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什么劝贾宝玉送林黛玉旧帕子读八股文,贾宝玉送林黛玉旧帕子不是说黛玉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吗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贾宝玉(小说《红楼梦》人物)贾宝玉,红楼梦中唯一的主角,书中最伟大的角色,作者描写千千万万的女儿都为其流泪,他为人间的世道黑暗而打抱不平,有点不是明显的是为别人捍卫幸福,让读者对其有些偏见,但人们都”难知其底细“。他讨厌社会的腐朽,敢于追求、捍卫自己的爱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怜悯,其英雄精神是全书最大的亮点和魅力,全书使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和历史,其实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而暗示主角贾宝玉的人格和遭遇,也揭示了从最初的“朝代邦国”开始到清朝的历史真相,宝玉是个”古今不肖无双“的人物,让曹雪芹感慨激动的有众生真实原型角色人格和遭遇,有历史真相的无赖和悲痛,对社会的黑暗抨击向往美好生活,而让作者最激动、最感慨的、也就是著书的主要目标:主人公贾宝玉,他的光辉足以照亮整个历史,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感动的伟大,最后壮烈牺牲了,是全书的巅峰情节,其身上佛教色彩是全书主旨之一,贾宝玉是英雄的巅峰也佛教的巅峰,教诲他不要留恋世俗,最后唤醒...目录 贾宝玉是一个较奇的人物,在整本书中也较为重要,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红楼梦》全书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所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就是这二首,又为“嘲宝玉二首”。 这两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似贬实扬,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出来。 在曹雪芹的时代,经宋代朱熹集注过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莫大的权威性。贾宝玉上学时,贾政就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贾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这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愚顽”、“无能”、“不肖”了。但贾宝玉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读的书却爱如珍宝;他给大观园题额,为芙蓉女儿写诔文,也显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可见,思想基础不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而“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细究词意,宝玉后来不幸的遭遇,是与他始终不改其“偏僻”、“乖张”的行为有关的(当然,贾府之败还与王熙凤等人的劣迹有关)。他挨父亲板子那次,贾环告他逼淫母婢,这还不过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诽谤”,后来当然要严重得多。袭人曾因宝玉“心迷”黛玉,错向她诉说了“肺腑”之言,而“吓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泪暗想:“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如何处置,方可免此丑祸!”(第32回)看来,在曹雪芹笔下,这个所谓“不才之事”和由此招来的“丑祸”确是没有能够避免,因此宝玉才会落到我们在《好了歌注》中已说过的那种“贫穷难耐凄凉”的境地。 宝玉惹出祸来,“累及爹娘”,这才叫做“孽根祸胎”,(第三回脂批:“四字是血泪水盈面,不得已,无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才可以在这首词中用“古今不肖无双”这样重的话。倘若他如续书所写,能接受老学究讲经义的开导和钗、袭的劝谏,终于去读《四书》、学时艺、考科举,改“邪”归“正”,这还能说他是“愚顽”、“偏僻”、“乖张”吗?他在“却尘缘”之前,自己既能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了个“贵子”继承祖业,“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怎么还能说他是“天下无能第一”呢?该说他“于国于家有望”才是!从封建观点看,如此终于没有“辜负”“天恩祖德”、“师友规训”的回头浪子,岂不正可作为“纨绔与膏梁”效法的榜样吗?可见,续书所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不但使我们在理解曹雪芹这两首词时产生矛盾,而且也歪曲了《红楼梦》原来的主题思想。宝黛爱情悲剧只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主线,远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曹雪芹并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写一个爱情故事,他是以此为线索,广泛地多方面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生活的面貌,揭示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红楼梦》是完整地表现生活、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描写宝黛的思想性格和爱情悲剧的,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前此的小说戏曲中不曾有过的。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现在,他能从生活的内在联系出发去认识和表现生活,这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在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用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生活的表象而看不到内在联系的人,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就曾以贾宝玉不是因为跟林黛玉谈恋爱而挨打,便否定这一情节跟爱情悲剧有紧密的联系,并以此证明爱情悲剧不能成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其实,宝玉挨打正好是曹雪芹善于从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出发,通过矛盾冲突表现宝黛爱情关系的一个生动例子。宝玉挨打是一次因多种矛盾纠结在一起而引发的大冲突、大事件,其中心是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尖锐的冲突中,真正站在宝玉一边深切而真挚地同情和疼爱他的,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喝令贾政住手因而使整个局面化险为夷的贾母,不是大呼心肝宝贝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表现出很有分寸的亲切而骨子里却冷若冰霜的薛宝钗,也不是那个半是爱怜半是责怪的贴身丫头花袭人,而是那个情深意切深沉柔弱的林姑娘。试看宝玉被打之后,黛玉去探伤,半天,只有无声之泣,以及由万句言词化出的那句充满了痛苦与矛盾的简短的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她,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她的心剖视给了宝玉,给了他巨大的体贴、慰藉与支持。贾宝玉那句“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示誓不回头的话,只在林姑娘一个人面前说出来,曹雪芹这样写是有深刻含义的。在那样一场使宝玉几致丧生的大风波之后,这样的话是只能在心心相印的知己面前才能说得的。这场冲突,就是这样既推动了建封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矛盾的发展,又促进了宝黛以叛逆思想为基础的爱情的深化。这是何等的真实自然,又是何等的丰富深刻。 当然,作者写宝玉挨打,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表现宝黛的爱情,正如全书丰富复杂的内容并不是单纯作为宝黛爱情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而存在一样。曹雪芹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写出了一个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爱情悲剧,而且表现在他写出了一个时代,一个发出腐朽气息而又处于新旧交替过程的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环境里才能产生象贾宝玉、林黛玉那样对封建制度不满的叛逆人物,也才能产生那样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所描写的生活,是那样色彩斑斓、纷繁复杂,却又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经过作家概括、集中,高度典型化了的。作品所反映的全部生活现象,彼此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浑然天成地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以致割掉了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就不能存在,至少也会变得不合理,不可理解。试想,要是没有凤姐、薛蟠、贾赦、贾琏、贾珍、贾蓉、贾雨村等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地主阶级的横暴、贪婪、淫乱、堕落,没有金钏、晴雯、鸳鸯、司棋、香菱、尤氏姐妹等被侮辱、被迫害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死亡、痛苦、不幸、悲哀和反抗,没有贾政和薛宝钗那样的封建卫道者以及他们那种道貌岸然和端庄持重。要是没有贾府内外数以百计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及其活动,没有栩栩如生的封建末世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产生的依据而变得不可理解,他们的悲剧即使被写出来,也将是不能感动人和发人深思的。总之,没有全书丰富复杂的内容,就没有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没有宝黛爱情悲剧也不成其为《红楼梦》,至少反封建主题将大大削弱,而不能使它跟同是暴露封建社会黑暗和罪恶的如《金瓶梅》那样的作品区别开来。正是在这里,表现了《红楼梦》深广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曹雪芹所达到的现实主义的惊人成就,亦即是为恩格斯所肯定和提倡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一切,是那些把生活现象看得互不相关,把人们的思想和受思想制约的爱情看作可以脱离周围的现实而产生的人们如“四人帮”及其御用写作班子,所不愿意也不可能理解的。 尽管日趋尖锐的封建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这个制度必然灭亡,但是地主阶级却不甘心,它还要作垂死的挣扎,要千方百计地挽回颓势。在种种努力之中,最大的努力,就是要按照地主阶级的需要和封建道德的标准,把贾宝玉培养成为一个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能把地主阶级日趋衰败的事业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的忠臣孝子。然而,贾宝玉却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不肖逆子。他的叛逆思想,恰恰是在封建制度走向瓦解过程中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里孕育出来的。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从没落的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浪子,是那个不可救药的贵族之家合乎规律的产儿。 贾宝玉不愿走读书中举的道路,他视为官作宦如粪土。他将那些“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那些谋求富贵的人所必读必作的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议论斥为“混账话”。在他那个时代,那个家庭,这样的思想和见解,实在是非常大胆的,不能不叫统治阶级大惊失色了。所以,在他们的眼里,贾宝玉就成了一个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半疯半傻的“混世魔王”和“孽根祸胎”。 不仅如此。贾宝玉对于现存的封建制度和一套封建伦理道德,都感到强烈的不满。他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不高兴跟那些为官作宦的“俗人”应酬往来,却愿意跟那些处于社会下层被封建阶级瞧不起的人物做朋友、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跟他们简直没有主奴的界限,他们的悲惨遭迁常常激起他对摧残他们的封建制度的憎恨。他甚至不以生长于这个贵族之家为荣,反而引以为憾,曾为此发出深长的慨叹。他在那个不自由、不平等的黑暗王国里,从爱与恨中,逐渐地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的向往与追求。这就使贾宝玉跟封建统治阶级发生了尖锐的对立。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贾宝玉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初步的民主主义的要求,它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切,不仅使正殷切期待着他将来振兴家业的统治者感到绝望,而且使他们感到威胁。封建正统派的代表人物贾政,最早感到了这种威胁。他对宝玉大施挞伐,甚至要结果他的性命,就是在这种威胁面前所产生的一种绝望和恐俱情绪的表现。 曹雪芹通过地主阶级的叛逆者与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封建末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反映了新旧两种思想的尖锐对立,是很深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②很显然,贾宝玉这样的具有新的思想的新的人物的出现,正是地主阶级和封建社会内部分化瓦解过程的产物。 封建家族没落颓败的客观形势,把贾宝玉推到了这个家庭内外种种矛盾的中心地位,他的活动既受到这些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又直接间接地牵动着这些矛盾的发展。而林黛玉跟他基于思想一致的结合,就更加强了他的这种地位和跟周围环境的冲突。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能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而宝黛爱情悲剧能够构成这部反封建的古典名著中心情节的重要原因。叛逆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尊重女性《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宝玉其实并不是“淫魔色鬼”而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那么多聪明美丽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么屈辱,命运是那么悲惨,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宝玉的这种深恶痛绝,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 《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不仅加强了它作为女性悲剧的力量,而且是它之所以能够写出女性悲剧的原因。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早已演出了一千多年,直到曹雪芹才把这个悲剧写出来,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他把女人当做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这是悲剧。曹雪芹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就是宝玉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剧。 何其芳曾经指出宝玉这个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情”。但是宝玉的“多情”不是西门庆式的兽性占有,甚至也不是晏小山、纳兰容若那种“多情”所能比拟,宝玉的“多情”中更多的是“敬”。鲁迅先生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惟其“昵而敬之”,方能看出所敬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悲剧,把她们每一个人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当中,这就叫做“爱博而心劳”。 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有操心,还要忧深虑远,自然是”而忧患亦日甚矣”。几千年来被否定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剧,也仅仅在宝玉眼前拉开了大幕,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挑战传统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宝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贾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平等待人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他说:“可恨我为什么生长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同时,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将“仕途经济”的说教斥之为“混帐话”。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做宦”的道路。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追求自由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高鹗的续写,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时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为爱痴狂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实质有了理解,从而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撵走芳官、四儿、司棋,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幻想,他用血泪写成的《芙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林黛玉给予了他精神上的安慰,并且以同样叛逆的“混帐话”来劝宝玉。 他是书中风流之人,他在书中的风流事有:明写的有袭人,第6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明写过,且袭人为准宝二姨娘,所以是有云雨之事的。应该还有碧痕。暗写在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晴雯的话“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还有秦可卿,他们之间是意淫(第5回)。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与她有过云雨之事.宝玉和麝月可能有过:20回宝玉替麝月篦头,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他。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这与37回晴雯冷笑道&对袭人说的&:“虽然碰不见衣裳的,或者太太看见我勤谨,一个月也把太太的公费里分出二两银子来给我,也定不得。”说着,又笑道:“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而袭人和宝玉的云雨之事是明写的,所以宝玉和麝月应该也有过。 警幻仙姑称贾宝玉是“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他是怎样成为天下第一淫人的?书中除明写他与袭人发生过性关系外,也描写他喜欢吃女孩子嘴上胭脂。在大观园里他与多少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实无法统计。贾宝玉不但喜欢女孩,也喜欢男孩子,是同性恋,男既有秦钟,又有蒋玉函。这里的“淫”我们不妨看做多情的意思。对于宝玉这个人物的一个定位:情僧。他爱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对大观园里的丫鬟有怜爱,同情她们的遭遇,肯定她们的纯真美好;他爱男子,书中的男子多是“泥做的骨肉”,只有北静王、蒋玉菡、秦钟和贾宝玉例外;他爱物,在晴雯撕扇子这一情节可以体现出宝玉的爱物之情;他爱着林妹妹,因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因她的“咏絮才”在那样一个大观园里,只有黛玉才是宝玉的知己,为宝玉提供了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既然曹府出生于1706年,他在1715年9岁时能够担当江宁织造的重任吗?从曹府写给康熙的奏折来看,不少奏折是有关江南稻米收成和价格的,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能写这么复杂的内容吗?回答是肯定的。 织造并不是政府官职,而是由内务府派遣到江南负责为皇室织造绸帛绫缎、供奉山珍海味和文物古董的办事人员,曹府尽管年纪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委托家中长辈或仆人去办理。《光绪会典》卷九十规定:江宁、苏州、杭州各设织造一人,由内务府司员内简选派充。各随司库一人,笔贴式二人,库使二人。掌织造“上用”、“官用”绸缎布匹。每年解京一次[14]。有这么多专业办事人员跟班,曹府完全可以应付日常的工作。 薛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哥儿,但他在十二岁时就能够当“皇商”。小说第四回写道: 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第64页) 曹府“好古嗜学”、能得到伯父赏识的特点,在贾宝玉身上也有所反映。贾宝玉虽然不喜欢读八股文,对科举应试深恶痛绝,但他读的杂书野史并不少,知识面相当广,并且好谈老庄,自比伯夷叔齐,这当然是“好古嗜学”。贾宝玉才思敏捷,往往能赢得清客相公们的极口称赞,就是对他动辄呵斥的父亲贾政,也会有发自内心的赞叹。第七十八回写道: 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第页) 曹顒死后,康熙命内务府总管去问李煦,让他务必在曹荃之诸子中找到能奉养曹顒之母如同生母之人,给曹寅之妻为嗣。李煦奏称:“曹荃第四子曹俯好。”内务府总管又询问曹顒之家人老汉,据禀称:“我主人所养曹荃的诸子都好,其中曹俯为人忠厚老实,孝顺我的女主人,我女主人也疼爱他。”[18]曹俯“忠厚老实”,能得到伯母的疼爱,这些特点也是跟贾宝玉相近似的。 胡适作为新红学的开山鼻祖,在1921年完成的《红楼梦考证》一文中,论定了《红楼梦》一书是以曹雪芹家族为故事背景写成的。他主要引用了清朝文学家袁枚的文献记载作为证据,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考证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袁枚《随园诗话》:“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红楼梦》是一种带有自传性的作品。鲁迅先生是这么说的:“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红楼梦》的特点是八个字:“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它写实写到力透纸背的程度,“转成新鲜”,赛过那些纯虚构的、纯幻想的作品。这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但问题是,袁枚在文中两次提到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很令人费解,因为曹寅只有两个儿子,曹颙和曹頫,曹颙早逝,要写书的话只能是曹頫。而且,袁枚在南京做过江宁知县,他明确说雪芹是曹寅嗣子(过继的儿子),但史料明确记载曹頫是曹寅的嗣子。同时,袁枚“嗣子”之语写于晚年的1790年代,是针对曹寅的儿子小时候在南京作诗有名而提到的,曹頫生于1690年代,说“相隔百年”没有问题,而曹雪芹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子,其生年近于或晚于袁枚,不可能引起袁枚的百年感叹。另外,自雍正1722年上台,曹家就开始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了,曹雪芹此时只有七八岁,甚至还没出生,他在少年时曹頫就因罪被判入狱抄家,没有条件和可能过大观园的那种日子,自然就不会是贾宝玉的原型。胡适的考证是存在重大纰漏的,主要源于当时并无曹家被抄等史料面世。随着近几十年众多史料的不断发现,曹雪芹是贾宝玉原型的这一点观点逐渐被主流红学界所否定。事实上,研究者对贾宝玉人物原型的探讨由来已久。清人爱新觉罗.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又“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托此园耳。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颇裕,又与平郡王府姻戚往来,其书中所假托诸人,皆隐寓其家某某,凡性情遭际,一一默写之,唯非真姓名耳。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余闻所称宝玉系雪芹叔辈,而后书以雪芹为贾政之友,为宝玉前辈世交,以侄反作为乃叔之前辈,可笑!”由于裕瑞的亲舅舅明琳和曹雪芹有着很深的交往,而裕瑞是最早研究《红楼梦》并写出相关论文的专家,他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笑”二字含有强烈的纠正后人错误说法的意味。遗憾的是,胡适当时在考证《红楼梦》时未见到裕瑞的著述。按裕瑞的观点,贾宝玉或者说《红楼梦》的故事,是曹雪芹叔辈人的真实故事,书中人物都是有人物原型的,“叔辈”人,自然包括曹頫。而且曹頫是贾宝玉原型的概率相当大,通过以下对比可知:①贾宝玉有个英年早逝的哥哥贾珠,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曹頫有个英年早逝的哥哥曹颙,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②小说逗漏贾宝玉有两个当王妃的姊妹;史料记载曹頫有两个当王妃的姊妹。③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可以决定应天府知府的命运,有两个当王妃的女儿,长子早丧,留下一个孙子;曹頫的父亲曹寅可以决定江宁府知府的命运,有两个当王妃的女儿,长子早丧,留下一个孙子。④贾宝玉有位风光排场、一生享福的高寿老奶奶,一品夫人;曹頫有位受皇上关爱、一生享福的高寿老奶奶,一品夫人。⑤贾宝玉有位多年居官的王子腾舅舅,因亏空罢官而落败,很惨;曹頫有位居官多年的舅舅李煦,因亏空罢官而落败,很惨。⑥贾宝玉被皇上关心过、恤悯过;曹頫被皇上关心过,呵护过。⑦贾宝玉是贾家事业的继承人;曹頫是曹家事业的继承人。⑧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曹頫既败了曹家,又负了朝廷。(“不肖”,最标准而通俗的解释是“败家子”的意思)⑨贾宝玉家住北京,甄(真)宝玉家住南京;曹頫家住南京。⑩贾宝玉家接驾一次,甄(真)宝玉家接驾四次;曹頫家接驾四次。11贾宝玉住过有山、有河、有田的美丽大观园,甄(真)宝玉家在南京有个一模一样的大观园;曹頫在南京住过有山、有河、有田的美丽曹家花园。12贾宝玉在少年时,几大家族的亲戚都很显赫;曹頫少年时的几大亲戚也都很牛气。13贾宝玉少年时,贾家有家庙,有戏班子,有几百佣人,周围美女如云(这一点相当重要,没有美女就谈不上金陵十二钗,谈不上红楼梦曲十二支,谈不上《红楼梦》),锦衣纨袴;曹頫年少时,曹家有家庙,有戏班子,有几百佣人,正处家族最繁荣时期,周围不乏美女,锦衣纨袴更是情理之中。14贾宝玉被“抄没”,“狱神庙”当了和尚,实际是进了监狱;曹頫被“抄没”,进了监狱,后来当了和尚。红学界一致公认,贾家事就是曹家事。反观曹雪芹,由于年少时便迁居北京,一个家破人亡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不会有金陵十二钗来伴随他的成长,和贾宝玉的每一条特征都相去甚远,胡适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不可能成立。与曹頫相关的文献,在曹雪芹的好友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中也有记载,曹雪芹告诉敦敏:“借家叔所寓寺宇……”这佐证了曹雪芹在现实中是有个叔叔存在的。从逻辑上讲,由于曹颙死了,这个与其关系密切的叔叔只能是曹頫。贾宝玉(何韵诗主演舞台剧)目录 从古典文学《红楼梦》里,咀嚼出人物精神,再创当代舞台剧版《贾宝玉》。  故事从《红楼梦》最后一章回,结束后,展开。  怎么会,都记不得? 十二金钗的种种,怎么会,全都记不起? 真心真意,可以被空白洗去吗?  于是,神瑛侍者再度化身贾宝玉,又落回大观园中,从头开始、生长情感。  对于悲剧依旧无能为力,宝玉却也明白了自己为何需要再来。白茫茫天地之中,他终于领悟,烧完青春之后,他真正想留下的是……是《贾宝玉》,不是《红楼梦》  《贾宝玉》和《红楼梦》是非常不一样的。宝玉是《红楼梦》里面的一个精神人物,《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传统与文化的总结合,更可以探讨的是政治;而今天舞台版的《贾宝玉》想讲的是一个人的初衷,他的纯真、他的自我。  不是女人,是女儿   “我们找了12个少女,这是一团刀马旦,在各自展现自身武功的同时,彼此又合作出团队的默契。能够以全女班的姿态,来展现原著对于女性、对于生命、对于自由的提问,我想是水到渠成,无法再好的自然组合。”——林奕华 香港歌手及演员。梅艳芳关门弟子。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中性美的形象在风起云涌的香港流行乐坛独树一帜,2011年曾被台湾《苹果日报》誉为金曲奖红毯上的“天下第一帅”。 “贾宝玉一生为心中的真善美抗战,我也一样。这个世界一直想告诉我们,保持棱角是不受欢迎的,迎合别人才能取得认同。到了最后你会明白,世界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心。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通灵宝玉。”——何韵诗广州站带愿归来版 非常林奕华 × 何韵诗《贾宝玉》 ——林奕华×何韵诗× 十二金钗 百场圆梦 莫失莫忘 不离不弃 漫雪中梦断一声 红尘里痴情再来 时间:-30日 19:30 地点:广州大剧院歌剧厅 杭州站时间:日-6日 地点: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海站时间:日-14日 地点:上海文化广场南京站时间:日-20日 地点:南京人民大会堂武汉站时间:日-27日 地点:武汉剧院西安站时间:日 地点: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北京站时间:日-12日 地点:保利剧院成都站时间:日-18日 地点:锦城艺术宫重庆站时间:-25日 地点:重庆人民大厦剧场由何秉舜,黄伟文,周耀辉,卢凯彤,郭启华等人共同为舞台剧打造了共13首曲目。并收录在《Awakening》纪念大碟中(有粤语和国语两版)。按时间先后分别是: 1.《Overture:预言》(纯音乐) 2.《茫茫》(演唱) 3.《木石前盟》(纯音乐) 4.《花花》(演唱) 5.《葬》(纯音乐) 6.《花辞》(演唱) 7.《内外》(演唱) 8.《海棠花开》(纯音乐) 9.《青春祭》(演唱) 10.《大婚》(纯音乐) 11.《痴情司》(演唱) 12.《Reprise:回归》(纯音乐) 13.《抛砖引玉》(演唱) 注:在前两轮巡演中,国语地区所有歌曲的演唱都是国语版。第三轮巡演时,《痴情司》一曲改为演唱粤语原版。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浏览次数 : 1805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玉和黛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