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网剑玉的意思(剑玉是名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文一名词解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石家庄裕华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河北中公教育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11页免费23页免费32页免费12页免费8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2下载券54页5下载券
石家庄裕华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石​家​庄​裕​华​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文档试读已结束,请登录后查看剩余内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名 词 解 释
词 解 释 参 考 答 案
第一章& 绪论
1、社会调查: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系统、直接地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信息资料,进而加以分析、综合,作出描述和解释,阐明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指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整体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科学。
3、社会调查客体:是社会调查主体在调查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对象和认识、研究的对象,即所谓调查对象。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和基本程序
1、社会调查的方法论:是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指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以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和指导思想透视和研究社会现象,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资料审核:是对调查的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进行全面审查、复核,区分真假和精粗,清除资料中的假、错、缺、冗现象,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和简明。
3、统计调查:又称问卷抽样调查。统计调查的资料的搜集是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提纲而进行的,所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类别是标准化的、统一的,调查内容可以汇总统计。由于统计调查资料的格式是统一的,将所有该调查的方案资料汇总就能得到一些统计数字,因此,统计调查得出的资料一般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依靠调查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蹲点调查、个案研究等类型。
第三章社会调查课题的提出与确定
1、课题:是对特定领域经过提炼和选择的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首先要解决调查什么的问题。它的提出与确定在整个社会调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论课题是指为检验和发展某些理论或假设而确立的调查课题。这种课题成果也许将来会被实际应用,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解答社会科学领域和各个实践领域中的理论问题,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为着解决某个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
3、应用课题是为了解决某种现实社会问题而提出的调查课题。它是为着解决现实问题而去查明事物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求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措施。
4、自选课题是指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而选取的课题。这类课题有时是理论工作者为着修改和完善已有的理论,或者想通过研究建立一种新的理论而确立的课题;有时是调查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感兴趣而自觉从事应用课题调查。
5、委托课题是指调查者受某个机构的委派而从事研究的调查课题。
第四章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准备
1、描述性研究:即指研究者通过借助观察等方法与手段收集资料,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把握反映其主要特征和一般规律的属性,以实现对其现状和历史做出准确描述的研究方式。简言之,描述性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现象“是什么”或“如何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
2、解释性研究:指的是以说明引起社会现象的原因、探讨社会现象之间因果联系、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等为目的,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方式。
3、横向研究:亦称横剖研究,指的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围绕研究课题,搜集有关资料,并描述研究对象在该时间点的基本性状或探讨有关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所谓“某个时间点”,并不是指具体的时刻,而是相对比较短的一段连续的时间,比如说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等等。
4、纵向研究:亦称纵贯研究,是一种跨时段的研究,即在不同时间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社会现象,搜集资料,从而了解社会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联系的研究方式。
5、趋势研究:即指对一般研究总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等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
6、同期群研究:亦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即指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同一类型的人群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对于样本的关注是看其在时间方面是否属于某一类型,而并非要求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都要完全一样。
7、追踪研究:亦称定组研究或同组研究,即指在不同时间点来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观测,以分析其所发生的变化。
8、统计调查:、即指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或量表等标准化工具,调查较大样本,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研究方式。
9、实地研究:亦称实地调查,是一种不带研究假设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现场中,以观察、非结构式访问、座谈等方法搜集资料,然后,依据研究者对所获资料的理解,运用定性分析来得出一般结论的研究方式。
10、研究假设:亦称理论假设,即指研究者在搜集资料之前,对反映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判断或尝试性解释。它是一种可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的命题。
11、调查课题的具体化:是指在研究方案设计之前,通过对研究课题进行某种界定,将模糊的命题或设想转化成明确的陈述,将宽泛、笼统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的现象或问题。
调查对象,即分析单位,通常可等同于抽样单位。
12、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如乡村、城市、街区等。社区内的居民往往依地缘、血缘与业缘等关系结合为各种群体和组织,它们是社区生活的载体。
13、概念:即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是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范畴。
14、变量:最初是一个与常量相对的数学范畴,即指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则把变量看作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化来的。它反映了概念所指的现象在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具体状态或属性方面的变动性。
15、概念的抽象定义:又称文义性定义,也就是对概念的明确界定,即用精练的语句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的过程。
16、概念的操作化:即指通过对那些反映有关社会结构、制度、以及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等方面内在事实的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以便对社会现象的内在事实性状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描述和解释。简言之,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的程序、步骤、方法及手段等的详细说明。
17、研究假设:是对研究课题的尝试性解释,它往往是用抽象概念来陈述现象之间关系的。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
1、社会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一组数字或符号将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它是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是我们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的对象。
3、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4、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5、测量工具:即反映测量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各种数字和符号,它是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6、定类测量尺度:也称为定名或类别测量尺度。它是对测量对象的属性或特征的类别加以鉴别的一种测量方法。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其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7、定序测量尺度:也称为等级或顺序测量尺度。它是指对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的类别进行鉴别并能比较类别大小的一种测量方法。
8、定距测量尺度:也称等距或区间测量尺度。它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的差别程度的测量方法。
9、定比测量尺度:也称等比或比例测量尺度。它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间的比例、倍数关系的测量尺度。
10、社会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项目,是衡量、监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
11、调查指标:是在具体社会调查中所使用的、籍以衡量或反映社会现象的类别、状态、规模、水平等特性的项目及其测量标准。
12、社会测量的信度: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3、复查信度:是对同一群受试者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一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
14、复本信度:是将同一套测量工具设计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等价的复本,用这两个复本同时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其所得两个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复本信度。
15、折半信度:是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折半信度。
16、社会测量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也可以说,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
17、内容效度:也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18、准则效度:也称为实用效度。它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的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进行比较。
19、结构效度:也称为构造效度。它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验证测量对理论概念的衡量程度。
第六章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1、普查:即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它是指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的总体状况,对所有被研究对象毫无遗漏地逐个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
2、抽样调查:就是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调查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资料推论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广义的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3、总体:随机抽样调查中被研究的全部单位总和。
4、样本:是指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出来进行调查的部分单位构成的整体。
5、随机原则:又称机会均等原则,指在抽取调查单位时,要使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抽中或未被抽中完全不受调查者主观意识的影响。
6、样本规模:又称样本大小或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含有个体数量的多少。
7、随机抽样:又叫概率抽样,它是依据科学的概率论原理进行的抽样调查,其所得资料经过分析后,可被用来作统计推论总体。
8、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按随机的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单位的总体中,抽出n个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总体中所有个体均有同等被选中的机会。
9、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其核心是从抽样框中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个体。
10、分层抽样:又叫类型抽样或分类抽样,它是把调查总体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从每一类或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方法相同的抽取子样本,最后将各个子样本组成总样本。
11、整群抽样:利用现成的群体,随机的一群一群地抽取一些集体单位加以研究,由此推断总体的情况。
12、多阶段抽样:又称多段抽样或多级抽样。当总体规模很大,特别是总体的分布范围很广时,往往难以弄到总体成员名单。因此要把抽取样本单位的过程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行,在不同的抽样阶段中,抽样单位与抽样框都是不同的。
13、非随机抽样又叫非概率抽样,它是根据研究者个人的方便,以人的主观经验,设想来有选择地抽取样本并进行调查的。
14、偶遇抽样:又称任意抽样。即指调查者根据自己方便与否,任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选择那些离得较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样本的方法。
15、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或主观抽样。即由调查者根据主观判断或根据调查的目的有意选取样本的方法。
16、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研究者首先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来对总体进行分类或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类(层)成员在总体中占的比例,然后按总体比例在不同的类(层)分配样本量,最后由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判断在各类(层)中抽取样本。
17、滚雪球抽样:这种方法是先找出少数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然后通过这些人找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
18、抽样误差:是指样本指标数值与总体相应的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19、典型调查:是指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典型,进行全面、系统、周密细致的调查,借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20、个案调查:也叫个别调查,它是对特定的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详尽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第七章资料搜集方法Ⅰ:文献法和观察法
1、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来搜集和分析文献,以此获得所需资料的方法。
2、检索法:即利用已有的检索工具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机读检索和手工检索两大类。
3、追溯法:也称参考文件查找法,即利用某一文章、专著末尾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者是文章、专著中提到的文献目录,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4、专家咨询法:指向熟悉有关文献或文献检索工具书的人说明自己所需文献的类别范围,请他们指点门径进行查找的方法。
5、观察法:又称实地观察法,是调查者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它辅助工具,从社会生活现场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6、直接观察:指观察者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去感知观察对象的方法。如民政工作者查灾,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等。
7、间接观察:指观察者不直接感知观察对象,运用其他的途径去感知观察对象的方法。如看实时电视、录像等等。
8、结构性观察:指观察者按照预先确定的观察提纲进行的项目明确、程序固定,记录标准化的观察。
9、非结构性观察:指观察者在总的观察目的、要求下,不预先制定观察计划,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的观察。
10、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群体中去,在与被观察对象的共同活动中,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11、非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对象群体,不参与他们的任何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第八章资料搜集方法Ⅱ:访谈法
1、访谈:是调查者“寻访”、“访问”被调查者,并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的交流活动,是一种通过访谈者与被调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获得调查资料的调查方法。
2、结构式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它是按照事先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访谈问卷进行的访谈。
3、非结构式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是事先不制定统一的问卷、表格和访问程序,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问提纲,由访谈者和被访谈者进行自由交谈。
4、重点访谈:又称集中访谈。它是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谈,主要是一种获取质性资料的研究技术,这里的重点不是指访谈对象的重点挑选,而是访谈所侧重的内容。
5、深度访谈:是为搜寻特定经验及其行为动机的主观资料所作的访谈,一般是选择个人生活历史的某些方面向被访谈者提问题,访谈是机动的或结构松散的,但仍然是围绕某一重点和焦点来进行的。
6、非引导式访谈:又称为客观陈述法。它是让被访谈者对他自己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一番考察,再客观陈述出来,即访谈者鼓励被访谈者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
7、直接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种访谈既可请被访谈者到访谈者安排的地方进行访谈,也可以由访谈者深入实地与被访谈者交谈。
8、间接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话、书面问卷等工具向被访谈者进行的访谈。这样可以解决因距离遥远或时间不足造成的困难,也可使被访谈者避免尴尬。
9、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一对一地进行交谈。这种访谈方式有利于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建立起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
10、集体访谈:是指将许多被访谈者放在一起同时进行访谈。这种访谈,可以采取结构式进行,以提高访谈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则要求对访谈现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被访者的回答不互相干扰,保证访谈结果的标准化。
第九章资料收集方法Ⅲ:问卷法
1、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
2、开放式问题:是调查者不对问题提供任何具体答案,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它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封闭式问题:是将问题的可能的答案或者主要答案全部列出,供被调查者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
4、封面信: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的主办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
5、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一组解释和说明,其作用是对填表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作一个总的说明。
6、编码:就是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编码既可以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就设计好,也可以在调查完成后再进行。前者称为预编码,后者称为后编码。
7、相倚问题:是指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后几个)问题,要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问题叫做过滤性或筛选性问题,后一个问题称为相倚问题。
第十章调查资料的整理
1、资料整理:是指根据调查目的,运用科学方法,对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汇总与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体现调查对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2、准确性审核:主要是检查原始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数据计算是否正确。审核方法主要有逻辑审核与计算审核两种。
3、逻辑审核:主要是核查调查资料的内容是否合乎逻辑和常识,调查项目之间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或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4、计算审核:主要是检查调查表中各项数据在计算方法、计量单位、计算结果上有无差错等。
5、完整性审核:主要是检查应该调查的单位、项目是否都调查到了,问卷的回收率以及有效问卷是否达到要求,问卷或调查表上的所有问题是否都按要求填写了,等等。
6、资料分组:也称统计分组。它是根据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志,将调查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一种资料整理方法。
7、资料汇总:是资料整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在资料分组的基础上实施的。资料汇总的组织形式有逐级汇总、集中汇总和综合汇总。
8、标志:是指反映调查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品质标志是反映调查单位属性的名称,数量标志则是说明调查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
9、划记法:是用点线符号(如“正”字)计算各组的单位数的方法。
10、过录法:是将调查资料先过录到事先设计好的汇总表中,并计算加总,然后再将其结果填入正式的统计汇总表中。
11、折叠法:是将所有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项目和数值折在边上,一张一张的叠在一起进行汇总计算。
12、卡片法:是将每个调查单位需要汇总的项目和数字摘录在特制的卡片上,再根据卡片分组归类和汇总计算。
13、分配数列:是指将资料按分组标志统计分组后,将各组依一定顺序排列,各调查单位按类入组,并计算出各组分配次数所形成的数列。分配数列根据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数量分配数列。
14、频数:数列中分配在各组的调查单位数称为次数。
15、组距:是每组标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6、组限:是各组的数量界限,即每组两端的数值。其中较大的标志值为上限,较小的标志值为下限。组限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上下限重叠式;二是上下限不重叠式。
17、全距:是总体内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18、统计表:是用表格显示统计资料的一种基本形式。广义的统计表包括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一切表格,如调查表、汇总表、整理表与分析表。狭义是显示资料整理结果所用的统计表。
第十一章&& 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1、统计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资料整理、综合、计算与分析,以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现象本质的方法。即通过对社会现象的量的规定性的分析来把握社会现象质的规定性。
2、集中趋势:是用一个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3、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数之比。
4、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常用Μe表示。
5、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数值。用Μo表示。
6、离散程度:是指现象的某一数量标志的各项数值距离它的代表值的差异程度。
7、全距: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8、四分位差:是四分位数间距的半值。四分位数是将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平均分成四个部分的三个分界点上的数值。
9、标准差: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值与算术平均数之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11、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数量变化规律进行测定,并确定一个与之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以据此对因变量进行估计和预测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个数学表达式称为回归方程或回归模型
12、参数估计:是根据随机样本的统计值,估计总体参数值。它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13、点估计:又叫定值估计,它是在不考虑抽样误差的条件下,直接用样本指标作为总体指标的估计值。
14、区间估计:是以数值的区间形式来确定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它根据概率抽样理论,以一定的概率即可信程度来保证真正的总体指标落在某一区间内。
15、假设检验:是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随机样本提供的信息来验证这一假设的可信性的一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6、原假设:是被检验的那个假设,一般指检验者需要着重考察但没有充分根据就不能轻易推翻的假设。
17、备择假设:是与原假设相对立,在原假设被推翻时所接受的假设,也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
18、显著性水平:是指根据小概率原理所规定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界限值。
第十二章& 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是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2、比较分析法:就是将客观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找出它们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的逻辑思维方法。
3、历史比较:是一种纵向比较,它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由此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律。
4、类型比较:就是对各种类型进行比较的方法。它是一种横向比较。
5、因果分析:是一种探寻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6、结构功能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和现象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
归纳法:是由个别、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调查研究中,常用归纳法以获得对社会现象一般性的认识。
7、完全归纳法:就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方法。
8、不完全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有时不可能将全部对象列举出来,所列举的作为前提的事例只是一类事物里的一部分对象。
9、演绎法: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逻辑方法。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1、应用性调查报告: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这类报告是党政机关,有关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制定政策、采取某种措施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学术或学科研究为出发点,主要以专业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论探讨。
3、工作总结:是对某项工作任务完成的回顾,目的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为了巩固成绩,克服缺点,总结时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或努力方向,它主要偏重于过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意思的游戏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