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余秀华所有的诗在哪里过春节?

诗人余秀华的人间烟火:你说抱着我,如抱着一朵白云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湖北钟祥报道
18:04 来自
余秀华走在家门口的田间小路上。(01:08)
余秀华坐在院子外的场坝上。 小湛 摄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八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地址去找余秀华,就不可避免地要绕远了。同样,如果按照拟好的采访问题和预设好的观点去向她提问,也必须做好绕远甚至是无法抵达她内心的准备。       余秀华不会欺骗提问者,你问她最后悔的事,她会告诉你是结婚,但她不会主动告诉你,她也会为一再这样回答和在诗歌中“污化”丈夫,感到歉疚。而且,她还有“对付”记者的两大法宝:调侃和反讽。所以,如果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提问、录音,摆弄她拍两张照片,再在院子里转转,然后收工走人,最后写出的标准答案很可能只是一份个人履历和创作年表。当然,如果把她这样的回答,塞进预设的观点中,无疑也可以呈现一个“真实”的余秀华。       并非余秀华不够真诚。       她聪明,敏锐,敏感,看得多,经历得多,也就有了经验。这让她能够在三言两语间,看穿来人的心思——她笑时眼睛像孩子一样,安静地直视你时又像是个老片儿警。即便看清来人多半都是想来挖空她这座矿山,她也想尽力满足所有人的愿望;知道闹腾一阵必将恢复昔日的冷清,她还是在试着和几个不那么急迫的记者交交朋友。所以,着急的人她给她们“快餐”,让他们交差。而有时间有心情和她聊聊天的,不仅能看到横店村夜空的猎户座,也能吃到她们家精心准备的“农家饭”。余秀华在自家院子里接受采访。徐萧 摄小人书与论坛       1月18日下午,余秀华不大的房间里,挤进了四五家媒体的七八个记者。见到澎湃新闻()记者给她带的几本诗集,她笑着翻看,“这本我有,这两本我原来看过,后来没了。”澎湃新闻记者虽然知道她有一定的阅读量,但还是有些惊讶,这几本精心挑选的诗集,并非什么畅销书或当代最著名诗人的作品,而是像打工诗人《郑小琼诗选》这样的书。瞟了一眼余秀华的书橱,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浮生六记》、《红楼梦》、《龙族》、《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也有鲁迅、巴金、朱光潜、海子以及各种诗刊。很杂。       必须得重新评估她的阅读。第二天上午,有记者给她做“普鲁斯特问卷”,就是个快速问答题库,测试性情与观念,和普鲁斯特没关系。余秀华也不知道普鲁斯特。当问到对她影响最大的三本书时,《悲惨世界》脱口而出。后两本一时忘了名字,想了下,说了《瓦尔登湖》和《山居笔记》。       余秀华说她诗歌读得不多,更多是读小说和散文。她爱读书在初中时就被同学注意:“总是看到她在看书”,余秀华的初中同学陈君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那时候课外书不多,余秀华的小姨周金华说她看的多是小人书,“后来上高中,秀华她舅妈经常给她带书看,四大名著什么的。”高三主动不念了之后,父母给余秀华开了个小卖部,离她家就百来米。她看店卖东西,但似乎并不怎么投入。“去买东西,她总是在看书。”陈君峰说。       乡镇世界能够提供的书籍,显然不会有什么现代诗歌。余秀华接触的新诗,无外乎中学课本所提供的有限诗歌。书不可多得,她读得就又慢又细,这个阅读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我读一本书比你们读十本得到的都多。”这些阅读经验,后来成为她写作的基础。但是由此生发出来的诗歌,却只能作为习作。       关于余秀华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她本人、她父母以及她同学陈君峰提供的说法并不一致,不过取最近的2000年,也有14年了。2005年,《钟祥日报》发表了余秀华的《九月》,这是她第一次投稿。此后,她几乎每投必中。但是,被余秀华所认可,或者说有诗人自觉的写作,却是在2009年以后。       2009年,32岁的余秀华开始混论坛,主要有钟祥论坛、红袖论坛、诗歌报论坛、新浪读书频道。在这些论坛中,余秀华获得全新的体验,她的诗歌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赏,她得到了诗友,但同时也有了“敌人”。       在网友们集资给她买电脑之前,余秀华都是到几十里外的贺集乡或更远的荆门去网吧上网。毫无疑问,她是网吧里最特别的一个,不仅是身体,也是做的事:人家在打游戏、看电影,她写诗、上论坛。当记者问她都怎么过去,她说,“飞啊”。       飞啊,当然是在说笑,但想想看,与其说飞着去写诗,不如说写诗让走路也摇摇晃晃的她,有了飞的可能。爬行与展臂       可能,在10岁能够摇摇晃晃走路后,余秀华就有了飞的梦。       余秀华的父亲余文海今年61岁,母亲周金香和父亲同岁。这几日,官员、书商、记者,各色各样的人来来往往,余文海特意买了几包黄鹤楼,见人就憨笑着问抽不抽,周金香则给每一个客人递上茶水。到了晚上,“大规模”的人群散去,往往会有三两个记者留下来“蹭住”。余秀华父母脸上的真诚,让记者愈发惶愧。       余秀华8岁开始上学,每天都是父亲余文海背着去,又背回来。“她1岁多就会说话了,可是到3岁还坐不起来。”余文海、周金香还有小姨周金华共同回忆着那段日子。平日里,余秀华只能垫着棉被躺着,会说话,但不利索。       虽然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余秀华不哭不闹,只是有点倔。或许不是有点。“家里有人来了,走的时候,她就跟着往外爬,爬好远,到田埂上”,余文海说,“就像在和别人比。”在追述这些痛苦的记忆时,老两口脸上一直都带着笑,而旁边的小姨偶尔却会露出凝重的表情。       后来,她可以走了,摇摇晃晃,歪歪斜斜,正像她之后很长一段的人生。开始时,她走路要展开双臂,为了保持平衡。这使她像一只老鹰,飞不起来的。       在让余秀华成名的2014年《诗刊》9月号上,她自述道,“……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       这种不甘心和抗争,延续到她后来的诗歌写作中去,成为一个重要的母题。和善与好战在余秀华家的房顶上,可以看到她家的鱼塘。徐萧 摄       横店村虽然属于钟祥市石牌镇,但距离荆门市更近。从石牌坐汽车过来,车会停在马路边一个商店门口。商店里的老乡提起余秀华的性格,都会说“和善”“爱笑”“人挺好”。但在余秀华的自述里,她把自己称为“好战分子”。       从商店走到余秀华家不算近。一路上,能看到田野里残留的棉花,收割后的麦秆,到处都是鱼塘,塘边堆满了干瘪的莲蓬。钟祥市委宣传部的官员介绍,横店是鱼米之乡,这里民风淳厚。澎湃新闻记者几次问路,老乡们都是细致地说明,甚至看到记者颇有犹豫地道谢离开后,又追上来指引。余秀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问余秀华小时候有没有因为身体缺陷挨欺负,她说没有。她的初中同学陈君峰夫妇说,“没听说有欺负她,嘲笑她的,都看她可怜,能帮就帮。”余文海则说,“上小学前附近都没啥小孩,秀华也不出去。小学里有,小孩子不懂事嘛,后来上初中、高中就没有了。”       余秀华家几个房门上都有对联,有三组是余文海写给秀华已故奶奶的挽联,毛笔字颇为可观,其词有“跪乳恩尚待报亲竟去也,反哺意未尽酬子奈何哉”、“母归西土兄辈儿孙同洒泪,亲梦南柯合家老幼尽悲哀”。此村风俗,可窥一斑。       村民们对余秀华和善,余秀华自然也愿意展露笑脸。几天里,记者们确实没能领教到多少余秀华的“好战”。那为什么她要说自己是“好战分子”,是“泼妇”呢?用余秀华自己的话说,以前总和人吵,“别人说我不好,我不会忍气吞声”,现在她老了,平静了。但是衰老带来心境的变化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她只会和“骂”她的人“战”。       余秀华口中骂她的人,是论坛上的有些诗友,甚至还有她过去最好的朋友,他们有人说她心理变态,有人说她是精神病,甚至更恶毒的也有,她不能忍受,她要回击。她说她最痛恨的是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而她所喜欢女性和男性身上的品质,唯一共同的就是善良这一点。       余秀华说她给骂她的人单位打电话,让她罚了一个月薪水;给背叛的“好友”每天早晚发短信骂回去,发完加黑名单让他不能回复。说起这些,她有些得意,但笑声里也有些苦涩。这些回击并不能带给她安慰,她曾一度绝望。于是,她去温州打工,既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逃离。在2011年到2012年间,她的诗歌毫无修饰地袒露自厌情绪,凶猛异常。所以,在聊起打工诗人许立志和海子的自绝时,她表示感同身受,甚至说自己多次接近了那种状态。       虽然从小很少受到歧视和嘲笑,但人们怜悯的、异样的眼光,或者私下里的言语,不会缺席。对于一个用爬来证明自己的人来说,这些目光和言语不断沉淀到她敏感而倔强的心里,成为她性格和生命的一部分。比如上小学之初,奶奶背着余秀华去学校,被小孩子笑,她就不让背了,坚持拄着拐杖自己走,虽然有时会跌得头破血流。这些经验会成为诗歌,也会成为引爆她“好战”一面的内驱。而她不太主动向记者讲提问之外的“补充”和“说明”,也是出于同一种心理——缺乏安全感,害怕赤裸呈现。屋子里的男人与纸上的情爱余秀华在别人诗集上做的批注。        “普鲁斯特”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最后悔的事、最伤痛的事,她的答案都是结婚,脱口而出。       1995年,余秀华19岁,读高三。开学没多久,当初跑去找校长要读书的她就不读了。至于原因,余文海说是一次语文考试,老师觉得她的字太难看,给了0分,她一气之下就不念了。弟弟余仕勇说,姐姐说是想给家里减负。但余秀华则说,不读了只是因为对她很好的班主任调走了。不管怎么说,辍学回家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四川青年尹世平来做了上门女婿。介绍人说尹世平比余秀华大8岁,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大了13岁。       余文海和周金香说,尹世平肯做事,识大体,没啥脾气,就是喝了酒后,爱发牢骚,说话不着边际。余秀华的诗里写过丈夫打他,在第一篇博客中说做梦梦见丈夫打她,但是现实中呢?余文海和周金香说从来没有。这几日,尹世平都在“吃酒席”——他看到当地报纸的报道,说他“出轨”,当晚辗转无眠。1月18日晚,出去一天的尹世平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边洗脚边看着碟片,“就爱看战争片,打日本鬼子,过瘾。”尹世平乐呵着说喝了半斤,然后念叨了点在外务工的经历,就说“可别采我哈,去找她聊”。       在余秀华的口中,这段婚姻从没带给她快乐,甚至被她形容成“青春给了一段罪恶”:“那时候有铺天盖地的忧愁,19岁的婚姻里/我的身体没有一块完好的地方/我不知道所以延伸的是今天的孤独……”(《我的青春给了一段罪恶》,)       尹世平无法理解妻子的内心世界,他只是觉得婚后不久,余秀华就性情大变。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男孩,但这并没有给他们的婚姻带来转折,余秀华依旧厌恶丈夫。他们吵架,闹离婚。离不成就分居,一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余秀华说尹世平从未走进她的心里:生活习惯、思想方式、对世界的看法都不一样。“那时候,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知道结婚是什么。”       后来她懂了,但只能在诗里去爱,只能用诗歌扒开情欲的缝隙。余秀华诗里的情爱和欲望时常是炽烈的,甚至有些不克制:“连呼吸都陡峭起来,风里有火”(《就要按捺不住了》,);但更多是痛苦和绝望的:“单薄。一戳就破。一点就碎”(《你我在纸上》,),“万物沉默。是我爱上你的样子/和它们不同的是,我疼得如此厉害/我把这样的疼不停地逼回内心,重得我摇摇晃晃/但是我吐不出来/我从来没有说出的,我以为这就是/爱情”(《霜降》,)。这几首诗,在余秀华的同一篇博客上,博客的题目叫《我意淫的那个男人》。       余秀华对婚姻的不满和对丈夫的厌恶是真实的,她毫不讳言,但这不是全部。当年结婚后,尹世平打算出去打工,余秀华也曾担心过,怕他一去不回。而现在,当知道这些天尹世平听到她爱过别的男人并在诗歌里写“丈夫找小姐”而伤心时,余秀华在1月18日上午的闲聊中,说了愧疚,她觉得丈夫不算个坏人,只是无法说服自己跟他好好生活。但随后,在“普鲁斯特”问卷的两个问题下,她仍然给出了以上的答案。兔子与刘年       记者集中而至的几天,兔子成了一个关键词。有记者把她的一句“记者来了,兔子死了”作为她对记者反感的表露,进而引申为媒体暴力,余秀华有些无奈,呵呵着说“哎呀,你们真没有幽默感,那些都是在说笑的”。兔子病了有一阵了。余秀华把死兔子挂在树枝上。 小湛 摄       养兔子,余文海说是余秀华自己想养的,“我们也希望她有事做”。2013年、2014年间,余秀华有一阵特别“暴躁”,养了兔子后,果然如余文海夫妻俩期待得那样,女儿变得平和了。在周金香看来,养了兔子,余秀华把心思放在那上,就不再胡思乱想了。       但余秀华自己养兔子的初衷,周金香觉得还是想赚钱。余秀华想要赚钱、自力更生的愿望一直都有。她每个月的低保救助金只有60元钱。早年,她曾去荆门打工,也曾去温州专门为残障人士开办的工厂打工。       她写诗,自然不是为了赚钱。最初只是为了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她平静生活下巨大的波澜得找个方式舒展出来。她给自己身份的排序是:女人、农民、诗人。女人是天然属性,让她经历与男人的爱恨;农民是家庭出身,但她无法务农,于是想要通过其他方式赚钱糊口;最后才是诗人这个后天习得身份。但正是这个诗人身份,已经改变了她的生存状态,或者可能改变。       当她收到《诗刊》编辑刘年寄给她的1000元稿费事,余秀华很开心,单纯地为了这1000元钱。一般对诗人的想象是:颓废、潦倒、特立独行,追求精神的自足——别提钱,俗。余秀华首先是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妇,尤其是被父母养了一辈子,她有愧。但是诗人就不爱钱吗?应该说,没人不爱,诗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更何况,爱钱和俗没有必然联系。       余秀华感激刘年,并不是为了这1000块钱,也不是他把她“推出来”,而是刘年给了他精神上的“拥抱”。她在日的博客《想拥抱每一个你——北京之行略记》中写道,“这个善良又谦恭的男人,这个认真的诗人,我觉得认识他以后,他慢慢影响着我,慢慢教会我怎样做人,做一个更好的人。”       刘年的真诚,让余秀华觉得认识他太幸运,“幸运得让我想要一点疏离才感觉安心”。见到在寒风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的刘年,余秀华和他拥抱了一下。       这次北京之行,是在余秀华写博客的前两天,《诗刊》为包括余秀华在内的5名诗人在人民大学一间教室举行了朗诵会,名字叫“日常生活,惊心动魄”,刘年起的。此后,在诗刊社微信公号的推广下,余秀华真正开始火起来。       除了媒体,出版社相继而来。在与刘年商量后,余秀华选择了两家,首印各5000册,每本300左右首,定价在40元左右,每家10%的版税,一共也就4万元。1月19日中午,又有一家出版社派人登门来谈,说是要印30000册,这比前两家加起来都多。但是余秀华拒绝了,她觉得自己虽然写了两千多首诗,但拿不出那么多值得被阅读的诗歌。       余秀华2009年8月份开了博客,和她自我认知进入自觉写作阶段的时间差不太多。粗略来说,在2012年以前的部分,不够稳定,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多。2012年以后的,质量逐渐整齐起来,可以看出她在不断进行自我修炼。愤怒与哽咽在余秀华的房间里,家具和电脑都是当地政协捐赠的。徐萧 摄       1月19日,余秀华哭了两次。       当天下午,书商来了不久,又来了两家电视台。随一家电视台而来的,还有一个本地媒体编辑,10多年前就编辑过余秀华的诗歌,但后来一直在贬低和谩骂她。余秀华1月初开始红起来,编辑连夜写了文章,并来到此前从未来过的余秀华家。这次,编辑带着那份出炉不久的报纸上门,对媒体讲述她对余秀华的熟悉,如何“发现”和“推出”余秀华。       电视台记者不明就里,安排他们对话,没想到余秀华当场直斥编辑的谎言。事后,余秀华哭了。她打开QQ,找到刘年。她不能忍受如此“厚颜”,更不能忍受别人掠刘年之美。父母了解后,充满担忧,要她道歉。余秀华虽然气愤,但也担心“地头蛇”的能量。       整个晚上,余秀华情绪低落。一个同样写些诗的记者说,“余姐,我要走了,走前给你读首诗吧。”诗读完了,39岁的余秀华眼里又有了泪水,经历了那么多,她还是那么纯粹。       要走的几个记者,挨个和她拥抱。余秀华送他们到门外,看着出租车远去。第二天,她写了一首诗,名字是《你说抱着我,如抱着一朵白云》:        木质楼梯。空气里晃动着小粒蝴蝶        为了捕捉那些细语般的颤栗,我一次次探头,走神        阳光透过古老的百叶窗,轻描淡写地往下落        香樟树的气味里有蠕动的小花虫        它们的腹部有光,正在完成另一次折射        你的喉结滑动了一下,身上的气味停顿了一下        此刻,我们在第一层楼梯和第二层的连接处        我以为已经够了,但是你还在往上走        不高的合欢在不停地炸开        此刻,天空适合昏暗,适合从街上传来警报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网上已有预售,亚马逊显示2月5日将到货。
录入编辑:李胜南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余秀华
说你什么好呢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澎湃新闻APP下载
澎友先来登录吧!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澎友先来登录吧!
请输入新手机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新邮箱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注册时的手机号或电子邮箱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您的密码已重置,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获取邀请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请输入4-20个字符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同意相关注册协议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是否确认删除此发言?
是否确定取消所有跟踪?
是否确定删除所有收藏?
是否确认提交话题修改?提交后,需要重新审核,会保留已有问答。网络诗人余秀华如何“一夜成名”?
上午在京东上买了一本余秀华的诗集,晚上快递员就送到了。迫不及待地看了几首,再在微信上转发我的简短评价,朋友戏虐我“也跟风炒作了”。
评价余秀华诗歌的好坏,需要专业人士的评判,更何况这种评价更需要时间检验。把一个诗人和“脑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农村妇女”放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流行的传播行为,它充分暴露了人性中最本原的欲望、猎奇和道德装扮——在一部分的大众想象里,余秀华几乎就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她行为怪异(女诗人且残疾),居然喜欢漫无边际的疯狂猎艳,总而言之,她在常人眼里是个病得不清、道德上有耻感、令人同情又可笑的“二等生物”(当然作为看客,我们首先是“一等生物”)。
于我而言,不能不说一开始也受了这样的盎诱。一开始在手机上看到“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一段时,我以为又是一味男编辑也意淫另一位女编辑的段子,看都没看,直到身边更多的“严肃”朋友开始在微信上转发这篇不像诗歌标题的诗歌时,才开始关注余秀华这个人,甚至进一步喜欢她诗中扑鼻而来的清新的泥土味。
(余秀华的两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已经出版,第二本《摇摇晃晃的人间》已经开始接受预定)
我也不打算如何评价她诗歌的好坏,我更感兴趣的是余秀华的诗歌是怎样闯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流行畅销书,乃至大众传媒中的“明星”。
以键盘为笔:即时传播与产能提升
在学会用键盘输入之前,余秀华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也是用笔小本子上面的。但余是一个失去了平衡和运动能力的脑瘫病人(小脑因为倒产时受到损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哪怕写一个字也非常吃力,“需要用最大的力气先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某种程度上,写诗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因为对她来说,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自然成为她的首选。
余秀华33岁才开始在网络上大量发表自己的作品,这种生活方式与其说是为了成名或者抒发兴致,还不如说就像她喜欢下象棋一样,都属于她“智力活动过于活跃”的一种消遣而已。在凤凰卫视的的访谈中,梁文道夸赞余秀华思想表达根本就不像一个农妇,而是一个专业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例证。余秀华从小因为脑瘫而6岁才开始学习走路,自幼丧失了劳动能力,却有罕见的学习能力和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常人的智力,她一手拉扯大儿子并且将他送进了大学。
(余秀华在家中翻阅她手写的作品)
那么,电脑写作和传统写作究竟有什么不同?
首先是产量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从日余秀华在新浪上开通自己的个人博客之后,几乎一直保持着每天一首甚至几首的高产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生产过程和农民种地是一样的,产量越多,不仅标志了作家创造力的活跃程度(对应着一位农民的勤奋和能力),也意味着将来可变现的收入将越可观(对应农民的收获的食物)。笔者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试验,当你思如泉涌时,键盘写作的速度比起传统的笔耕白纸可以快上10倍左右,最勤奋的一年里可以有近百万字的作品收获,如果鲁迅再世,改用电脑写作,他作品数量肯定不是千万字量级的了。
其次是即时传播。将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和传统的在稿子上眷写作品再到专业刊物上发表,这两种传播路径差异巨大,或者不仅成本高,而且因为专业刊物数量有限和专业人士判断的局限性,阻断了无数文学青年的“文学梦”。根据余秀华本人的自述,从她19岁在《钟祥日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开始,到她在当地一家叫做“钟祥贴吧”的论坛上小有名气,是在2009年她在网吧陆续将自己的诗歌作品上传到网络之后,以至于就在这一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这样一个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小圈子对一位业务作家的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帮助会非常大,尤其是后者,即时传播不仅使余秀华这样的“异类”收获声名,更重要的是它会拓展当事人的视野,获得自我证明,从而获得更多向上发展的空间。事实上,2014年年底,余秀华在母亲陪同下见到诗友,并在人民大学当众朗读自己的诗歌,成为她个人命运大转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余秀华的部分书写诗稿)
最后才是电子文本的“互文本性”和“未完成时态”。 所有的文字创作都具有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即所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引用和再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用典”,一个诗人用典越多,就说明这位诗人读诗最多,学问最大,再创作的自由空间也更广。加上诗歌以意象取胜,文字召唤起来的不同意象之间的跳跃,就像电影中的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一样,吸引阅读者或者观众的“深度卷入”。对于余秀华而言,电脑写作不仅使她忘却自己的身体残疾,而且更加容易实现的“互文本性”可以帮助她提高创作产能,这其中当然包括她在网络空间中和其他爱好者之间的切磋和相互学习,而且这些文本之间可以不断地加以修正和相互嵌入,呈现出一种永远的“未完成”状态。电子文本的这一特性,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团队为什么一开始会长于抄袭,以及80后作家韩寒为什么很难自证清白,以及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在一个电子文本泛滥的世界,如果存在主管故意的前提,抄袭变得更加简单,而辨认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将来机器人就能实现新闻写作和把汪峰创作的歌词组合在一起机器也能自动创作出一篇“汪峰风格”的新作品的重要原因。对于键盘写作而言,文字创作甚至可以沦为一个类似机器自动写作的“技术活儿”,而对于余秀华来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她的创作能力。
网络传播与“深度卷入”
键盘写作大大提升了余秀华的创作数量和创作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余秀华是凭借网络怎样一夜成名的?
(余秀华在新浪上的个人博客)
如果我们要还原这一传播过程。大致可以追溯到2014年,就在这一年《诗刊》编辑刘年因为朋友的推荐,浏览了余秀华的个人博客,并将其作品在2014年第九期的《诗刊》上发表,之后的《诗刊》微信号又选发了她的几首诗。但这时的余秀华还只能惊艳于小范围的诗歌圈子里,最终有好事者将她的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在微信里转发,并冠以“脑瘫”、“女诗人”、“农民”等标签加以识别,余秀华才得以被大众媒体和普通网友所追逐。
从这一传播路径来看,余秀华的成名依旧得益于传统的“二级传播”方式——先有《诗刊》编辑这样的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得以传播,再有更加了解受众心理的好事者在微信圈子里进行扩散,最后传统大众媒体也加入到流行明星的塑造过程中。唯一的区别时,电子传播无远弗届,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大,令人称奇。而网络上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访谈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面的“脑瘫”、“女诗人”、“农民”、“怪才”余秀华形象,既争夺了普通网民的眼球,更让读者可以“深度卷入”,建立更加直观而感性的深度共鸣和情感连接。
在大众传媒彻底毁掉这样女诗人之前,我们可以听听这位女诗人的一首作品《我爱你》(在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中,余秀华自己朗读了这一首,尽管她因为表达困难而读得有些口齿不清和非常费力,但诗歌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感情依旧可以让听者动容),和海子笔下的“麦田”一样,余秀华充满“横店”气息的诗歌中有着朴实的泥土香味,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诗歌特质才是真正所吸引我的地方。
(余秀华生活照)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
seajs.config({
base: "/resource/passapi/scripts/"
seajs.use('seajs/seajs-css');
seajs.use(['artdialog/src/dialog-plus'], function (dialog) {
$('#favorite').on('click', function(){
$.getJSON('/passapi.php?op=userstatus&callback=?', function(data){
if (data.status == 1) {
var _this = $('#favorite').find('span');
$.getJSON('/?app=favorite&controller=favorite&action=add&jsoncallback=?&contentid='+contentid, function(json){
if(json.state){
_this.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