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之本及"贞观之治"的表现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20:55:1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用人治国术-百度文库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用人治国术
今日所举,非私亲也。”。当弃,魏征等是也。
太宗说:“你说我不如炀帝,那比夏隋炀帝。
莱、商封又如何?”玄素说:“你不停修洛阳宫,那就和夏桀、商纣相差不远了。”这话虽阳宫,且奖给玄素采绢二百匹。
唐太宗批评那种只知顺从,不提不同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明哲保身的行为,是对人君的不忠,是亡国息政的先兆。他说何曾溺游宴时,不及时向武帝进谏,却私下地对自己儿子说晋朝长久不了,这是最大的不他还谈到隋炀帝叫人捕盗,抓了三千多忠。
人,便下令都杀了,大理承相张元济审理后,只确定五人曾为盗,其余都是无辜百姓,但是张
时臣下有人谏阻,唐太宗说出一段惟贤是举的箴言“: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夫缘后兄爱昵,厚以子女玉帛,岂不得?以其同兼文武两器,朕故相之,公等谁不曰然?”对皇亲国戚采取了论功行赏的原则。
3.四海如一,惟才是用。唐太宗以开明”惟才是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如魏征,不弃也。有些过火,但太宗还是被说服,下令停修洛
时,唐太宗一反历代王朝任人惟亲的旧制,意见的唯唯诺诺的思想作风。认为那种明
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他曾说:“自古(晋武帝时宰相)看到晋武帝志意骄怠、沉举的唐太宗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敢于任用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据史料记载贞观
□西京学院牛殿功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用人治国术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高祖李渊之次子。他在位23年(626-649),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中国“贞观之治”被的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
公认为其中的一段黄金时期。之所以能达到这样一个发展高度,与唐太宗以下用人治国之术是分不开的: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一、
1.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唐太宗求贤若唐太宗所下的求贤举人诏,就有五次之多。有一次唐太宗要尚书右仆射封德弃举荐文武奇才,封德弃认为当今没奇才。唐太宗驳你自己不能知斥说: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人,哪可妄说今世没有奇才。唐太宗制定考课法,把“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作为评价选官机构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以督促选司选唐太宗在晚年总结自己的用人经验贤任能。
时,进一步阐述了“用人所长”使人才“各得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2.秉公用人,不避亲仇。唐太宗对古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原则非常欣赏,认为“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贞观七年,他任命国舅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再三辞谢说:“臣忝预外戚,恐天下谓陛下为私”。唐太宗解释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
十四年,唐打败突厥后,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纷纷朝见他,尊称他为“天可汗”。太宗都封给适当的官职,光五品以上的,就封了一百多,几乎占朝廷官员的一半。契丹降唐,征高昌,部落首领被太宗封为左领军将军。唐太宗任用突厥“智勇闻”的阿史那杜尔为交河道行军总管。执失思力屡进忠言,深得唐太宗赏识,于是把公主嫁给他,并拜为驸他还将文成公主嫁给了马都尉,封安国公。当时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更加密切了汉
唐太宗“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李光弼等都为唐朝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从谏如流”成为一种政治风唐太宗的
尚,魏征、王硅、刘泊、褚遂良等都是当时的事,无不犯颜直谏,特别是魏征,前后所谏
却不敢据实上报,最后都冤杀了。唐太宗尖“此岂惟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锐指出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
三、强化完善“三省分权”
唐太宗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的三省制度加以强化。完善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政治运作机制的三省制度,是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机构划分为决审议、执行三个系统。中书省为受命于策、
皇帝的最高决策与出令机关;门下省是朝廷政令的审议机构,负责审查中书起草的诏令并副署施行,审阅各种上行文书,提出供皇帝裁决的意见;尚书省为最高执行机关,负责施行中书起草,门下审核,最后经皇帝批准颁布的各项政令。三省分立的中央管理机制,使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相对地得到了分割。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力分属相对独立的三个省,既抑制了大臣权力过重的现象,又防止了皇帝的主观臆断刚愎自用,这样的分权机制,使得君主专制“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些与在
君主意志不尽一致甚至相左的“臣意”和
渴,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藏两族的联系。
其所”的思想。他说:“人之行能,不能兼备,著名谏官。他们上自国家大事、下至宫廷琐
二百余事,使唐太宗大受裨益。唐太宗把魏“民意”。李世民高度重视三省分立、各司其
征写的《十渐不克终疏》,写在屏风上日夜职以防决策失误的分权原则,贞观元年(公观看,以资警惕。
太宗曾与魏征一起探讨“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他下令,此后凡中书、门下两省及三品以上官员讨论政事时,必须邀请谏官
元627年)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再次告诫侍臣:
参加,以便随时批评纠正。太宗经常要群臣“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直言批评,不要怕犯上。给事中张玄素上书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谏修洛阳宫,说太宗修洛阳宫的恶绩超过
阿旨顺情,惟惟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
台世界30兰2009.12上半月
贡献者:dchshch
1359人阅读 | 3.11MB
6308人阅读 | 981KB
952人阅读 | 753KB
52人阅读 | 178KB
2725人阅读 | 3.14MB
270人阅读 | 1.50MB
3303人阅读 | 1.71MB
578人阅读 | 488KB
1107人阅读 | 14KB
2105人阅读 | 30KB
08-23 04:37时间: 06:10:00 来源:网络 作者:拓荒者科普网
  何为神人?通晓天机,拥有像神一样本事的人。这种本事就是:洞彻天机、经天纬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如果您熟悉历史的话,在历史这条长河里,中国只有六个神人,六个通晓天机的人。这六个人分别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太公,战国不老的传说——鬼谷子,汉朝首席功臣——张良,三国第一谋臣——诸葛亮,大唐第一军神——徐茂公,以及元末明初本书的主人公——刘伯温。  作为这六大神人之一的刘伯温,他是否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不仅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还拥有呼风唤雨、预知未来的能力呢?  还别说,刘伯温真有这个本事。  揭刘伯温烧饼歌旷世预言之谜  话说,公元 1368 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正在殿内吃烧饼,他才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传话道:“国师刘基刘伯温,请求觐见。”  太监话音未落,朱元璋突然心想:“都说刘伯温能神机妙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不妨今日好好地测试他一番。”于是,朱元璋把烧饼藏在了碗中,这才召见了刘伯温。  君臣礼毕,等刘伯温坐定后,朱元璋立刻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  刘伯温马上掐指论算,第一时间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
  一听这话,明太祖惊叹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随后,借着这个烧饼,双方展开了一次愉快的会谈。  这个问题,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后,大明王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那永载史册、预知未来的《烧饼歌》,就这样孕育而出了。  朱元璋问道:“天下后世之事若何?朱家可长享否?”  刘伯温回答:“吾主万子万孙,何足问也?”  朱元璋问道:“自古有枯荣,世间无朽物,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刘伯温回答:“天机泄露,臣罪非轻。”  朱元璋问道:“朕今赐你无罪,但说无妨。”  刘伯温谢恩,随后立刻摊开笔墨,他写了三首诗:  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豪杰更起文墨辈,英雄奉旨看还乡。
  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  刘伯温的这三首诗,看似简单无边,实际上却蕴含了三段未来的历史:  第一首诗,燕子就是燕王,指的是朱棣要谋朝篡位,建立一个永乐王朝。  第二首诗,为了驱除鞑虏,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皇帝兵败被俘,明朝也差点亡国。  第三首诗,虽然大明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但还是胜利了,明英宗也回来了,大明王朝也重开了国运。  听到这里,朱元璋迫不及待地问道:“此时天下若何?”  刘伯温回答道:“天下大乱矣。”  朱元璋愤怒道:“朕之天下,有谁乱者?”刘伯温继续作诗一首,回答道: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在这首诗中,“栋梁龙德乘婴儿”指的是太监张敏把皇子藏在后宫以躲避万贵妃的残杀;“长大金龙太平时”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后大明中兴;“老练金龙精壮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务正业,就知道吃喝嫖娼;“相传昆玉继龙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断绝。  最后两句,刘伯温指的“阉人”,不言自明,正是魏忠贤。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孙,正是导致大明王国的罪魁祸首。  得知大明局势不妙后,朱元璋继续问道:“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若何?”  刘伯温继续作诗道: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  救得金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顺难当。
  这里指的是,在东林党的保护下,虽然皇权没有旁落,但可怜那“一月天子” 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他们全都英年早逝了。  一听这话,朱元璋好奇地问道:“两子接连陨,莫非是争夺国本乎?”  刘伯温回答:“非也。”随后作诗道:  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  传至六百半梦至,岂有玉宇得心惊。  此言一出,朱元璋还挺高兴,说我大明还能相传六百年,朕心足矣。那么,大明王朝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  刘伯温答曰:  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崇祯皇帝上吊,顺治皇帝进京,大可见,刘伯温这首临时兴起的《烧饼歌》,居然完整地预测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并且最终讲到它亡国,这太令人拍案惊奇、不可思议了,而这里面的预言故事,更是比西方《诸世纪》里面的还要神,还要准!明王朝就此结束。  当然了,咱们也要清楚地知道,这种所谓的预测,不过是后人的假托之作,或者是他们的造神运动罢了。其实早在唐朝的时候,李淳风、袁天罡编写的《推背图》,就跟刘伯温的《烧饼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刘伯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会不会法术,有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呢?  对于这个问题,真相只有一个。可惜的是,绝不是你想象的那一个。  翻看刘伯温一生,这个自幼聪明、少年得志的奇才,他在蒙古人当政期间,一心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且根本无心造反。哪怕在 25 年的时间里,刘伯温三起三落,他也要出山继续当官,势要跟这个腐朽、没落的王朝共存亡。  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是一个以拯救苍生为己任、推翻暴元的“拯救者”,还是一个屡教不改,只是一门心思想当官发财的“官迷”呢?  至正二十年(1360 年),在辅佐朱元璋后,刘伯温开始运筹帷幄、屡建奇功,他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这一基本国策,彻底为朱元璋找到了胜利的方向。  然而,在灭掉天下豪杰、辅佐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伯温的地位却一落千丈,他先是被朱元璋猜疑,随后被小人挑唆攻击,最后惨败回乡了。  即使这样,这个无功高震主之嫌、无拥兵自重之祸、一心归隐山田的刘伯温,他却无法像张良、范蠡那样,悠然自得、颐养天年。仅仅过了一年,刘伯温就被朱元璋强行召回京城,最后客死异乡,还留下了一个千古死亡之谜。  一个会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神人,为何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那么,刘伯温到底是一个“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的智者,还是一个被命运垂青的“庸人”? 或许,等我们读完了这本书,就可知道古代的厉害,还远一个真是的刘伯温,答案也就自然揭晓了。 古中国智商最高的十大人物孔明第六谁第一
  中国古代人才济济,百家争鸣,五千年下来那么多英雄人物中,谁来时智商最高的那一个?  TOP10、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  洪承畴(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TOP9、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  刘基(日-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TOP8、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赵普  赵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则平,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普声名并非显赫,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OP7、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TOP6、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TOP5、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TOP4、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TOP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围观: 次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唐太宗治国思想,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玄武门之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贞观之治示例1
&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2.掌握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和“贞观之治”。3.掌握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贞观之治”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教学重点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2.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教学方法1.影视评书导入法。本课涉及的人物、事件,在影视等作品中多有体现,可充分运用影视、评书等形式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也可用其他方法导入)2.材料运用法。可借用众多的史料,去粗取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评价人物。3.讨论法。4.故事穿插法。5.引导教学法。帮助学生区分小说与历史。教具准备1.投影仪/电脑2.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图片及音像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镜头,(和武则天有关的)然后提问:镜头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雅淑的女人是谁?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富强,她的统治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讲的“贞观之治”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导入语例示二:[投影显示]&图一&图二同学们,图一中中间坐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你知道他前面的这位大臣在做什么吗?这幅图反映出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什么故事?这幅图与我们常说的“贞观之治”有什么关系?图二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高雅的女人是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想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吗?带着众多疑问,我们走进第二课“贞观之治”,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神秘与精彩。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贞观之治”。[板书]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和李渊建唐代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过的隋朝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这两个特点是什么?[教师提示]可以从上一节课的标题中寻找。[学生回答]一是繁盛,二是一时,即时间短。[教师引导]正确。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隋朝繁盛的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那隋朝繁盛时间非常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教师引导]谁能讲一下隋炀帝的故事?[学生讲述]生甲:杨广是杨坚的二儿子。按老规矩,由大儿子杨勇接皇帝的班。杨广为了夺取杨勇的太子之位,想出一条计策,阳奉阴违,伪装真相,博取了父皇母后和大臣们的好感,创造条件,有朝一日取代哥哥的太子之位。杨广首先表现出虚心好学的样子,给人造成一种将来有出息的印象,对大臣们恭恭敬敬,没有皇子的架子。他长相又好,致使朝廷一片赞扬之声。在灭陈的战斗中,他任主帅,缴获了许多金银财宝,尽管内心想全部占有,却忍痛割爱,一件珠宝也不拿。杨广还在皇帝、皇后身边的侍卫、宫女中间收买了一些人做耳目,随时汇报大小事情。因此,很能迎合文帝和皇后的爱好。再加上杨勇不知收敛,心高气傲,得罪了皇后,于是被杨广买通的东宫侍臣、侍妾以各种罪名密告了文帝。在开皇十二年被废太子,东宫大小官员均受株连,或杀或贬,幸免者几乎没有。杨广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太子。生乙:杨广当了太子之后,与杨素勾结起来在文帝病重时趁乱下手,杀死文帝,自己登基称帝。杨广登基后,派人兴建东都洛阳,又派人开通洛阳到江都的大运河。有河必有船,黄门侍郎负责监造的大型龙舟共四层,高45尺,长达200丈,舟内装饰得十分豪华。除皇帝的龙舟外,还为皇后建造了翔螭舟,其他大小船只数千余艘,这些船只用拉纤的人八万多。这些船在运河中排了200里长。运河两岸还有禁军骑兵护航,旌旗猎猎,威风凛凛。船队路过的州县,500里内的都要奉献食品。……[教师引导]关于隋炀帝的生平,除了同学们平时接触到的知识以外,我们再通过投影来补充一些材料,使同学们对此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投影显示]隋炀帝(569~618年),名杨广,杨坚次子。581年封晋王。588年十月,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晋升为太尉。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博得文帝欢心。600年,立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杀死兄长杨勇。即位以后,他下令开通大运河,还设进士科,促成科举制的形成。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他在位时,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离宫,从行的人几十万,骚扰地方百姓,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他三次发兵进攻高丽。隋炀帝的暴政,终于激起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为了躲避起义烈火,他第三次游江都。劝阻南下的人,都被杀死。到了江都,他还让地方官去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仍然整日花天酒地。他预感到末日临近,就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zhuó,斧砍)之!”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率军士发动兵变,冲入江都宫中,用绸巾将他缢死。隋炀帝统治时期,骄奢淫逸。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船队所过州县500里以内,皆令百姓贡献食物,所献山珍海味,多达百抬,妃嫔吃不完皆埋入地下。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隋朝时高丽在今我国辽宁、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倒毙在路上。这次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有二千七百多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顿。“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杨玄感传》)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教师讲述]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隋政权摇摇欲坠。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李渊利用太原特殊的条件,积极准备起兵反隋。617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克长安。之后,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帝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掌握朝廷内外一切大权,并进封唐王。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五月,杨侑禅位,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立李建成为太子,以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李元吉封齐王,唐王朝正式建立,隋朝灭亡。[投影显示]&[教师引导]同学们,投影中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斗争是“玄武门之变”。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投影显示]唐太宗(598~649年),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618年李渊称帝以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但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逐渐产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野心。当时尚为太子谋臣的魏征曾对李建成说:“秦王功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太子手下的王y,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李建成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继至,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尉迟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完这一段叙述之后,起一个名字或给它加一个标题。[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板书]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教师引导]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事件,“玄武门之变”不能肯定。生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由于他的励精图治,使“贞观之治”出现。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没有李世民即帝位,自然也就不会有“贞观之治”。生丙:玄武门之变的客观后果是好的,即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上台,励精图治,导致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出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尽管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但其客观后果是我们谁也不能无视的。生丁: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但其结果是不坏的。……[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玄武门之变”时,一直提到了“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出现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板书]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学生看书]……[学生回答]“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②政府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唐太宗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们廉洁奉公;⑤用人。与此同时,教师用板书简明写出: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勤于政事,善于纳谏;④精兵简政,吏治清明;⑤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讲一讲唐太宗的故事。(课前布置下去)[学生讲述]生甲:李世民特别重视人才,以致他帐下人才济济,像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将领都是从敌阵中跑来投奔他的。这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交往可以看出来。尉迟敬德是宋金刚(隋末农民领袖)手下将领,后归李世民。李世民继续让尉迟敬德统领原属宋军的8000人马。大将屈突通认为这样做不妥,提议将宋军8000降兵散编入唐军。李世民说:“对于一个人,不仅要闻其言,观其行,也要察其心,我认为尉迟敬德不是出尔反尔的人,公请放心。”刘武周、宋金刚被打败之后,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就是最主要的敌人,李渊命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王世充为人狡诈,他部下许多大将都离他而去,投奔李世民,如秦琼、程咬金等。凡是到唐军李世民处的人,都得到优厚待遇。多数州县的官吏也纷纷投降唐朝。李世民让这些将官担任原职,只是换上了唐朝的大旗而已。这种做法,吸引了更多的人投降。此时的洛阳城,基本上是一座孤城。王世充眼见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决定秘密收买唐军中以前的将领。但响应的不多,只有原刘武周部将寻相等几个人,叛离唐军返回洛阳。寻相与尉迟敬德是好朋友,他叛逃以后,李世民手下将尉迟敬德抓了起来,然后告诉李世民,主张杀掉尉迟敬德。李世民坚决不同意,并亲自向尉迟敬德赔礼道歉,使他感激不尽。几天之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带领500名骑兵到洛阳城北侦察敌情,被王世充的一万士兵包围。瓦岗军有名的飞将单雄信这时已投降王世充,一马当先,直取李世民,被尉迟敬德死命挡住,并保护李世民率500骑兵冲出重围。李世民虽然年轻,却沉稳老练,几次力排众议,保全了尉迟敬德的性命,关键时刻,尉迟敬德立下了大功,保卫了大唐江山,这正是李世民的远见卓识。生乙:魏征其貌不扬,身材不高,但胆量过人,一身正气。原在李建成部下任职,官位不高。李建成、李元吉作乱被杀,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反而被新继位的皇帝李世民晋升为谏议大夫。魏征在位期间,不断进谏。有一天,太宗李世民又与魏征争论起来,争论到最后,太宗承认自己错了。魏征说:“臣很荣幸能事奉陛下,但我希望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太宗问:“有什么区别吗?”魏征道:“像古代的稷、契等辅助君主使国运长久者,为良臣;如关龙逢、比干等虽忠心不贰,但本身蒙难,使社稷不保,这些人为忠臣。”魏征敢于直谏,使李世民获益匪浅,太宗不由得敬畏魏征几分。有一次,他要出去到南山游玩,车都备好了,发现魏征进宫,怕他不同意,没等魏征说话,就主动改变了出游的打算。有一次,太宗正在玩鹞鹰,魏征来找皇帝有事,李世民怕他批评自己玩鸟,急忙将鹞鹰藏在怀中。等魏征禀报完事情走了,太宗拿出鹞鹰一瞧,已经憋死了!魏征经常在大臣面前与皇帝争论,几乎每次争论都能占上风,使皇上下不来台。有一次,太宗实在觉得丢了面子,散朝回宫后,说非杀了魏征不可,竟然当着众臣的面羞辱我。长孙皇后听罢,立即回内室换了朝服出来。太宗感到奇怪,问道:“你穿朝服干什么?”长孙皇后回答:“魏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直言犯上,臣妾自愧弗如。臣妾向陛下进言,尚须察言观色,而魏征与陛下乃臣君关系,却刚正不阿,无所畏惧,正是‘主明臣直’,魏征敢直谏,是因陛下开明之故。因此,臣妾特表祝贺。”太宗听罢,转怒为喜。长孙皇后的话是有道理的,魏征敢于直言,同时说明李世民是开明大度的皇帝,否则,有着生杀大权的皇帝,是难以让魏征这样的大臣活长久的。李世民的结发之妻长孙皇后,也功不可没,她的贤德在当时无人不晓。倘若在李世民发狠要杀魏征时,长孙皇后不全力保护,后果不堪设想。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十分悲痛,亲自写了碑文让石匠刻了,立在魏征墓前。并且说了留传千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征走了,朕失去一面镜子。”[教师讲述]同学们,“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加强的社会历史局面。因为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段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关于“贞观之治”一目,包括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即课本上提到的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能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等内容。那么,唐太宗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可来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教师提问]在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做什么?[学生回答]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教师引导]怎么样才能避免隋朝的覆舟不再出现呢?[学生回答]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教师引导]请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是怎样制定的?[学生回答]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教师引导]“贞观之治”一目中第二个问题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课本主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叙述。我们也可以从材料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投影显示](一)《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ín yǔ,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二)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在长安所住宫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但在贞观初年他一直不许修缮或重建。史称他患有“气疾”,住的宫殿“卑湿”,夏暑秋凉容易犯病。臣下奏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说:朕虽有气疾,不宜居潮湿之宫。但要破土兴工,必然靡费良多。当年汉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不建露台。我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臣下固请再三,始终不许。为减少宫费,他还下令放还宫女三千人。有一年洛阳遭大水,许多百姓房屋被冲毁,他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居民修房。(三)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 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时生产发展状况及唐太宗戒奢以俭,任用贤才的措施。至于善于纳谏一项,我们在前面已接触到关于魏征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课本上提到的“房谋杜断”,请同学们课后寻找相关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贞观之治”一目中第三个内容:治世局面的形成。[板书]2.“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投影显示](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教师引导]上述材料中的内容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贞观初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烟断绝,道路萧条。经过李世民和他的谋臣们励精图治,终于改变了这种状况,而且出现了农业丰收,粮价下跌,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的局面。[教师引导]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大家可以通过讨论后再回答。[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隋末农民起义的推动,使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生乙:人民的辛勤创业。生丙:科技的发展。生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教师过渡]总的来说,贞观之治的出现,有隋末农民的推动,有唐初人民的辛勤创业,有唐太宗和他的辅臣们的特殊贡献。唐太宗死后,唐朝国力进一步增强,到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那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在唐太宗和唐玄宗之间起继往开来作用的人是谁呢?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板书]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女皇武则天”一目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学生看书]……[学生回答]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②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③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年间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关于武则天爱惜人才的内容。然后再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内容不限。[学生阅读]……[学生讲述]生甲: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国家数十年,创造了奇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武则天出生于一位木材商人的家庭,父亲叫武士。曾支持李渊称帝,做过唐朝的工部尚书。武则天14岁时被选入皇宫,被太宗封为才人,赐号媚娘。深得太宗喜爱。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治即位前,就与武则天有来往。太宗死后,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后被唐高宗接回宫内,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肖淑妃。为了登上皇后的位置,武则天先联合王皇后打败了肖淑妃。后来又亲手杀死亲生女儿,诬为王皇后所为。高宗一怒之下废王立武。武则天的皇后梦实现。生乙:武则天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因惹怒武则天被杀。太子李贤被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流放四川。李治死后,三子李哲继位,刚当了两个月的皇帝,因一句气话,被中书令裴炎密报武后,李哲被废掉,四子李旦上台。远在两千里外的李贤,空有满腔抱负,如今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父亲去世一年后,才从看守人口中得知。李贤反复思考,大哥被害,自己和三弟遭贬,剩下唯一的四弟是个傀儡皇帝,下场也不会妙。于是一首“黄台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结果,被人发觉告密。武则天派人查问,李贤自杀。至此,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已经有三个被杀或被废,只剩一个李旦,也是如履薄冰。[教师讲评]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她规定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她下令编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指导农业生产。她鼓励土狭人稠之地的无地少地农民,迁往宽乡垦耕,开垦的荒地可免三年租调。她宣布百姓50者免徭役,另外还多次减免赋役。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对农业的振兴起了良好的作用。除此之外,武则天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发展科举制度,选用人才。军事上加强边防,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也有不少弊政。一是放手招官,用人太滥。二是大兴告密之风,任用酷吏,大加杀戮。三是崇尚佛教,广建庙宇,造成大量的浪费等。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 联合禁军首领李多祚等人入宫,拥立唐中宗复位,同年,武则天病死,终年82岁。她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y葬高宗乾陵,立一块石碑,上面不书一字,一生功过,让后人评说。如今这块无字碑仍在,留给了人们许多遐想。[课堂小结](投影打出)知识网络:&[布置作业]一、选择题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_______________的统治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答案:D2.以下几人都是唐朝的贤相,其中在唐太宗时敢于犯颜直谏流芳青史的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答案:C二、问答题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参考答案: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板书设计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和李渊建唐代隋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活动与探究 1.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参考答案附表)&2.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资料,试着对他们进行评价。要求:①材料要丰富。②观点要有说服力(论据要充分)。③连贯成文。④最后在班上交流。⑤评优。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