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过年的时候头上带的聚宝盆日本过年是什么时候意思

羊年新禧 尽在羊年聚宝盆
完成英雄本每日任务,即可获得&春节聚宝盆&,开启可获得&春节饺子币&以及&春节礼物箱&
开启春节聚宝盆可获得
春节饺子币
5个春节饺子币兑换灿烂的钥匙
110个春节饺子币兑换春节时装【30天】
150个春节饺子币兑换春节饰品
1个灿烂的钥匙打开春节礼物箱
打开春节礼物盒可随机获得
白青山脉副本快速复活符
洪门七角金刚石
仙界遗物箱
无常武器箱
五星配饰箱
炽热白青封印符
洪门白青封印符
洪门耀眼白青封印护符
白青高级灵核结晶过年那些事儿_中国作家网
过年那些事儿
作者:随心所语
  腊月二十一,我匆匆收拾了一下就回老家过年,比往年早两三天。老家只伯父一人,回去好陪老人过年热闹热闹。
  第二天便是老家集日(每月二、五、八日逢集)。回老家过年得我亲自置办各类年货,这是一年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之一。我记性不大好,所以买东西前一般要列好清单,到集市上照单购置,这样才不致于丢三落四。腊月二十到除夕之间老家共有三次集日,但我发现老家的乡亲们办年货通常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二十二集日购买能放得久的东西,比如香烟、酒、粉条、祭祀用品等。二十五集日则以买各类蔬菜、果品为主,其实,这几年大多数东西都在这一日差不多都要买好,以免因下雨雪缺货或涨价。二十八集日仅剩一些零碎或者临时记起可要可不要的物品。往年这一天,集市上的人随来随走,也就散的早一些。而近几年却有所不同,腊月二十八这天仍然是抢购年货的好时间,因为除夕临近,许多商家会将物品打折甩卖,好腾出资金开年转手经营其它项目,乡亲们图便宜自然乐于抢购。
  早上喝了面茶,我和乡亲们一样结伴而行,融入了置办年货的人流中。老家所在的村子距集市并不远,步行不过二十分钟路程。一路上,隆隆的摩托车一辆接一辆疾驰着擦身而过,嘀嘀的小轿车喇叭声声声震耳。车速之快,行人见车来纷纷避让,感觉走路都不大安全,无所适从起来。乡下的集市其实就是马路市场,沿公路向东西两头一溜摆过去,长长的,望不到头。集市尽头到处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这种年关热闹的情形虽然彰显了如今农村经济的繁荣,尤其是生活和交通条件的极大改观,但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车辆过多,车速又快,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到集市上,总是先从东逛到西,看看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年货充裕程度,知道哪种物品比较稀缺,必先购买,不然就会脱销。越是充足的物品,往往推到后面才买。每年这时候,最紧缺的要数香烟,越是农村盛行的那种牌子的香烟,越是紧缺。一问都说县烟草公司不再供烟,没货。于是,价格一涨再涨,但乡亲们好像不能一日无烟呐!无奈之下只好另选价格相近的其它牌子,或者多花几十块钱买稍贵一点的。由此,我想起一个问题,当今农村才是香烟最大的市场,消费量大质次,而且烟民年龄在日益减小,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在提倡禁烟的今天,农村这种现象的确令人堪忧!逢年过节,酒不能不喝,千百年来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腊月的市场酒是不缺的,因为酒可好可次,牌子鱼龙混杂,当然供过于求。其实,我以为,相比之下,吸烟无半点益处,酒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少喝点对人有益,可以舒筋活络,只是最好不要酗酒,更不要嗜酒如命。
  蔬菜九成都是从周边地区外运而来,当地菜不论数量或花色品种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水果亦然。距集市稍远一些的乡亲们,一到集市便率先买自己所需的挂面、水果、豆腐,再称上几朵大白菜、一捆大葱、几斤花生、瓜子和水果糖之类的食品,真应了“民以食为天”那句话。
  新衣服、新鞋当然也是必买的,尤其是给小孩子和老人添一件。一年到头,过年脱旧换新,图的是新气象。乍一看,每个衣服和鞋摊前总挤那么一堆人,一个试新衣服新鞋,几个看样子的,前拽拽,后扯扯,大了小了,长了短了,宽了窄了的评说着。然后论质侃价,高了低了的,直至价格接受、穿上满意为止。
  祭祀用品(包括门神、灶神、天神、财神画像,蜡烛、香、表纸等)更是必不可少,不能说“买”,要说“请”。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晚,家家户户要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帝“述职”。除夕夜又要迎接灶王爷下凡与人间一起过年,“下界保平安”、“下凡降吉祥”。这一送一迎,就要有供奉祭品:点蜡烛、焚香、烧黄表纸、奠茶,还需烙十二块饼,一个饼子代表一个月(若当年有闰月,则烙十三个饼),意思是为灶王爷准备路上或辛苦归来时的饮食。除夕那天黄昏,人们还要提上祭品去坟地祭奠先人。大年初一凌晨鸡叫头遍时,还要为天神、财神等家宅诸神磕头、点蜡、焚香、烧表纸、奠茶。光是点蜡烛,都是很有讲究的,诸神按其位次高低论“品”,有七品、九品、十一品之别,比如财神前点七根蜡烛,为“七品”,而灶王爷前则点九根蜡烛,为“九品”,天神前点十一根蜡烛,为“十一品”。大年初五早上还要送“无穷神(掌管人间垃圾、跳蚤、虱子等虫豸、病毒、菌类的家宅之神)”到荒郊野外,离人家越远越好,意即让病原、垃圾远离人家,以佑人平安。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年前准备好。
  灾后重建都修了新房子,对联、灯笼和鞭炮自不必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那天,红对联,红灯笼,红鞭炮,红门神......张灯结彩,年味十足,什么都是红的,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大人们对放鞭炮早已没了兴趣,只是意思意思一下,但却是孩子们热衷的闹趣,尽管胆子小,却依然乐此不疲。如今的炮仗种类繁多,大小长短方圆不一,大块儿的像小箱子似的,那是烟花,太危险,只能大人放;小孩则放成串的鞭炮或一根根细长的花炮,还有单个捆在短竹篾上的“上天猴”。
  各色年货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在熙熙攘攘拥挤不堪的人群里,从东头挤到西头,又从西头挤到东头,但就在挤来挤去中,似乎才能感受到一年一度的年味儿!尤其到腊月二十八,一年中最后一个集日,哪怕是平日里不去赶场或者是极悠闲的人也要赶去逛一圈,即便是啥也不买,也要去亲身感受拥挤的氛围,感受一年里最后一场盛大的集会。
  当天计划的年货办好,不觉已是午后,日头偏西。饥饿感偶起。路近的,背起背篼,言说着街市上年货的好赖贵贱,走着就回家了。路远的,找一家人并不多的饭馆,要一大碗牛肉面,唏嘘声中,一阵狼吞虎咽之后,一路欢喜,驱车满载而归。
  为了过个好年,赶场一日,尽管天冷,身子也累,钱也花完了,但背着沉甸甸的年货,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踏实,行人脸上洋溢着欣喜,高高兴兴,暖意融融。
  祭灶扫舍过小年&
  一进入腊月,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已至腊月二十三日,人们称这一天为“小年”,从此,才真正算是进入年关。
  小年最主要的就是“祭灶”和“扫舍”。在我老家,“祭灶”也叫“送灶王爷”,“扫舍”也叫“扫墨”,就是扫除屋内的尘土和墨灰。
  “扫舍”一般都是妇女做,扫去屋子里一年的积尘,把屋角墙旮旯的蛛网除掉,再把厨房里的坛坛罐罐搬到院子里,清洗之后让太阳晒晒,再整齐摆放回去。前些年,人们大多住的土坯房,往往还要用报纸或墙纸将屋内的土墙裱糊一番,看起来又亮又干净,就有了一点过年的精气神。家庭主妇还要换洗被套、床单和家人的衣物,往往要忙活一整天,甚至两三天。遇上雨雪天,还得晾几天才能干。今年我回家早一些,妻子要迟几天才能回来,这些事就由我来做了。从屋内扫到屋外院里,又是换洗伯父的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枕巾......从早直忙到下午五点才算完事儿。累得我都有点直不起腰了。
  “祭灶”虽然主要由男人做,但供品中的十二块饼当然得女人完成。男人从街市上“请”回的灶神画像,到这一天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也有除夕张贴的。供品就摆放在灶台上,表纸要烧在灶膛里。说到灶神画像,其实就是灶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真模样谁也没见过。纸上的画像,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据说起初灶神只有“灶王爷”,并无“灶花婆”,是后来被人们加上去的。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其穿着打扮像蒙古装,两人都是束袖拱手,正襟高坐。头大脸宽,两耳垂肩,形体富态,一副富贵相。而且从来都是慈眉善目,满脸喜气。对这种形象的崇拜,正反映了人们祈求亲善、平安、和谐生活的愿望,在民间,“祭灶”已成为一种祥和的信仰,灶王爷早已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图腾了!传说中,灶神主司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家人平安和六畜兴旺,所以在民间被奉为“东厨司命”、“一家之主”。七八十年代,我所见到的灶神画像都是私人刻制模板,然后印制而来,就像“杨柳青”年画一样出彩。画像一律印在灰白的棉纸上,画面极其简单,除造灶神外,印有猪、鸡、狗、猫等小家畜家禽,都是用线条勾勒而成,色彩仅有红黄色,很单调。后来,画像者便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赋予画面更丰富、更繁杂的人物和内容,纸的颜色也渐渐以红色为主,黑线条勾勒形象。如今,这一印制过程全由电脑完成,人物形象及画面内容千差万别、包罗万象,色彩也很绚丽。但不外乎一些保佑人间平安的祈福内容,也有人添加了招财进宝、聚宝盆等意象,还将对联印制在画像上,对联内容常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或者“东厨司命主,西域寇君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之类,既方便又好看,真所谓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祭灶王爷。据说农家人和做生意的人家祭灶王爷的日期不同,农家人在腊月二十三,做生意的在二十四。究竟是为何,不得而知。祭灶前,每家烙十二个碗口大小的饼子,一个饼子代表一个月(若当年有闰月,则烙十三个饼)。天一擦黑,按一年四个季度,每个季度三个月将饼子摆放在盘子里,在灶台上放一个装有灶灰的碗,碗里插上香,点上蜡烛,再摆上水果、茶水,然后磕头、烧香、焚纸、奠茶祈祷、放炮,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烙饼是供灶王爷上天时来回路上吃的,茶水是供灶王爷喝的。做生意的在二十四晚上也这样子祭灶王爷。
  其实,我以为只要一心向善,贴与不贴画像都一样,贴也要敬奉,不贴也要敬奉,正如拜佛,贵在心诚,只要“心中有佛”,所谓“佛主心中留”、“佛在我心中”。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说及灶神上天下界,我倒想起了老家广为流传的一段关于灶神与猫有趣的传说。说“灶花婆”从天庭来到人间的时候,顺手带了一些畜禽,就有狗、鸡和猫,带狗的意思是替人看门防野兽,带鸡的目的是让它们下蛋繁衍后代养活人,带猫的初衷是为人间消除鼠患。据说灶花婆光是猫就带了三次才带到人间。第一次,灶母在来人间的路上,装猫的口袋没扎紧,猫跑出来进入山林成为老虎。第二次,猫咬破口袋又跑出去上了树成了豹子。第三次怕又跑了就一直抱在怀里才带到人间。
  晚饭后,夜幕就悄悄降临乡村。从此时开始,各家各户都陆续送灶神。一时间,鞭炮声此起彼落,直到夜深人静时分。虽然有早有迟,但灶王爷是不会怪罪的。正如老人们讲的,只要第一家鞭炮一响,灶王爷和灶花婆便带了干粮、茶水,于香烟缭绕中腾云驾雾启程去天庭了,后面相送的人家,只是借以向灶神献上一份诚心而已。
  腊月廿七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晚,我去二弟家串门,一进门就闻见豆花香。只见二娘刚做好一大锅豆腐,又往水桶里泡黄豆。原来二娘一直在做豆腐买,腊月间豆腐卖得挺快,一斤两块五,和黄豆一个价。下脚料豆渣是养猪的好饲料,今年二弟家就养了几头大肥猪,收入不菲。
  老家素有“廿七做豆腐,廿八蒸馍馍”的说法。以前的时候,二十六晚上临睡前,把自家产的黄豆经精挑细选后泡在水桶里,一般人家泡十斤左右的黄豆就够了。经一夜的浸泡,第二天一粒粒黄豆被泡得涨鼓鼓的,已成满满的一桶。然后将泡好的黄豆担到河坝里的水磨房里磨。磨时将泡涨的黄豆粒灌入磨眼,边灌黄豆边舀水注入,要注意水不能加太多,过多则磨出的豆浆太稀,不成糊状,无法收拢在一起。豆粒磨成糊状后,用少量的麦麸和在上面收拢放入桶里担回家。有小手磨的也可以在家里磨,就是慢一些,方法类同。豆浆糊担回家,在铁锅上放一专用的手磨架(由两根木条和一块木板楔成,模板居中),接下来就用网眼粗细适中的纱布缝制的口袋盛装豆浆糊,再灌入稍多一些的温水,置于豆腐架上用力揉捏按压,使豆浆从口袋网眼里溢出,流入锅内,此过程称之为“滤豆腐”。如此三到五次,换一次豆浆糊,直至滤完为止。最后只剩下一堆豆腐渣。然后用文火将锅内的豆浆烧开,舀一瓢酸菜缸里的浆水均匀泼洒到锅里,叫“点豆腐”。一会儿工夫,豆浆就凝成块,就是“豆花子”。最后用罩滤(一种长柄的竹编或铁丝编成的从液体中捞取大块东西的器具)捞出豆花,置于木箱或淘篼(竹编的圆口有底盛装东西的器具)内,上面用重物压实,即做成豆腐。雪白鲜嫩,食之细滑爽口,可煮、可炸、可涮、可烹,也可蘸酱食用。
  伯母就做了大半辈子豆腐。她在世的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七定要做豆腐。常常是前一晚就泡上黄豆,二十七凌晨,天还未完全亮,伯母就和伯父挑起水桶和竹笼子,去水磨房去磨豆腐。中午时分,豆花就出锅了。一进门就会闻到一股豆花香味儿。这时候伯母总会给家里每人盛一碗鲜鲜嫩嫩的豆花子,泼上辣子油,调上盐巴,吃起来鲜嫩爽滑。也可做成小葱拌豆腐,食之神清气爽。伯母缓缓将豆花滤入淘篼里,嫩嫩的豆花挤在一起,手指一触,豆花就颤微微地,左右摇晃。经过重压,到了下午,紧实的豆腐就成型了,或圆,或方,瓷实多了。伯母还能做成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丸子等美食。
  如今,做豆腐不再那么费事劳神,不再去水磨坊(都已倒塌废弃了)里磨了,在家用电带打浆机,点豆腐虽还用浆水,但味道却大不如前。今年我又一次吃到久违的豆花,一碗下肚,却没吃出当年那个味儿来。吃着豆花,我便又想起伯母和她亲手做的豆花。伯母虽离世已四年了,但每到腊月二十七,我总会想起她生前做豆腐的情景。记得伯母常对我说,腊月二十七是她的生日,她总在这一天说自己生来就是做豆腐的命。说真的,伯母从到我们家,每年腊月都做豆腐,有时候谁家遇上红白喜事啥的,也都请伯母帮做豆腐。伯母乐于助人,除非身体的缘故,从不推辞。就这样,伯母博得了乡邻们的好口碑,每逢谁家过酒席,乡亲们都会念叨伯母的手艺,念叨伯母做的豆腐。
  腊月廿八蒸馍馍
  腊月二十七做了豆腐,二十八就该蒸馍馍了,这是老家人雷打不动的年前饮食准备,好似约定俗成一样,而且传承至今。
  老家人把馒头叫“馍馍”或“蒸馍”,但又与馒头稍有区别。馒头只是圆的那种,老家的“馍馍”却因外形不同有三种,有形似花卷的“翻卷子”,有形似莲花瓣的“莲花馍”,也有形似仙桃的“桃儿馍”。“翻卷子”就是把揉好的面团擀成巴掌厚的面饼,饼面上抹上菜籽油,有的还抹上一层辣子油,然后卷成棒子样粗细的圆柱状,再用刀切成两三寸长的段儿,切面朝上,用双手自上而下圆成圆形,抹了油的地方就翻起来,一层层的,放入锅里蒸熟。“莲花馍”则是将面团擀成巴掌厚的面饼后,切成一个个小三角形,然后三四个三角形面饼叠起来,用筷子沿三角形面饼的中位线位置轻轻一压,放入锅内蒸熟。小的“莲花馍”被称为“献贡子”,用来做祭品给家宅诸神供奉。“桃儿馍”就更简单了,将面团揉成柱状后切成三四寸长的段儿,双手圆成桃形蒸熟即可,形状酷似馒头,不过稍大一点。不管哪种馍馍,蒸熟揭开锅盖,再蘸膏子(一种红色颜料,可食用)点上星星点点的花样,色香味俱佳。尤其是“桃儿馍”,还真像仙桃一般,好看又好吃。
  老家人平时就爱吃馍,一日三餐就少不了一顿馍。早上喝面茶吃馍,要不就中午烩菜汤泡馍,有时晚上也吃馍。不可能顿顿吃馍,但两三天不吃就想。上山干农活所带干粮就是馍馍,有的背上暖水瓶,有的干脆就着山泉水边吃边喝。六七十年代,农家人出远门都自带馍馍路上吃,饿了就咬几口压压饥,很方便的。
  过去,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乡亲们很看重馍馍,常作为礼品相送。到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老家人家家户户都蒸馍馍,每家要蒸好几锅呢。平常要是谁家有酒席,往往要蒸几百个馍馍待客。有条件的干脆用笼幢(一种用竹木编成的圆形有底的蒸馍馍器具,可一层层重叠起来蒸,最多可重叠五六层)蒸,省事又节约柴禾。馍馍蒸好了放在一个直径近两米的锅蒲里,正月里作为礼品走亲戚或待客用。七八十年代,老家有的地方走一家亲戚,最少四个馍馍,叫两双馍,有的要送十个,称五双馍,最多十二个六双馍。越亲近数量越多,往往一两家就要装一背篼。那时候连自行车也极少,只有背上走路,加上各家蒸馍馍手艺千差万别,走起亲戚吃力又不体面。一个正月下来,要积攒好多馍馍,而且大多都是你送来我送去,送过几次,馍馍已面目全非,不是被弄得乌黑就是掉了皮或者裂成几块,甚至碎成馍馍渣。这些再也摆不上桌面的馍馍,只好留下来自个儿吃了,但又一时吃不完,就切成薄片晒干,待年过罢做农活时在锅里沱(回蒸)一下再吃,柔筋筋的很好吃。正月攒下的碎馍馍,全家人要吃半个月。真是糟蹋了粮食,令人叹惜!尤其是经过艰苦日子的老人们见了总会骂娘。
  现在,腊月二十八这天乡亲们虽然也蒸馍馍,但毕竟蒸得很少,一般蒸一锅就够了,有的干脆只蒸一些包子,肉包、菜包、糖包、豆沙包都有。正月走亲戚也不再送馍馍了,待客大多在街上买那种机制馍。
  在这个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时代,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年的味道却日益淡薄,世故人情也随之索然寡味。尽管如今都不蒸馍馍了,但我还是怀念过去蒸馍馍时候的生活气息,怀念那种热气腾腾、充满年味和人情味的生活!
  爆竹声里除旧岁
  除夕这天,早早起来喝过面茶就开始忙活了。
  孩子们就放起震耳欲聋的鞭炮。男人们贴年画、贴春联、贴门神,在门口接好电灯,挂上大红灯笼,登时农家院落里亮堂起来,显得比平日里宽敞了许多。记得前些年,这一天从大清早开始,我就要为乡邻们写好多副对联,一直写到下午。女人们把屋子、院子里里外外洒扫干净之后,便开始烧肉、洗肉、煮肉,家家赶做年菜。每家灶房毛边锅里煮着酱好的猪头,案上层次分明的堆放着碧绿的黄瓜、火红的辣椒、嫩绿的豆角、大白菜、芹菜、绿菠菜、黑木耳、白葱丝……一切该准备的都要准备好,庄户人大院里到处都飘着酒肉的香味儿。做得早的,晌午刚过就已经叫孩子们端到有老人的家里,以示孝敬老人。你给我端,我给你回。充分体现了农家人敬老爱幼、礼尚往来的纯朴风尚。老家的年夜饭吃得早一些,一般下午五点多就开始了。年夜饭像往常一样,很简单,家家都是米饭炒菜或者包饺子,很少吃面。因为早些年我们那里大米很少,月把天气才吃顿米饭,所以把米饭看得很珍贵,逢年过节都吃米饭。菜有荤有素,注重花色搭配。家里儿孙满堂人口多的,七碟子八大碗的;人少的一般四菜一汤就足够了。以前说的是年夜饭一定要剩一些,预示来年有余,如今不这么讲了,再说吃不多,做多了浪费。饭做好了必先给家宅诸神一一泼洒献过之后人才吃。老老少少围坐在圆桌前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平时很难凑齐的。
  这一天老老少少全都穿起新衣服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廊檐柱子旁斜立几根挂鞭炮的长竹棍,顶上挑着已在热炕席底下暖了十多天的“电光炮”。庭房的上坡供奉着先人的遗像牌位或者挂起家谱,都没有的请人签一个牌位,以便晚上行祭礼。到了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宵,爆竹声不绝于耳。夜幕刚刚落下,男人们便领着孩子拎了祭品(香、蜡、纸及酒等)打着手电筒到坟地里给地下的先人们点蜡、烧香、焚纸、奠酒、磕头、放鞭炮,一座坟也不能拉下。而且边点蜡便给孩子们介绍这座坟里的人应该叫啥,那座坟里的人又是谁家的。焚香的时候只能分成一根或三根,断了就扔掉等等,生怕后辈们忘了先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将来自己老了,也好让孩子们将这个习俗延续下去,子子孙孙,绵绵不绝。在外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都要赶回来过年吃团圆饭、祭祖、拜长辈。上坟回来,全家人就各干其事,小孩子们玩游戏、放炮;大人们给灶王爷烧香、磕头,接灶王爷下界过新年,算是与民同乐。完了之后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或是细说一年来的喜与忧,盘算来年的好光景;老人们则早早就烧了炕暖被窝,但毫无睡意。年轻人早聚在谁家摆开阵势,打麻将、“拐三”、“挖坑”、“翻饼子”地玩开了。他们觉得春晚节目一点意思都没有,早没了以往的吸引力,只是大腕明星们表现自己的舞台,根本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歌曲、小品轮番上台竞相吹捧;演员一个个粉墨登场,疯疯癫癫狂舞大侃,完了竟不知所云。艺术品位和节目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他们一玩就是通宵达旦,用这种方式“守岁”。女人们三五个坐在一起说说私房话,家长里短,不时响起阵阵哄笑声。连小孩子们也要玩到很晚才睡。这一夜,全家老老少少都熬夜守岁。这一夜,列祖列宗开垦的土地,让季节在热烈酿成乡下人血脉中温情的酒,在共举的杯中,穿透历史的尘封,诠释一个叫团圆的梦。
  伯父不大喜欢看春晚,我就陪他坐在火炉边闲聊,一会儿便感觉乏味起来。我出了门站在场院边远远望去,整个山村灯火通明,张灯结彩,连一片片坟地里也被点点烛光照亮。“每逢佳节倍思亲”,看着眼前的热闹场面,我想起了已去世四年的伯母。她加载的那些年的除夕夜多热闹啊!爱看春晚的看电视,爱听“唱书”的“唱书”,伯母则为一群人烧起香喷喷的罐罐面茶,或者吃着火锅,欢声笑语,热气腾腾。伯母的笑声爽朗,银铃般的声音老远都能听见。小女儿从这个怀里出来又钻进那个怀抱。如今伯母不在了,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总感觉空落落的。但我知道,伯母的影子还在,她一定在哪个角落看着我们。
  这一夜,我并没坐多久就去睡了。
  刚睡至半酣,鸡就叫了,已到大年初一时辰了。鸡叫头遍就又要给家宅诸神焚香、磕头、烧纸、放炮,祈求新的一年家人平安、财旺福旺运道旺。家乡有种说法:大年初一早上,村里谁家的炮放得最早,谁家的日子就过得最红火。于是大家在“守岁”时听到鸡叫都争先恐后准备祭拜诸神。于是家家户户都将蜡烛点亮,然后搬到门外的台阶上,烧香、焚纸(黄颜色的特制的“标纸”)、奠茶、磕头、放炮,迎接“天爷”、“财神爷”进门。一时间,整个村子里像炸开了锅,一阵紧似一阵,一浪高过一浪。这边嗵隆一声,那边噼里啪啦一片,震耳欲聋。一家比一家的声音响,一家比一家响得时间长。山村沸腾起来!这样的盛况总要持续两三个小时,直到天亮炮声才渐渐稀疏起来,留下满地的烟花爆竹皮。
  初一一大早,村头村尾,男女老少见面都互相招呼新年好。似乎刚过了一夜就跟平常不一样了,除了孩子们毫无顾忌地到处玩之外,大人们一般就不好意思与往常一样大咧咧地串门儿,总得拎着礼品去才觉得合适。因此,人们大清早就忙乎着去拜年了。家里有年纪大的老人的,当你还做在火炉旁喝着面茶的时候,就已经有客进门了。年轻人带着小孩,骑上自行车或摩托车,带上纸箱子;老人背着背篼、背包。箱里包里鼓鼓囊囊装满礼品,有馍馍、麻花、酒、挂面、茶叶,还有饼干、罐头……花样挺多。于是,大路上和山坡小道上都是满脸喜气的拜年人,差不多要从初一走到初十之后才渐渐地少了,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后才消失。初一拜亲房老人,初二拜外祖父、外祖母,初三初四转娘家,过了初五就算过完小年,才开始给远房亲戚和朋友拜年。就这样你来我往,陆续要走十多天甚至多半月。小孩子来拜年,走的时候少不了给压岁钱,少则五元,多则十元、二十元不等。尽管拜来拜去最后只落得些馍馍渣晒干喂鸡,但人们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用他们的话说,亲戚越走越亲,图个热闹和高兴。
  【作者简介】:万太军,男,汉族,网名随心所语,1972年11月出生,康县人,现供职于康县畜牧兽医局,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开始文学写作,工作之余创作散文、散文诗和诗词200余篇(首), 2007年春触网写作,在《散文诗》、《中国散文家》、《散文诗世界》、中国散文诗网刊、《精彩》、《当代散文》、中华网络文学院、《诗网络》网刊、西北文学网、《甘肃日报》、《伊利晚报.天马散文诗专页》、《北方作家》、《大唐民间艺术》、《牧野》、《陇南文学》、《开拓文学》、《陇南日报》、《开拓文学》、《山溪》、《同谷》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专业的QQ下载站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本类阅读排行
12345678910
热点图文新闻
qq飞车新年聚宝盆怎么得?有什么奖励?
导读:日到2月20日期间,商城中购买“新年聚宝盆”,在我的物品中直接打开就可以获得新年奖励,其中包括首辆T2级机甲赛车“光明骑士”。
即将迎来蛇年春节,上架了新年聚宝盆,聚大财聚大奖喽,每一位飞车手都有机会挖出新年大宝,奖励包含:首辆T2级机甲赛车“光明骑士”等奖励哦,赶紧参加吧。新年聚宝盆怎么得?日到2月20日期间,商城中购买“新年聚宝盆”,在我的物品中直接打开就可以获得新年奖励。新年聚宝盆有什么奖励?T2光明骑士评测视频:
作者:qqtn小鱼
阅读本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已有 0 人给出评价!推荐到广播
63436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迪拜恋人)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聚宝盆是什么样子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