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点啥呢? 红楼梦之十二金钗钗正册里怎么会有妙玉?怪!

妙玉是什么人?_百度知道
妙玉是什么人?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排名第六,比王熙凤还靠前,是惟一一个既无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又并非嫁给这四族任何一家做媳妇的女性。在现在可以看到的真本《红楼梦》(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第一符码是《石头记》)里,妙玉的“正传”,只有第四十一回中的1000多字——按庚辰本逐字计算,是1325字;这段文字现存各抄本字数似无差别,异文也寥寥——虽然第七十六回她还有一次亮相,但那段情节里的主角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只能作为她的“别传”看。其余与她有关的文字,都属“暗场”,而且把元妃省亲时“忽见山环佛寺,忙……焚香拜佛……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的含混交代也计算在内,统共也不过四次。 在1325字的妙玉正传里,妙玉的性格主要是通过十次“台词”体现出来的,共321字。其中最凸现她性格的,是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她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不用多分析,读者试把这些字句读上两遍,一个天性怪僻的人物,已恍在眼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据高鹗之“伪”续)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尼姑,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在十二金钗正册中她排名第六。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中文名:妙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苏杭职业:带发修行的比丘尼毕业院校:栊翠庵信仰:有洁癖代表作品:请宝黛钗品梅花雪水煮的茶,并且使用一些精美罕见的茶具。
妙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红楼梦十二金钗之妙玉讲稿
上次已经讲到史湘云了,这次我们来一起探讨红楼梦里,最另类的一个人物妙玉。,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和贾家有直接关系的人,他是金陵十二钗的一个特例。他有洁癖,性格孤傲。但是有受到曹雪芹的厚爱,在十二金钗的第6位,在他前面都是红楼梦的绝对的重要关节。那么我今天就来带领大家走进这个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里的第二块玉。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他和史湘云有什么重要的关系,他和宝玉的到底有没有感情和他的最后结局。
我在上一讲里面,已经讲到了史湘云,我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金陵十二钗里也有两金两玉,他们就是,林黛玉妙玉薛宝钗史湘云,大家看看除了贾家的4位小姐,再刨去王熙凤和巧姐李纨(因为他们虽然不姓贾,但是都是贾家的媳妇和晚辈不可能和贾宝玉发生爱情关系)还有秦可卿他虽然有嫌疑和宝玉有染,因他死的过早也被排除了。这样一看,只有两金两玉了。大家奇怪吗?他们是唯一有可能和宝玉有情感联系的人。黛玉宝钗咱们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他们的感情纠葛,那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史湘云,他和宝玉最后也成为了患难夫妻。只不过已经时日不多了。这样一看,又有一对金玉了。这一对金玉又会有什么前后的关系呢。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里,他们在后面会怎么样呢?我先从“金玉”入手为大家展开妙玉的个人的结局。
在探佚学上,最困难的莫过于妙玉的后来的事迹了。妙玉是官宦小姐,势家不容,投奔京师。妙玉不知何姓,却列人十二正钗之中,须知正钗十一名皆贾府女眷,忽入一异姓女尼,如何解释?此点最显妙玉之奇了。妙玉之奇,还在于红楼“四玉”(宝玉黛玉红玉妙玉),竟居其一,非同小可。
我先来说说警幻四仙姑的名字,是曹雪芹特意设下的譬喻,影射四位在贾宝玉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
警幻四仙姑,宝玉到太虚幻境,第一个迎头遇上的是“神仙姐姐”警幻,是为第一个仙姑,这一仙姑随即唤出了更多的仙姑,题名者计有四位: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第一仙姑出场时,是先停他念有歌词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从儿女,何必觅闲愁。这首歌,首句隐湘云,次句隐黛玉等人。湘云的“曲文”是“云散高唐”而他掷的花名酒筹是“香梦沉酣”。可知这与首句俱为前呼后应。“飞花逐水”即《葬花吟》的“花谢花飞”。
“逐水流”,在写宝玉将桃花瓣兜起,撒入沁芳溪水时,已然清清楚楚,完全合符。从这里可知,湘云和黛玉在全书的地位了。那么“四仙姑”的排次是黛、湘、钗、妙。黛玉是“痴”由回目中“慰痴颦”即可证知。而他的菊花诗正是《菊梦》。大家都是认同的。林黛玉沉浸在爱情梦里,她本身就是天界的一个仙女下凡,是天上的绛珠仙草,用痴梦仙姑这样一个名号影射她再贴切不过。她是贾宝玉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女性,贾宝玉真正爱的就是这个人。有人猜这个猜那个,贾宝玉是不是也爱薛宝钗,又爱史湘云,是不是还爱妙玉,贾宝玉和有些丫头也很轻佻,他和有的丫头还有肉体关系,似乎他见一个爱一个,但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爱情,他只给了一个人,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更不消说,她把全身心的情感都献给了贾宝玉。所以痴梦仙姑就是影射林黛玉,在宝玉一生当中,她最重要,最关键。
第二位叫做钟情大士,是哪一位?就是影射金陵十二钗当中的史湘云。为什么说“钟情大士”是史湘云?这须多一个曲折,费些注解。定然有质疑:“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史大姑娘,如何又会成为钟情的大士?莫忘:湘云一到荣府,必先问“二哥哥”。他一见翠缕拾来了那个麒麟,托于掌上,默默不语。他是宝玉的真知己,所谓“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谁也没资格敢说这一番意蕴情怀。至于一个“大”字,舍湘而外,大约谁也当不起吧。正是“英豪阔大”“大说大笑”的风度,绝无第二人。所以他用钟情大士概括史湘云。所谓钟情,在《红楼梦》里有一个概念叫“情种”,就是特别懂得感情的人,在有的古本里面这个地方又写成“种情”。种情大士,史湘云确实是一个播种快乐,播种情感的人,但是从前八十回里面看,她本人还不太懂得男女之间的爱情,她“爱哥哥”“爱哥哥”地叫着贾宝玉(因为咬舌,她把“二”说成“爱”),那是一种少男少女间最纯真的友情的体现。所谓闺友闺情,是打动曹雪芹最深,促使他超越一般政治社会情绪,写出追求诗意生存的《石头记》的原动力,史湘云就是一个充溢着这种纯真感情的活泼女性。“大士”是佛教语言,在民间一般指观音大士,即观世音菩萨。菩萨一般来说,按我的理解,是没有性别的,是能够解救人间百姓苦难的一种天界的存在。观音菩萨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观音呈女相,显得特别温柔慈祥,其实观音无所谓男女;反过来说,大士、观音,本身又意味着具有女相,所以拿来影射还不谙风月、有男子气度、却又非常具有女性魅力的史湘云,也很贴切。她是贾宝玉生活当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而且有不止一位红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考证指出,在小说的八十回以后,还会写到史湘云:她或者曾经嫁了一个很不错的丈夫,那丈夫却因病去世了;或者还没等到出嫁,她的家族就遭受沉重打击,家破人亡,历尽坎坷。
&第三位是引愁金女,世人皆知“金童玉女”,没有听过“金女”。而这里偏偏题之曰“金”,这就明显是点破“金锁”的故事了。引。有指引、引惹、招引等义,在此“引愁”者何指?似乎是“引发”、“招致”的意思符合原旨。确实薛宝钗就是一个金女,可是这个金女引出贾宝玉一生当中无数的烦闷,无数的忧愁,所以她是一个引愁金女。薛宝钗自己也很不幸,这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才能,也有思想、有作为的女子,怎么评价她,我们以后再说。但是她最后也很不幸,她虽然和贾宝玉结合了,但是根据很多线索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两个并没有真正地过夫妻生活,她等于是守活寡,最后也是抑郁而死。这是一个很悲惨的女子,她是一个引愁金女,也是贾宝玉一生当中对他起了很大作用的女子。
&第四位是度恨菩提,度恨的度,有济度,超度、度化之义。“菩提”一词规定了十指妙玉,是“觉者”的意思。梵语“菩提”是“觉”(醒、悟)义,“菩提萨捶”是觉吾者,简化为“菩萨”
那么,度恨菩提,就是最后引导贾宝玉渡过所有的艰难困苦,最后把恨,情感当中最硬的那一档都渡过去了,使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的人。这个女性就是妙玉。
&四仙姑者,是宝玉一生所遇的四个最重要的女子,不但是宝玉心目中最敬重倾慕之人,也是关系到他一生所历悲欢离合的“阶段性”人物,不知道大家还发现了没有,他们四个人还是我刚刚说到的两对“金玉”。那么大家都知道黛钗合一。那另一对“金玉”又是怎么合一的呢?我们再来看看《枉凝眉》曲何解了。
所谓《红楼梦》十二支曲这套曲前面有一个是引子,最后有一个是收尾,当中是十二支曲,所以实际上曲子是十四支。咱们先不去把引子跟收尾算上,当中的十二支曲,你应该注意到,它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画和诗不完全匹配。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那个册页,实际上只有十一页,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为了一页,对不对?可是十二支曲真有十二支,一个是十一,一个是十二,这个数就不一样,对不对?而且一般人都认为,十二支曲的第一曲叫《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吻,把薛、林两个人都说了,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曲名《终身误》就包含这个意思。既然第一首曲子已经说了在十二金钗里的第一对“金玉”合一。那第二首《枉凝眉》曲又是说的是谁呢?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注解是这样的。这个内容要理解成在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说得通,因为你想“美玉无瑕”不就是贾宝玉吗,他戴着通灵宝玉,对不对?说林黛玉是“阆苑仙葩”,因为她是绛珠仙草下凡,模模糊糊好像也对得上茬儿。更何况林黛玉最是爱哭,林黛玉下凡的使命是还泪,要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雨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所以曲子里最后唱到“多少泪珠儿”如何如何,多少年来没有人怀疑过,就觉得这首曲铁定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我下面来再解《枉凝眉》曲。其实是十二金钗里第二对“金玉”的合一。就是说史湘云和妙玉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美玉无瑕”的“玉”,可是这第三个“玉”(引子的怀金悼玉和金玉良姻)又是指谁呀?“问题”也请回答。也是百分之九十几,都以为“仙葩”就是“仙姝”嘛,“美玉”当然是宝玉无疑啦,这两句自然指的“木石前盟”了,没有可异、可疑、可议之处。无奈,那“石”本以“瑕”为特色,开卷就交代得清楚,脂批也特为指出“赤瑕”是兼用“赤玉”和“玉小病也”两层含义。那如何忽然又“无瑕”?通部书写宝玉,有意尽用反笔,处处以贬为褒,是“板定章法”,一以贯之,怎能在此忽出败笔?弄上这么一句,岂不大嚼无复余味,很煞风景?再说,上文已指明:曲子虽是“警幻”使演,语调全是宝玉自白,《引子》是如此,《终身误》更为鲜明——“伤怀”“寂寞”,“试遣愚衷”,仙姑职掌,警“幻”指“迷”,她会有这种口调和言辞吗?再说“俺”是谁呀?还用剖辩吗?宝玉自家口气,而说出“美玉无瑕”来,可不肉麻得很!雪芹高明大手笔,肯这样落墨吗?我非常怀疑。他断不出此俗笔。反过来,说这是托宝玉的声口了,那他自言是“仙葩”,也同样是太那个了。所以,“问题”就还麻烦哪。
 怎么看“金玉”二字?还是先要分析。
 金玉这种东西,自古最为贵重,值钱,世上的富贵人家,要想装饰,先求金玉,自不待言,连神仙也讲究“玉楼金阙”,侍者也是“金童玉女”,金与玉的珍贵相敌,从来配对,可想而知。一般说来,则它们被用来代表最美好的物事。但,正如绮罗本是美品,由于它只有富贵者能享用,所以发生了“视绮罗俗厌”的看法,那金玉也成了非常俗气的富贵利禄的标志。
  金玉器皿被弄成富丽恶赖得俗不可耐的讨厌之物。曹雪芹对这样的金玉,自然是认为“不可向迩”的,但是,金玉本身并不可厌,它们是天然物中质地最美的东西,所谓“精金美玉”,代表最高最纯的美质,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并不以金玉为可鄙可厌,相反,评价是很高的。例如,妙玉是他特别钦佩器重的人物,他写她的用语就是“可怜金玉质”。又如,尤三姐对她姐姐说:“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再如写迎春是“金闺花柳质”,写湘云是“霁月光风耀玉堂”。又如祭晴雯则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可见雪芹用金玉来形容最美好的女儿和她们的居止,绝无不然之意。这一层意义,十分要紧。
  雪芹不但写妙玉用了“金玉质”,并且再一次用了“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这就完全证明,他在《枉凝眉》中所说的“一个是美玉无瑕”根本不是指什么贾宝玉,而分明是指一位女子。
  除了这种例证,还要想到,如果认为“仙葩”、“美玉”就是所谓“木石姻缘”,那也实在太觉牛头不对马嘴。何则?“木石”就是木石,所谓“木石前盟”,正指本来体质和它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这是不能抽换代替的。石已变“玉”,“造历幻缘”,所以才招来“金”要“班配”的说法,此玉已不再是“石”,不复以石论了。反对“金玉”之论,正是连“玉”也不认——所以宝玉几次摔它砸它。如何能说他自承为一块“无瑕美玉”?!我说那个解释实系一种错觉,稍微细心寻绎剖析一下,就会感觉那样解释是很不贴切的。曹雪芹怎么如此落笔?《引子》、《终身误》、《枉凝眉》三支刚一唱完,曹雪芹就用笔一截一束:“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这在雪芹的笔法上也有用意——下面,才再接唱《恨无常》——已换了有些象是元春的“代言”体了(“儿命……”“天伦呵”),总之,不再是宝玉自白的声口了。这一点也必须清楚。综上诸端,自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旧解,就并不当然了。
  《枉凝眉》并非为“木石情缘”而设,也不是题咏黛玉的“颦眉”“还泪”。因为它既然仍是宝玉的口吻,所以那是指宝玉意中的两位女子,她们二人,何以比拟?一个宛如阆苑之仙葩,一个正同无瑕之美玉,……照这样推下去,就明白曲文的原意是说她们二人,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里就能看出:枉自嗟呀,就是悼;空劳牵挂,就是怀。这正是“怀金悼玉”一则关目的呼应和“图解”。
对此,我再试贡愚意,仍然不一定就对。
  “美玉无瑕”,在此指妙玉,即“悼玉”的玉。在雪芹用形容比喻时,觉得只有妙玉真正当得起无瑕美玉或白玉的赞辞的人。那是具有最为高尚纯洁的品质的女子,所以他两次用了这个“修辞格”。别的少女,都还当不起这四字的比拟。
如果是这样的,那“阆苑仙葩”又指谁呢?那么,我就要说:这阆苑仙葩,实指湘云而言。
林黛玉她是仙草,大家知道,而什么叫做“葩”呢,“葩”说的是花是不是?林黛玉她不是花,她始终是天界一株草,是不是?那么,这个“葩”究竟说的是谁呢?再一推敲,觉得很有趣。“阆苑”,这个词汇泛指大观园,一处很美丽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姊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一再地把大观园比喻为仙境——“谁信世间有此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那这仙境里有什么样的仙葩呢?往后看,我们在《红楼梦》正文里面就发现曹雪芹写到怡红院,怡红院有什么花?有海棠花,而这个海棠花是谁的象征呢?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史湘云,海棠花是象征史湘云的。在《红楼梦》写到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文字呢?说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所以“一个是阆苑仙葩”,就很可能说的是史湘云,史湘云的象征就是“葩吐丹砂”的海棠花。而且大家知道史湘云的丫头叫什么,叫翠缕,那么,曹雪芹他在写到这个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他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呢?他说海棠花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红楼梦》的文字有一个特点,它总是前后互相呼应的,曹雪芹在无意随手之间,他总是要传递很多信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因为在描写怡红院的海棠的时候,作者很明确地使用了“葩”这个字眼,而且作者给史湘云的丫头设定的名字就是翠缕。
  湘云与海棠的特殊关联,还可以在初开“海棠诗社”的情节中寻到消息。谁都记得,这次诗社,是大观园诗社的奠基和首创,不但社即以海棠为名,而且在此一会中,真正的主角也就是最后请来“补作”的史大姑娘。
   尽管海棠有春、秋之别,丹、白之差,——这可能暗示着情节发展中人物命运的变迁,但其专为湘云而特设,并无二致。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因为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很可能写到妙玉又出现了,和贾宝玉又见面了,如果真是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什么叫做心事,这也值得探讨,就是贾宝玉和妙玉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觉得,这儿说的心事,不一定指的爱情,他们两个是互相肯定、互相欣赏的,但是生活的巨变使得他们终于还是无法沟通。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这是说贾宝玉和史湘云在前八十回,看得出他们没有爱情关系,他们就是亲如兄妹,或者说是大家都没有性别感,天真烂漫的生命,进行着完全没有遮拦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他们两个没有奇缘;但是在八十回后,他们两个却很奇怪地遇合了,我说的这个“遇”是遇到的遇,就是又遇上了,又合在一起了,所以“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一个是水中月指妙玉,一个是镜中花指湘云。
 至于“镜中花”,我以为是暗切湘云。花即仙葩,到雪芹执笔创写《石头记》时,湘云的原型其人的下落尚不能明,所以他比拟为镜中花影,也可能兼含着运用六朝时一对夫妇“破镜”分离的故事: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知国破家亡,公主才貌必为人所有,因为镜各执其半,作为信物,希望将来犹可以半镜为合符之缘,得以重会。湘云与宝玉同时遭逢巨变,家破人离,各自星散,而金麒麟却略如“半镜”,后来起了重逢证合的作用。
“水中月”我认为是指在宝玉心里,妙玉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女性,可是那个影像是那么的真实,美丽,就像水中的圆月一样,但是一旦触碰就美好的影像就都消失了。月亮更能凸显是妙玉的孤傲和清高的性格。还有就是月与玉是有谐音的。
“一个枉自嗟呀”指的是史湘云对往事的感叹,但是事已如此,命运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空劳牵挂”指宝玉对妙玉的牵挂,并不能解决妙玉什么问题,而恰恰是妙玉,后来在他生活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想起这两个女性最后的命运,贾宝玉自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如果又是这样,那就可以对“怀”“悼”二字重作理解:悼者,悼念为己牺牲;怀者,怀念在世而命途坎壈的湘云。
  我对“金玉”的理解是,全书中“真假”贯串着一切现象,“金玉”之说也不例外。“和尚送金锁”而且“镌上字样”的那“金”,是假;麒麟(直到清虚观中,宝玉才知湘云有金麟,与金锁的大事宣扬正相背反)的金,才是真。所以,“金玉姻缘”本来不虚,但有真假之分,假的终究不能得遂其实——“空对着”而已,真的百曲千折之后也会重合。这才是“金玉已定,又写一麟为间色”的真含义,意思是说:湘云的金与宝玉的玉,已是(最终)定局,又写一个道友赠给的金麟,乃是“间色”之法,使整个情节更加奇情异采,柳暗花明,而并非是真凭这“雄”的麟才绾合了二人的姻缘——姻缘仍然是“金玉”的事。
  宝玉憎恶的“金玉”之说,是人为的。另有目的的假金玉。“怀金悼玉”,所怀的金,不是金锁,正是金麟。《红楼梦曲》的前三支曲中的几处“金”“玉”,本来有其定指,并不“矛盾”“混乱”。
对“金玉”之疑,初步贡愚如上,有若干关联复杂的地方俱不及细说。对于这样的问题,探讨起来不是十分容易,—些看法,焉敢过于自信。惟因这个重要关目被高鹗伪续搅乱已久(至少是被简单化地歪曲了),影响尚在,需要提出来逐步解决了,纵然一人的推断不能全对,如能引出对于此疑的更好的解释,那就深感荣幸了。
那么再来看关于她的曲。那支《枉凝眉》,我认为是合吟她和妙玉,这属于一家之言,且不论,但是,《乐中悲》公认是写她的,在这一点上各方都不会有争议,那么,我们现在就只推敲这支曲。首先要注意,曲名不是《悲中乐》,而是《乐中悲》,就是说,在最后,湘云能够得到快乐,但是在快乐当中也有深深的悲伤。依然把落点定在悲字上,告诉读者,到头来还是悲剧。曹雪芹把《红楼梦》整个儿设计成一个大悲剧,他打破了在他之前的那个文学传统,那种套路窠臼,原来那些作品的写法,不管前面和中间多么悲苦,甚至一直悲苦到结尾之前,但是最后总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苦尽甘来,破涕为笑,大团圆,大开心,到头来还是喜剧的结局。曹雪芹写《红楼梦》,真是了不起,他在我们民族的文学发展历程上,第一次自觉地、成功地构思出、结撰出一个彻底的大悲剧,在这个总体设计的框架里,他不可能将湘云排除在外。
那妙玉有爱情吗?他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听我下面娓娓道来。
&关于那个绿玉斗,好像成为千古疑案了。为什么妙玉要给贾宝玉这么一个器皿来喝水呢?大家知道这是妙玉自己用过的,但是如果你仔细推敲书里面的原文的话,会发现书里面是这么措辞的,而且各种古本基本都一样,说是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不是当天妙玉自己就曾用这个绿玉斗来喝茶,贾宝玉来了以后,就直接把自己用过的茶杯给他用,这个茶杯只是她“前番”用过的。什么叫前番?前一阵,不是这一阵,有一个比较大的时间差才叫前番。现在咱们不这么说话了,但是过去人们可以这么说话,比如问去没去过黄山啊?回答说前番我去过——前番就不是说昨天或者是上个月,上一回去黄山可能是很久以前了,表达起来就可以说是前番。妙玉把自己常日吃茶的一个绿玉斗给贾宝玉喝了茶,就引出了很多人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我觉得,这只说明她对贾宝玉格外亲切,还看得起贾宝玉,万人不入她的眼,但是她觉得贾宝玉是一个“些微有知识”的人,因此才那样招待贾宝玉。所以,虽然这只绿玉斗她以前有一阵每天用它来喝茶,但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用过了,而且你也知道她的洁癖,她的每一个用具在用完以后很显然都经过了非常仔细的清洗。所以我觉得,并不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仅通过这么一笔就断定妙玉她内心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在潜意识里想通过这个东西来达到一种和贾宝玉接吻的目的,不是这样。
而且通过作者大量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以知道,贾宝玉他对女子的感情要分几个层次,真正说到爱情的话,他只爱一个人,就是林黛玉,这个再明显不过了。在生命当中的某些片段时刻,他可能觉得这个很美丽,那个很好看,是吧?但他真正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全方位钟爱的女子就是林黛玉一人。所以有了一个薛宝钗,已经有点三角关系了,又有一个史湘云,又是一个活泼泼的表妹,有人认为已经构成四角关系了——其实史湘云不掺和这个事,这是一些读者自己的浪漫想像。而如果再凭空添一个妙玉,你想乱不乱乎,是吧?你到底要娶谁做媳妇啊?所以我认为不是这样的,看不出这一点来。
那么,妙玉为什么那么样欣赏贾宝玉呢?因为她在大观园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就会发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不一般,在那个时代,这是很引人注目的。两个人公开地表示心心相印,甚至到了不避嫌疑的地步。她可能不知道详情,但是她看出这一点,她便认为贾宝玉了不起,跟她一样,是“些微有知识”的人,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爱情,懂得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怎么支配自己。尤其是情感生活,这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不能够来勉强的。她和贾宝玉之间就是这样一种互相呼应的关系,所以书里好多文字,都是话里有话的。我认为曹雪芹的文笔真是高妙到极点,真是短短的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就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两牍,真所谓一石三鸟,甚至于一石数鸟。
妙玉诚然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特殊的女性,她美丽、纯洁,而又高傲、孤僻,这样一个妙龄少女,为什么会在如花年华选择与青灯古殿、暮鼓晨钟相随相伴?难道在遁入空门之前的她,会有一段难以言表的情感纠葛吗?而在八十回之后,妙玉又会是怎样的经历?她真的会像有的人所揣想的那样,沦落到青楼了吗?说高鹗续书对妙玉的描述是严重歪曲了曹雪芹原意,还有更多的证据吗?
曹雪芹写空空道人因抄了石头一记,反而自改起名曰情僧,总是自创奇词,出人意想。我却因情僧一名,想起妙玉,应该名之曰情尼。“情尼”符合曹雪芹本旨,因为他位居《情榜》,其“考语”恐怕就是“情洁”二字。所谓“过洁世同嫌”,高峻难比。他自署“槛外人”,宝玉不懂,多亏刑岫烟为之解惑。所以宝玉乞红梅,方有“不求大士瓶中露,惟乞孀娥槛外梅”(孀,从《在苏本》。原应作“霜”,已见湘云咏《海棠诗》,“女”旁为后人误加。)之句。孀,本当作霜,喻其洁也。从表面现象上上去,他是“冷透”了,而实在的乃是一颗很热的心。他的精神世界什么样?悲凉?冷僻?枯寂?消极?阴暗?绝望?都不是。之要听听他中秋夜为黛、湘联句作补尾,就明白了。他写的是:历尽崎岖的路程,遭到鬼神虎狼的恐怖险阻,竟然看见了楼阁上的曙熹晓色!而且“钟鸣”“鸡唱”,暗尽明来了!何等令人满怀希望,一片新生:所谓“云空位必空”。这充满了生机,流溢着生命之光,美好之力。他的哲思是:“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虽似代黛、湘而设言,然亦发自家之积祵。他有无限的芳情,不尽的雅趣。宝玉尊之如女圣人,不偶然也。然而,“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其不幸的命运,殆不忍多言。幸好,他能“风尘骯髒”虽违心愿,终究不屈不阿。在此,要正解“风尘”,“骯髒”,不要上了王仁胡言乱语的大当。什么事“风尘”?常言道是“风尘仆仆”,乃是离乡背井,漂泊征途的意思,指的是风雨趁沙的辛苦。引申之义,凡人在不得意,不得志、身在困境、逆境中,都可说是在风尘中(未获应得的环境地位)。所以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他贫居破庙,尚未“发迹”。古代“风尘三侠”的佳话,李靖、虬髯公、红拂女,三人在“风尘”中结为义侠之盟。李白咏书圣王右军,也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例多难以尽举。可见这一此义,并非贬语、而是叹惜同情的表示。至于“骯髒”。读音kǎng
zǎng,是坚贞不屈、正直抗争的意思,更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无奈有人竟把它当成了今天简化字的“肮脏”,成了垢污不堪的形容语。于是,他们硬说妙玉结局是当妓女!这已经不再是“语文训诂学”的事了。是头脑精神境界的问题,高鹗伪续为了糟蹋妙玉,说什么“走火入魔”,被贼人“强奸”了!已然令人作呕,令人愤怒。谁知“后来居上”,说他当妓女,又“胜”高鹗一等!世上怪事处处有,无如“红学专家”怪事多。真是无话可说。其实“风尘骯髒”四字连文,也见于李白诗;曹雪芹令祖柬亭里也用过。雪芹用之于妙师,是说没有屈服于恶势力和坏人。虽陷污泥,质仍美玉,纯净无瑕。那些王孙公子发生妄想,也只是徒劳心计。妙玉乃全书中最奇的女子,是曹雪芹的奇笔学写照。
那么妙玉的结局也有两种不一样的状态,但是都是和一个人有关系,那就是“忠顺王”这是为什么呢?我先来解释一下红学版本史上有名的靖本谜案。
就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在南方的扬州,有一个人,叫靖应。这个靖先生当时家境已经没落了,大概是一九六四年前后,他家境没落,自己的生活也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比较困难。但是他们家祖传留下了很多古书、线装书,最后因为住房狭窄,他就把这些书都堆在顶楼上头。这些古旧书籍陆陆续续也失散了不少,但是他们家原来是一个书香门第,留下的也还很多,就堆在上面。有一天,他有一个朋友说想借书看,他说你自己上去挑吧。这个人上去一看就有一部《石头记》,是手抄本,八十回本《石头记》,就拿回家看了。这个人对《红楼梦》感兴趣,对红学研究也有一定兴趣,他就发现这个本子上的脂评不说正文,只说它的脂砚斋批语和当时红学界所公布的一些批语不太一样。同一句批语,它上面或者多一些字,或者少一些字,还有一些批语是红学界所公布的其他版本里面都没有的,就是独家的批语。于是这个人就拿一个笔记本给抄下来了,抄下来以后,当时他也不知道红学家都住哪儿,但是知道很多都在北京,也知道他们所属的大概机构,于是他就把自己抄录的靖藏《石头记》的这些脂砚斋批语寄给了这些人,引起了这些红学界专家的重视。当然这个过程在那个时代、那个时期是比较迟慢的,这种事情在那个时候做起来周转速度快不了。最后红学界专家对这件事就很重视,觉得研究《红楼梦》就是要搜集各种《红楼梦》的古本,如今新发现一个手抄本,它上面还有异文“异”就是不同的、“相异”的那个“异”特别是批语上有新的脂砚斋批语出现,他们认为这是天大的事。于是,他们就开始跟那个人联系,说能不能够把你们这个《石头记》送到北京来,由我们专家来看一下。这个朋友得到这个信以后很高兴,就去找这个靖先生,靖先生也很高兴。在这之前,借书的人看完以后,就把这个书又还给靖先生了,靖先生就让他自己把书放到那个堆房上头去,他就把它放上去了。等到北京要调这部书的时候,他们上楼翻,却怎么都没有,怎么都找不到了。他们家人最后说了,说前些天有人来收废品,他的夫人他夫人没参与这个事,不知道就把楼上的很大一堆书,说老堆在那儿特讨厌,就把一批这样的废旧图书论斤约了,所以就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就是红学版本史上有名的一个靖本谜案。在那个时代,那个情况下,那家的人就是把它当废纸卖了也算不得什么,是不是?但是后来就引起红学界的争议,说究竟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没有这本书,对不对?会不会是寄信的人他编造出来的一个事情?但是靖先生和那个人也很着急,楼上所有的书他们说都不能再动,一本本地保存,一本本地检查,最后却发现楼上剩下的这些书都不是什么独特的书,都是别人那儿也有的不稀奇的东西。不过他们在有一本书里面就发现了一张纸,这张纸是从靖本《石头记》上脱落下来的,这张纸现在还存在,因此就证明这部书是存在过的。他们不可能最后再去假造这么一张纸吧,这张纸上还写了一些字,而且还有一条独特的批语,我在这儿就不细说了。
前面已经说过,原稿中妙玉的结局与续书所写是不同的。靖藏本在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加了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以下是错乱文字)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脂砚斋她所看到的,曹雪芹已经写出来的,关于妙玉的情节。“瓜州”我们都知道,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渡口,古代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渡口,“两三星火是瓜州”,古人有这样的诗句,意思是晚上离它还远,就能看到它岸上的灯光。“各示劝惩”,究竟劝惩什么?怎么样地“各示劝惩”?这比较难懂,但模模糊糊可以知道,这段发生在瓜州的情节里,有“劝告”和“惩罚”的内容。后面又有一句,“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红颜”,这应该是指妙玉,“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固”是固然的“固”,“红颜固不能不屈从”什么呢?“枯骨”,一把老骨头。“岂不哀哉?”这个就好懂了,整个儿是个悲剧。这条独特的批语,就暗示了妙玉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以及她对别人命运所起的作用。
当然这个依据应该说不是一个很坚实的依据:第一,这部靖先生所藏的靖本《石头记》现在找不到,迷失了。收废品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把它毁掉了?也难说,也可能碰见一个热爱《红楼梦》的人,留下来读了,秘藏起来了。究竟这部书在现在的中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很难说,无从查证。第二,是不是真有这样一条批语?他们所找到的,留下的那页纸上的批语,可不是这个批语,就连那页纸和那条现在看得见的批语的真伪,现在红学界也看法不一。所以,我只能说我个人相信关于妙玉的这条批语是真实的,如果说是故意作假,单就这条批语而言,我想不出假造它的作案动机。而根据这条批语,我觉得就可以推测出来在八十回后关于妙玉的情节。
  前面曹雪芹是有铺垫的,当仆人向王夫人讲述妙玉的来历的时候,曾经说过,说她的师父圆寂的时候跟她怎么说啊?说她“不宜还乡”。记不记得啊?是吧?如果她留在京城的话,她没事儿;她如果还乡的话,对她不利。曹雪芹写林黛玉,也说她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因为她有病总不见好,那和尚要化她出家,这就跟妙玉幼时的情况很相近。当然她没有出家,但是和尚就说了,她如果想要病好,一生不能听见哭声,而且除了父母之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结果呢,她还是违背了和尚的警告,见了外姓亲友,寄人篱下,天天以泪洗面,那么,这就不能不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你可能会觉得,曹雪芹这样写,是在宣扬宿命论,但这也是他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一个人被警告不能怎么样,生活的逻辑、性格的逻辑却偏偏造成了她逆警告而动,林黛玉是这样,妙玉也是这样。他前面写下师父警告妙玉“不宜还乡”,显然不是废文赘语,又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八十回后,他就有意识地写到,由于某种原因,妙玉选择了往南走,往她家乡那个方向走,也就是所谓“风尘仆仆”。她一路风尘往南走,就到了哪儿?到了瓜州渡口。怎么叫“各示劝惩”?这个分析起来比较艰难。但是结合下一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什么又叫“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枯骨”显然是对恶势力,而且是上了年龄的恶势力的一种形容。我在上一讲里面分析这个妙玉,关于她那支《世难容》里面所讲到的,她也有过美好的青春。甚至我还预测,她有过大胆的、独立自择的爱情,我甚至还联想到,既然卫若兰跟史湘云在八十回后有戏,陈也俊这个名字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很可能就和妙玉有关系。但是妙玉这种不为世俗所容的、不合时宜的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不但遭到了一般性的反对,你请注意,邢岫烟跟贾宝玉说,她不仅是不合时宜,还权势不容。那“权势”很可能就是“枯骨”,可能有类似贾赦那样的老色鬼看上了她,强迫她嫁过去,她则选择了坚决抗争。就是鸳鸯那样的平时很随和的女性,尚且可以在关键时刻抗婚,何况她那样的身份,那样的性格了,对不对?因此,她才离开了江南,到了北京,而且躲在寺庙里面,最后更躲进了大观园的一个尼姑庵里面,离政治中心、离社会的繁华地区就很远了。
  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师父说她“不宜还乡”,在佛教界,一个师父圆寂的时候跟你说的话,那是绝对要遵守的;而且书里交代了,她那个师傅会演先天神数,是会算命的。但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据我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这“枯骨”想必是一个权贵,比如忠顺王那样的人,最终她“红颜不能不屈从枯骨”。虽然她有如美玉陷入泥淖,但她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她最后牺牲自己,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并不是她在那儿假出家、假惺惺、假正经,不是那样的。这是说她最后自愿牺牲,陷落在污泥里面。那么她是一块碎掉的玉吗?她是一块有污点的玉吗?曹雪芹在第五回的判词和《世难容》曲里写得很清楚,她是“美玉无瑕”,她是一块美玉陷在了污泥里面,她没有“玉碎”也就是并没有成为“碎玉”;她以屈从“枯骨”的代价,使贾宝玉和史湘云历经艰难困苦以后重新遇合,得以最后共渡残生。你说这样一个女性,多高尚啊!这样一个女性在贾宝玉一生当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这样一个女性,你如果看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如果真有这样的文字,你就会觉得,她被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一个成员当然够格,甚至她排在第六,也是顺理成章的。
妙玉的另一个结局,原是件成窑盅引发的。(就是送给刘姥姥的那个杯子)这件珍物被忠顺王府买去了,十分诧异惊奇,便向冷子兴追问此物的来历。也是合该有事——比如若是一般生人来卖的,或者贩子收购的,又往哪儿去寻那原先的物主?偏王狗儿进城求卖时,姥姥就已教给他去找周瑞家的女婿冷家铺子了;冷子兴听王狗儿是周瑞家的旧交,自然叙谈起来,就听说了:这件盅子是荣府的哥儿宝二爷亲手赏他姥姥的——姥姥还认得它是园里一座尼庵里的出家姑娘侍奉老太太品茶时用的,姥姥竟也从这稀罕物里喝了多半盅呢。只因这么一来,冷子兴一五一十地说与了那王府。谁知这却引出一场大祸。
  成窑盅案发后,官府听说是一个尼姑弃而送人的,实难置信,以为是欺诳之词,更起了疑心,务要盘查妙玉。官儿说,你一个尼僧,既云出家,何来如此古玩宝物,而且弃如粪土?必是假托出家之人,内中另有缘故。况且,此人是贾府园内一个小庵,不过为了供佛,做个外表形式,与真正世外空门也难并论,应属贾氏门中之人一例审治。又先从贾家上下诸人访询,都说此人奇僻,谁也不睬。
  狂傲放诞异常,真是大家常说她的“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难以名状。偏那李纨素昔不喜妙玉之为人,官府访查,自然以照料园子的少主妇李纨之言为准,李纨却也一句代妙玉说项的话也没有。
  官儿听了,便说这岂不是一个“妖人”!更要寻她的根底,不容以佛门做为屏障借口。搜查栊翠庵,果然又抄出许多珍玩宝器,世上少见。再查经卷,竟有佛门以外的诗词、老庄、戏本,许多“杂书”。书中还夹有诗稿。更奇的是还有荣国府下帖子请她入府的文书,又有一张红帖竟是府中公子的拜帖,上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的字样!官儿们见了,断定这是个大有隐情的奇案,遂又行文到江南苏州,追查蟠香寺女尼妙玉的真实身份。
  文到苏州后,若遇个做官的仁人,对这等事只报一个年幼出家、本师亡故、原生俗家已无亲族……等情,也就搪塞过去了;偏那该管之员要借此讨好,尽心访查,果然查得此尼原姓某氏,其父居官获罪,因将此女舍在寺庙,名为出家,实为避难,将一些细软珍奇可携之物件,也藏在了此女之处。
  此报回达到京,正与邢岫烟所说,妙玉“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的,对词吻合。那官自不问权势不容一段大事,只判定她是罪家之女逃匿隐藏的犯人家口,依律当勒令还俗,籍没入官为奴。
  却说真是前人常道的,“无巧不成书”,原来那不容她家的权势,正是忠顺王府那一面的手下之人,因素知她家世代珍藏书史文玩,品格超常,讨索未遂其贪欲,遂诬陷其父亏欠官帑,逮问入狱以致含冤瘐死。
  当下忠顺王府闻得早先胆敢抗争不肯以珍藏献媚的那一家旧案竟然重发了,不但抄出许多件珍奇古玩,还有一个带发修行的美女,也被查得实迹,性情放诞诡僻,行为放荡不端,专与贾府内哥儿诗词文字来往……,依法当入官为奴……等情,那王爷十分得意,便令人与该管司员打了通关,硬将妙玉分派于忠顺王府当差执役。
  那妙玉被押到王府,王爷已闻知此尼才貌非凡,一见之下,果然惊讶异常,说我这府里人也不少,怎么竟没有一个比上她的?那王爷原是声色之辈,便要收在身边,做一房小妾,特意布置了十分精致的洞房金屋,即夕成“礼”。
  谁知妙玉来时,早知必有相逼之事,暗藏了一把利剪在身。那王爷酒罢人散,入房来看时,只见妙玉跏趺坐在地上,含目凝神,庄严端丽,真像一尊菩萨,面无女子妇人畏惧之色。便轻轻挨近身旁——冷不防,妙玉袖出一把利剪,指向那王爷,说道:“今夜是你死,还是我死?随你自择,这把剪子就是给你定局的人!”
  这意外的来势,把那王爷惊呆了,震住了,一动也不敢再动。惊魂定后,便喊:“人来呀!”
  一群值夜的婆子丫环跑来了。王爷命令,夺剪子,捆起来!
  可是来的这群女人谁也没有上前动手的胆量。妙玉见人多,知道终究敌不过,要为人所制,猛然一回手,将头发迅速打开,举剪便铰。一霎时,青丝万缕,纷纷落地——再看妙玉时,头上半长半短,披披散散,已经不成形状。众人又是惊,又是怕,又是奇,又是慌……都不知所措。
  王爷此时的美梦早已吓破,又急又气,只得传来两名健壮小厮,生将妙玉的剪子夺下来,捆起手来。王爷吩咐:放到马棚里去!明日交圊厕上头儿,叫她去打扫茅房——看她那“洁”怎么样洁到底!
  王爷气恼极了,说这女人真不识抬举,既如此,将她配与府里一个出名的又脏又傻又丑陋的男仆人。“看他是死时活!”妙玉每日受尽凌辱。幸亏那府中也有好心之人,也有信佛的善男女,都不忍目见这等丧心昧理的事,偷偷解救她,保全她。妙玉本想以死相拚,但又知无济于事,自己力弱,杀不死仇人,必反遭戕,转使仇者快意。因此暂且忍耐,等待时机。最后妙玉得知忠顺王要追赶宝玉南下置之死地而后快,妙玉假意顺从忠顺王,上船服侍,当要在瓜洲度过截下宝玉时,妙玉用早已准备好的剪刀,与忠顺王同归于尽了。
妙玉是雪芹书中抱着悲愤心情而重彩描绘的一个最重要最奇特的女性,她之出家,与“权势不容”有直接关系,包含着深刻的寓意,乃是一个异样高洁(虽然有点矫俗太过)而不肯丝毫妥协的少女,对她的评价、在全书中恐怕应居首位。可是高先生不能允许她高洁,一定要让她被强盗“轻薄”——而其原因不怨歹徒夤夜强污女尼,毛病却出在妙玉自己有“邪火”!这个伪续者的心灵境界是如此地下流与狠毒,他的糟踏妇女的变态心理已经到了龌龊秽臭不可言状的地步,古今中外,也要堪称“独步”的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之十二金钗2001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