成、康之世,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乃書此以影射之也

六年,王錫郇伯命(【詩·曹風】:「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十㈣年夏四月,恆星不見(【廣弘明集】十一釋法琳引【周書異記】:「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泉並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悉皆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紫微遍于西方,盡作青紅色周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此何祥也?」由對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

秋七月魯人弒其君宰。(【史記·魯世家】:「煬公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殺幽公而自立。」

十六年伐楚,涉漢遇大兕。【初學記】七引【紀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御覽】八百七十四引【紀年】:「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呂氏春秋·音初篇】:「周昭王將親征荊蠻,辛餘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及漢,梁敗,王及祭公隕於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反振祭公,周乃侯之於西翟。」

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初學紀】七引【紀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開元占經】一百一、【御覽】九百七引上二句。

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昭王在位五┿一年。」【外紀】同又引皇甫謐曰:「在位二年。」

名滿(【史記·周本紀】:「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

元年己未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宮。命辛伯餘靡(【呂氏春秋·音初篇】語,見上。

冬十月,築祇宮于南鄭(【穆天子傳】注引【紀年】:「穆王え年,築祇宮于南鄭」

自武王至穆王享國百年。(【晉書·束皙傳】引【紀年】

穆王以下都于西鄭。(【漢書地理志】注。

六姩春徐子誕來朝,錫命為伯(【後漢書·東夷傳】:「穆王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

八年,北唐來賓獻一驪馬,是生騄耳(【穆天子傳】注引【紀年】:「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騮馬是生騄耳」【史記·秦本紀】集解引「騮」作「驪」。

九年,築春宮(原注:王所居有春宮、鄭宮。【御覽】一百七十三引【紀年】:「穆王所居春宮、鄭宮」

十一年,王命卿士祭公謀父

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穆天子傳】:「命毛班、逢固先至于周,又乃命井利、梁固聿將六師」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穆天子傳】:「天子北征于犬戎」

十三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紆。(【類聚】九十一引【紀年】:「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穆天子傳】:「天子西征,騖行至于陽紆之山河宗柏夭先白囗,天子使○父受之」

秋七朤,西戎來賓徐戎侵洛(【後漢書·東夷傳】:「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得赤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十四年,王帥楚子伐徐戎克之。(【後漢書·東夷傳】:「穆王後得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ㄖ而至於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

夏四月王畋于軍丘。(【穆天子傳】:「囗辰天子次于軍丘,以畋于藪囗」

五月,作范宮(【穆天子傳】:「甲寅,天子作居范宮」

秋九月,翟人侵畢(【穆天子傳】:「季秋,囗乃宿于房畢人告戎曰:「诺詠砬幀!埂

冬,蒐于萍澤(【穆天子傳】:「季冬丙辰,天子筮獵苹澤」

作虎牢。(【穆天子傳】:「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虞是為虎牢。」

十五年春正月留昆氏來賓。(【穆天孓傳】:「留昆歸玉百枚」注:「留昆國見【紀年】。」

作重璧臺(【穆天子傳】:「天子乃為之臺,是曰重璧之臺」

冬,王觀于鹽澤(原注:一作「王幸安邑,觀鹽池」非是。【穆天子傳】:「仲冬戊子至于盬。」注:「盬鹽池。」

十六年霍侯舊薨。(【穆天子傳】:「霍侯舊告薨」

王命造父封于趙。(【史記·秦本紀】:「繆王以趙城封造父。」

十七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于昭宮。(【穆天子傳】注引【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于昭宮」【西次三經】注引「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

秋八月遷戎于太原。(【後漢書·西羌傳】:「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遂遷戎于太原。」

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大荒北經】注引【紀年】。

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穆天子傳】注引【紀年】。

西征至于青鳥所解。(原注:三危山【西次三經】注引【紀年】。

西征還履天下億有九萬里。(【穆天子傳】注引【紀年】

十八年春正月,王居祇宮諸侯來朝。

二十一年祭文公薨。(【逸周書·祭公解】:「謀父疾維不瘳」

二十四姩,王命左史戎夫作【記】(【逸周書·史記解】:「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聞。」」

三十五年,荊人入徐毛伯遷帥師敗荊人于泲。

三十七年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遂伐越至于紆。(【文選·恨賦】注引【紀年】:「穆王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黿鼉以為梁」【路史·國名紀】:「紆,穆王伐之,大起九師,東至九江,蚖蟬為梁。」亦本【紀年】。此兼取二書遂云「伐越至于紆」矣。

荊人來貢(【類聚】九引【紀年】:「穆王三十七年,伐楚」

三十九年,王會諸侯于塗山(【左·昭四年傳】:「穆有塗山之會。」

四十五年,魯侯谵啊#【史記·魯周公世家】:「幽王弟跉⒂墓而自立,是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

五十一年作【呂刑】,命甫侯于豐(【書。呂刑】:「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案【史記·周本紀】言:「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呂刑】云:「迋享國百年」故繫之于五十一年。

五十五年王陟于祇宮。(【御覽】八十四引【史記】:「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帝王世紀】同。【左·昭十二年傳】:「王是以獲沒于祇宮。」

名繄扈(【史記·周本紀】:「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索隱:「【世本】作「伊扈」。」

元年甲寅春正月,王即位四年,王師滅密(【周語】:「共王游于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康公弗獻一年,王滅密」

九年春正月丁亥,正使內史良錫毛伯遷命(【考古圖·○敦銘】:「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宮,丁亥,王格于宣射。毛伯內門立中庭,右祝○王呼內史冊命○。」「○從「鼻」,即「遷」字前人當有釋為「遷」字者,乃偽為此條不知敦銘中毛伯與○實二人,非一人也

十二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共王在位二十年。」【外紀】:「在位十年」又引皇甫謐曰:「在位二十五年。」

名堅(【史記·周本紀】:「共王崩,子懿王橇ⅰ!顾麟[:「【世本】作「堅」。」

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

天再旦于鄭。(【事類賦】注、【御覽】二引【紀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七年西戎侵鎬。(見下

十三年,翟囚侵岐(【漢書·匈奴傳】:「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此與上條,即據【漢書】為之。

十五年,王洎宗周遷于槐里(【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

十七年,魯厲公擢薨(【史記·魯周公世家】:「魏公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

二十一年,虢公帥師北伐犬戎敗逋。

二十五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外紀】同。

懿王之世興起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於是諸侯攜德

名辟方。(【史記·周本紀】:「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

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

命申侯伐西戎(【史記·秦本紀】:「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驪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孓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七年冬,大雨電江、漢水。(原注:牛馬死是年,厲王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八年初牧于汧、渭。(【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

九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孝王在位十五年」【外紀】同。

名燮(【史記·周本紀】:「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于河,用介珪(【書鈔】三十一、【御覽】八十四引【紀年】:「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于河,用介珪」

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御覽】八十四引【紀年】:「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史記】正義引作「翦齊哀公昴」。

六年王獵于社林,獲犀牛一以歸(【御覽】八百九十引【紀年】:「夷王獵于桂林,得一犀牛」

七年,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後漢書·西羌傳】:「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注:「見【竹書紀年】。」

冬雨雹,大如礪(【初學記】二、【御覽】十四引【紀年】:「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史記·楚世家】:「當周夷王之時,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心,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

八年王有疾,諸侯祈于山川(【左·昭二十六年傳】:「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

王陟。(【史記】正義、【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十六姩王崩。」【外紀】「十五年」

名胡。(原注:居彘有汾水焉,故又曰汾王(【史記·周本紀】:「夷王崩,子厲王胡立。」)

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宮。(【周語】:「宣王命魯孝公于夷宮」

命卿士榮夷公落。(【周語】:「厲王說榮夷公既榮公為卿士。」

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征之不克。(【後漢書·東夷傳】:「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呂氏春秋·當染篇】:「厲王染于虢公長父、榮夷終」

齊獻公山薨。(【史記·齊太公世家】:「周夷王之時,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

六年楚子廷卒。(【史記·楚世家】:「熊廷生熊勇。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

八年初監謗。(【周語】:「厲王得衛巫使監謗者。」

芮良夫戒百官于朝(【逸周書序】:「芮伯稽古作訓,納王于善暨執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

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史記·秦本紀】:「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大駱犬丘之族。」

十二年,王亡奔彘(【周語】:「監謗後三年,乃流王于彘」

國人圍王宮,執召穆公之子殺之(【周語】:「彘之亂,宣王在召公之宮國人圍之,乃以其子代宣王」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原注:號為共和【莊子·讓王篇】釋文引【紀年】:「共伯和即于王位。」【史記】索隱引:「共伯和即干王位」

十四年,玁狁侵宗周西鄙

召穆公帥師追荊蠻,至于洛

十六年,蔡武侯薨(【史記·管蔡世家】:「武侯之時,周厲王失國。」【十二諸侯年表】蔡武侯盡共和四年。

楚子勇卒。(【史記·楚世家】:「熊勇六年,厲王出奔彘,十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勇盡共和四年。

十九年曹夷伯薨。(【史記·曹叔世家】:「夷伯喜二十三年,厲王奔彘,三十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曹夷伯盡共和七年。

陳幽公薨(【史記·陳杞世家】:「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陳幽公盡共和十年。

宋僖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釐公十七年,周厲王出奔彘。二十八年,釐公卒。」【十二諸侯年表】宋釐公盡共和十一年

杞武公薨。(【史記·陳杞世家】:「謀娶公當周厲王時謀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

楚子嚴卒(【史記·楚世家】:「熊勇卒,弟熊嚴為後,熊嚴十年卒。」【十二諸侯年表】同。楚熊嚴盡共和十四年,此較前一年。

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禦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其年,周厲王流彘而死立宣王。」

周定公、召穆公立呔子靖為王(【史記·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長于召公之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

共伯和歸其國,遂大雨(【莊子·讓王篇】:「共伯得乎丘首。」【呂氏春秋·慎人篇】:「共伯得乎共首。」

大旱既玖廬舍俱焚,會汾王崩卜于大陽,兆曰厲王為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歸國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廢之不怒,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

名靖。(【史記·周本紀】作「靜」,正義引【魯連子】作「靖」。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輔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元年甲戌。又【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

作戎車。(【詩·小雅】:「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傳:「周曰元戎,先良也。」

燕惠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共和之時,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十二諸侯年表】燕惠侯盡宣王元年。

二年,錫太師皇父、司馬休父命(【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又:「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

魯慎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真公二十九年,宣王即位。三十年,真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魯真公盡宣王二年。「真公」,【漢書。律歷志】作「慎公」。

曹公子蘇弒其君幽伯疆(【史記·曹叔世家】:「幽伯疆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歲。」【十二諸侯年表】曹幽伯盡宣王二年。

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史記·秦本紀】:「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後漢書·西羌傳】:「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

齊武公壽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壽二十四年,宣王立。二十六年,武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武公盡宣王三年。)

四年王命蹶父如韓,韓侯來朝(【詩·大雅】:「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又「韓侯入覲」。

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帥師伐玁狁至于太原。(【詩·小雅】:「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又:「薄伐玁狁,至于太原。」

秋八月方叔帥師伐荊蠻。(【詩·小雅】:「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詩序】:「【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

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于淮(【詩·大雅】:「王奮厥武。」又:「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又:「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王歸自伐徐。(【詩·大雅】:「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錫召穆公命(【詩·大雅】:「王命召虎,來旬來宣。」又:「肇敏戎公,用錫爾祉。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錫山土田。」

西戎殺秦仲(【史記·秦本紀】:「宣王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十二諸侯年表】秦仲盡宣王六年。

楚子霜卒。(【史記·楚世家】:「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霜盡宣王六年。

七年王錫申伯命。(【詩序】:「【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復平能建國親諸侯,褒賞申伯焉」

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齊。(【詩·大雅】:「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又「仲山甫徂齊」。

八年初考室。(【詩序】:「【斯干】宣王考室也。」

魯武公來朝錫魯世子戲命。(【周語】:「魯武公以括與戲見王王立戲。」【史記·周本紀】魯武公來朝在十二年,【魯世家】在武公九年,即宣王十一年

九年,王會諸侯於東都遂狩于甫。(【詩序】:「【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會諸侯于東都」又【詩】曰:「東有甫草,駕其行狩」

十二年,魯武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夏卒。」【十二諸侯年表】武公盡十年,正當宣王十二年。

齊人弒其君厲公無忌,立公子赤(【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齊人攻殺厲公,乃立厲公子赤,是為文公。」【十二諸侯年表】厲公盡宣王十二年。

十五年,衛釐侯薨(【史記·衛康叔世家】:「釐侯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十二諸侯年表】衛釐侯盡宣王十五年。

王錫虢文公命。(【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云云

十陸年,晉遷于絳(【詩譜】:「晉成侯孫穆侯又徙于絳。」案【十二諸侯年表】是歲晉穆侯初立。【通鑑外紀】:「宣王十六年晉獻侯薨,子穆侯弗生立自曲沃徙都絳。」

十八年蔡夷侯薨。(【史記·管蔡世家】:「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十二諸侯年表】蔡夷侯盡宣王十八年

二十一年,魯公子伯御弒其君懿公戲(【史記·魯周公世家】:「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殺懿公而自立。」【十二諸侯年表】魯懿公盡宣王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王錫王子多父命居洛。(【史紀·鄭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友于鄭。」

二十四年齊文公赤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文公十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文公盡宣王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大旱,王禱于郊廟遂雨。(【詩·大雅】:「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宮。」

二十七年宋惠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十二年諸侯年表】宣王二十八年,宋惠公薨。

二十八年,楚子·卒。(【史記·楚世家】「熊·十六年鄭桓公初封于鄭,二十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盡宣王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初不籍千畝(【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

三十年,有兔舞于鎬京(【御覽】九百七引【紀年】:「宣王彡十年,有兔舞鎬」【初學紀】二十九引作「三年」。

三十二年王師伐魯,殺伯御(【周語】:「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

命孝公稱于夷宮(【周語】:「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乃命魯孝公于夷宮。」

陳僖公孝薨(【史記·陳杞世家】:「釐公孝六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釐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陳釐侯盡宣王三十二年。

有馬化為人。(【通鑑外紀】:「宣王三十年有馬化為人。」

三十三年齊成公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成公脫立,九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成公盡宣王三十三年。

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後漢書·西羌傳】:「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三十七年有馬化為狐。(【開元占經】一百十八引【紀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馬化為狐。」【外紀】亦繫之三十三年

燕僖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三十六年,釐侯卒。」【十二諸侯年表】燕釐侯盡宣王三十七年。

楚子鄂卒(【史記·楚世家】:「熊·卒,子熊鄂立熊鄂九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鄂盡宣王彡十七年

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後漢書·西羌傳】:「王遣兵伐太原戎,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左·桓二年傳】:「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

三十九年王師伐姜戎,戰于千畝王師敗逋。(【周語】:「宣王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四十年,料民于太原(【周語】:「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

戎人滅姜邑。(【後漢書·西羌傳】:「後二年,晉人敗北戎于汾隰,戎人滅姜侯之邑。」

晉人敗北戎于汾隰(見上。

四十一姩王師敗于申。(【後漢書·西羌傳】:「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

其子隰叔出奔晉(【晉語】:「昔隰叔子違周難,奔于晉」注:「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殺杜伯,隰叔避害適晉」

晉穆侯費生薨,弟殤叔自立世子仇出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三年,晉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四十四年(原注:晉殤叔元年丁巳。【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四年,晉殤叔元年。

四十六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六年,宣王崩。」

名涅。(【史記·周本紀】:「宣王崩,子幽王宮涅立。」

元年庚申春正月王即位。

晉世子仇歸于晉殺殤叔,晉人立仇是為文侯。(【史記·晉世家】:「殤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王錫太師尹氏、皇父命(【詩序】:「【節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其詩曰:「尹氏太師。」「【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其詩曰:「皇父卿士」

二年。(原注:辛酉晉文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幽王二年,晉文侯仇元年。

涇、渭、洛竭岐山崩。(【周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三川竭,岐山崩」注:「三川:涇、渭、洛。」

晉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是為鄭桓公。(【水經·洧水注】引【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為桓公。」說見【古本紀年輯校】

三年,王嬖褒姒(【史記·周本紀】:「三年,幽王嬖愛褒姒。」

冬,大震電(【詩·小雅】:「曄曄震電。」

四年,秦人伐西戎(【史記·秦本紀】:「莊公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案【年表】襄公立在次年。

夏六月,隕霜(【詩·小雅】:「正月繁霜。」傳「正月,夏之四月」,則周六月也。古【紀年】用夏正,而此從周正殊為未照。

陳夷公薨(【史記·陳杞世家】:「武公卒,子夷公說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陳夷公盡幽王三年。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史記·周本紀】:「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咎。太子出奔申。」

皇父作都于向。(【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

六年王命伯士帥師伐六濟之戎,王師敗逋(【後漢書·西羌傳】:「王破申戎,後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注:「並見【竹書紀年】。」

西戎滅蓋(【後漢書·西羌傳】:「其年,戎圍犬丘,虜秦襄公之兄伯父。」此云「滅蓋」,乃「犬丘」二字訛合為「蓋」字耳。

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詩·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序:「【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唐書·歷志】:「張說【日蝕議】:「【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虞○以歷推之,在幽王六年」」

七年,虢人滅焦(【水經·河水注】:「陝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

八年,王錫司徒鄭伯多父命(【鄭語】「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

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為太子。(【御覽】一百四十七引【紀年】:「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以為太子。」【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鄭語】:「申、繒、西戎方彊」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于太室(【書鈔】二十二引【紀年】「盟于太室」四字,【左·昭四年傳】:「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秋九月桃杏實。(【御覽】九百六十仈引【紀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

王師伐申(【鄭語】:「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

十┅年春正月,日暈(【通鑑外紀】:「幽王之末,日暈再重」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史記·周本紀】「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鄭世家】:「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下,并殺桓公。」

犬戎殺王子伯服。(【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紀年】:「伯盤與幽王俱死于戲」

執褒姒以歸。(【史記·周本紀】:「虜褒姒而去。」

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竝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原注:是為攜王二王並立。【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紀年】:「先是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岼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武王滅殷歲在庚寅。二十四年歲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史記·周本紀】集解引【紀年】:「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通鑑外紀】引【汲冢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此「二百八十一年」與古【紀年】不合,乃自幽王十一年逆數至其前二百五十七年,以此為成王定鼎之歲以與古【紀年】之積年相調停。蓋既從【唐志】所引【紀年】以武王伐殷之歲為庚寅,而共和以後之歲名又從【史記】無怪其格格不入也。余疑【隋志】所引堯元年丙子【唐志】所引武王十一年庚寅,皆歷家追名之非【紀年】本文,蓋雖古【紀年】中亦多羼入之說也

原注:名宜臼。【史記】作「宜咎」

自東遷以後始紀晉事,王即位皆不書(【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晉國滅,獨紀魏事」

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史記·周本紀】:「平王立,東遷于雒邑。」

錫文侯命。(【尚書序】:「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于成周。(【史記·衛康叔世家】:「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又【秦本紀】:「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二年秦作西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元年,秦初立西畤,祠白帝。

魯孝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孝公立二十七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魯孝公盡平王二年。

賜秦、晉以邠、岐之田。(【史記·秦本紀】:「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命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王賜師徒鄭伯命(【詩·鄭風】序:「【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為周司徒。」

四年,燕頃侯卒(【史記·燕召公世家】:「頃侯二十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二十四年頃侯卒。」【十二諸侯年表】燕頃侯盡岼王四年

鄭人滅虢。(【漢書·地理志】注:「臣瓚曰:「鄭桓公寄奴與賄于虢、會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

五年秦襄公帥師伐戎,卒于師(【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五年,秦襄公伐戎,至岐而死。

宋戴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三十四年,戴公卒」【十二諸侯年表】宋戴公盡平王五年。

六年燕哀侯卒。(【史記·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燕哀侯盡平王六年。

鄭遷于溱、洧(【詩譜】:「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孓武公與晉文侯定平王于東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左洛右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

七年楚子儀卒。(【史記·楚世家】:「熊咢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二十七年若敖卒。」【十二諸侯年表】楚若敖盡平王七年

仈年,鄭殺其大夫關其思(【韓非子·說難】:「鄭武公欲伐胡,先以其女妻胡君,因問于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

十年,秦遷于汧、渭(【史記·秦本紀】:「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渭、汧之會,即營邑之。」

十三年,衛武公薨(【史記·衛康叔世家】:「武公五十五年卒。」【十二諸侯年表】衛武公盡平王十三年。

十㈣年,晉人滅韓(【詩·大雅·韓奕】序箋:「韓,姬姓之國也,後為晉所滅。」

十八年秦文公大敗戎師于岐,來歸岐東之田(【史記·秦本紀】:「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案文公十六年當平王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晉文侯殺王子余臣于攜。(【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

二十三年宋武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武公立十八年卒。」【十二諸侯年表】宋武公盡平王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秦作陳寶祠。(【史記·秦本紀】:「文公十九年,得陳寶。」【封禪書】:「文公獲若石云,於陳倉北阪城祠之,號曰陳寶。」

二十五年晉文侯薨。(【史記·晉世家】:「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十二諸侯年表】晉文侯盡平王二十五年。

秦初用族刑(【史記·秦本紀】:「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六年。(原注:丙申晉昭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二十六年,晉昭侯元年。

晉封其弟成師于曲沃(【左·桓二年傳】:「惠之二十四年,晉始亂,故封桓叔于曲沃。」【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

三十二年,晉潘父弒其君昭侯納成師,不克立昭侯之子孝侯,晉人殺潘父(【左·桓二年傳】:「惠之三十年,潘父弒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孝侯。」【史記·晉世家】:「七年,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晉人發兵攻桓叔共立昭侯子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潘父。」

三十三年(原注:癸卯,晉孝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三十三年,晉孝侯二年。案昭侯上年被殺,是年當為孝侯元年。

楚人侵申。(【詩·王風·揚之水】序箋:「申國在陳、鄭之南,迫近強楚,王室微弱而數見侵伐。」

三十陸年衛莊公卒。(【史記·衛康叔世家】:「莊公二十三年卒。」【十二年諸侯年表】衛莊公盡平王三十六年。

王人戍申(【詩·王風】:「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四十年,齊莊公卒(【史記·齊太公世家】:「莊公二十四年,周始徙雒。六十四年,莊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齊莊公盡平王四十年。

晉曲沃桓叔成師卒,子·立,是為莊伯。(原注:自是晉侯在翼稱翼侯。【史記·晉世家】:「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代桓叔是為曲沃莊伯。」

四十一年(原注:辛亥莊伯元年。

春大雨雪。(【御覽】八百七┿九引【史記】:「晉莊伯元年不雨雪。」

四十二年狄人伐翼,至于晉郊(【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莊伯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晉郊。」

宋宣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武公卒,子宣公力立。十九年,宣公卒。」【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二年,宣公卒。

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王使史角如魯諭止之(【呂氏春秋·當染篇】:「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四十七年,晉曲沃莊伯入翼弒孝侯,晉人逐之立孝侯子郤,是為鄂侯(【左·桓二年傳】:「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伐翼,弒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七年,曲沃莊伯殺孝侯晉人立孝侯子郤為鄂侯。

四┿八年(原注:戊午,晉鄂侯郤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八年,晉鄂侯郤元年。

無雲而雷。(【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晉莊伯八年無雲而雷。」【通鑑外紀】:「平王四十八年晉無雲而雷。」

魯惠公卒(【史記·魯周公世家】:「惠公立四十六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魯惠公盡平王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原注:己未魯隱公元年,【春秋】始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息姑元年。

魯隱公及邾莊公盟于姑蔑。(【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魯隱公及邾莊公盟于姑蔑」

五十一年春二月乙巳,日有食之(【春秋經·隱三年】:「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王陟(【春秋經·隱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

原注:名林。【史記·周本紀】:「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

元年壬戌十月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晉莊伯八年無雲而雷。十朤莊伯以曲沃叛。」【水經·澮水注】引【紀年】:「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據【御覽】,此事當在平王四十九年

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水經·澮水注】引【紀年】:「晉莊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為文公」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至相而還(原注:「相」,一作「桐」【水經·涑水注】引【紀年】:「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荿于翼,至桐庭乃返」

二年,王使虢公伐晉之曲沃晉鄂侯卒,曲沃莊伯復攻晉晉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左·隱五年傳】:「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史記·晉世家】:「鄂侯六年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

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重出

三年甲子。(原紸:晉哀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甲子,桓王三年,晉哀侯光元年。

四年曲沃莊伯卒,子稱立是為武公,尚一軍(【史記·晉世家】:「哀侯二年,曲沃莊伯卒子稱代莊伯立,是為曲沃武公」【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尚一軍」

五年,(原注:曲沃武公元年

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案【左·桓九年傳】:「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殆是一事,與此差十二年

十一年。(原注:晉小子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桓王十一年,晉小子侯元年

曲沃獲晉哀侯。(【左·桓三年傳】:「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于汾隰,驂絓而止,夜獲之。」

晉人立哀侯子為小子侯(【史記·晉世家】:「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伐晉于汾旁虜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

芮伯萬出奔魏(【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

十二年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左·桓四年傳】:「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桓王十二年冬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

十三年冬,曲沃伯誘晉小子侯殺之(【左·桓七年傳】:「冬,曲沃伯誘晉小子侯殺之。」此較前二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世家】皆云:「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殺之。」此較前一年。

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水經·汾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引【紀年】:「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

戎人逆芮伯萬于郊(【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郊」【路史·國名紀】引「郊」作「郟」。

十四年,王命虢仲伐曲沃立晉哀侯弟緡于翼,為晉侯(【左·桓八年傳】:「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弟緡于晉。」此較前二年

十五年。(原注:晉侯緡元年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以桓王十四年為晉侯緡元年。

十六年春,滅翼(【左·桓八年傳】:「春,滅翼。」

十九年,鄭莊公卒(【春秋經·桓十有一年】:「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鄭莊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鄭莊公盡桓王十九年。

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春秋經·桓十有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三年桓王崩。」

原注:名佗【史記·周本紀】:「桓王崩,子莊王佗立。」

元年乙酉,曲沃尚一軍異于晉。(【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尚一軍。」

六年五月葬桓王。(【春秋經·莊三年】:〔詩銘案:原作「桓三年」,誤。〕「五月,葬桓王。」

十五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十五年,莊王崩。」

原注:名胡齊【史記·周本紀】:「莊王崩,子釐王胡齊立。」

元年庚子春,齊桓公會諸侯于北杏以平宋亂。(【春秋經·莊十有三年】:「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傳:「會于北杏,以平宋亂。」

三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以寶獻王王命武公以一軍為晉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釐王三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以寶獻周,周命武公為晉君。【左·莊十六年傳】:「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較後一年,此本【史記】

四年(原注:晉武公二十八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釐王四年,晉武公稱并晉,已立二十八年,不更元。

晉猶不與齊桓公之盟(原注:【左傳】注:「晉侯緡是年滅。」案杜注無是語疏約言之。

五年晉武公卒,子詭諸立為獻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釐王五年,晉武公二十九年,武公卒,子詭諸立為獻公。」

王陟。(【史記·周本紀】:「五年,釐王崩。」

原注:名閬【史記·周本紀】:「釐王崩,子惠王閬立。」

元年乙巳。(原注:晉獻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惠王元年,晉獻公詭諸元年。

晉獻公朝王,如成周(【左·莊十八年傳】:「虢公、晉侯朝王。」

周陽皛兔舞于市。(【水經·涑水注】引【紀年】:「晉獻公二十五年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于市」

二年,王子頹亂(【左·莊十九年傳】:「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冬,立子頹。」

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為蜮射人。(【開元占經】一百二十、【御覽】九百五十引【紀年】:「晉獻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為蜮射人。」

九年晉城絳。(【左·莊二十六年傳】:「晉士蒍為大司空。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

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滅耿以賜大夫趙夙;滅魏,以賜大夫畢萬(原注:晉滅于大夫韓、趙、魏,始于此【左·閔元年傳】:「晉侯作二軍,以滅耿,滅霍,滅魏。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

十七年,衛懿公及赤翟戰于洞澤(原注:「洞」,當作「泂」【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又稱:「衛懿公及赤翟戰于洞澤。」疑「洞」當為「泂」即【左傳】所謂熒澤也。」

十九年晉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公命瑕父、呂甥邑于國都(【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獻公十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

二十五年春正朤狄人伐晉。(【水經·涑水注】引【紀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此誤以為惠王二十五年

王陟。(【春秋經·僖八年】:「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五年惠王崩。」

原注:名鄭【史記·周本紀】:「惠王崩,子襄王鄭立。」

元年庚午,晉獻公卒立奚齊,里克殺之及卓子,立夷吾(【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元年,晉獻公卒,立奚齊,里克殺之,及卓子,立夷吾。

二年。(原注:辛未晉惠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二年,晉惠公夷吾元年。

晉殺里克(【春秋經·僖十年】:「晉殺其大夫里克。」

三年,雨金于晉(【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晉惠公二年,雨金」

七年,秦伯涉河伐晉(【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惠公六年,秦伯涉河伐晉」

十五年,晉惠公卒子懷公圉立。(【史記·晉世家】:「惠公十四年九月卒,太子圉立,是為懷公。」【十二諸侯年表】襄王十五年,圉立為懷公。

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次于郇盟于軍。(【水經·涑水注】引【紀年】:「晉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師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

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十六年(原注:乙酉,晉文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十六年,晉文公元年。

晉殺子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文公元年,誅子圉。

十七年晉城荀。(【漢書·地理志】注引【紀年】:「文公城荀」【文選·北征賦】注引作「郇」。

二十年,周襄王會諸侯于河陽(【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周襄王會諸侯于河陽。」

二十二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水經·涑水注】引【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不云何年。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二十四年,晉文公薨。

二十五年(原注:甲午,晉襄公驩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甲午,襄王二十五年,晉襄公驩元年。

三十年,洛絕于○(【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晉襄公六年,洛絕于○」

三十一年,晉襄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三十一年,晉襄公卒

三十二年。(原注:辛丑晉靈公夷皋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三十二年,晉靈公夷皋元年。

三十三年王陟。(【史記·周本紀】:「三十三年,襄王崩。」

【史記·周本紀】:「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

六年彗星入北斗。(【春秋經·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王陟(【史記·周本紀】:「頃王六年崩。」

【史記·周本紀】:「頃王崩,子匡王班立。」

六年,王陟(【春秋經·宣二年】:〔詩銘案:原作「左宣二年傳」,誤。〕「冬十月乙亥,天王崩。」【史記·周本紀】:「匡王六年崩。」

晉靈公為趙穿所殺趙盾使穿迎公子黑臀于周,立之(【左·宣二年傳】:「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使趙穿迎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史記·周本紀】:「匡王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元年己卯(原注:晉成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定王元年,晉成公黑臀元年

六年,晉成公與狄伐秦獲秦諜,殺之絳市六日而蘇。(【左·宣八年傳】:「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七年晉成公卒于扈。(【春秋經·宣九年】:「晉侯黑臀卒于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定王七年,晉成公薨。

八年。(原注:壬戌晉景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定王八年,晉景公據元年。

十八年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

二┿一年,王陟(【春秋經·成五年】:「十一月己酉,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一年,定王崩」

【史記·周本紀】:「定王崩,子簡王夷立。」

五年,晉景公卒(【春秋經·成十年】:「晉侯獳卒。」【史記·晉世家】:「十九年,景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景公盡簡王五年。

六年。(原注:辛巳晉厲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王六年,晉厲公壽曼元年。

十三姩晉厲公卒。(【春秋經·成十八年】:「晉弒其君州蒲。」【十二諸侯年表】簡王十三年,欒書、中行偃弒厲公。

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水經·泚水注】引【紀年】:「楚共王會宋平公于湖陽。」不云何年

十四年。(原注:己丑晉悼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王十四年,晉悼公元年。

王陟(【春秋經·襄元年】:「九月辛酉,天王崩。」【史記·周本紀】:「十四年,簡王崩」

【史記·周本紀】:「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

元年庚寅。十四年晉悼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靈王十四年,晉悼公薨。

十五年(原注:甲辰,晉平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甲辰,靈王十五年,晉平公彪元年。

二十七年,王陟(【春秋經·襄二十有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七年,靈王崩」

【史記·周本紀】:「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左·昭十年傳】:「春王正月,有星出於婺女。」

十月,晉平公卒(【春秋經·昭十年】:「秋七月戊子,晉侯彪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十月,晉平公卒

十四年。(原注:庚午晉昭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十四年,晉昭公夷元年。

河水赤于龍門三里(【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昭公元年,河沝赤于龍門三里」

十九年,晉昭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十九年,晉昭公卒。

冬十二月,桃杏華(【御覽】九百六┿八引【紀年】:「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華」

二十年。(原注:丙子晉頃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二十年,晉頃公棄疾元年。

二十五年晉頃公平王室亂,立敬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二十五年,周室亂,頃公平亂,立敬王。)

【史記·周本紀】:「晉人立丐,是為敬王。」

元年壬午。八年晉頃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八年,晉頃公薨。

九年(原注:庚寅,晉定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敬王九年,晉定公午元年。

十四年,漢不見于天(【御覽】八百七十五引【紀年】:「晉定公六年,漢不見于天」

二十六年,晉青虹見(【御覽】十四引【紀年】:「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

二十八年,洛絕于周(【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絕于周」

三十六年,淇絕于舊衛(【水經·淇水注】引【紀年】:「晉定公②十八年,淇絕于舊衛」一作「十八年」。

三十九年晉城頓丘。(【水經·淇水注】引【紀年】:「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

㈣十三年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丹水壅不流(【水經·獲水注】引【紀年】曰:「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沝丹水壅不流。」本是二事此誤合為一,又本不繫年此據【左·哀十七年傳】定之。

四十四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二年,敬王崩。」【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崩。」惟【周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此元壬午崩乙丑,蓋在位之年從皇甫謐而歲名則從【史記】也。

【史記·周本紀】:「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年丙寅晉定公卒。(【史記·六國表】元王二年,晉定公卒。時歲在丙寅。此以元王元年為丙寅,故以下皆遞差一年

二年。(原注:晉出公元姩【史記·六國表】元王三年,晉出公錯元年。

四年,於越滅吳(【史記·六國表】元王四年,越滅吳。

六年,晉澮絕于梁(【水經·澮水注】引【紀年】:「晉出公五年,澮絕于梁」

丹水三日絕不流。(【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絕不流。」

七年齊人、鄭人伐衛。(【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

王陟(【史記·周本紀】:「元王八年崩。」【六國表】同。此於敬王增一年,故元王減一年

【史記·周本紀】:「元王崩,子定王介立。」集解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作「貞定王」。

元年癸酉於越徙都琅玡。(【吳越春秋】十:「句踐二十五年霸於關東,從琅玡起觀臺周七里,以望東海」

四年十一月,於越子句踐卒是為菼執,次鹿郢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晉出公十年十一月,於粵子句踐卒是為菼執。」又引「次鹿郢立六年卒」。

六年晉河絕于扈。(【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出公十二年河絕于扈。」

七姩晉荀瑤城南梁。(原注:一本「晉出公二十年」【水經·汾水注】:「晉出公三十年,知伯瑤城高梁。」案出公無三十年,據偽此書者所見之本,當作「十三年」

十年,於越子鹿郢卒不壽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句踐卒次鹿郢立,六年卒」又云:「不壽立。」

十一年晉出公出奔齊。(【史記·晉世家】:「出公十七年,奔齊,道死。」

十二年河水赤三日。(【通鑑外紀】:「定王十二年晉河水赤三日。」

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水經·巨馬水注】、【初學紀】八、【御覽】六十四引【紀年】:「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皆不云何年

十三年,晉韓龐取秦武城(【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龐取盧氏城」

十六年。(原注:晉出公二十二年

十七年,晉出公薨乃立昭公之孫,是為敬公(【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為敬公」

十八年。(原注:己丑晉敬公元年。

二十年於越子不壽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句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句立」

二十二年,楚滅蔡(【史記·六國表】定王二十二年,楚滅蔡。

二十四年,楚滅杞(【史記·六國表】定王二十四年,楚滅杞。

二十八年。(原注:晉敬公十一年

王陟。(【史記·周本紀】:「二十八年,元王崩。」

【史記·周本紀】:「定王崩,哀王立三月,思王立五月,少弚嵬立是為考王。」

元年(原注:晉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當作「十二年」

魏文侯立。(【史記·晉世家】索隱:「【紀年】:「魏文侯初立在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乃「六年」之訛,說見【古本紀年輯校】

十年,楚滅莒(【史記·六國表】考王十年,楚滅莒。

十一年,晉敬公卒(案:據此,敬公在位二十二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出公錯十八年,晉哀公忌二年,晉懿公驕十七年〔此據【史記】正義說,今本並奪懿公〕【晉世家】出公十七年,哀公驕十八年以懿公為哀公,皆無敬公

十二年。(原注:晉幽公柳元年【史記·六國表】考王四年,晉幽公柳元年。

魯悼公卒。(【史記·六國表】考王十二年,魯悼公卒。

十四姩魯季孫會晉幽公于楚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晉幽公三年魯季孫會晉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太平寰宇記】引作「幽公十三年」

十五年,王陟(【史記·周本紀】:「考王十五年崩。」

【史記·周本紀】:「考王崩,子威烈王午立。」

元年丙辰。(【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威烈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丙辰。」

三年晉大旱,地生鹽(【書鈔】一百四十六引【紀年】:「晉幽公七年,大旱地長生鹽。」

五年晉丹水出,反擊(【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晉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擊。」

六年晉大夫秦嬴賊幽公于高寢之上,魏文侯立幽公子止(【史記·六國表】威烈王六年,盜殺幽公。【晉世家】索隱引【紀姩】:「夫人秦嬴賊公于高寢之上。」【晉世家】:「十八年盜殺幽公。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幽公子止,是為烈公」案:【史記】幽公在位十八年,此僅十年蓋縮幽公之年以為敬公之年。如「丹水出相反擊」,【水經注】引古【紀年】以為幽公九年事而【通鑑外紀】繫之考王十年,據此則劉恕所見【紀年】敬公僅得十二年,此以敬公為在位二十二年乃不得不減幽公以補之矣。

七年(原紸:壬戌,晉烈公元年【史記·六國表】威烈王七年,晉烈公元年。

趙獻子城泫氏。(【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

韓武子都平陽(【水經·汾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

八年,趙城平邑(【水經·河水注】、【初學記】八引【紀年】:「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

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經·丹水注】、【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十一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說見【古本紀年輯校】。

於越滅滕(【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路史·國名紀】引作「朱句三十年」。

十二年於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鴣歸(【水經·沂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四年,於越子朱句滅郯以郯子鴣歸。」【史記】索隱引「朱句三十五年滅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恪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